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培训课程体系建设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技能培训;课程开发;案例教学
作者简介:刘骏(1978-),男,江西新余人,广东电网公司教育培训评价中心,工程师,高级技师。(广东 广州 510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109-02
培训课程规划是以提升员工岗位胜任能力为根本,全面梳理、整合现有培训课程资源,分析、提炼培训课程需求,统筹规划课程建设,系统组织课程开发,为公司一体化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培训课程规划工作的目标是建设以公司一体化培训课程为核心、各单位差异化特色课程为补充的培训课程体系。为此,本文以用电检查专业、变电专业为例对典型案例的收集进行了介绍,从理论和实际案例素材两个维度去提炼并升华流程步骤和方法工具,将案例素材中的成功之处提炼和萃取成为组织经验进行了概括和分析。
一、技能培训课程开发的目标
技能培训课程开发的核心目的:
一是萃取。隐形知识显性化,专家个人经验提炼成为组织经验。课程开发的起点和依据,是课程内容的准确来源,案例练习的依据。
二是赋能。通过学习活动将专家知识内化成学习者的知识,进而转变为行动,提高绩效。课程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业务水平,减少培训工作的重复性,提高培训工作的质量,为基层员工培训工作打下基础。该培训课程为建立科学性命题提供了保证,并且通过该系统典型事故案例、反事故演习方案、节假日保电方案等的学习和培训,全面提高培训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为电网设备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组织经验提炼的步骤和方法
技能培训课程需求分析即通过访谈企业内部培训需求的发起者和相关人,了解企业的业务需求,进行组织经验提炼。提炼就是整理、萃取专家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并将之变成显性知识的过程。
1.定位分析
收集需求信息,重点分析对企业绩效影响,目标学员情况等,选准课题,为进行组织经验的提炼定好方向,做好准备。
2.收集素材
典型案例收集可通过访谈和挖掘专家个人经验,提炼和萃取成为组织经验。专家访谈分为一对一访谈和小组访谈,访谈主要是收集典型案例,即根据任务进行关键事件访谈,获得代表性的案例素材。
(1)典型案例四大特征。真实性:要求案例是真实发生而不是虚构的,真实案例才是有力量的。典型性:一般要求是典型任务、典型客户、典型项目中发生的案例,目的是为了保证素材的代表性。完整性:指案例的背景信息、任务、行为过程及结果要完整。只有完整的案例,学员才能客观、完整、全面地进行分析。冲突性:案例中包括了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利益人群、不同的思维或行为方式,具有冲突性才能促使学员站在不同角度分析思考,既能引发讨论兴趣,也能更好进行反思升华。
(2)案例设计模板。典型案例收集先明确素材的特征要求(例如竣工查验中常见的10KV电缆故障问题),然后向相关专家收集,这种方法需要的时间较长,收集范围有限,但是便于筛选,素材质量较高。典型的案例设计模板如表1和表2所示。
采集故障线路故障相电流、零序电流以及与故障线路存在互感的各条线路的零序电流,利用经验公式估算,可提高线路故障点距离的准确度;
利用故障线路两侧电流、电压量,与故障线路存在互感的线路零序电流,以及带电测试得到的线路自感、互感参数,通过补偿算法,消除线路间互感和过渡电阻对测距精度的影响,得到线路故障点的精确定位 单端电源时,过渡电阻不产生电抗分量,不影响故障测距,双端电源时,过渡电阻产生电抗分量,影响故障测距,一般电源电压高侧测距变大,电源电压低侧测距变小;
随着电网规模的日益扩大,输电线路同杆架设越来越多,存在互感的线路故障时测距精度受到影响,导致查找故障时间拖长
3.整理萃取
从理论和实际案例素材两个维度去提炼并升华流程步骤和方法工具,将案例素材中的成功之处提炼成可复制的知识,同时与对应的理论保持内在逻辑的一致性。萃取提炼成果表如表4和表5所示:
4.验证审核
验证这些知识点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概括性,是否可以作为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深度挖掘,是否有错误的地方等,只有经过验收审核的知识才能进入课程整合开发。课程整合开发是结合理论、组织经验、案例等素材,理清课程思路,再进入课程设计与开发阶段。在课程后续的开发过程中,还可能需要补充收集到的案例或微调组织经验。
三、结语
培训是一项系统的工作,要想更好地完成这些工作,必须依赖于良好的培训方案。有好的培训方案,不一定有好的培训效果,但要有好的培训效果,则必须要有好的培训方案。[1,2]所以设计符合电力行业特点和本企业实际状况的培训方案,有效地提高培训效果,以提升员工岗位胜任能力为根本,全面梳理、整合现有培训课程资源,分析、提炼培训课程需求,统筹规划课程建设,系统组织课程开发,为公司一体化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管培中心将管理人员全员培训工作列为转型期落实新定位、满足新要求、实现新职能的战略任务,坚持“专项工作专业运作”的原则,通过“双向沟通业务对接”的途径,采取“集中管理分散操作”的模式,举全力开展管理人员全员培训工作。
战略领航,价值为帆
管培训中心突出国网冀北电力和管培中心双重战略的合力引领,以国网冀北电力“两个价值最大化”的传播、推动与实践以及管培中心的核心价值提升与职能实践为源动力,指引管理人员全员培训的工作方向。
追求“两个价值最大化”
“十二五”时期是国网冀北电力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管理转型期和改革攻坚期,根本任务是加强队伍建设和品牌建设,努力追求企业综合价值和员工工作价值最大化(即“两个价值最大化”)。管理人员全员培训,成为2013年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推进“两个价值最大化”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管培中心以此项目为突破口,以传播、推动和实践“两个价值最大化”为使命,全力服务公司发展战略。
提升与实践管培中心核心价值
管培中心以管理人员全员培训为抓手,以企业大学战略目标为引领,紧紧围绕公司党组要求、新的功能定位及品牌建设,通过与公司的职能对接、业务对接、岗位对接,深入培训研发与实践,全面提升培训内在品质,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培训品牌,力求全面落实管培中心新的职能定位,实现管培中心的核心价值。
方案策划,破茧成蝶
通过举行管理人员全员培训专项工作动员会、研讨会、汇报会、审稿会、小组会等会议,分别从企业层面和员工层面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分析,确定了2013年管理人员全员培训总体方案和财务、人资、运维、营销等四个专业培训方案标准模板和范本,为3月初召开国网冀北电力全体部门培训负责人会议提供了高质量的会议资料和极具价值的实践参考,为4月份开始实施培训及全年培训的预期完成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人员分类明晰是前提
依据《国家电网公司岗位分类标准》,管培中心对公司管理人员进行了明确的专业类别划分,确定了干部系列4类人员和一般管理人员16个专业类别。其中,干部系列分为中层干部(部门负责人类,包括党群中层、行政中层、助理、副总师)、县级供电局长、供电所长、班组长;一般管理人员分为人力资源、财务资产、物资管理、行政事务、党群管理、监察审计、教育培训、规划计划、工程建设、电网运行、电网运维、电力营销、安全监察、科信环保、综合管理和经法管理等中类专业划分人员。
岗位能力分析是基础
岗位能力分析是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方案策划的重要参考依据,管培中心不等不靠,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编制了《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标准》,主要依据以下四项资料:《国家电网公司岗位分类标准》、国网冀北电力《公司本部岗位工作标准》、2006年原华北电网有限公司《员工培训发展手册》、2009年原华北电网有限公司部分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模型、培训方案。其中,管培中心编制的《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标准》,经公司专业部门审核修订后,作为了本次管理人员全员培训方案策划的主要依据之一。
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兼顾是原则
坚持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统筹兼顾的原则,落实在课程设计上,突出以下四个方面:⑴体现国网冀北电力特色,把国网冀北电力的文化、战略、品牌建设等内容,列为通用知识模块的培训重点。⑵强化执行力的建设,把执行力、组织协调沟通列为通用能力模块的培训重点。⑶着力提升岗位适应性,把专业的形势任务、政策法规、制度流程、信息管理系统、基本业务知识、安全生产等列为专业知识模块的培训重点。⑷增强岗位履职能力,把重点业务或从业人员相对多的专业人员能力提升列为专业能力模块的培训重点。
培训班类型设置是技巧
管培中心详细分析了各中类专业人员规模与工作特点,决定设置“调考班”、“强化班”、“综合班”三种培训班类别。调考班,培训对象为2013年度有调考任务的专业,培训内容突出专业知识和能力;强化班,培训对象为核心专业或人数多的专业的管理人员,培训内容以专业知识与能力为主,兼顾通用管理知识与能力;综合班,培训对象为人数少的若干小类专业人员,培训内容以通用管理知识与能力为主,兼顾专业知识与能力。
管理为根,创新为魂
为高质量高效率完成管理人员全员培训工作,管培中心创新管理机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奋力推进管理人员全员培训。
“两晒”、“五推进”措施有力
“两晒”:即通过创办管培中心《品牌建设动态》,定期“晒工作”、“晒业绩”;把项目团队在项目策划、项目实施、组织管理成效、课程开发进度、总结完善提升等工作成效展示出来;把培训师的培训授课及培训研究等工作业绩进行科学统计并展示出来。
“五推进”:即通过制定《管理人员全员培训项目团队建设推进方案》、《培训师队伍建设推进方案》、《培训项目与课程体系建设推进方案》、《课题研究推进方案》以及《教研活动管理推进方案》,明确目标、细化措施、设定节点、落实责任,务求实效。
业务竞赛营造学术氛围,推进团队工作
2013年,管培中心围绕管理人员全员培训项目,开展“我来上一课”和“项目团队劳动竞赛”两项业务竞赛活动,以营造学术氛围,推进团队工作。
管培中心统一下发2013年课程开发计划和课程开发标准模板,组织培训师认领开发课程,经过助教、学习、开发、成果展示与试讲等环节,评选年度十佳精品课程,以提升专职培训师授课能力,优化课程开发流程、确保课程开发质量。
针对管理人员全员培训的20个项目团队,从培训项目方案制定、《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标准》构建、培训规模、培训运行规范化程度、团队成员参与授课情况、公司专业部门及学员满意度、成绩分析报告、培训总结、培训事故等维度全方位考查项目团队工作质量与成效。
专题会议推进专项工作
国网冀北电力月度公司级培训中心工作例会,定期沟通管理人员全员培训项目方案策划、实施情况、团队动态及存在问题,保证了培训沿着公司要求的轨迹规范运行。管培中心月度工作会建立管理人员全员培训月汇报制度,由培训管理部回顾上月工作情况,提醒业务部门需注意的关键事项,公布当月培训计划,并对项目实施相关工作提出具体要求。管培中心不定期召开专题会,统一项目运行规范,检查团队工作进度与质量,协调团队工作,解决团队疑问,强化整体合力,提升管理水平。
实时沟通,动态调整计划分布矩阵大表
为均衡分布培训计划,预览培训学员人数分布情况,合理安排培训资源,管培中心设计了各专业类别的培训项目期次和时间分布矩阵大表,直观地反映了管培中心在全年时间里,每周计划接待的培训、会议等项目数量及总人数。培训管理部与20个项目团队实时沟通培训计划变动情况,及时合理地反馈计划调整建议,为管培中心宏观运行稳定提供了保障。
专业团队,职业运作
管培中心成功建立了项目团队与国网冀北电力对口专业部门的对接关系,畅通了管培中心与公司的沟通渠道。在项目团队组建过程中,以专业对口为基础,打破部门与教研室界限,盘活管培中心内部人力资源,以专职培训师为主,吸收其他部门相关岗位人员,组建以中类专业管理内涵为核心、覆盖小类专业业务范畴的无边界项目团队,突出团队专业特质,实现了专业部门对培训项目开发与运行的垂直影响,缩短了业务链条,提高了工作效率。
管培中心严格遵循ISO10015培训质量管理标准,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培训项目质量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要求,科学进行需求分析、方案策划、组织实施和效果评估。
培训需求分析由项目团队从企业层面和学员层面并行分析,重点寻找“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磨合提升阶段,员工岗位胜任力提升与企业发展要求的结合点。
方案策划由项目团队首先编制本专业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模型,再结合本专业人员情况,设计培训课程、办班类型和人员划分。
组织实施阶段,由专门的项目负责人对培训班实施报到接待、日常管理、师资联络和费用管理。来自国网本部、国网冀北电力本部的相关领导,国网领军人才,省公司、地市级优秀人才,高校学者及管培中心专职培训师组成专家级、职业化培训师团队讲授培训课程。
所有项目通过学员满意度调查问卷开展一级(反应层)评估;通过结业考试开展二级(学习层)评估;重点项目已经形成三级(行为层)评估实施方案,待学员工作一段时间后,由项目团队深入学员工作现场调研走访。
弓如满月,矢志未来
管理人员全员培训是任务、是挑战,同时也是管培中心实现功能转型、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良好机遇。正确把握好完成任务和提升能力的关系,才能升华自我、铸造品牌。
构建培训项目与课程体系
项目团队结合培训实施情况以及学员、培训师等的反馈信息,再度审视本专业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标准和培训项目方案的科学性,在项目结束之后,对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标准和培训实施方案进行合理的修订。依据各专业类别《管理人员能力素质标准》并结合培训实践,编写相关专业类别培训课程关键信息,包括课程名称、培训目标、适应对象、授课方式、考核方式、重点难点、学时分配;通过收集并研究专家授课资料和助教听课,深入课程内涵,对原有的较为粗浅的培训大纲进行更科学准确的深加工,最后整合形成《培训项目与课程体系手册》(2013版)。
集中管理教学资料
管培中心将收集全部专业类别,所有专兼职培训师的授课资料,包括讲议、课件、素材等。对这些资料按照专业中类进行分类,规范编号,并将课件信息与课程关联,以利于查询和统计。拟开发建立基于网页版数据库的培训教学资源库,将培训项目体系、课程体系、课件、讲议、题库、指导书、教材、素材、案例、经验等培训教学资源有序存储和集中管理。
总结提升项目管理模式与团队运行机制
具体而言,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课程目标过于侧重于心理问题的补救及预防,忽略了心理的发展与促进。现在各大高校的心理素质培养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侧重于心理健康知识及技能的了解,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等。大学生固然可以通过学习这样的课程掌握如何避免负面情绪,但是却无法学到提升自己积极情感体验的技能,仅从表层了解到各种不良人格形成的过程,却无法深入了解如何发展乐观、自信、宽容等积极向上的心理。另一方面,心理素质培养课程实用性有待加强。现在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主要以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教学内容为主,具体包括学生的自我意识、个性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等等,学科在具体生活中的应用、教育载体的发掘等被忽略。因此,心理素质培养课程体系要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育载体,以提高课程的实用性。
二、提高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体系有效性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课程体系的建设及改革:
(一)完善心理素质培训方法
大学生个体性格存在较大差异,相应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教育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其心理素质情况将其进行分层,具体可分为超常、优秀、良好、较差、极差等几个层次,而学生要想更好的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心理素质必须达到良好以上水平,因此,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体系就要以超常、优秀、良好等三个层次为训练与提升的重点与目标。而培训过程中,要采用多样化的培训形式,与常见的理论疏导相结合,通过游戏、团体活动等辅导技术,来提高教育培训的灵活性与针对性,丰富心理素质培训的方法。
(二)选择代表性的大学生做志愿者
一些大学生的典型的心理状态带有普遍性,而选择这类大学生做心理素质培训的志愿者,可以发挥其现身说法的作用,从而提高培训效果。具体实施可以采用下列方法:首先,制定大学生志愿者培养与训练方案,从正在进行的心理素质培训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对培训方案的适用性、可行性做出验证及调整,对培训方案做进一步完善。其次,先将培训方案在小范围内进行试验,效果满意后再进一步扩展至其它试验小组,并对方案进行调整,再次试行。整个过程中,要对志愿者进行跟踪调查,收集反馈结果,修正、调整培训方案,最终确定心理素质培养体系实施方案,对现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补充与完善。
(三)构建综合化的课程内容
所谓综合化课程内容是指与大学生相关的所有活动,包括学习、生活、娱乐、社会实践等等,将这些活动、行为融入心理素质培训课程体系中,以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及健康的心理状态。综合化的课程体系建设要遵循“全方位、全过程、全渗透、全员参与”的原则,在学校分管领导的带领下,以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将各班班主任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在学科教师、宿管员、同伴等社会力量的支持下,通过校园文化宣传、媒体宣传及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来建立一个立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将学校教育、社会活动充分结合起来,更好的实现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保证培训效果。
(四)打造微环境文化课程
所谓微环境,是指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所处的环境,比如宿舍、班级等,而大学生生活的微环境会对其心理状态及心理素质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要从小处着手,打造微环境文化课程:首先,塑造宿舍文化心理。宿舍是大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所,宿舍的人际关系越和谐,宿舍成员越容易获得归属感,其对自身的价值也会产生更深刻的体会,从而促使其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其次,建设班级文化心理。班级是大学生相互交往的重要组织形式,因此,班级的文化氛围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班级同学的情感支持会使大学生形成一种认同感与归属感,因此要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建立积极的班级人际关系,培养其集体荣誉感及团队协作精神。
三、结语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培训基地;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48-03
学院依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批复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建设期内实行分级管理、统一协调,顶层设计、合理规划;始终坚持校企融合、专家伴随,构建体系、规模培养的建设原则。重在培训体系的构建,采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推行的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构建了一套培训课程体系,实施了一套培训评价方案,整体提升了培训能力,高质量完成了培训任务。
一、“工学一体、学做合一”构建培训体系
培训体系的构建,通过调研明确培训人员的具体职业或岗位需求,确定培训的总体目标。学院各专业组织召开了多场次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对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机械设备维修和食品加工与检验三个重点建设专业对应的各类职业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各职业的代表性工作任务,归纳出各自的工作领域,然后将代表性工作任务总结归纳出典型性工作任务,再转化为教学任务,设计完成培训课程体系,编写课程标准。培训体系的构建充分体现了:企业参与、工学结合、两层分解、梯次转化的特点。
1.课程开发,企业参与。为将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学校吸纳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建设,课程开发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方共建”的原则,由学院各专业的带头人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进行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企业技术人员了解行业一线工作特点,专业带头人明确课程开发的原则和设计思路,在此基础上双方合作编制课程标准、编写培训教材、设计学习工作页、完成教学任务。
2.课标编写,两层分解。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先要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确定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中所应涵盖的代表性工作任务有哪些。再将代表性工作任务分解为工作过程中的每一个具体环节。根据工作实际需要确定每一个工作环节的对象、要求、所需工具、工作组织方式等方面,然后为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目标等提供依据从而编写课标。
3.学习内容,工学一体。“工学一体”就是在教学过程分析和职业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开发课程。课程开发不能按照传统的开发流程由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学生的思维水平来安排。而是要以企业技术人员为主,先进行职业工作分析,对代表性工作任务进行总结归类,再提取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再进行教学过程的分析与加工,从而设计学习内容。
4.学习过程,梯次转化。梯次转化就是将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分析处理,将之转化为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校企双方根据培养目标、师资状况、企业需求、设备条件等因素共同协商,选择合适的学习性工作任务,进行转化。学习性工作任务就是为了满足人才培养需要而将职业工作中的真实任务――代表性工作任务转化成用于教学的学习性工作任务,由浅入深地将职业工作中的代表性工作任务依次转化为学习性任务后,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活动并组织教学过程的实施。所以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设计要符合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规律,让学员在完成若干个完整的情境中反复训练、熟悉不同的工作过程、积累初步的工作经验。
二、“点、线、面结合,德、能、研并举”开发培训课程
在项目建设期间,学院先后与北京玻璃集团、北京元六鸿远电子有限公司、北京北方车辆有限公司、北京南车二七车辆有限公司、北京星海钢琴集团有限公司、大连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北京市一轻研究院、北京龙徽酿酒有限公司、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义利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通过“教师进企业、员工入学校”的形式,举办各类培训班,构建了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创新了一套“点、线、面结合”,“德、能、研并举”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训体系。实现了加强职业素养、提升职业能力的培训目标。
1.“点、线、面”结合的培训体系。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训的过程中,课程体系建设以岗位需求的知识点、技能点为突破口,以生产过程为主线,以全面提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来构建培训体系,全面提升培训能力。
2.“德、能、研”并举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的确定依据企业实际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对于中级工和高级工的培训,主要侧重于职业道德素养和基本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对于技师及高级技师则采取技师研修的形式,除了进行职业道德素养和基本技能提升外重在创新研究能力的培训。
3.企业员工进学校的培训途径。培训采取企业员工进学校,企业提出培训需求,双方共同制订培训方案,确定培训课程,再由企业提供真实的工作项目和任务,在此基础上,按照工作流程,再根据培训人员的数量、知识层次等因素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培训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引领、工学交替的方式进行。理论知识和仿真模拟操作主要由学校专职教师担任,技能提升主要由企业兼职人员担任,双方在整个培训过程中都将职业道德素养和创新研究能力培养贯穿始终。
4.学院教师下企业的培训形式。学院根据企业需求,在参加培训人数较多、时间不好协调的情况下通常由专职教师去企业完成培训任务。这种培训一方面是根据企业要求对参训人员的职业素养、敬业精神、责任意识等方面通过培训进行提升。另一方面是培养员工善于总结工作经验,提升理论水平和修养。鼓励技术技能人才学会总结提炼具有创新性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加工方法、操作技巧等工作成果,形成对其他企业员工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经验性论文。激励员工参与成果研发和论文撰写的积极性,增强技术研发的能力。
三、评价“多元、多样、多级”,保证培训质量
培训质量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培训教师培训能力的提升和高技能人才技能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企业的满意度,保证培训质量,形成了《高技能人才培训评价体系》。学院在总结以往培训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企业用人标准,建立了“多元、多样、多级”的评价标准。遵循“以评促建,重在建设;以评促改,改利于评;以评促管,优化管理”的指导思想,采取诊断性、过程性与终结性多样化的评价形式和教师评价、学员评价、企业评价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评价过程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认定,立足于对高技能人才培训行为产生很好的规范、导向与激励作用,从而促进高技能人才在职业道德、业务水平、自身素质等多方面的提高,促使校企双方深入分析、认真反思和改进以往的评价模式,保证培训质量的提升。
1.评价形式多元化。以食品检验专业为例:培训学员的课程分别采取诊断性考核、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盲样考核四合一方式。诊断性考核是对学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摸底诊断,了解学员的基本情况,以便使教学有的放矢,成绩不计入结业成绩的总分。过程性考核占课程结业成绩的40%,终结性考核占课程结业成绩的40%,盲样考核占课程培训结业成绩的20%。单门课程合格者发给课程培训结业证书,全部课程综合成绩合格者发给专业培训结业证书。培训课程修完合格后,可参加相应部门组织的职业鉴定和综合评审,取得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2.评价主体多元化。建立完善的培训评价指标体系,形成科学、合理、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和具体指标,由培训学员、培训教师、企业共同参与培训过程的综合评价。通过评价,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评价效果。
学校每期培训后均向学员发放培训反馈表,及时征求培训意见,了解培训效果。学员的反应层评价为平均93%,企业满意度评价为100%。
3.评价内容多样化。评价内容涉及培训学员出勤情况、培训课堂学员参与的积极性、检验学员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及培训能力提升等多重指标,根据评价主体不同,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和具体操作标准,引导学员技术技能的全面提高。
4.四级评估效果显著。以提高培训效果为目标,建立四级培训评估制度。第一是反映层评估,是指培训结束后向每位培训学员统一发放各专业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问卷设计的目的是调查培训内容的设置是否合理,此外还包括对培训教师的评价;第二是学习层评估,是指培训结束后对学员进行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检查学员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第三是行为层评估,是指培训结束后在1~3个月之内,对学员进行跟踪,进行追踪性评估,目的是检查参加培训学员是否在工作中有行为的改变或者是否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工作过程中,提高了工作的实效性。第四是结果层评估,是指通过培训后对规模较大,人数较多的企业进行调研,分析培训是否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这种基于校企合作的四级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提高培训的质量,同时,通过这种“多元、多样、多级”的评价方式,有效提高了受训人员的培训积极性和参与度,从而保证了高技能人才基地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四、校企“共建、共享、共赢”,培训能力提升
为确保培训质量让企业和学员满意,学校大力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以打造国内领先的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目标,坚持“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以基地的共同管理和资源的共享为基础,多方联合政府、行业企业的支持,扩建实训场地,改善实训装备条件,优化整合实训资源,增加实训工位,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完善实验室功能,建成兼教学、培训、鉴定和科研需要为一体的现代化一流的多功能综合实训中心,目前通过项目建设,重点建设专业的实训工位明显增加,同时可以承担从中级工到技师不同级别和机械维修、食品检验、电气自动化等不同专业的职业资格的培训及鉴定工作,培训能力明显提升,达到和完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的标准和任务。
1.培训体系构建,促进队伍成长。高素质的师资培训队伍是提升培训能力的关键,是促进学校发展和专业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在培训体系构建过程中,重点建设专业形成了以本专业带头人、校级名师、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专业工作小组,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共同参与指导下,校企双方分工协作,勇于创新,在教学能力、技能水平、项目管理等方面得到明显提升。形成了专任教师为主体,企业专家、能工巧匠为补充的稳定的师资队伍。
2.专业能力提升,服务社会需求。服务社会需求和产业需求是职业教育的目标和宗旨。培训基地的三个重点专业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内涵。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紧缺型、实用型技能人才。特别是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选准在首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为社会、企业提供多形式、高质量的技能人才培训服务,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拓宽了专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3.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共享共赢。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学院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构建培训体系,各专业分别成立了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培训方案,明确培训目标,协商培训计划,评估培训质量,反馈培训信息。充分发挥了企业在人才需求、培养目标、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等培训内容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建立起了工学结合、校企互动、多方参与,实现了校企共享共赢的运行机制。
4.开展模式创新,提高培训质量。近年来,学校以“立足轻都市工业,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就业”为宗旨,立足专业发展,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为目标,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创新培训管理模式、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及时进行培训分析,改进培训方法,使学员满意度达98%以上。
学校通过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在培训体系的构建上遵循职业规律做到了“工学一体、学做合一”、“点、线、面”结合,“德、能、研”并举;采用多元培训评价体系,评估制度有效,培训能力明显提升,为首都高技能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美荣.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研究[C].中国职协2015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下册),2015,(12).
[2]张美荣.探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技能人才有效培训模式[C].中国职协2014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中册),2014,(12).
[3]张美荣.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技能人才有效培训模式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2014,(10).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路建彩,褚建立.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与教育,2009,(2).
[6]白慧霞.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与开发的探讨[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1).
关键词: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074-02
2015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从而全面提高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教育部统计,2015年全国独立学院共有275所,在校生达260多万人,独立学院承担了全国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任务的18%,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常州大学怀德学院迁址靖江办学,本着培养人才、服务靖江经济的原则,努力寻求拓展发挥本校继续教育为靖江地方经济服务的模式,而靖江各企业对各层次人才的技术提升等方面培训有着迫切的需求,校、企、政府三方共建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基地,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技能,为靖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显得非常必要。
一、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现状与共性问题
继续教育的培训基地建设是为了满足高校在教育环节的特色化发展,在有效依托高校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的基础上,以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办学经验来为继续教育的基地建设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模式和多类型的教学体系,使继续教育的基地建设突出市场化的需求特点,以满足市场经济和社会整体的环境要求,使继续教育的基地建设形成协调分明的运行机制。但是,整体性的规划方针在实际的教育体系建设中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就需要在基本的建设方面从共性问题出发和入手,以实现继续教育的效能发挥。
1.基地建设的全局规划和资源配置缺乏整体的协同性。在当前的继续教育状态下,培训基地的建设采用独立的运营模式和状态,在进行基地建设和目标培养、课程设置以及资源配置、效果评估等方面实现整体性的方案设定与规划。在继续教育基地建设中,各个环节需要实现有效的合作与协同,在建设中某个环节和部门的建设力度过于繁重时,其他部门和区域需要实现一定的辅助和协同,有效完成各个环节的基地建设。
2.基地建设的培训需求和课程设置缺乏调研的系统性。继续教育的基地建设环节,需要对培训的整体需求探寻科学的调研活动。这就需要在高校的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中进行主动性的调研,比如上门走访或者电话沟通等方式进行,然后在了解整体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培训课程体系的建设。此外,还需要强化培训基地的对外拓展项目建设,但是,在高校继续教育基地建设中缺乏有效的主动推广意识。
3.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对策。(1)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组建,强化资源的挖掘开发及整合。继续教育的培训基地建设是有效获取市场资源的整体战场,基础的培训环节是对资源项目的开发利用,在资源强化的过程中实现对潜在客户和师资力量的引进,并在有效的调研活动支持下实现对基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再开发。这就需要在继续教育基地培训建设中为继续教育提供整体化的服务,在完善培训体系建设时,实现培训课程同相关行业和具体企业的专业贴合度,使基地的培训工作实现教育形式的创新,并在校企结合的渠道优势下,开展有效的合作办学,实现各项资源的优化整合。(2)进行培训项目的深入调研,促进人才培训符合实际需求。从院校教育的整体实际出发,通过信息科技的支持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实现同企业的有效结合,强化培训基地的建设,使继续教育建设能够从实际出发的基础上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并有效融入整体的社会产业链条布局,使整体的继续教育培训同院校的基本建设有效衔接,使最终的人才培养能够符合社会整体的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人才的需求。
2016年常州大学怀德学院经招投标取得江苏国信靖江发电有限公司管理培训项目,根据电厂对员工素质、技能提升的实际需求,通过对培训项目的深入调研,在培训方案的选择、课程的设置、教案的编排、师资的配备上量身定做培训项目,做到人才培训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
二、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的任务和目标
1.在全新的教育环境和发展背景下,继续教育的培训基地建设要同高校的自身优势行业特点相结合,使高校的继续教育同地方经济和行业特征以及企业相结合,使继续教育的培训基地建设与整体的管理体制和服务模式及运行机制相统一。
2.结合企业和行业的需求,在继续教育的基地建设中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并最大化地实现同学历教育的沟通和衔接机制。
3.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使学习者能够在继续教育的基地建设中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使改革之后的继续教育在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实现创新,探索继续教育基地建设中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保障基地教育建设中继续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
4.进行继续教育基地建设时,需要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有效结合,强化数据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建设整体性的教学资源服务模式和基地教学机制。
据此,常州大学怀德学院与靖江不断完善共建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的适时方案和整体目标。
三、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的路径
在继续教育基地建设中进行的技能培训是为了发展服务经济和产业建设,以有效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在继续教育培训建设中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职工的有效就业。并在基地建设中遵循现今社会经济的整体要求,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实用型人才和综合技能型人才方面,有效建立运作规范化的多样性人才培养目标,以在继续教育基地建设中实现综合全面性的职工技能培训的全新机制,在专业化的技能支持下实现人人有技能、人人能就业和人人得实惠的继续教育培养机制,以有效促进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的人才支持。
1.强化校企联合,共建“新型企业大学”。“企业大学”是在新型的社会环境下所要求的综合技能型人才的建设需求,并在长久的应用中体现了应用的优势。近年来,虽然我国企业大学教育得到了长足充分的发展,但是整体的发展质量并没有一致性和整体性,实际而言,主要是因为我国的部分企业建设中在注重硬件设施建设而忽略了软件建设,导致整体的业务建设和管理环节缺乏稳定性和规范性,一定情况下制约着企业大学的实质性应用和发展,甚至于企业大学只是名义上的“空架子”。在对现实状况进行了解的基础上,继续教育的培训基地可以有效应用现实状况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补充,在课程体系建设和管理体系方面实现与企业间的强强联合,建立完备的新型企业大学,使继续教育能够在企业的战略转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2.结合政府建设,开展行业专项合作。在继续教育培训管理中需要在了解政府要求和行业规范的前提下进行基础建设,实现同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并以此为切入点,优化继续教育的教学培训,在同社会状况进行结合的基础上实现校内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推进基础建设项目的针对性。并且,可以在对各项实际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将原有的基地建设建设项目改进和优化,并不断地更新挖掘新的项目,然后强化培训力度,体现继续教育的优势。(1)开展城乡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在进行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时需要围绕社会经济的整体产业格局,以更好地满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并对有就业意向和工作能力的劳动者进行有效的基地培训建设,有效完成岗前的职业技能培训,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主体对于人才的要求。(2)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在进行继续教育基地建设时需要有效完善整体性的工作激励和评估机制,在创新式的教学方法支撑下同网络载体结合起来,提升基地的整体培训效能,以完善参与继续教育的相关人员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保障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完善培训机制,使继续教育满足当下环境的现代化和信息化的人才技能要求,以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
2016年焊接中心大楼将在常州大学怀德学院建造落成,靖江政府、企业与高校三方将共建开启焊接的合作项目,作为行业专项培训基地为地方培养输送焊接行业人才。
3.依托信息技术,建设数字化的网络培训。在科学技术的要求和推动下,开展数字化的网络培训和建设,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打破固有的传统面授式教学局限,在更加先进和主动的状态下实现继续教育的资源共享,在学校自主安排时间的基础上使培训活动能够更加契合社会的需求,强化继续教育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
四、结束语
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建设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局限,整体而言,社会体制建设和国家政策需求都是局限性的因素,以及基地建设中的自身运营管理模式。这就需要高校在进行继续教育的基地建设中强化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地开展问题的解决对策,在新型的社会环境需求下,实现原则性同灵活性的结合,探寻适合自身发展的全面基地建设道路和途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