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历史学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初中历史;自主性学习;有效引导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9-0062-01
针对历史学习而言,由于个体的差异、能力水平等诸方面的差异,对学生来说,在一开始接触历史的时候就可能对历史思维方式产生难以理解的困惑。历史教学关键在于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优势,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将他们的短暂而又直接的兴趣转化成长期的习惯,同时我们要善于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使他们不仅仅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更能够主观的转化为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文章通过阐释自主性学习的概念和实质为理论基础,针对自主性学习和有效引导,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提出一系列合理化的建议。
1自主性学习的概念
自主性学习是相对于“被动性学习”、“机械性学习”和“他主性学习”而言的。对学生来说,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和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切实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是自主性学习。
2自主学习和有效引导在初中历史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对自主性学习的错误理解:从初中历史教学来看,随着班级规模的扩大,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教师在使用常规的教学模式、方法对常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教不好、学不懂的学生越来越多,从而出现了“想学的学不饱”和“不想学的学不了”的两个极端情况。此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仍有不少老师在自主学习操作中只关注形式,并认为自主学习只是让学生独立的去学习,认识严重有误,只是在实际操作中变为“提问—回答”式,没有根本上解决“灌输式教学”的弊端,是学生在学习整个过程中还是处于被动的受支配的地位。
2.2过分的强调了多媒体教学模式: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的确给传统教学带来了很多的新鲜的血液。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多媒体教学在学习的自主性方面的确有明显的优势所在,但是也存在的很多问题,比如在多媒体教学中,缺失了一部分关于语言学习的情感因素,介于多媒体的使用,教师往往缺失了以往讲解的激情,但是这种音容表情和人格魅力是无法用多媒体展现出来的。师生之间的彼此信任的情感带来的课堂气氛的轻松活泼,在传统教学中展现的更为明显些,因此这两种氛围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有很大的不同。
2.3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动机缺失:学习动机可以有效地激励学习者达到历史学习目的的内在驱动力。但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表现出来较强的主动性和交际动机。这些学生缺乏参与历史课堂活动的热情,对学习好历史并没有表现出来一种成就感,另外普遍认为学习历史只是为了顺利通过高中入学考试,因此他们往往都是被动的去完成老师所安排的学习任务,不能积极主动的去参与到历史学习当中来。
3自主性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3.1崇尚自主合作学习法,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越来越重要,这也成为了自主合作性学习手段的精神的根本。由于现在学生的独生子女比例日益增长,他们的独立自主性较差,一般不愿意与他们合作学习,因此他们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此外,现在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水平差距性较大,这就造成处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在掌握历史学习信息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造成他们之间希望进一步的交流与互动,因此,要想解决这种差距,自主合作性学习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小组为单位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几率,让他们共同努力来完成各种学习任务。
3.2联系实际,激发历史学习的内在自主学习动机:学习心理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及普遍规律,它有诸多的心理特征,其中包含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参与学习的特征形式。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心理要素,它体现了一种内在的激励表现。只有当学生对自己所作的事情表现出来强烈的诉求和期望时,才能充分的把这种内驱力转化成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来,这样才能有效持久的投入到探索活动中来。一般情况下,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学习有无正确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对能否产生相应的学习行为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对知识得以应用,就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培养:1、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兴趣。比如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成果展示、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要想培养学生资助学习的能力,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设定一系列的“典型事件”,从而激发学生在学习“典型事件”的过程中,让学生多留下印象,同时可以扩展到对某些同类问题的认知上来,从而实现知识的转移。2、课外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习兴趣。学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技能方面,提升他们学习的兴趣;3、联系实际,进一步加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本身和现在社会联系比较紧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紧密联系现在世界科技发展、经济一体化等大格局,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感觉,来提升他们对历史的兴趣。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历史新课程改革关注的一个焦点,也是教育教学的必然趋势。为了更好的发挥自主性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应当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正确做好自我定位的同时学会正确地自主学习,从而能够在提升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而又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武军.《谈初中历史课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J].文科爱好者,2013,5(6).
[关键词]历史;情感;意识;培养;策略
在初中历史教学模式中存在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滞后,学生难以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创新教学理念,将情感意识培养策略应用其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初中历史教师还应该创新师生关系,创新教队伍,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打造良好的教学与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传统教学模式到创新模式以来,中学历史始终处于“副科”的地位上,教师并没有重视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尽管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但是教师还是单方面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填充,历史课堂所呈现的景象还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听和记录。这种教学模式仍然沿用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理念,并没有突出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导致学生开始产生厌学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师很少利用新的教学手段,只是单方面地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并不重视,导致教师的教学无法符合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得到开发,久而久之,学生必然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有一部分历史教师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但还有很多教师还是采用粉笔板书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耗费时间,还容易让课堂氛围枯燥,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二、情感意识培养策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对学生的情感意识进行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分析学生学习历史的特点,如有的学生在学习历史中喜欢阅读与历史事件相关的背景资料;有的学生愿意接受教师在课堂中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然后在课后补充相关的知识阅读材料,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还有的学生不愿意阅读历史文献,但是喜欢教师在课堂中像讲故事一样,分析历史中各种事件。因此,教师需要分类设计历史教学方式,使得具有不同学习习惯的学生都能够在历史课堂中获取知识。教师需要积极创设历史学习教学情境,为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提供更好的环境。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交流模式,提升学生思维的活跃度,进而减少历史课堂气氛中的严肃性,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新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艺术等各个层面,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遵循包容心和开放性原则。由于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为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提倡自由与合作,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进行“赤壁之战”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通常只是对战争进行简单的叙述,对于战争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只让学生在书本中简单阅读,对于书本之外的人物故事完全不提,学生学起来自然觉得枯燥乏味。但是,如果教师在其中穿插诸葛亮草船借箭、空城记等故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从中了解更多书本之外的知识。
3.以历史为典范,培养爱国情感
教师可以让学生表演某个历史情景中的人物角色,并通过学生的表演模拟历史过程。这种表演形式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深入了解历史,提高学生的历史解读能力,进而达到教学模式的创新。如学习完“赤壁之战”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学生在构建剧本的时候必然会对其历史背景有深刻的印象,且以表演的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教师应该积极使用现代化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功能,为学生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教师在对中国近代史中的《》进行讲解时,可以将林则徐销毁鸦片,与外国势力作斗争的英勇事迹进行口头讲解,并在其中融入林则徐的爱国情怀,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出林则徐大无畏的精神,以及与外国侵略者斗争到底的坚强信念,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开展考察活动,实现教学目标
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已经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所以,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对此,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开展一定的考察活动。如在讲解《》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根据的知识提出问题,如“产生了哪些影响?”有的学生回答:“了满清政府及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有的学生回答:“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通过开展表演活动,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提升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力,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历史的效率,帮助学生形成了情感意识,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的深化认识。
5.控制历史问题难度,提高教学效果
在历史学科的备课中,教师设计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方面需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更好地掌握问题的深浅程度。一方面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体现在问题设计中的科学合理性;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控制历史问题的难度以及深广度,保证历史问题的设计能够符合学生所接触到的历史学习材料以及认知能力,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积极性,同时激发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历史课堂活动,这为学生发现问题意识的培养带来了积极作用,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初中历史的学习中。在历史问题设计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隐含的历史材料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展开想象力,进而提出有效的历史问题。
6.改善问题评价策略,树立学生自信心
教师通过历史学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式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采取鼓励的方式,同时教师对学生所提的问题也要进行恰当的评价。当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不具有探究的价值时,教师不能批评或者是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或者是运用生硬的态度、严肃的表情等方式使得学生对教师产生恐惧心理,从而使得学生不敢说出自己对历史事件或者是问题分析的方法。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时,回答错误、没有回答出来或者是答案偏离问题等情况,教师不能通过一些肢体语言,如眼神、手势或者面部表情表达对学生的藐视或者是打击学习信心。因此,教师在课堂中提问,应做到不断转变之前的态度,同时对学生提问、回答问题等采取鼓励的方式,帮助学生消除紧张情绪,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以及对历史问题的看法积极发言,调动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吴剑军.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对策[J].才智,2012,(21).
[2]洪立国.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措施探讨[J].亚太教育,2016,(20).
[3]赵连生.论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J].西部素质教育,2016,(13).
【摘 要】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和网络资源的不断丰富,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必然趋势,更是教学发展的需要。本文探讨了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旨在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创建有效课堂。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课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这一特点决定了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在教学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但在化学实验的实际教学中,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有的实验不能保证满意的实验效果。
我在长期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辅助化学实验教学,明显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现将一些应用和设想与广大同仁商榷。
一、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课堂中的应用
1.放大细微实验现象
现行的化学新教材中,虽然增加了许多实验,但绝大部分为演示实验,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台上做,学生台下看,因空间因素的制约,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看清实验现象。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放大实验现象,让每一位学生都清晰地看到实验现象。
例如:《奇妙的金属性质》一节探究Al、Fe、Cu三种金属中,那些金属能与盐酸发生反应?反应的剧烈程度如何?通过实验现象的对比,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实验时我们将试管放在实物投影仪上,把反应现象投影到大屏幕上。每个学生都能非常清晰地看到是否有气泡产生以及金属与盐酸反应速度的快慢,演示效果真实可信,便于学生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
还有的实验反应速度过快,实验现象一闪而过,学生不易观察,我们就可以运用实物投影仪和大屏幕放大实验现象,甚至可以把实验现象定格在画面中。
通过信息技术与实验的整合,克服了常规演示实验教学中后面学生看不清的弊端,面向全体学生展开教学,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
2.模拟常见错误操作
在实验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课件模拟错误操作情景,对错误操作可能引起的危害情景再现,引起学生的重视,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例如:在加热氯酸钾制氧气的实验里,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先停止加热,后将导管移出水面后果如何?可以通过课件模拟演示,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水倒吸入试管,然后慢慢倒流到试管底部,伴随着一声清脆的玻璃开裂声,破裂的试管画面定格在屏幕中央。
3.模拟危险性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有些实验具有一定危险性,若在课堂上演示,可能会对师生造成伤害。借助信息技术制成课件,进行模拟实验教学,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浓硫酸稀释的实验,学生往往会有强烈的疑问:把水倒入浓硫酸,会带来什么后果呢?这个实验危险性很大,平时少有演示。我们可以制作课件将浓硫酸滴入水中,通过动画模拟让学生看到硫酸溶液飞溅的现象,加上伴音效果让学生明确实验危险性,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4.模拟微观粒子运动
化学是研究微观粒子运动的一门学科,分子、原子、质子、电子、中子等等在物质中无处不在,但在生活中却无法感知,更无从谈起微观粒子的运动变化了,多数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相关知识都感到比较抽象。我们可以通过课件模拟微粒的运动,揭示微观粒子变化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例如,“水的电解”实验,通过课件模拟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不断运动,相互碰撞,每两个氢原子碰撞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碰撞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就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课件展示了微粒分开和结合的过程,使学生对粒子间有间隔、粒子在不停的运动有了直观的认识;对水分解的变化有了形象的理解;同时揭示了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课件展示过程中,若老师再适当加以引导,观察氢原子和氧原子的数目变化,会对学生以后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有很大帮助,可谓一举多得。
5.再现化学实验现象
化学教学中经常要对不同时期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归纳、概括、总结。信息技术能很好地展示相异反应类型、相似反应过程等。诸如对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进行比较、小结时,如果重做实验,既浪费时间,又无新鲜感。利用信息技术将文字、声音、图象、表格动态再现化学实验,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进一步得到同化,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对传统实验里现象明显、易于观察的,教师做演示实验;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学生做分组试验。不便于演示、分组的实验,我们运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始终坚持课件精细制作,恰当展示,适当引申,及时回馈,以求最大限度地凸现化学实验亮点,激活课本内容,启发学生兴趣,创建有效课堂。
二、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设想
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化学实验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我们将实验素材综合在一起创建模拟实验室,通过校园网、Internet实现共享。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再现实验情景,并设计不同的解决方案,同时,还可以根据反馈信息,不断修改设计方案。如:各种排水装置、集气装置等,都可让学生通过鼠标拖动仪器,组合成各种装置。因模拟实验不受仪器、药品实物等限制,学生可以反复试做。激发了学生探究事物本质的兴趣,提高了创新能力,这是对传统实验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发展。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实验教学。只有充分而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辅助化学实验教学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磊.《中学化学实验及教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勇.《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 作业 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03-02
一、当下教学作业设计的现状分析
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作业,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学生能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已学的知识,反复记忆,更利于教学活动的持续开展。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开展中,作业的设计与安排却存在诸多问题,布置作业很难达到预想的目标。
1.作业趣味性差,内容机械性强
历史与社会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学习的内容理论性强,需要背诵的内容有很多,传统教学中所布置的作业一般多为书面作业,作业的具体内容也往往都是可以通过课本直接寻找到的答案。这种作业设计本身趣味性差,并且内容机械僵硬,作业的价值不大,其次,机械化的作业会造成学生思维惰性的问题,学生往往会产生课本中有答案,不需要思考的想法,长期以往,作业渐渐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也就逐渐下滑。
2.学生对学科本身的重视程度较低
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往往是考试成绩决定一切,这其中也包括对于学生本身优秀与否的评判标准,这使得一部分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对教学内容死记硬背,不能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对于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认知也停留在“背诵了写在试卷上就可以了”这种错误的思想认知上,这是极其不利于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的。除此之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教学成绩,但是对于学生自身的成长需求而言却毫无益处,不少学生和家长只看到了成绩的提升,认为历史与社会学科不需要加强理解,只需要记忆背诵,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本身,如果作业比较有针对性或创新性,学生就不会作答,从而产生厌倦学习的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3.作业的评判标准单一
当下教师对于作业的评判标准普遍比较单一,通常都是以字迹、内容完整程度作为作业质量的评判标准,在指导作业时,甚至会反复强调“标准答案”。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不正确的,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会逐渐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作业内容坚持向标准答案靠近,缺乏自己的创新思维意识,在这种反复评判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失去了主动积极的创造力和学习热情,不能辨证地看待问题。
二、作业优化设计的具体策略
1.优化对于学科本身的正确认知
综上所述,作业的优化设计是基于教学内容本身开展的,而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与学生对学科本身的认知程度密切相关,因此,作业优化设计的前提是优化学生对于学科本身的正确认识。历史与社会学科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都要重要意义,通过历史和社会学科,能够使得学生更加清晰历史的来龙去脉,对于社会的发展规律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对于自身而言,学习历史与社会学科也是塑造自身人文素养的重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渐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优秀人才。
2.优化作业内容与形式
初中生正处于成长阶段,趣味性强、实效性高的作业往往更能够吸引他们。因此作业优化设计在优化认知的基础上应该对作业的内容与形式进行优化设计。具体到实际的教学中,如学习有关政治经济的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自己周围社会现象的实际反应结合教材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等具有一定创新性的作业,学生在完成过程中需要产生思考不断深入探究,同时,这类型作业不存在标准答案,却更加具有针对性。教师在布置的过程中,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既能够减少抄袭作业的现象,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举两得。
3.优化作业评判标准
作业评判标准是作业优化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初中生有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在评判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可采用适当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鼓励的方面可以对于作业完成度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也可以是给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却不断进步的学生加油,通过作业评判,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自主学习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
三、总结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对于中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而通过作业的布置与评判则可以较好地了解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情况并及时对教学进度做出调整,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注意对作业的优化设计,从重视程度、作业内容、作业评判等多个方面进行,从根本上提高作业质量,保证作业的多元化和丰富的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人文素质,帮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林志文.论初中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技巧[J].成才之路,2014(12) .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
在传统的教学中,只要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就起到了课堂的作用,但是高效课堂的意义不只在于知识的学习,还要引导学生重视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学生现阶段成绩的提高和学生以后的学习发展都是有帮助的。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第一步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历史感兴趣才会积极地学习。其次就是改善教学形式,丰富课堂内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拓展和发散思维,在课堂上给予学生锻炼的机会和空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我们正处于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所以很多学生都是在考试和升学的压力下学习,如果学生长时间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时间长了一定会觉得很枯燥,慢慢地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所以要想让学生一直积极地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就要在教学的时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加对历史课堂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课前和课中两个方面入手。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好的课堂导入是高效课堂良好的开始,它可以从一开始就调动学生的热情,让学生投入其中。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导入的方式引出学习内容,给学生播放一段历史纪录片,调动学生的热情,让学生从松弛、无聊的状态变得兴奋、投入。例如,在学习《和化运动》这一节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当时人民生活的场景,让学生通过影像资料了解“”中的错误举动和思想,这样学生既对所学知识有了简单的了解,又会带着兴趣主动地进行课堂学习。其次就是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情境是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常用的一种方法,让学生以其中一个角色的形象投入到故事的发展中,这样学生切身投入就能更好地体会事情发展的经过和意义。历史本来就是对以前故事的一种叙述和描写,想让人们通过历史学习到历史留下来的经验和教训,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设置情境,让学生去参与、投入。例如在学习《第二次》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描述把自己想象成一名记者,让学生向大家介绍一下当时的情景和在当时的情况下有什么感想,相信学生在情境教学中一定会有新的收获,也会增加课堂的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构建高效课堂时,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从课前、课堂上等多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兴趣成为学生以后学习的动力。
二、分层次进行教学
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高效学习,从课堂学习中得到提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看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让课堂教学面对所有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就是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给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进步的空间。有的学生理解能力稍微差点,基础不扎实,教师就要求他们掌握好历史发展的过程就好了;有的学生有良好的基础,教师就要求他们从历史事件中挖掘其中的意义、影响以及经验教训;更高层次的学生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的总结知识和联系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能系统地学习整个历史知识。例如在学习《》这一节时,基础性的学生就让他们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高层次的学生就让他们学会领悟学习过程中带来的情感体验和心得体会,更加优秀的学生就要让他们思考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要将和整个革命联系起来,思考它在其中的作用。分层次的教学形式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从课堂中学到知识,使学生得到平衡发展,防止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也在班级中形成了一种互相超越、互相追赶的学习氛围。同时在进行分层教学的时候,教师也要给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设置一个提升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一个层次,向着更远的目标前进。
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是提高学生历史成绩的关键一步,只有学会抓住课堂,学会利用课堂,才能从课堂中汲取更多的东西,更好地提升自己。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主动学习,通过改善课堂形式、活跃课堂氛围,为学生构建一个高效、轻松、愉快的初中历史课堂,让学生能从课堂中收获更多知识。
参考文献:
[1]刘向东.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策略分析[J].中学教学参考,2010(12).
[2]蒋灿.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研究:如何构建高效课堂[J].新课程:中学,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