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投资管理分析

投资管理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投资管理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投资管理分析

投资管理分析范文第1篇

建筑项目决策、设计、施工建设以及竣工阶段做好投资管理极为重要。新时期,工作人员应在建筑项目建设全过程之中强化管理,严格管控,方能预防设计变更、决策不合理、建设质量不过关、竣工验收不合格等不良问题,以合理的投资赢得最大化效益。

2建筑工程项目决策阶段投资管理策略

建筑工程项目决策阶段应合理选择体现较强技术性以及经济性的施工建设方案,有效明确建设规模,参照项目实际要求明确建设标准,通过科学规划确定具体投资规模,并优选具有高适用性以及可行性强、先进科学的工艺设备系统与技术手段,真正完善建筑项目施工技术方案。同时,应做好投资估算,创建良好的投资系统,明确投资管理工作各项责任,严格预防项目形成三超问题。再者,应做好建筑项目工程投资评价,尽量由多方渠道入手做好经费筹措,实现优化投资效果目标。评价阶段中应合理应用经济分析手段,对项目工程建设经济性做好评估分析,通过调研评估项目工程建设阶段之中包含的多重因素,进而提升决策管理整体水平。

3建筑工程项目设计阶段投资管理策略

建筑工程项目设计阶段做好投资管理工作,具体来讲主要涵盖下述几个层面工作。首先,应强化设计标准管控,该过程中应通过招标管理制度有效选择设计单位,令其在提升设计质量水平的同时尽量确保工程造价的合理性,有效实现建筑工程投资管理目标。为夯实基础,可合理选择限额,增强设计单位以及工作人员责任感,引入竞争制度,令其选择多元化技术方案通过对比分析,进而确保选择方案体现良好的选择价值以及性价比。为实现这一目标,设计工作人员应依照设计工作标准,参照具体投资额度设定可靠的投资方案。再者,应基于此基础制定执行力强的监督管理制度,强化设计单位审核监督,在恒量对投资影响成因的基础上,全面激发投资管理在预控工作中的核心价值。

4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设计阶段投资管理策略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设计阶段做好现场控制监理、变更管控以及采购管理尤为重要。建筑工程项目监理管理工作可对其施工环节管控发挥决定性影响,为此应注重施工建设现场监理。基于建筑项目施工建设周期持续较长,包含较多变化因素,因此需要具备较强实力同时取得优质社会效益,拥有高公信力的监理单位方能辅助建筑单位行使监理管理工作职能,合理管控施工建设环节投资。为此,在选择监理单位过程中应严格把关,同监理单位明确各自权责范畴,构建形成互相信任的双赢工作模式。令监理工作职能全面发挥出来,实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有效管控目标。

工程项目变更在施工阶段中极为常见,只有通过严格管理监控,方能预防建设成本的不良增加。为应对该类问题,应合理的管控项目变更,完善管控方案,降低由于不科学变更引发的投资增长。而后应通过工程项目总量、引发变更的成因、经费等按照月份形成变更台账,通过细化分析统计,做好监督管理,构成更加完备的工作机制。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设备、应用材料、施工技术手段日益完善。该过程之中,建设单位应全面考量现实状况,由施工建设质量、工作进度目标、成本管理等多层面入手,衡量利弊,依照现实需要明确投入怎样的资金经费来配置新型设备或采用更环保的新型材料、技术手段等,合理的缩减不必要的成本投入。建筑工程项目材料设施采购经费为一类较庞大的投资金额,在项目承包合同总价格中达到高于百分之五十的比例,为此,做好采购设施材料投资的科学管控,对项目施工环节投资经费严格管控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采购设备材料的阶段中影响投资施工的因素包含两个层面即材料设备的成本以及质量水平。为此,为有效管控上述两类因素,在签署合同前期,应针对该类设备材料的具体价格、质量品种做细致的摸底调查,依照项目建设具体目标以及需要,选择更加合理的价位,契合质量品牌,制定更加科学的供应方案,并在签署合同过程做进行细致规定,清晰工作责任,明确应急管理方案,预防由于材料进场没能及时到位,或是材料设备各层面无法明确的因素而导致工期延误而形成投资经费的不良提升。一般来讲,建筑项目工程建设阶段中,不能有效预防投资现实状况同预算管理存在的偏差。施工阶段中,分步骤环节的细化各个分项工程投资管理目标,对具体投资状况作分析研究,建筑机构应同监理单位就整体项目施工各个环节做实时管理监督,保证预算执行工作力度。倘若引发偏差现象应快速核查引发偏差的因素,并应用合理的措施有效处理,预防由于偏差等多层面因素的累加导致偏差问题无从处理。

5建筑项目竣工阶段投资管理策略

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竣工计算为最终的环节,在验收合格后,应针对结算报告以及有关资料做整体的分析整理,通过发包方评定审核之后,明确最终结算的项目价款。审核阶段中应依照建筑工程竣工、施工图与有关合同材料做核对分析,衡量手续有否齐全,还应明确各类经费文件与收费管理标准,做好竣工决算管理。

6结论

投资管理分析范文第2篇

一、跨国投资理论简介

(一)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由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在1960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次提出。 后在70年代由C·P·金德贝格进行的补充和发展。其主要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具有不完全性:产品市场不完全;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全;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由于政府的有关税收、关税、利率和汇率等政策原因造成的市场不完全。二是垄断优势:市场垄断优势;生产垄断优势;规模经济优势;国家的市场进入或退出障碍,导致企业通过跨国投资利用其垄断优势;信息与网络优势。

垄断优势理论为后来的理论奠定了基础,但是无法解释不具有技术等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也日益增多地向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二)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由英国学者巴克利、卡森及加拿大学者拉格曼于1976年共同提出。其主要观点是:企业内部建立市场,协调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从而降低交易成本,跨国公司是内部化经营跨越国界的产物。内部化理论是西方学者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主要从企业的角度进行研究。但是忽略了国际客观的经济环境。

(三)竞争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是由哈佛大学商学研究院迈克尔波特提出,波特的国际竞争优势模型(又称钻石模型)包括四种本国的决定因素和两种外部力量。四种本国的决定因素包括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公司的战略、组织以及竞争。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由英国瑞丁大学教授邓宁提出。其核心思想是跨国投资企业要具备以下三种优势:所有权优势即技术优势、企业规模、组织管理能力、金融与货币优势;内部化优势即将企业的资源内部化,以保证企业所拥有的优势;区位优势即东道国在投资方面所具有的优势。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从比较全面与综合的角度研究企业跨国投资,是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但它仍是一种静态的、微观的理论。

(五)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是近年来由西方学者提出来的。其核心思想是任何类型的对外直接投资都是由直接诱发要素与间接诱发要素产生的。直接诱发要素是指投资国和东道国拥有的各类生产要素,间接诱发要素是指生产要素之外的政策和环境要素。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避免了单纯研究发达国家的实践而得出结论的弊端,但是此理论仍然是局限于静态上的研究,缺少从动态上对跨国投资的发展进行分析。

二、我国企业跨国投资现状

(一)跨国投资快速增长。自2002年以来,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持续快速增长期,并呈现出不断加速趋势,近十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8.5%,年同比增长率平均达到43.1%。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2008年,该类投资比2007年增长了一倍多,达到559.1亿美元,2012年更是猛增到772.2亿美元。

目前,我国对外投资仍有较大增长空间。一国对外投资存量与GDP之比,能够反映该国对外投资相对其经济的发展水平。2011年,我国对外投资存量与GDP之比,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6,不到发展中经济体平均水平的1/2,在金砖四国中也是最低的。

(二)跨国投资目标市场日益广阔。我国对外投资的目的地由上世纪80年代集中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扩展到周边国家及发展中国家,2008年成为一个分水岭,对亚洲的投资流量占比呈现出明显的“倒V”型,而对拉美地区的投资则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变化趋势。2008年后,对欧洲的投资增加也比较明显。

(三)跨国投资行业、领域不断拓宽。我国企业在各个行业均有投资。从具体产业看,以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主,2011年末这三类产业企业数量分别占30.8%、25.3%和12.5%,合计占境外企业总数的68.6%。我国对外投资已由初期的进出口贸易、航运和餐饮等少数领域,拓展到加工制造、资源利用、工程承包、服务业等国家鼓励的领域。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发展,各国服务贸易领域的市场开放度越来越大,金融、保险、电信、流通等行业的跨国购并成为推动跨国投资的最重要力量。

(四)跨国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我国对外投资主体从初期以国有外贸商业公司和工贸公司为主,转变为目前已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为主体。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多种投资主体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丰富国家投资渠道,探索特色海外投资类型。

(五)跨国投资形式日益丰富。我国对外投资从建点、开办窗口等简单方式,发展到投资办厂、资源开发,并开始采用收购兼并、股权置换、境外上市和建立战略合作联盟等国际通行的跨国投资方式。尤其是近年来跨国并购投资明显增加。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并购金额较2007年增长了379.4%,随后除2009年略低于200亿美元外,其他三年均超过250亿美元,显著高于2007年之前的水平。据联合国贸发组织统计,中国跨境并购数量也呈现出快速增长,占全球并购交易案数的份额2008年为1.0%,2011年提高到2.5%。

三、我国企业跨国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一)跨国公司的管理体制不完善。我国跨国企业对外投资还属于起步阶段,管理模式还在摸索。管理体制还不稳定,不完善。大部分企业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对境外企业或管得过严、干预过多,或放任自流、管理失控。高素质、具有跨国管理经验的国际化人才更是匮乏。

(二)东道国企业社会责任要求对中国跨国公司形成挑战。东道国对跨国公司的要求日益苛刻,要求企业打破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把对人的关注作为重要尺度,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当今的跨国公司需要承担更多的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我国过去长期粗放增长模式下形成的“三高一低”不良形象已成为开展跨国运营的隐形障碍。部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够强,对当地政治、社会、环境关注不够 ,也亟须改变。

(三)跨国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跨国企业资金规模小,投资领域、行业比较落后,投资模式比较单一,研究与开发能力较弱,投资结构较差。

四、我国企业跨国投资策略

(一)政府应加大力度,健全和完善跨国投资的制度。政府的大力支持是跨国投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政府应高度重视跨国公司的发展,为其进行商业活动提供一个完善的法律环境。同时与国际市场接轨,调节各类投资主体跨国投资行为、促进跨国投资活动的健康发展。政府应健全跨国投资制度,保护投资主体的利益。督促跨国公司建立内部经营体制,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

(二)培养国际化跨国投资专业人才。在中国进行跨国投资的进程中,人才的培养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才能完成。并且人才的稳定性也是应该注意的问题。通过内部培训,外部锻炼,建立多样化的人才队伍。设立国际化人才培训专项基金,汇聚整合政府、高校、培训机构和企业传播力量,合理分工、有机配合,加强国际化人才培育。

(三)实施发挥比较优势、降低成本的全球化经营战略。实施本地化经营战略,全球一体化经营是跨国公司的一个主要特点,但全球化应该是各国各地区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降低成本的全球化。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发达国家在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直接投资时,更加重视实施本地化经营战略。要寻找合适的当地人、律师,熟悉当地法律法规、商务习俗,注重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培养本地管理人员。要进行本地研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节约运作成本,研发出有针对性的产品,保持技术优势。要与本地政府建立双赢合作关系,与本地企业建立长期诚信的友好合作关系。让产品满足当地人的需求,经营方式符合当地的法规习俗,经营目标符合东道国的发展战略。通过本地化策略,很好地利用东道国的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并强化自身整体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拓展经营领域,更好发展中国的跨国公司。

参考文献:

[1] 蓝庆新、张雅凌.印度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及对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启示[J].东南亚纵横,2009,(03).

[2] 杨正、梁纬.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职业时空,2007,(17).

[3] 高嵩友.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并购[J]经济问题探索,2003, (09) .

[4] 卢进勇.关于加快发展跨国公司的几个问题研究[J].国际贸易,2006,(02) .

投资管理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 投资管理 工程造价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说明水利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水利又是一项公益性的政府投资项目,且投资的金额巨大。目前,我国针对水利工程等公益性建设项目的研究较少,因而对水利工程投资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一、工程投资管理的涵义

工程投资具有两方面的涵义,既指完成一个建设项目所需的费用总和,又指建筑产品的价格。完成建设项目的费用总和属于国民经济投资管理体系,建筑产品价格属于国民经济价格体系的组成部分。

从工程投资是完成建设项目所需费用总和的角度而言,水利工程的投资方要想合理利用建设资金、保证建设质量、降低工程成本,必须狠抓源头。一方面,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投资时,综合考虑保护地域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确保最大限度的保护和合理开发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在对工程项目的投资上,要逐步完善多元化的组合投资,合理预测资金需求量,优化水利工程项目的投资管理。另一方面,在水利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发包阶段和实施阶段,把项目的投资控制在限额之内,随时纠偏,保证投资管理目标的实现。

从工程投资指建筑产品的价格角度而言,水利工程投资管理实质上就是承发包价格。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承发包价格的基本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

我国的工程投资管理理论应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以投资人的效益为出发点的投资控制理论;二是建筑产品的价格理论;三是技术性的成本测算知识。

二、我国水利工程投资管理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严格区分政府投资项目和非政府投资项目,两类项目实施不同的管理。针对政府投资项目,严格遵守《政府采购法》和《招标投标法》,实施严格的管理程序。针对非政府投资项目,则强调市场调控,政府只管秩序、安全。此外,将政府投资工程进一步区分为经营性政府投资工程和非经营性政府投资工程,实施不同的管理。对经营性政府投资工程采用项目法人责任制,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工程实施集中的专业化管理。

(一)经营性政府投资工程

对经营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投融资手段参与建设;对于社会效益大的项目,政府可以通过资本金参股的方式提供资助和支持;对于市场可以自行解决的项目,财政不再安排资金。目前我国针对经营性真股份投资工程,主要采用项目法人责任制,由政府相关专业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货股份有限公司,对多数项目采用投资公司的形式,由项目法人充当项目业主,自己担负项目法人的功能。

采用项目法人责任制,采取政府特许权管理公共设施建设项目,或者政府购买服务等支出方式,具有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的好处。在采用这些管理方式过程中,必须建立严格的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等机制,增强企业履行合同的法律意识。

(二)非经营性政府投资工程

对于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我国依然采取的是传统的建设管理模式,由建设单位提出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报经政府计划部门审批,确定投资额度和年度投资计划,财政部门下拨建设资金,再由建设单位组织基建单位进行建设。在这种投资管理模式下,投资方与建设方分离,作为投资主体的政府并没有直接参与项目的建设过程。通常这种模式下的建设单位大部分是非营利的社会公共管理或服务部门,技术和管理都有不足。最后,建设单位自然而然成为项目建成后的使用单位,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存在追逐自身利益的倾向。

三、水利工程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项目决策阶段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项目投资决策阶段,主要进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论证和投资估算工作,这些工作队建设工程的造价以及项目建成投产后的经济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是项目投资控制的重要阶段。在项目的决策阶段,我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问题主要存在于可行性研究工作上。一方面,现有的经济管理体制下,投资者不承担投资风险,因而搞好可行性研究的主动性差,又由于咨询单位隶属于行政管理部门,受到本位主义的影响,容易高估效益低估投资,使得可行性研究工作难以达到预定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可行性研究工作时间短,缺乏备选方案,容易出现决策失误,而一旦出现决策失误,后期再完善的控制与管理也无法弥补损失。

(二)项目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分析

项目决策阶段之后,就进入项目的设计阶段,设计阶段也是投资控制的关键阶段。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管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首先,设计人员风险意识很高,相比项目的投资额,更加注重项目的安全,从而保守设计,缺乏应有的创新,有些设计单位为了多拿设计项目,往往照搬以前类似工程的设计经验,不能贴近实际工程,后期设计方案的变更必然造成投资偏离情况的出现;其次,大量的水利工程项目缺乏对设计方案的优选,没有大力推行限额设计,建设单位只重视技术上的可行性,忽视经济上的合理性。最后,由于新材料、新设备的不断涌现,工程造价的约束力降低,造成预算和结算的差距不断增大。

(三)工程造价测算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行的工程造价测算类型主要有投资估算、设计概算、项目管理预算、完工结算以及竣工决算等。

1.在投资估算和设计概算过程中,有的投资方为了项目尽快上马,缺乏应有的严肃性,人为降低投资额。另外,投资估算所选用的数据有时误差较大,致使投资估算缺乏相应的准确性,进而让施工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2.目前,在项目管理预算中存在高估的情况。项目管理预算的编制往往根据工程建设情况、分标项目,遵循总量控制、合理调整的原则,对初步设计概算各单项的量和价进行合理的调整,从而有利于在建设过程中对工程造价进行管理和控制。

3.完工结算和竣工结算。完工结算时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对承建工程项目的最终结算,竣工结算是建设单位向国家或项目法人汇报建设成果和财务状况的总结性文件。从成本角度看,完工结算只是承包合同范围内的成本,而竣工决算是完整的成本。

(四)工程招投标阶段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在我国工程招投标过程中存在投标串标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挤掉其他竞争对手,但结果往往使得招投标双方利益受损。另外,在项目管理上也不尽完善。从投标方投标文件来看,项目管理团队强大,但是中标之后,实际到岗人员很少,多报少出的管理状况往往会造成项目管理上的混乱,导致承诺的目标难以达到。

(五)工程实施阶段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工程实施阶段的问题主要存在于工程变更中。首先,工程变更通知的内容只描述变更项目的内容、范围和数量,不确定变更工作的具体费用。其次,目前在施工过程中变更比较随意,通常由于业主要求加速或工程师的现场指令而变更施工,变更缺乏制约程序。此类变更如果不加强控制,对控制工程造价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六)工程竣工结算阶段存在的问题分析

施工单位在编制结算书时有意加大工程量或巧立名目,提高取费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违反工程量的计算规则,重算、多算或少算工程量。例如,违反规定,混淆各分项工程的界限,重算工程量,应扣除的工程量不扣除,应该合并计算的工程量分开计算,定额中已经包含的内容另计工程量等等,名目繁多。

2.违反定额规定,多计工程直接费用。例如,不同规格的分项工程,工程量混合计算造成高套定额,自行提高定额单价,任意提高材料的消耗量,多算钢筋调整量,加大钢筋砼的含钢量,结构相似而定额分别定价,就高不就低。

3.违反取费规定和标准,乱计取费。例如,材料差价计算不准确,同一个工程不同专业按其中一个专业同时取费,随意套用取费基数多取费用等。

四、结语

尽管我国水利工程投资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随着对项目投资控制的加强与对投资控制管理措施的强化,可以看出,我国水利工程投资管理体系正在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杨勇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科技,2013(03).

[2]张艳艳.论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因素与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03).

[3]相立文,董博.关于水利工程投资控制与管理[J].中国水运,2012(05).

投资管理分析范文第4篇

一、企业信息科技投资管理的意义

首先,企业信息科技投资是指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系统等方面的投资,加强这方面的投资管理。对于企业内部来讲,有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逐步提升企业员工的生产力,也能够不断增强组织整体的效能;而对企业外部来讲,既可以为企业拓展更广阔的市场,也有助于产业、市场竞争机制的优化。其投资管理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推动企业自动化、信息化和转型化发展。自动化主要体现在数据处理上,由人工手动操作逐渐向计算机处理转变,重点在于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的应用方面;信息化体现在,通过信息科技的高效应用,进一步增强企业知识的共享与扩张;而转型化则体现在,能够进一步完善组织工作与竞争目标[1]。其次,对于投资的应用类型来讲,从组织结构方面可以划分成策略、管理、知识和作业层面。加强策略方面的投资能够帮助企业主管层面人员进行监督、决策和控制管理,并以此来保障各项组织工作的顺利进行;知识层面的投资,能够帮助知识、资料方面的工作人员,进一步挖掘、分析新知识,并对文件的流向进行准确把握。而对于作业层的投资来讲,其主要能够帮助基层管理者,及时、准确的掌握企业日常开展的经营交易活动。

二、企业信息科技投资的特点与原则

(一)投资特点分析。首先,在时效性方面。对于信息科技方面的投资来讲,通常情况下,只有最早的投资者,或者是少数的投资计划能够获得预期的成果,并通过投资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其他企业的类似投资计划则很可能会由于学习曲线效果较强,而难以获得相同的投资效益。因此,相比于其他投资者,早期投资者能够长时间的维持自己的竞争优势。而投资计划若遭到延迟,便无法留住眼前的投资契机,因此,企业信息科技投资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其次,结构的差异性,经常性。通过信息科技投资而产生的企业科技,其结构独特性一般都比较强,而这种独特性也是其他模仿者无法具备的,所以,跟随着即使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发了一套与早期投资者相似的信息科技也无法获得相应的效益。再者,高风险性,滞后性。其投资不仅具有较强的风险性,在技术方面也存在诸多不确定的影响因素。因此,不是所有的投资都能够获得预期的效益,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也常常会出现投资成本超预算的现象,或者是投资计划延迟等。

(二)投资原则探究。一是,加强对社会技术系统的全面考虑。主要是指,企业在制定信息科技投资计划时,应对自身的产业、组织特点,以及使用者需求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全面的考虑。二是,在投资计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企业应及时、有效的消除技术及相关管理者对信息科技投资方面的认知差异。同时,其投资规划也要充分呈现出连续、自我控制的过程。

三、信息科技投资成本与效益分析

投资管理分析范文第5篇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社会保障基金的规模日益扩大,如何加强投资管理使其保值增值,是现阶段必须解决的一大课题。笔者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到现阶段社保基金运营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统筹层次不同,基金管理主体分散,影响了基金的存量规模,削弱了基金运营的规模效益。目前地方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也不尽相同,中央和省属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实行了省级统筹,医疗、生育、工伤保险实行地市级统筹或县级统筹,统筹的层次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一些企业还建立了补充医疗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企业是补充保险基金的管理主体。这样的管理体制,使基金节余分散,管理难度增大。

2.基金管理制度的约束。在保险基金的管理上,前一时期,确实存在大量基金被挤占和挪用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严格限制了基金的投资渠道,只允许投资国债和银行定期存款。在资本市场发育的初期,防范风险的能力较小,对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作出限制是必要的,但是不应当成为一个长期的政策选择。就目前讲,只有国家级社会保险基金有投资管理的办法,详细规定了投资的渠道和管理方法,地方结余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还没有打开。

3.基金运营不规范。社会保险基金运营主体的非专业性以及过多的行政干预导致基金运营的低效率、高风险并存。从目前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机构设置来看,社会保险的事务性管理和基金的运营都是由政府组建的事业性机构即社会保险管理局(中心)来管理,其管理模式是政府行政命令式的管理,而非市场指导下的商业化运作,这使基金在运营过程中存在很大弊病。

二、目前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1.国家应尽快制定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办法,依法管理和规范基金投资。尽管有中央管理的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但还不是全部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办法,对其他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还是空白。社保基金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需要以立法的形式加以保证。因此,应尽快对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立法,依法管理基金的投资,财务风险的防范都应制度化、法制化,使社会保险基金在运行过程中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防止出现管理混乱的现象,给国家经济和社会的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2.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机构和监管机构。国家、省、市应建立起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机构和监督管理机构,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按照基金投资管理办法进行投资和监督管理。投资管理部门和监管部门应相互制约,有各自的职责,互不隶属。投资管理部门内部要严格遵守国家投资法规和政策进行投资管理,监管部门还应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按照法律规定的投资办法进行独立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基金按照规定去运转。同时,应建立分权制衡的运作机制,基金的运用决策系统、执行系统、考核监控系统,由此形成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分权制衡机制。

3.社保基金的投资应明确规定为委托理财。目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专业理财人员还不多,也没有资本市场投资经验,直接投资风险比较大,考虑到社保基金的收益目标和风险,通过委托和关系,签订合同,实现进入资本市场是比较好的选择。

4.在基金投资过程中,应处理好投资组合问题。目前,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限制是,银行存款和国债的比例不得低于50%,企业债券、金融债券不得高于10%,证券基金、股票投资比例不得高于40%.当前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发达,保险基金还存在较大的隐性债务,对于股票和证券基金的投资应保持较低比例。

5.在基金的运作过程中,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投资形式:投资开放式基金;发行定期保险基金的国债;委托银行抵押贷款;公司或企业债券。

6.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检查。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基金财务、会计、统计、审计制度的同时,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机制,并使之相互协调,尽快建立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系统,改变管理人员多而效率低且不安全的局面。

7.对投资运营进行绩效评估。在评价投资运营的业绩时,不能单纯看收益有多高,而应从收益、风险、投资过程等多方面评价基金的运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