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体系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课程体系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设计思维学;风景园林课程;课程体系

一、课程设置的前提

风景园林设计作为一门理工类学科,在不同的院校系别中专业侧重有所不同。随着国内风景园林设计行业的发展及境外优秀设计师向中国的大量涌入,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够遵循客观规律与相关法律法规的施工员,也不仅仅是只能提笔画图的绘图员,而是具有设计创新能力的设计师。因此,在风景园林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应充分重视设计思维学及相关课程的设置。

二、设计教学方式

本课程教学采用课堂理论讲授、互动讨论和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求学生掌握直线型思维即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分合思维等思维方法,学会使用思维导图、“十二个一和田思维法”等方法进行思维整合,能够将思维过程推向图形阶段,完成从构成到设计进而转变成设计图纸的过程。

三、课程内容设置

1.思维

(1)思维的定义与分类。思维,即沿着一定方向的思考,或是有一定顺序地想。思维可分为直观行动思维/行动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与灵感思维。思维科学研究的对象为哲学、逻辑学、脑科学与语言学。(思考:人是怎样思维的?人应该如何思维?怎样思维才是科学的思维方式?)(2)设计过程。思考阶段――分析设计任务和定义项目的阶段,重点是对设计进程的不同阶段以及成功设计的每个步骤进行全面思考;调研――这部分是信息收集阶段,它有助于形成设计构思;构思――如何运用不同的方法和灵感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创意方案;改进――如何提炼一个笼统的设计概念;实施。

2.理性思维与设计

(1)思维。思维是感觉、知觉、记忆、思想、情绪、意志这一系列心理过程中的一种心理活动,可以细化为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知觉思维、灵感思维、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单一性思维、系统性思维、顺向思维和反馈性思维等。(2)理性思维。理性思维指导着形象思维的具体运用,得出符合设想或构想的最终形象,在体现审美规律的同时,也满足市场和功能的需求。

3.符号化思维(以汉字为例)

(1)格式塔视觉理论。局部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的效果会大于局部的相加。(2)汉字的符号化解析:形态、字意、繁体字。

4.思维模式的使用

(1)发散思维: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信息,也就是从同一来源中推展、转移出大量子系统的信息输出。(2)收敛思维: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其重点是产生独有的、集中的、归纳的、最好的解决问题的焦点。(3)逆向思维:把思维方向加以逆转,用对立的、表面看似乎不可能并存的两条思路同时寻找解决问题之答案的形式。(4)分合思维:是一种把思考对象在思想中加以分解或合并,然后获得一种新的思维产物的思维方式。

5.思维导图

(1)思维导图的特点与作用:激发设计灵感,约束思维方向,整合设计思路。(2)思维导图的绘制方式:利用线条、符号、词汇、图像对设计思维过程加以描述,把主题放在中央,向外发散,使用关键词表达各分支的内容。

6.“十二个一和田思维训练法”

(1)由来:头脑风暴法的创始人奥斯本博士于1946年提出的“检核表法”,以及创造学研究者许立言、张福奎和上海和田路小学的教师在检核表法的基础上提炼总结出来。(2)训练内容:加一加、减一减、扩一扩、变一变、缩一缩、联一联、改一改、学一学、代一代、搬一搬、反一反、组一组。

7.图形

以传播信息为目的,以线条、色彩、块面等造型因素塑造形象鲜明、内涵深刻的视觉形象。

8.图形创造过程与方法

(1)图形创造过程:感知阶段、酝酿发现阶段、横向震荡阶段、元素重组阶段、完善正稿阶段。(2)图形创造方法:寓意、象征、形象替代、形象变异、形象夸张。

9.图形创造形式阶段

(1)设计的基本元素:点、线、面、形体、运动、颜色、质地、声音、气味、触觉。(2)设计形式:几何形式与自然形式。几何形体开始于三个基本的图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基本图形可以衍生出次级基本类型。自然形式:模仿、抽象、类比。几种常用形式:自由的螺旋形、不规则的多边形、生物有机体的边沿线、聚合和分散。

四、课程影响

当前中国的风景园林设计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高校,应当顺势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具备艺术设计创新能力的风景园林设计师。相信设计思维学课程的开设能够丰富并有针对性地补充以招收理科生为主的风景园林设计本科专业的课程内容,为高校培养合格的风景园林设计师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课程体系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我校是全国第一批示范建设学校,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区示范性专业,实训基地为是区示范性实训基地,为了更好的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紧抓改革、发展、示范的主线,我专业邀请了多名全国著名专家指导建设工作,有教育部职业教育研究所邓泽民教授、天津职业大学丁建石教授、上海信息技术学校邬宪伟校长、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树超教授、广西教育厅职成处李栋学处长。

一、改革的第一阶段: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分析

为了完成我们的建设计划,我们专业与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共同合作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长石伟平教授全程指导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构建充分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设置建设方案,必须先从分析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入手。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都是到汽车维修服务类企业工作,企业对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最有发言权,企业对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为此,我们邀请了区内奔驰、大众、本田、五菱等10多家汽车4S店或者汽车维修服务类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加分析会。经过大家的讨论,一致认为可以把汽车维修企业的岗位分成八个工作领域:整车销售、机电维修、钣金、喷漆、前台接待、售前和售后客户服务、保险评估、汽车装饰,然后分别对每一个工作领域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分析的内容主要有职业能力、重要性程度和难易程度三个指标。下面是以机电维修和喷漆两个工作领域为例子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得到的结果:

(一)机电维修

1、工作任务1——车辆常规检查

(1)职业能力:

1)了解各车型技术参数、各部件使用周期

2)了解各零部件的检查方法

3)会用店内开单系统查阅车辆历史记录,了解各检测车型的特性、功能使用

4)会使用各检测工具(万用表、气压表、专用检测仪、雪种分析仪、电瓶检测仪等)

5)了解检查项目(发动机、汽车周围、汽车内饰)

(2)重要性程度4.70(范围:1-5)

(3)难易程度2.60(范围:1-5)

2、工作任务2——车辆保养

(1)职业能力:

1)熟悉各车型保养流程

2)了解各车型技术参数(气压、力矩、加注量)

3)能正常操作工具设备(举升机、气压表、专用电脑、电瓶检测仪、扭力扳手、万用表等)

4)能正常使用各车型的功能

5)能检查车辆简单故障

6)了解二次报单项目及会使用开单系统查车辆历史维护记录,按规定报单

(2)重要性程度5(范围:1-5)

(3)难易程度2.36(范围:1-5)

3、工作任务3——车辆故障排查与检修

(1)职业能力:

1)会用万用表、专用工具、雪种分析仪、电瓶检测仪

2)具备试车资格

3)熟悉汽车各部件的工作构造原理

4)熟悉维修手册或维修资料的查阅并分析

5)会分析检测仪内各数据

6)能确认故障现象,并分析现象种类

(2)重要性程度5(范围:1-5)

(3)难易程度2.36(范围:1-5)

(二)喷漆(工作领域)

1、工作任务1——打底

(1)职业能力:

1)会磨圆,结合面的打磨

2)会对线条

3)掌握去油后刮灰的技巧

4)掌握刮灰后干磨技巧,会使用劳保用品

5)掌握点检技巧,检查出因气泡产生的灰孔及尘点

(2)重要性程度4.80(范围:1-5)

(3)难易程度3.00(范围:1-5)

2、工作任务2——中涂

(1)职业能力:

1)掌握打磨后喷底漆的技巧

2)掌握遮蔽技巧,喷漆后进行尘点见车和修补

3)掌握底漆与结合面的检查技巧

4)掌握平滑细腻度的检查技巧

(2)重要性程度4.55(范围:1-5)

(3)难易程度3.55(范围:1-5)

3、工作任务3——面漆

(1)职业能力:

1)掌握面漆喷涂技巧

2)掌握面漆内颗粒均匀度的检查技巧

3)掌握颜色差异的判断技能

4)了解调漆的方法与技巧

(2)重要性程度4.55(范围:1-5)

(3)难易程度3.55(范围:1-5)

4、工作任务4——照光

(1)职业能力:掌握照光、上光油的技能

(2)重要性程度4.50(范围:1-5)

(3)难易程度3.40(范围:1-5)

5、工作任务5——抛光

(1)职业能力:

1)掌握结合面的处理技巧

2)掌握尘点的处理技巧

3)掌握漆面流泪的处理技巧

4)具备把握抛光程度的能力

(2)重要性程度4.09(范围:1-5)

(3)难易程度2.91(范围:1-5)

6、工作任务6——打蜡

(1)职业能力:

1)掌握表面漆面的护理技巧

2)掌握检查与清洁的方法

(2)重要性程度4.09(范围:1-5)

(3)难易程度2.91(范围:1-5)

二、改革的第二阶段:专业课程结构分析

2012年11月我专业召开了专业课程结构分析会,根据前面对八个不同工作领域的分析,对应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每一项具体能力目标和要求,设计课程及教学内容,若干个相关课程和训练项目组成一个教学模块,各教学模块还设计有相应的选修课程及训练项目,由此构成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下面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1、基础课程4门:《汽车概论》、《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汽车驾驶》、《汽车识图与钳工》。

2、核心课程7门:《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维护模块》、《汽车故障排除》、《汽车性能检测》、《汽车维修前台接待》。

3、选修课程3门:《汽车钣金与喷漆》、《汽车美容与装饰》、《汽车营销》。

三、改革的初步成果

1、进行了基于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改革,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直接对接。

2、素质教育特点突出,对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及健全人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3、课程设置灵活、适用、针对性强,课程间既有相互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既能进行分项目教学,又能围绕职业岗位形成一条主线授课,可操作性强。

4、重新编写了课程标准,专业核心课程整理完成并要求使用统一的教案、课件。

结束语:

我们正在改革的道路上一步一步的前进,改革的效果现在还没有很明显的表现出来,但是我们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一定可以实现我们改革的目标。我们可能也还有很多做不好,做不对的地方,请各位职业教育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胡秀锦,李栋学.职业教育评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邓泽民.职业教育教学论[M].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课程体系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尽管发展内训师队伍的重要性已经获得了广泛共识,但内训师队伍的系统化培养工作依旧是培训经理普遍存在的痛点与难点。内训师应该发展哪些能力、接受哪些课程目前还不清晰;市场上能够整合的内训师发展类课程除了TTT以外,其他课程资源凤毛麟角。

内训师系统化培养工作还是企业内训师体系建设与落地的核心内容(如图1所示):

因此,研究与开发分层分类的内训师培养课程体系有较重要的现实意义。

内训师队伍的业务价值与关键任务

“做什么,就发展什么”。内训师应该发展哪些能力,接受哪些课程,应由内训师队伍在企业业务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业务价值与承担的任务决定。

1.内训师队伍的业务价值

2012―2014年,我们对多个大型企业的内训师体系研究与建设项目进行总结时发现,内训师队伍在企业内部发挥着以下6项业务价值(如图2所示)。

作为一支由各级管理者与业务骨干组成的“兼职队伍”,内训师在企业业务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是,这些价值往往容易被大家忽略。

2.内训师队伍的关键任务

我们通过项目研究与梳理发现,要发挥以上6大业务价值,内训师队伍在企业内部共需承担17项任务。依据重要性、使用频率等维度为这些任务评价打分,我们确定了辅导员工、讲授课程、组织经验萃取与案例开发等6项关键任务。

以上梳理成果是内训师进行培养课程体系开发的重要依据。从中可以看到,内训师队伍需要发展的能力已不止是“课程讲授技能”。因此,传统的TTT课程已远远不能满足内训师队伍多元化的任务与技能发展需要。

内训师阶梯式培养课程体系

在内训师队伍关键任务梳理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设计开发出分层分类的内训师阶梯式培养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具备三大特色。

1.任务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帮助内训师发展某项关键任务胜任力。

2.训练为核心:围绕任务胜任力的体验训练活动占课程60%的时间。

3.多层级覆盖:课程依据胜任力测评结果,按难易度排序,覆盖初、中、高级内训师专业发展需求。

内训师阶梯式培养课程体系设计如下:

分层分类的内训师阶梯式培养课程体系作为综合性内训师能力发展解决方案 ,有以下两种应用途径:

课程体系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金融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

高校实验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将有助于深化化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一)是对金融学专业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

现阶段,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都设置了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可见它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进入金融领域工作会接受岗前培训,但是培训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学生要真正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还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大学四年对理论知识的积累与足够多有效的实验、实训课程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金融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够接纳学生实习的机会不多,因此实验课程更多采用实验室教学的方式。

(二)是适应金融领域高度竞争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业务创新日益增多。对现有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言,已经不仅仅需要扎实的金融学专业理论知识,学科交叉已经在所难免。因此加快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设计,将会使现有的实验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学生交叉运用金融、市场营销等学科的知识。

(三)是高校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要

复合型金融人才是指在具备金融学基本知识和能力之外,还具备其它学科较高相关技能的人才。例如,随着网络金融的发展,IT技术技术经完全融入银行、保险、证券业务之中,复合型金融人才将在未来几年内显得十分紧缺。因此高校金融学及相关领域基础课程的实验必不可少。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金融业将不断吸收国外金融企业的先进经验,从国外引入高端人才,这会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竞争程度,没有相应技能的学生将很难脱颖而出。

二、当前实验课程体系的局限性

(一)实验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当前许多高校对于实验课程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像一般高职院校实验课程体系那样完备。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对实验课程不如理论课程重视,对于教学方式、手段等的革新认识不足,固有模式的教学往往使实验课不能吸引学生。另外就是学生不够重视实验课程,从学生调查问卷显示:在经过专业方向选择后,学生往往只对感兴趣的实验课程认真完成职。例如选择银行方向的学生消极对待证券实验课程,选择证券方向的学生又会消极对待银行课程等。

(二)实验课程安排与实际有脱节

从课题组发放问卷的统计情况来看,金融学专业学生认为实验课程体系设计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在参加金融机构岗前培训时,感到学校实验课程设置不足,有的课程未开设实验课,有的课程实验课时太少,对于提高学生技能的作用不明显。二是当前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主要采取实验室教学的模式,校外实训、校企合作的方式非常少,实验课程的设置容易受到市场上金融教学软件开发的限制。三是许多高校实验软件都是从软件开发公司购置的,软件开发公司与金融企业的实际业务脱节,影响了软件的实践可操作性。

(三)未能结合社会需求设计实验课程

现在高校实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理论课程体系来设置。按照教育部的整体规划思路,首先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再设置非核心课程。实验课程的课时安排及设计不是根据金融企业的需求来进行设计,而更多的是根据课程的安排来设计。例如,很多高校取消了银行信贷管理课程,它的重要性被大大降低,相关实验课程也被边缘化了。而对于商业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来说,信贷仍旧是最主要的、对商业银行利润贡献占绝对优势的业务。

(四)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我国高校对实验教学采取的基本模式是: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进实验室做实验;或者单独设置某些实验课程,加大课时量,变成单独的实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实验课程指导教材,因此需要教师先熟悉软件操作再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很难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也难调动起来。此外因为文科类实验课程固有的缺陷,学生的实验结果很难用一个好的方式来评价,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就无法实现。

三、构建新的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实验课程设置要体现社会需求

高等院校应转变思路,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围绕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设计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为了解决知识更新速度快的难题,高院可以根据需求变化灵活组合实验课程,综合考虑学生的就业实际,供学生根据个性特点自由选择。实验授课教师要积极寻找企业需求信息,力争在实验教学方式上突破现有模式,把学生吸引到实验中去。而学生则可以在完成基础性实验课层次后,选择增加综合性实验层次的课程。

(二)加强实验软件系统建设

高校需要改变过去实验软件针对性不强的选购方式,要多进行比较,反复对各个实验软件进行运行测试,选择与教学结合紧密的、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软件。另外,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信息技术力量的优势,督促教师关注金融形势的发展,关注金融创新力量的发展,自主开发研制部分实验软件。采取的方式主要是结合现有软件设计出新的程序,以便使实验软件更加适应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在软件设计中可以积极调动学生,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到软件设计中去,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

(三)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金融企业参观或是组织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是加强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步骤。具体的设计可以是这样的:实验室实验+企业实训+假期实习的方式。高校要积极与金融企业联系,设计出校外实训课程的内容,并布置学生做好实训报告。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金融企业的暑期工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跟随指导教师写出实习心得,并要求提交实习报告。

(四)加强实验教师素质的培养

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将决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是否成功。可以单独选送实验教师到企业再学习,以便积累实践经验,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也可以由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到企业进行学习,在实践中既可以提高自身素养,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另外还要求实验教师必须拥有金融专业的技能证书,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实验课程变化。

参考文献

课程体系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1当前医学计算机课程安排现状

1.1学校对于计算机课程安排的重视度

1.1.1医学院校的计算机课程安排为每周2~4节,在教材的选择上也采用最新版本,这些安排都较为合理,保证医学生接受计算机课程的前沿信息。但是教材的内容更多地侧重理论,真正上机实践的课程安排很少,学生对于枯燥、乏味的计算机课缺乏兴趣,对于计算机的基本掌握度少之又少,这是课程体系安排不合理的一种表现。

1.1.2医学院校在教材的使用上,只停留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比如实用office、网页制作、以及photoshop、flash动画制作等,虽然学习内容广泛,但是没有把计算机和医学真正联系在一起,学生对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以及其他医学信息知识了解甚少,造成计算机课程与医学课程的脱节。由此看来,医学院校在计算机课程安排和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存在不合理之处,有待改进。

1.2教师对于计算机课程的态度 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毋庸置疑。然而,身处在医学院校里,由于科目地位的不平等--计算机课程的地位远远落后于其他医学类课程,教师对于计算机课程的态度也就可想而知,讲课缺乏激情。同时,教师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师中以自我为中心、以课程为主、采用"满堂灌"进行教学[2],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抹杀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由此看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态度影响着医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度和兴趣。

1.3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的态度 作为非专业课程,计算机在医学生的眼中从未被重视。计算机课上,学生们迟到、早退,更有甚者旷课,对于老师讲的内容似懂非懂,导致课堂学习氛围枯燥,学生们在课堂上没有收获。同时,计算机课程的理论多于实践操作,即是在实践课上,学生们也用来上网做其他的事情,而不是练习计算机操作。由此看来,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的重视度更是一降再降。

2医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医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表现在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学生只有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实现自身的价值[3]。

医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表现在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的改进。医学计算机课程改革提升了计算机在学校科目中的地位,引起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视,掌握更多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课程改革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进一步提升了高等院校的知名度。

医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满足现代医院发展的需求。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院管理体系的变革,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变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医学计算机课程已不再适应现代医院的发展需要,为了培养更多的实用型医学人才队伍,只有加快医学计算机课程的改革。

3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3.1学校开展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 学校是推动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力量。针对目前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的现状,学校应从教材选择和课程安排两方面着手,提高计算机课程的重视度。选择适合医学教程的教材,其内容与医学课程联系紧密,同时又反映最新计算机领域的知识。在课程的安排上,理论与实践同等重要,在保证课堂教学的同时,医学生的上机操作非常重要,这更加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做到学以致用。做好医学计算机课程重要性的宣传,包括医学计算机杂志的宣传,以及相关校园活动的开展来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视度。

3.2构建新的计算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课程体系的安排必须与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平衡医学类课程和计算机课程的地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室内教学与户外教学相结合。计算机课程安排不仅包括计算机理论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也应把医学计算机基础、医院信息管理安排到课程体系中,把计算机和医学紧密结合,丰富教学内容。

3.3教师改进教学方式 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能够提升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计算机理论基础枯燥乏味,再加上老师死板的教学方式,学生把该课程当做催眠课。只有教师改变教学风格,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增加个人魅力,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学有所获。实践课程的增加大大提高了医学生对计算机理论的应用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的相关步骤,教师应做好监督和指导工作,保证上课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