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现状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5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105-01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调节基础的重要角色。新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是政府贷款向农村倾斜主要途径,农村地区特别是最贫困的农村地区,大多数人都需要帮助。但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还存在许多潜在的风险,因此,对新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研究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一、加强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提高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水平。基于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特征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分析其风险,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加强识别和化解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并促进可持续发展,更好的服务“三农“,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其次,有利于激活农村金融市觥3て谝岳磁逍庞蒙缡桥褰鹑诟母锏闹氐悖并且始终围绕着这一个机构的扩张,因为在金融市场,农村信用社的垄断,使改革的效果并不显著。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的涌现这有利于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竞争,从而有利于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效率。通过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防范的研究,提高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力的局面,有利于打破农村信用社垄断,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在农村地区改善金融服务,解决贷款难的问题。最后,有利于补充和完善中国的农村金融风险防范理论。目前,农村金融风险防范理论中国有不完整的,有不完善的研究本文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防范的问题,通过建立新的

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识别和防范体系,以补充和完善农村金融风险防范的理论,促进农村金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二、目前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现状

1、风险管理的数据基础比较薄弱

从我国农村现阶段的现状来看,农村还未建立起较为科学的信用评价系统与征信管理系统。一方面原本存在与农村的大型商业银行逐渐撤离农村,而现有的正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缺乏必要的农村信贷信息记录;另一方面,农村非正规金融活跃,并且具有相对较多的信用信息储备,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立时间短,还需要花费很大的人力与物力成本去对农户、农村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经济主体进行信息收集。但是,实际情况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客户的信息收集还没有完善,没有达到规范化的程度,还没有确立以农业生产周期与农业市场变化而进行的风险评价方法。

2、在创新性管理的技术方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金融市场不断发展,面对金融市场风险的多样性与复杂性,金融机构风险的管理模式逐渐采用完善的模型化风险管理方式,根据数据资料对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并结合金融工程技术实现了风险管理的新发展。但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作为新成立的金融服务机构,只能初步运用这些风险管理技术与方法,这对于风险评估、风险预防与风险化解有着很大的制约。

3、风险防范制度的运行保障机制不配套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制度建立之后还需要有配套的机制保障其运行,其运行保障机制应是全方位、体系化的,具体内容可以根据风险防范与制度运行的具体需要来确定,例如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机制,农业保险保障机制、农村金融纠纷解决机制等等。然而我国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制度的运行保障机制还不配套。

三、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加强对策

1、完善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制度

严格市场准入准法律制度,以确保新农村金融机构的种类,为客户提供提供足够的安全服务的能力。为了促进农村金融业的发展,我国也制定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施工监督法”,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当给予法律依据机构性质,建立了条件,所有权和治理结构之间的关系,组位方面编织的形式,权利和义务,业务范围,经营原则等。具体的,详细的规定;界定农村金融机构,地方政府,行业监管机构和监管机构之间的法律关系,明确了相应的权利,责任,风险,为了保护合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利益,并使其与其他金融机构平等获得金融业务的开展法律地位;确定不同的访问方法,建立相应的资本访问数量和结构,明确获得必要的范围和业务类型。

2、规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信贷业务

新的金融机构,以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监管范建康发展的关键。一是认真贯彻落实银监会有关低门槛,严监管;一审后推广;增加机构,覆盖面广涵盖:扩展功能强大的服务的方针,以新农村金融机机构信贷业务,合规性监管的合法性;二,严格监控管信贷。信贷资金投向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充分满足县农民,农业和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是钱出了全县农村的;三是积极支持金融创新。要引用引导和鼓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据当地农村产业特点和客户的不同层次的实际需求,积极的信贷产品创新,成本和风险的精确计算,合理定价的贷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持续的信贷支持;第四年实施学分制。现在就现场和非现场检查相结合,己批准的年度经营逐步开展风险和信用风险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

3、加强农村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机制

首先,完善的授权与制衡机制。业务部、风险控制部、营业部、综合部等人员职责分工明确,高级管理层实行部门负责制,分权制衡;根据不同的岗位性质、业务经营水平以及风险管理能力分别授予不同的权限额度。

其次,良好的人才招聘与培养机制。重点考察关键岗位人员的人品与履历,校园招聘中注重学生的理论分析水平以及个人经验的积累;对新进员工实行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并形成来员工一带一的责任激励机制,以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掌握业务的基本操作流程。

最后,严格规范业务流程。提高员工风险意识理念,并坚决杜绝帐外经营,对业务流程实行严格的岗位问责制,坚决杜绝为方便顾客或者内部人员而简化必要的操作程序;对于存在的问题组织员工集思广益,进行及时调整面促进业务流程的科学与合理程度。

4、增加相关配套政策的扶持力度

目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国家正在使用的导频插入大发展时期,在很多方面还需要大力支持旨在国家政策在创造一个更加有利和公平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首先,为了发展和完善我们建设农村金融市场的法律调节。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高,渠道不畅等问题,国家应进一步对“三农”的财政补贴提高政策,并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调动新农村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其次,建立农村金融风险的担安全系统。抵押品为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有限的问题,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以扩大有效担保品范围下乡,鼓励担保侵入性的方式最后,加强不良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处理。我们的国家应该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资本生产重组或其它手段进行处理,它发出能够提高安全性贷款的释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其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1] 王修华,贺小金,何靖.村镇银行发展的制度约束及优化设计[J].农业经济问题,2010,(8)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范文第2篇

【 关键词 】 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

1 引言

随着信息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科技在给小微金融机构中带来作用的同时也不断增加了信息科技风险,给小微金融机构的经营发展带来了挑战。当前,小微金融机构对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水平还比较低,如何有效控制与管理信息科技风险,是当前小微金融机构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2 小微金融机构信息科技所面临的风险

小微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指的小微金融机构在运用信息科技的过程中,因技术漏洞、管理缺陷等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而造成的问题或危机。在当前信息技术与银行业务深度融合的情况下,信息科技风险事件涉及的范围广、程度深,给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尤其在小微金融机构中,信息科技风险带来的损失更为严重。

3 小微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较低

从现状来看,我国小微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首先,以银行为代表的大部分小微金融机构缺乏专业化的信息资产风险管理机构,缺乏系统的信息系统管理政策、技术标准及监督、绩效评估工作,领导者与风险管理部门无法实现对风险管理的有效监督。另一方面,小微金融机构对信息科技安风险管理的工作仍停留在定性的层面,缺乏对信息技术风险管理专业的定量分析。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IT风险管理手段仅停留在制度检查层面,缺乏技术支持,对风险管理的预防措施有限,对风险管理的技术控制难度大,其信息系统的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差。

3.2 基础设施安全建设存在隐患

从我国小微金融机构基础设施安全建设情况来看,存在较大的隐患。

一方面,机房管理滞后,在我国小微金融机构的机房中,存在着防水火及供电不达标的问题,且缺乏相应的防雷系统、门禁系统等,机房安全管理严重滞后;另一方面,网络运行安全性不高,由于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及营业网点及业务都处于数据集中的状态中,这样就给金融机构网络的稳定性及通畅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在小微金融机构中,存在未按监管要求配置主备通讯线路的现象,容易导致营业网点出现业务办理受阻的现象,致使信息科技风险隐患增加。

4 应急处置能力低

信息系统的集中及数据爆炸式的增长使金融机构的应急处置面临巨大的挑战,尤其对于小微金融机构来说,其应急保障机制更为落后。在我国小微金融机构中,一般都设有信息系统的应急预案,但对于预案却缺乏相应的应急演练,在系统发生紧急事故时,无法对问题实施预案应急措施。其次,部分小微金融机构的系统应急预案覆盖面笼统,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另外,风险管理的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较低,对重大信息科技风险的应急执行缺乏有效性,导致风险损失增加。

5 加强小微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对策

5.1 提升信息科技风险管控能力

小微金融机构要提高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水平,首先应该提高其信息科技风险管控的能力,因此,小微金融机构有必要建立三个机制。

第一,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保障机制。金融机构领导者应该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并建立健全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机构的和岗位责任制度,充分发挥出安全检查、风险监控、审计监督的作用;加强对信息科技风险管控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并加大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其风险管理的能力。

第二,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小微金融机构应该在充分分析信息科技风险对金融机构影响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落实风险评估制度和建立信息科技风险监测制度,将风险分类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报告机制,使信息科技部门与业务部门紧密联合起来,加强沟通协调,提高对信息科技风险的评估与预防能力。

第三、信息科技风险应急处理机制。小微金融机构要加强对信息备份、灾难恢复及业务连续的管理,对应急预案要加以培训和演练,将应急和灾备工作从技术管理层面提升到全行工作层面,以提高应对信息系统安全事件的团队应急能力。

5.2 加强基础设施安全建设

加强金融机构基础设施安全建设,有利于提高基础设施安全水平,进而有利于降低信息科技风险。小微金融机构应加强基础设施安全建设投入,重点加强机房消防系统、防雷系统、UPS等的技术投入,完善机房基础设施并完善机房管理制度,保证系统设备的正常运行,加强对系统设备故障的预测与报警。并设立专门的技术设施检查维修小组,负责基础设施的安全维护工作,确保基础设施安全管理的有效性。

5.3 强化金融交易监管

随着金融环境与金融交易方式的变化,信息化的金融交易也带来了一定的信息科技风险,小微金融机构应该采取措施强化金融交易监管。

一方面,要加快网络金融安全立法进程,制定金融安全政策和标准,成立对应的网络金融安全管理部门,指导网络金融的发展,并严厉打击网络金融犯罪;另一方面,要建立跨部门的现代化信息安全管理网络,实现对金融机构业务信息安全风险的及时、动态、全面、连续的监管。还应该借鉴国外的网络安全管理模式,建立适合于我国小微金融机构信息化建设的网络框架,以实时的监管小微金融机构业务,保证交易的安全性。

5.4 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建设和岗位管理

相对于大型及核心金融机构,小微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及岗位配置明显落后,小微金融机构应该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人员的投入,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信息科技人员,并对原有的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工作,提高其信息科技风险防范意识与风险管理能力。同时,金融机构还应增加对信息系统管理、运行、维护等岗位人员的配置,以完善职责分配,落实岗位制衡。最后,完善相应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加强信息科技风险审计,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从整体上提升小微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水平。

6 结束语

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工作中,小微金融机构要从安全制度建设及技术手段上加强对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在全面、可行的安全防护措施中,将信息科技风险降低到最低的程度,进而才能保证小微金融机构得到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文雄.发展银行业信息科技 风险管理意识须先行[J].中国金融,2009(07).

[2] 唐磊.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现状与管理策略分析[J].中国金融电脑,2009(02).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范文第3篇

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农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较为缓慢,其体现在农村金融结构依旧不健全、农民金融知识薄弱等方面。目前,农村金融大多以合作金融的形式出现。自建国初期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至今,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体系已具有一定的?模。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主要有: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合作基金会。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和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无论在体制上,还是经营机制上都存在不少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单一,网点分布较少均造成农民对于金融活动的认识较为粗浅。农民对金融活动的认知大多停留在存贷款和债券投资这两方面。主要原因是,农村金融市场的风险较大使得金融机构迟迟不敢涉足。

二、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风险

(一)信用风险

农民参差不齐的文化水平导致道德风险成为存贷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农民得到贷款后没有合理的款项规划,或是投资不善,极易导致贷款无法偿还。这类贷款大多是小额信贷,没有抵押物;部分有抵押的贷款因农民财产流转性较差,抵押物也没有太大的价值。导致农村信用合作社积累了很多坏账、呆账,成为农村信用社继续发展的累赘。由于贷款回收率较低,农村信用合作社持续亏损,导致多地农村信用合作社不愿意贷款给农民,出现“惧贷”等问题。违背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设立初衷。

(二)管理风险

农村信用合作社网点大多设立在县乡一级单位。市级单位多设农村信用合作社总部,根据农村小额贷款发放影响因子的多重性,对于前期风险控制不能做到严格掌控。县乡一级单位的农村信用合作社聘用员工标准较低,较低的文化素质和亲缘性极强的工作环境易滋生腐败等员工内部的道德风险。其次,员工的金融风险意识薄弱,借贷操作时不能合理的分析借款人的偿还力,导致前期风险监控缺失。

(三)流动性风险

农村信用合作社资金来源于合作社成员缴纳的股金、留存的公积金和吸收的存款。这决定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资本无法与商业银行抗衡;整个农村地区的存款意识淡薄,信用社网点较少,存款不便都使得农村信用合作社吸收资金时处于不利地位。针对农民的小额贷款和会员的贷款需求,农村信用合作社不得不开展贷款业务,迫于会员和政府政策两发面的压力,其资本充足率长期低位运行,甚至威胁到当地所有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

(四)外部经营风险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率由市场决定,央行为引导的角色渐渐确定。但是,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面对几大商业银行乃至整个中国金融市场的竞争是没有信心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有增无减的呆账、坏账,较低的贷款收益和低位运行的资本充足率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调高储蓄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这一时代的背景。同时,网络金融的日益崛起使得一部分农村资金流向城市,流向更高更稳定的收益渠道,这无疑是对农村金融的一大冲击。

三、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的要求

(一)健全农村金融市场监管法律体系

农村金融市场监管体系的构建应基于合理完善的法律法规。因此,应构筑和完善与现阶段金融改革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法律体系。银监部门在加大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扶持力度的同时,必须以防范风险为核心健全监管法规、完善监管制度、规范监管程序、加大监管工作力度。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执行金融政策法规、行业规章制度的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监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二)建立农村金融风险监管体系

1.宏观层面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应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统一的风险监管体系内容编制,从建立法规的角度上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调查和分析,以宏观的层面概括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主要来源,形成导向性的风险监管体系,以向下影响各级单位。在把握宏观形势的基础上利于基层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方向的确立也利于农村金融朝着国家政策指向的目标健康发展,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微观层面

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角度建立风险监管预警系统。当地政府组织进行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需求、储蓄水平、平均信誉等方面的调查,从制度和思想上杜绝风险意识低下、亲缘关系或腐败现象的杂质夹杂在借贷过程中,从前期规避风险。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金融机构;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110-01

一、提高分析和识别能力,优选客户,严把准入关

(一)用行业和集群的视角分析企业竞争力和发展前景

信贷人员在接触一家有信贷需求的企业后,该怎样去分析其经营水平和发展前景?每名客户经理可能都有自己的方式,但笔者认为“从点到面,再从面到点”的分析选择模式比较有效。由单个企业出发,对当地整个产业集群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将单个企业放在行业或集群中进行定位和比较,选取符合信贷支持条件的企业。

(二)侧重非财务因素分析小企业经营状况和持续经营能力

在行业或产业集群信息背景下初选企业后,再对单个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多维度的分析,结合小企业特点,着重考察非财务因素。

1.要看企业实际控制人的品质和能力

通过周边企业、上下游企业、征信系统等渠道尽量了解企业经营者的综合素质,注重其信用意识、道德水平,发展历史,经营业绩等方面的情况;

2.要实地验证企业的资产和生产

需要对小企业的资产价值及有效性进行评判;同时查看纳税凭证,确认是否有较好的销售;查看用电量及电费缴纳情况,确认生产的景气程度;查看银行账户,确认现金流量是否正常等;

3.关注和分析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

要关注和分析企业股权结构、关联经营、对外担保、民间借贷、诉讼和环保等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有一家小企业企业,因老板多次拖欠个人贷款,信用意识淡薄,并有过产品质量纠纷被银行拒之门外。

金融机构通过产业集群分析、群内企业比较、单个企业诊断,所选企业基本可保证是当地区域内、行业中优秀者,尽可能通过客户准入关,规避基本层面的信贷风险。

二、量身定做授信方案,探讨多种担保,将风险控制融进产品和流程

根据企业的经营特点和实际需求,银行可一户一策设计授信产品、落实有效担保,对规避风险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基本思路是,小企业的流动资产贷款类产品一定要融入企业的经营周转,多尝试办理与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直接“捆绑”的业务品种,尽量做到“授信随着经营活动走”,如国内保理、供应链融资等;选取贷款担保应坚持“切实有效和便于执行”的原则。

(一)担保措施方面

首选土地厂房、价值较高的压力机等锻压机械抵押;其次是规模较大的上下游企业或其他企业连带责任保证;还可以考虑担保公司担保,“助保金”业务等。针对钢材市场客户,可推广存货质押和多户担保。存货质押必须是委托专业监管公司监管;多户担保应排除实际控制人是同一人的企业间担保,真正发挥联保业务促进监督和便于执行的优势。

(二)充分分析小企业自身的资金和经营状况

小企业授信额度的确定,应在考虑企业融资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分析企业的自有资金状况和经营状况。一方面,可以根据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中可以预见的收入流来估计其还贷水平并确定贷款额度;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中小企业自有资金数量确定一个贷款上限,按自有资金的一定比例控制融资总量。

三、以加强小企业贷后管理为主线,创新多种措施防控信贷风险

金融机构要更新理念,细化流程和规定,做实小企业贷后管理。在整个信贷流程中,贷后管理是持续时间最长、内在不确性最多、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从国内银行的历史数据来看,在整个信贷生命周期中,贷后环节是出问题最多的环节,带来损失通常要占到全部损失的六成以上。同时,在责任认定案例中,90%以上的主观责任追究是因贷后管理存在问题引起的。因此,不论从强化风险管理的角度,还是履职免责的角度,在贷后管理活动中落实“深、细、实”尤为必要。针对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经营情况变化快,企业老板素质良莠不齐的状况,应在现有贷后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明确小企业专有的贷后管理要求,通过制度规定和机制约束使之落到实处,发挥效能。在检查内容上,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应设置不同的管理重点和指标参数,以利于发现真实和关键信息。

四、加强内部管理和制度约束,规避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金融机构管控小企业信贷风险,不管是信用风险还是道德风险,其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还是“人”,强化信贷人员的尽职、履职意识是加强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根本所在。加强内部管理应着重做好“完善制度、强化激励、信贷文化建设”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梳理完善各项信贷管理制度,贯彻落实到具体人和具体细节

金融机构应当进一步明确信贷人员必须遵从的规章制度,并落实监督考核,使信贷人员有“完成规定动作”的履职意识。这对于规避操作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实际工作中,还可根据有效原则创新一些制度和办法。

(二)强化激励约束机制,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金融机构对信贷人员的考核激励要兼顾业务增长和信贷管理质量,采用高比例的收入挂钩、风险金制度、终身追究制等措施,使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紧密结合,对因信贷管理不到位发生的风险事项要给予严惩。真正做到激励有力、约束有效。

(三)培育健康信贷文化,打造和谐阳光团队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五级分类 大额贷款风险分类 量化分析

引言

2006年,银监会开始在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推广实施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期待实现“以期限管理为基础的四级分类向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五级分类的转变”。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实践,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个人贷款、小微企业贷款等基本实现了信息系统矩阵自动分类,但是大额贷款风险分类由于需要进行财务分析、现金流量分析、非财务分析和担保分析,判断因素多且难度大,再加上由于一些机构对贷款风险五级分类认识不到位,信贷基础管理薄弱,分类人员分析判断能力不足,主观性强,导致大额贷款风险分类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大打折扣,可以说大额贷款风险分类已经成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实施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重点和难点。

一、大额贷款风险五级分类中存在的问题

(一)贷款基础管理薄弱,分类依据不充分

信贷资料是否真实、完备是影响大额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结果准确性的主要因素,但是很多信用社信贷档案资料不规范、不完整,贷后检查薄弱,不能连续收集借款人的经营信息和财务信息,或者对借款人提供的虚假财务报表审查不严。如果信贷人员依据这些不完备的贷款资料进行大额贷款风险分类,难免会出现分类结果与贷款真实风险状况存在偏离的现象。

(二)人员业务素质偏低,亟待进一步提高

大额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是更加先进的贷款质量评估体系或者风险识别体系,它包含了大量的定量分析和综合分析,这就要求分类人员必须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与贷款分类有关的专业知识。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信贷管理人员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再学习机会少,且长期身处农村社区,对经济金融政策掌握不够,在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上存在明显不足,不能及时有效的判断贷款风险。

(三)大额贷款风险五级分类主观性强,分析技术有待量化

按照银监会贷款五级分类管理办法,大额贷款五级分类侧重于通过借款人的财务变化情况,现金流量情况,以及担保情况和非财务因素等,来综合判断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是否有保障。然而由于大额贷款五级分类标准模糊,框架较粗,造成分类人员在对大额贷款进行五级分类时,主观性强,这就需要对相应的分类标准进行提炼,找出适合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大额贷款五级分类的量化体系。

二、大额贷款风险五级分类量化管理模式构建

根据世界银行的调查,虽然目前全世界各监管当局都非常重视贷款风险分类的推广,但是国际上仍然没有统一的贷款分类技术,也没有评估贷款风险的标准程序。对于贷款风险分类的具体方法,各国银行界的做法也不完全一致,欧美很多银行机构强调严格以统计结果为基础进行分类,南美和澳洲一些银行则强调以专家判断为基础。我国的邹平座、张华忠、迟国泰、罗东伟等则针对国内以定性为主的贷款风险分类现状,提出建议追随国际上信用风险度量的量化趋势,修改分类标准和体系,对各分类要素进行排序,逐步量化分类标准。

结合上述国内外贷款风险分类的研究成果,现阶段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完全可以利用量化技术和科技手段优化大额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管理模式,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大额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可以增强可操作性,减少人为因素影响。

(一)大额贷款风险分类管理模式构建的原则

1.科学化原则。要主动顺应大额贷款风险分类方式的变化,紧紧围绕贷款风险分类核心定义,以全面高效的信息系统资料为依据,按照一定的科学程序和方法,排除个人的猜测和偏见,最终确定合理的大额贷款风险分类管理模式。

2.标准化原则。大额贷款风险分类的有效性在于建立标准的分类管理模式,在于及时有效的识别大额贷款的风险状况。具体体现在分类流程的标准化,分类方法的标准化和分类指标体系的标准化。

3.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但以定量分析为主原则。从现代风险管理角度看,科学的贷款风险分类管理模式必须依赖于定量分析作为决策的支持和依据。目前,以美国和欧洲为代表的国际化银行在贷款风险分类中比较注重量化模型分析方法的运用,普遍具有较高的风险分类水平。而我国农村合作机构在贷款风险分类量化分析方面仅仅是刚刚起步,大部分大额贷款风险分类仍然依赖于信贷人员的经验和主观判断,主观性强,分类结果常常带有人为因素。采取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但以定量分析为主的大额贷款风险分类模式,是一个必然趋势。

4.可操作性原则。大额贷款风险分类过程中,分类人员大多是基层信贷人员,因此分类模式必须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才能保证大额贷款分类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大额贷款风险分类量化管理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