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税法的经济作用

税法的经济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税法的经济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税法的经济作用

税法的经济作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水利经济;财务工作;控制管理

随着时代信息不同的更迭,水利工程的发展现状已不同于往日。国家出台了相关的财务管理条例,加大了对财政的监察力度。因此在水利经济的发展中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使资金的发挥运作受到了阻挠,无法发挥其的最大效益。因此,针对当前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科学化合理的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修改完善对于财务工作的控制管理制度。

一、财务工作对于水利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水利工程的迅速发展离不开身后强有力的经济保障。但同时因此项工作所具有的非标准化和主体基层化等特点,使水利工程的经济发展面临着重大的难题。当前看来,水利工程逐渐为人们生活发展所需,政府也逐渐加入到投资公共服务建设的领域当中来,但同时也对公共服务建设的财政体系提出了相关要求,使得资金控制管理难以进行两全决策,缺少科学合理规范的财务预算编制以及高效科学的执行控制管理等。另一方面,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比重与日俱增,使得当前建设基本财务管理工作的主题对象、管理机制都发生了变化。对于大多水利企业而言,为了推动自身企业的运作与发展,应主动适应国家制度的变化,对自身水利资金加强控制管理制度,精细化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每个细节,加强管理水利财务工作的能力,推动水利经济发展。

二、财务工作在水利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财务管理机构的缺失

当前水利发展日新月异,而自身定义也从传统的大型科技性水利工程逐渐演变为为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水利工作。而当前不少水利部门仍沿袭以前的管理机制、沿用传统的思维模式,导致造成对管理的忽视,使得水利企业的财务管理机构有所缺失。并且导致工作人员数量不够,专业素质不足,办事能力低下等问题。这对水利部门的财务管理工作造成了的极大的影响,严重阻碍了办事效率。此外,水利部门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并不完善,管理层对法律意识浅薄,监督与检查力度不足,缺乏督查有效性。导致管理人员挪用公款、接受贿赂等事时有发生。这些不良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资金的控制管理,阻滞了水利经济发展。

(二)投资渠道单调、资源匮乏

现大多水利企业仍停留在过去为社会效益而服务的层面,忽略了自身的经济效益,从而导致投资体系单薄,投资渠道单一,仅仅依靠政府部门对公共服务建设的资金赖以存活。而今出台的中央财政对水利工程的相关条例,导致自身性质带来了显著的变化。企业也结合时展,抓住机遇,谋求更多效益。因此水利企业自身应该加强财务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的联系,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拓宽自身的业务渠道,建立完整的投资骨架,改变以前的无偿投资方式、专注于为社会效益服务的体系,转变为有偿无偿相结合的方式,使多元化的投资方式逐渐深入企业管理,增长自身经济效益。

(三)财务管理团队建设不完善

财务管理部门无疑是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而当前许多企业财务管理团队人员寥寥无几,且大多专业能力低下,文化素质不强,使得对财务的控制管理难以继续推行。而且大多财务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不强,职业素养一般,难以确保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水利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企业自身忽视了对现有人才的培养,没有定期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组织培养,导致人才资源的怠慢甚至流失。对公司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需要组建一支优秀的财务管理团队来帮助企业的经济发展。吸收接纳拥有较高文化素质、优秀专业技能的财务管理人才,提高企业自身门槛。培养人才的自我发展提高意识,学习更新更多的管理方式与管理手段,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

三、促进财务工作顺利进行的合理措施

(一)建立并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根据当前中央出台的相关财务法律法规,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自身企业财务管理的监督、控制管理制度,采取先进的工作方式与工作理念,使财务管理制度有序高效的进行。设置相应的财务管理机构如财务监管部门、监督部门、审计部门等,加强管理人员的监督审查力度,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树立超前先进的法治理念,使财务管理制度发挥最大效益。在完善健全的制度保证下,在资金的安全性得到保证的同时,加大额外的投资力度,推动水利经济效益的发展,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二)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和多层次的投资体系

当前投资体系单薄,仍旧仅仅依靠政府的资金投入,大多考虑对社会效益的发展而忽略了自身经济效益的提升与追求。因此应该积极调整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完善投资结构,拓宽投资渠道,使多渠道发展齐头并进,增强投资方式,建立水利基金,加强投资体系的建立,构建完整的投资网络。因此,管理层应该将水利基础产业细化到每一处细节,工作落到实处,改革水利投资结构,把握好社会资源效益与自身经济效益的合作关系,加强对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开展在法律法规允许下的经济活动。另一方面,拓宽投资渠道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依靠中央财政的投资体系转变为多元化的投资,建立更加完善的投资机制,改变以往单纯的无偿社会性投资,转变为有偿无偿相结合的投资方式,逐步完善多元化的水利投资体系。

(三)深化预算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预算工作也十分必要。管理层应加强深入管理预算编制,完善预算编制的预测与前瞻性工作,优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对公费支出进行控制管理。应该狠抓预算编制的执行质量,认真落实财政部下达的要求,细化每一个管理细节。积极做好并收集评价成果,作为年度考核的依据。项目前期,对项目库的管理严格控制,将预算项目的规划投资范围扩大,使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加强沟通与联系,增加额外资金收入。在项目采购阶段中,对事先规划好的计划预算严格执行,监察审计管理,建立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项目实施过程中,督促检查力度的加大,做好检查工程设施进度的同时,防止乱拨款的现象出生,监察部门应该强化自身监察力度,增强预算的透明度,使得项目发展顺利且高效率进行,保证了水利工程项目的高绩效性。

(四)强化财务管理团队

要实行一系列的改革强化措施,离不开每个部门的沟通交流、全力协助。而工作人员作为每个部门的组成部分,则是应该重点关注的对象。在吸收接纳拥有较高文化素质、优秀专业技能的财务管理人才的同时,应该加强现有人才的业务水平,提升他们的道德与思想素养,定期开展提高业务办理水平的培训班,方式应趋向多样化,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同时可以设立奖惩制度,激发工作人员的学习与工作热情,随着时代不停的进步,社会乃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要求也越来越多。财务管理人员自身也应不断发展,吸收新的财务知识,不断更新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不仅对自身的建设与发展有了巨大的影响,也为公司企业带来了推动的作用,使得经济效益有明显的进步与提升。

四、结语

财务工作中的问题覆盖范围广,应得以迅速合理地解决才能保证企业长久的效益。随着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的不断推移,优秀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显著性已逐渐发挥出来,成为水利经济发展不断进步前行的有力保障。企业应该根据以上论述的通过建立并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和多层次的投资体系、深化预算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强化财务管理团队等措施来推进财务工作的进行。此外还应该结合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时时关注中央出台的相关管理条例,促进水利经济发展。增强自身与政府的沟通交流,积极发挥自身的监督管理作用,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推动自身企业经济建设,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社会效益,推动了我国水利经济发展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吴希来.如何加快发展水利经济的思考[J].民营科技,2010(06).

[2]张莉,赵兵,李爱武.促进水利经济发展与城市水环境“双赢”的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13(05).

[3]高锐,侯连权.浅谈水利工程经济评价[J].民营科技,2012(02).

[4]耿颖.关于加快我国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4(21).

税法的经济作用范文第2篇

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不单单知识满足于温饱,而是更加关注于生活质量,其中是否可以喝到让人放心的安全生活用水,成为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城市居民的饮用水既包含水量的问题,也包含了水质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兴建引水,城市年供水能力已经达到500亿立方米,缓解了我国城市的供水问题,经济效益总值已经达到了400亿元。

二、水力发电建设加快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

水力发电作为无污染、见效快的一种能源形式,已经成为我国电力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我国无论是年发电总量还是水电撞击总量,都处于世界的领先位置,一些农村利用自身优势,修建的小水电建设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三峡枢纽工程、小浪底枢纽工程的完工,以及一大批在建或者待建的水力发电工程,都预示着我国水力发电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三、水利建设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水利工程建设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水利工程设施保障了社会安全并促进了社会发展。如果防洪工程没有做好,不仅仅是百姓的人身安全以及农田淹没的直接威胁,还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灌溉除涝工程的开展促进了我国农、林、牧、副、渔各个行业的全面发展,极大丰富了市场的农副产品供应,为繁荣市场经济,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水利工程建设的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水利工程设对生态环境起到了改善和保护的作用,使整个大的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改良土壤、美化环境、调节并改善地区的气候,大大降低了灾害的发生频率,为百姓安居乐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四、水利建设对城市和工业发展的影晌

城市的发展以及现代工业的进程都依赖于水资源。城市的发展国模越大,人们对于水的要求和标准也就越高,城市不单单要保证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的供给,还要为城市的旅游业、商业活动以及娱乐活动提供充足的水源;在工业生产中,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水洗涤、水冷却、很多工艺流程都离不开水,因此水资源的供给量决定了城市和工业的发展规模。我国城市和工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对水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在我国,仍有300多个城市有缺水的现象,在其中有100多个城市属于严重缺水,有的城市日供水能力只能达到城市用水量的7成左右。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荒漠地区以及东部的沿海地区,这些条件的束缚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使其发展受到了制约。

五、水利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资源的变化与生态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水资源与生态环境是处于一个系统中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水资源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水质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

泥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有利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水中的泥沙可以使得肥田造地、以固堤防,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可以较好的增加土地资源。不利的是:当水中的泥沙超过一定的标准时,河流会使河道发生冲淤变化,使得周围的生态环境发生改变。

(二)干早缺水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

在我国水资源分布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水资源华北、西北都是属于比较缺乏的地区,这些地区生态系统是十分脆弱的,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人口几局、经济发展、使得这一地区的水资源进一步短缺,进而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草原退化,土地沙化面积不断增大;一些内陆河、内陆湖以及一些小水库的水体面积在不断缩小,在一些干早、半干早的地区,湖泊、水库及河流中下游的河道甚至出现了干涸、消亡而沦为荒漠;人们为了抗旱救灾,对地下水过分开采,使得水源枯竭,并导致地表下沉。

(三)洪涝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税法的经济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利投资 经济增长 可持续发展

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一直是政府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我国水利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的持续大幅增长,国民经济也得到了迅速增长,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成为投资拉动经济的重要领域。在对2000年以来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率和拉动两个指标的统计、分析、计算之后,结果表明,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正有着不断加大的趋势。尤其在2006年之后,随着水利基础建设投资的增加,水利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更趋稳定。

一、便于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是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公益性,它关系到农业、农村的长远发展前景,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加大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能够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村经济的状况对于国民经济有着很大的影响,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是当前国民经济发展工作中的重点。

水利基础建设的投资对农业的生产具有十分直接和显著的影响。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是整个农村经济的生命线,对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能够有效的缓解水土流失、旱涝灾害等影响农业发展的问题,还能改善农林牧渔业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其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粮食、木材、牲畜、淡水产品及各种农副产品产量的增加。

加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能有效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粮食产量,使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不断的加强,并促使农副产品的增收,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此外,作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中的重要方面,水电投资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上也有着显著的成效。

二、扩大内需,促进第二、三产业经济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对于国民经济促进作用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通过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一)对工业的促进作用

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工业的支持,而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总投资需求量大,投资总额大,对于拉动工业经济的发展有着明显的作用。

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钢材、水泥、运输、化工、有色金属等工业原材料,以及运输、机械、建筑施工等产业部门的运作,加大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能够拉动工业需求,促进包括下游的发电、航运等在内的第二产业的经济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据有关数据统计,从2010年以来,对于工业增加值的拉动,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作用已经超过1000亿,而随着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水利投资对工业增加值的拉动作用也在不断加大。

(二)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

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总额大,就需要有良好的融资平台和渠道,对于金融保险业的的需求,使水利投资对其发展也产生了促进作用。

水利基础建设的投资还可以促进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业的的发展。另外,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周边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经济的发展。

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直以其巨大的外部效应和非经济效应促进着国民宏观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水利基础建设的投资能够通过资源的配置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建国初,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重点是防治洪涝灾害,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一直以水资源和防洪工作为主,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地域流域性大洪水的能力已经显著增强,水利的工作重点随之转移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上。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致使水资源严重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各地用水矛盾问题也日益尖锐,因此加强在水资源工程调配上的建设也愈加重要。

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的建设将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构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规划调水规模巨大,实现了全国水资源的南北、东西调配,协调了各地区经济的发展。

增加有关水资源调配的水利基础设施投资能很好地缓解各地的用水矛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性地方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命脉中的一个重要手段一直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点,对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能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因而,当前应不断完善我国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度筹集水利建设资金,充分利用水利对于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但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应考虑到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平安水利”为目标,依据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环境、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文硕.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J].科技向导,2012.(29):302

[2]吴丽萍,陈宝峰,张旺.中国水利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J].技术经济,2012.(10):56-57

[3]李宏练.探讨水利工程对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意义和要求. [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2.(7)

税法的经济作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间仓库;水利生产;现代化仓库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01

在水利生产的前期阶段,项目所需材料的采购与生产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做好材料管理工作,不仅能够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更有利于保证工程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缩短生产周期。当前我国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必须在提高质量与效率的同时做好成本管理与控制工作,才能建立竞争优势,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做好材料管理对水利生产有很大影响,探讨最大化如何发挥仓库的作用,对于推动水利事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市场经济下中间仓库在水利生产管理中的价值与作用

市场经济下,社会生产和服务由市场自由价格机制引导,通过供需之间复杂的作用关系形成自我组织的效果。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水利生产的需求与日俱增,水利项目的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日趋成熟。在水利生产管理中,材料的管理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不仅关系到项目造价的高低,甚至还影响着水利生产的质量、工期甚至安全。我们在水利生产的管理过程中,必须重视对材料的管理工作,将其提升到事关项目成败的关键性地位,通过有效的材料管理来降低成本,提高项目质量,保障工期,确保安全,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谋得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优势地位。

在材料管理中,仓库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仓库的参与便没有材料的妥善保存与有序流转,可以说材料管理是建立在仓库管理基础之上。仓库管理的职能包括材料点收、存放、清洁、存量控制等诸多工作,需要依据5S要求和领料单、备料单等做好材料的接收、存储和发放,详细、认真的做好材料出入库等记录,为材料管理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现代仓库与传统仓库的区别在于,其不仅仅是贮存物品之所,更是注重经营收益联系各生产部门和环节的关键所在,因此仓库的价值与作用被进一步放大。

对于中间仓库而言,作为贮存、流转半成品的仓库,与一般仓库相比既有许多的共同点,也有其独特之处。中间仓库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生产中产生或需要的半成品,而非一般仓库的成品,其存在的价值不仅体现于为后续环节提供材料,更在于联系前、后环节的生产,在材料或半成品由上个工序流转到下个工序时由中间仓库进行接收、贮存、发放和记录,能够在标识物资转移过程的同时方便成本的计算,确保物流与资金流实现动态流动。对于水利生产而言,由于涉及到的生产环节众多,所需的材料种类丰富,半成品种类和数量也十分多,如果不合理设立中间仓库,不仅难以准确统计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更难以合理安排材料与半成品的贮存与使用,降低物流与资金流的周转效率,甚至可能影响后续生产的顺利开展,导致生产停工,造成一系列的不必要损失。由此可见,中间仓库在水利生产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设置中间仓库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需要努力提高中间仓库的管理水平,最大化的发挥其“中间”关联的作用。

二、中间仓库作用最大化发挥的管理措施

仓库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源远流长,为人们提供贮存物资的作用,而在现代社会仓库的作用不断延伸拓展,已成为推动生产、扩大收益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仓库的设立,需要合理布置,科学管理,和相关制度,灵活运用机械化、自动化手段,以最大化提高仓库工作效率。

(一)中间仓库设立需考虑的原则

设立中间仓库时,我们首先应结合实际生产的需要,针对生产各环节的具体情况科学衡量中间仓库设定的必要性,合理选择仓库的位置,达到运输路线短、换装次数少的目的;其次应结合生产工艺流程的实际情况,统筹兼顾,督促监管仓库管理工作,使其适应生产节拍,满足生产需要;另外要坚持先进性和经济性的原则,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仓库管理提供资金、技术、人力的支持,尽量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仓库贮运的技术化水平。

(二)完善仓库管理的相关制度

制度是仓库管理的依据与保障,仓库管理者需要结合仓库管理相关规定和生产实际,合理制定仓库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责任制度、出入库制度、结对账制度、安全制度等内容,我们要做好各项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不断予以改进和完善。

人员岗位责任需要予以明确,要从制度层面明文规定仓库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的职责、权力和义务,以最大化调动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出入库方面,仓库保管人员严格清点检查物品,具体包括名称、数量、规格、票据和质量,确认无误后方可填写入库单或出库单,领料人与保管员均需签字确认。结对账方面,仓管人员认真制作库存明细表,定期对仓库内物品进行盘点,确保记录与实际情况相符,安全方面,必须按规定要求完善安全设施,做好防火、防潮等工作,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务必将安全隐患消除。

(三)应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

传统的仓库管理通常仅关注于硬件配套设施的管理,例如库区设置合理来达到物品摆放规律的要求,而现代仓库管理在做好硬件管理的同时更重视软件设施的管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如应用软件系统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多维图形化数据分析,等等。

我们需要为仓库管理提供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支持,帮助仓管人员利用仓库管理软件来实现出入库录入,实现出入库账本的电子化,使用图表分析的方法备注物资数量、质量等情况。水利生产中有些物品需要的数量较大,使用软件管理能够妥善处理物品种类多、数量需求不一的复杂情况,合理安排各项物资的贮存和流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现象。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水利生产各部分的仓库信息进行整合,以便于信息共享和沟通,实现系统内资源的有效利用。

(四)加强场地管理,避免材料损耗

除了要求仓库管理人员认真做好仓库场地的管理,确保物资处于24小时监管之中,避免材料物资因人为或场地环境原因而受到损耗之外,对于材料的运输、储存等环节,要防止多次辗转运输,以避免增加运输成本;要严格、及时盘点,防止材料丢失或质变,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处理。

三、中间仓库作用发挥的保障措施

要想最大化发挥中间仓库的作用,不仅要从仓库管理层面着手,坚持科学的原则设立中间仓库,完善仓库管理制度,实现信息化管理,做好场地管理,降低物资损耗,还需要我们从人员观念、素质培养等层面着手,为仓库管理提供可靠的保障。

(一)树立重视仓库管理的正确观念

观念,是一切行为的先导和决定因素,没有正确的观念,便无法有正确的行为,更难以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因此,我们在水利生产管理中,必须从上到下提高对仓库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深刻认识到中间仓库设立的必要性及其能够产生的价值,将中间仓库管理成效与各部门、各环节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只有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仓库管理的意义,才能自觉遵守相关制度的要求,积极主动的参与仓库管理工作,为提高中间仓库的管理效用奋发努力。

(二)做好仓库管理相关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

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重大,在端正工作态度后还需要通过一系列完善的教育培训手段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水平。首先,我们需要上岗人员掌握基本的仓库管理理论和知识技能,包括中间仓库的作用、岗位责任、出入库的流程、常见问题的处理,等等;其次,要强化工作人员的信息化工作能力,确保每位工作人员都能熟练应用管理软件系统进行操作,掌握简单软件故障的处理方法;再次,要重点培训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工作能力,确保防火、防虫鼠、防潮等工作万无一失,发现安全隐患或事故时能及时按规程要求处理,以消除安全隐患,将事故影响控制在最小程度;最后,要不断结合当前最新的仓库管理理念、技术和设备,鼓励、引导工作人员自主学习,以全面提高仓库管理的水平层次。

教育培训的途径和方法,既可以采用传统的“传帮带”方式,也可以通过培训班等方式交流工作经验,学习先进的方法和技术,还可以通过人员走出去、引进来,开阔视野。为了保障教育培训的效果,我们可以将培训与绩效考核相联系,将考核结果与待遇、岗位晋升相关联,为优秀的员工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对学习优异的人员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表彰,以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确保教育培训达到预期目标。

四、结语

水利生产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做好水利生产管理利国利民,而水利项目投资大、工期长、环节多而复杂,需要做好材料管理工作为水利生产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在水利生产管理中需要重视仓库管理尤其是中间仓库管理工作,不断探索和总结,全方面、多角度提高中间仓库管理水平,以最大化发挥中间仓库在水利生产管理中的作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不必要浪费、保障质量和工期,从而提高水利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应对市场经济下的要求与挑战。

参考文献:

税法的经济作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无水港 开放型经济 产业转移

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抓住有利时机,顺应相关政策环境,适时启动实施了“借港出海”的战略,积极建设无水港,改变了传统的运河经济模式,大力发展海河经济。具体做法为:构筑对外开放新通道,利用海港加快自身对外开放进程,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深入展开,以达到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整合内部竞争优势的目的,使淮安的开放型经济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2009年11月,淮安无水港正式开通,不靠海的淮安市从此实现了与毗邻连云港市的“区港联运”。无水港的开通使口岸服务功能延伸至内地,淮安自古无海港的状况彻底改观。

一、文献综述

港口是具有水陆联运设备和条件的运输枢纽,是水陆交通的集结点和工农业产品和外贸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是联系内陆腹地和海洋运输的天然纽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大价值。港口和腹地城市之间存在密切的区域经济联动机制,两者之间往往呈现“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共生关系。因此,充分发挥港口的区位功能优势以及加强腹地城市与港口的经济合作,对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E·A Kautz于1943年发表的《海港区位论》,开创了港口区位理论研究的先河。他提出,海港的区位优势包括运输费用、劳动力费用和资本投入三个主要因素,海港腹地的地理范围、经济规模是港口发展的动力和支撑。Talley(2004)认为,一个有效率的港口可以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和生产单位的利润率,从而实现当地较高水平的产出、收入和就业。郎宇和黎鹏(2005)探讨了港口和腹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依据、动力机制以及一般演化规律。刘桂云、阮士平(2005)认为,港口通过港口产业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日益成为其辐射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决策、组织与运行基地。

所谓无水港,是指在非沿海地区建立的具有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若干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中心,其中设置有海关、动植物检疫、商检、卫检等监督机构,为进出口客户提供通关服务。无水港是港口与腹地城市进行区域经贸合作的产物,能够有效加强两地的经济政治联系,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与共同进步。淮安市借港出海战略的实施和“无水港”的建成,标志着该市与连云港市的经贸往来和区域合作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这对于两市共同提升区域竞争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和实现跨越式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淮安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

淮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江苏省长期滞后,其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文化原因也有经济政治方面的原因。本文尝试从区域经济开放的角度加以解释,论述无水港的建立对淮安开放型经济的积极作用,并希望为淮安区域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找到一条新路。所谓开放型经济,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外向型经济,后者以出口导向为主,更多地表现在对外部市场的依赖与利用上,而开放型经济对国际分工和交换的介入程度更深,强调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种市场的开放,以降低关税壁垒和提高要素流动自由度为主要手段,因而是一种与外部经济体制融合度更高的经济模式。

淮安经济的整体开放程度在江苏各市中处于较低水平,离真正的开放型经济还有着很大差距。如何迅速提高经济的开放程度,把区域发展真正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中去,在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中寻求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型,最终实现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是淮安市当前面临的,也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无水港对淮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意义

淮安无水港的建立和借港出海战略的实施,势必会极大推动淮安全面对外开放及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届时,以连云港港口为龙头、以现代化的交通和通信为纽带,地理上临近,但却彼此孤立发展的若干区域将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面对接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实现彼此间更加深入细致的分工协作。各区域的政治经济资源被充分整合,实现了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利益共分、联动发展,共同提升综合竞争力。另外,淮安无水港的建立绝不仅仅是淮连两市间物流与交通运输等地理意义上的对接,更是观念意识上的对接,这将为淮安发展外向型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无水港对淮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无水港的建立,大大缩短了淮安与世界的距离,促使淮安经济从运河时代向海河时代嬗变。历史上淮安的城市经济与京杭大运河息息相关,然而到了近代,形势急转直下。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古老的淮安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连云港港口是距离淮安最近的深水海港,其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淮安的企业选择连云港港口作为进出口岸,至少有两大优势:一是陆运费用少,货物从淮安到连云港陆路距离短、费用低;二是两市间有河道相通,淮安重化原料和产品可以通过散装船进出口,并且随到随装。无水港使两市的运输和物流实现了无缝对接,连云港发达的交通网络从此可以被淮安充分利用,从而大大拉近了淮安与世界的距离。

第二,无水港的建立,极大地加强了淮安与连云港经贸往来关系,有利于两地实现资源共享、经济互补,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淮安与连云港两地的互补空间十分巨大,主要体现为:一是两地文化具有同构性,二是两地产业具有错位性,三是两地交通具有便捷性。

第三,无水港的建立,使淮安有机地融入到港口经济圈中来,外向型经济将在优势互补中更加稳健地前进。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高度发展,社会分工日趋细化,区域间的分工协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区域整体发展速度,因此区域之间往往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开发、贸易经济等方面通力合作,以实现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个成熟的区域经济体。在其示范下,中西部地区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武汉都市圈、成渝经济圈、关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区域经济体。

无水港的建立标志着淮安有机地融入以连云港为龙头的港口经济圈。在港口经济圈中,港口处于中枢地位,以综合运输体系为纽带,以相关产业为支持,以腹地经济为依托,拥有区域经济活动的核心资源;腹地城市处于外围,在经济圈的庇护下得以在国际国内市场中充分发挥在资源禀赋方面的比较优势。纵观整个经济圈,港口与腹地经济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实现共同发展。

四、无水港推进淮安开放型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第一,连云港港口的综合服务能力亟待提高。当前淮安企业货物的进出口大部分取道上海港,如淮安的淮钢集团每年的货运量大约1200万吨,真正从连云港港口进出口的份额很少。原因是连云港港口的海运费较高,集装箱航线少,船期不定,时常会延误交发货时间,从而抵消了陆路运输的成本优势;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不能跟上运力增长的需要,超负荷运营现象十分严重;港口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管理水平也亟需提高。

第二,配套的内河运输体系有待进一步改善。淮安的内河航道尤其是盐河航道尚不能满足海河联运的需求。盐河是苏北地区重要的干线航道,也是淮安、宿迁等苏北腹地及淮河流域最便捷的出海通道。长期以来,盐河航道大多处于自然状态,水深不足、弯道多、碍航桥梁多,因此航行船舶吨位小、航速慢、事故多,难以适应水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第三,无水港的货运软环境尚需规范。目前无水港在货运环节存在管理乱象,如收费不规范、利用低价冲击市场等,这些现象不仅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还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应该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并及时引导和规范。

五、为充分发挥无水港优势的对策建议

第一,淮安市要坚定发展信心,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发展机遇。淮安无水港的建立,是淮安开放型经济发展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淮安市要抓住这一有利的发展机遇。一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淡化腹地意识、增强沿海意识和开放意识,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另一方面要通过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推进大旅游、繁荣大文化、发展大物流,不断提升区域发展水平,最终提升淮安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建立健全淮安、连云港两市合作交流的沟通协调制度。两市要从全局高度出发,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便充分发挥淮安的货物资源优势和连云港的港口优势。因此,一些正式的沟通协调制度必须被建立健全,如两市要建立合作会议制度,每年定期召开座谈会以便沟通信息、交换意见、协调解决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两市合作相关职能部门的信息联络制度,定期相互通报相关口岸的进出口情况等。

第三,以无水港为平台,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淮安、连云港两市同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培育开放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仅靠自身力量的积累是不够的,必须在资金、技术、管理方面倚重国际国内的先进生产力。连云港处于环渤海经济圈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交汇处,还是日韩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点。因此,淮安要通过无水港借助利用连云港的区位优势,积极承接来自国际国内先进地区的产业转移,在短期内甘当配角,最终实现自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六、总结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缓和与动荡并存,有着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此背景下,加强区域经济间的合作与交流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无水港的建立,极大地加强了淮安和连云港两市间的经贸往来关系,淮安应当紧紧抓住连云港港口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苏北整体融入长三角等一系列难得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连云港港口的开放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自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引导社会经济朝着更加开放、更加自由、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辐射周边地区2000万人口的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并促进苏北地区早日实现崛起振兴。

【参考文献】

[1] Wayne K. Talley. Shipping finance and port issues [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