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专业劣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师资力量相对比较雄厚。相对于社会培训及相关企业而言,高校的师资力量相对比较雄厚,精通会计理论知识和国际贸易相关知识的人员比较多,而且许多财经类高校中懂商务英语的教师也不少,再加之大多数高校教师不断学习的能力也比较强,接受新知识比较快。这样,在培养反倾销会计人才时,雄厚的师资力量就可以满足培训过程中的理论知识要求,因此,在反倾销会计人才理论知识的教授中高校占有比较明显的优势。(2)高校在校生学习时间充裕。企业在职人员往往工作时间比较长,工作压力比较大,而高校学生在校的四年期间,由于课程往往不是特别多,相对于在职人员来说学习时间很充裕;并且高校在校生没有工作和经济方面的压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比较认真,所以对学习的关注程度比较高,学习效率也比较高,学习能力比较强。这样在高校培养反倾销会计人才时就受到时间约束的相对比较少,课程开设的时间和课时相对就可以比较灵活,同时也可以达到比较好的培养效果。2.劣势。高校在培养反倾销会计人才是具有优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定的劣势,这也就影响了高校培养反倾销会计人才的效果。(1)高校教师实践能力有一定的欠缺。许多培训机构的培训人员有很多实践经验,所以这些机构在培训反倾销会计人才时反倾销会计的实务内容就比较容易讲授。而对于高校而言,由于许多限制条件的出现,导致其在培养反倾销会计人才时出现了实践运用欠缺的劣势。如懂反倾销会计实务的一线教学人员比较少,这是由于许多高校教师在学校教学的时间比较多,参与企业具体的会计核算及反倾销调查的机会相对比较少,因此在高校中既懂理论又懂实务知识的一线会计教学人员相对比较少,这就对学生掌握反倾销会计实务知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是高校在培养反倾销会计人才时不及企业及社会培训机构的方面。(2)高校专业设置和课程改变需要时间相对比较长。由于高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变化过程中要求的相对比较正规、比较复杂,因此,在高校中要对专业加以变化和增加新的课程,往往需要逐级申报、审批,所以经常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这样就不利于反倾销会计人才的特色化培养。而企业在培养反倾销会计人才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确定;社会培训机构也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培训,但高校因受制于现行的教学模式和体制的约束,灵活性相对比较差。
二、高校培养反倾销会计人才的具体做法
通过分析高校在培养反倾销会计人才时所具有的优势和出现的劣势,可以为高校培养反倾销会计人才提供一定的借鉴,使其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优势,同时高校通过和相关机构以及人员进行合作,并且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这样就可以尽量避免其劣势的出现。(1)确定反倾销会计人才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高校在培养反倾销会计人才时,首先要确定反倾销会计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然后才能根据这种要求确定培养计划并且培养反倾销会计人才。具体而言,反倾销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有:对会计知识很熟悉、懂国际贸易和相关的国际法律法规、懂国际会计准则和会计专业英语、懂商务英语,能对相应的反倾销案例进行正确地分析和做出应对的账务处理。因此,反倾销会计人才属于既懂会计、又懂法律以及商务英语等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在培养时需要各个教学单位相互配合。(2)在会计专业中设立反倾销会计方向。为了培养反倾销会计人才,可以在传统的会计专业下面设反倾销会计方向,除了和传统的会计专业具有相同的专业课外,在反倾销会计方向中可增设相关的专业课,如:《国际反倾销法》、《国际贸易》、《国际法务会计》、《会计专业英语》、《国际会计准则》等课程,同时对各类课程的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可采取不同的规定。这样学生在学到了会计专业最基本的知识以外,还学到了可以拓展就业面的更多的知识。(3)采取多样化的授课方式。由于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主要采取课堂理论讲授方式,强调学生对理论和账务处理熟悉掌握,因此教学方式比较简单。而对于反倾销会计而言,不仅仅要求会计人员掌握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要求会计人员在具体的反倾销调查时如何应对。这样高校在培养反倾销会计人才时,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授课方式,尤其是增加大量的案例教学,让学生通过分析不同的反倾销案例中的会计账务处理方法,来增强学生对反倾销会计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增加学生适应国际会计环境的能力。(4)采取在校教师和在职人员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高校教师在会计理论教学上具有很强的优势,但在实践教学上相对于在职会计人员而言劣势就显现出来。因此在培养反倾销会计人才时,可以采取在校教师和在职会计人员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在理论教学时由在校教师主要承担教学任务;而当要求的实务操作比较多时,可聘请相关的企业会计人员来担当客座教师,根据企业在职会计人员的时间来相应调整教学时间。这样在反倾销会计人才的培养时,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务操作能力的提升都能得到很好的培养。(5)采取传统培养和订单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在传统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学生在毕业时主要是通过自己和用人单位之间达成协议后取得工作的。由于反倾销会计人才属于特殊类型的人才,除了可以让学生在毕业时自己联系就业单位外,高校还可以采取订单培养方式,即高校通过和从事对外贸易的企业之间签订培养协议,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订单培养。这样一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高校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特殊需求来调整教学内容,培养适应用人单位需求的反倾销会计人才;另一方面在学生就业时,可以直接和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提高了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一、对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会计专业起步较早,一直是职业学校的骨干专业,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实践体系。会计专业比别的专业更注重实践教学,一般都会根据不同的岗位要求和职业素质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和开设课程,将专业知识的培训和专业技术的实践运用结合起来,创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会计专业在其发展进程中也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到多元化的专业会计发展方向。同时,职业教育的招生对象相对于普通教育更为广泛,更加有利于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而会计作为一个传统专业,在招生上的优势更加明显。与普通教育相比,这样的招生形式更有利于民族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符合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二)劣势(Weaknesses)受中国教育传统观念的影响,职业学校始终没有完全得到社会的认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整体评价较低。许多人认为,职业教育是只为那些在学校表现差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设的,毕业后也只能从事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它比普通教育要低一个层次,特别是在高校扩招的大环境下,许多未能顺利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宁愿想方设法通过复读或出赞助费的方式继续接受普通教育,也不愿选择职业学校,这是导致职业学校缺乏优秀学生的直接原因,为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带来负面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职业学校的发展定位。除此之外,经费不足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尽管国家在大力支持职业教育,但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还是明显倾向于普通教育,使得职业教育由于资金短缺和投入不足,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办学质量也得不到根本的提高。而且由于职业教育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其需要比普通教育更多的投入,因此,职业教育的资金设备就显得更加匮乏。特别是会计专业教育更注重掌握技能操作而不是理论知识,技能操作需要投入大量设备,开拓实训基地等,这些都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三)机会(Opportunities)同志在2009年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今年先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做起。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也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国家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改革的突破口,为职业教育规模扩大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和机遇。(四)威胁(Threats)职业学校会计教育是向社会输送实用型、操作性强的会计人才。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提高,对会计学科总体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单纯的记账人员已满足不了当今企业发展的需要。这促使职业学校要充分掌握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会计人员的培养目标,将基层会计工作人员的培养目标逐步转变为培养全面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会计人才,并且还要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对会计专业发展的SWOT分析所带来的思考
(一)构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在当今社会,会计人员的主要任务已经从记账、算账和报账等基础工作发展到对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领域,这就要求学生实践技能熟练,专业知识全面,能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职业学校应根据会计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根据会计领域及其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会计职业资格标准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突出会计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在开设会计核心能力课程的基础上再开设战略管理会计、市场营销战略、证券金融市场、内部控制等扩展课程。只有这样,职业学校毕业生才能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就业竞争力。(二)加强会计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和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体系,在专业课教学上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占有较大比重。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在会计核心能力课程的开设过程中穿插实践环节,开展同步实践,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进理论,在学和做中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二是针对培养目标专门开设会计实践课程,加强校内模拟实践环节,并从手工会计模拟实习发展到会计电算化实践、ERP沙盘实践,不断加强与改善实验、实习条件。三是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为学生的实习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处理问题的方法与技巧,拓宽学生对会计的认知与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三)多渠道培养“双师型”的会计专业教师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学校应从用人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创造相应的环境和氛围,引导专业教师自觉接受“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如在职称评审、专业带头人的选拔、进修等方面突出了“双师型”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体系。二是专业教师应该主动深入到企业,只有经过实际体验,专业教师才能更有效地组织实践教学,指导学生的目的才能更明确,同时专业教师也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案例的选择和编写。三是学校要重视专业教师科研工作。科研工作不仅仅是普通教育学校教师的责任,职业教育教师也一样是科研的主力军,他们大多在基层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及技能经验,在技术科研上要更胜一筹,所以要重视专业教师的科研工作,形成促进教师积极向上不断学习的激励氛围。总体上看,通过SWOT分析方法,能够清楚地了解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弊端和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要圆满完成职业教育的艰巨任务,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领导,学校、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努力,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抓住机遇,化解威胁,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作者:陈芳 单位: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长兴学院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2
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渗入到我国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中。具体到会计领域,如何体现企业战略并通过相关工具来实现也提上了新的高度。从战略角度来看,会计与战略管理的结合既是企业中长期战略发展的一部分,也是对内的管理会计中的新兴内容,一体两面,相辅相成。当前,战略管理会计对于国内大部分企业还较为陌生,从接受到尝试再到真正实施需要一个发展和过渡阶段,但通过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现象进行总结和探索,是当前我国国情下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有效办法之一。
二、战略管理会计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一)满足战略管理会计要求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
从会计从业人员数量角度来看,我国拥有较为丰富的财务人员资源。而从战略管理会计和具有高专业水平和素养的会计人员数量角度来看,大多数会计人员现有的专业素养和水平远远无法满足现代管理会计的需要。当前企业会计人员一般为核算与对外报告的财务会计,而对内做出管理分析的传统管理会计数量原本为数不多,结合了战略管理内容的战略管理会计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和会计理论的快速发展,新一轮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竞争,以及随之产生的战略管理会计较高的要求与当前会计人员的实际状况出现了明显的冲突。表现之一是在培养高等人才的研究型大专院校中,也基本没有开设专门的管理会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也大多未能开设战略管理会计课程,学生不甚了解战略管理会计内容、发展情况及其基本的应用范围、方式和方法。
表现之二是战略管理会计要求相关人员在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技能之上,还应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劣势、机会与环境、企业结构、行业特点、核心产品等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内容有深入了解。在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上,战略管理会计还需要对总体目标和执行计划进行评估和配合,在多种信息和多渠道信息来源下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内容,以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提供战略管理与会计角度融合的战略管理会计专业评价。特别是要通过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进行定量的分析与预判。
(二)战略管理会计信息资源不足
在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战略管理会计信息资源需求相对较为成熟的应用环境有明显的不足。企业的长期战略规划需要依赖于大量的同类成功战略参考、背景环境的信息内容支持、企业自身的优势劣势分析与外部反馈的财务内容分析。
当前,从企业内部角度而言,ERP、OA、CRM及其他办公软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贴近了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也就是说,从工具、方法和环境上来讲基本上是成熟的,但从整个市场环境来看,企业的财务信息却相对孤立、闭塞,我国大多数企业将企业的经营信息尤其是财务信息及相关资源作为企业机密看待,除非监管机构要求的披露(如上市公司),往往拒绝互联网下的信息、数据和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战略管理会计可资利用的数据资源库数据少、内容单一的状况。
因此,从实质上而言,企业的资源共享范围往往局限于集团内部和部分关联企业的小范围之内,和真正的战略管理会计仍然有相当程度的差距,远远达不到战略管理会计需要的信息量,无法使战略管理会计这一有效工具发挥出应有的重要作用。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实效性不足
在战略管理会计不断发展的今天,对于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在初步发展阶段尚处于初步理论成熟的水平。在战略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上,还没有跟上理论研究的步伐。一是在理论研究后,真正设立了战略管理会计岗位或者职能的企业仍不足,缺少专业应用人才或者来自传统理念的阻碍,认为当前企业发展阶段不需要设立专门的战略管理会计等都是造成实际应用较少的重要原因。二是在实施过程中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在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初步应用中,会计人员缺乏必要经验,在探索中应对处理能力不足,面对质疑容易退缩,缺乏坚持,也是在实施战略管理会计职能的企业中应用实效性不足的重要原因。
三、战略管理会计实施问题应对方法
(一)加强对战略管理会计专业人员的培养
在管理会计人员相对于传统会计人员数量与质量明显不足的基础上,首先应考虑对原有财务会计人员的转型,缩小内部管理会计专业人员与财务会计人员数量的比例,要加强他们对管理会计内容的学习,并向战略管理会计思路上进行引导。首先,对新从业的会计人员注重管理会计知识的强化培训,培养合格的战略管理会计人才。其次,在证书考核上,鼓励会计人员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或CIMA(管理会计师)考试,作为对战略管理会计执业人才的补充认可方式。同时,会计主管部门在会计资格考试、执业考试中有意识地增加管理会计相关内容,增加战略管理会计考试科目或考核范围。在注册会计师的战略风险管理科目考试内容中,要增加战略管理会计知识,增强会计人员对战略管理会计的了解和基础知识应用。再次,在会计继续教育中增加战略管理会计教育内容,从会计人员的各个方面普及战略管理会计知识。最后,改革大专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培养计划,开设管理会计专业,或者至少要开设战略管理会计课程作为专业必修或选修课,使学生了解战略管理会计发展前沿知识。
(二)重视大数据趋势下的战略管理会计发展
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下,会计信息化已经基本普及并成为企业记账的主要方式,可以预见,大数据下的会计信息化将成为互联网与会计结合的重要方向。企业结合大数据与自身的发展规划,建立战略管理会计系统。通过系统传递和处理信息,结合企业市场定位、战略阶段、优劣势分析、顾客心理等内容,结合财务部门提供的资金情况、财务报告及其分析、应收账款项目等构立战略管理会计的处理模型,为企业战略实现提供定量支撑。
在此过程中,企业应注重战略管理会计的内外信息来源资料库的构建,积累实施过程中的信息,不断进行调整,保持动态平衡,使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更为有效。例如,当前建立的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就是跨越并整合了财务及企业的管理数据,并以标准化的数据语言将企业的关键信息指标对内对外提供,使各类不同的信息使用者都能够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三)加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实效性
在对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已经具有一定基础的阶段下,应当增加战略管理会计实用性研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和分析,结合具体的案例内容给出分析结果,并形成本企业可资使用的战略管理会计案例。对于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战略管理会计职能负责人应当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战略管理与会计的融合使用。对于专业能力确实存在不足,或者是涉及情况较为复杂的,企业应当聘请专业战略管理会计人士担任专门职务,力求管理分析内容上的专业性。在考虑聘请专业人士担任专职之外,也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等专业机构进行辅助和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基本的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构立起贴合企业自身的战略管理会计框架。以常州市某企业为例,在战略管理会计的实际研究中,战略管理会计内容结合了企业的竞争优势,认定企业在成本方面应当采取低成本战略,利用规模经济效益抢占市场份额。在背景资料下,对企业的价值链进行分析,提出了具体的优化可能,在消费者市场上锁定主要客户,以成本动因法对企业定性分析,从战略管理会计角度探索企业销售战略和发展战略。
四、结语
在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和发展中,我国应当结合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工作发展情况,分阶段、有序地针对不同类别或规模的企业采取不同的推广和实施模式。首先注重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以人才带动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内部的应用与发展。其次通过战略管理会计实用性的提升,建立大数据云会计下的战略管理框架,切实为企业长期稳健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学院;会计专业;职业素质;就业
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多为青少年,选择会计专业都是家长选择或是学生随机选择,出于对会计专业喜爱而选择的少之又少。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得过且过,没有意识到会计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更没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职业素质。同时,中职学生在毕业后面临着更高学历会计专业毕业生的挑战,就业压力大,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专业会计人才是当前中职院校的紧急任务。培养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在于学生、教师与学校的三方共同重视,缺一不可。
1中职会计教学中学生职业素质概述
中职学生职业素质主要包括职业品质与职业能力两方面:职业品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两方面。中职会计专业教育在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人文知识,社会常识等基础知识的同时,教导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培育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及创新能力与终生学习的学习习惯。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相辅相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会促使学生积极学习会计专业知识技能,增强文化素养,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良好的职业素质有助于学生准确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结合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单位,及早适应工作,发挥自身的社会价值。同时职业素质的高低也影响会计工作的效率,决定工作质量的高低,进而影响公司的发展。职业素质从小方面来讲,对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具有重大影响,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就业率;从宏观角度上来说,有助于会计行业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增强经济实力。综上所述,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是大势所趋。
2中职会计教学在培育学生职业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2.1学校教育理念不明,无法正确引导
会计专业是中职院校成立较早的专业之一,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已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社会价值观的变化,职业素质教育在会计专业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而我国目前大多数中职院校注重财会专业知识的讲解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没有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忽视培育学生的职业素质,无法正确地对教师教学模式进行指导,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弱,无法胜任工作。
2.2教师教学方法偏离,教学质量差
由于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仍是习惯于作为课堂的主体去教学,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自身的素质参差不齐,无法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牢固地记忆专业知识,吸收教材知识,课堂效率低下,进而阻碍提升会计方面的专业技能。
2.3学生基础薄弱,态度不端正,教学难度大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整个过程中处于中心位置。但是由于中职学生年纪小,意识不到就业的危机性与职业素质的重要性。中职学生大多文化基础薄弱,相应的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能力也相对较弱,对理论内容的吸收程度低。同时,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在就业方面要做到先做人后做事。一些学生在就业后仍保持迟到早退,撒谎成性的坏习惯,降低工作效率。会计专业常常和金钱打交道,在算账的过程中一个粗心马虎就可能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并且在工作的过程中更要遵纪守法,廉洁办公,抵制住金钱的诱惑。
3培育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策略
3.1学校更新理念,多方面进行支持
会计专业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教学理念也应与时俱进。首先,学校应更新教学设备,保证硬件设施的质量与有效性;其次,由于会计专业实践性较强,在教学课程的安排中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优化课程设置,借鉴高等学院的会计教学模式;最后,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教学目标,与企业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提升职业素质。
3.2教师结合学生特点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应根据社会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结合学生的水平,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把理论与案例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营造和谐有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明白职业素质的重要性。同时注重自身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做到既能传授理论知识,又可以指导实践的“双师型”教师。
3.3学生提高意识,端正态度,提升素质
学生个人应先学会做人再就业,职业素质具有养成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也养成吃苦耐劳、敬业爱岗、廉洁诚信与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念,拥有学到老活到老的学习精神,增强自身的社交公关能力,高效地与人交往;在了解会计专业的基础知识上,运用网络、书籍等资源拓宽自己知识面;积极参加职业生涯规划等比赛,争取实习机会,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学生应明白自身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有目的的学习,培养自身的职业品质,增强自身的职业能力,全面提高职业素养,在工作岗位才能游刃有余。
4结语
提高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不是学生单方面的事情,需要学校、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共同努力才能完成。首先,学校要完善硬件设施,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校应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满足学生与教师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其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注重自身教学知识与经验的总结,边教边学。最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学生自身应该端正学习态度,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完善自身的职业素质,尽可能满足社会需求,减轻就业的阻力。学校、教师与学生三者及时沟通,团结协作,注重方式方法的应用,才有利于培育高素质的技能型会计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顾威.浅谈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素养构成及培养途径[C]//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11.
[2]罗兰芬,袁维新.职业院校学生现代职业素养缺乏社会原因的分析[J].科技风,2008(4).
[3]闵清,黄晓初,张丽.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职教论坛,2011(6).
[4]谢丽萍.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和分析[J].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校刊,2008(3).
关键词:五年制;一体化衔接;培养模式;总体架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8.084
近年来,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办学定位一味追求“高大上”,而高职高专培养的人才又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以至出现了一方面社会对优秀人才求贤若渴,一方面毕业生又找不到工作的“怪现象”。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说,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结构中,学术型大学比重过大,而应用技术型大学比重过小的现状,正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所在。
当前,会计专业在各类高校中普遍开设,且招生规模也不小,但会计专业特别是普通地方本科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却不太乐观,也出现了上述的“怪现象”,以致某些省份教育厅已经开始限制高校会计本科专业的申报。因此,如何顺应新的历史时期发展和要求,打通高职本专科会计人才培养渠道,改革和创新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工作者急需研究的问题。
1 当前会计专业在高职专科和普通地方本科培养人才存在的关键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高职专科
1.1.1 偏重专业教育,忽视素质培养
高职专科会计专业重视“才”的培养,即会计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在人文素养、道德情操、职业素质等“德”方面的培养还十分欠缺,以致学生一次就业率虽然较高,而工作时间偏短,频繁跳槽者居多。
1.1.2 会计专业知识技能专一、复合度不强
会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基本上都是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经济、管理、金融方面涉及甚少,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较多,特别是中小企业,需要既会做账,又懂管理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只能选择做会计,做其他就得从头来学,就业面窄,学生缺乏长远发展的后劲。
1.2 普通地方本科
1.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特色缺失
普通地方本科很多是在国家扩招时成立的,由于定位于本科层次的培养,没有很好地考虑自身特色,会计专业设置重复度高。在日常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依旧照搬或部分照搬老牌重点本科大W,不重视实质性的应用型人才教育,缺乏自身特色,高校之间的同质化日益严重。
1.2.2 与重点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存在比较劣势
985、211等重点大学办学历史悠久,教育资源丰富,师资和生源优质,学生会计学科知识扎实,而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专业根据岗位需求设置,与社会联系紧密,需求广泛,学生动手能力强;因此这两部分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都相对较高。而普通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与重点大学相比,在学科知识上缺乏优势;与高职高专的学生相比,在动手能力上略逊一筹,其就业期望值又相对较高,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造成就业紧张。
2 高职会计专业专本科一体化衔接培养人才的概念和必要性
2.1 概念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在有关管理制度的保障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制定培养方案(包括教学计划、内容和课程体系),再通过培养途径的有效实施(包括教学方法、手段和模式),从而对培养对象的效果进行评价的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而高职专本一体化衔接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则是根据最新的职业教育理论,结合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层次要求,调整高职会计专业专、本科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从而在培养方案、培养途径和培养评价等方面进行的有效衔接。
2.2 必要性
2.2.1 国家政策强调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党“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我国《现代职业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中也提到要构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终身教育体系,重点探索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高新技术人才。因此,做好高职会计专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衔接,就可抓住这一契机,打通专本科层次的会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会计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2.2.2 信息化社会高速发展的趋势要求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现今社会信息化高度发展,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和会计人员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需通过各种网络、媒体迅速相互传递。这些信息的搜集、整理和传递对不同层次的会计职业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提出了挑战,要求会计职业教育工作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
2.2.3 就业压力需要高职院校培养更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根据会计人才需求调研,会计人员不仅要会做基本的账,还要会做较复杂的账,并且要懂得一定的资金运营、纳税筹划、企业管理等相关知识和技能,而这些需求在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和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培养中都不能完全满足,以至于这些学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率下降,长此以往,势必影响会计专业招生规模和长远建设。所以,必须深入研究高职会计专业专本科一体化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
3 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专本科一体化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架构设想
3.1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当地,面向本省,辐射全国,培养能适应本省及周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既具有系统的财务会计知识和熟练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扎实的经济、管理、法律专业基础知识、一定的税收和财务管理能力;又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素养、人文修养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毕业后能成为大中型企业会计骨干或小型企业会计主管及会计骨干的生产、管理一线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3.2 培养规格
本专业在培养规格上突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会计人才。即培养生产、管理一线能吃苦受累的、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职业忠诚度的、具有娴熟会计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的会计人才。
3.3 培养方案
3.3.1 学制
采取五年制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专科三年,本科两年。具体而言:专科三年中前两年在学校学习基础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一部分人文课程,第三年进行综合实训,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专科考核合格后,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即第四年在校内学习提高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其他经济、管理、人文课程,第五年即最后一年进行就业指导、第二轮的校外实习以及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从而完成五年制的学业内容。如图1所示。
3.3.2 课程体系
建设以社会需要和个人长远职业发展需要为核心,以技术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两方面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1)人文课。如思政、语言、法律、历史、哲学、艺术、礼仪等,语言和思政课程为必修课程以外,其他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选修。根据知识难易程度和学生成长认知规律,由易至难,分别在第一、二、四学年开设,大约占总学时的20%。
(2)专业课。分为基础课、核心课和拓展课。每门课程里都设有理论和实践的要求。其中基础课和核心课为必修课程,拓展课为选修课程。基础课程在专科阶段完成,并与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挂钩。核心课分必修和选修,必修课与会计职业核心能力紧密挂钩,选修课与职业拓展能力联系,并涉猎金融、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课程,专科阶段课程对知识和技能要求可较本科阶段稍低一些。这类课程在第一、二、四学年开设,大约占总学时的50%。
(3)职业素质课。这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如忠诚能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应变能力、吃苦耐劳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这类课程不必拘泥授课形式,不分校内校外,每学年都应开设,寒暑假也可利用,主要以拓展训练为主,逐渐增加难度,可单独开设,也可融入其他相关课程之中,作为该课程考核依据之一,其中单独开设的学时大约占总W时的10%。
(4)综合能力课。这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课程,主要是指专科阶段的校内综合实训和专本科两轮的校外实习,以及专科阶段的实习报告和本科阶段的毕业设计。这类课程在第三、五学年开设,大约占总学时的20%。
3.3.3 教材体系
教材应为课程服务,需体现会计职业和专业方面最新前沿知识,需体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考虑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合适的教材,教师可自编讲义。
3.3.4 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应注意理论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一方面要注意专本科知识和技术的难易度的过渡和衔接,另一方面要偏重传授与会计职业和行业紧密相关的、最新基础理论知识和最新实用技术相结合的会计知识和技术。同时,还应强化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领悟创新创业内涵,并充分运用于校内外的学习工作之中。
3.4 培养途径
3.4.1 教学模式
在日常教学中,应根据课程特点,结合企业会计工作实际,适当选择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做研一体化、边讲边练、边练边研、信息化教学、翻转课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模式,切忌教师上课“演独角戏”,而是让学生成为上课的“主角”,教师充当“导演”或“配角”。
3.4.2 教学方法和手段
会计知识如果仅凭教师单纯讲授,会显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应创造或利用各种条件,以学生为主导,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如项目驱动教学、任务导向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情境模拟教学、角色扮演教学、研究讨论教学、小组学习教学等,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3.5 培养评价
3.5.1 一般课程考核评价
每门课程考核应本着知识、技能、素质考核相结合的原则,考核学生某一方面的会计职业能力高低,不一定要采取闭卷的考试形式。
3.5.2 综合能力课考核评价
校内实训课程侧重考核学生会计知识运用的综合实践能力,校外实习课程侧重考核学生会计职业综合能力(包括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校外实习需会计行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实习之后,学生还应根据实习感悟,密切联系地方企业关心的会计应用技术,提炼归纳成专科阶段的实习报告或本科阶段的毕业设计,并进行相应的汇报或答辩。汇报、答辩必需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要求校外专家必须对毕业设计的应用性给出科学评价。
3.5.3 会计职业证书和会计职业学位
专科阶段拿到会计从业资格证就可获得免修2-3门课程的资格。本科阶段毕业时必须拿到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否则不予毕业;同时设置会计职业学位,要求只有通过全国会计初级职称考试所有课程方可拿到会计职业学位。
3.6 培养保障
(1)指挥组织上,分别指派一名行业专家和学校会计专业核心教师共同牵头,由若干会计行业能手和会计骨干教师成立会计专业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协调领导上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
(2)条件保障上,加强会计双师教学团队建设和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结合会计教学和企业实践,积极开展教学和实践研究;有条件可设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项基金。
(3)监督评价上,应适当增加社会第三方评价意见,并作为会计专业建设和发展评价依据之一。如用人企业评价、学生家长评价、会计职业教育专家评价等。
参考文献
[1]周灌中.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探析[J].职教论坛,2015,(12).
[2]何静.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专业衔接研究――基于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培养模式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