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办法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办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办法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

一、概述

2014年中央公共财政支出预算为74880.00亿元,预算数为2013年执行数68509.39亿元的109.3%。公共财政支出分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外交支出、国防支出、公共安全支出、教育支出、科技支出等24项支出类型,并且其中绝大多数财政支出又分为中央本级支出和对地方转移支付两种支出方式。在24项支出类型中,除了商业服务业等支出、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城乡社区支出三项公共财政支出的预算数低于去年的执行数,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未做出预算外,其他20项公共财政支出预算都相比于2013年的执行数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见表1)。而伴随着我国公共财政支出预算数额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也成为研究的热点,如何使财政资金的使用更加满足公众的需求,取得更多的社会效益,是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管理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是指根据公共财政的目标设置公共财政支出预算,将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的资源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分配、使用、管理并通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监督和评估,实现公共财政资源的有效利用,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的过程与活动。

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以结果为导向。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更加注重公共财政支出的效果,更加注重满足社会需求,以期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而不仅仅以投入作为评价指标,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投入。二是将中长期预算具体化。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的中长期战略性目标通过年度、季度和月度的细化,实现目标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三是鼓励创新和节约。由于预算的基层管理者掌握更多关于财政支出的信息,能够促进支出预算的实现,因此应适当加大其裁量权及对其的激励措施。四是注重科学化和民主化。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的管理不再只是财政部的职责,而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及社会公众参与。

二、我国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我国的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如管理制度框架基本形成,改革范围不断扩大,管理机构更加健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高等,但是在财政支出预算的绩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很显著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绩效管理认识不到位

一方面,虽然对于绩效管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传统的投入控制性预算管理理念仍占有主导地位,“重投入、轻绩效”的传统观念仍没有改变,很多公共部门及人员仍然认为财政资金只要按规定使用就可以,其使用效率或者社会效益与自己无关,对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的绩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有些部门对于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认识还不到位,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绩效评价上,未处理好绩效管理和预算管理之间的关系,出现舍本逐末的问题。

(二)法律制度尚未建立健全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地方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没有统一的法律制度进行规范和保障。而财政部2011年印发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也只是作为部门规章,法律位阶较低,其中也只是对绩效目标、绩效评价指标、绩效评价的标准和方法等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各地具体的执行制度不同,缺乏统一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三)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不充分

绩效评价机制不够合理和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地方的财政支出预算绩效评价报告质量差别大,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也有待考究。评价结果也仅仅作为反映问题和情况的手段和方法,并没有真正与下一阶段财政预算的编制和管理及提高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加强公共部门管理有效地衔接起来,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

(四)缺乏相关领域的配套改革

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和完善不是单一的改革,需要其他相关领域的配套改革。但是,目前我国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如公共财政预算绩效评价尚未与公共部门人员绩效挂钩,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人大、审计部门和纪检部门的合作力度不够等。

三、我国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对策分析

(一)树立预算绩效管理理念

把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的理念,即重视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益和结果而不是只重视投入贯穿于财政预算管理的始终,运行事前有目标、事中有管理、事后有评价的管理系统。通过管理系统的不断循环运作,不断完善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的目标、管理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推动绩效管理的流程再造。通过不断强化公共部门的责任意识,提高其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彻底打破“重投入,轻绩效”的传统观念。

(二)完善预算绩效管理法律制度

我国至今沿用的仍是1995年1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在大程度上仍有计划经济的色彩,法律中的部分条文和内容并不适合我国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所以,为了推动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需要把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内容纳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当中,同时提升财政部所颁布的《政府绩效管理办法》的法律位阶,使得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的整个过程有法可依。

(三)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

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绩效预算管理要想成为制度化和常规化的工作,需要有科学的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和保障,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使其在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过程中更加注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二是将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管理目标进行量化和细化,进而实现财政支出预算资金使用的绩效化;三是完善财政支出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使得绩效评价有标准可依,有程序可以遵循;四是实现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管理的流程再造,建立以“制度保障,结果导向”为原则的绩效管理制度体系。

(四)注重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绩效评价的结果不只是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落脚点,而且可以作为下一个预算年度良好的起点。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评价结果的充分利用:一是建立绩效管理数据库,通过数据的上传和传递,实现政府部门内部的信息共享;二是将绩效评价结果向各个主管部门通报,发现预算管理中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和完善;三是对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公开和公示,尊重公众的知情权,提高财政支出的透明度,便于社会监督;四是将评价结果与下一阶段的预算挂钩,激励各部门实现财政支出预算的绩效化。

(五)加强各项配套改革的实施

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不是某一个部门或修改某一项政策就能实现的,需要多方面的协调与改革相配套。一是要完善会计制度,把权责发生制作为统一的会计基础,建立完善的复式预算会计制度。二是加强组织内外部协调。预算管理改革不只是财政部门的职能,还需要与人大、纪检部门、审计部门及预算单位的合作与监督,保证绩效管理的规范化。三是加强财政支出预算分配方面零基预算制度的应用,注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四是加大行政问责力度,加强对公务人员的绩效评价。

四、结语

传统的“重投入,轻绩效”的计划经济观念在我国的公共财政支出预算中根深蒂固,打破这种传统、实现财政预算方面的绩效管理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的法律制度,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促进配套改革的实施,把财政支出预算方面的改革作为一个重点来抓。不能仅仅把这项改革作为一项简单的事情来看待,要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有足够的重视,并且要有足够的决心做好绩效管理工作,攻坚克难,通过对公共财政预算改革的推进,逐步形成完善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邓毅.绩效预算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

[2]天津市财政局监察局.构建绩效预算管理体系:财政预算与绩效捆绑的视角[J].财政监督,2010(11).

[3]宁旭.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研究[D].辽宁大学,2012.

[4]马蔡琛.论阳光财政视野中的公共预算绩效管理[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6(03).

[5]马强.公共预算制度改革路径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03).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预算项目支出 绩效管理

一、前言

预算项目支出,是指在基本的预算支出以外,针对特定的项目工作或发展目标而安排的预算专项资金支出。而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是以绩效管理为手段,以实施结果为导向,以绩效提高为目标,对预算项目资金实施全过程管理,以控制并节约项目资金,最大化完成项目目标。如何确保预算项目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是行政事业单位在现代社会必须面对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行政事业单位开展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的意义

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关注预算项目资金的分配,却往往忽视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而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有利于改变传统观念,为行政事业单位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增强员工的财政效益意识;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完善预算管理工作,提高预算编报的科学性、合理性,凸显预算执行的规范性、严肃性,及时发现项目预算支出中存在的问题,并随时动态调整和纠正,以不断提高预算管理水平;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高单位财政资源的分配效率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对预算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客观评价,有利于提高财政开支的透明度,减少政府公共项目投资的盲目性,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此外,还有利于促进公共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推动财政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的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往往存在着重投入轻绩效管理的思想,对项目支出资金只进行例行审计,忽略了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的目的是财政的公共性,这不利于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一)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在绩效管理方面执行的依据,主要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以及各地方制定的制度,不过具体操作办法还比较少,各地尚未统一。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制度不健全、操作性不强、管理不到位,绩效管理管理体系还有待完善。

(二)绩效管理不科学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不按规定用途使用预算项目资金,擅自挤占、挪用项目经费,变更项目支出内容、扩大开支范围等现象时有发生。绩效管理办法中缺少过程监控环节,有的过程监控流于形式,不能起到指导作用,忽视了财政资金对社会公共事业的促进及补偿作用。

(三)评价指标待完善

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绩效评价体系包括对评价主体和评价指标两方面。目前评价主体比较单一,评价指标的设计欠缺科学性、合理性,有的评价指标过于框架化,有的评价指标操作性不强,有的注重产出指标而忽略了效益指标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评价报告的质量不高。

(四)绩效考核待落实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缺乏一套科学的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考核机制,导致预算项目支出管理效率低,对财政资金的使用状况掌握不全面,甚至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而且已完成项目的绩效评价对其他项目起不到参考和导向作用,无法达到财政支出的预期目标。

四、行政事业单位开展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对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的认识,把“用钱必问效、问效必问责、问责效为先”的绩效管理理念,渗透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目标,建立健全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体系,明确绩效管理责任和分工。《新预算法》中规定“预算要遵循绩效原则”,这在财政支出中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了绩效管理的地位,但落实到实践中,还有许多具体的绩效管理办法需要补充。各地区、各单位、各部门要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绩效管理规章制度、实施方案、操作细则、评价指标、考核机制等,不断推进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的工作创新、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

(二)加强项目支出绩效管理过程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要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和内部管理控制,把绩效目标作为预算资金安排、实施和管理的重要依据,来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确保预算的执行力和规范性。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并根据预算执行情况及时调整目标,以最大化发挥出项目资金的效益。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绩效管理运行监控机制,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开展过程控制,做到动态实时控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证绩效目标的实现。过程控制还要与预算执行密切衔接,有效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定期对信息进行数据采集与核实、量化与分析,对绩效目标完成程度进行评价、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预测。此外,对于形成的绩效评价报告要与部门决算紧密衔接,以真正实现绩效管理的全过程监控。

(三)完善项目支出绩效管理评价体系

在编制项目预算的阶段,不但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资金,还要完善项目支出绩效管理指标评价体系。其中,指标内容包含成本指标、效率指标、业绩指标、效益指标、环保指标等,首先设定几个大项的指标,再设定细化、详实的指标,并设置指标的权值。其次要注意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相结合、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确保指标的全面性、合理性、科学性以及可操作性,全面落实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益性、效率性。利用绩效评价指标可以判断每一项资金的金额及去向、每一项成本及费用、产生的效益及社会影响,使项目支出绩效管理有据可依。

(四)健全项目支出绩效管理考核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要不断完善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绩效自评、重点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要求各相关部门先自评,然后围绕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进行评价,最后结合考核结果进行总体评价,实现评价方式民主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考核机制科学化。在考核评价结束之后,要公开考核评价结果,同时合理运用绩效考核评价结果,进行公开奖励和处罚,并把绩效考核评价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预算的依据。此外,还要坚持绩效管理公开化、透明化,将绩效评价结果,特别是涉及民生项目的绩效评价结果依法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从源头上预防腐败,保证财政支出对公共事业的补偿和促进作用。

五、结语

预算绩效管理是财政资金管理的方向,行政事业单位只有开展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才能有效提高预算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才能更好地适应公共财政改革,与时展的步伐相契合。为此,行政事业单位要引入科学的绩效评价方法,合理设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完善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绩效管理的动态控制,以提升公共资金使用效率,推动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与发展创新。

(作者单位为安徽省庐江县教育局)

参考文献

[1] 芦峰.行政事业单位项目资金管理制度的构建研究[J].会计师,2013(12):74-75.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财政资金 项目支出 绩效评价

近年来,我区不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以编制项目预算绩效目标为抓手,综合运用绩效跟踪、绩效评价和评价反馈等措施,大力推进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求真务实,创新思路,绩效评价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财政绩效评价在指标体系设计、评价结果运用、预算绩效管理等方面尚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影响和制约了绩效评价职能的充分发挥,亟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充分,评价重点把握不准

目前,我区财政绩效评价工作虽然每年都制定工作计划,并按规定流程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但评价重心大多在项目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形式性资料审核、管理制度把关上,而忽视了对项目效益的科学合理评价,认为绩效评价工作就是找问题、提建议、促整改,认识上存在误区,不能及时发现项目存在的效益问题,更不能对项目效益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二)指标体系设置不够科学规范

绩效评价指标是指按照绩效评价工作的具体要求以及指标设计原则形成的,用以衡量财政支出项目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一种评价工具,是开展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基础。目前,我区区级部门的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主要是运用一些行业性规范标准、经验惯例等评价尺度对财政支出项目进行评价,侧重从工程、技术以及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上进行合规性认定,而没有按照绩效评价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对项目产生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进行深入评价。同时,区级部门设置的评价指标比较单一,维度狭窄,不能很好地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财政项目进行综合性评价,直接影响了绩效评价工作效果。

(三)评价结果应用约束力不够

按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对项目的绩效评价结果可以采取反馈整改、预算结合、绩效报告、绩效公开、绩效问责等方式进行合理运用。但在实际工作中,评价结果应用约束力不够。一般情况下,单位把形成的绩效评价结果只是作为档案保存,或作为开展新项目建设、管理的参考资料,过多注重绩效评价工作的形式,对绩效评价实质内容重视不够,这既影响了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性,又限制了绩效评价工作的深度。加大评价结果应用约束力,需要区级各部门通力配合,形成良好的绩效环境氛围,促进绩效评价工作有效实施。我区虽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绩效评价经验,并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但制度具有的权威与约束力仍较低,这势必会影响区级部门开展绩效评价工作的效果。

(四)未全面树立预算绩效管理理念

我区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本地工作实际,出台了相应的绩效评价管理规范,对绩效评价主体、评价对象作了更加细致的规定。但通过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看,区级很多预算单位只是形式性应付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识不强,工作的主动性不够。“重分配,轻管理;重使用,轻绩效”的形象依然存在。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系统复杂的工作。大多区级部门尚未形成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对预算绩效的认识比较肤浅,管理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推广与实行。

二、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对绩效评价工作的认识

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在我区起步迟,开展时间短,目前还不太完善,是各部门需要加强学习的一种崭新管理方法和理念。建立健全与财政支出框架相适应的绩效评价体系是一项复杂、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全社会提高认识,全方位地养成绩效思维观念。区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性,注重发展质量与效率,加速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区政府要带头做好典范,在部门财务管理中全面体现绩效管理理念,将财政支出项目绩效情况作为对区级部门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要加大对绩效评价工作的社会宣传力度,让普通群众都能深刻理解绩效管理的重要性,让纳税人知道财政支出项目的履行效果,积极推进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结果全面公开,切实建立起令公众满意的“责任政府”和“阳光政府”运行机制。

(二)设置科学规范的指标体系

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是一项涉及范围广、工作投入量大、技术性要求高的系统性工作,要组织开展好此项工作,必须要建立和完善统一规范的评价制度,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可以从四个方面考虑:一是要注重评价主体的价值取向。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充分体现财政支出项目经济、社会、环境等效益要求,还要注重各绩效评价主体的价值取向要求。二是评价指标应兼顾科学性和实用性。科学性是指绩效评价指标能够准确合理地反映被评价项目的绩效内容,实用性是指按照现实可行性的要求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尤其要考虑收集、处理指标数据的难易程度与取得成本。三是指标体系要遵循全面与简明相统一原则。设计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既要能够从不同维度反映出被评价项目的全面绩效情况,同时,反映项目评价要素的指标也要简单明了,清晰易懂。四是从定性与定量两方面考虑设计指标体系。因此,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应根据不同的评价主体、评价目的以及指标设计原则,使用恰当的方法,设定各项目绩效评价指标。

(三)加大评价结果应用约束力

第一,在项目管理中,强化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按照绩效评价发现的问题,督促项目管理单位及时整改,保证项目按预期目标实施,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第二,在编制项目预算时参考绩效评价结果,根据项目评价结果情况相应安排年度项目预算,绩效优的先安排、充足安排,绩效差的后安排、缩减安排。第三,在“谁用款、谁负责”绩效问责中积极应用绩效评价结果,对评价结果较差的要追究相关当事人工作职责,评价结果优良的要给相关当事人奖励,从而逐步建立和完善绩效问责机制。第四,逐步提高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透明度,将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民生、重点项目的绩效评价结果,按照有关规定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四)全面树立预算绩效管理理念

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在我区起步晚,开展时间短,目前还不太完善。要积极宣传预算绩效管理目的、意义,强化预算绩效意识,使区级各部门都了解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并争取区领导的重视及区级各部门配合,积极做好我区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要按照“先易后难、以点带面”原则,为实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全面树立预算绩效管理理念是不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区级各部门应改变过去那种随意申请、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做法,统一思想认识,逐步养成资金使用的绩效意识。

(作者单位为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财政局)

参考文献

[1] 张雪娥.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几点建议[J].经营管理者,2009(08).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一、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的概念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以下简称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其目的是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强化支出责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财政支出绩效审计(以下简称绩效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各种方式和方法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进行的审计。其目的促进财政资金的合法合规使用,保证财政资金既定目标的实现。

二、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的相同点

(一)共同的理论基础

无论绩效评价还是绩效审计,都是基于“3E”理论。“3E”理论认为,绩效包括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都是基于这一原则,在对财政支出进行评价中普遍使用这三个指标,三个指标实际使用中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只是在应用中根据实际需要侧重点不一样。“3E”理论是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的基本理论基础,同时也是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的基本原则。

(二)共同的目的

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有相同的目的,都是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审计或评价。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对财政资金的监管,加强对财政资金支出的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效益,促使财政支出更加规范合规。

(三)共同的对象

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有共同的对象,两者都是围绕财政资金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财政资金的使用范围涉及国防、外交、教育、扶贫、水利、农业等领域,既有关系国家基本机器运作的国防、外交,也有关系民生的教育、扶贫、水利等领域。简单的说,绩效审计和绩效评价都是实现对财政资金的监管,其管理对象都是财政资金,都是财政支出的监管。

三、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的不同点

(一)实施的法律法规的差别

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的开展都有法律依据,两者的不同在于所依据的法律不同。绩效审计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2条“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绩效评价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 57 条“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对预算支出情况开展绩效评价”。另外,财政部还出台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财预[2011]285 号)、《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财预[2011]416号)、《中央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指导意见》(财建[2004]729号)等规章制度,为绩效评价的开展提供了实施依据。简单的说,绩效审计是依据《审计法》,绩效评价是依据《预算法》,在《审计法》和《预算法》下,审计署和财政部还各自出台了相应的部门规章规范绩效审计和绩效评价。

(二)实施主体的差别

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基于不同的法律依据去实施绩效监管,不同的法律体系导致了实施主体不同,绩效审计的实施主体是各级审计机关,绩效评价的实施主体是各级财政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绩效审计的实施主体是各级审计机关;财政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财预[2011]285 号)规定各级财政部门和各预算部门(单位)是绩效评价的主体,同时规定财政部门负责制定规章制度组织指导绩效评价工作,预算部门根据财政部门规章制度组织实施绩效评价,并且将绩效评价结果报财政部门;同时财政部门可以根据需要对部门进行绩效评价,也可以根据需要委托第三方进行绩效评价。根据上述规定,可以看出绩效评价的实施主体是财政部门、预算部门和独立第三方机构。实际操作中,因为预算部门和独立第三方机构的绩效评价报告均需要报送财政部门,实际上绩效评价实施主体是财政部门。

(三)关注重点的差别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一、高度重视,精心安排

高度重视绩效管理工作,在接到文件通知后,按照文件要求,及时召开了专题工作会议,领会文件的精神实质,目标要求和政策规定。同时,明确绩效管理职能,制定本部门绩效管理办法。

二、部门财政支出管理情况

(一)预算编制情况

坚持量入为出,勤俭理财的原则,规范基本支出预算编制,保障部门正常运转需要,严格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编制精细化程度。按照县财政局预算编制的要求,按时报送部门预算到行财股审核批复。

(二)执行管理情况

严格执行财政国库支付的相关规定,公用经费按月申报,均衡使用,专项经费按性质专款专用

(三)整体绩效情况

编写全县项目绩效目标表,按时完成部门自评。全县环保事业发展保持较好水平,全面完成市、县环保目标任务并取得较好成绩,全年无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确保了辖区环境安全。进一步加快环保能力建设步伐,增加购置环境监测设备,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健全厉行节约长效机制。

四、评价结论

(一)评价结论。按照国家政策法规规定和本部门实际情况,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约束机制,依法、有效地使用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在完成部门职能目标中合理分配人、财、物,使之达到较高的工作效率和水平。2020年部门预算执行遵循了厉行节约的原则,按时按量使用资金,做到了专款专用;计划制定、资金拨付均按有关部门批复执行,资金使用严格审核,确保了支付合规合法。

(二)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