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学研管理办法

产学研管理办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学研管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产学研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一、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

1、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推进创新产业发展、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创新成果转化,充分激发释放创新活力,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牵头处室:发展计划处;参加处室:政策法规处、高新处、农村科技处、科技成果处、产学研合作处、专利执法处、知识产权管理处)

2、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启动实施科技企业培育“十百千”工程,大力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发挥其对技术创新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在全市加快形成10家以上创新型领军企业、20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1000家中小科技企业组成的科技创新主体。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引导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牵头处室:高新处;参加处室:政策法规处、发展计划处、农村科技处、科技成果处、产学研合作处、专利执法处、知识产权管理处)

3、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政产学研金用各类创新组织围绕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和重大产品研发,整合各自优势创新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合作联盟。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骨干企业深度合作,积极组建产业联盟、校企联盟和产学研创新载体,联合突破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重大目标产品,转化重大科技成果,加快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大开放合作、组织协调力度,打破区域界限,着力推进区域科技合作;打破领域界限,着力推进产业科技合作;打破项目界限,着力推进载体科技合作;打破体制限制,着力推进基地(中心)科技合作。(牵头处室:产学研合作处)

二、深化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

4、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强监督考核和政策支持,完善企业创新、人才创业、区域协同的动力机制,大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创新型县区、创新型乡镇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市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推进计划(2013-2015)》的各项任务和目标落实完成。(牵头处室:政策法规处;参加处室:发展计划处、高新处、农村科技处、科技成果处、产学研合作处、专利执法处、知识产权管理处)

5、加快市科技创业城建设。积极帮助市科技创业城向上争取项目、政策和资金,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向科创城倾斜,推动科创城创建省科技服务示范区。加快“市科技广场”建设,制定和完善“科技广场”运作方案、管理制度,将科技广场建成具有特色和国内有影响力的科技服务品牌。(牵头单位:市生产力促进局;参加单位:办公室、政策法规处、发展计划处、高新处、农村科技处、科技成果处、产学研合作处、专利执法处、知识产权管理处、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市科技情报所)

6、推动高新区升格。做好高新区升格的跟踪、争取和协调推进工作,全力争创国家级高新区。(牵头处室:高新处)

三、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

7、出台《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强化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体系,着力完善区域服务体系。推动成立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完善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督查推进与目标考核工作,全力完成创建目标任务。(牵头处室:知识产权管理处;参加处室:专利执法处)

8、启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引进省内外知名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健全和完善区域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牵头处室:知识产权管理处;参加处室:专利执法处)

9、加强专利行政保护。加强专利行政执法队伍和基础条件建设,提升专利行政执法能力。完善专利行政执法内部规章制度,推进规范执法。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执法维权“护航”专项行动,重点开展商贸流通领域检查和整治。深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和预警工作。积极配合检察院、法院、公安部门加强知识产权两法衔接机制建设。(牵头处室:专利执法处;参加处室:知识产权管理处)

四、健全技术转移机制

10、完善技术转移激励机制。启动“科技创新券”试点,对中小企业购买高校院所、科技中介机构的科技服务费用支出进行补助。扩展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对本市企业购买重大技术成果,完成技术合同登记备案,并成功实现产业化的,对购买费用予以补贴。(牵头处室:产学研合作处;参加处室:发展计划处、科技成果处)

11、加快市技术市场建设。以我市产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搭建线上线下、场内场外融合互动的科技成果交易和转化服务平台,以科技成果信息和开放服务平台建设为依托,以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为基础,以科技成果信息服务、技术转移、产学研合作、科技咨询、科技金融服务、科技培训服务为主要内容,建设全链条、多要素、网络化的科技成果交易服务体系,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环境,促进国内外优质科技成果资源的转移转化,推进科技创新的步伐。(牵头单位:生产力促进局;参加处室:科技成果处)

五、完善科技项目评价机制

12、探索市场化征集科技项目。面向社会征集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项目,按研发成果评估情况给予后补助。(牵头处室:发展计划处;参加处室:高新处、农村科技处、科技成果处、产学研合作处、知识产权管理处)

13、开展科技计划项目信用管理试点工作。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相关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提高科技诚信意识,营造良好的科技信用氛围。(牵头处室:发展计划处;参加处室:政策法规处、高新处、农村科技处、科技成果处、产学研合作处、专利执法处、知识产权管理处)

六、构建多层次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14、加快推进省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建设。建成市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提供投融资信息、银企自助对接、政府专项资金申请等服务。以高新区、国家级产业基地、省科技金融示范区为重点,加快发展科技支行、科技小贷、天使投资等科技金融机构。全面推进“苏科贷”试点,探索采取风险补偿、贴息资助、创新支持等相结合的方式,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和科技创新风险,努力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牵头处室:高新处;参加单位:生产力促进局)

产学研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研究基地 建设与管理

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在科技创新的组织要素中,政府、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成为最重要的四要素。如何构建合理的四要素组合模式和运行机制,一直是研究热点。当2008年底爆发的金融危机给现代人类社会带来灾难时,大家开始关注一个新的问题:科技创新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的创新,社会科学的创新也实实在在地影响着现代人类社会,尤其是随着社会组织形式、经济运行方式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政府对社会管理政策的分析总结和理论指导需求,以及企业应对市场变化、政策变化趋势和制定科学战略的需要显得非常迫切,而满足政府和企业的这些需求可以通过建立以大学为基地的联合研究机构实现。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现代服务业研究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模式和经验,为政企学联合推进社会科学创新提供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的案例。

1 现代服务业发展及其特征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现代服务业,又称新兴第三产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流程和管理理念基础上的新兴服务产业。它既包括随着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产生的服务业的新型业态,也包括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我们认为:现代服务业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环境发展起来的,技术与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

近年来,现代服务业在全世界范围受到了高度的关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我国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2006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把现代服务业与信息产业并重,设立了“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提出“发展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总理在2008年十一届人大政府报告中提出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当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正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迅速转变,服务业产值已占GDP的70%以上,中低收八国家占43%。2007年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只有40.1%,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中低收入国家,迫切需要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具有技术性、知识性和新兴性三大基本特征,新兴性的特点表明其在时间上是现代兴起的或从过去演变而来的。因此,产业发展模式、规律,应用特点等都给业界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以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为指引,密切联系企业及科研机构,开展现代服务业的理论研究。政策建议、模式探索等活动,也成为了高校开展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重要任务。

2政产学研合作的意义

随着新技术革命和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创新能力、政策科学性已经越来越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尤其对技术创新组织政策,创业政策、科研项目产业化的重视空前高涨,各种高技术园区,研究开发组合、政产学研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不断出现。

其中,政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必须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企业、大学是知识创新的重要主体,而政府具有先天宏观信息优势,政产学研合作的内在力量来源于市场的驱动力、政府的调控力、资金的支撑力,文化的感染力、发展自我原动力的综合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易,实现了异质性知识系统的高效和高度耦合。在不同领域内探索建立发挥三方各自优势的合作模式是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推进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从政府角度,组织、催生与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组成的研发合作体,对推动国家技术创新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政府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成为了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环节。

纵观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学研合作,政府在其中发挥着不同形式但毫无疑问都是极为重要的主导作用,政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政策模式,并广泛融入到国家创新系统之中。1 984年美国颁发了《国家合作研究法案》以刺激战略研究合作伙伴关系(Strategic research partnersh ps SRP)的形成。欧洲的尤里卡计划特别强调产学研合作,要求申请项目的大学、科研机构必须寻找企业伙伴。芬兰1 OO%的科技计划项目都要求以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1 933年,日本就成立了全国性的“产学合作研究委员会”,日本政府为了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几乎所有国家级项目都采取了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开发体制。

目前,我国政产学研合作组织无论在数量上、合作关系紧密程度上,还是新思维、新技术的产出数量上都显不足。其主要原因是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而政产学研合作的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符合三方利益诉求的分配模式。

3现代服务业研究基地建设背景

现代服务业研究基地是基于政产学研合作的人文社会学科研究非实体机构。从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和北京市教委《普通高等学校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中可以看出,研究基地是科研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是聚集和培养优秀学术人才,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针对学科前沿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组织高水平研究的新型科研组织。针对当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设立相关研究基地显得必要而紧迫。

4 现代服务业研究基地基本构架

4.1理论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K・Boyle,R・Rothwel l Lv Asaroff等为代表,研究主要从大学角度解释合作创新行为产生的要素特征。8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J・RGrande首次采用定性方法从大学和企业互动角度,对产学研合作行为进行详细的数理描述和过程分析。贝蒂特(F・Bidault)和费舍尔(WA・Fisher)则从微观项目层次,应用现代厂商理论,探寻在不完全的市场环境中,合作项目的最优制度安排。我国学者也对产学研合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在创新主体方面,李志强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得出企业应该是产学研合作的主体:在合作模式方面,黄胜杰、张毅提出三种模式:集成模式、联合模式、共建模式;王娟茹从教育的角度,分析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协作模式、联合型合作模式、一体化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运行机制j在利益分配问题上,罗利、鲁若愚建

立了产学研合作对策模型,对产学研合作的分配比例进行了研究。我国从1992年开始进行产学研合作,虽有一定发展,但效果不尽如人意。

以往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对自然科学技术的联合研究问题上,而对社会科学联合研究问题的探索,显然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但金融海啸爆发以后,我们再也无法忽视这样的现实:金融市场产生的危机,使政府、企业遭受重创,而政府和企业自身知识和研究能力无法防范和抵御这样的高智商恶行,而有能力研究提出防范理论和方法的人群主要集中在大学研究机构,这说明社会科学也需要联合研究。

因此在社会科学的联合研究方面,我们提出现代服务业研究基地这样的模式作为社会科学联合研究的一个探索案例。

4.2基地定位

现代服务业研究基地是基于政产学研合作的人文社会学科研究非实体机构。人文社科知识研究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成果有着很大的差别,建设联合研究组织的方式也存在着差别。现代服务业研究基地目标定位于“以大学的学术研究为基础,以信息高效流动为特征,以服务政企现实问题为载体的高深知识创新孵化器”。

4.3运行机制和基本功能

4.3.1体制构架

研究基地主体为大学及其研究人员。大学具有先天的研究优势,有研究传统,研究人员、齐备的研究资料和设备。研究基地重点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信息资料建设、咨询服务以及科研体制改革等五个方面功能,以组建课题组的形式打破了固定机构(政),大学(学)、企业(产)的组织界限,建立起“基地内项目流动”制度,从而加强了产学研各方的联系,实现了优势互补。通过体制创新,建立了跨部门,跨地区的流动科研体制,并努力走出国门寻求产学研联合。

4.3.2信息体系

学校借助长期以来与政府、企业建立的信息渠道和信息积累,并融通校内信息资源,为研究人员迅速而准确地捕捉所需信息提供了方便。

4.3.3利益分配机制

基地利益管理模式使得人文科学研究成果的利益分配模式变得简单,项目流动方式保证基地经济盈利点不在政策研究,而在对企业的咨询服务,这也是企业的交换目标:政府可以得到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的政策建议;而大学本身提供给基地的支撑资金和办公条件类似部分孵化器功能。大学并不追求经济利益,大学的核心目标为学术研究成果和影响力。政府,企业、大学各方利益均可以在基地框架内得到实现。

产学研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影视艺术;产学研;改革措施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影视艺术专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艺术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从某种层面上讲,其培养的人才能否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是检验其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促进学科和科研的发展,影视艺术专业的高校与用人单位的产学研合作培养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由于诸多原因,影视艺术专业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还缺少科学有效的联动机制。虽然各个高校探索实践了一些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但是总体来看,在创新活动组织、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制度保障等方面尚存在分散、封闭、低效等突出问题,并没有发挥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联合效应。为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中,明确提出了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通过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建立起能冲击世界一流的新优势。本文基于产学研协同合作培养人才的需求,从组织管理体系构建、人事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机制、科研组织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文化体系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与策略。

一、影视艺术专业产学研合作培养改革的迫切性

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是“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确立起“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指导思想。由此可以看出,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技术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而要建立企业自主创新体系,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就必须加强校企联合,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纲要规定的产学研应用到影视艺术专业领域,就需要将影视用人单位在资金、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与影视艺术高校在学科、科研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在资源配置方面的长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在我国影视艺术专业产学研合作培养方面还面临诸多问题,包括:由于地区经济差异、导致高校教育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部分学校的教师专业方向单一;艺术教育的社会资源供给不均衡,配置不合理;机制体制不合理,未能使创新资源最大化释放;与国际同领域的专业竞争力后劲不足,等等。基于以上产学研发展中的问题,十分有必要打破我国影视艺术专业培养的陈旧观念和传统束缚,以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效为目标,加强人才培养,完善科研评价,提升产学研效率与水平。

二、影视艺术专业产学研合作培养的改革措施

影视艺术专业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应改变传统的模板式普及教育理念,需要在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人事管理、资源共享、科学的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机制体制改革,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知识创新模式,改革的举措分述如下。1.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与人事管理制度。为保证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开放性和资源共享,可以实行由高校、影视单位和国外相关机构参与的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主要的组织机构由理事会、学术委员会、中心主任、中心办公室及研究团队组成。在人事制度上,实行人才流动不调动的管理办法,有效释放人力资源,增强对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2.探索影视艺术专业联合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结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求及特点,构建适应影视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三方面内容:基础知识与新知识教育;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与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品德与综合素质教育。从高校、用人单位等联合角度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此外,搭建多元化培养平台,从品德人格全程教育、制度关爱双重保障来全面进行素质教育。3.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与资源共享方法。发挥产学研整体的调度作用,在高校、影视单位和国外相关机构之间建立跨单位的软硬件平台,实现共建单位资源的无障碍共享,打造国际一流的硬件环境。同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考虑论文、影视作品、项目、成果奖、人才培养等因素,构建以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加强与国际影视机构的深度合作,设立国际专家研究实验区,定期开展实质性合作、交流与联合人才培养。巩固拓展影视艺术实践基地、强化实践环节,将毕业设计与用人单位相结合,构建影视艺术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平台。从联合培养的文化角度来讲,应注重多元融合,崇尚学术自由,推进集体创新。

三、结语

本文针对影视艺术专业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存在的效率低、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通过分析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现状,提出了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与人事管理制度、探索影视艺术专业联合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与资源共享方法等改革措施与策略,对于影视艺术专业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忠见.关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戏剧文学,2016(5):128-131

产学研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Abstract: I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achieves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meet national requirement for high-qualified, skilled personnel, draw social resources to promot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y must take the road of production-study-research cooperation. Aiming 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s of production-study-research coope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eep-level cooperation relationship and long-term mechanism that is urgent to build for promoting production-study-research cooperation and put forward that it is needed to be clear and explored in the practice of production-study-research cooperation. Under the situation of popularization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only the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make a right position, make goal of running school clear, cultivate many applied talents wh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market and take the road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production-study-research combination, they can survive and develop.

关键词: 产学研模式;高职教育;培养机制;合作

Key words: production-study-research model;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mechanism; co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8-0256-02

1当前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高职院校都能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所处的地域,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产学研合作方式与途径。我们通过对不同类型的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在开展产学研结合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

1.1 高职高专产学研合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1 对产学研合作仍缺乏正确的认识学校把产学研结合只作为解决学生实习的一个途径;企业因为没有品尝到产学研合作教育带来的甜头,对产学研结合缺乏正确认识,把其视为额外负担。

1.1.2 没有找到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有些学校和企业虽然认识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产学研结合的外部环境、思路不够开阔或自身条件的影响等原因,还没有找到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1.3 缺乏长效机制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在产学研结合中缺乏有效的调控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等一系列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致使目前一些学校的产学研合作还停留在浅表层次。[1]

1.2 原因剖析

1.2.1 宏观方面①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不利于产学研合作的发展。目前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完全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行业对高职高专教育缺乏有效指导。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仍处于民间活动状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责、权、利的规定比较模糊,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制约了产学研合作深入、持续、健康地发展。[2]②缺乏国家在宏观层次上调动包括学校、社会各用人单位以及学生积极性的政策法规。国家对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明确的,但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③经济发展对产学研合作的内在牵动力不足。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转型期,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区域间、行业间、企业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岗位仍然被传统性劳动力所占据,企业还没有体验到合作教育带来的好处,因此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我国的就业市场还不规范,人才高消费,高职高专毕业生被一些企业拒之门外,因此,发展高职高专教育还没有成为企业的迫切愿望。

1.2.2 微观方面①学校自身实力不足制约了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校企合作必须是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才能够健康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探索产学研合作主动性缺乏,实验条件不具备,一定数量的 “双师型”教师队伍缺乏,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高,使得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途径不畅,从而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开展,同时这也是企业与学校合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②学校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思路不够开阔。主要表现在:一是把开展产学研结合仅仅作为解决原有模式下学生实习的一个途径,没有真正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首要任务来考虑。二是许多学校在寻找产学研合作的工作岗位时跳不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圈子,因而使产学研合作的路子越走越窄。三是许多学校的课程设置改革滞后,学生知识结构具有不适应性。

2建立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及问题,推进产学研结合亟需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在目前这种产学研结合的初级阶段,政府应该通过引导、支持产学研的政策,鼓励高职高专院校与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当前,政府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有利于推动产学研结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

2.1.1 政府通过设立“产学研结合基金”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学校进行产学研合作,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制定和实施“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制度,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全面推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3]

2.1.2 在制定有关法律(如《企业法》)时,要有明确的条文规定生产条件先进的企业有为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同时,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如对参与了产学研结合的企业,可根据接受学生的数量和消耗企业材料的费用,享受一定的减免税等,吸引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

2.2 理顺产学研结合运行主体间的合作关系产学研合作教育要健康发展,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保证,但高职高专院校与企业是产学研合作的主体,校企双方建立紧密结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是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的基础。因此,理顺主体间的合作关系,是产学研结合的关键,双方合作层面如何,将决定产学研合作的程度。目前校企双方合作层面主要有以下三种:

2.2.1 浅表层面的合作企业没有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课程体系设计、科研课题的研究以及教学质量评估等环节,虽在毕业实习方面有一些安排,但也仅仅属于参观性的,只停留在形式上,并没有真正起到职前训练的作用。

2.2.2 中层面合作企业开始关注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格要求,同时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初步参与到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体系设计以及教学质量评估中,而且学生基本能顶岗进行综合训练,有机会在工作中结合实际将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真题真做。但这种层面的合作还仍属于比较松散的合作。

2.2.3 深层面合作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学校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的开发,教学条件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到毕业生的实习安排,科研课题的合作,再到教学质量评估各个环节,企业都积极参与,把其视为自己工作的一部分;学校也为企业的发展“量身订做”人才。这种合作使校企双方真正建立起紧密的内外结合关系。

浅表层次合作和中层面合作都没有理顺产学研结合主体间的合作关系,因而产学研结合工作就受到了很大影响;只有建立深层面合作关系,校企双方才能够在双赢的基础上做好产学研结合工作,才能够真正促进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

2.3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

2.3.1 建立调控机制高职高专院校自身必须建立一种根据市场、企业变化随时适应、调整的机制,能够主动适应市场变化,调整办学方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办学规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①成立由行业主管部门、企业、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组成的“产学研结合指导委员会”。其基本职能是宏观调控产学研结合的发展,统一协调解决产学研结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提供指导、咨询与服务等。②成立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学校的专业教师、教育专家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其基本职能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现状与变化,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根据岗位职能变化,设定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思想,制定专业培养计划等。

2.3.2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高等院校与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能否寻找与把握到双方利益平衡点;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的各种保障机制是否健全。为此,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建立合作保障机制。①建立校企双方的管理协调机构。校企双方建立“三级双轨”模式管理机构,负责协调处理校企合作中的有关问题。②出台相关基础文件。为保障校企合作教育的顺利实施,校企双方应研究出台下列文件:《校企联合共建实践基地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校企联合科研开发管理办法》、《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等。

2.3.3 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产学研结合开展情况如何,需要对其进行综合检验与评估。由于评价产学研合作的指标极其复杂,包括人才培养的质量、管理的科学化程度等“软”指标,还包括培养人才的数量、效益,合作企业的成本、产值等“硬”指标。只有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才能够检验产学研结合形式是否正确、效率快慢、效果好坏、效益高低及成熟度等[4]。建立这种评价机制,包括政府与高职高专院校两个方面:政府应建立对产学研合作工作的评价体系,促进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规范开展;高职高专院校应制定各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工作情况的具体评价指标,将其纳入学校整个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以不断检验、改进产学研结合工作。

3产学研合作实践中应明确和探索的几个问题

①实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产学研合作为途径的教育教学模式,必须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实际业务环节建立切实可行的实践性教学体系,这是产学研结合的关键。②必须具有相对固定和一定数量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并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建立深层次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使校企双方能够真正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③必须有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模式给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加大了实践性教学的难度,而且只有具备“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素质,才能胜任产学研结合的教学工作。④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高职高专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专科接本科等多种层面相互沟通、衔接的重要环节和纽带。[5]因此,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构建上,既要强化专业岗位技能的训练,又要重视基础教育理论知识的培养;既要考虑学生的就业要求,又要兼顾专科接本科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衔接,更要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都需要高度重视,深入研究。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高专教育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它的发展不仅要依靠教育部门的努力,还要依靠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更离不开产业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全社会都应该共同关注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为其营造良好的氛围。相信在全社会的努力下,高职高专教育的产学研结合会越办越好,从而推动高职高专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温景文.校企合作办学的认识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2,(1).

[2]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A].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产学研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建立体制机制,推动产学研合作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学院立足服务于国家“新四化”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深刻把握高校创新生态体系中的特殊生态位,制定了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策略,成为全国高职系统服务企业、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蓝海战略”和“一体化战略”指导下,学院专门设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和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学院校企合作总体规划的实施、校企合作管理平台的建设和重点项目的开发与组织等。同时,在二级院系建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和研究咨询机构,专门配备分管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的副处级管理人员。

同时,学院出台了教师进企业制度和社会服务管理办法,对科研、技术咨询、培训等均规定明确的指标,加大奖励力度。把培养专业带头人的目标定位于“教学名师”和“行业专家”,充分调动院系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实现产学研工作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机衔接、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产学研合作工作模式和机制。如今,学院每年取得科研成果300多项,部分成果直接转化,有些成果被编入北京市政府《成果要报》,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平台,有效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

办学中,学院通过产学研结合,特别是通过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共建高科技实体,不仅创造了一批实用成果,创新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拓展了办学特色,促进了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学院突出专业优势,建立了两个专业研究所,七个系、所一体化的研究中心。其中,商业研究所每年为政府、行业、企业提供服务项目30余项,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商业标准的研发与制定,北京市商业的规划、重要政策、标准,成为北京商业研究领域的“智库”。此外,还设立两个专门培训机构――高级管理培训中心和继续教育学院,每年全院社会培训超过1万人次,2013年峰值超过1.7万人次。

2012年,学院牵头组建了北京商贸职教集团,吸纳了57家包括政府、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在内的成员单位,依靠情感纽带、事业纽带、利益纽带连接成产学研共同体和利益链,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以及课题研究、培训、项目研发和实习实训基地共享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学院已经成立了4个企业冠名的商学院和培训中心,在研究开发、培训服务、人才培养和师资培养等方面,实现了校企深度合作。例如,学院“北京烟草培训中心”设立以来,为企业培养500多名科级干部,开发了物流培训项目,每年帮助企业进行社会招聘和员工技术考核,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的发展,满足了行业和企业的需求。

几年来,学院建立了两个北京市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即京商科技创新平台和流通现代化科技创新平台,成立了北京老字号研究基地,成立了北京社科研究基地――国际商业中心研究基地,是北京高职院校中首次设立的省部级研究基地,成立了王府井研究中心。同时,学校牵头主办中国商业史学会、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北京商业文化研究会等多家全国性和地方性学会,参与六个全国行指委,其中商业行指委秘书处设在学校。依托这些平台,学校对接行业企业,积极开展研究、咨询、培训等项目,大大推进了产学研合作的范围。

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生态位,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实践表明,产学研合作对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为此,学院将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相结合,按照“校企共同成长”的理念,除了建立校企战略联盟,还与375家企业建立了以实训基地为主要合作内容的紧密型校企合作伙伴关系。同时,引企进校,在校内开办超市发、环境国旅、锐点中视、大华会计师事务所等,形成真实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内1.7万平方米的实训大楼,引进知名企业业务流程,开发“上班式”课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通过产学研,推动人才培养,不光注重实习实训,给学生开办企业第二课堂,还根据财经类专业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推广“工学结合”的同时,尝试“研学结合”的课程改革,积极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探索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明显成效。

近年来,学校学生参加全国高校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先后3次获得全国一等奖,两篇论文入选全国核心期刊《工程数学学报》,在创业计划大赛中也屡获佳绩,荣获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最高奖项――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与时俱进完善产学研一体化生态环境

近年来,尽管我国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从生态位分析来看,多数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仍然存在平台小、障碍多、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难以形成集群效应。对此,学院领导指出,推动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上,从法律、政策、组织、机制等多方位入手,不断优化产学研生态环境,推动职业教育产学研走向健康发展轨道。

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涉及政校产研等多方主体,与普通高校的产学研合作相比,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还没有得到相关的产业、科技和财政等部门应有的重视,教育主管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和统筹安排,因此需要构建一个有力的组织协调机制。比如,建立一个由政府、学校、产业、科技等相关部门联合组成的强有力的产学研协调机构。

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是隶属于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单位合作,涉及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为保障合作能够持续稳定开展,必须建立较为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从立法层面上明确各方职责,规范和协调各方关系,保护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建议尽快解决政策激励缺位问题,使合作利益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