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风险管理对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铁路地质灾害 抗灾减灾 风险管理
1.既有铁路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对策的内涵
风险管理对策是指风险管理者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所面临的问题寻求有效的工具来处理,从而迈出风险管理的实质性步骤。
铁路属于国家的自然垄断产业,是国家的基础设施.各铁路局长作为企业法人对铁路运输生产进行管理.因此风险单位按局进行统计分析,属于小样本.所以在制定既有铁路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对策时,要考虑这种特殊的背景,尤其是财务对策的制定更是如此.本文的研究仍然属于风险管理的范畴,因此制定控制既有铁路地质灾害对策时仍然按照风险管理的理论方法进行分析.以控制对策和财务对策两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2. 控制对策
2.1 风险避免
风险避免是指考虑到风险事件的存在和发生可能,主动放弃和拒绝是使可能导致风险损失的方案.通过风险避免,可以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完全彻底地消除某一特定风险可能造成的种种损失,而不仅是减少损失的影响程度.避免风险是对所有可能发生的风险尽可能回避,直接消除风险损失,具有简单易行、全面、彻底的优点,能够将风险的概率保持为零,保证经济运行的安全。
避免风险的一个基本方法是终止某些现有产品的生产和新产品的引进,暂停正在进行的经营活动,挑选更适合的经营业务,选择更有利可图的经营环境.如在铁路生产活动中,发现在铁路桥梁跨越的河道上下游特定范围内过度抽取地下水是导致铁路地基沉降的主要原因,因此应该人为控制地下水的开采,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和调整开采层次,并且这种方法已经是被实践所证明了的有效风险避免措施。
即使有很大的风险,人们依然不愿放弃该风险事件可能包含的盈利,所以,避免风险是一种消极的处理方式,在实践中很难完全实现。
2.2 风险排除
指在损失发生前消除损失可能发生的根源,并减少损失事件的频率,在风险事件发生后减少损失的程度.排除法的基本点在于消除风险因素和减少风险损失,是风险管理中最积极主动的处理方法,可以克服风险避免的各种局限。
排除风险一般要经过以下阶段:风险因素的分析;风险工具的选择;实施控制技术;对控制的后果进行评估。
铁路防灾要从基建开始,在选择路线时尽可能的避开灾害地段,有时完全避开是不可能的,这样在设计和建造时应使线路等设施达到规定的标准,达到较高的抗灾能力.总的来说,铁路工程防灾一是绕避,二是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
对于已经建成的铁路,由于在勘测设计阶段没有认定有成灾的条件,建成后发现是一个灾害地点,或者在知道是一个灾害地点,但对灾害的程度估计不足,设防的等级不够,铁路运营中出现病害,这类问题是铁路防灾、抗灾中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一般首先考虑工程防治措施.对于每一种灾害,可供选用的工程措施都有多种.在选用工程防治措施后应考虑以下问题:
1)抗灾工程的标准:抗灾工程有不同的标准,而标准的高低反映其不同的抗灾能力,在兴建抗灾工程时,工程的标准要依实际情况来确定,标准过低起不到抗灾应有的作用,标准过高又会造成巨大的浪费。
2)灾害的治理策略:治理灾害是单项治理还是系统治理,是根除性治理还是一般的简单恢复治理或局部治理,这会影响工程的总规模。
3)抗灾工程的质量:工程设施的技术水平,工程建筑材料的质量,工程的施工质量等都是影响抗灾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
例如在泥石流的防治方面可以应用如下的工程措施来减轻或避免泥石流灾害:1)跨越工程―是指修建桥梁、涵洞,从泥石流沟上方跨越通过,让泥石流在其下方排泄,用以避防泥石流.这是铁道部门和公路交通部门为了保障交通安全常用的措施;2)穿过工程―指修隧道、明硐和渡槽,从泥石流沟下方通过,而让泥石流从其上方排泄,这是铁路和公路通过泥石流地区的又一主要工程形式;3)防护工程―指对泥石流地区的桥梁、隧道、路基及泥石流集中的山区变迁型河流的沿河线路或其他重要工程设施,作一定的防护建筑物,用以抵御或消除泥石流对主体建筑物的冲刷、冲击、侧蚀和淤埋等的危害。防护工程主要有护坡、挡墙、顺坝和丁坝等。
3.财务对策
财务工具即企业单位在损失发生后以经济手段做出对损失的补偿。事实上,地质灾害风险大多是必不可免而且损失难以预测的.因而当相当数量的损失后果出现时,如何有效的利用各种财务工具,以及有效的提供经济补偿,成为风险管理的重点。
3.1风险的自留
风险自留亦即风险自担,是一种由企业单位自行设立基金、自行承担风险损失发生后财务后果的处理方式。
防灾与备灾工作往往是持续和较长久性的工作.由于抗灾减灾资金的具有随机性、风险性、模糊性、差异性、时效性等特殊性,铁路线路的抗灾备灾资金筹集应采用市场机制和国家干预并重的原则.尽管政府在交通线路抗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将继续占有主导作用,但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抗灾减灾基础设施对资金的需求.所以,必须拓宽筹集抗灾减灾资金的渠道。
1)本着“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建立合理的收费体系,向使用设施的受益者征收一定数额的款项,作为一种抗灾减灾资金的筹集途径。
2)在全国范围或特定的地区内建立一项铁路线路抗灾减灾专项基金,其主要来源分为两类:一类是新建的铁路线路,其减灾资金应纳入在工程预算中,其提取大小依据施工线路施工勘探设计对该线路可能发生的灾害风险度(灾害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幅度)的大小来提取;另一类是既有铁路线路,若在建设时提取的减灾资金不足,为了保证铁路线路的畅通,减灾资金从以下两个渠道筹集:一是以政府救灾补助金的方式提供,二是适度提高运价用来筹集抗灾减灾资金。
融资性担保公司通过承担风险、控制风险,大面积地收取少量担保费,来覆盖可能发生的小面积的代偿风险,以获取利润。它的出现最开始是源于大多数需要借款的中小企业或是不满足商业银行的授信标准,或是商业银行的授信流程对其而言过于复杂和拖沓,其借款或急需借款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融资性担保公司以其有别于银行较为死板的授信标准,对满足其要求的企业进行信用补充,作为担保并承诺被担保人不能按期还款的情况下对债权人履行还款义务,以帮助中小企业从银行取得贷款。因此,融资性担保公司所参与的信用业务主要是商业银行不愿涉及的风险较大的部分,它代替商业银行承担了风险,为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之间建立起信用的桥梁,从而引导银行资金顺利流向中小企业。但是,风险本身并不能因此消除,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只是由银行转嫁到了融资性担保公司,而融资性担保公司需要靠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尤其是有别于银行或者说优于银行的风险识别能力才能减小自身的风险,才能够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融资性担保公司所面临的担保风险是指在执行担保业务的过程中,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担保业务发生亏损的可能性。根据新巴塞尔协议对风险的划分,可分为如下几种:
(一)信用风险
当被担保企业由于营运能力有限、资本结构不合理或现金流断裂等问题难以履行合约责任,或因企业实际控制人道德素养问题不愿履行责任时,担保公司就将履行代偿义务,代替被担保企业还款,从而造成公司自身损失的风险。
(二)市场风险
伴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融资担保业务面临的市场利率、货币供应、国际热钱流动等都会影响到银行给予的授信额度,影响担保项目的投资收益率。同时,经济周期变化所导致经济基本面走坏时很可能导致多数企业处于经营困境,从而极大地增加违约的数量和可能性。而融资担保集中于某一行业时尤其受到行业不景气的冲击。譬如煤炭行业由于经济冬天的来临,全行业亏损,其本身资产体量又非常大,涉及的担保资金相当大,一旦危机爆发,将使整个地区的金融稳定受到冲击。
(三)操作风险
融资性担保公司在业务发展过程中,都会有做大做强的冲动。为了拓展客户规模,为了做够合作银行的授信额度以期拿到更高的授信额度,业务部都会不遗余力的去开拓新的业务。而优质客户的数量是有限的,同时由于逆向选择,在积极开展业务的过程中更可能接到劣等客户的担保项目,使得风险增大。在担保业务运作中,若是没有专业的评估体系和风险判断,没有合理的公司治理和具有较高金融素养和职业素养的从业人员,没有按照指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三查”不实,判断不准,决策失误,担保项目便可能面临失败。
(四)其他风险
融资性担保公司还会面临来自政策、法律等其他方面的风险。如多部委2010年3月联合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成立应当经监管部门审查批准,由监管部门颁发经营许可证,并凭该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注册登记,以获取经营资格。新规定使得过去没有拿到特有牌照,而实际进行融资担保业务的担保企业面临政策上的压力。事实上,担保行业可分为融资担保和非融资担保。《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中也明确区别了融资担保与非融资担保。按照现有的法规条文划分,融资性担保公司成立需要去省级政府确定的监管部门申请经营许可证并由金融办进行年审,其经营范围包含多项担保业务。而非融资性担保公司只须依据《公司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设立登记即可成立,其经营范围不包括贷款担保。在此之前发生的大量担保公司跑路的大多数是非融资性担保公司,它们多是由民间资本组成,很多行为不符合现在的法律规范法规,比如涉足房地产等禁入行业,违规开展贷款担保业务,甚至涉嫌非法集资,存在“挂羊头卖狗肉”的状况。《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同时规定,监管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融资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但不得低于人民币500万元。目前许多地方已经将最低注册资本金提高到了1亿人民币。这就使得原有的部分中小担保机构由于难以募集到足够的资本金以满足最低资本要求而面临洗牌。又如,当被担保人逾期债权被转移给担保公司后,由担保公司去向被担保人追偿,如果企业实际控制人逃避债务,转移公司财产,致使破产后没有足够财产加以执行,而向法院申请执行个人财产时可能会产生法律争议。担保人将抵押品重复反担保后,担保公司在与同业者同时追偿时又会出现顺位认定纠纷。而且通过司法途径解决这些问题既会产生时间成本和诉讼成本,也会受到我国对于融资担保行业并不完善的法律法规的掣肘,公司的业务成本都会显著上升。
二、融资性担保公司存在的风险管理问题
在存在各种风险因素的情况下,融资性担保公司自身存在的风险管理缺陷将使公司面临的潜在风险极大地暴露出来,从而使公司遭遇亏损。
(一)对公司战略目标及经济趋势认识不清
众多融资性担保公司在公司战略目标上都有共同的特点:急于扩大规模,用较短的时候获取最大的收益。这样的特点就使得公司担保的项目多却不优,形成代偿率过高、入不敷出的窘况。产生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公司决策者急于求成,另一方面也是公司的风险管理措施跟不上规模的扩大。同时,公司决策者缺乏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趋势的前瞻性判断,对信贷规模与经济形势之间的相关性也缺乏足够的了解。
(二)超额担保由《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
可知,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其资产的10倍。同时银监会也要求与担保机构合作的商业银行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融资性担保公司具体授信额度的担保放大倍数。但由于第三方监管不足,公司自身风险意识薄弱,银行在流动性充沛时放款冲动强烈,这些因素均可能导致实际担保责任余额超过公司自身资本十倍甚至数十倍。一旦发生系统性风险,就很可能导致公司净资产不足支付代偿款,致使公司破产。
(三)保前审查不严,保后监管缺失
被担保人向融资性担保公司申请贷款担保,说明其自身不能满足银行的贷款要求,所以融资性担保公司在签约担保前,必须在仔细确认被担保人已有的信用资料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入企业内部全面核查。然而,现实中,很多融资性担保公司往往轻视了资格审查和担保可行性研究,实际操作人员或是对企业运营不甚了解,抑或碍于朋友情面,或收受回扣,不恰当的担保了该项目,给公司带来潜在风险。而一些公司在担保业务实现后,疏于对被担保公司发展状况的关注和跟踪。一旦被担保对象经营等方面出现问题,还款风险初现矛头时,不能第一时间排除或降低风险。
(四)缺乏健全的反担保措施
对于部分授信额度较大,或者被担保对象资信较低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应要求被担保对象提供反担保措施。但在现实中,担保公司对反担保措施管理不到位、要求不严格,在反担保抵押物出现问题时,表现十分无力。如担保前对抵押品的估值过高或是被担保对象违约发生代偿后要求抵押品时才发现抵押品已被法院查封、冻结、扣押。
(五)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
部分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意识薄弱,业务流程不规范,决策机制不健全,风险计量不科学,财务管理混乱,风险识别评估失效,内部控制和奖惩机制失效,企业文化培育缺失等等。内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必然导致融资性担保公司经营失去主方向,也就难免出现风险和问题。
三、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对策
针对融资性担保公司可能存在的风险管理的问题,应积极研究风险和问题的特点,建立适合公司自身发展的风险管理策略,提高业务效率和规模,降低风险损失和代偿率。
(一)制定与自身匹配的风险管理战略
要制定与自身匹配的风险管理战略,就要求融资性担保公司对外对内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外,公司决策层要能较为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变化,如宏观经济周期,国家政策法律的变动,讲究顺大势而为,且要有较强的应对力。对内,公司决策层应充分评析自身,如对注册资本,流动性,担保责任余额,代偿损失率,各类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比例等情况清晰掌握实时分析,对公司的组织结构,人员构成,不断调整和优化,使公司战略清晰,战术得当。
(二)落实风险准备金
商业银行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融资性担保公司具体授信额度的担保放大倍数。但或由于银行间沟通不足,或由于实际操作问题,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担保责任余额与净资产的比例可能会超过《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限定。实际操作中,除了民生银行及少数银行要求2%到5%的风险准备金外,大部分商业银行没有此项要求,只是根据担保机构历来信用状况进行授信额度的确定,如信用良好则追加授信额度。但历史不会重复,过去的良好信用不能代表将来的零风险。对于融资性担保公司自身而言,如果某笔担保业务发生违约,公司需承担代偿责任,就可以动用风险准备金来承担相应的责任,以防止公司资金周转和财务出现困难。因此,风险准备金的落实将大大增强国家对于担保放大倍数以及信用债权的总量确定,增强全行业的风险控制力,有助于金融系统的长期稳定。
(三)充分利用征信系统
融资性担保机构在拿到牌照的情况下,能够向中央人民银行建立的征信系统提供征信信息。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包括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如今,针对部分企业办理多个营业执照或破产前资产被转移,破产后无可执行的情况,融资性担保公司不单单将违约信息上传企业征信系统,更是上传到个人征信系统。当企业实际控制人在融资性担保业务违约,逾期无故不缴纳欠款时,融资性担保机构会将企业实际控制人的违约信息录入个人征信系统。而个人征信系统的不良信用记录,将会给“老赖”们以后的贷款,授信,出行甚至子女升学带来麻烦。2015年1月5日,芝麻信用等8家机构成为首批试点,获准开展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新的个人征信市场主体的引入,全面的征信系统的建立,融资性担保公司充分利用征信系统上传下载信用信息,将有效的防范道德风险,极大降低代偿率。
(四)重视保后监管
保前科学准确地进行风险识别和判断固然能减少风险,但却不能将所有的风险消除。保后监管同样十分重要,如果放任不管,任由风险滋生,同样会给公司带来巨大损失。而在保后对企业经营状况、财务变化、反担保状况跟踪检查,一旦发现不良现象可以及时提示风险,做好应对准备,也可以协助企业发现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减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五)追偿手段有效得当
当损失已经发生时,应立即采取措施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并尽可能挽回损失。首先可以与被担保人联系,判断其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同时对其企业可执行的动产不动产进行详细调查,如果还款能力不是短暂缺失或者还款意愿不强,可立即向法院申请财产保护。如果遇到公司资产已被转移,应向法院申请对公司实际控制人的个人财产予以冻结和执行。整个追偿流程需要融资性担保公司具有法律方面的专业的人才,以在追偿过程中最大可能获得第一顺位的赔偿或是避免手段不当而使自身承担法律责任。
(六)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关键词 企业 风险 管理 措施
企业风险管理是指在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通过各种管理手段对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分析,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控制风险的影响因素,保证企业经营发展的风险环境时刻处于可控状态。风险管理的实质为通过对于潜在的企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通过识别、分析以及控制风险诱因,实现风险控制与降低损失的作用。作为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风险管理可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风险规避能力。
一、企业风险管理内容概述
(1)风险的识别。风险识别作为风险管理的基础,主要是指企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对于所面临的风险进行明确以及分类。风险识别现阶段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是依靠风险管理人员的认识以及工作经验的积累进行分析确定,第二则是通过大量的财务、会计、经营资料以及统计数据等各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进而发现风险的影响因素及有可能造成的损失。
(2)风险的分析判断。风险的分析判断是在完成风险识别后,对于大量信息资料依据统计学、概率论等理论基础进行分析,进而对风险的发生概率以及有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行评估。通过风险的分析判断将各种数据资料整理,并为决策者提供信息资料,并结合相应的风险准则做出进一步的决策措施。
(3)风险的控制管理。风险的控制管理主要是,通过风险识别、分析后,综合各项风险影响因素以及发生概率,确定风险级别,并结合不同风险等级提出合理的风险控制措施。通过风险的控制管理,改变企业风险性质、风险发生几率以及风险造成的损失程度。
(4)风险监控。风险的监控主要是指在企业投资决策过程中,除了风险的识别、分析、处理外,对风险采取全过程的监控管理,从而保证企业风险控制目标的实现。风险监控主要是对风险管理策略的事实效果进行动态的控制,并结合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环境变化,及时通过反馈信息调险处理措施。
二、企业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1)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在企业的发展经营过程中,知识侧重了企业的投资、生产以及销售环节,而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大部分是风险问题出现后,才开始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难以起到有效的风险防范以及风险规避的作用。
(2)企业内部之间协调沟通不足,难以保证风险控制管理必要的信息支持。现阶段虽然部分企业建立了自己内部的数据库用于信息共享,但是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仍然较差,团队协作能力不强,未能将企业凝聚成整体,造成风险控制管理识别分析阶段考虑不全面,不能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措施。
(3)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企业内部控制针对风险管理的方面内容较少。由于对于风险管理认识不足,导致部分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难以充分发挥风险识别、分析、控制的作用,此外,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与风险控制管理未能有效的结合,浪费了管理资源的同时,难以实现其应有的控制监督作用。
三、企业风险管理完善措施研究
结合我国现阶段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风险管理问题,实现企业长足发展,必须对风险管理工作完善,调整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提高企业的风险意识。市场经济环境的多边性决定了企业发展风险不断,因此对于风险管理以提高重视程度,积极主动的采取措施进行风险控制管理。在企业风险控制管理机构中,强化风险控制管理的作用发挥,将风险管理作为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把风险管理意识作为企业文化建设内容之一,在企业内部树立全面的风险意识,并且在进行关键项目决策过程中,充分的发挥风险控制对于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2)建立健全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系统科学的风险控制管理体系,是保证风险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在企业内部应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风险管理机构以及人员配置,明确风险控制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以及风险控制目标。同时建立风险管理责任体系,将风险控制管理效果与业绩考核直接联系,出现工作失误造成经济损失的追究责任,促进风险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此外,对于涉及到企业重大投资、发展战略调整、产权变动、资产交易以及贷款等重大经济活动,并须依据相应的规章制度制定详细的风险管理措施。
(3)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沟通。对于风险控制管理工作,离不开大量信息数据资料的有力支持,信息作为进行企业决策的基础,也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判断的主要依据。因此完善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管理工作,更需要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时的信息沟通。实现信息的交流可以在企业内部网络建立信息共享数据库,作为平台实现内部信息的迅速沟通,及时结合市场情况调整变化风险管理措施。
(4)重视风险分散以及转移的作用。由于市场条件千变万化,因此企业的发展始面临连各种各样的风险。为了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除了进行必要的风险管理措施,同时也应重视对于风险的分散以及转移处理。在进行项目投资决策过程中,实施多元化的发展经营战略,同时通过出售或者办理保险的方式,对部分风险进行转移处理。
四、结语
市场经济环境处于时刻变化的状态,因此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用充分重视风险管理的作用。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必须结合企业决策项目的实际情况,全面的进行风险影响因素识别,科学的作出分析判断并制定可行的控制措施。这对于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经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手段。
参考文献:
[1]丁友刚,胡兴国.内部控制、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基于组织目标的概念解说与思想演进.会计研究.2007(12).
关键词:风险管理;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控制库;信息与沟通;监督与推进
一、引言
风险管理是适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出现使“管理”变事后为事前、变被动为主动、变少数人管理为多数人参与,并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效保障。这一变革是管理领域的一次伟大“革命”,使管理效能出现一个新飞跃。风险管理理论的创建与应用必将推动经济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管理学发展开创新纪元。
二、实施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风险的内涵极为丰富和广泛,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风险实质是“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风险与目标相伴终生、形影不离。风险对目标的影响具有多样性,有直接、也有间接,而且具有延伸性,一项目标受多种风险影响,同样,一项风险又会影响多个目标。风险渗入企业各项业务活动之中,时时有、处处有、事事有,而且与每项业务、每位员工息息相关。风险具有两重性,每位员工在业务活动中都应以目标为导向,及时分析、评估潜在的风险,弄清风险转化条件,抓住机遇、规避威胁,较好实现预期目标。风险是客观的,但与人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同样一个事件,有的可能认为是机遇会获得好的效果,有的可能认为是威胁会造成不利后果,赌博就是一例。风险又与利益密切相关,一般情况要获得大利益,就要冒大风险,但是风险≠利益。管理中的风险有多层含义:一是指风险事件是否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二是指影响后果及其程度具有不确定性,可能好,也可能坏,可能大、也可能小;三是指偏差,即偏离预定目标的现象,这些偏差现象,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可见风险是把“双刃剑”。管理者如何利用好这把“双刃剑”,取决于管理者的创新精神及“智慧”的运用。
风险管理实质就是管理“未来的不确定性对经营目标的影响”,是一个组织针对风险所采取的指挥与控制的协调活动。任何组织的存在,以及人的生存,都有其目标,在实现其目标过程中将会遇到多种多样错综复杂、难以确定的有利或不利因素,干扰目标的实现。风险管理就是运用管理手段,识别、分析、评估“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后果”,把握机遇、创造条件,规避威胁,改变风险性质,使风险事件向有利于目标实现转化,为实现目标保驾护航。风险渗透于业务活动的方方面面,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因此,要对风险实施管理必须贯彻“全员、全面、全过程”原则,以系统全面观点,动员广大员工参与其中,方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三、烟草行业实施实物资产风险管理对策
烟草行业中实施风险管理应以目标为导向,首先确立风险管理的对象与目标、再诊断实物资产管理现状、梳理业务流程、明确关键环节、寻找潜在风险因素、拟定应对风险策略、建立风险控制库、落实控制责任,实施风险控制,完善信息与沟通系统、强化监督与推进。推动风险管理不断完善与提髙,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经营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具体做法是:
(一)明确管理对象,确定预期目标
要实施风险管理首先要确定管理的对象及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风险管理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作为基层单位——南县烟草分公司,根据其职责与权限的规范,管理的对象确定为“实物资产业务”,包括固定资产、流转中资产及低值易耗品。管理目标是:资产管理实现“安全完整”,资产运用实现“合规有效”,资产信息实现“及时可靠”。所谓安全完整,是指公司所控制的实物资产,在经营过程中不得发生丢失与损坏,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所谓合规有效,是指在经营过程中要按照国家及公司的规定,合理有效地使用所控制的资产,不得利用公司资产营私舞弊谋取私利;所谓有效是指在经营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资产的效能,提高使用效果,防止出现大批资产闲置浪费,不能发挥资产的作用;所谓及时可靠,是指公司提供的资产信息,从时间上做到及时准确、内容上真实可靠,不得弄虚作假、欺诈谎报,影响会计信息的正确性。这些要求都是公司最基本也是最重要职责任务,从而为风险管理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二)诊断公司现状,明确薄弱环节
管理要升级,诊断必先行。诊断才能发现薄弱环节、诊断才能找到短板与瓶颈、诊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为此,我们对实物资产管理的现状进行调查、座谈、走访、查看,针对五个环节,围绕关键控制点设计了约百项问答题,采用不记名方式发给各部门由员工作答。同时还运用“资产业务风险管控能力综合诊断评价法”,以“授权、职责、规范、执行、痕迹、监管”管理功能要素,对“资产采购、日常管理、使用效果、会计管控”等12项具体业务活动,用“打分”形式逐项进行评价,寻找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与弊端。
通过调查诊断发现:在资产的购置与管理方面较为薄弱,在资产,利用效率与效果方面缺乏考核,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管理不到位、账实不一致,处置不透明等潜在风险;在风险管理方面,基本理念不了解、评估方法不掌握,应对策略及其措施不清楚等。在控制风险的六项功能方面也存在执行力不足、痕迹欠缺,较为薄弱是“监管”功能较差。由于监督工作不到位,监管功能未充分发挥,使整体资产风险管控能力未能发挥促推作用,这是管理中的“瓶颈”。通过诊断为管理升级,实施风险控制指出了方向与重点。
(三)梳理业务流程,明确风险控制点
实物资产业务活动是从流程开始,到目标为止,各种不确定性风险因素都潜伏在流程过程之中。业务流程简便易行、关键风险控制点突显,是实物资产业务风险管理的基础,也是资产管理的前提条件。为此对原有的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从整体方面,梳理了实物资产的购置、领用及维护使用流程、明确了输出要求及风险控制点,梳理了实物资产日常管理流程、输出要求及风险控制点,梳理了实物资产转移、处置流程、输出要求及风险控制点。在具体业务活动中梳理了中转站卷烟交接业务流程等。在业务流程梳理过程别注意两个重要原则:一是流程要实现“简捷易行符合实际”;二是信息要做到“及时正确内容可靠”,否则以错误的信息指导业务活动,必将酿成严重风险恶果。
(四)识别潜在风险因素,找准风险转化条件
潜在风险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和期间内才能转化为风险事故,形成风险损失,在某些条件下也可能创造收益。风险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善于找准潜在风险因素,明确转化风险事件的条件,并千方百计创造条件,抑制风险发生或改变风险的性质,从而“拨乱反正”,变不利风险为有利风险,为实现预期目标提供保障,这也是风险管理者业绩优劣的重要标志。为此,需要在理顺流程,明确关键控制点之后,认真细致地识别潜在风险因素,分析转化为风险事件的条件、寻找应对的措施,配置必要的资源,防范风险威胁的产生,这是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梳理实物资产业务流程,理出各类潜在重要风险因素280多个,从而为抑制或消除风险事故明确了重点。
(五)分析风险发生可能性,评估风险影响后果
明确了风险转化条件之后,需要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评估其影响后果,然后再进行风险排序,确定风险等级,为风险应对提供决策依据。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是风险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分析方法多种多样,既有定性估测方法,也有定量计算方法。常用有情景分析法、压力测试法、敏感性分析法、头脑风暴法、检查表法、德尔斐法、树状分析法等,但值得注意是方法的选用必须贯彻“适合有效、简便易行”原则,根据不同类型风险选择不同方法,。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通常用概率表示,其范围在0>100之间,预测发生可能性在50%时其风险最大。评价风险后果对目标的影响程度,既可以用定性,如影响很大、或无多大影响。也可以用定量的方法表示。如质量事故发生后可能使利润减少5000万元。定性或定量应根据风险的性质及管理要求来选择计量标准。估测风险值,根据风险值计量公式,当某项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后果估测出之后,就可测算可能形成对目标的影响值。然后以“风险准则”为标准进行排序,根据它们影响后果的性质及程度,分清轻重缓急,制定应对风险策略。
(六)拟定应对风险措施,落实控制责任
众所周知,风险管理的目的是抓住有利风险、消除或抑制不利风险,或创造条件使不利风险向有利于目标转化,达成预期目标。这就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应对潜在风险转化为风险事故的方法措施。否则不可能有效地抑制风险的产生。应对风险的措施必须具有针对性与效果性。所谓针对性,是指所采取的措施必须对风险的“拐点”有作用,能改变风险性质,解决或促进潜在风险向有利目标实现方面转化。所谓效果性是指为控制风险所作投入与产出之比要合算有效益,讲求效果是风险管理最核心要素也是终极目标。
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实践出真知是颠扑不灭的真理,但是实践是有目的性,是在大脑指导下实践。有许多应对风险的措施及办法是通过开动脑筋创造出来的。当发生风险事故后人们在总结教训时,出现频率最多是“没想到”。有些风险危害的产生并不是不能控制,或没有条件去解决,而是由于粗心大意,没有想到此处会出问题,才导致风险产生。有许多风险都是出于“没想到”才被风险钻了空子,后悔莫及。因此,制定应对措施必须发动广大员工参与,结合自己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开动脑筋,提出切实可行有效的应对措施,控制不利风险的发生。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提出九条有效控制措施,应认真领会贯彻。
应对实物资产业务风险的措施,就公司及个人而言,最根本是:奉公守法、合规经营,抵制腐败,不。这是当前防范风险中最有效的“避免”对策。其次,还有风险转移、风险利用、风险分散、风险抑制、风险保留等策略与措施。在实践中应根据风险性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应对策略与措施。才能取得较好效果。为此在实物资产风险控制中,经集思广益提出各种应对措施达300余条,为控制风险实现目标奠定了基础。
应对风险策略与措施制定后,要根据“干什么、管什么,就控制什么风险”的原则,将控制措施落实到部门及个人,作为应尽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实施严格监督与考核,并与奖惩挂钩。从而把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变少数人管理为全员参与。
(七)建立风险控制库,使风险管理落地生根
风险库是风险管理中一项重要工具,它以业务对象为依据,按业务流程顺序,以关键控制点、操作规范、潜在风险因素、发生可能性、影响目标程度以及应对措施、控制责任等为内容,列入程序化表内,为实施风险控制提供依据。它是风险管控必备的有效工具。公司首先根据业务对象分别建立了廉政风险控制库、固定资产风险控制库、物流中转资产风险控制库、低值易耗品风险控制库、未使用资产风险控制库、物资采购风险控制库等等,基本覆盖了实物资产业务的全部内容;其次按风险控制主体分别建立了各部门的风险控制库,使各部门明确面临的有那些潜在风险因素,在什么条件下它会形成风险事故,如何防范与控制等等。为资产业务安全完整有效运行、实现预期目标提供了有效保证。建立风险控制库应采取专家指导、员工动手、上下结合、逐步完善,使每个部门都结合业务及职责建立起风险控制库。
(八)完善信息与沟通体系,强化监督推动作用
实物资产业务活动中信息的识别与获取,并以—定形式及时正确的传递,确保信息及时沟通,是实施实务资产风险控制必不可少的条件。实物资产信息包括来自内部的相关财务会计信息、实物资产变动信息、物流中转交接信息、规章制度信息、综合信息等。来自外部有国家法律法规、上级主管公司规章制度,烟草专卖信息、市场信息、客户信息等。专卖股、中转站、客服部之间,实施定期沟通,确保资产安全有效;公司员工应将搜集、形成的各种相关信息以及合理化建议,及时向相关的领导及员工报告与沟通。
四、结束语
风险管理是适应当代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不确性形势需要而产生的,是管理领域的一次伟大变革,将这一先进、科学的管理模式,应用于实物资产业务的管理,将彻底改变管理无序、记录不实、效果不佳的现时状况,旧貌换新颜,使公司和谐、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国COSO,方红星译.企业风险管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高立法.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实务[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3.高立法.企业内部控制实务[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1病人欠费医疗事故赔偿
医院在开展医疗业务活动中,总会因各种原因发生患者欠费不还,医保和新农合部门拒付款项。此外,还会发生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发生赔款事项。严重的可能形成“群体性”事件,影响医疗活动的正常开展。欠费和赔款的发生和数额的不确定性势必给医院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2具体管理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公立医院的财务风险始终存在于整个运营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或方方面面。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才能够预见,并有效化解或减少公立医院的财务风险,从而增强其竞争力,并稳定的发展下去呢?在此,笔者提出如下管理对策:
2.1政策兼顾各方
虽然国家政策因素导致的财务风险,是公立医院不可控的财务风险。但也不能熟视无睹。医院经济管理人员必须时时关注和研究国家政策走向,预测因国家政策的调整可能给医院带来的影响。目前,国家医改工作不断深入。各种便民惠民政策相继出台,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但医改政策的制定要兼顾各方利益,不能使公立医院受到经济损失,否则,医改工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因医改原因导致公立医院经济受损,那么财政部门就应该以适当的方式进行补助。
2.2避免行政干预
当地政府部门要敢于“简政放权”,给公立医院最大的自。决不能把公立医院看成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或政府的一名“保健医”。要遵循市场规则,学会用经济手段进行管理。更不能因领导更迭而随意变更、叫停或终止前任已确定的投资项目,要保持决策的连续性。以避免投资项目给公立医院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此外,任何政府部门也不能对公立医院进行乱罚款、乱集资和乱摊派”。
2.3统一规划资源
各级卫生行政主部门要根据行政区域内的人口数量、地理位置等因素,合理确定公立医院的数量和布局,严格控制大型公立医院建设标准规模和设备配备,控制中心城区医疗资源的增长。严格“高、精、尖”大型医疗设备审批制度,并做到先批后购,决不能“先斩后奏”,搞下不为例。明令禁止公立医院之间无秩竞争,以便从源头上治理医疗卫生资源浪费现象。
2.4多种渠道筹资
2.4.1积极争取财政投入。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和严格的收费价格等决定了国家部门必须对其进行投入。投入包括两个方面:即对基本支出补助和项目支出补助,以维持或保证公立医院的基本经营活动和扩大再经营活动。政府相关部门要确保基本支出补助以适当方式适度增长,不能十几年补助金额固定不变;对于较大规模的基建工程,尤其是公立医院整体外迁建设项目工程,力争全部由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和各级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来解决。国家相关部门要对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进行充分论证,不搞“遍地开花、撒芝麻盐”工程。资金不留缺口,确保批准立项的工程目财政补助资金充足,以避免给公立医院自筹资金带来压力和财务风险。2.4.2努力争取各种形式的捐赠。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相关规定,努力争取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捐赠的财产,如慈善捐款和捐赠物资等。较大规模的三甲医院可考虑利用其在当地的影响力,迎合推销商“广告效应、占领市场”的心理,索探供应商免费提供设备。但应注意的是,不能将上述商家“薄利多销”的策略与“利润分成”或“收入总额分成”的医疗项目合作方式混为一谈。2.4.3充分利用商业信用。公立医院要充分认识到商业信用较容易取得、医院有较大的机动权和一般不用提供担保的优势,在实际工作中要运用商业信用的方式进行筹资。医院购置设备、药品和材料等尽量采用货到付款或间隔一定的期限再付款的方式;院内土建安装修缮工程应采用施工方垫资完工后结算的方式;设备和建设项目工程应留质量保证金;住院患者应预交一定数额押金,并及时补交欠款等。2.4.4适时寻求经营租赁。不同级别的公立医院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适时、适当寻求经营租赁开展医疗业务活动。不要只关注承租一些设备物资,要用不断更新观点,扩大视野,可将承赁物扩展到房屋建筑物上。此外,不同级别的公立医院还可探索融资租赁、外国政府及国际组织贷款、财政贴息贷款、金融机构贷款和医疗项目合作等其他筹资方式。但要注意相关政策要求。
2.5强化内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