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外贸企业税务筹划

外贸企业税务筹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外贸企业税务筹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外贸企业税务筹划

外贸企业税务筹划范文第1篇

新会计准则和新所得税法的实施,有利于外贸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竞争和国际投标等业务的开展,但同时两者在损益确认上存在差别。这一差别加大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和税收筹划的难度。

新会计准则将权责发生制提到了会计基础的高度,对损益确认条件有所调整,往往要提前确认收入、租金、利息等;而所得税法遵循的是纳税必要资金原则,强调在交易能够提供现金的时候确认纳税收入。例如,新会计准则将分期收款发出商品实现销售收入的确认由原来的分期确认变为发货后一次确认,外贸企业大多主要从事销售环节的业务,分期收款是一种普遍的销售模式。这一变化将使外贸企业销售收入确认时点提前,而税法则规定分期收款发出商品要在实际收到货款时确认纳税。这一变化增加了外贸企业安排合同执行时点的难度,使其既要考虑当期损益规模又要考虑纳税负担:当期损益规模会影响信用评估机构对外贸企业资信的评定从而影响对外筹资和竞标;而纳税则与每期企业的实际现金流相关,在没有收益的年份有可能因要支付大额税款而产生筹资需求。再比如,广告费,会计准则要求全部列入损益,而税法中按比例扣除,超比例部分可在以后年度扣除,这就造成了两个标准下的时间性差异。同一事项两种经济后果,其影响在时间上还有延续性。对于经济事项繁多,贸易方式灵活的外贸企业而言,就需要财务人员在进行税务筹划或考虑损益预算时缜密思考,全面衡量,避免顾此失彼。

针对这一变化,笔者认为,首先,财务人员要熟悉新税法和新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了解哪些是永久性差异、哪些是时间性差异;其次,要养成事先评估经济事项对损益和税负两方面影响的习惯,从两个角度全面思考,以保证分析的深度和决策建议的可靠;最后,《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将财税的时间性差异进行了会计核算上的规定,给时间性差异提供了确认的平台,因此,要全面了解企业发生的时间性差异项目,认真核算递延税款。在进行税务筹划时,要认真分析以前年度递延税款在当期的变化,避免遗漏时间性税收差异对当期税负的影响。

二、 利润空间不断降低,成本费用管理压力增大

汇率、利率和退税率的调整导致外贸企业收入缩水,成本费用提高,利润空间不断降低。由于我国外贸企业出口的产品在国外市场上基本是低端产品,通过提高销售价格转嫁成本的可能性比较小;靠调整进出口结构和产品结构规避风险在短期内无法到位;而国内物价的上涨使通过压低国内进价将汇率风险转嫁给供应商的可能性也很小;甚至因为利率的提高、国内原材料涨价,外贸企业的进货价格在不断升高。如此种种,外贸企业内部的成本费用管理压力大大增加。压缩费用已经成了外贸企业在短期内抵抗利润下降的有效途径。

外贸企业成本是商品进价,管理空间小,管理的主要对象是费用,而费用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又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经营结构的分布状况,所以理性对待费用管理首先就要结合企业战略规划,与经营结构的变化衔接。从长远来看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待核心业务财务人员应从规范管理的角度引导业务人员规避政策风险,如引入汇率利率变动强化合同效益测算;通过以合同为单位的核算,加强合同执行风险责任管理等,目的是促使业务人员努力拓展核心业务在新环境中的利润空间;非核心业务需要收缩或调整,对此相应占用的财务资源应有所减少。可见,新形势下的费用管理并不是一味的“紧缩”,而是要进行结构调整:核心业务需要资源维护,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资源支持,而非战略业务则要资源紧缩。了解这些,费用管理的方向自然也就明确了。

笔者认为,费用管理应在保证费用使用效率的前提下,根据业务需要进行及时调整,而不能盲目削减,以免伤及企业发展的动力,得不偿失。

三、 贸易结算方式创新和融资压力增大

汇率上升、退税率下降使外贸企业的出口环境恶化,如果风险不能通过其他方式转嫁出去,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将会下降。此时,外贸企业要继续保有核心业务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就需要一方面提高产品品质和技术含量,另一方面在贸易结算方式和规避汇率风险上下功夫;非核心业务因国家政策不再鼓励出口,必定随着价格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的丧失而逐步收缩,外贸企业就要进行业务调整转型,筹集资金培养新的业务增长点。但人民币升值恶化了外币资产比重较大的外贸企业的财务结构,同时外汇收入结汇后缩水,这样,资金缺口扩大而信用状况下降的趋势。所以,如何避免出口贸易结算的汇率损失,加速资金周转,拓展融资信用空间必然成为新形势下摆在外贸企业面前的财务难题。

笔者认为,应对以上问题应从以下3方面着手:重视对金融工具的使用;加强对流动资产的管理,提高周转率减少资金占用,优化资产结构;进行资源评估,调整资金使用结构,开拓渠道融资。

与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强沟通,利用现有金融产品规避汇率风险:一方面应对将来收入的外汇进行完全避险,如进行中远期结售汇、掉期业务或贸易融资实现提前收汇等方式,将汇率风险转嫁给银行;另一方面对已有的外汇根据需求进行兑换或增值投资。这需要企业和金融机构共同探索,银行有很多产品可用作金融工具,并不熟悉企业的贸易模式和流程,如果两者可以互相融合,加强合作,将金融工具与业务充分结合,也可以帮助外贸企业找出更多新的避险手段。

此外,外贸企业还应着重进行资本结构的优化,调整外币资产负债结构,减少外币资产比重,提高流动资产周转率,以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率。流动资产比重大是外贸企业的一个特点,加强流动资产的管理一直是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借鉴国际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将应收款项的管理前移到业务营销环节,通过流程、监督等渠道,加强财务人员与业务人员的合作非常必要。

四、 财务人员学习压力增大

外贸企业税务筹划范文第2篇

出口贸易方式的纳税筹划以加工复出口货物的纳税筹划为重点。主要包括以下3种:

(一)来料加工与进料加工的选择

来料加工复出口的货物免税但不退税,进料加工复出口的货物免税并退税。

基本情况:某企业出口一批产品,离岸价1亿元,生产产品时耗用原材料2000万元,进项税额340万元,耗用低值易耗品、燃料及动力等进项税额20万元,该产品征税率17%,退税率为13%。

根据计算,该笔业务企业不仅没有退税,还要缴纳增值税40万元。

如果该企业采用免税方法,企业就可以少缴这40万元税款。 但是,如果该企业出口的这批产品的离岸价不是1亿元,而是5000万元,情况又将如何?

在这种情况下,该笔业务可以获得出口退税160万元。

筹划结果:当企业的业务耗用国内材料较多,进项税额所占比重较大,或者业务利润不大的情况下,也就是说,通过经营业务发生的增值额不多的情况下,利用“免、抵、退”的优惠政策,企业可以得到更多的税收优惠。

(二)进料加工方式下委托加工与作价加工的选择

案例:新新生产企业有自营出口权,现有一笔进料加工业务想通过外协企业帮助完成,免税进口料件已经海关和税务机关监管,如果海关核定的进口料件免税组成计税价格为200万元,外贸企业以委托方式委托其他企业加工,加工费用为100元,货物出口后可办理出口退税为15万元(征税率为17%,退税率15%);如果该企业将免税进口的料件作价销售给其他加工企业加工,然后再购回成品出口,该外贸企业如以200万元作价销售给生产企业加工,以300万元(货物的增值税仍为100万元)购回出口,则可以办理退税11万元,以采用委托加工方式少退税4万元。

对于退税率小于征税率的货物,在进料加工贸易方式下,料件进口后是委托加工还是作价加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税收成本。一般情况下,在进料加工贸易方式下,选择委托加工比作价加工好。

(三)自营出口与外贸出口的选择

案例:金松服装实业公司是1995年5月成立的,拥有自营出口权的生产型中外合作企业,注册资金600万美元,主要生产成套西装,兼营其他服装。最近该公司又接到一批内衣业务,要求每月供货500万件。由于该服装工艺简单,产品质量要求不是很高,再加上公司的生产能力已经满负荷,所以金松公司未自行生产,另外考虑到行业管制及外协因素,无法派专人去办理烦琐的出口手续,公司就决定从晨光服装厂购进货物后,通过金沙外贸公司出口至日本的有关客户。

该公司当月有关业务问题的具体情况如下:

1、产品情况

制造成本450万元(其中材料成本400万元都已取得税率为17%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晨光服装厂以500万元的不含税价格销售给金松公司,该厂生产内衣时生产的增值税情况是:进项税额为68万元(4000000×17%),当月应纳增值税为17万元(5000000×17%-680000),该厂当月实现利润50万元。

2、金松公司的核算情况

公司购进内衣的价格为500万元(不含税),其进项税额为85万元(5000000×17%),公司将内衣销售给金沙外贸公司的价格550万元(不含税),其销项税额为93.5(5500000×17%)当月应纳增值税额为8.5万元,公司当月经营内衣实现利润50万元。

3、金沙外贸公司的核算情况

公司购进内衣的价格为643.5万元(不含税价为550万元)销售价格为650万元。

由于金松公司销售给金沙外贸公司的内衣为非自产品,无法开具税收缴款书,故外贸公司无法办理出口退税,这样外贸公司不缴税,也不退税。外贸公司经营该笔内衣业务,获得6.5万元的利润。

针对上述情况,将外贸出口改为自营出口会有不同的税负结果。

金松公司现有设备已经满负荷运转,在此条件下能不能扩大生产能力?回答是肯定的,扩大生产能力的办法也有很多,但是投入少速度快的办法是租赁。金松公司可以整体租赁,以每月50万元的租赁费租赁晨光服装厂来为金松公司生产这笔内衣业务,这样,金松公司就可以自购布料,自己生产成品以后直接出口,从而享受出口企业“免、抵、退”优惠政策。具体的业务处理过程为:

金松公司购进400万元的布料,取得相应的进项税额为68万元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生产成品后直接以650万元的价格报关出口,随之办理增值税的退税手续,月底结帐时,支付给晨光服装厂租赁费50万元,企业实际得到利润150万元,在该方案下,企业通过筹划得到收益91.5万元。

纵观以上方案的筹划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特点,即原来由一个企业单独进行的业务,该为综合兼顾,整体运作,从而使税负明显降低。

二、出口退(免)税管理方法选择

案例:某外商投资企业成立于1992年,本纳税年度一季度出口甲产品的离岸价格为400万元,进项税额为20万元,没有内销。甲产品的征税率为13%,退税率为5%。

采用“先征后退”办法,企业应缴纳增值税为:400×13%-20=32万元,货物出口后,企业申请退税额为400×5%=20万元,企业实际需承担的增值税为:32-20=12万元。

企业选择“免、抵、退”办法,当期出口货物不予抵扣或退税的税额为:400×(13%-5%)=32万元,当期应纳税额为:32-20=12万元,由于应纳税额为正数,所以企业不予退税。

假设上例中该企业的进项税额为40万元,其他材料不变。则:①采用“先征后退”办法,企业应缴纳增值税为:400×13%-40=12万元,货物出口后,企业申请退税额为:400×5%=20万元,出口企业实际缴纳的增值税额为:12-20=-8万元,即企业不仅没有纳税,相反却得到了8万元的退税,利润增加了。②企业选择“免、抵、退”办法,当期出口货物不予抵扣或退税的税额为:400×(13%-5%)=32万元,当期应纳税额为:32-40=-8万元。由于应纳税额为负数,所以企业不但没有纳税支出,反而得到了8万元的退税款,增加了利润。

三、注意问题

(一)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毫无疑问,损失增加会降低企业赢利。在实际经营中,除一些费用不得不支付外,出口企业应力争避免以下情况可能带来的涉税损失:

出口企业经常发生不按规定期限申报办理出口货物退免税手续的情况,结果不能享受退免税待遇,还要补缴税款。不按规定办理出口货物退免税认定、变更或核销手续、未进行退税清算和检查等而被补征了税款或罚款、滞纳金。

(二)避开出口货物退税“税收陷阱”

外贸企业税务筹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出口退税 服装出口企业 税务处理 对策

2008年6月23日海关公布数据显示,5月份服装出口出现负增长,这关系到了整个印染、纺织的产业链的经济利益,中小企业生存困难。纺织服装品出口退税率继续下调还是回调遇到两难的困境。

一、出口退税的含义

出口退税从宏观上讲,出口退税是调整一国国内外经济均衡的一项重要财政政策,退税率的高低调节对外经济平衡,利用差别出口退税率加快国内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王晓雷,2007)。从微观来讲,它是将出口商品中所含的间接税部分或者全部退还给出口商,使得出口商品以含部分或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所实施的一项政策。

二、出口退税的税务处理

我国《出口货物退(免) 税管理办法》规定了两种退税计算办法,第一种是“ 免、抵、退”办法;第二种是“ 先征后退”办法(杨希,2007)。

1.“免、抵、退”税的税务处理

例如,某自营出口服装企业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出口货物的征税率为17%,退税率由13%下调为11%。采用实际成本法核算采购材料成本。2007年7月有关经营业务为:从国内某供应商处购进一批原材料,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价款为200万元,增值税为34万元,货已验收入库。当月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一批,货物离岸价( FOB) 折合成人民币80万元,货运途中发生运费折合成人民币1.82 万元,保险费率为10% ,关税税率为10%。上期末留抵税款为6万元,本月内销货物不含税销售额100万元,款未收到,本月出口货物销售额折合成人民币200万元。企业当期的“免、抵、退”税务处理如下。

(1)计算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组成计税价格=(货物离岸价+货运运费)÷(1-保险费率)×(1+关税税率)=(80+1.82)÷(1-10%)×(1+10%)=100(万元),即,原材料―免税进口料件100万元;

(2)剔税:由于我国实行不完全退税制,征税率及退税率差异形成不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计入当期成本。

计算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款=出口货物离岸价×(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进口料件)=200×(17%-13%)-100×(17%-13%)=4(万元)。应将这4万元由企业实际负担的部分进项税额转出计入到企业销售成本中去。

(3)抵税: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留抵税额=17-(34-4)-6=-19(万元)

(4) 算尺度:计算出口货物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200×13%-100×13%=13(万元)

按税法规定,本期应退税额为当期免抵退税额与期末留抵税额较小者,即当期应退税为13万元。此时,本月“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为借方余额6万元(19-13),为未抵顶完的留抵税额。

(5)出口退税率为11%时,

①剔税:当期免抵退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200×(17%-11%)-100×(17%-11%)=6(万元)

②抵税:当期应纳税额=17-(34-6)-6 = -17(万元)

③计算出口货物免抵退税额= 200×11%-100×11%=11( 万元)

按税法规定,本期应退税额为当期免抵退税额与期末留抵税额较小者, 即当期应退税为11万元。(二)“先征后退”的计算和税务处理

外贸企业“先征后退”的计算办法,出口销售环节的增值税免征,其收购货物的成本部分,在货物出口后按收购成本与退税税率计算退税,征、退税之差计入企业成本。企业的应退税额=外贸收购不含增值税购进金额×退税率。

三、应对出口退税率调整的策略分析

出口退税率由13%下调至11%,企业实际负担计入企业销售成本的部分由4万元增加到6万元,毛利润降低了2%[(6-4)÷100],验证了出口退税率下调两个百分点将增加企业成本2%左右(姜鸿,2007)。这也意味着那些纺织业排名后2/3的企业利润率仅为0.74%,将成为弱者被行业无情地淘汰。因此,从中长期看,出口退税率的下调有利于淘汰一批靠退税生存的企业,加速整个纺织服装行业优胜劣汰的整合进度。但是,从短期情况看,出口退税率下调对于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利润的挤压,再加上人民币持续升值和国内多种成本上升的影响,中小服装企业面临生存危机,服装出口企业应对策略:

1.顺应国家政策导向,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积极申请对高端纺织服装品退税回调,扩大就业

出口退税率下调之后,抑制过剩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淘汰落后产能,有利于促进我国纺织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纺织服装产业链结构性调整的关键因素是提高中游化纤行业技术进步和研发能力,下游服装企业更多的是劳动密集型,出口退税率下调压缩利润牵动就业问题,因此部分高端纺织服装品应申请适度回调。同时,中小外贸服装企业可以采用多种经营模式,积极成为品牌企业的销售渠道,自有产品和品牌商品混合销售。

2.与时间争利润

人民币本币持续升值最直接的反应是增加出口难度,企业可通过设置有关合同条款、灵活运用国际贸易结算方式、借助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利用银行保函业务,或者合理利用人民币远期结售汇业务和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等衍生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同时,小企业可以放弃长期订单,接短期的订单,跟时间争利润。

3.出口退税纳税筹划

来料加工与进料加工存在税负差异,服装出口退税率从13%降低到11%,企业选择来料加工方式来降低经营风险。当退税率低于征税率时,通过关联外贸公司间接出口比生产企业直接出口可少纳税或多退税。

参考文献:

[1]王晓雷:对外经济均衡、产业结构升级与我国出口退税政策调整[J].税务研究,2007,(8):8-12

[2]杨希:出口货物退税的计算及税务处理[J].财会通讯,2007,(2):47

外贸企业税务筹划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出口退税困境的形成、现状及其成因的思考和分析,意在阐明出口退税困境只是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与市场经济体制巨大冲突的具体表现之一,解决出口退税困境首先要从观念上改变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传统观念,逐步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理念和决策机制。

关键词:出口退税、公共政策、东亚模式

自从2003年底提出对我国出口退税政策进行新一轮调整以来,社会各界对此议论不一。可以说从政府部门到企业单位,对出口退税这个问题都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出口退税问题是个热点问题,更是个难点所在。自我国1994年财税改革以来,出口退税问题一直悬而未决,随着这几年我国外贸出口额的迅猛增加,此间的矛盾更为突出,为此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多次的调整,出口退税率也经历了从调低到调高再到调低的循环反复的过程,上上下下,前前后后,结果收效甚微。那么出口退税困境的成因到底是那么呢?以下将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出口退税困境的形成及其现状

出口退税是指对出口商品购进成本中所含的税金进行退还的政策。我国出口退税政策从1985年实施以来,经过1994年的重大调整,使我国出口商品实现了不含税进入国际市场销售,这样既符合国际贸易惯例,又为我国出口商品与其他国家出口商品平等竞争提供条件,这对发展我国的出口贸易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不可否认,出口退税政策执行到今,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下表的统计资料显示,仅2002年我国出口额已从1999年的16160亿元,增长到26948亿元,年均增速为18.6%。

1999-2002年我国外贸出口、出口退税情况表单位:亿元

年度当年出口总额比上期增长%当年出口应退税比上期增长%当年实际退税比上期增长%历年累计欠退税额比上期增长%

1999161606.110665.2627.7-------438.33-------

20002063527.8140531.8810.429.11032.91135.6

2001220296.819917.91071.532.11952.9189.1

20022694822.421186.4159348.9247726.8

资料来源: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海关网、中国国税总局网站及

《中国财政年鉴》。

随着我国出口退税规模不断扩大,国家安排的出口退税资金越来越捉襟见肘。来自商务部和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02年末,全国累计应退未退税额高达2477亿元,仅2002年新增出口退税欠款就有750亿元。可是到2003年国家财政所做的退税预算指标加上2002年结转的指标和下半年的追加指标却一共只有1589亿元左右,虽然在去年12月底针对出口退税拖欠严重的问题,中国中央财政今年加大了出口退税力度,追加出口退税资金750亿元人民币,也仅仅刚刚好还清2002年以前的历史旧账。国家财政所分配下达的出口退税指标,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出口欠退税的雪球越滚越大,对中央、对地方、对企业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困扰。

那么,造成这种困境的历史原因是什么呢?

二、出口退税困境的成因

(一)出口骗税是退税困境形成的影响因素

不可否认,目前,我国行政部门在出口退税管理上确实存在漏洞,没有建立征、退、免紧密衔接的退税方式,给出口退税筹划和骗税带来较大的空间。骗取出口退税的现象仍然存在,使应退出口退税额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水分。

比如,供货企业与外贸企业相脱节,缺乏利益联动机制。目前许多流通企业在外贸企业与供货企业之间充当着“说客”的角色,它们不仅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流通环节,提高了出口商品的成本,还利用转手倒卖,虚抬价格,甚至伪造完税凭证等手段炮制了大量骗税案件。

再比如,海关对出口骗税缺乏责任机制,加之检查任务繁重等客观原因,对货物报关出口监控不力。目前对我国海关的考核只重其进口税收任务的完成情况,而对出口商品管理较为松弛,出口产品的开箱检查率只有3%左右,这就给骗税者带来可乘之机,或以空箱闯关,或在报关时以高退税率的产品代替低退税率的产品。

尽管出口退税筹划和骗税的情况时有发生,但笔者认为出口骗税不是造成我国退税困境的主要原因,因为非法的行为对正常经济秩序的冲击不会是长久的,只要国家发现了问题,运用高压的法律手段马上就可以从源头上解决问题,骗税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慢慢的消失,从我国政府打击“走私”案例中就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一点。

(二)出口额的增长不是退税困境形成的主要原因

出口退税政策的根本目的就是扩大我国商品的出口,出现出口额的增长是我们愿意看到的结果,可是伴随着出口的增长,我国的出口退税缺口也越来越大,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关键在于国税系统的征税机关和退税机关之间缺乏责任连带机制,造成操作环节的征退脱节。征税部门不知道有多少已税货物要发生出口退税,退税部门不知道出口货物实际已征了多少税,只能就单证审单证,按规定税率退税,。这是目前出口退税管理“防线”上最薄弱的一环,因为国内名目繁多的税收优惠,以及一些地方“包税”现象的仍有发生,造成部分出口货物实际税负远远低于名义税负,最终导致入库税额大大小于应当退库的税额,而政府的退税指标在没有查清缺口来源的情况下,只能按照入库税额退库,显然,出口量越大,国家的退税缺口也就越大。由此可见,出口额的增长只是出口退税缺口扩大的一个诱因。

(三)出口退税指标与出口退税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形成退税困境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国应当退税的规模是与外贸出口规模同步的,而退税指标指定却是人为的依据往年的基数加成制定的,并且可以依靠行政法规加以增减。而每年退税指标增量是依赖国内入库税额增量的,由于国内入库税额增量的不到位,严重的制约了退税指标的增长,而与此同时,我国的外贸出口呈现前所未有的增长,这就使出口退税指标与出口退税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资金缺口越来越大,最终造成我国目前的出口退税困境。

问题的根源找到了,似乎只要把出口退税的指标科学的制定,计算精确,问题就迎刃而解?答案原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有些学者认为应该把出口退税的指标与出口额挂钩,退税指标的增幅与出口额的增幅相同或略超一点就可以用以后年度的指标增量去消化历史的欠税存量,从而解决问题。但是这里笔者认为在目前的征管水平下,我们还没有能力完全算清这笔账。

为什么?

税收理论上计算出的退税指标增幅=出口额的增幅*名义退税率,而实际工作中,实际可以支付的退税指标增量=出口额的增幅*实际税收负担率,由于我国增值税管理水平的限制,我们还没有办法完全精确计算名义退税率与实际税收负担率的关系,从而给我们计算出口退税指标数值带来麻烦。

似乎问题又一次走进了死胡同?

此时,我们不妨从一个具体的问题暂时跳出来,用社会历史的视角重新审视一下。众所周知,经过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逐步从传统的计划经济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在转轨过程中,经济的巨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思想层面的转变笔者认为是渐进的,目前,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政策层面的问题,无不体现出这种渐进性;经济的巨大发展和我国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决策时的不科学性之间的矛盾,已经开始制约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出口退税指标制定的不科学只是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与市场经济体制巨大冲突的具体表现之一。

因此,解决出口退税问题首先应该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遗留的管理观念。从东亚的发展模式来看,政府推动的出口产品主导的经济模式对于弥补国内需求不足,吸引外资,拉动经济快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模式切实养出了一批“龙”、“虎”,中国也在学习东亚模式,摸索自己的出口经济政策,出口退税,退还出口品国内流通环节所承担的流转税,加强中国出口品的竞争优势当然是我国政府实行出口退税政策的初衷,出口退税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结果却不进人意。

是我们的学习能力有问题吗?

现代信息经济学告诉我们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之所以效率低下不是因为政府缺乏制定政策和推行政策的能力。而是因为政府的决策过程是严重信息不对称的,政府在决策时无法及时、有效的捕捉到足够的信息来处理瞬息万变的社会需求,因而导致决策过程的偏离;导致政策的失效,造成越管越乱的局面。从这种角度来讲,世界上没有一个政府可以完全处理好经济的计划。同样在目前我国出口退税指标的决策上打算制定一套有效的理论模型去准确的匡算未来的应退的出口退税额度,便会走上计划经济管理思想的老路上去,这显然不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问题的有效思路。正确的思路是一、加强我国出口退税的信息化建设,国家应继续完善金税工程、金关工程,首先应使各个部门的信息彼此相同,在制定政策之前充分的了解各方面的信息。二、逐步建立、健全出口退税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与制定。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规范的出口退税法律,立法上急需健全。我国历年来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都是由国务院的行政法律、法规推动的,,见下表:

1995--2003年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情况

时间政策调整

1995年10月6日国发[1995]29号国务院关于调低出口货物退税率的通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字[1997]50号关于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自营(委托)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税收管理的规定

1998年2月12日财税字[1998]27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提高纺织原料及制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

1999年7月20日国税明电[1999]11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提高部分出口货物退税率的通知

1999年1月29日财税字[1999]17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提高部分货物出口退税率的通知

1999年8月2日财税字〔1999〕225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提高部分货物出口退税率的通知

2003年10月13日财税[2003]222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出口货物退税率的通知参考文献

[1]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商务印书馆,1961

[2]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M]华夏出版社,1999

[3]陈共主编财政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安体富、梁朋目前我国出口退税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4)

外贸企业税务筹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进出口业务 政策环境和行业背景分析运作思路和发展构想

企业在拓展进出口业务之前,首先要有战略性的全局考虑我方在人、财、物资源方面具备何种实力,存在哪些弱势?在进军新业务领域之前,是否已对经济形势和经营环境做深入的分析?是否对拓展新业务有明确的战略规划?是否有经济数据的支持以分析和选择行动方案?是否考虑选取合理的经营模式以充分整合各种优势资源,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获取经济效益?是否有对各种经营不确定因素的先行考虑与相应对策?……这些都是企业在行动之前应深思熟虑的问题。本文结合企业现状,分析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的要点,以使企业能够有计划、

有重点地开展进出口业务,获取真正的经济效益。

一、进出口业务的政策法律环境及行业分析

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对出口的高度重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发展进出口商贸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随着市场环境日趋规范,企业依法经营的意识越来越强,现行法制在鼓励企业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也对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施以法律制裁。因此,企业应坚持依法诚信经营,不要因一时的过错而毁坏信誉,最终无法在市场上立足。

分析外贸企业的行业特征,可以发现其隶属服务行业的共性,为客户提供快捷、安全、优质的服务是其主要目标。外贸业务看似繁杂,千头万绪,但其各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规定和清晰的业务流程,通过熟悉法律法规及相关的行业规则,加上足够的实践和经验积累,应该说深入到该业务领域并不难。应予指出的是,拥有熟悉业务和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人员,保持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商业形象,是在该行业市场中胜出的关键。

外贸企业的外向经济联系特性,决定了其在报关、制单、付汇、收汇核销及退税环节的复杂性。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通过设立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类似自由贸易港的区域来简化相应程序,并对区内的企业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服务和优惠的政策平台。企业应以此为切入点,用足用好这些特殊区域的政策及资源优势,更好地保证进出口合同的履行,促进资金的回笼。

二、进出口业务运作及发展的构想

企业可以单独设立机构或注册独立经营实体开展进出口业务。笔者以设立A企业实体为例,阐述如何利用政策、区域的优势,筹划进出口业务的运作与发展以实现进出口业务领域的突破。

1、A企业的注册地点及经营定位

首先应充分了解保税区的政策法规,关注其优惠政策的导向。保税区实行“境内关外”的模式管理,其优势主要集中在海关、金融及外汇、税收、贸易、物流管理方面。如对保税区与境外之间进出境货物实行保税和备案制;对保税区与境外之间进出的货物,不实行进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对区内企业的收付汇实行不核销政策,即货物进出境而引起的外汇支出与收入,区内企业无需向外汇局办理收付汇的核销手续;对从境外运入保税区或保税区运往境外的货物,免征海关关税、增值税、消费税、免许可证;保税区所有企业拥有国际贸易权,可直接开展国际贸易业务,向国外客商开列信用证;保税区仓储企业可根据国际、国内市场的变化,在保税区内储存国内外市场需要的商品等。

由此可见,保税区内企业可简化企业在报关、收付汇核销、税收等环节的操作程序,使进出口业务的通道更为顺畅,节约运作时间及成本。考虑到企业未来进出口业务量的扩增,企业在转口贸易及物流仓储方面将会存在很大的需求市场。因此,A企业的发展方向及经营定位,宜集中于在国际贸易及物流仓储等方面提供配套和完善的进出口商贸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借助保税区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服务,提高效率及降低成本。

2、A企业的经营理念及经营模式

针对外贸行业的服务特征,A企业的经营理念应体现其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安全性、快捷性和周到性,并将这一理念融合到企业的运作和发展过程中。所谓安全性,是指保证进出口环节中的资金、单证及货物的安全性;所谓快捷性,是指应保证各项进出口业务的流程畅通,保证其为客户服务的及时性;所谓周到性,是指其以客户利益为出发点,全面为客户考虑的服务的细节性。好的经营理念能使A企业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通过制度建设来规范和完善各项服务,从而提升服务意识,保持良好商业形象,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企业与A企业之间应遵循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原则,保证A企业在经营上的独立性和灵活性。企业可通过绩效考核制度实现对A企业的经营业绩考核,以达到突出经济效益的目的。A企业系独立法人,应按照子企业模式进行独立运作。企业实体的运作方式强调其在经营和财务上的独立性,不能沿袭旧有的传统作法:A企业应有明晰的产权,其高层管理人员应相对独立,其业务流和资金流也应有明确的界定;A企业应以独立经济实体名义与企业签订商务合同,承接企业进出口服务项目和业务;A企业应设有独立的财务机构,办理国际结算业务及独立核算。

3、A企业的人力、经营资源配备及机构设置

A企业因其经营定位为外贸业务,在人力资源配备方面应考虑其“少而精”的特点。由于进出口业务“跑、熟、通”的特点,跑即强调其业务人员在海关、外汇局、银行、税务以及客户之间的跑动勤,联络勤;熟即强调其业务人员对有关法律法规、行业规定及业务程序的熟练;通即强调业务人员在实践和熟悉各项业务的过程中建立了与各管理部门之间较为快捷的沟通渠道。所以,A企业在人才选择方面,应重点考虑年龄、专业和性格。

企业应为A企业提供资产、资金及业务等经营资源,为A企业的运作及发展营造有利的经营平台,但应以获取投资回报作为前提。A企业开展业务的前期,企业应重点在资金、进出口业务份额方面给予支持,培养其市场竞争力;A企业进入规范化运营后,企业应鼓励其开拓市场份额,通过优质服务来争取进出口业务,达到真正赢利的目的,实现其长远的发展。

A企业可根据业务方向和经营范围进行机构设置,并应考虑其服务业务的连贯性和交叉性,以达到高效、快捷服务的目的。连贯性强调各部门的业务流转与衔接的顺畅;交叉性强调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协作,如各业务部门应保证其单证资料的齐全,以便随时提供。

三、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应予关注的问题

从对A企业运作及发展的构想中,可以看到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应重点关注两条主线:一是充分利用政策和资源的各种优势,采用合理的经营模式,突出灵活性与多样性,以获取最大的效益;二是以安全、快捷、优质服务作为开展进出口业务的长远目标,实现人、财、物的合理配置,进行规范化管理与程序化运作,以打造服务品牌,获取进出口业务的长期效益。在业务的启动过程中,企业应关注以下的问题。

1、开展进出口业务是否有前瞻性的战略规划

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强调战略规划前瞻性的作用,强调战略规划与具体行动计划的衔接,强调通过经营目标的确定和有效的绩效考核来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进入进出口业务领域是企业多元经营的又一尝试,所以必须有切实周密的考虑。企业的战略规划要结合企业的具体行动计划,计划的制定应以规划为前瞻,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持。

2、应有经济数据来谨慎预测进出口业务的获利额

从表面上看,企业的进出口业务似乎有利可图。但是,现代企业的经营决策切忌主观臆断,而应尽量采用客观数据来说话。因此,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作出合理、谨慎的经济预测,是进行决策的前提。企业可在选定的经营模式和行动计划下,进行各项成本费用的预算,作出经济效益的预测,尤其对风险成本应有合理的估计。由于进出口业务在报关、收付汇环节集中了较大的风险,因此宜提高其相应的风险成本比例;或可在不同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最终,如果进出口赢利预测并不能达到企业的预期,企业则应权衡利弊,进行取舍。

3、充分预估经济形势和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

企业应对经济形势和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作出充分的估计,并考虑回避风险的对策。可以看到,随着国家法治环境的建立健全和市场环境的逐步规范,企业经营环境中的不规范因素正在逐步减少,企业通过市场经营手段来回避风险的能力在逐步提高。现代企业应对经济形势和经营环境中的变数予以充分关注,对经济变量予以重点分析,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4、关注出口业务的退税收益

税法中规定:“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出口和出口的货物;对外承包工程运出境外用于对外承包项目的货物;对外承接修理修配业务的企业用于对外修理修配的货物,都可获批或特准退还或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所以,出口退税能使企业获得最直接的经济效益。但由于退税业务的复杂性及政策理解的不一致,企业很可能因资料不齐或不熟悉操作流程而贻误时机,无法保证退税成功和退税资金及时到位。为保证退税业务办理的顺畅和及时,企业应有先行的准备和考虑。通常是指定专人负责退税业务,逐步掌握理解政策和熟悉相关的业务程序。企业内部从技术、生产部门到商务、财务等管理部门都有责任保证相关单证、合同、票据等原始凭据的完整性。财务部也应从便于退税的角度,考虑对出口业务进行单独记帐核算。退税业务的资料收集应从企业开始为出口项目购置相关的机器设备开始,避免日后为整理收集资料浪费大量时间。针对其他税种的退税业务,企业也应有相同的考虑,争取用好用足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

5、关注进出口业务中人的因素

好的员工是一切业务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进出口业务系服务业,尤其强调员工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商业形象,这是其在市场中胜出的关键。企业内部选派的员工应注意避免传统国企扯皮、拖拉的做派。业务人员首先应在观念意识上明确其服务企业员工的身份定位,而后在工作中逐步建立服务行为规范。企业也应考虑为业务人员提供能够充分发挥才能的空间,并结合服务满意度、业务完成情况等考核指标兑现奖惩,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总之,企业欲开展进出口业务,进行跨行业经营,必须有全面的考虑和权衡。如果仅有片断性的工作,而没有系统、连贯的全盘考虑,企业的经营规划就只能是一纸空文,无法具体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从而无法保证经济效益的实现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