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专业学习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该系列教材的作者不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也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是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软件学院的教学核心力量。这支队伍目前已经获得了四门国家精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及实验、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以及六门省部级精品课程,出版了几十部教材。该系列教材涵盖了计算机和软件专业绝大部分专业必修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专业课程设计系列教材,也是国内首部由研究型大学计算机学科独立组织编写的专业课程设计系列教材。
系列教材由《C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值分析课程设计》、《编译原理课程设计》、《逻辑与计算机设计基础实验教程与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Java程序设计课程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计算机组成课程设计》、《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设计》、《计算机图形学课程设计》等十三门课程的综合实验教材所组成。
下面举例介绍其中几本教材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C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在分析C语言高级编程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通讯录”、“计算器”、“俄罗斯方块”等3个完整案例的解析,指导读者按照软件工程的生命周期开发过程,从问题分析、设计、编码到测试,循序渐进地完成大型程序的开发。教材还提供了9个大型程序训练的题目及简要分析,供读者练习。本教材还针对教学需要,提供了可参考的实施过程说明、开发文档模版、考核方法和评价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针对堆栈、树、图、排序、哈希查找、算法设计等方面的内容提供了8个课程设计案例,分别从基本知识回顾、设计题目、设计分析、设计实现、测试方法、评分要点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教材还提供了8个课程设计习题,并对实现要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计算机组成课程设计》:要求实验者用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 HDL)设计单元电路、功能部件和指令条数有限而功能较齐全的单时与多时钟CPU。在计算机功能单元仿真模拟正确后, 实验者能把自己设计的结果写入到Spartan-3 Starter Kit Board开发板的FPGA可编程芯片上, 并能直接实验自己的设计(芯片)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实验设计由浅入深, 内容丰富。
《数据库课程设计》:以图书管理系统的开发为例,从需求分析开始,到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应用和应用开发等过程。其中应用开发的环境和工具包括MySQL数据库和ODBC接口技术,以及SQL Server和JDBC等。本书侧重于介绍“怎么做”和做的过程,而非原理性和全面性的阐述。
【关键词】算法分析与设计;教学改革;非计算机专业;学习兴趣;实践能力
一、引言
算法分析与设计不仅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与非计算机专业相关的专业课程。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个行业、领域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也开始选修这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算法的计算复杂性进行正确分析的能力,为独立地设计算法和对给定算法进行复杂性分析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由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科背景、前期课程的设置、前期课程的掌握程度等方面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如何给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上好算法分析与设计这门课,给广大的教师带来了挑战和考验。本文从非计算机专业的角度出发,首先分析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存在的问题,然后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措施。
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算法分析与设计存在的问题
1.学习基础薄弱
数据结构与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如C/C++语言)是学习这门课程的基础。非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生在接触这门课之前,可能仅学过C语言的一些简单知识,缺乏系统、全面的编程训练,无论是对C语言的运用还是程序设计的抽象思维能力,亦或是实际动手能力,与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另外,数据结构通常只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主要选修课而非专业基础课,因此无论是理论授课还是实验课时,都相对不足。学习基础薄弱导致学生学习这门课程较为吃力,久而久之,学生越来越畏惧这门课程,形成恶性循环,学习兴趣越来越低下,严重影响了实际的教学效果。
2.内容多,课时少
本门课程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算法复杂性分析、分治法、贪心法、动态规划法、回溯法、分枝限界法等经典的算法设计策略,每种策略都有不同的实际问题,还有一些针对复杂问题更加高级的算法策略,所涉及到的知识非常繁多。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所安排的课程是相当有限的,将这些算法策略全部讲透非常困难。
3.理论多,实践少
本门课程注重对算法的理解,而这些理论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讲非常艰深,想要全部理解非常困难。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他们主要希望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的应用能力,并不希望在算法实现等领域学习较深的理论,因而实践较少。
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算法分析与设计教学改革措施
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提出以下几点改革措施:
1.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学习要求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合理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每个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机的应用要求不同,所以应通过分析与调研,确定教学难点和重点,而不是一味试图将所有的知识点都讲得面面俱到。同时,在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发现,进而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是抽象的问题,学生学起来就会感觉枯燥无味,因此可将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结合算法讲解给大家,如在讲解分治法时,可举邮局选址问题为例,讲解贪心法时,可举汽车加油问题为例,讲解动态规划法时,可举最少费用购物问题为例。
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方法相结合,综合运用黑板板书与多媒体技术教学。对于一些基础知识、推理等内容,可采用板书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对于一些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可采用多媒体形式直观形象地进行展示。另外,可采用网络教学方式,建立在线论坛、QQ讨论组等为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更为方便的途径,可利用网络聊天工具,如QQ、微信等实现个别教学,让学生从过强的共性制约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人志趣。
3.改进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考核方式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由平时成绩和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一般占30%,期末理论考试成绩70%。这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比例过重,无法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我们提出将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实践成绩与期末理论成绩三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占15%,实践成绩占35%,期末理论成绩占50%,这样更注重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实际动手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涵.“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74-75.
[2]黄琴,唐素勤.非计算机专业数据结构教学的实践及创新[J].计算机教育,2011(3):38-42.
[3]张俊玲,刘鸿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1):126-128.
【摘 要】对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偏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系列方案,以提升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了解程度和热爱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 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8-0126-02
作者简介:韦昌法,讲师,研究方向:中医药信息学、数据挖掘。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14C0840) 的研究成果。
自从2000年以来,随着中医药院校的稳步发展,国内许多中医药院校陆续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然而在中医药院校中,与中医药类专业的学生相比,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甚至偏低。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有效的推动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负责人和专业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对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偏低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我校的教学管理实践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偏低原因分析
针对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偏低的情况,笔者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学生入学专业志愿被调剂,导致学习兴趣偏低。由于计算机专业在中医药院校属于非医非药专业,是新兴专业但不是传统优势专业,所以很多报考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填的第一志愿大多是医药类专业,第一志愿填报计算机专业的不多。因此,计算机专业的生源主要来自志愿调剂,很多学生因为自己是被调剂到该专业的,所以在主观上并不喜欢该专业,学习兴趣偏低。
2.学生对本专业缺乏认知,导致学习兴趣偏低。很多被调剂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对计算机专业了解甚少,入学后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不知道这个专业有何优势、有何特点、要如何开展该专业的学习,也不知道自己毕业后将从事什么工作、以后的发展前景如何,在专业方向上比较迷茫,学习兴趣偏低。
3.受部分学生转专业影响,导致学习兴趣偏低。有一部分学生在入学之后因为不喜欢计算机专业所以想转专业,他们按照学校转专业的规定参加了转专业考试,少部分成绩合格的学生转到了别的专业,但大部分学生还是留下来继续学习。由于有少部分学生转了专业,这对留下来的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波动,他们潜意识当中会觉得有同学转专业是因为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好,学习兴趣偏低。
4.学校缺乏理工科氛围,导致学习兴趣偏低。中医药院校的主体专业是医药类专业,计算机专业是中医药院校少有的理工科专业之一,很多院校甚至只有这一个理工科专业。这两类专业的学习方法大有不同:医药类专业需要背记的内容比较多,在中医药院校的校园内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学生在背书;而理工科专业更侧重理解和实践,需要有更浓厚的理工实验氛围和动手实践环境。在中医药院校,这种氛围比较缺乏,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常常感到学科上的孤独,学习兴趣偏低。
5.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导致学习兴趣偏低。与国内的综合性大学或理工科大学相比,中医药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师资力量要薄弱一些。在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方面,高级职称比例较低、中级和初级职称比例较高;在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方面,博士学历比例较低,硕士和本科学历比例较高。此外,专业教师的人数也相对较少,很多教师要承担好几门专业课的教学工作,这会让学生觉得本专业的师资力量太薄弱、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全社会对医疗卫生信息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2012年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了《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研究制定中医药信息化人才培养战略和规划、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作为医疗卫生信息化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中医药院校需要加强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针对学生学习兴趣偏低的情况,需要研究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方案
针对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偏低的情况,笔者结合我校的教学管理实践,提出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方案如下。
1.加强招生期间的专业宣传。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办学模式多样化必将引起激烈的生源竞争,各高校要认识到招生宣传的重要性。中医药院校的传统优势专业是中医药类专业,很多参加完高考的考生和他们的家长在决定是否报考中医药院校时,他们考虑的专业主要是中医药类专业、很少会考虑非医非药类专业,甚至不知道中医药院校还设有计算机专业。在这种形式下,加强招生期间的专业宣传工作对中医药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要通过专业宣传使考生和家长了解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办学特色和就业前景,让他们对这个专业有信心,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入学后的学习兴趣。
2.加强新生入学初期的专业认知教育。新生专业认知教育是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直接影响新生是否能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由于各种原因,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对本专业的了解有限,入学初期有一部分学生会萌发转专业的想法,这个时期对新生开展专业认知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这使得学生可以更多地了解和认同自己所学的专业,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转专业率、减轻部分学生转专业对其他学生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教学过程中的专业辅导。在学生的专业思想逐渐稳定之后,专业教师除了要把专业课教学工作认真完成之外,还要参与到对学生的专业辅导中来。通过举办专业学习座谈会和专业讲座等方式,让学生更了解自己的专业、逐渐掌握本专业各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在学习上就可以渐渐上手,学习兴趣也会渐渐提高。此外,我校计算机专业还制定了兼职班主任制度,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专业教师作为兼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专业辅导、为学生解答他们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专业问题。这一举措深受学生欢迎,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有帮助。
4.加强教学过程中的专业实践环节。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专业实践环节是十分有必要的。我校计算机专业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来开展课程设计实践,在课程学习的中后期布置课程设计任务,让学生分组去完成,专业教师负责指导、答疑及成果评价。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过程中去,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检验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除了课程设计之外,我校计算机专业还组织学生参加暑期实训和毕业实习。在暑期实训环节中,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到IT企业去参观学习,让学生切身体会IT企业的员工是如何开展工作的,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如何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并通过每次实训扎扎实实地掌握一项专业技能。在毕业实习环节中,大四学生有半年的时间到企业去参与实际工作,他们在实习中的收获和体会将反馈给低年级学生,让低年级学生有机会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尽早改进。
课程设计、暑期实训和毕业实习这些环节的开展,有助于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大学生学科竞赛与实践教学和学生就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计算机专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等学科竞赛,让学生通过竞赛与其他高校的师生有更多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开拓他们的专业视野,也不断激励他们更进一步学好专业知识。高年级学生还可以把他们参加竞赛的经验传授给低年级学生,增进各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针对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的情况,我校大力鼓励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有一部分教师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位,还有一部分教师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参加专业培训、到国内外高校参加进修学习,这都大大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此外,我校还积极引进高学历、高层次的学科人才,进一步充实计算机专业的师资队伍,学生也越来越感受到本专业师资队伍的壮大,学习兴趣稳步提高。
7.积极申报信息类新专业。针对中医药院校缺乏理工科氛围的情况,我校在努力建设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专业特点,积极地申报了医学信息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两个信息类的新专业并获得成功,现在我校每年有3个信息类专业面向全国招生,校园中的理工科学习氛围渐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
本文对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偏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实践,提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系列方案。加强专业宣传、专业认知教育、专业辅导和专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申报信息类新专业等,这一系列举措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程度和热爱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医疗卫生信息化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章留.论学习兴趣的培养[J].衡水师专学报,2003,(1).
[2]姚远.关于高校招生宣传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06,(22).
[3]汪育文.大学新生专业认知教育亟待加强[J].文教资料, 2010,(12).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专业技能;学习兴趣
一、教师要让学生学有目标,活有理想(1)组织学生认真做一份关于计算机专业职业生涯规划,制订阶段目标。尽可能早地帮助和指导学生做一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原因有两个:一是让学生提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应该会些什么,就业前景是怎样的;二是当学生做了职业生涯规划以后,就有了努力的目标,也就有了学习动力。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教师充当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初期是指导学生做规划,中后期是帮助学生坚持下去。
(2)组织计算机专业学生技能比拼,参加各级技能大赛。当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学校可以组织计算机专业技能比拼,并设立奖项予以一定的鼓励。通过这一平台,学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呈现在学校同学、老师、评委面前。
(3)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的资格凭证。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重要性,明白资格证书与以后的就业挂钩。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创设新的教育环境,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其次,加大实习实训力度和设备的投入,不断提高学习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中职学校办出职业特色,就要不断加大实习实训室等实习操作场所的投入,增加技能训练的时间,开设实习课,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职业技能训练,进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2)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首先,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要及时夸奖。教师在每次实训课后,要作出评价,表现好的要夸奖和鼓励,表现不好的,尤其是不认真学的学生一定要批评指正。这样做,一方面让学生知道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可以从哪些地方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技能;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老师是密切关注他们的,不会让他们能懒则懒,浑水摸鱼。其次,可以利用学校橱窗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学校要为计算机专业设立一个橱窗,将学生平时在实训课上做得比较好的作品拿出来展示给全校师生看,这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鼓励。最后,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好的作品带回家。大部分职业学校学生都是父母认为学习无望才送到职校的。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带回家,让父母看到了希望,得到了父母肯定,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
(3)让学生喜爱教师,从而对上课产生兴趣。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讨厌教师,看到这个教师就生气,又怎么会认真听这个教师讲课呢?其实让学生喜欢自己很简单,教师要做到以诚相待,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出于真心地关心每一个学生,平时多注意与学生交流。学生看到教师这样做,自然会喜欢这个教师。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为计算机教育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1)教师自己要定个方向,定期参加培训。计算机专业有多个方向,如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网络组建、网络管理、应用软件开发等,选择一个方向,老师的精力就放在这一个方向上,固定参加这个方向的培训,这样教师就可以做到“专”。
(2)教师要坚持进企业实践。教师这个职业有它的特殊性,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技能实践操作是比较薄弱的,学校与企业、相关行业联合,选送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或服务一线实践,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总之,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教学是一个难度比较大的工作,教学规律和方法仍有许多值得继续研究的地方,但不论采取哪种方式探索,教师都要注意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以激励和赏识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转专业;质量保障;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2-0127-04
一、 引言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目前,很多高中毕业生在填报大学专业志愿时,其想法受家长、亲友及中学教师的影响,进到大学后才真正有机会了解各学科专业的特点,才有精力认真思考个性特点和学科专业的匹配性。
关于大学生转专业的规定和政策已有不少相关的研究。2001 年清华大学开始进行本科生转系工作改革试点,并逐渐构建了转专业辅导的理论框架与模型,而且提升了转专业辅导的专业水平,不仅形成了转专业辅导的长效机制[1],也对学生转专业的动机和决策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2]但是面对以往接收转专业学生时出现的很多问题,如选拔环节、培养方案认定,以及他们进入新专业后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这方面的研究较少。
根据《清华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在读一年级或者二年级符合转专业条件的本科生可以申请转专业学习。5年来,申请转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达百人以上。经科学选拔,计算机系共接收了转专业学生80余人。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计算机专业的热度在学生中逐渐升温,这同时带来的是转专业学生的需求逐年攀升。为了适应行业发展和学生培养需求,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也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逐渐加大转系的接收和管理力度。2015年清华大学计算机机系接收转系学生24人,占全年级人数的19%。以往接收转专业学生时会出现的很多问题,如选拔环节考查项单一,培养方案认定原则不灵活,学生进入新专业后迟迟不能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等,这些问题都反映出传统的作法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了吸引真正对计算机专业感兴趣的同学,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同时为了更好地履行把这些有志之士培养成真正的国家栋梁的职责,计算机系一直在积极探索转专业学生的志趣培养途径及质量保障机制。近年来,计算机系从全方位把好选拔关,到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提高培养的灵活性,再到院系主导、及早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开启计算人生的挑战,到最后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志趣,因材施教等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对近5年转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学习成绩、学术研究、毕业去向的数据对比,结果表明:转专业学生与通^高考招生直接进入计算机专业进行学习的学生相比,各方面发展势头明显,整体上提高了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转专业学生的选拔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尤其是大数据、互联网+等概念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大学校园中计算机专业的招生也随之火爆起来。从清华大学新生入学开始,计算机系教学办公室就不断通过电话、面对面等方式接待拟转入计算机专业学习的学生和家长的咨询。这些咨询来自理工科的各个院系。面对迥然不同的学生情况,选拔具备什么样素质的学生进入计算机专业学习最合适?计算机专业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把好选拔是将学生培养成栋梁之才的关键。计算机系通过加强选拔机制的管理,保障了转入学生的质量。近3年的毕业生数据显示,通过转专业选拔接收的学生100%在毕业当年就取得了学位。
(一)注重学习能力的考核
清华大学大多数理工类学科的培养方案实行大类培养,以宽口径厚基础为根本,即要求低年级学生必修数学、物理、英语等基础课程作为学科基础环节。计算机系在接收转专业学生时十分注重这部分成绩的比重。数学思维能力是计算机专业必需的学科基本功,而优秀的英语基础则是学生未来让自己迈向国际舞台必须具备的素质,这些课程成绩的高低不仅奠定了计算机专业的学科基础,同时也是衡量学生学习能力高低的方式之一。
(二)关注学生的专业潜能
计算机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计算机系很重视学生在转入计算机专业之前是否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编程基础,注重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动手编程能力的考查,同样,与人协作的能力也是考查的重点。计算机系要求学生要夯实专业基础。几年管理工作经验表明,大学二年级转入计算机专业学习的学生根据个人情况,最好是降级修读,打好程序训练的基础。近几年的数据也显示,90%的学生在转专业降级修读后,会以更成熟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日后在专业发展方面的不俗表现也证明,他们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
(三)注重全面素质的考核
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是保障正常学业的前提,而有责任心、敢于担当同样是现代大学生必备的品质。计算机系在选拔转专业学生时,更加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考查,其中心理素质检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另外,沟通表达、对外交流、组织协调等综合素养也是考查时会涉及的,尤其是对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交流的学生,这方面的考查则是重点。2013年一位来自其他专业的学生向计算机系申请转系,当时面试小组专家一致认为其与人沟通的方式偏激,当时就没有接收该生。接下来的一年,该生修读了很多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并且对某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钻研。2014年他继续申请转入计算机专业,虽然面试专家仍然对其心理健康问题存疑,但却被该生对计算机领域的执著所感动,破例接收了该生。可是一年多来,尽管计算机系在管理的各个方面对该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收效甚微,该生的想法和作法仍旧很偏执,不愿意与人沟通合作。
(四)避免学生选择转专业的盲目性
清华大学设有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聘请了资深的专家咨询师(教师)和朋辈咨询师(学长)。这些咨询师来自各院系,他们可以协助有转专业想法的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也可以据此帮助学生设计合理的未来规划。对于每一位想转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系都会要求他们到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预约咨询,从科学手段上杜绝学生因冲动做出不正确的选择。
在课程教育方面,通识教育有利于减少学生转专业的盲目性。通识教育的培养方式可以使学生获得不同专业领域的广博知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个专业。通识教训能够帮助学生在做出转专业决定时,找到理性与兴趣之间的平衡。计算机系面向非本专业学生开设了多门计算机通识课程及新生研讨课,让学生有机会去探索新领域,对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能力做出正确的预估,如计算科学与生涯规划课程,主要介绍了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同时向学生展示了学习计算机学科将来可能进入怎样的职业,完成什么样的工作。
在转专业操作流程中,计算机系教学办公室也会向学生分析转专业带来的风险,如降级学习、延期毕业、额外的学业负担、陌生的新环境等,使学生能够预先做好心理准备。最后的转专业面试环节,面试组专家认真完成对上述各项专业要求的考核。计算机系面试专家由下列人员组成:工作在一线的教研系列的教师,系负责教学工作的主管和教师,系学生工作主管和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同时也包括负责心理测试的教师。专家们对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心理素质进行全方位的把关。通过对学生言语、行为的判断随机设置考查的问题,从而了解该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计算机系对学生的全面考查,目的是使真正对计算机专业有兴趣,同时又具有能力在短时间内适应新专业带来的学习和生活压力的学生脱颖而出。
三、开启计算生之旅
通过专业选拔,顺利进入计算机系的学生开始面临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人际交往的问题。
在面临转专业的后续效应时,单靠W生坚定的学习信念和改变生活勇气的自我适应显然是不够的,来自院系的保障力量在这个时候显得尤为重要。计算机系的责任不仅是为学生提供在计算机专业学习的机会,还需要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兴趣点,建立自信;同时,还要对转专业的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因此,院系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十分必要。
(一)及时解决学生对专业的疑惑,增强专业的认同感
计算机系教学办公室负责解答和协调学生对新专业和管理上的各种疑惑,对刚刚转入计算机系的学生组织专业培训,由系相关领导介绍专业特色、发展前景、课程设置,并提出专业素质要求等。针对那些对特定计算机方向有疑问的学生,教学办公室负责协调在该领域工作的教师进行解惑。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认同感的增强是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的催化剂。
(二)在管理方面确保学生尽早融入新的集体
班主任、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角色最稳定的群体,是与学生进行心与心沟通的长者或朋辈,是学生最“亲”的朋友、最可依赖的人。对于初入计算机系的学生,系里要求班主任、辅导员采取与学生逐个谈话的方式,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专长,参考当前各行政班的差异,将转入的学生合理分配到各行政班,同时发挥班委会的作用,对转入学生开展“一对一”的帮扶活动,使其尽快融入新集体。班主任、辅导员重点关注学生进入新专业后因学习、环境改变而出现的焦虑情况,并对出现的情况及早采取措施。
计算机系积极向学校宿舍管理部门申请,尽量让转专业学生的宿舍与新同学在一起,这样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使信息传递更畅通,还可以减少转入学生的孤独感,这对转入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生活适应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翔实的选课指导
转专业学生进入新专业后,要学习本年度的课程,还要补修之前缺少的课程。以往学校在排课时并未考虑这些特殊学生需要补修课程的事情,时间安排不合理,最后造成教务管理部门和学生本人都很被动。为了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系里总结了教训,从2014年开始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第一是在制定各年级开课计划及排课任务时,专业必修课程跨三个年级统一协调,同时兼顾,尽量错开时间排课,以保证学生能按部就班完成培养方案的必修环节。第二是利用目前计算机系很多专业基础课开设多课堂的优势,各个课堂排定上课时间时尽量不重合。两年的实践证明,这样的措施基本能保证转入学生顺利选课,在最短的时间内补齐所缺课程。
(四)发挥导引教师和交流学友的作用
根据经验,刚进入新专业的学生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心理方面。由于转专业后学习任务加重,学生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心理压力过大、焦虑、急躁等情况,情绪问题必然导致学习效率下降。第二是人际关系问题。一些学生因性格较内向,不善于与人主动交流,所以很难融入新的班集体,造成专业适应障碍。
系里通过与学校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反复沟通,借鉴学习与发展中心的成功案例,邀请系里资深的教师作为导引教师,同时邀请高年级计算机系的学长作为交流学友,由他们带着学生一起理清计算机专业不同年级可能面临的问题,并介绍如何查漏补缺,合理发挥优势特长,使之能尽快融入新集体生活。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把握人生规划和生涯规划,制订个人计划,确定学习进程。交流学友作为同龄人,与转入的学生心理距离更近,沟通起来更通畅,能够在转入学生遇见学习、人际交往和生活问题的时候提供帮助和指导。
四、因材施教和志趣培养
转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科方向,其背景不同,每位学生转入前已修课程内容不同,对计算机学科各研究方向所展现出的兴趣和热情也不尽相同。但是相同的是,他们在转专业前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确认了自己的兴趣后才决定转专业的,他们应该具有接受挑战的信心和勇力。为了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动力,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计算机系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强化的同时能因材施教。
(一)制定针对个人的培养方案
全面的、合理的学习计划对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有着指引作用,对设定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成效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计算机系教学办公室以尊重学生个人意愿为前提,以专业培养方案为依据,组织教学组教师负责为学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即将学生转专业前修读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与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进行课程或学分认定,原专业的必修课程或必修学分尽可能地认定为新专业选修课程或学分,尽量减轻学生补修课程的门数。虽然课程替代环节的灵活把握在管理上增加了不少的工作量,尤其是毕业时的资格审查要针对个体来完成,但这确实减轻了转入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使他们的专业学习更从容。
(二)利用MOOC平台,弥补知识点
2013年5月,清华大学正式加盟大规模在线教育 MOOC的edX平台,并于9月正式全球首个中文MOOC平台――学堂在线。与传统的在线教育相比,MOOC不是传统的教师讲课,而是通过网络技术,将课堂教学、学习体验、师生互动等环节完整地在线实现,形成一种更加交互、基于群体行为的学习模式。在线学习的优势在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孙茂松教授2014年发表的《以MOOC 支撑一个完整的高水平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一种现实可能性》一文中,对照当前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实施的培养方案,将方案内的课程映射到MOOC 平台,包括Coursera平台、edX 平台以及Udacity 平台,发现方案中的绝大多数课程都可以在几大MOOC 平台中找到对应的开放式课程。基于此,计算机系要求转入本专业的学生在课余及放假时间,利用MOOC平台上全球优质教师资源和优质课程资源,补齐欠缺的知识点,及早跟上教学计划的进度。
(三)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方面的大师讲座
对于转入计算机系的学生,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对专业的认同感很强,系里自然有责任利用教师和学术资源,为他们注入“计算人生”的原动力。计算机系经常组织校内的学术名师,校外的业界成功人士到课堂为学生演讲,系里鼓励转专业的学生尽量去参加这样的讨论。这能让学生扩大专业知识的视野,领略大师的人格魅力,也能他们体会那种促使名师们孜孜不倦研究和创新的精神内核。
(四)组织学生与一线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接触
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曾阐述:“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对于转专业的大学生,刚进入新专业一般都具有较高的专业热情及学习的积极性,但进入高年级后,其专业承诺往往出现递减趋势。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志趣,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系里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系“学术新星计划”、“SRT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一线青年教师的优势。系教学办公室负责搭建师生面对面沟通的平台,选择学术造诣优秀、对学生人格及学问培养有热情的一线青年教师作为指导教师,通过研讨会及报告会的形式,由这些指导教师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向转专业学生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师生据此进行深入的探讨。通过这样的零距离接触,转专业的学生能亲身感受教师对学术一丝不苟的精神及优秀的人格,并从中找到自己最有兴趣的方向,“微妙互动,共生共长”,师生间产生学术互动的火花,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研究的热情和兴趣,进而挖掘其创新的潜质。据统计,2015届毕业的转专业学生中,80%的学生是通过参加上述学术活动找到了指导教师,及早确定了自己未来的深造和就业方向。这其中30%的学生选择了继续留在清华大学攻读研究生。这些学生很多在大学本科期间就在教师的指导下发表了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五)实时关注学生培养进程
“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计算机系承担着把这些对计算机专业寄予无限希望的学子培养成才的重任。作为教务管理部门,计算机系教学办公室有义务为系里“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做好服务,其必须实时关注转入学生的培养过程,把好教务管理关,及时纠正或提醒教师和学生可能疏漏的环节。
(六)建立反馈机制
大学生转专业政策是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需要,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是教育部遵循学生培养的规律、弥补高校招录模式、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有效的举措。同样,教育改革是一个闭环,需要建立反馈机制,以便管理工作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与时俱进,适应改革的要求。近几年,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也在逐步尝试扩大接收转专业人数规模,教学办公室联合指导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建立了转入学生学习、生活情况的反馈机制,对学生转前、转后的整体情况,包括成绩变化趋势,班级、社会活动参与度,科研投入情况,毕业去向等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为教学管理工作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了合理依据。
五、结语
5年来,计算机系在转专业学生培养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选拔、培育、专业强化及因材施教、建立反馈机制的管理办法。以2014届毕业生为例,转入计算机专业的11名学生,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成绩排名较原专业大幅提高。值得一提的是,在毕业前全系学生成绩排名中,前10位的学生有4名为转专业学生。在学期间,这些转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55%参与了国际交流项目,80%参与了学术研究。另外,46%的转专业学生毕业后被选拔到国外继续深造,37%的转专业大学生留在国内攻读研究生,继续自己的人生之路。转专业制度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我们希望从管理的角度将日后的工作继续做细做实,为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保障。
[ 参 考 文 献 ]
[1]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本科专业教育培养体系.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 孙茂松,薛宇飞.以MOOC 支撑一个完整的高水平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一种现实可能性[J].计算机教育,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