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药制造行业背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医药 成本控制 对策
目前,我国的制药企业生产的药物多是仿冒品,生产统一药物的企业多达几十家或数百家。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外制药企业借助其资本和技术的优势,大举“入侵”我国的药物市场,使我国制药企业在国际上与国外制药企业的竞争渐趋白热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医药制造业如何加强成本管控,是必须第一时间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就此问题为切入点,罗列出医药制造业成本控制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医药制造业的同行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一、中医药制造业成本管控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中医药制造企业呈现出缓慢上升的势头,但是国内中医药价格的持续降低,使得许多中医药制造企业的获利水平变得较低,而与全球高盈利企业对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国中医药制造企业成本较高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产品营销成本逐渐提升,这与中医药制造业处于下游加工业以及行业限制有密切的联系;第二,由中医药行业的行业特征决定,中医药行业集中程度不高、批量生产但达不到规模利益,导致固定成本逐渐升高,进而导致我国中医药制造业的营销成本增多。
(一)成本观念未与时俱进
大部分医药产品的生产成本只占总成本的两成,而八成的成本支出是为了采购原料和进行产品的营销,尤其是广告费和宣传费的支出占的比重非常大。然而中医药制造企业往往非常重视生产成本的控制,而对原料的采购和产品的营销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却“不以为然”。例如许多企业为了提升产品的影响力,不惜花费巨大成本请“巨星”拍摄广告,广告费甚至达到几百万。而对原料的采购则极少采取公开竞标的方式竞价采购,这也是造成成本过高的主要原因。所以,成本与产量成正相关关系的观念已落后于时代,而受此观念的影响,中医药成本不降反增。从中医药企业的发展战略上来看,以生产为核心的成本观念正在遭受巨大的冲击,在我国一些大型中医药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中,已经树立起以全过程的经济效益为核心的成本观念,他们将成本被动型改造为拓展和主动型。所以,其它的中医药制造企业应摒弃传统成本观念,用新型的成本理念――全成本理念来代替传统的成本观念,使成本观念符合中医药企业的战略规划。
(二)成本控制分析方法过于单调
因为片面强调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而漠视材料采购和产品营销中的成本控制,许多中医药制造企业就以降低原料的价格、降低薪酬费用、降低工艺过程的造价等方法来管控成本;有的中医药制造企业甚至铤而走险,走非法途径购买低劣的原料。而这样做的危害可谓不言而喻,它违反了“良心制药”的准则,使中医药制造业的产品渐渐丧失市场。而降低薪酬费用,就会造成人才的流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这样的做法,从短时期内来看,可以为企业获取高利润,但势必会将企业拖入一个难以“全身而退”的泥潭。
(三)成本策略制定不当、成本控制难以为继
成本管理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对成本费用进行精确预估、订立合理计划,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在许多中医药制造企业中,成本支出没有固定的焦点,比如:在添购企业固定资产时,不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订购的,进而导致企业资源的闲置或浪费;又如:在市场开发中,没有目的性地投资,导致所开发的产品在营销过程中“夭折”,导致开发成本太高又没有取得既定的效果。中医药制造企业应将成本管理看作一个系统化的过程,从战略成本的高度去进行决策。这样,可以使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变得可行和高效。中医药成本控制的要点是实现事前和事中的管控,真正发挥成本的功效。
二、中医药制造业成本控制问题的对应解决举措
当今中医药市场竞争已趋白热化,这对中医药制造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而其成本控制更是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通过管控成本驱动因素来控制成本是现代成本控制的基本思路,成本驱动因素是导致一系列活动变更的原因。对于我国中医药制造企业来说,应从下面的措施做起:
(一)树立战略成本动因观念
减少成本、提升经济效益是企业管理的恒远主题。在市场经济体制大行其道的大背景下,作为参与竞争的企业,树立什么样的成本控制理念来对成本进行管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当代科技的发展和广泛的运用以及管理观念的不断创新,对中医药企业成本的定义已不是生产运营成本能概括的:它融入了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包含产品引进时的成本、产品的设计成本、产品的生产成本、利用成本、维修成本,以及与企业相关的全部资源的损耗费用。对中医药制造企业来说:第一,因为医药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医药产品的质量正在逐渐提升,企业投入的设计成本也正在不断增大;第二,因为市场竞争渐趋白热化,企业投入市场的成本正在不断提升,同时产品的寿命周期正在极大的缩短,因此市场开发成本始终居高不下。在这样的状况下,只注重生产过程的成本管控显然已经不符合时展的潮流,同时也不符合战略管理环境对产品的要求。新时代的市场需要中医药企业树立战略成本动因理念,用来引导成本管理工作。
战略成本动因理念,是指将成本管理提升到战略的层面,对企业的成本动因和成本构造进行解析,从战略的制高点对企业的成本动因讯息进行运用并制定相应策略。树立战略成本动因理念的优势有:
第一,有利于以战略发展的角度,处置短时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例如:当研究费用与产品上市时间有矛盾时,就应意识到中医药市场是不断变幻的,时间优势就是成本优势。在谨慎的同时,投入更多的成本以减短产品的上市时间是必须的,与其推迟产品上市,不如多花费一些研究费用。
第二,有利于中医药制造企业的领导层从全局出发,明确要支持什么及要摒弃什么,挑选对企业有利无弊的成本效益模式,进而科学、合理地进行成本管理。
(二)强化营销环节的成本管控
广告宣传是目前凸显企业知名度和产品知名度的不二选择,也是较为重要的营销手段。但并不是越高端、请的代言人越出名、投入的广告费用越多越好,而应凸显中成药的药物特征,应用简单明了的语句、符号、动作将药物的特征全面呈现出来,从而给受众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所以,应关注广告创意的规划和表现形式的探讨,以降低营销环节的成本。与此同时,还应高度关注销售企划案,订立出既能充分调动销售人员的激情又能科学地降低销售成本的预案。同时,请的代言人还应熟悉投入市场的药品,在此基础上药品的投放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对中医药企业未来的展望
医药市场的竞争已渐趋白热化。在我国的医药市场上,价格管控向来是国家调控市场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医药企业夺取市场的不二手段,而价格低廉就决定了成本的低廉。我国中医药企业在国际医药市场中的打拼也是采用的低成本策略,它们利用我国低廉的原料供应成本和劳力成本打开了国际医药市场的一个缺口,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主动地位。所以,继续采取和保持低成本竞争策略是我国中医药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
四、结束语
在我国,中医药制造企业的生产规模小、产品数目多、药品技术含量低,且仿冒品很多,生产同一仿冒品的中医药制造企业多达数十家甚至数百家。所以,国内中医药制造企业间的竞争已达到白热化的程度。与此同时,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中医药市场的竞争就变得更加激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医药制造企业怎样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而中医药制造企业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强化成本控制、降低产品市价、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的经营效益就显得迫在眉睫。而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是每一个中医药制造企业的梦想。相信在不久的未来,这样的“双丰收”不仅是梦想,它会变成现实,激励着我国一代又一代的制药企业。
参考文献:
[1]徐锋,李兰冰.中国医药制造业综合效率评价:基于双阶段效率评估模型[J].中国行政管理,2013,(3):85-88
[2]唐现杰,李新宇.医药制造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财税激励分析[J].商业研究,2012,(2):77-81
[3]梁小娟,徐怀伏.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上海医药,2014,(5):46-48,49
随着中报业绩的逐步披露,各行业及同行业中子行业业绩的分化较大,从中报业绩看,酿酒、生物医药、部分电子信息及节能环保行业业绩增长较为确定,生物医药板块中,部分个股业绩持续稳定增长,走势明显强于大盘,中线涨幅巨大,如创业板的红日药业中报业绩在一季报增长基础上继续持续增长,净利增长150%,未来三季度业绩也有望高速增长,该股从五月开始启动后,到现在股价接近翻番,本周五更是被主力大幅拉升,冲击涨停;另一中线牛股舒泰神,中报业绩也大幅增长,中报预增150%-180%,该股从11年中启动后,基本上没受大盘下跌的影响,持续上涨,股价已翻了3倍,未来经阶段性调整后,中线仍值得关注;小盘医药股尔康制药,中报业绩大幅增长,股价从一月底启动后,到现在也接近翻倍。我们经统计发现,能走出独立于大盘的中线牛股,很多来自医药行业,这跟我国对生物医药行业的深度改革和大力扶持有相当的关系,行业空间广阔,下面重点分析挖掘一下生物医药及医疗保健行业中未来的潜力中线小盘股。
医药行业的运行情况良好。1-6月份医药制造业收入增长19.10%,利润增长17.36%。1-5月医药制造业收入增长20.15%,利润增长17.08,5月单月利润增长21.88%。各子行业中,化学原料药的利润负增长幅度逐步缩小,化学药制剂利润增速有所提升,中成药利润增速仍维持22.85%的较高水平,中药饮片和医疗器械分别增长36.45%和33.58%,生物制品利润增速较低仅有16.75%。所以从生物医药和医疗保健各子行业看,中药饮片和医疗器械等子行业利润最大,未来也最可能出中线牛股,其中上面所提的红日药业、尔康制药未来业绩仍有望获的高速成长,在技术上出现一定幅度调整后,未来投资者仍可逢低吸纳;另一医药股华邦制药,吸收合并农药企业颖泰嘉和,确立了医药、农药并举,旅游、投资相辅的多元化发展格局,2012年上半年公司业绩实现高速增长,公司受益于对颖泰嘉和的吸收合并,农药、医药业务较快速增长及所持西部证券股权增值,未来业绩仍有望实现高速成长,可中线关注。
医疗保健及医疗器械行业,在中国医疗改革及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有望实现高速增长,其中迪安诊断、鱼跃医疗未来业绩高速增长可期,估值相对合理,也可重点关注。
除以上小盘医药股外,具备“护城河”概念的主板老牌中药股片仔癀,公司主要产品之一为同名中药片仔癀。片仔癀被誉为中药领域的"药王",由于产品疗效显著加之明显稀缺,使得公司在该领域经营具有宽广的护城河。具体体现为公司产品稳定的提价能力,这既赋予了公司业绩的稳定性,也是中线牛股的潜力股之一;另一具备类似“护城河”概念的云南白药,也极可能成为中线牛股。
由于国家的产业结构转型,节能环保是业绩最能确定和有望大幅增长的行业之一,其中创业板的龙源技术值得看好,具备中线黑马潜力,伴随脱硝市场启动带来的行业1-2年的高景气度,公司将凭借其在低氮燃烧领域领先的技术优势充分享受脱硝市场启动带来的高订单和业绩弹性,值得投资者重点关注。另一公司东江环保公司专注于“废物处理及处置”、“资源综合利用”及“环境服务”三大核心领域,已经成为我国废物处理行业的领先企业,未来业绩成长可期,也具备中线牛股潜质,可重点关注。非小盘股中的节能环保股桑德环境核心竞争力雄厚,最具备中线牛股潜力,公司提前布局工业及医疗危险废物处置、城市污泥处置、餐厨垃圾处理、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等新兴领域,成为综合固废处理龙头,具备综合固废处理能力有利于公司获取区域性大订单,它是投资者挖掘中线未来牛股的理想标的之一。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区位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046-03
江苏医药制造业近年发展迅速,2005年产值为465.18亿元,2011年产值为1 810.02亿元,平均年增长在25%左右。在江苏医药制造业总体规模高速发展的同时,各区域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如何,是否形成产业在地理区域的集中,产业集中是否产生集聚效应,是否能够对区域发挥主导产业的作用,探究这些问题可利于进一步合理布局和规划江苏医药制造业。本文采用区域经济差异研究中常用的测度方法——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区位商,对江苏医药制造业区域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尝试解答上述问题。
一、江苏医药制造业区域发展概况
2011年,江苏省属13个地级市的医药制造业发展情况(如表1所示),各地区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在2 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数量、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差异显著,13个城市中泰州、连云港、徐州、南京、常州、无锡、苏州7个地区的工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的77%,利润约占全省的83%,可见,江苏医药制造业已呈现地域性集中的特征。
二、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科拉多·基尼在Lorenz曲线的基础上于1912年提出的,最初用于度量国家或区域之间收入不平等的相对程度。1986年,Keeble等人将Lorenz曲线和基尼系数用于度量某行业地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发展成区位基尼系数。基尼系数的测算方法众多,本文采用几何法求取基尼系数。
从2011年江苏医药制造业的基尼系数来看(如表2所示),可进一步断定江苏医药制造业在空间布局上已经形成了高度的集中。
三、泰尔指数
Tn、T*、T分别表示总体区域差异、地带间的差异、地带内的差异,i表示地带,n为总的地带数,j为地带内子区域,Yi表示第i地带的经济指标占江苏同种指标的比重,Pi表示第i地带企业数占江苏总企业数的比重,Yij表示第j城市经济指标在第i地带同种指标中所占比重,Pij表示第j城市企业数在第i地带总企业数中所占比重。T值在0~logN之间变化。若T值为0,表示最小差异,若为logN,表示最大差异。
我们按照地理区划将江苏省属13个地级市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带,T值范围在0~1.11之间,三大地带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的泰尔指数总差异约为0.2,说明江苏医药制造业在三大区域的发展较为均衡。苏北以连云港为中心,苏中以泰州为中心,苏南有南京和苏锡常地区,该地带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尤为均衡,从表3各经济指标泰尔系数的组内差分解来看,苏南各市医药制造业发展差距最小,苏中、苏北地区各市医药制造业发展差异相对较大。各经济指标泰尔指数组间差的计算结果来看,三大区域间医药制造业的利润差距小于产业规模差距,间接说明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作为三大地带其医药制造业的竞争力和产业技术水平大体一致。
四、区位商
其中N1为研究区域某部门产值(或企业数);A1为研究区域所有部门产值(或企业数);N0为背景区域某部门产值(或企业数);A0为背景区域所有部门产值(或企业数)。产值区位商从生产效率及生产规模方面反映了该地区该产业的集聚程度。企业数区位商反映了该地区该产业企业的集聚程度。
Q值越大说明专业化程度越高,比较优势越大。一般只有区位商大于1的部门才能构成该地区的基础部门,对当地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若Q小于1,说明该产业的专业化程度低于平均水平,不具备比较优势。一般Q值在2以上,该产业的生产主要为区外服务。
在前述江苏医药制造业相对集中的7个地区:泰州、连云港、徐州、南京、常州、无锡、苏州,其产值区位商大于1的仅有徐州、泰州和连云港三地,泰州和连云港的医药制造业已成为当地主导产业,并形成对外输出的优势;而其他地区虽然产业规模较大,但专业化程度不高,尚未形成比较优势,没有对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主导作用。
从企业数区位商来看,上述区域范围中,企业数区位商大于1的仅有南京、泰州、连云港和常州,常州和南京医药企业密集程度虽然高于江苏平均水平,但其产值区位商低于1,可表明这两个地区还处在产业集聚的初级阶段,企业在地理上较集中,但是没有形成配套的产业网络,并不具备集聚优势。
将这两种区位商结合分析,如果企业数区位商小于1而产值区位商大于1,例如表4中的徐州医药制造业,可认为此地区企业规模效应较强,企业集中产生集聚效应所致。若两种区位商数值均小于1的地区,可认定这些地区的医药产业专业化程度低,区域竞争力较弱,为非优势产业。
五、结论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判断,江苏医药制造业整体上已形成产业集中之势。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的医药制造业产业发展水平较为均衡,苏北以连云港为中心,苏中以泰州为中心,医药制造业已成为该地区主导产业,初显医药产业集聚效应。在苏南,各市医药产业发展均衡,尚未形成产业的中心城市,医药制造业未能发挥推动区域经济的主导作用。
六、建议
江苏医药制造业在泰州、连云港和苏南的集群是依靠医药产业园区建设在政府外力驱动下形成的。要实现和扩大产业集聚产生的知识信息溢出、区域品牌、创新吸聚等效应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合理布局医药产业,突出区域特色,防止布局趋同。当前江苏医药产业的布局特色并不明朗,需要尽快定位区域特色,以防止资金浪费和地区为吸引投资“无底线”放宽优惠政策。而且各区域要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在科技创新中,大学作为知识、技术和人才的主要供应者,参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运用,产业集群企业对教研机构提出技术需求并提供科研经费,使得大学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再者,建立企业间和园区间的联动机制,加强企业间的业务联系,形成专业化产业网络。通过上述措施,江苏医药制造业的集群发展由外力政策驱动转本为内力市场驱动,实现区域间医药产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2卷[K].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568-571.
关键词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产业转型升级;苏州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05-0005-04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区域经济中的产业结构是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设置、调整的主要依据。“十二五”时期是苏州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产业转型升级本质上是人才需求结构的转型。苏州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态势,不仅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总量增加,还改变了人才需求结构。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其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关系着人才供给的数量和结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是提高高职教育吸引力和有效性的“顶层设计”[1]。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是一个需要在实践基础上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苏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
(一)苏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覆盖情况
2012年,苏州地区参加当年招生的高等职技院校有16所,省内招生规模约为2.8万余人,专业设置总数达149个。专业设置覆盖了《普遍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中19个一级专业大类中的17个、78个二级专业类中的45个、531个三级专业中的138个,专业总覆盖率达28%。此外,《目录》外专业有11个,占当年全部149个招生专业的7%。对照《目录》,从一级专业大类看,苏州地区高等职技院校除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公安大类外,17个一级专业大类前5个专业的覆盖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电子信息类65%、财经类61%、艺术设计传媒类53%、文化教育类46%、制造类43%。
(二)分专业高职院校数量
按一级专业大类分,高职院校数依次为财经15所、旅游13所、电子信息13所、艺术设计传媒13所、制造12所、文化教育11所、土建10所、轻纺食品8所、交通运输7所、生化与药品5所、公共事业3所、农林牧渔3所。有4个一级专业大类仅有1所院校开设,分别是水利、环保气象与安全、医药卫生、法律。按二级专业类分,超过半数院校设置的专业类共有11个,依次是财务会计15所、工商管理13所、计算机13所、旅游管理13所、艺术设计12所、市场营销12所、语言文化11所、自动化11所、电子信息10所、机械设计制造10所。从专业看,院校数排名前10位的专业依次是物流管理13所、计算机网络技术12所、会计11所、机电一体化技术11所、软件技术9所、市场营销9所、计算机应用技术9所、模具设计与制造8所、应用电子技术7所、数控技术7所。
(三)分专业招生规模情况
从招生规模来看,2012年省内招生计划规模约为28868人。2012年位列前3位的一级专业大类依次为财经类(5240人)、电子信息类(5077人)和制造类(5029人),其招生规模占当年招生计划总数的53%。二级专业类中前3位依次是计算机类(3142人)、机械设计制造类(2335人)、艺术设计类(2016人)。招生规模较大的前4位专业是机电一体化技术(1349人)、会计(1110人)、物流管理(995人)和软件技术(955人)。
二、苏州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人才需求状况
(一)苏州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特点
“十二五”时期是苏州加快“大苏州”区划变局,推进“三区三城”建设的重要时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呈现出三个特点:第一,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支柱产业稳定发展。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万亿元,工业总产值达34440亿元,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冶金、轻工和石化等六大支柱产业稳定发展。第二,新兴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传统产业得以提升发展。苏州重点实施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工程,带动了新能源、医药和生物技术、新型平板显示、智能电网和物联网以及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崛起和快速发展。2012年上半年,新兴产业产值、利润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度分别达到41.3%和40.2%,成为拉动苏州工业经济增长新的主导力量。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其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实现产业链向高端延伸。第三,现代服务业总量逐步扩大,服务产业蓬勃发展。服务外包、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新兴服务产业蓬勃发展。2012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5%,高于GDP增速0.9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人才需求结构现状
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律揭示了产业结构演变的内在规律。随着经济的增长,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苏州市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由1978年的62.3%下降到2011年的4.5%,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由1978年的27.1%、10.6%上升到2011年的58.4%和37.1%[2],显示了苏州就业人口在产业之间的转移速度。产业结构升级改变了苏州地区企业人才需求结构。随着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在企业生产中的大量应用,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意味着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由过去低端普通操作工为主转变为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主。
目前,苏州存在着人才需求结构与产业发展紧密程度不高、与产业结构优化不适应等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人才需求的专业结构不合理,新材料、新能源等工程技术人员不能满足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人才过多地集中在传统行业,而生物技术、现代医药、环保、计算机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短缺。第二,人才需就业结构不合理。苏州市2011年末第一产业从业人员26.02万人,占4.5%,第二产业从业人员335.87人,占58.4%,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13.56人,占37.1%[3]。在不同产业之间,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有所下降,而第三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与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不足且素质不高。例如,2011年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产业的从业人员仅为7.8万人,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
三、苏州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适应性分析
(一)苏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苏州市紧缺人才开发工作办公室在对市区内200多家重点和新兴产业企业的紧缺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广泛征集和分析的基础上,公布了《苏州市2012年度紧缺专业人才需求目录》。包括通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在内的20个重点行业的102类专业人才被确定为苏州紧缺专业人才。与以往相比,2012年度苏州紧缺人才一半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对照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苏州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对苏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情况分析如下:一是专业设置对传统产业(制造业等)、传统行业(财经等)覆盖率较高,对紧缺专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覆盖率偏低,如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覆盖率为0,而且专业门类也不齐全。在专业设置上没有以服务区域社会或行业企业为目标的具体而明确的岗位指向。二是专业设置趋同性现象严重,在一定层面上导致教育资源浪费,招生就业竞争加剧。例如,超过半数院校重复开设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会计、机电一体化技术、软件技术、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招生规模比例达27%。三是个别院校对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开设了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动漫游戏设计等《目录》之外的新专业,以适应苏州紧缺专业人才需求,但这些新专业招生人数均偏少。
(二)专业设置、招生规模与苏州产业转型升级的适应性分析
从苏州地区高职院校近三年的招生规模来看,2010年省内招生计划数为27139人,2012年为28868人。招生规模数虽然增加了,但是从各个专业来看,只是在招生绝对值上有所递增,增减幅度并无明显变化。总体来看,制造类、电子类专业增长幅度与苏州产业转型升级中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增长态势基本吻合,但是与新能源、医药和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相适应的专业依然紧缺,与第三产业相适应的专业设置偏少,招生规模小,明显滞后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四、苏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优化策略
(一)重点设置一批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特点的专业
苏州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应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区域经济社会的结构特征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调整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第一,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仍是苏州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要加快培养电子信息类、制造类专业的人才。第二,新兴产业已成为推动苏州工业经济增长新的主导力量,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制造业不断融合,并通过科技创新培育了具有地方特色和国内外竞争优势的先进制造业。高职院校应针对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不断涌现的情况,加强与行业、企业、职业界联系,大力发展与之适应的新专业。第三,苏州市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第一倒逼机制,现代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2012年,新增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企业106家。服务外包产业、软件产业初具规模,动漫外包产业优势明显,与现代制造业配套的物流外包发展前景良好。苏州高职院校第三产业相关专业设置还需要大幅调整,以适应经济结构和市场需要。
(二)建立专业设置的预测系统
专业设置趋同性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忽视市场需求、自身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盲目追求热门专业[4]。苏州高职院校应主动会同行业企业,组成专业评测机构,建立专业设置预测系统。根据专业设置预测系统相关数据,可以对专业设置及招生计划进行审核与评估,完善专业设置准入制度,从而在一定区域内实现专业科学布局、规模适度,以平衡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缓解招生就业矛盾。
(三)注重优化专业结构与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相统一
在专业设置上,高职院校要关注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动向,统筹并合理设置长线主干专业和短线普通专业,着力打造重点专业,把长短结合、以短补长作为走向市场的有效途径[5]。在专业建设上,要根据不断发展的专业岗位需求,调整课程计划,充实教学内容。以“能力本位”为出发点,强化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岗位技能培养。在教学实践上,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体现技术创新的培养思路,建立技能实训和生产实习实践教学模块。
参考文献:
[1]邓光,傅伟.高职教育“专业”的涵义、特征与问题――基于高等教育类型的比较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7):92-94.
[2][3]苏州市统计局.2012苏州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12-60.
关键词:SEQ教育;HSE;GMP;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群;职业素养
随着医药产业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大量能满足医药行业需求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在“双高计划”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产业急需和产业高端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根据生物医药产业链中的医药原料制造、绿色制药技术、药品制造与质量控制、医药流通与医药健康服务等职业岗位,我校梳理现有专业,打造以药品生产技术专业为核心,包括应用化工技术、环境工程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为支撑的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群,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力资源支撑。SEQ教育是指安全意识(Safety)、环保意识(Environment)和质量意识(Quality)教育。在新时期《中国制造2025》和《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背景下,培养具备SEQ意识的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尤其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新时代坐标下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要求。HSE是健康(Health)、安全(Safety)和环境(Environment)管理体系的简称,HSE管理通行于国内外石油和化工行业,已经发展成一系列成熟的管理系统和方法。GMP(GoodManufacturePractice)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制药行业准入的强制性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开展基于HSE和GMP管理有机融合的SEQ理念培养,培养具备工匠精神和SEQ意识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产业急需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本文拟就在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群,进行HSE/GMP管理体系结合SEQ教育机制内涵研究开展探索。
1SEQ教育研究现状
1.1国外及我国香港地区的研究现状
新时期,随着药品生产企业的发展和面临政策监管下的安全生产、环境压力的严峻形势,企业也对未来员工职业素养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高职院校的安全、环保、质量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国外及我国香港地区,工业体系、制度发展及职业理念较为完善。除了企业本身开展专业培训,教育部门和高校也在教学或管理中建立健康安全和环保体系,加强对学生的环保、安全理念教育,包括引入各类EHS体系、QHSE管理、生物安全管理等[1-2]。
1.2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中,也有许多学者尝试开展实施相关安全、环保、质量教育模式。阳富强等[3]提出在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中构建QHSE管理体系,以来源于企业的管理方法和安全氛围来开展高等教育。刘军军[4]提出将EHS文化融入高校机械实验室管理中的策略,探讨了EHS文化的构建意义。菊[5]通过对接化工生产过程的课程改革,将HSE理念融合渗透进课程内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刘朝阳等[6]对制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进行探索和实践,为培养学生绿色环保的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开展“双高计划”,创新学校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特色项目,南通职业大学于2019年启动专业群SEQ教育试点工作,开展了包括SEQ文化建设、SEQ素养提升等方面的研究[7-8]。
2SEQ教育研究必要性
2.1社会层面
近年来,国内发生多起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和环保事件。2017年以来连续三年每年都有两起以上重特大事故,如2019年3月江苏响水化工安全生产事件。而这些安全、环保有关的重特大事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危害,各方面影响极大。通过事故调查,表明大多数生产事故为责任事故,生产现场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素养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见当前安全生产、环保问题的确是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
2.2行业层面
制药、化工生产制造业是化学药物危害、工业中毒、环境污染、人身伤害等重大生产事故高频发生的行业。制药、化工产品生产不同于其他商品,有其特殊性,生产工作人员独特的工作环境和频繁接触各类化学品、设备决定了其职业安全的重要性和对环境的影响。目前,医药、化工生产环节普遍重视产品质量,但从业者对行业安全、环保意识不强,知识欠缺。虽然也要求上岗人员进行安全和环保教育等岗前培训,但培训效果不佳,防护依从性差,往往在生产中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
2.3企业层面
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上,构建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当今企业迫切的需求。目前在企业内运行的管理体系,以(环境管理体系IS014000)、(质量管理体系IS09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ASl8000)为现代企业组织中并行运行的三大主流管理体系标准。但是,三大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许多重复点、交叉点,如何把(质量Q)、(环境E),(健康H)、(安全S)整合,形成一体化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组织企业的整体绩效水平,是许多学者着力研究的热点。
2.4教育层面
在国家“制造强国”战略下,高职院校是培养具有必备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的摇篮,所培养的学生直接面向生产第一线。在当前国家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中,大多数职业学校和专业教育,虽也在随着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进行调整,但对学生或者未来岗位员工的职业素养培育的力度仍然不够。目前,在制药、化工专业人才培养中虽也涉及到一定的安全等职业素养教育,但普遍不系统、不全面,有的脱离了时代的发展趋势,与医药行业的专业性不契合,对直面未来一线药品生产岗位的工作人员———制药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安全、环保和质量意识仍较薄弱,职业素养的培养还有待加强。
3SEQ教育内涵研究可行性
基于上述背景,开展SEQ教育,尤其是专业性契合度高的安全、环保、质量等相关的职业素养教育,具有现实要求。而基于HSE和GMP管理体系结合的SEQ教育,是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群高素质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3.1SEQ教育的坚实基础
HSE管理开展事前风险分析,确定自身活动可能发生的危害以及后果,从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手段和控制措施,防止其发生,以便减少可能引起的人身伤害、财产安全和环境污染。GMP作为药品生产强制性的准入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药品生产企业从生产和质量控制等方面按国家有关法规达到质量要求,形成可操作的作业规范,确保最终产品质量符合法规要求。HSE和GMP两种管理体系有机结合,是制药相关行业的迫切要求。作为成熟的现代管理体系,两者均为企业生产与管理人员的安全、环保和质量意识的建立提供了有利基础。因此,基于HSE和GMP的管理体系,开展SEQ教育,具有现实可行性和必要性。
3.2SEQ教育的内涵体现
对HSE和GMP两者内涵价值的深入理解和研究是构建特色SEQ教育和实施的关键。HSE强调安全、健康和环保的管理,但未纳入质量控制;GMP作为制药行业质量控制规范,虽也包含质量风险管理的内容,但未强化生产安全、环保等管理范畴。HSE和GMP两种管理体系有机结合,不仅是制药相关行业的迫切要求,也是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群开展SEQ教育的内涵体现。工业生产归根到底是人的意志和活动的体现,只有生产者具备了相关SEQ的工作理念,相关工作行为才能高效地开展和有效地实施。因此,在工科教育中,进行SEQ教育,培养未来岗位人员的SEQ理念和素养,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卓越技术技能人才的应有之意。
3.3SEQ教育的重要支持
环境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打造符合HSE和GMP规范的真实情境是SEQ教育成功开展的重要保证。比如,实训基地中建设药物制剂GMP实训中心,完全还原真实药品生产情境,安全文化氛围浓郁,管理制度健全,作风严谨、运行规范和环境整洁,具备了培养完全与真实岗位对接的技能人才的条件。在这种情境下,通过执行真实的HSE分析任务和GMP规范情境下的生产实践,完成全生产链条中的HSE和GMP实践任务,能有效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的教育内容融入到育人环境、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管理中,使学生逐步了解、习惯和自觉遵照相关职业要求,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较快地顺利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从而提高其就业的适应力和竞争力。
3.4SEQ教育的实际载体
除了建立真实生产情境氛围外,与行业内、区域内地方的优秀企业校企合作,以企业真实的生产工艺、生产流程、生产规范或者生产产品为模板,基于全面安全、环保管理和质量管理理念,开发面向企业的真实的实践工作项目。比如,课程教学中引入企业HSE安全管理,GMP生产质量管理的管理模式、方法、设备和工具等,以工作项目和工作案例为载体,让学生在执行工作任务的实训过程中切身感受到企业实际生产中所融入的安全、环保和质量理念和规范。而通常企业与SEQ有关的工作项目包括针对特定职业岗位的质量控制、质量管理、安全作业、风险排查与治理的培训,制定符合企业标准的安全操作文件和应急救护措施等。通过一系列工作项目的训练,逐步让SEQ理念渗透到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中。
4结束语
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和智能制药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针对产业对未来员工职业素养的全面要求,开展SEQ教育研究,培养学生SEQ理念,是一项必须且复杂的工作,涉及管理体系、教育场所、师资水平、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诸多因素。目前,在制药、化工制造业,暂未看到有效整合的案例,相关职业教育领域的安全、环保或质量的培训或教育探索研究普遍不系统、不全面。探索SEQ教育的机制与内涵,开展SEQ理念教育,培养未来生物医药产业具有优秀全面职业素养的从业人员,提高人力资本的附加价值,让学生以更好的姿态进入社会,体现了高职教育与时代潮流的契合。
参考文献:
[1]余涛,杨忠芳.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与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7):248-252.
[2]刘迎辉,黄开胜,江轶,等.国外一流高校BSL-2病毒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以普林斯顿大学为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3):1-8.
[3]阳富强,毛亚军,陶菁.QHSE管理体系在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38(2):273-276,92.
[4]刘军军,葛阳,马家欣,等.高校机械实验室管理中EHS文化的构建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20(26):377-378.
[5]菊,林洁,胡鑫鑫,等.融合HSE理念高职《化工单元操作》课程改革实践[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9(8):353-355,48.
[6]刘朝阳,徐仲玉,马小思,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制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9,36(3):6-9,76.
[7]万志敏,王婷,吴炜,等.SEQ文化建设在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实践[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5):40-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