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识字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目标: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认识生字15个,2、会写字8个。
3、能有感情的分角色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懂得自立的重要性,养成从小不依赖父母,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好习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们知道动物中谁森林之王吗?它为什么能被封为森林之王呢?(板书课题:小狮子)
2、初读课文,3、随文识字
1、学生自由的读读课文,2、画出不3、认识的字。
4、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学不5、认识的字。
6、学生汇报:通过自学,7、你认识了什么子?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认识的?
8、学生认读词语:狮子、懒洋洋、晒太阳、练功、原来、饭来张口、一辈子、享福、劝告、依赖、必须、凭着、滚、咬、何必、抬起头
(指名认读——学生领读——齐读)
9、生字游戏
4、熟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认真听,3、并标4、明自然段。
5、小组比赛读课文,6、请学生当评委。
5、课堂评价
1、两人一组拿生字卡片,相互测试。
2、练写田字格的生字。
第二课时
1、复2、习
1、听写生字。
2、认读词语:狮子、懒洋洋、晒太阳、练功、原来、
饭来张口、一辈子、享福、劝告、依赖、必须、凭着、滚、咬、
3、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思考:你认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狮子?说说你的理由。
3、四人一组交流交流。
4、学生汇报:(学生可能会用以下词语来形容这只小狮子:懒惰、知错就改、勤奋、聪明、听话、自立、真正等)
5、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点拨:(主要是围绕“知错就改”和“真正”这一主题来展开学习)
(1)小狮子刚开始有什么表现?他为什么不(2)练功?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3)理解“饭来张口”
(4)分角色读课文1——6自然段。
(5)后来,(6)小狮子又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呢?
(7)女同(8)学读狮子妈妈说的话。
(9)联系课文理解:什么样的狮子才是真正的狮子?
4、课外延伸
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真正的小学生应该是怎样的呢?
刑事附带民事裁定书
(2001)海南刑终字第72号
原公诉机关 琼海市人民检察院。
上诉人(原审被告人) 甘子进,男,1976年6月6日出生于海南省琼海市,汉族,初中文化,琼海市大路镇蔗园坡村委会君子湖村农民,住该村。因本案于1999年10月12日被刑事拘留,同年11月29日被逮捕,2000年1月被取保候审在家。
上诉人(原审被告人) 周正空,男,1967年10月16日出生于海南省万宁市,汉族,初中文化,万宁市龙滚镇多格管区大罗村农民,住该村。
原审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 王秋菊,女,1952年出生于海南省琼海市,汉族,琼海市温泉镇益群村委会第五队农民,住该队。系被害人史宏钰之妻。
琼海市人民法院审理琼海市人民检察院指控的被告人甘子进、周正空犯交通肇事罪、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王秋菊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一案,于二000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作出(2000)琼海刑初字第63号刑事附带民事判决。原审被告人甘子进、周正空均不服,分别提出上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经过阅卷,讯问被告人,认为事实清楚,决定不开庭审理。现已审理终结。
原判认定,1999年8月23日晚10时许,被告人甘子进驾驶铃木皇两轮摩托车(车号琼CB0598)从加积镇人民路往侨联方向行驶,通过正值黄灯闪烁的四枝分叉路口时,与被告人周正空驾驶的正从东风路进入人民路的简易四轮货车相撞,致使甘子进及坐在该摩托车上的甘子亮均被撞倒地受伤,简易货车也因避让撞上从南门岭方向沿东风路直行而来的一辆嘉陵摩托车,导致该摩托车司机史宏钰死亡。三辆车也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案发后,周正空已赔偿死者家属19846.26元。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王秋菊因史宏钰被撞死亡,花去抢救费4886.50元,住院期间伙食补助费50元,误工费16.60元,护理费26.58元,丧葬费3000元,死亡补偿费48500元,死者生前抚养、赡养各一人的生活费用6120元,摩托车损坏修理费365元,车辆处理管理费150元,共计63114.68元。
原判认为,被告人甘子进、周正空违章驾车,致使发生重大交通事故,造成一死两伤的后果,其行为均已构成交通肇事罪,并根据俩被告人在本事故中各自承担同等责任,负50%赔偿责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第七十二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九条之规定,以交通肇事罪,分别判处甘子进、周正空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甘子进、周正空分别赔偿给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王秋菊经济损失31557.34元;周正空已赔偿19846.25元,应再赔偿11711.08元。
原审被告人甘子进上诉认为,虽然甘子进违章靠左占道行驶,但其行为与事故结果无直接因果关系,其行为不构成犯罪。周正空驾驶无证照货车,通过有交通信号控制的路口,转弯超速行驶,应对本事故负全部责任。
原审被告人周正空上诉的主要意见为:1、原审法院判决被告人甘子进、周正空各自承担50%责任,缺乏事实根据;2、上诉人已积极赔偿损失,原判在量刑上应从轻考虑。其被判一年徒刑,缓刑一年,量刑偏重。
经审理查明,原判认定原审被告人甘子进、周正空因违章驾车发生交通肇事,造成一死两伤及原告人经济损失的事实清楚,有证人甘子亮、甘子平、叶运强的证言、公安机关出具的现场勘查笔录、现场图、照片、车辆技术鉴定书、车管所证明书、调解书、尸体检查笔录及医院出院诊断书、收费发票等证据证实,二上诉人亦供认在案,证据确实、充分。上述系列证据已经一审开庭举证、质证,具有证明效力,本院予以确认。
本院认为,上诉人(原审被告人)甘子进无证驾车,且偏左占道,与周正空未确保安全驾驶无牌照货车发生相撞,造成一死两伤的重大交通事故,其行为均已构成交通肇事罪。原判决定性准确,审判程序合法,并在量刑上均对俩上诉人给予了从轻考虑,应予维持。甘子进、周正空分别以其行为不构成犯罪和原判处刑过重为由,提出上诉,理由不成立,不予采纳。由于上诉人的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家属遭受经济损失,对上诉人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决赔偿经济损失。鉴于被害人史宏钰被撞死是因为俩上诉人的共同过错行为所致,且两人的责任大小无明显区分,原判认定俩上诉人对事故的发生及后果,承担同等的责任,并分别负责赔偿原告人50%的经济损失,合理合法,亦应予维持。周正空上诉所提“原审判决俩上诉人各负一半赔偿责任,缺乏事实根据”及甘子进提出“周正空应对本事故负全部责任”的上诉理由,纯属狡辩,应予驳回。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九条第(一)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项之规定,裁定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本裁定为终审裁定。
审判长 林 波
审判员 郭超光
审判员 金
温度、广度、深度
温度,是指教学本课时,课堂呈现的既不是过冷也不过热的适度。语文教师先要有温度,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思想。如《丑小鸭》,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主题,我们应该怎样体会丑小鸭最不幸福的那段经历?《井底之蛙》呢,也不要完全嘲笑它,因为它幸福地依偎在井水中,它在那个小圈子里感觉很幸福,大海里的鳖在大海里快活,可青蛙不适合,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教材的情感思想挖掘好,并结合自身的风格恰当把握和释放。来到课堂,你就是你,你要和你的孩子在这晏子和楚王的情感世界里走一趟,和孩子们体验文中“侮辱”与“尊重”的较量,体会这一对相反的意义给人生带来的滋味。这样,教师外在的激情就会内化为种气质,化作课堂理性。于是,课堂就会充满张力,呈现流淌的状态。试想,这条课堂流成的情感之河,要是没有了温度,水草怎会长起来?鱼儿怎会游起来?
晏子出使,举重若轻。上《晏子使楚》要诙谐、生动、活跃。晏子和楚王,他们彼此都有自己的使命,他们身上都有智慧所迸发出来的幽默。我们可以适当“戏说”一点,但绝不是取闹。
广度。这里的广度意在强调积累。语文课堂要丰满、厚重。当然,强调广度也要适度。两节课里,语文层面的,成语格言典故、外交官和历史学家的话以及增补的两篇文章,等等,在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思考课文内涵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积累。教师的语言要有“语文”,要求学生说话也要有“语文”。个人以为,这篇翻译的白话文算得上是“文质兼美”的。文言文的对照补衬及其他文本的互对生成,在大量积累的过程中,使教材的文字更有分量。
除了言语的广度,也要有思维和情感的广度。在大背景下把握课文的人物,就会客观一些。要学会提取资料,该用的用,不该用的不用。拓宽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走向文字的深远和思想的深刻。所以,这个广度,不是发散得无边无际,而是在同构点或者异构点中的延伸或对比。补充《胯下受辱》就是理解晏子的“看了看”和韩信的“看了看”究竟有什么不同,从而深化晏子的“看了看”。补充《狼和小羊》就是要帮助说明晏子的成功是背后有一个强大的齐国在支撑。广度决定深度,在这里便是,广度成了“尊重”这个“圆心”的半径。
温度如果好比人的血液,广度就好比人的骨肉,深度则好比人的神经。没有骨肉,人无法立起来,没有神经人无法活下去。只有让孩子思考更加深入,才能让孩子的精神之树长起来。如何让孩子会思考?首先教师应思考这两节课要走向哪里。个人认为,《晏子使楚》的课眼是“尊重”。有人认为是智慧。晏子是智慧的,但这智慧是晏子的,与孩子无关。况且文中的外交“辞令”并不是孩子要运用的,重要的是要看这篇文章中,落脚在孩子的头脑和心灵里的是什么。当读到课文最后一句“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时,“尊重”跳跃在我眼前了。于是尊重就成了本课的主题。两节课便围绕尊重逐步讨论了起来。提供外交官、历史学家的观点,其目的是提供思考的平台和空间,引发学生不同的观点,这也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总之,课走到一个板块,就来一个坎儿,让思考更多维、更深入。
“一个人的智慧不代表国家的智慧……”齐国和楚国最后都被秦国灭掉了。苏洵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失败的结局是这个国家没有实力回击秦国。当年在一次国际会议上,美国记者讽刺中国人低头走路。总理立刻反驳:“中国人走上坡路,所以低头,美国人走下坡路,所以仰头。”对方哑口无言,非常敬佩。但,事实证明,那一刻不因为的伟大美国就从此尊重了中国。总理去世,联合国下半旗致哀。30年过去了,今天的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仍需要提高。一句话,尊严来自真正的实力,而不仅仅是一次外交的胜利。
语文课要走向深度,拒绝肤浅。课堂不能只是热闹和浮躁,而要有真正的幽默、笑声和深沉。结尾改造的那几句歌词,虽是唱着说的,却感到孩子们的冷静和庄重。当黑板最后沉淀下两个字“尊重”的时候,这棵思想的树由个人尊重的“根”,引向了国家尊重的“干”,最后走向——首要的是每个人赢得尊重的“树冠”。树要想枝繁叶茂,须根扎得实、干长得壮才行。
三个层次:
文字、文学、文化
怎样把上面谈的三个维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螺旋上升起来?
第一、先从文字入手,抓文字的表形、表象:文字的形式、语言的技术。先抓晏子话里的文字以及课文议论的重点句子等。还有,进行语言的积累与揣摩,关于这一点上文已谈到,这里不再强调。
第二,上出点儿文学的味道。什么是文学?语言文字里的东西,语言表达的意义。有些语词要领着孩子品一品。比如平常强调的咬文嚼字,反复咀嚼出了味道,也就品尝到了文字里的文学。如就晏子的“看了看”和“笑了笑”举一反三地感受,想了各种办法体悟。最后把感悟到的送进晏子最后的“面不改色”中。就拿“看了看”来说,用换词法比较:文章为什么不用“想了想”,而是用了“看了看”?说明眼见为实,话有根据;“想了想”不知道想了多长时间,“看了看”的时间短,更突出晏子机智。接着拿出《胯下受辱》,让学生读,而后提醒:“当无赖*开双腿,让韩信从他裤裆下钻过去的时候,韩信也是‘看了看’。”晏子的“看了看”和韩信的“看了看”究竟有什么不同?韩信代表他自己,而晏子不仅看到楚王侮辱自己,还看到了楚王侮辱他的齐国。然后让孩子比比个头,体会晏子是矮,但长相和个头在自己眼里那是特点,可楚王却当缺点甚至缺陷来侮辱,尽管如此,晏子却“看了看”,然后马上理直气壮、有理有据地反驳。这说明了晏子的冷静与理智。的确,沉着是睿智的保证,勇敢是赢得尊重的前提。看似简单的“看了看”,让我们看到了小个子晏子的大智慧。
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有人说,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是生活方式不断变迁中恒定的力量。这堂课,如何把“尊重”这个抽象的文化变成具体的,并成为生活经验的积累?历史长河的两千多年,直到今天,什么变了?时空变了、人变了、环境变了,不能变的是人性中自觉而恒定的力量——尊重、这堂课,要努力体现历史的厚重,文化的力量。正如我在结尾和孩子们唱的那样:“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晏子和楚王鲜活的面容……岁月啊,你带不走这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历史的天空留下的‘尊重’,人间这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三次解构:
个人、国家、每个人
课到最后,孩子们在深深的历史沉思中走出了课堂。这两个历史人物定格在他们的心中,使他们内心涌起浓浓的尊重,还有一点淡淡的哀愁。尽管整个课堂氛围一直是轻松愉悦的。
先抓晏子个人是怎么赢得尊重的。只有把对晏子的尊重讲清楚才能引向后面。只有个人赢得尊重才能谈到国家的尊重。
当学生很佩服晏子个人的智慧的时候,教师出示外交官的话,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当学生继续佩服晏子用个人尊严赢得国家尊严的时候,教师再运用历史学家的观点打破教科书的结论;当明白国家和个人关系的时候,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先要做受别人尊重的人。于是,晏子变得可爱起来,真实起来。由晏子的个人,引发了今天的个人如何有尊严地活着的问题。
课文就这样一次次在建构中解构了。
一、揭示课题
由学生根据课下查找的资料对“卢沟桥”进行简要的介绍。
在北京城西南十几公里的永定河上,有一座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卢沟桥”。它始建于1189年,桥的总长265米,有241根望柱。因为桥上雕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而驰名中外。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它更因由此开始,而成为一处革命纪念地。这座桥就是卢沟桥(板书课题)
二、观察第一幅图画
1、仔细看图,桥上都有哪些景物?
2、把你看到的景物按一定顺序说一段话。
3、谈一谈你对卢沟桥的印象。
三、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然后填空。
(1)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
(2)文章先向我们介绍了__,接着讲了,最后讲了。
2、完成思考题及填空后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后明确:
(1)本文主要介绍了卢沟桥的狮子的形态。
(2)文章先向我们介绍了卢沟桥的特点——狮子多,接着讲卢沟桥上的狮子姿态万千,最后讲卢沟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4、按叙述顺序进行分段并说说每段的意思
第一段:(1)介绍了卢沟桥的特点。
第二段:(2—3)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第三段:(4)卢沟桥是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5、认识歇后语
出示:“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1)歇后语分为前后两部分,仔细观察,看看这两部分有什么关系?
(前一部分像谜语的谜面,后一部分像是谜语的谜底。后一部分是为了解释说明前一部分)
(2)你还能说出几个歇后语吗?
(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四、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通过读文,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万千。那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卢沟桥上的狮子都是什么样子。
二、自学第二大段
(一)出示自学提示:
1、“这些狮子真有意思”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的?
2、细读描写狮子“形状”的句子,想一想文章都写了狮子哪几种形状,你认为哪种形状最有意思?为什么?
3、作者为什么在第二自然段的末尾用省略号?
(二)小组讨论。
(三)全班交流:
1、指读第二自然段。
2、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这些狮子真有意思”作者是从大小、形状、神态来写的。
(2)细读描写狮子“形状”的句子,想一想文章都写了狮子哪几种形状?你认为哪种形状最有意思?为什么?
有的:蹲坐长吼
有的:低头听
有的:偎依熟睡
有的:藏游戏
有的:按淘气
(在讨论学习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偎依”的意思。“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亲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偎依的意思是亲热地紧挨着。这里是指小狮子紧紧地挨着妈妈,紧密地依靠在一起。)
由学生谈一谈“你认为哪种形状最有意思?为什么?”
引导学生领会到是由于作者的遣词造句、合理想象使这些石狮子活灵活现,引起读者兴趣。
师引读第二自然段:
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它们有大有小。大的……小的……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师小结:作者就是这样把自己看到的,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卢沟桥的狮子有哪些特点呢?(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3)作者为什么在第二自然段的末尾用省略号?
卢沟桥的狮子形态万千,远远不仅仅这五种形态,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形态不一的狮子。
发散练习:你能通过想象,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说一说卢沟桥上还有什么形态的石狮子吗?
3、短短的266米中,501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读到这里你想到什么?
(卢沟桥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
三、学习第三大段
1、过渡:卢沟桥扬名于世不仅仅是因为这些狮子,这其中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我们不应该忘记的原因。
2、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卢沟桥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3、由同学根据课下查找的相关资料谈一谈“”的起因、经过、结果。
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查词典,联系“”理解“挑衅”的意思。
(挑衅:故意制造事端,挑起冲突。这里是说日军找借口生事端,企图引发冲突或战争。)
4、有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关键词 兴奋的传导 兴奋的传递 模型建构 微课视频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教材的简要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的教学,可安排3个课时。第1课时:熟悉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反射弧、兴奋等基本概念知识,为后学内容做好铺垫。第2课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基本过程。第3课时: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本节课为第2课时的学习内容,重点探究“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兴奋的传导”涉及到跨学科(物理学)的知识,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个难点。“兴奋的传递”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难点知识,既涉及到跨学段(学生在初中初步学过又有所遗忘的生物学)的知识,又涉及到跨模块(如必修1中“细胞膜的信息传递”等)的知识。
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上的认知难度,教师采用了“导学案”教学的方式。通过“模型建构”“微课视频教学”“小组合作探究”“概念图建构”等教学手段,有序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到“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学习过程中。这样既有效突出了教学重点,又巧妙的化解了教学难点。
2 教学目标的确立
2.1 知识目标
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说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2.2 能力目标
尝试建构物理模型,探究神经细胞的膜电位变化;观看教师自作的微课视频,初步学会分析并做出一定的判断。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会分享学习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学会关注生活,关爱生命。
3 教学过程的设计
3.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提问,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反射弧的相关内容,提出兴奋在沿着反射弧5个环节传导过程中,不仅涉及到在同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还涉及到在相邻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由此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两个基本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前学知识让学生温故知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2 建构模型,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3.2.1 引入经典实验
课件展示教材经典实验,即“刺激蛙坐骨神经,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的实验动画,使学生知道坐骨神经受到刺激会有电流产生,以说明在神经系统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由此提出“神经冲动”的概念。
教师进而提问: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怎样产生和传导的呢?
3.2.2 阅读教材,小组讨论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18页图2-2及相关文字段落,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列问题,完成导学案中的模型建构:
① 什么是静息电位?处于静息电位时,膜内外电位的分布特点?
② 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电位的变化特点?
③ 局部电流是怎样形成的?
图1表示一段神经纤维,其中a表示膜外表面,b表示膜内表面
3.2.3 建构模型
①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神经纤维的一段,以上侧膜为例,让学生利用磁性贴裁剪的正负电荷模型,摆出在没有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得出静息电位时,膜电位的分布为内负外正。
② 给神经纤维中部一个刺激,请学生到讲台建构出受到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其他学生在导学案中完成同一内容。
③ 教师简要解释:① “动作电位”这一术语说明“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叫兴奋部位,呈现静息电位的部位叫未兴奋部位”;② 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产生电位差,有了电位差就会发生电荷移动,从而形成“局部电流”。
④ 教师请另一学生到黑板上标出局部电流的方向,其他学生在导学案中完成同一内容。
⑤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明确膜内外的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的关系。
3.2.4 展示动画,总结特点
通过课件展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兴奋传导过程”的动画,加深学生对这一过程的认识。
教师继续提问:从兴奋的传导过程中可发现,刺激神经纤维上某一位点时,兴奋不仅向一侧方向传导,同时也向另一侧方向传导。这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具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兴奋传导的特点。
3.2.5 讨论做出结论
学生讨论解释“指针为什么先向左偏转再向右偏转最后归零”的原因。教师从而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与分析,明确“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上,是以神经冲动(电信号)的形式作双向传导的”。
设计意图:通过模型建构,学生自主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将抽象难懂的知识形象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能力。以电流表指针偏转这一现象引出要探讨的问题,在学习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后再让学生解释指针偏转的原因,首尾呼应,并检查学生对兴奋传导过程的认知情况。
3.3 微课视频教学,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教师提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还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吗?以此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3.3.1 播放微课视频,引导学生认识突触结构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微课视频脚本的主要内容如下:
内容1:认识突触结构的组成。
突触小体(神经元轴突末梢的膨大,其内含有突触小泡);
突触(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的接触部位);
突触前膜(前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的膜);
突触后膜(后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突触间隙(两膜的间隙,充满着组织液)。
内容2: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过程及特点。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到达突触小体时,其内的突触小泡就会释放称为“神经递质”的化学物质。
想一想:此时信号发生了什么变化?
神经递质到达突触前膜处,通过线粒体提供能量,扩散到突触间隙中。
扩散到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进而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再发生电位变化。
想一想:此时信号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提醒学生可到校园网下载微课视频,课后反复观看学习。)
3.3.2 阅读教材,建构概念图
在观看微课视频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9页图2-3、2-4及相关文字段落,完成导学案上概念图(图2)的建构。
教师做好督查和适当点播,并鼓励学生互助合作,相互评价。
3.3.3 展示学生学习成果
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习小组作业,调动他组学生主动参与评价,教师做好点评。
3.3.4 课件展示与评价
教师向学生展示“兴奋传递过程”的概念图,强化学生对关键知识要点的认识。
3.3.5 简要比较并总结特点
师生总结兴奋在神经末稍的传递特点:由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相比,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只能是单向性的。
3.3.6 回归对反射弧的认识,加深理解“兴奋传递的单向性”
教师用课件再次展示“缩手反射反射弧”的模式图,引领学生加深理解:由于突触结构中的兴奋传递具有单向性,在“缩手反射的反射弧”中兴奋只能从传入神经元传向中间神经元再传向传出神经元。也就是说,在一个反射弧中,兴奋只能沿着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的方向进行单向传递。
3.3.7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教师用课件展示小资料,让学生阅读小资料后结合“兴奋在突触中传递”的原理,尝试解释吸毒者很依赖的原因。
设计意图:利用微课视频,呈现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过程,可使难以理解的重点学习内容变得直观一些,同时也可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并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且便于学生课后反复观看,有效达成知识目标。引入小资料还可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学会“关注生活,关爱生命”。
3.4 总结归纳,巩固练习
① 表格比较:兴奋的传导和兴奋的传递的不同。
② 基础练习题(略)。
3.5 学生朗诵自编生物诗歌《生命之歌》,结束课程
4 教学后记
从该“教学设计”在课堂上的具体实施来看,较好地体现了在教师的有序引领下,学生真正参与到自主学习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