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合作社的规章制度

合作社的规章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合作社的规章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合作社的规章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农牧民 专业合作社 产业

一、引言

自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曲水县加大了国家强农惠社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主动提供办社指导,积极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走上合作社的发展道路,从而推动农牧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2012~2014年,曲水县紧紧围绕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积极引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并不断探索合作社发展新模式。特别是在2011年,曲水县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24个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以后,曲水县按照“封闭运行、风险可控”的原则,大胆探索、勇于创新。2013年9月,按照“规范、效益、带动、潜力”的示范合作社创建标准,召开了曲水县示范合作社创建现场会,对示范合作社创建工作予以总结、归纳、提炼。一些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逐步向全县合作社延伸。

二、发展现状分析

曲水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经营范围从最初的种植业、养殖业,逐步拓展到加工、旅游服务、手工艺制品、建筑采砂等多个领域,合作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2012年底,曲水县已在工商部门正式注册登记的合作社有40家(含一家联合社),注册资金达到3752.8万元,入社成员农牧民1435名,年产值达到2817万元。其中,种植类9家,养殖类11家,农产品加工包装类4家,农机服务类2家,民族手工艺类1家,旅游类1家,运输类1家,建筑类10家,采砂类1家。

2013年,曲水县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并在合作联社备案的合作社有61家,入社农牧民1746户,涵盖种植、养殖、旅游、加工、运输、建筑、采砂、制砖等农牧区多个产业领域。

2014年,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并在农牧部门备案的合作社有61家(含1家联社),注册资金总额4693.29万元,涉及农户1945户,入社率26.8%,合作社涉及种植类15家,养殖类13家,综合服务类1家,农产品加工包装类4家,农机服务类2家,民族手工类2家,旅游服务类1家,运输类1家,建筑与采砂类22家。

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合作社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起步晚、产业规模小、产品层次低、覆盖面窄、运行能力差、品牌意识淡薄、信息渠道窄、专业人才缺乏、抗风险能力弱、竞争优势不强等等。因此,该县抽取了多家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考核,对考核合格的予以奖励扶持,对不合格的合作社提出限期整改要求,若仍不合格,该县将会协同县工商局对其予以摘牌注销。

三、存在的困难及不足

近年来,曲水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猛,逐渐由小到大、由松散型向集聚型转变。经营范围从最初的种植业、养殖业,拓展到加工、旅游服务、手工艺制作、建筑采砂等多个领域。服务形式也由单纯的技术信息服务,逐步延伸到储运、加工、销售等环节。

虽然曲水县合作社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但近年来开展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使合作社步入了数量大幅增长与质量明显提升的良性发展轨道。但离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其发展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不足。

(一)资金不足且部分费用较高

扩大生产规模、农产品深加工及开拓市场均需一定启动资金,但由于合作社是弱势农牧民群众的联合组织,经济实力较弱,缺乏资金支持,发展后劲不足。而生产许可、质量检验、“三品一标”产品认证等手续繁杂,办理困难,费用偏高,合作社难以承受。

(二)经营规模小,产品层次低,人员素质较低,创新意识薄弱,缺乏专业性人才

曲水县合作社生产经营规模普遍偏小,没有持续生产能力,仅能季节性产出产品,满足不了大客户订单需求,经济效益不明显;且合作社成员文化程度较低,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差,产品层次处于较低水平,达不到市场要求,加之缺乏品牌管理意识,因此,满足不了消费者的多种需求。

(三)合作社规章制度不规范,民主管理、监督机制欠缺

大多数合作社章程、三会(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财务等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规范,没有从自身发展角度出发建章建制,而规章制度也没有发挥应有的制约作用;合作社社务公开制度和财务公开制度不完善,且缺乏有效的民主监督和管理体制。

(四)农牧民市场信息滞后,抗风险能力弱、竞争优势不强

农牧民接收信息的渠道窄,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与变化。又因合作社起步较晚,及特殊的文化、历史环境,故曲水县合作社整体上基础薄弱,抗压能力差,竞争优势不强。

四、解决对策、建议

(一)政策扶持方面

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合作社加工包装、储藏保鲜、品牌培育、销售流通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引导合作社向二产加工业、三产服务业发展延伸,促进合作社“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发展。加大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办社入社,尤其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围绕净土健康产业办社入社,发挥合作社在净土健康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二)曲水县自身方面

1.制定示范合作社的规范标准,并进行规范的培训指导。曲水县要重视对示范合作社创建工作的培训指导,并进行系统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经常性的走访乡村,协调乡镇共同组织宣传示范合作社创建工作相关内容,指导帮助合作社开展标准化生产。这样做能大大增强农牧民的自信心,充分激发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对达到规范要求的合作社予以资金扶持等奖励,对未达到要求的给予惩罚,甚至摘牌注销。

2.安全经营的同时要不断拓展经营范围及种类。构建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进行“三品一标”认证,开展品牌化经营,开展农超、农校对接等。积极探索创办经营实体,延伸产业链,丰富农特产品种类,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

3.在探索中创新。创新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是合作社发展的必然要求,曲水县可以在合作社的发展模式上,继续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是新形势下农牧区经济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促进农业经营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有效形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新形势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效路径。近年来,在国家强农惠社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曲水县积极引导、主动服务、大力扶持发展合作社,而合作社凭借其独特的组织优势、灵活的运行机制得以快速发展,且发展数量与质量不断提升。在稳定和完善农牧区经营体制、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转变农牧民思想观念、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发展现代农牧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为民族大学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 归桑旺姆.谋优势产业特色促农牧经济发展[J].中国农业信息(上),2014(3).

[2] 马振宽.关于木垒县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的调研报告[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6).

合作社的规章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合作社;规范运行;科学管理

农民合作社的经济组织是一种改变单个农业生产者和大市场之间进行不对等交易状况的制度安排,担当着破解我国“三农”难题的重要组织主体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已逐渐成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稳定和农业发展的重要主体力量,成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组织载体。

近年来,我国的农民合作社得到了大力的发展,这在增加我国农民收入,以及进一步拓展农民增收空间,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方面,起到了不可代替的重大作用。然而,在现实中,同时也存在着影响农村合作社发展的因素,这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很多合作社,集中了大片农田,可对农民来说,得到的只是固定的流转费,是个死钱,合作社怎样才能带动农民挣更多的钱?合作社有了地,又怎么才能种出高效益?不少合作社,还处在粗放阶段。这个问题是当前不少合作社正在面临的。

有的合作社,虽然名叫合作社,实际上只是几个人成立的经济组织。这样的合作社,享受着种植和养殖产品免税、政府扶持资金等好处,盈利却从不搞二次分配。由此引发不少“吃小户”现象。还有的企业或者大户,把自家亲戚拉来充数,5个人注册成立一个合作社,流转多少户土地,就说有多少户社员,普通农民连自己成了社员都不知道。

农民挣不到更多的钱,就激不起合作热情;合作社挣不到钱,其发展也难以为继。随着合作社数量激增,合作社整体规模偏小、管理制度不全、应对市场力不从心等现象开始显现。业内专家表示,市场竞争加剧,合作社也将面临优胜劣汰。对每一个合作社而言,如何尽快走向规范,实现高效运营,是避免被淘汰的惟一出路。

鉴于以上种种因素,对待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中出现的合作社的种种问题,我们通过多方实地考察,探索出进行规范运行,科学管理,做大做强的措施。

首先,必须组建一个过得硬的理事会。在合作社成立后,除了涉及合作社经营管理的重大事项的决策,由成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外,一般性的日常工作主要靠理事会决议并实施,所以,理事会班子在合作社运行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合作社设立大会一般都要选举产生理事会和监事会,所以在民主选举理事会组成人员时要兼顾多方面人才加盟,要把成员中的“能人”选进理事会,特别是生产技术人才、经纪营销人才、经营策划人才,等等。其次,必须选配一名高素质的理事长。理事长是合作社的领军人物,也是核心人物,担任理事长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还要在合作社中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更要有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所以在选举理事长时成员要充分了解理事长人选的能力和水平,只有当家人选好了,才会使合作社健康发展。第三,必须选聘一名业务精的财会人员。合作社是一个经济组织,离不开财务核算。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聘请具有专业资格的财会人员。在合作社创办的起步阶段,如果没有合适的专业财会人员,可聘请当地村级组织的报帐员担任,也可以委托乡镇财务核算中心做帐。第四,必须合理设置内部机构。合作社在内部机构设置上,要根据每个合作社实际需要合理设置。对于一些较大型的合作社,可设置办公室、财务室、技术(供应)服务部、市场营销部等机构。第五,必须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合作社在设立登记之前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从目前情况看,不少合作社的章程是套用工商登记的章程范本,或者是其他合作社的章程范本,有的基本制度不够健全,各项权责不够分明。

第六,必须进行规范运作,有制可依,夯实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基础。有的合作社之所以会产生社员“内讧”。多是因为收益不高,社员们怀疑钱都让理事长挣去了。理事长却感到冤屈。因为,这些年,他们已经投很多钱,但是市场行情不好,他们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因此,要弄清钱到底谁挣了,很简单。就是要按照相关规定,合作社在采购、销售、投资、分配积累、负债等方面,要建立十三项内控制度;根据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要求,要设置十三本账,三个登记簿,五个报表。假如没有健全的财务会计内控制度,大家面对的都是一本糊涂账,彼此怀疑、指责就当然难以避免。目前,不少合作社在管理分工、市场营销等方面都存在问题。规范运作才是一个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基础。

第七、必须留得住人才,培养好自己的人才,使合作社保持永久的活力。在

合作社的发展实践中,困扰合作社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人才缺乏。人才意味着合作社融资能力的增强,意味着经营局面的改观。合作社怎样才能留住人才?合作社是以企业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员工的待遇福利要好,这是一个原因。还有一点,对每个来应聘的学生,都要提供一个职业规划,按这个规划,应聘者从养猪场最基层的工作做起,边干边学,一般1到3年的时间,就能完成从饲养员到技术员再到场长的发展,待遇福利也会随着职位的改变而提高,有目标,有发展,学生们都会愿意留下来。同时,合作社也应该加大培养固有社员的力度。为社员提供更多的培养和受教育机会,本身也是合作社服务内容的一项。规范运作、科学管理能留住社员的人,保证利润、不断盈利则能稳住社员的心。

第八、必须把握合作社自己的品牌价值,通过品牌实现盈利。目前合作社整体盈利能力不高。因此,合作社必须树立品牌意识。没有品牌,合作社做不大也做不强。因此,必须通过保证产品质量,打磨品牌亮度,让自己的产品价值进一步提升,提高品位增强实力,走农产品精深加工谋求利益最大化之路。合作社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可以提高合作社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可以有效地提升农产品的等级和品质,经过加工后的产品一旦进入流通领域,就很容易找到适合的市场和消费群体,其产品附加值也随之增加。

总之,针对当前农村合作社的种种问题,可以通过以上笔者通过多方实地考

察,探索出的八项措施,进行规范运行,科学管理,就能够做大做强合作社事业,涌现出更多的产业基础好、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范围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各地农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如果能再加上合作社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将合作社做大做强,实现合作社全体成员的共同富裕,将绝不是一个不可实现的致富梦。

【参考文献】

[1]黄连贵 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的新发展 中国合作经济学会《调查与研究》2006,3

合作社的规章制度范文第3篇

作者简介:韩燕(1968-),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编辑,研究方向为农村与区域发展。

摘要: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依靠区位优势、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撑,培育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和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合作社规模小、重复性分散型经营;组织机构运行不规范;产、供、销体系不健全等,从而限制了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为了促进杨凌示范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向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应当从完善合作社章程,建立规章制度,规范运作;进行合作社之间有效合并或重组,扩大规模,创建品牌;争取政府在融资、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强农民合作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改革。

关键词:杨凌示范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F321.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3)04-0044-04

杨凌是我国惟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自1997年批准成立以来,依靠科技创新、科技示范和产业化带动,推动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杨凌充分利用当地两所农业院校的科技优势和农业经济管理专家优势,以及相关政策和资金扶持等,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外科技示范的良好机制初步形成,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要求相比,在诸多方面都不够规范,从而限制了其向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对杨凌示范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调查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促进杨凌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对策。

一、杨凌示范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近年来,杨凌区依靠区位优势、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撑,培育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以设施农业、经济林果、畜牧养殖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在提高农民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的同时,也带动和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土地流转,实现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产值明显提高;新型生产技术在专业合作社中得到应用推广,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农民也得到了实惠。

截至2011年底,杨凌全区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294个,出资社员1 909人,出资额3.8亿元,带动农户8 450户。其中,蔬菜合作社203个,食用菌6家,苗木花卉9家,经济林果13家,种植业合作社28个,养殖业合作社32个,农机等服务业合作社4个。按照开展的主要业务性质可以划分为三大类:生产型(276个),销售型(5个),技术服务型(2个)。

在合作社数量增长的同时,通过扩大规模、提高效益,部分合作社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有1个合作社被农业部首批定为示范合作社,2个合作社进入省级百强社,10个成为区级示范社。杨凌示范区2007~2011年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及行业分布见表1和表2。

由表1中可见,杨凌示范区近5年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迅猛,尤其是蔬菜合作社更是以成倍的数量增长,增长最快的年份是2008年和2009年,分别是184.62%和240.54%,之后几年增长速度减缓,而合作社社员平均人数的增长规律也与数量增长一致。虽然合作社之间的注册资金额度差别很大,最高的3 000万元,最少的只有几千元,但总的来说,平均注册资金却逐年上升。从表2可以看出,养殖业、设施农业和其他种植业的发展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这些主要得益于杨凌示范区的特殊地位、当地农业院校的农业科技的支撑,以及相关资金扶持等。

二、杨凌示范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存问题分析

虽然杨凌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杨凌农民专业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一)小规模、重复性分散型经营,缺乏发展后劲

杨凌的合作社数量较多,但规模普遍偏小[1],杨凌示范区占地面积仅有94平方公里,农村人口也仅有8万,而蔬菜合作社就有203个,平均每个合作社只有7个出资社员,辐射带动农户也仅30余户,而散户为主的合作社最多,占40% 以上。这种小规模、重复性分散型经营局面如果不能改变,就难以产生规模效益,占据市场优势。

(二)组织机构不健全,运行不规范

有些合作社至今未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管理机构,财务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都不健全;有的虽有制度,但管理极不规范,无专职管理人员,管理粗放;有些合作社名存实亡,根本没有开展工作。这种局面的形成给合作社的运营和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产生了诸多弊端[2]。(1) 在出资入股问题上,由于没有明晰的合作社组织章程,合作社出资乱象层出,责权利混淆不清,运行不畅[3]。(2) 大多数合作社都以实物(大棚和基础设施)出资,社员不入股现象较为普遍,从而导致合作社资金严重缺乏,合作社运营与社员利益联系不紧密。有的合作社只是核心经营层人员出资入股,一般成员不入股或小额入股,从而出现一股独大现象,分配失衡。(3) 有的合作社发起人以自家实体入社,但是这些实体产权不明晰,到底是合作社的,还是其个人的,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3]。

(三)合作社产、供、销体系不健全

多数合作社虽然已经成立,但并未形成完整的、运营顺畅的产、供、销体系。在生产上缺乏统一标准的技术服务,仍然是独立生产,无法达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要求。在农资供应和产品销售方面,由于未建立起统购统销体系,既无法享受统一采购农资带来的利益优势,也缺乏产品销售时的市场竞争力。加之,大多数合作社还没有独立的品牌,不具备仓储、直销店、网络等营销手段,市场信息不畅,等客上门,被动销售,产品附加值不高。比如杨凌的“官村一品”西瓜在市场上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但近年来有些社员群众盲目种植,且不按照生产标准统一生产,长此以往,很容易破坏品牌的信誉度[4]。

三、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合作社章程,建立规章制度,引导其规范运作

在政府监督、帮助下,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定一个制度框架,框架的特点是将合作组织规范性和发展的灵活性相结合。规范合作社入社成员,首先要规范成员构成,体现农民的主体性,不能将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单位加入到合作社。规范成员出资,要提倡和鼓励合作社有条件的成员都出资。成员可以以货币出资,也可以实物、技术、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作价出资;但不得以劳务、自然人姓名、特许经营权或设定担保的财产等作价出资,这一点要注意把握。其次要完善成员出资结构,尽可能做到成员出资与其在合作社内所作的贡献和所承担的责任相匹配,各个成员出资的份额要相对合理,尽量避免一股独大。同时,需要规范组织机构的设置,突出管理民主性,财务公开性,盈利返还性。

(二)进行合作社间的有效合并与重组,实施品牌营销策略

引导合作社在与市场对接中进行适当的合并或联合,在生产和销售方面具有某种共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较高层次上组织起来,形成比较大的规模,这样,既可以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又可以在产前生产资料的统购、产中标准化生产和产后销售议价的主动性方面具备优势[5]。

在注册商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申报名牌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等方面再做细化和整合,由松散、间接的合作经营向紧密、直接的利益联合体转变,逐步建立和树立杨凌的品牌,以“农科城”为特色,将同类的产品集中注册为一两个商标,这样商品的总量得以扩大,对外宣传和销售时也可以形成规模和合力,促进其商品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商品的知名度也会逐步提高[6]。不仅改变了合作社单打独斗的格局,同时也减少了交易费用,增强了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3]。

(三)争取政府在融资及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融资方面具有先天的不足,为了扶持这一弱势群体,政府应在融资方面提供政策支持,鼓励以合作社名义或社员个人名义向银行借贷,作为合作社设施建设与启动准备资金;对有一定资金积累、接受银行验资、以资金入股为主的合作社提供借贷支持,允许以其农资设施作为抵押,并出台专门的借贷管理办法[4]。

同时,要积极争取政府在农民合作社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对合作社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技术服务或劳务所得的收入免征所得税[7];(2) 对合作社销售的自产自销农产品免征增值税;(3) 对合作社为其成员提供农业生产经营的服务免征营业税;(4) 新成立的专业合作社3年内可免征各种税等;(5) 对于专业合作社社员的股息、红利等资金收益也可免征个人所得税,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合作社的管理。政府提供的这些优惠政策实际上也是一种调节杠杆,具有积极的利导作用。比如,为了鼓励合作社产业延伸、扩大业务范围、提高合作社服务功能等,政府就在其营业税、所得税等方面给予减免政策,从而正确引导合作社从事农产品深加工业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在实现农民增收的同时,也促进了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8]。

(四)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人才培养

缺乏人才是当前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拓展、组织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合作社的领办人,要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奉献精神,愿意带领社员共同致富[9]。

第一,要对合作社的领头人进行选拔、培训、管理和考核,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奉献精神,愿意带领社员共同致富,成为引领社员种植和销售的行家里手,以更好地引导广大农民参加并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第二,分层次、有计划地对农村能人大户和农民等分期、分批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农业专业知识、技术水平,随着合作社的业务向产前、产后延伸,为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提供人才支持。第三,要充分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技术和人才优势,选聘技术、管理顾问,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训服务,提高社员素质[10]。这样,通过多方位的人才培养和储备,使合作社拥有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征兵.杨凌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 [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5.

[2]乔志霞,顾妍.甘肃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与对策――以瓜州为例[J].新疆农垦经济,2011(11):36-40.

[3]张晓山.促进以农产品生产专业户为主体的合作社的发展――以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4(11):4-10.

[4]彭瑾,刘波,王力立,等.杨凌示范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6-23.

[5]阎述乾,何洲.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探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6-31.

[6]李敏,苏楠,杨学军.宜川农民合作社调查[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2-36.

[7]孔祥智,陈丹梅.政府支持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J].教学与研究,2007(1):17-20.

[8]张开华,张清林.农业专业合作社成长的困惑与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7(5):62-66.

合作社的规章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农业 农村经济 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8-0034-0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静宁县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扶持建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基本成效

目前,全县有各类专业合作社204个,其中:①种植业128个(果业专业合作社114个,马玲薯专业合作社6个,土特产专业合作社5个,中药材专业合作社3个),②养殖业48个(养鸡5个,养牛4个,养猪39个),③农资经销17个,④农机具服务11个。20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成员39219人,带动农户28726户,共有资产487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净值2000万元,流动资金1680万元,合作社成员股金1190万元)。2012年经营服务总收入47796万元,总支出46538万元,盈余1258万元(其中成员股金分红总额342万元,盈余返还总额202万元,提取公积公益金总额108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和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二、主要做法

1.强化宣传教育,营造发展氛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县上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共召开各类会议10余次,制作广播电视节目3期,张贴标语1300多条,发放宣传资料6000多份,召开经验交流座谈会1次,培训合作社会员及群众0.8万多人(次)。治平果友专业合作社先后举办培训班8期,聘请西北农大的专家来静宁举办科技讲座6次,培训科技带头人200多名,培训果农2400人(次)。通过各类培训,提高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提高了会员的市场意识、合作意识、风险意识、信用意识和法律意识。

2.加强组织领导,全力服务发展

全县各级牢固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村、支持农民的观念,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其他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考核。县上成立了以县委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政府分管领导和农牧局负责人任副组长,发改、财政、农牧、供销、工信、国土、林业、民政、扶贫、工商、地税、经营管理站为成员单位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管理。制定出台了《关于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施意见》和《静宁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管理工作实施方案》,鼓励农民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县上将在资金协调、场所提供、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在技术服务上,由农牧、林业等部门业务技术人员按行业包干,无偿服务指导;在发展环境上,搞活农副产品流通,对运销以苹果为主的农产品车辆一律开通绿色通道;在运作机制上,引导农民按照合作组织章程,坚持“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适应市场需要,切实做到推动而不强迫,扶持而不干预,引导而不包办,尽力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切实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农村、服务农业、服务农民的作用。在县上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从2007年的1个合作社发展到目前204个。

3.采取典型示范,发挥带动作用

近年来,静宁县在组织合作社成员参观学习周边县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以“四有”(有组织制度、有合作平台、有较大规模、有明显效益)建设为目标,从合作社章程、财务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组织机构运行、利益联结机制、服务范围、产品生产标准、包装、销售、创建品牌等入手,精心指导,规范建办了格瑞苹果专业合作社、创新果友专业合作社等一批创建早、有实力、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了其他农户踊跃入社。静宁县格瑞苹果专业合作社于2007年7月注册成立,入社社员达1267人,入股资金560万元,带动农户7100多户,2012年合作社农资销售突破3500万元,果品销售实现收入8000万元,合作社盈利达320万元。

4.加强指导管理,帮助规范运行

为了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规范运行,县经营管理站先后深入各个合作社,开展调查研究,帮助合作社制定完善章程和财务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规章制度,实行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品牌销售的“五统一”运行模式,集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一体,帮助合作社反馈市场信息,调整种植产销适路的品种,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积极引导合作社规范运行。2009年成立治平乡创新果友专业合作社,在县上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制订了合作社章程、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建成了集办公、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测土配方施肥试验楼,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发展模式,止目前,发展固定会员712户,辐射果园10000多亩,2010年甘肃省农牧厅评为“省级优秀示范合作社”。

参考文献

[1] 夏兰. 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合作社的规章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机专业合作社;现状;发展;农业机械化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152-1

1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现状

1.1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

随着社会各界对农机专业合作社认知的不断加深,广大农民也对其表现出极高的关注与热情。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村农机化服务的一股新生力量,将不断完善内部运营机制,朝着市场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它既然作为一股新生力量,就意味着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经验可言,只能在不断地探索与研究中缓慢前进,在这个发展的初级阶段,它的运营方式、内部机制、发展模式都亟待进一步规范与完善。

1.2 内部运营机制尚需改进

目前,农村大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虽然都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大多都属于摆设,没能全部贯彻执行或只能部分执行,内部管理粗放混乱,在财务管理与核算的过程中不能按照相关的财务与会计制度执行,重要岗位的工作人员安排也不够规范,合作社成员大会形同虚设,成员的权利无法得到保证。

1.3 管理与服务能力亟待提高

一些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多为村(组)长、村书记,这些人虽然都有着一定的领导能力,但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缺乏管理的技能与观念,对于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能够有效执行,以至于管理效率不高。服务水平和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快慢,服务能力的制约因素包括:农机操作人员技能的高低、服务范围的宽窄。而目前的情况是,多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管理人员服务观念差,农机操作人员对新型农用机械不能熟练使用,农机作业的范围较窄。这些特点导致了农机专业合作社收益能力差、严重缺乏竞争力。

1.4 农机合作社成员收益不够高

成员收益较低是目前大多数农机合作社迫切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之所以出现主要是因为农闲时节农机闲置率太高,对外联系农机作业事宜的人员没有足够的营销意识、业务拓展能力差。

1.5 农机合作社发展受小农思想制约

一部分农民的小农思想根深蒂固,他们为了满足个人温饱,讲究自给自足,没有协作观念,不信任合作,不愿意加入农机合作社,甚至一些农机大户也有这种思想,这就给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带来了困难。

2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持续发展,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部分农机服务机构健康转型,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将一些农机大户汇集起来形成合力,达到了化解风险、提高收益的目的;大大降低了广大农民的耕作成本,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从而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对我国转变农机产业发展方式,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业机械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具有十分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3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议

3.1 积极争取相关优惠政策

应积极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争取相关优惠政策,以便在财政资金拨付、信贷资金支持、利税上缴、土地使用等方面获得足够支持,从而解决农机合作社融资困难、建设资金短缺、缺少机库建设用地等棘手问题,提高农机合作社的业务拓展能力和经济效益,促进其健康发展。

3.2 逐步规范农机合作社的内部运营机制

县级农机管理部门以及乡镇农机站应积极行动起来,加大对农机合作社的监管力度,联合财政、工商等部门定期对运营机制有问题的农机合作社进行检查指导,提出整改意见和整改时间,强令其走依法合规的经营路线。

3.3 创造条件,提高农机合作社的管理水平

县级农机管理部门应积极利用农业机械化学校的办学优势,定期开办农机管理培训班,邀请专业讲师对农机合作社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他们对农机管理、人员管理,宏观服务营销等内容的印象和认识,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3.4 提高农机合作社的服务水平,拓宽其服务范围

首先,要提高农机合作社农机操作员的工作技能。应积极鼓励农机操作人员参加农业机械培训,必要时可采取政策手段,要求所有加入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机操作员必须持证上岗,同时,积极号召农机操作员参加农业机械化学校的新型农用机械的理论和示范课,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技能的目的。其次,应积极拓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服务范围。积极引导农机经纪人队伍与农机合作社形成合力,农机经纪人可以利用其出色的营销能力和营销网络,为农机专业合作社提供作业机会,充分降低农用机械的闲置率;还应利用现有资源,更新作业观念,例如推出“代耕、代种、代管理、代收割”的一条龙服务以及跨区跨省作业服务等等,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争取在林业、渔业、畜牧业等领域寻求突破,力求增强经营活力,拓宽服务范围。

3.5 积极推进土地连片种植

应充分动员乡村干部,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思想教育,务求彻底将一部分农民的小农思想清除,鼓励他们加入到土地流转行列,加快推进农村土地连片种植进程,从而充分提高农用机械的作业范围和作业效率。

3.6 加大对农机合作社的补贴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