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数学教学体系

小学数学教学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教学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数学教学体系

小学数学教学体系范文第1篇

一、学生自评体系设计原则

在传统的评价指标中,指标的直接可测性和可观察性、相互独立性、整体完备性和本质性、公平性被较多地强调,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学生自评体系,还需要遵循的有:

(一)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主要依赖于参与度、合作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其中,在学生的自我评价中,建立成长记录袋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方式,它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成长记录中的选择材料可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教师看到之后提出修改意见。

(二)恰当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学段目标”和“推迟判断”广泛受到关注。所谓“学段目标”,是指本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推迟判断”,主要是指一些对自己测试结果不满意的同学向老师申请重新作答,老师再次给出评价的情况。对于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其是那些自尊心较强的学生,可以采用“推迟判断”的做法,允许他们第二次答题,并对第二次的试卷作出评价。这样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感觉到老师没有放弃他们。

(三)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主要在于观察学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并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没有试图寻找其他途径,与他人进行合作。在问题解决之后,是否能准确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对结果进行解释。

(四)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在评价学生学习时,可以让学生广泛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甚至可以让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充分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评价方式的选取上,既可以采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等方式。总之,教师应该结合评价内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综合比较,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学生的进步历程。

(五)评价结果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

在呈现评价结果时,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性为主的方式。定量评价可采用等级制的方式。定性描述可以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的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的结果更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自评体系具体设计

根据上文对设计原则的分析,现主要从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三个方面来设计学生自评的评价体系:

现对上述评价标准做一简单分析:

(一)从知识目标进行分析。

1.是否听懂上课所讲内容,是否掌握课上所讲知识

听懂所讲内容是最基本的知识目标。教师在授课结束之后可以让学生简单复述课堂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并简单阐述一下自己的整体感受和理解,期望给学生一个感性的认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知识目标无疑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可以设定一些题目,客观而真实地测验学生对讲授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更加全面地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是否能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新旧知识的前后连贯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有不可隔断的联系。比如在四则运算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了乘法的有关规律之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改用加法来实现相同的计算,以此达到新旧知识的连贯。

(二)从情感目标进行分析。

1.是否对所学知识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某种意义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更重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解决平时生活中的小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信心。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使问题的解决变得生动有趣。

2.是否能欣赏或感受到数学之美,是否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体会到了数学之美,数学的学习便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事情,从中得到的也不再是痛苦的回忆,而是快乐的享受。学生将数学的学习当作一种快乐的体验,对于情感目标的培养,对于数学知识目标的学习都是很重要的。

3.是否能认识到数学的文化地位,是否能认识到所学知识在数学学科中的重要性

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是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等)的基础。只有认识到了数学在众多学科中的地位,才会对数学的重要性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也只有这样,才会进一步热爱和重视数学,以应用的激情努力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来。数学是一门环环相扣的课程,一个知识点的掌握直接影响到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只有充分认识到当前所学知识在数学学科中的重要性,才会对其付出足够的努力,进而较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三)从动作技能目标进行分析。

1.是否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

在所有的动作技能中,成功发现并提出问题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是不会过分关心自己的数学学习的,也就不可能发现什么有价值的问题了。发现问题之后,成功地提出问题又对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用数学方式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敏锐地发现问题,准确地提出问题,在任何时候都是值得追求的。

2.是否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否能做到举一反三

数学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抽象。能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动作技能评价的基本指标,也是数学能力的最终表现。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平时生活中的问题,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强化了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提高了知识应用的能力。能否做到举一反三是检测一个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所学知识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只有对数学规律的深入理解,具备了足够的灵活性,才会在解题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才会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做到灵活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实效性 教学体系

在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有了稳步的提升。随着小学数学教学理念、方法、模式的不断转变,如何构建完善的实效性教学体系成为教育界关注的新焦点。我国教育部颁发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上述理念已经成为指导小学数学实效性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标准,而且为广大教师指明了进行教学改革的方向[1]。我结合自己多年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构建实效性教学体系的策略,主要包括:注重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实效性、选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注重数学化过程、超越教材本身,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等三方面,现将其与同行共同分享,以共同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进步,让孩子们学有所成。

1.注重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实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促使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体验与理解数学。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实效性教学体系的构建中,教师必须注重教学情境创设的实效性,在良好的情境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于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及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不足,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创设具体、真实、生动的课堂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学习的乐趣,并体现了情境创设在提高教学实效性方面的作用和意义[2]。同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中,还要合理应用多媒体、计算机等先进的技术,使情境创设更具合理性、高效性。

2.选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注重数学化过程

在小学数学实效性教学体系的构建中,教师必须选用科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独立思维、合作交流等能力[3]。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若想完全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就必须亲历数学化的过程,进而才会形成属于自己的数学体验。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审核标准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新型高素质人才不但要具备较强的知识学习能力,而且要掌握各种知识的学习规律与应用技巧。从小学数学教学的角度而言,教师要应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通过提出各种精心设计的问题,使学生更多地去表达、去思索、去研究,切实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这也是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的关键。

例如:在教学《比例尺》(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一课时,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能不能将一个长100m,宽35m的排球场画在一张纸上?”学生对于这个问题都感到比较困惑,很多学生表示:“排球场太大了,在纸上画不下。”此时,我再次提问:“那我们看到的地图又是如何绘制的呢?”很多学生马上理解了我的意思,并且结合本节课所学习的比例尺及相关数学知识,很快就画出了一张排球场的缩图。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效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学生亲历数学化过程为基础,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超越教材本身,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是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完成教材的讲解与学习,只是完成了一半的教学任务,而另外一半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才是更为重要的,也是构建实效性教学体系的关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教材是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的根本,但是学生学习到了新的数学知识,并不代表他们掌握了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实效性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必须加强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从而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分米和厘米》(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后的作业布置中,让学生使用格尺进行铅笔、黑板、文具盒长度的测量,并且进行分米与厘米的转换;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教室长与宽的测量,并且利用公式进行周长的计算;在教学《统计与可能性》(苏教版三年级)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近一段时间本地天气的变化情况,让学生进行晴天、雨天、阴天天数的统计,并且计算出最近一段时间降雨的可能性。

总之,在新的教学环境与背景下,适时构建完善的小学数学实效性教学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促进教学效率和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中,教师必须注重新教学理念与方法的研究,并且结合教学工作现状和发展趋势,探究最为科学、合理、有效的实效性教学体系构建策略。

参考文献:

[1]陈亚扬.“给力”情感,提高课堂实效――浅谈情感教育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6):13.

小学数学教学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低年级 学习质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186

新课改的大力推广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着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突出学生的成绩以考试为准则,过于关注成绩对学生升学的作用,忽略学生德智体美的综合发展,忽略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甚至忽略了对学生数学学科学习而言十分重要的数学思维和数学习惯的培养,导致我们的教育培养出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传统教育模式下应试教育对学生心理及长远发展的危害性。新课改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学科思维的磨炼,因此改革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和观念是十分必要之选择。

一、改革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往往忽略对先进观念的学习以及吸收,然而知识在不断进步,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因此部分学生不满老师的教学风格和观念,觉得数学课堂过于枯燥乏味,数学知识沉闷繁冗,就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而言,师生的交流互助合作也十分缺乏。在传统的课程当中,教师往往一味的扮演“讲演者”的角色,教师单方面的宣讲知识,学生单方面的听从教师的指令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和实效性,而教师往往一味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安排讲课内容,缺乏对整体教学的考量,以及对学生心理接受能力的考虑。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往往玩性大,个性调皮,对自身也没有很好的规范意识,因此继续采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就学生的个人发展而言没有太多益处;就整个教学过程而言,教学也不会取得显著的成效。基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普遍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一切和根本,成绩是学生的名片,没有好的成绩,学生难以进入好的学校,进而难以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这种观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论是在数学教育还是其他学科教育中,其影响根深蒂固,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这种偏激的思想观念导致学生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学习的目的变成为了考学而学,为了高分而学,主动学习的性质和意义自然也发生了变化。这种观念实际上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也许可以激励学生为得到高的学习成绩而努力,却不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教育的根本和意义,更不能真正帮助学生培养有利于其日后发展的各项能力、学科思维。

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可行性措施

(一)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要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在教学中起到引领学生学习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真正的主人和主体,因此,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努力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意识到自己现在所学与将来所用关密切关联。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数学作为一门对学科思维要求很高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提取信息,归纳判断的能力。

课前,教师可以选择为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引领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在教师教授新知识前了解相关知识,提前最好学习新知识的学习过工作,家长也要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密切家校之间的合作。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识字少,对知识点的理解力也不高,家长要配合教师的工作,指导孩子的学习,帮助孩子了解知识,学习知识,进而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知识、分析预习的能力。学习的最大意义在于实践,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在学生心中深化实践精神。

课中,老师可以在教案中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进行思考,动脑分析,并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此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要多问问题,多对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及时运用一些小道具帮助孩子理解知识,比如学习加减法的时候,可以用火柴棍帮助孩子理解计算关系。

课后,教师要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对于教学的想法,鼓励学生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说出自己对于教师所讲课堂内容以及教师课堂表现形式的看法。

(二)丰富教师的教学途径

在新型教学理念下,教师应积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丰富小学数学教学途径,以此打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逐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并鼓励学生带着对数学学习的乐趣去学习数学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开拓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培养人生品格。新的时代有新的方法,新的时代有新的观念,老师不应满足于只为达到传输知识的目的的传统教学手段,要积极学习现代先进信息技术,学习多媒体操作方式,灵活运用网络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制作精彩的电子教案丰富教学内容,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简单,沉闷的课堂教学内容变形象,可以选择在电子教案中插入一些与数学课堂内容相关的图片以及小动画。在课堂中多安排一些有利于数学教学的益智的小游戏,增加课堂趣味性的同时吸引学生关注力,有效利用计算机帮助学生理解难以用语言进行阐述,学生难以把握的数学学科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给出几道题或者几种知识的详解,内容一定要体系、条理,帮助孩子营造规范的数学学习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和规范答题的意识。再有,在讲解知识点的形成原理时,教师可以播放相关视频代入教学情境,帮助孩子理解教学,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利于课外活动,比如计算大赛、背口诀大赛,激发孩子学习乐趣,提高学生主动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设计;有效;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21-01

1.教材的处理

教材由于受文本的限制,教学内容及知识点不可避免地以一定的逻辑关系集中排列在一起,这样的教材往往并不适合于学生直接学习,所以需要分解知识点。根据学生的知识起点按一定的逻辑重新排列,形成知识链,逐步呈现给学生。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课程中,教材先后编排了一幅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草坪图,一个数格子验证及发现比较的方法,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示意图,面积计算推导过程及公式。教材编排的意图是从生活中的实例比较长方形草坪与平行四边形草坪面积的大小,然后用数格子的方法数出各自面积,再找出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最后用转化的思想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本节课学生的起点是已经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也基于此,教材中出现了长方形草坪,试图实现知识之间的联系。而在我们实际的教学研究中,课前对学生的起点作了一次测试:直接提供给学生一个平行四边形,量出所需数据,计算出面积。如图1所示。

结果共出现三种不同情况:a×b,a×h,(a+b)×2。在与学生进行想法交流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说是用长方形的面积进行计算的,从中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完整地用割补法进行叙述。由此可见,教材中用来与平行四边形作比较的长方形草坪图没必要出现,用数格子验证的方法更不是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方法。实践中,教师可去除了教材中强制提供给学生的条件和方法,以培养学生规划实际问题解决步骤的能力处着眼,从"量出所需数据,直接求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个实际问题导入新课,接着在自主建构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学生展开对话,引出知识链,最后以可变形的平行四边形木框动态演示来构建与长方形面积的逻辑体系,取得成功。

2.问题的设计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数学问题的设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数学问题的有效性至少要体现以下几点:来源于现实生活中且是有意义的;要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有利于与学生展开对话;基于学生起点,便于实现与学生已有数学学习经验进行自主建构;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有利于规划解决问题的步骤。因此,我们不仅要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把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数学问题引入课堂,贴着学生的已有经验逐次展开对话,不断发展新的数学学习经验。在百分数这堂中,如果只是出示生活中的几个含有百分数的图片,问学生:"你发现了有什么共同特点的数字?"学生回答后,老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百分数。显然,这样的数学问题不仅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且毫无现实意义可言,不但不利于展开对话引出知识链,更加无法实现自主建构。这样的问题设计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引出课题。经过教研组评议,再次实践时,改为:情境导入三杯不同水量不同浓度的糖水,问:猜一猜,哪杯糖水更甜?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关于"糖水问题",学生有生活经验;"猜一猜,哪杯糖水更甜"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更让学生进入了思考:甜不甜到底和什么有关?是跟糖有关呢还是和水有关呢?这些问题有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同桌或小组讨论,从而引出与教师的对话。这不仅把知识链顺利展开,过程层层深入,更是试图从中培养学生规划解决问题步骤的能力。

3.导学的设计

课堂的自然生成是有效教学课堂的一个显著特点。根据自然生成进行有效导学,不仅要做到精心设计,还要体现教学智慧。因此,导学设计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差异与起点的不同;其次是要从展示中合理地选择生成的材料;最后要结合教学智慧把知识点完整地展示出来,形成知识链。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第一个环节设想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角的模型,通过两次画角,经历角的形成过程。但在实践中,却并不成功。学生能指出角在哪里,却指不出一个完整的角。这是因为学生对角的认识基于生活中具体的角,而不是抽象的角。显然,直接从生活中具体图片抽象出角的数学模型高于了学生的起点,无法实现与已有经验的自主建构。再次实践时,增加了一个问题设计:"你指的角是一点吗?"引起学生思考,角不是一点,也不是一把剪刀,那角是怎么样的?带着这样的思考,学生逐渐抽象出角的模型,并顺利地画出角,而且能说出角的边指的是剪刀的上口和下口,使得教学环节顺利展开。学生画角后,生成了大量的学习材料。这些材料由于受学生的差异,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有画得标准的,有画得不标准的,甚至于有把实物图整个画出来的。在展示时,先选择画得标准的说说是怎么画的,又是怎么想的。接着,让画得不标准的也说说想法,这样既有助于建立角的正确模型,又能总结出画角的一般性方法,便于进行第二次画角。再次生成的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角的特点、引出角的各部分名称及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形成了关于角的完整的知识链。对学生生成材料的合理运用,体现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

4.练习的设计

传统数学课堂的练习设计注重对新授知识的巩固,注重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形式上讲究练习设计的层次和多样性,以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展现。有效教学的数学课堂注重学生与已有经验的自主建构。所以,在设计上更加注重实现知识链的衔接与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形式上往往分散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在教学"平行与垂直"时,当分类得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相交与不相交(平行)后,设计了一组判断题,其中最后一题出现的是一种异面关系。结果引起了学生讨论,是平行还是相交?从而引出完整的平行线的定义,实现了知识链之间的衔接。当教学结束后,又设计了一组练习,猜一猜,两条重合在一起的直线,旋转其中一条后会形成什么样的位置关系?以此来构建本节课平行、相交、垂直的知识体系。

5.结束语

总之,有效教学的设计不仅要基于学生的起点从而实现自主建构,发展数学学习经验,更要着眼于学生规划解决数学问题步骤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叶昭梅.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05:66.

小学数学教学体系范文第5篇

一、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忽略学生主体地位

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小学数学教师总是坚持“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为了达到课堂目标而忽略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为了将自己的课堂教学变得顺利,常常调用一切可以控制的元素来实现这一目标,忽略学生的重要性。这种教学设计思维方式实际上将学生当成教学的工具,完全不顾及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2、缺乏整体优化意识,导致教学目标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设计缺乏指导作用

目前很多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缺乏整体优化意识,忽视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和学生的发展性。首先,在课程层面上,脱离整个课程知识体系设计教学。其次,在课堂层面上,小学教师缺乏“确定目标到达成目标在到评估目标”的整体优化设计意识。分析、设计、评价和调整活动都应该紧紧地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教学目标对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教学目标也成了“摆设”,教师往往凭自身经验和直觉去抉择。在一些细枝末节上浪费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有时候这些“精心设计”不但起不到锦上添花的效果,甚至南辕北辙,导致整个教学都是处于“教到哪算哪”的盲目状态,教学有效性就大打折扣。

3、知识传授方式单一

一份好的教学材料应当是具备多方面信息的,而小学数学教材的知识信息仅仅停在书本上,即静态信息。而许多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只是对静态数学知识进行总结规划,教师的观点是只要在课堂上将书本中的知识给学生都讲到了就算完成任务了。对于书本以外的其他内容很少在意。这些做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4、缺少数学学习方面的知识对数学教育理论缺乏更新,导致新课程理念理解有偏差

一个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还应该对小学生怎样学习数学的过程有所认识,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掌握一定的数学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如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特点、不同知识类型(如概念、空间观念、问题解决等)的学习过程和特点等。现在有些小学数学教师缺乏数学学习方面的知识。老师们对教学设计的理解主要表现为“教学设计就是以前的备课。只是换了种说法而已”“教学设计对新教师来说很重要,小学就那么点数学知识,年复一年地教,都教烂了,对于我们这些老教师来说,写教案就没有什么意义啦!”“太严格的教学设计会框死老师的思维”“设计好的教案.并不能保证他能上好课,一个好教师更在于教学机智,也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等等,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小学数学教师仍然没有认识到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之间的区别。对教学设计存在种种误解。此外,还存在比较突出对教学设计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之间的矛盾问题。很多老师认识到了教学设计很多先进理念如整体优化、为学生学习设计教学、目标导向、知识分类等,但是由于缺乏教学设计操作层面的技能,如内容分析方法、教学目标阐明技能、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选择方法等.就无法让这些好的教学设计理念真正在实践中得到贯彻和落实。

5、缺乏有力的前期分析,导致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

教学设计前期分析包括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等。教学设计只有找准起点、定准方向才能保证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评价工作有的放矢。然而现实中许多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认识不到位,以及对学生知识经验和情感态度也了解的很少,同时缺乏对学生之间差异性的分析,这样教学目标就定不准确,影响教学策略的选择。

另外,有些教师对教学内容缺乏适应性处理。有些教师还是很依附于教材,教材的适用性理解的不够,把我不住教材,仅仅注意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略了教学的学习过程及方法。

二、教学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以上教学设计中问题的原因有很大,其中一下几个原因为主要原因。

1、小学数学教师师资不够.包班教学仍很普遍

小学数学教师师资明显不够,尤其是农村小学,很多小学数学教师要教几个班。同时还要兼班主任或者其它行政事务,事务性工作很繁忙,较少时间去精心设计教学。很多地方尤其是低年段,仍然是包班教学,班级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一位老师的素质,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有更高的素质。有老师提到“语文、数学都让一个老师教,这本身就让老师不可能非常专心攻一门。尤其是在高年级,学业负担重就更难以应付知识的扩充了。另外对小学教师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使得老师很难分出时间进行相关方面学习”。

2、对教学设计的评价和管理流于形式

学校对教案的管理和检查方式对教师教学设计也有很大的影响,目前的教案检查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检查人员不固定.检查主要看数量.质量上没有统一的要求,不会给老师具体的反馈。有教师反映,学校检查的目的是了解教师的工作态度.教案每年要检查、签字、盖章.防止教师把旧的设计拿来这学期用,检查时是通不过的,所以教师们的很多时间都花在抄教案上,而在以前教案上完善,修改的时间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