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卓越绩效 企业成长性
引言
质量在企业的竞争中日益显示出其至关重要的地位,许多国家的政府通过设立国家质量奖的方式来提升本国各类组织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目前,全世界已有约8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质量奖。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与欧洲质量奖、日本戴明奖是全球著名的三大质量奖,其中以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的影响最大。中国国家标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就是以美国波多里奇卓越绩效准则为蓝本,并参照欧洲质量奖模型,在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结合中国实际的情况下制定的。2005年我国参照美国波多利奇奖的标准制定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正式实施以来,国内大批优秀企业贯彻该标准,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中国质量协会也依据该标准,每年都评出一批企业授予全国质量奖。
近年来,许多学者不断深入的研究卓越绩效,其中,宋家升等研究了卓越绩效准则的动态管理模式构成,并提出卓越绩效动态管理模式系统运行效果的监控方式。张德华从海尔质量改善体系的发展历程中探讨《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在海尔的应用和创新。李卫红在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基础上建立制造业企业质量竞争力评价体系。
这些研究对我国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及企业质量竞争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如果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推广应用到企业间及产业中的质量成长力评价,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当前研究尚少。本文将重点关注这个问题,以浙江桐乡市民营化纤A企业为样本,研究卓越绩效对企业成长力的影响。
1.基于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化纤企业成长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从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及经营结果七个方面规定了组织卓越绩效的评价要求,它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整体绩效和能力,为企业的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并有助于企业获得长期成功。
有关研究表明,企业成长性贯穿于公司经营过程中,可从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运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投资报酬状况、发展潜力状况衡量企业的成长性。恰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经营结果篇中的财务结果也包含上述5个方面。
卓越绩效管理把绩效评价工作纳入公司管理的全过程。通过建立与企业整体战略密切相关的绩效测评体系, 把企业的战略目标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目标, 实现企业行为与战略目标的一致与协调。这样更加贴合对企业成长性的测量。
2.卓越绩效导入过程(企业访谈和问卷调查)
笔者根据到浙江民营化纤企业A实地访谈发现当前制约企业成长性的关键问题:1.管理层次跟不上企业经营绩效的增长,过于粗广;2.战略制定到实施仍延续前有家长式作风;3.企业现阶段财务杠杆等工具的选择未考虑其是否匹配企业发展。
该企业在2008年导入卓越绩效并获得桐乡市市长质量奖,各项经营业绩有了长足的进步。2010年又继续审评嘉兴市市长质量奖,并以此为契机在企业内部深入推广卓越绩效的管理模式,通过卓越绩效的导入,切实做到管理的制度化,有据可依,知识管理。
在卓越绩效的导入和推广过程中以十一条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例如:(1)远见卓识的领导:明确化纤企业的生存环境和自身情况,创造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环境,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2)顾客驱动的卓越:了解并满足内外部顾客的需求和期望;(3)培育学习型组织和个人;(4)尊重员工和合作伙伴:以人为本,与合作伙伴共赢;(5)快速反应和灵活性:管理体制、观念的转变、通过授权以灵活应对市场和环境变化;(6)关注未来:关注国家政策、行业、顾客市场、员工的未来发展;(7)促进创新的管理:化纤产品、生产工艺技术、管理体制的创新;(8)基于事实的管理:在各种会议上总结经营业绩,并对比分析,找出不足产生的原因,明确责任及时修正;(9)社会责任和公民义务: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10)重在结果和创造价值;(11)系统的视野:整体运营过程的一致性、协调性。
2011年4月初,浙江民营化纤企业A导入了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在梳理公司前有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剔除繁琐的、不必要的工作环节,准确定位工作的关键节点,不断细化各个部门工作配合,深入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
3.卓越绩效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
A企业通过卓越绩效的导入实施,首先通过SWOT模型分析自身,采取增长型战略,发挥优势、把握机会,利用优势、机会将劣势和威胁转化为挑战、机遇。例如:利用金融危机时国家的优惠政策,实施低成本扩张。节省能源,控制原料价格,降低公司运营成本。其次,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与自身优势,与对顾客和市场的广泛调查、分析,结合化纤行业的特征、现状和发展趋势,公司对顾客群和市场进行了有效细分。公司通过与顾客交流、电话沟通、召开客户年会等多种途径了解顾客的需求和期望,确定不同的顾客在产品质量、价格、交货周期、服务质量等方面的要求与期望。同时,公司供应部与关键供应商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一般供方实行招标采购等,以多种形式提升供应链管理。
管理作为科学,讲求的是认同,因此,《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要求企业建立一个适合的企业文化,可以说,它是iso9000标准的自然进程和必然结果。该标准强调质量对组织绩效的增值和贡献、战略、绩效结果和社会责任,在总结中外质量管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组织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以及经营结果7个方面规定了组织卓越绩效的评价要求,在为组织创造价值的同时,还能指导组织进行发展规划,从而获得长期成功。
卓越绩效,意味着领先和榜样。《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实施至今,得到了广大企业的重视和认可,“全国质量奖”等质量奖的评选组织也纷纷表示将采用新的国家标准作为评审标准来执行。有关专家指出,一个企业要推行好卓越绩效,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一套实用、以经营战略规划实施为准绳的指标评价体系,因为追求卓越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持续的过程。为便于企业更科学地理解和实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追求现代经营质量系统的质量卓越,本期栏目将就标准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解读,并就企业如何进行自我评价给予阐述。
主要术语的解释
1.卓越绩效
卓越绩效的定义是:“通过综合的组织绩效管理方法,使组织和个人得到进步和发展,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和能力,为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创造价值,并使组织持续获得成功。”绩效是指过程输出结果和从产品、服务中获得的结果,可以对照目标、标准、过去的结果和其他组织进行评价和比较,以非财务的和财务的术语来表示。《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中所描述的结果绩效包括顾客满意程度等七个方面的结果绩效。在这里,卓越绩效是一种综合的组织绩效管理方式,运用这种方式,可使组织获得持续成功。
2.治理
治理的定义是:“在组织工作中实行的管理和控制系统。包括批准战略方向、监视和评价高层领导绩效、财务审计、风险管理、信息披露等活动。”治理过程可能包括批准战略方向、监视和评价高层领导绩效、财务审计、风险管理、信息披露和股东报告等。确保有效的治理对于增强受益者和社会的信任以及组织的有效性非常重要。
3.标杆
标杆的定义是:“针对相似的活动,其过程和结果代表组织所在行业的内部或外部最佳的运作实施和绩效。”换言之,标杆指的是行业内外代表同类活动中最佳做法或绩效的过程和结果。可以说,标杆分析是一种依据产业最佳行事方式来确立业绩目标和质量改进项目的方法,也是一场广泛开展的调研与取经的运动,它确保了最佳形式方式能够被发现、采纳和实施。
4.价值创造过程
价值创造过程的定义是:“为组织的顾客和组织的经营者创造收益的过程。”过程是指在组织内部或外部为顾客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相互联系的活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多数员工介入这些过程,通过这些过程产生组织的产品、服务,并给组织的股东和其他主要相关方带来实际的经营结果。
5.支持过程
支持过程的定义是:“支持组织日常运作、生产、服务交付的过程。”支持过程可以包括财务与统计、设备管理、法律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公共关系和其他行政服务。这些过程虽然不能直接为顾客增加价值或创造价值,但为价值创造过程的实施起到保证、支持作用。其中关键支持过程包括人力资源服务、财务和会计管理、基础设施管理等等对价值创造过程、员工和日常运作起最重要支持作用的过程。
6.使命
使命也称为宗旨、目的,是指组织的角色、任务或总体功能,反映了一个组织之所以存在的理由或价值,以及组织的灵魂之所在。使命可以界定为所服务的顾客或市场,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功能或价值,与众不同的能力,或所运用的技术。组织的所有工作均应以使命为导向。而具体组织的使命是对其存在的规定,应有其独特性。
7.愿景
愿景是指组织所渴望的未来图景和境界,是一个组织的整体发展方向和所要追求的目标。愿景描绘的是:哪儿是组织的前进方向,什么是组织的图谋,或者组织希望将来如何被理解。作为现代领导理论最具魅力的领导方式,愿景规划的领导必须具备相当的远见卓识和高度的想象力。
8.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期望组织及其员工如何运作的指导原则或行为准则。它反映和增强组织所渴望的文化,以适当的方式,支持和指引每一位员工做决定,帮助组织完成其使命,达成其愿景。价值观必须以高层领导的行动和行为作为支持,并体现于组织全体人员的言行举止中。
9.组织文化
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即个性,每个组织也同样有其个性,我们称之为组织文化。它是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和信念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对组织文化完整的定义是: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宗旨(使命)、最高目标(愿景)、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价值观)等的总和及其在企业活动中的反映。
卓越绩效评价要点
卓越绩效评价是一种诊断式的评价,既包括对组织的优势和改进机会的定性评价部分,又包括总分为1000分的定量评价部分,以便全方位、平衡地诊断评价组织经营管理的成熟度。这两部分的评价相互关联,定性评价是定量评价的依据,而定量评价是定性评价的度量。除了初期自我评价可能会仅使用定性评价外,在大多数实际评价中两者是联合使用的。
从评价的主体角色看,卓越绩效评价可分为第一方评价(自我评价)、第二方评价和第三方评价(质量奖评价);从评价的客体特征看,卓越绩效评价可分为资料评价(评价人员仅对反映组织过程和结果的书面资料进行评价)和现场评价(评价人员深入组织的运营现场进行评价);从评价人员的组织形态看,卓越绩效评价又可分为独立评价和合议评价(评价人员以团队的方式进行讨论,作出综合一致的团队评价结论)。
根据《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规定要求和被评价组织的信息,按过程、结果两种评分项进行评分时,需要注意以下要点:
1.对“过程”的评分要点
对“过程”的评分是指,评价组织为实现标准4.1~4.6中各评分项要求所采用的方法、展开和改进的成熟程度。用方法———展开———学习———整合四个要素评价组织的过程处于何种阶段。
“方法”评价要点:
(1)组织完成过程所采用的方式方法;
(2)方法对于标准评分项要求的适宜性;
(3)方法的有效性;
(4)方法的可重复性,是否以可靠的数据和信息为基础。
“展开”评价要点:
(1)为实现标准评分项要求所采用方法的展开程度;
(2)方法是否持续应用;
(3)方法是否使用于所有适用的部门。
“学习”评价要点:
(1)通过循环评价和改进,对方法进行不断完善;
(2)鼓励通过创新对方法进行突破性的改变;
(3)在组织的各相关部门、过程中分享方法的改进和创新。
“整合”评价要点:
(1)方法与在标准其他评分项中识别出的组织需要协调一致;
(2)组织各过程、部门的测量、分析和改进系统相互融合、补充;
(3)组织各过程、部门的计划、过程、结果、分析、学习和行动协调一致,支持组织的目标。
2.对“结果”的评分要点
结果是组织在实现标准4.7要求中得到的输出和结果。评价结果的要点为:
(1)组织绩效的当前水平;
(2)组织绩效改进的速度和广度;
(3)与适宜的竞争对手和标杆的对比绩效;
(4)组织结果的测量与在“组织概述”和“过程”评分项中识别的重要顾客、产品和服务、市场、过程和战略规划的绩效要求相链接。
卓越绩效评分过程
1.了解组织
评价人员通过撰写(对于自我评价)或阅读(对于外部评价)“组织概述”来了解组织的关键影响因素和所面临的挑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的环境
主要的产品和服务及其交付方式、途径,如直接交付、通过经销商等;
组织文化,组织的目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
员工的基本情况,包括教育水平、职位和年龄构成等,以及特别的职业健康和安全要求;
主要的技术和设备设施;
组织运营的法规和政策环境,包括环境、职业健康和安全、财务及产品的法规要求,以及认证、注册登记等方面的要求。
(2) 组织的关系
组织机构和治理系统,董事会、高层领导和母公司之间的报告关系(适合时);
组织的主要顾客群和市场细分,它们对产品和服务的主要要求、期望及其差异点;
价值创造过程中供应商和经销商的角色,最重要的供应商和经销商类别,最重要的供应链要求;
与主要供应商和顾客的伙伴关系和沟通机制。
(3)组织面临的挑战
在所在行业内或市场中的竞争地位、规模和发展情况,竞争对手的数量和类型;
组织超越竞争对手、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正在影响组织竞争地位的主要变化;
行业内比较性和竞争性数据的获取资源,行业外类似过程比较性数据的获取资源,对获取数据方面的要求;
组织在关键业务、运营和人力资源方面所面临的战略挑战。
(4)绩效改进系统
聚焦绩效改进、指导系统评价和改进关键过程的总体方法,如精益生产、六西格玛等;
组织内学习和共享知识资产的总体方法。
2.逐项的定性评价
在了解组织的环境、关系、所面临的挑战和绩效改进系统后,评价人员根据评价准则、评价要点和指南,对各评分项的要求逐项评价,逐项写下定性的评语。每项评语应包括3个部分:
(1)观察到的事实。基于评价准则,组织所做的或没做的;
(2)实例。用于支持“观察到的事实”的典型例证;
(3) 因此会有什么结果。对照关键因素、评价准则进行推论。
3.逐项的定量评价
在确定分数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应当评审评分项中的所有各方面,特别是对组织具有重要性的方面;
(2)给一个评分项评分时,首先判定哪个分数范围总体上“最适合”组织在本评分项上达到的水平。
(3)组织达到的水平是依据对四个过程要素、四个结果要素整体综合评价的结果,并不是专门针对某一要素进行评价或对每一要素评价后进行平均的结果;
(4)在适合的范围内,实际分数根据组织的水平与评分要求相近的程度来判定;
(5)“过程”评分项分数为50%,“结果”评分项分数为50%;
(6)当由若干评价人员进行合议评价时,按照如下合议原则:评分极差小于等于15%时,使用中间分;评分极差为20%或25%时,通过讨论决定或使用中间分;评分极差大于等于30%时,必须讨论决定。
4.综合评价
依据逐条评语,归纳编写“综合评价报告”,包括最重要的优势或出色的实践与结果,以及最显著的改进机会、担忧、弱项或差距。
评分项的得分百分比与该评分项的分值相乘,即为该评分项得分,并将所有评分项得分相加,即得出被评价组织的经营管理成熟度总分。在满分1000分的定量评分系统中,500分是一个基本成熟的等级。
如何进行自我评价
组织与人一样,也存在优势与不足。要想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组织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省思”。只有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发扬优势,改进不足,才能实现组织的整体优化和持续发展。而自我评价正是组织审视自我,明确优势和发现改进机会的一个有效方法。
组织的自我评价是组织自觉地采用某种标准,对其活动和结果全面、系统、定期地进行评审的管理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自我改进,追求卓越。早在质量奖产生以前,已有不少组织自觉开展自我评价活动寻找当前存在的不足。但这些活动只是个别行为,其方法也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直到质量奖的兴起,自我评价才真正具有了较强的生命力,得到了更多企业的重视和采用。而自我评价理论经过不断完善,也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方法体系。不少企业在申请质量奖的活动中发现,一旦自我评价形成常规,不仅对获奖有益,更重要的是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自我学习和学习其他企业的机会和方法。
一、 自我评价的一般流程
自我评价应当是包括“评价、改进、创新和分享”的“学习循环”,即:通过评价、找到改进和创新的机会并排出优先次序,配置资源予以实施,并在获得成效后组织内部分享、推广,然后回到新一轮的“学习循环”。
1.领导承诺和评价准则培训
首先,高层领导应明确对自我评价的主导责任,因为自我评价要求受评组织是活动的主体。同时还应当为高、中层领导和推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骨干人员安排导入培训,为随后的正式评价打下良好的基础。
2.策划和制定自我评价计划
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进行自我评价的合适区域。自我评价的开展范围既可以是整个组织,也可以是组织的一个部分,如一个部门、一个分厂等。
(2)选择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自我评价是针对过程和结果的,开始时可以选择1~2个过程及其结果,做先导性试验。
(3)界定自我评价涉及到的单位或部门。因为过程通常是跨部门的,所以应当根据所选择的过程,来确定在对该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时需要哪些部门的配合。
(4)选择内部评审员,建立自我评价组。评审员可来自质量、设计、生产、人力资源、企管、财务、市场及办公室等部门。必要时聘请外部顾问参与、指导。
(5)制定自我评价的计划和指导方针。包括评价时间、场所、评价内容和评审员分工安排。
3.实施自我评价
按照“评分要点”和“评分过程”的要求,逐项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确定优势、改进机会以及分数,并提出综合性的自评报告,列出最重要的优势、最显著的改进机会,编写综合性的自我评价报告,附上详细的评分表。
组织可以按上述要求进行全面的详细评价,也可以仅进行定性评价而不进行定量评分,仅输出综合报告而不编写逐项的评语。
组织可以基于现状直接开展自我评价,也可以先组建材料编写组,收集材料、数据,提出初稿,作为正式评价的依据和参考。
4.制定改进和创新计划
在完成自我评价后,召开自我评价汇报后,向高层领导报告自我评价的过程和结果,讨论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的最重要优势及巩固措施,以及进一步发扬光大、分享、推广和创新、变革的可能性;
(2)组织的最显著改进机会和优先次序,以及如何配置人力物力资源,采取改进措施;
(3)卓越绩效模式的下一步推进计划。
5.实施改进和创新计划
建立改进团队,授予团队权限,并配置必要资源,实施改进和创新。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自我评价本身只是一项分析和评价的活动,不会导致组织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发现的待改进领域,如果不采取任何改进措施,则自我评价是无效的。因此,组织必须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改进和创新计划,才能真正体现自我评价促进组织持续改进和创新,向着“卓越”目标迈进的特点。
6.分享、推广改进和创新成果
跟踪改进和创新计划的实施进展,验证改进和创新计划的效果,并将行之有效的改进和创新实践进行分享和推广。
二、自我评价应注意的事项
1.确保高层领导的参与。高层领导可以协调各种资源的分配,起到模范作用和激励其他人员。高层管理者的承诺可以使组织自我评价经受住许多挑战。
2.选好自我评价的时机。组织在任何时候使用卓越绩效准则都不嫌早,但也有例外的时候,例如在下述情况下就不宜作自我评价:
(1) 所有管理计划都是短期的,根本没有长期策划和经营战略;
(2) 正在进行重大的组织变化;
(3) 组织采用“黑匣子”管理制度;
(4) 自认为组织经得起任何考验;
(5) 不愿面对问题和解决矛盾。
3.评价应覆盖各层次、各部门。在现场评价中,评价对象应覆盖组织的各个层次和主要部门,这样方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关键词:卓越绩效管理模式 PDCA循环 实施 改进 评价
卓越绩效模式(Performance Excellence Model)是以各国质量奖评价准则为代表的一类经营管理模式的总称,产生于20世纪下半叶,进入21世纪后日益受到各个国家和企业的重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下,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已成为各国提升企业竞争力,以及企业自身实现持续改进、保持并不断增强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之一。中铁建设集团自2002年开始导入卓越绩效模式,尤其在企业文化、战略管理、领导体系建设、市场营销、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
1、卓越绩效模式的导入
公司导入卓越绩效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管理水平与核心竞争力,优化管理方式,立足海岛,拓展领域。
1.1深耕企业文化,诚信经营,科学管理
公司秉承集团公司的发展理念,逐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信息化综合业务进程同步发展的战略。以优秀的企业文化为发展导向,艰苦创业、追求卓越,依托海南建筑市场,谋求不断发展,带动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明确了使命、愿景、经营宗旨和核心价值观,并以“雷厉风行,严谨高效”的企业作风和“不畏艰险、勇攀高峰、领先行业、创誉中外”的企业精神鼓励全体员工与各界朋友一道,精诚合作、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建造精品工程。
坚持“品质铸造品牌,信誉赢得市场”的长期经营理念,立足全岛,追求卓越,以建设国际旅游岛为契机和发展方向,实现打造海南品牌工程总承包商的长远目标。
“没有亏损的项目,只有亏损的管理”。责任成本管理的理念和系统科学管理的方式,为我们打开了探究其成功之道的一扇门。企业效益的源泉是项目管理,秉承着这一管理思路,公司在项目管理上形成“四个坚持”的工作思路:坚持项目经理负责制,即每个项目都要进行独立核算制;坚持目标管理,即每个新开工项目都要下达目标利润和目标成本,与之相配套有激励机制;坚持过程管控考核,每季度对所属项目部进行考核、讲评、奖惩与公示;坚持竣工项目审计,即每个项目部在项目竣工,收回包括保修金在内的应收账款后,经审计后方可兑现奖惩,确保做“实”利润。
1.2巩固竞争优势,部署战略,资源配备
公司是一个规范化、标准化的区域公司,建立了健全的市场营销体系、项目管理体系、过程控制体系、资源保障体系、顾客服务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并形成了独特的管理模式。在品牌、技术和专业、人才、管理、发展、总承包能力及规模方面占据主要竞争优势。以质量创造效益,以品牌塑造形象,确立巩固竞争优势的重要方式。
基于公司战略规划及业务管理发展方向,针对产品和服务质量、顾客与市场及经营环境的调整,公司重新确定战略与计划的关系,企业发展战略指导企业发展计划,企业发展计划落实企业发展战略。2011年-2015年海南分公司战略的总体部署是:依据集团公司的总体定位,将海南分公司发展为集团公司在特定区域占领市场的子公司,充分实现自主经营、自主和地域化管理,加强和完善二级机构的管理和管控能力,将专业化管理做强、做精、做细。
公司结合自身发展战略的需要,按照“资源优化、配置合理、支持有力、绩效卓越”的原则,制定符合战略计划的人力资源、基础设施资源、财务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及相关方资源长短期计划,科学地、合理地配置资源指标,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
1.3加强过程管理,绩效测量,效益分析
坚持“质量为首、信誉取胜、服务顾客、造福社会”的经营宗旨,以质量管理为主线、以项目管理为重点,以质量体系为保证,实施名优战略。通过建立过程关键绩效指标测量体系和激励机制,持续地开展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考核、管理提升、科技创新等活动,运用过程管控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对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和支持过程进行管理,增强企业对过程的管理和控制能力、降本增效能力,确保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高效运行,从而满足顾客、员工、相关方的需求,最终实现效益增长、技术提升和经营规模扩大的目的。
2、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实施主要是:制定愿景和战略部署,开展绩效预测;调结构,促转型,保增长,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精细管理,降本增效,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资源整合,拓展领域,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实施卓越绩效模式,追求卓越的项目管理,提升综合绩效和持续经营能力。
2.1完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和战略规划,开展绩效评价
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企业将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信息化综合业务进程同步发展的战略,并将未来发展方向确定国际化的专业市场。
企业核心价值观:诚信、创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
企业使命:建造时代精品,创造和谐环境。
企业愿景: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工程总承包商。
企业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领先行业、创誉中外。
企业经营宗旨:质量为首、信誉取胜、服务顾客、造福社会。
企业作风:雷厉风行、严谨高效。
企业管理理念:市场导引、合作共赢、绩效优先、人才制胜。
关键词:卓越绩效 顾客与市场
前言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是源自于80年代后期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标准,是当前国际上广泛认同的一种组织综合绩效管理的有效方法和工具,其核心是强化组织的顾客满意意识和创新活动,追求卓越的经营绩效。该模式以顾客为导向,追求卓越绩效管理理念。包括领导、战略、顾客和市场、测量分析改进、人力资源、过程管理、经营结果等七个方面。该评奖标准后来逐步风行世界发达国家与地区,成为一种卓越的管理模式,即卓越绩效模式。为引导更多的企业卓越,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2003年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提出制定卓越绩效模式国家标准,《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GB/T19579-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于2004年8月30日,2005年1月1日起实施,2012评价准则及实施指南于2012年3月9日,2012年8月1日实施,本文围绕对《GB/Z19579-2012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标准条款“4.3.2顾客和市场的了解、4.3.3顾客关系与顾客满意”的理解和应用,讨论如何满足顾客与市场需求,建立并完善营销和服务网络,为顾客提供良好的产品、服务和问题解决方案,竭诚服务于顾客,最终实现最大限度的获取顾客。
一、顾客和市场的了解
1、顾客和市场的细分
通过对市场进行广泛调查,了解不同顾客群的需求、期望和偏好,形成市场调研报告,作为营销战略决策和产品开发的关键输入。根据市场调研获取的市场信息,包括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市场发展趋势、竞争对手市场占有率、顾客构成及顾客对使用产品的抱怨和期望,以及潜在顾客的关注焦点等,结合公司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分析市场活动可能产生的商机,确定目标市场与顾客群。
2、多渠道收集信息,充分了解顾客需求和期望
针对不同的顾客类型,采用不同的方式,了解不同顾客的需求与期望,侧重影响购买决策的相对重要性,把收集到的市场信息分析汇总,形成《市场分析报告》,作为公司产品开发、市场开发和过程改进的决策参考和依据。
对目标市场和潜在市场需求信息收集的主要渠道、方式见下表
3、顾客关注焦点信息处理
(1) 通过以下方式收集、分析顾客关注焦点信息,用于公司产品和服务的改进。
通过对不合格品率、产品退货原因统计分析,识别公司产品实现过程控制情况、产品存在的质量问题等;
通过客户使用情况分析统计,找出公司产品化学成份、产品性能等需改进的问题,持续改进产品质量;
通过对比竞争对手产品的使用情况,完善和改进公司在产品设计、生产技术及产品实现过程中的控制参数和重要的细节;
通过顾客反映竞争对手新产品的使用情况和意见,指导公司新产品开发、研制和生产;
通过与顾客的相互培训、帮助、学习与交流,发现公司在管理、控制及服务方面尚需改善的问题。
(2)建立客户档案,详细记录客户与公司的交易、服务、沟通、需求等历史情况,跟踪客户需求及变化,及时提供服务。同时建立潜在客户的档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品牌推广。
(3)市场信息的应用
对获取的市场信息,汇总分析,从“国内、国外市场动态分析、走势;当期产品价格分析、走势;产品库存量分析;营销计划调查”四个方面对产品产量、价格走势、营销计划等进行综合分析,按规定传递到相关人员、部门,作为公司产品营销策划、营销计划和过程改进的决策参考和依据。
4、持续改进,确保市场信息的收集方法适合公司发展需要
(1)根据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变化、新产品开发、客户群变化等,适时调整信息收集方式,定期不定期地采取市场调研、产品展销、用户座谈会等及时收集分析客户信息,以满足公司生产经营的需要。
(2)不断探索信息收集、传递及分析的方法,同时不断加大信息收集的投入力度,充分利用相关信息网站、权威统计机构、经济数据分析研究机构等,有针对性的购买查阅相关信息,满足公司营销工作的需要,并适时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并不断改进,使市场信息的收集方法适合公司发展的需要。
二、顾客关系与顾客满意
1、顾客关系的建立
(1)建立顾客关系以赢取顾客
顾客关系的建立与维系是营销工作的重点,针对不同的顾客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和营销模式,加强与顾客的交流,提供特色服务和满意的产品,并与重要顾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顾客关系管理,帮助顾客解决难题,努力增强顾客满意,为顾客创造价值,提高顾客忠诚度。
(2)通过多种方式与不同类别顾客进行
沟通和接触,对顾客进行分类,按其重要程度采取相应的沟通方式。为了确保顾客需求信息、投诉能及时传递到组织内部,规定营销人员、部门领导、技术人员24小时不关手机,确保所有时间段方便顾客查询、交易与联系。推行“首问责任制”,任何部门对顾客查询信息、投诉必须热情地帮顾客传递、联系,直到解决顾客的询问或投诉,与顾客建立良好关系。
(3)处理顾客投诉,确保投诉得到有效、快速的解决
建立规范的顾客投诉处理程序,明确责任部门和工作人员。并定期对顾客关系渠道进行分析评价,不断完善顾客投诉处理流程和相关制度,改进顾客投诉处理的快速反应机制,确保顾客投诉得到有效快速的解决,提高顾客对公司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以最大限度地赢得顾客。
对于顾客的投诉,无论问题大小,按照严重性、安全隐患、复杂性、影响面,立即采取措施,制定不同的解决方案,并组织实施。对于不需到厂服务的及时给予进行书面回复;对于需要到厂解决的,派出相应技术人员到场处置,直至顾客满意。另一方面在专题会上进行通报,以杜绝问题的重复出现。同时,对顾客投诉进行分析评价,形成异议(抱 怨)处理台帐 ,对存在的问题,由各职能部门组织整改,整改效果由质量监督部门进行验证。
(4)使建立顾客关系的方法适合组织发展方向及业务需要
通过对市场及需求的变化趋势分析,不断改进与顾客沟通接触的方式。对于不同行业、产品及不同类型顾客,保持和发展与顾客的多层次、多渠道接触方式。但不同方式有不同的侧重,适用于不同的顾客群。
2、 顾客满意的测量
把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作为测量经营绩效的重要指标。每年通过调查,了解公司产品和服务质量状况,分析改进产品、服务质量,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建立了顾客满意度测量与应用管理系统,在测量顾客满意度时,为充分了解公司产品在客户心目中的差异性和不同市场区域的差异性,按市场区域及产品类别设计满意度调查问卷,了解不同客户、不同市场对公司不同产品的评价。
该系统的运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顾客满意的测量流程图
(1)顾客满意度测量的主要方法
顾客满意度调查的方法和方式主要有委托第三方调查和内部调查(自己调查)两种,并分成综合调查和专项调查两类。两种方法的调查方式、调查目的和调查结果的应用见下表
除了上述进行的满意度测量活动,还可以通过中高层领导、技术服务人员、营销人员与顾客的接触、沟通,收集顾客满意度。
(2)产品、服务质量跟踪的主要方式
建立售前、售中、售后主动服务机制,明确了各阶段对顾客的主动跟踪工作要求、目的,以便获取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反馈信息,及时传递到生产和管理部门,用于生产经营的改进与创新活动。
(3)公司获取竞争对手或行业标杆顾客满意度信息的途径
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获取竞争对手顾客满意度信息:
从专业网站、报刊、杂志查询;委托第三方进行收集;行业相关会议;营销人员提供竞争对手的满意度信息;通过下游客户了解。
适时利用相关信息渠道,了解同行顾客满意度的测量情况,了解和分析相互差距,改进和提升公司竞争能力
(4)持续改进顾客满意度调查方法,确保其适合公司发展需要
在认真坚持满意度调查工作定期开展的基础上,注重满意度调查和测量方法的改进,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满意度调查方式和测量方法,确保其适合公司发展需要。
结束语:质量管理八项原则的第一项就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这也足以证明顾客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满足顾客的基本需求,把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即顾客感知价值作为关注焦点,并尽可能的创造条件满足超过顾客预期的潜在需求,使顾客的满意度达到最大化,从而达留住顾客,最终把顾客发展成忠诚顾客,那么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就会脱颖而出,无往不胜。
关键词: 全面质量管理;企业管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132-02
1 现状分析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但是,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大市场,我国企业将会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企业在质量意识,技术水平以及管理策略上都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因为,解决企业的发展问题,探索积极的管理方法,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就成为了我国企业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效的贯彻实施国际标准化管理体系及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是我们应用挑战,积极参与竞争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我们自身产品和服务质量,从而尽快实现企业的“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有效途径。
2 TQM实施的指导思想
TQM作为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能够为企业减少经营上的成本,降低企业风险,提升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一个企业或者组织,不断的提升其质量管理的水平,必须要对自身所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的质量进行质量上的提升,通过有效的质量控制来争取到广大消费者的信任,并以此突破点,不断的扩展自己的市场份额,提升企业的整体业绩水平。
它主要以以下管理原则为指导思想:
①以顾客为关注焦点;②领导作用;③全员参与;④过程方法;⑤管理的系统方法;⑥持续改进;⑦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⑧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这八个方面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表现,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
①适应了组织完善质量管理的需要。任何产品或服务都是通过规范或技术标准来体现顾客需要的,能最大、最优地持续生产满足顾客要求的产品。
②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在TQM的基本概念中,特别强调了过程控制,即所有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这样一种认识的基础上。换句话说,所有产品(服务)都是在产品形成过程中形成的,要控制产品质量就必须控制其形成过程。控制过程体现了预防为主的管理思想。
3 TQM在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
TQM在进行的过程中,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因此,在企业的整体管理中,应该结合多方面进行研究并探讨。
3.1 加强TQM方面知识的培训
3.1.1 决策层的关键作用 企业要推行TQM,决策层的态度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决策层主要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首先,他们应该认识到TQM重要性,需要了解到TQM能给企业带来什么等等很多的问题。从决策层对待TQM的态度上,我们就能够看到这个企业的未来,企业需要的是一种TQM的氛围,而需要的是决策层为企业的TQM提供充分的支持。
3.1.2 决策层的培训 根据中国质量协会2010年进行随机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实施TQM的企业都认为生产经营方面较以往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因为这些企业采用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及评价体系,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得以持续健康的开展,而实施活动的驱动力大多数来自于决策领导的领先意识和开拓精神。从而可以看出决策领导的积极重视和有力推动对TQM的开展起决定性影响。因此只有决策领导优先接受TQM知识的教育,才能使整个认证工作开好头,并持续施加有力的推动。
3.2 采用零缺陷管理 零缺陷管理为企业提供一整套方法和行动方案。实施零缺陷管理必须经过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①决策者与全体员工分别接受零缺陷教育(理论方法、案例)。
②决策领导研究制定全公司的TQM政策,统一质量观念。
③管理者制定各种明确的工作准则,即确定唯一的质量要求。
④用成本投入产出比来考核质量工作的绩效。
⑤成立专门的改进小组,制定计划,确定目标,促进实施,回顾评价。
3.3 推行“6S”活动 6S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方法,是TQM实施的现场管理基础,尤其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控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3.1 与“6S”活动结合推进的益处
①带动企业整体氛围。企业实施TQM,需要营造一种“人人积极参与,事事符合规则”的良好氛围。这往往也是TQM咨询工作的重点及难点。推行6S可以起到上述作用。这是因为,6S各要素所提出的要求都与员工的日常行为息息相关,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获得共鸣,而且执行起来难度也不大,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参与感及成就感,从而更容易带动企业的整体氛围。
②TQM的实施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现场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而TQM本身不是用于指导生产现场改善的标准。因此,在现场管理改善上,将TQM与专用于现场管理改善的“6S”活动相结合,可以达到“体现效果,增强信心”的作用。
③落实6S精神是提升TQM实施效果的必要途径。6S倡导从小事做起,做每件事情都要认真讲究,如果每位员工都养成做事认真讲究的习惯,企业的生产经营各环节自然没有不好的道理。反之,即使TQM方面的制度制订的再好,没有好的工作作风来保障,效果也会很差。
3.3.2 推行6S的步骤
①确定推行组织。这是成败的关键所在。任何一项需要大面积开展的工作,都需要有专人负责组织开展,推行6S也绝不例外。实施TQM的企业内通常会有一个类似于TQM领导小组的机构,没有特殊情况的话,给该机构赋予推行6S的职能比较恰当。
②制订激励措施。激励措施是推动工作的发动机,实施TQM的企业往往会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出台,可以在制订该措施时纳入有关6S的激励内容。
③制订适合本企业的6S指导性文件。按照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精神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有了明确的书面文件指导,员工才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4 结束语
TQM的实施是以卓越绩效评价体系为基础的,而卓越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必须放在企业系统环境下来考虑,只有将TQM建设融入到企业整体管理中,并与其它管理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取得实效。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了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应注意的问题,当然,这五个方面并非相互孤立,各不相干,而是互相交融,互相作用的。总之,企业在TQM的建设过程中,应以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为指导,把重点放在如何提升企业经营业绩上,从企业大系统的角度整合管理方法和手段,确保TQM开展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张红梅,夏南强.我国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现状、原因分析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6(01).
[2]刘石兰,任浩.探析全面质量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J].商业研究,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