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品质成本管理与控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商品混凝土;成本;控制;管理
目前,我国的商品混凝土行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日趋成熟,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导致商品混凝土的销售价格大幅下降,企业的经济效益也逐年下滑。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做好企业的成本管理与控制,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阐述了商品混凝土的成本特点与构成,分析了目前商品混凝土成本控制与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商品混凝土的全面成本管理概念,并探讨了具体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措施。
1、生产成本的组成部分
商品混凝土的主要成本构成项目包括以下方面:
1.1 固定性费用
固定工资:包括管理人员工资及生产工人的固定性工资(保底工资);社会统筹金、住房公积金等“六金”:按照国家标准计提缴纳的社保、失业、医疗、住房公积金等“六金”;折旧费:公司应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折旧费;车辆养路费、运管费、保险费:即企业按国家规定每年应缴纳养路费、运管费以及企业对车辆等设备进行投保等缴付的保险费;其他固定费用:包括固定性办公费等。
1.2 变动性生产费用
人工费:与生产产量直接相关的生产工人绩效工资、奖金、津贴等;材料费:水泥、砂石料、外加剂、水电费、掺合料、油料等;机械使用费:修理维护费等。
2、目前商品混凝土成本控制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成本控制意识差
许多商品混凝土的成本控制重生产轻管理,重投入轻产出的现象依然存在。如有些商品混凝土企业只讲生产不讲成本,或对开展成本管理重视不够,组织乏力,使职工对成本核算知识知之甚少,只干不算,没有充分调动职工参与成本核算的积极性,使商品混凝土的成本管理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2 成本管理观念的缺陷,成本效益意识淡薄
许多商品混凝土企业认为商品混凝土是生产型企业,在成本管理内容上,重视生产过程的成本管理即可,造成企业非制造成本的失控,总成本直线上升。在成本管理工作方面,仅限于少数财会人员,其他部门与人员认为与自己无关。如企业为了保证商品混凝土质量,技术部门预留配合比的富余值,造成成本额外增加:或是对出厂的混凝土把关不严和生产调度不合理而造成废料损失,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3 非生产性成本开支居高不下
近几年来,企业普遍存在着非生产性费用开支增长过快,这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客观上:一是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自然费用开支也随之增加;二是项目机构设置增加,管理人员增多,各种费用膨胀:三是近几年职工工资增长较快,计提养老、住房公积金等附加费的比例逐年增加。主观上:一是企业没有严格执行财务预算管理;二是非生产性费用开支没有很好地执行责任控制管理,费用开支控制不严;三是非生产性固定资产投入大,使折旧费、材料消耗、修理费增加;四是费用开支随意性大,超计划超标准开支现象多等。
3、商品混凝土全面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措施
3.1 商品混凝土全面成本管理与控制
分析目前商品混凝土成本控制与管理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树立全面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概念。所谓商品混凝土的全面成本管理,就是在完成商品混凝土合同的过程中,对所发生的成本赞用支出,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的一系列科学管理工作,它指成本的全过程、全项目部、全员的管理,管理的内容既包括生产成本管理,也包括质量成本管理。换言之,进行成本管理的目的是在合同规定的工期、质量条件下,通过采用经济、技术组织措施,不断挖掘成本潜力,尽量减少无谓的消耗,从而实现成本目标。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采取具体的全面成本管理与控制措施
3.2 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严格落实定额管理,控制成本规模和额度。商品混凝土根据生产工艺流程,资产占用等过程制定材料储备定额、生产耗费定额、流动资金定额等,严格落实定额管理,有助于企业成本管理统筹和合理规划,保证单位资金运用自如,生产经营有序。同时,通过定额管理,有利于企业控制成本耗费,减少浪费。
3.3 积极推行绩效工资管理
实行绩效工资制等人工成本控制制度,可以促使员工的收入与产量、成本、综合考核指标等完成情况进行挂钩,从而实现了多劳多得的制度。如车队员工的工资由基本工资、效益工资、油耗节余等组成,基本工资固定,效益工资与产量直接挂钩,油耗针对不同的搅拌车百公里油耗,加减合理损耗进行包干控制。通过绩效工资的管理,可以体现风险利益共存。
3.4 坚持企业设备定期维护和保养制度
由于搅拌楼、搅拌车、泵车等生产设备在商品混凝土企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企业不仅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机械设备,力求提高设备利用率,同时又要避免生产设备过度操劳而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因此,企业应坚持设备的定期维护和保养制度,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设备的大修费用。
3.5 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
不断改进企业技术,降低成本。企业应增加商品混凝土的配合比实验,改进技术,推广使用降低料耗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保证商品混凝土质量基础上,从原材料替代品上下功夫,在技术上挖潜,通过丰富实验和实践,生产出质优成本低的产品。
3.6 加强技改,节约成本
随着政府对环保的重视以及水、电、气等公用费用不断上调,商品混凝土更应关注生产中的噪音、废水、废物、粉尘等对环境的影响,需要投入必要的资源加以改善、利用,从而减少损失,同时必须想方设法在节能降耗上下功夫,如采用水循环回用系统降低水耗、对混凝土的残余料进行分离,回收再利用等。
3.7 加强质量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质量成本是指将商品混凝土质量保持在规定的水平上所需的费用,包括为了正确反映和监督企业在混凝土生产全过程中开展质量管理活动支付的费用和由于质量问题所造成的损失之和。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在工程质量上对商品混凝土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复杂,因而使商品混凝土因具有适用性而发生的质量成本不断增加。因此,应充分重视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成本控制与管理。
4、结论
商品混凝土生产形式主要是契约式生产,生产经营与建筑工程的施工作业进度密切相关,具有生产周期不稳定,生产波动大,不均衡的特点。它既有建材工业生产性的特点,又具有建筑行业专业化施工生产的特点。在成本管理和核算上,也具有其独特性。近年来, 随着国内商品混凝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商品混凝土企业的高利润时代渐渐已成为过去。面对这种形势, 商品混凝土企业在进行资金的再投入和市场扩张的同时, 也要苦练内功, 加强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成本控制, 通过强化内部管理堵住商品混凝土企业的各种跑冒滴漏, 达到控制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孔凡营,冯承会.商品混凝土降低成本的技术途径[J].建筑技术开发,2004,31(6)
商品住宅建设项目的建筑功能是建筑产品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种性能的总和。建筑产品的功能一般分为社会、适用、技术、物理和美学功能五类;不同的建筑产品类型有不同的使用功能,它们通过一系列建筑产品质素来体现对建筑产品的使用要求;功能分析首先要明确建设项目各种使用功能的具体组成部分,划分出主次使用功能,评价和比较各种使用功能的重要程度。
商品住宅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是建设项目从策划决策阶段(策划、可行性研究)、实施阶段(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和居住、保修及维修阶段直至拆除为止所经历的全部过程。商品住宅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包括建设项目造价和建设项目建成后的使用成本;使用功能水平低,建设项目造价低,使用成本就高;使用功能水平高,建设项目造价高,使用成本就低;而商品住宅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低时,建设项目使用功能水平最合理。
价值工程是对商品住宅建设项目的使用功能与成本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其核心是使用功能分析,分析建设项目各个组成部分使用功能与成本的匹配程度并进行调整来实现优化,使使用功能与成本匹配更趋于合理;并分析建设项目各个组成部分的投资比例,对投资比例较大部分进行重点控制来提高投资管理效率,目的是以建设项目的最低全寿命周期成本切实可靠地实现建设项目所需使用功能要求,同时使建设项目工程造价、使用成本及建筑产品使用功能合理匹配,减少社会资源消耗,缩短项目建设周期。
适合建筑产品类型开发的土地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稀缺资源,不同的建筑产品类型所处地段,使用地块的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不同(一般情况占30%左右)。一种开发模式是先选择清晰的建筑产品类型,再选择适合的地块与合理的开发周期和开发节凑;另一种开发模式是先选择适合开发的地块,再选择适合的建筑产品类型与合理的开发周期和开发节凑;而在两种开发模式竞拍地块前,对所要购买地块的市场定位和盈亏平衡点的测算至关重要。在地块购买后,虽可通过使用功能设置优良的户型、室内全装修工程和室内设备制安工程质量都优良及设备配置档次较高的样板房、调整售房价格、售房包装和良好的物业管理服务等来加强售房促销力度,但地块的位置和价格、区域功能和形象、规划控制要点难以改变。
成本管理主要包括七个环节,即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其中两大核心内容是成本控制与成本核算。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成本管理模式逐渐失效。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人们积极探寻新的成本管理方法。1961年范根堡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七十年代,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创建了适时生产系统。1984年,美国会计学家罗伯特・卡普兰教授和汤・约翰逊教授共同创立了作业成本法,随后发展为作业成本管理。笔者认为,可以以这些方法为基础,建立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成本管理模式――系统成本管理模式。
所谓系统成本管理模式,是指适应高新技术环境的需要,在适时生产系统下,根据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设计最佳产品,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以理想的作业链进行生产,以作业成本法核算生产成本,按产品生命周期法披露成本信息的一种成本管理模式。
一、适时生产系统
传统生产系统是一种生产程序由前向后的推动式生产系统。前面的生产程序居于主导地位,后面的生产程序只是被动地接受前一生产程序转移下来的加工对象,继续完成其未了的加工程序。推行这种生产系统,必然会导致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有大量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和产成品库存的存在,占用流动资金,增加资金成本,也增加存货储存成本。
适时生产系统则是一种由后向前的拉动式生产系统。企业以顾客订货所提出的有关产品数量、质量和交货时间等特定要求作为组织生产的基本出发点,也即以满足顾客需求为起点,由后向前逐步推移来安排生产任务。它以后面的生产程序为主导,前面的生产程序只能被动地、严格地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后面生产程序所提出的生产任务。适时生产系统要求企业在供应、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紧密相扣,尽可能实现“零存货”。这样就可以大大削减存货带来的资金成本和储存成本。而且,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也能更加协调地进行运转,实现很高的效率和效益。采用适时生产系统是系统成本管理模式的前提。
二、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对产品性能、采用材料、工艺流程和成本都有关键性的影响。企业的产品设计也决定了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据估计,产品的成本有60%~80%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已确定,产品投入生产后,降低成本的潜力并不太大。因此,系统成本管理模式的重心应在产品设计阶段。为了最大限度地压缩成本,产品设计必须着眼于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产品设计的第一步,是要根据市场调查或顾客订货协议估计产品销售价格,再由企业的目标盈利率确定产品的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确定目标成本后,产品设计人员和各个作业中心操作人员就可根据市场调查结果进行作业设计。如果完成产品全部作业的成本低于目标成本,则该产品设计是可行的。如果与目标成本有距离,则需要重新设计作业链,对成本作一次又一次挤压,直到可行为止。必须明确,产品设计不仅仅是作业设计,还必须使产品具有自身的特性和功能,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为产品最终是要销售到市场上去的。只有在这一前提下压低产品成本,才能保证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针对企业产品的质量成本提出来的。质量成本是指因产品质量不佳而引起的成本,它是与有缺陷产品的制造、辨认、修理以及预防有关的成本。传统质量管理的重点放在生产过程终了的专业检验人员的质量把关上。发现零部件或产品质量存在缺陷,在可能的条件下,进一步投入追加的人力、物力,尽量对已发生的质量上的缺陷进行修补。
全面质量管理是以实现“零缺陷”作为质量管理的出发点的。它把重点放在操作人员(不是专业检验人员)在每一加工程序连续性的自我质量控制上,加工操作中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进行纠正,以实现缺陷在生产第一线上及时地予以控制,不允许任何一件有缺陷的零部件从前一生产程序转移到后一生产程序。全面质量管理将企业的质量成本降至最低的可能,与传统质量管理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全面质量管理是适时生产系统赖以顺利实施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系统成本管理模式中的重要一环。
四、理想的作业链
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可以看作是由一系列作业连接而成的作业链。企业的生产作业可以划分为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和不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建立理想的作业链,首要的是尽可能消除不可增加价值的作业,降低可增加价值作业的资源消耗,这就必须对企业的作业进行分析。企业的作业可能很多,只能选择一些重点作业进行分析。在作业分析时,要将本企业的作业与其他企业的类似作业进行比较,尽可能利用最先进的技术,采用成本和耗费最低的作业。同时,还要分析企业的各项作业之间的关系,尽量使作业共享,降低作业成本,使整个作业链上的每项作业之间都环环相扣,每项作业的完成时间最少,以实现整个作业链耗费资源最低。在理想的作业链中,每项作业都是最有效的,并且能不断获得更新和改进。
五、作业成本法
系统成本管理模式核算产品生产成本的方法是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不同的是:在作业成本法下,间接费用不再在全厂统一分配,而是采用多标准,在若干具有同质成本动因的成本库分别进行分配。在计算过程中,不再以产品为核算对象,而是以作业为核算对象。作业成本法的具体程序如下:
1、确认作业,划分作业中心,以便按作业中心汇集费用,披露成本信息。
2、成本库按作业中心设置,每个成本库代表的是它那个作业中心引发的成本。同质成本动因引发的成本可以合并,在同质成本库中分配。
3、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按成本动因分配到各产品。产品成本由作业成本构成,即汇集按各产品消耗各项作业量比例分配的作业成本,确定产品的生产成本。
在间接费用比重剧增的今天,作业成本法核算的产品成本更为精确,更能够反映产品的真实成本。尤为重要的是,产品成本按照作业中心核算,可将作业成本信息反馈到产品设计阶段,使得产品设计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进。
六、成本报告
1.职工薪酬。
职工薪酬在煤炭成本中大约占30%,是所有产品成本中最高的一项。煤炭企业的人工成本是企业生产的产品或者提供劳务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直接人工费用与各种社会保险等的总和。煤炭企业生产煤炭产品成本的高低是煤炭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煤炭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效率低,工人多,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从而使其工资、奖金和补贴较高;另外,还得承担职工的福利费、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及生育保险费等。这些都导致煤炭企业工资成本较高,成为煤炭企业成本中重要的一项内容。
2.材料成本。
材料成本在煤炭成本中大约占15%,也是相对较高的一项产品成本。煤炭企业材料主要有A主材,包括木材、支护用品、火工等;B辅材,包括钢材、大型材料、专用工具、皮带等;C配件。材料的投入主要是进行巷道的维修、开掘,设备的维护及安全方面的投入。因为消耗的材料不构成产品实体,因此材料具有较大的节约潜力和回收再利用的价值。
3.费用支出。煤炭企业应做好可控费用及固定费用的管理,在注重生产的基础上,加强井下及地面日常支出的控制,如固定资产修理费、水电费及办公费等支出的控制,缩小非生产性支出,降低成本费用率,做好成本控制工作。
二、加强煤炭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1.树立以扭亏增盈为核心的成本控制观。
首先,要求从上至最高领导下到各位职工,包括各级干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及全体煤矿职工要增强成本意识,正确处理好成本与技术、安全、质量等因素的关系,把每人的技术特长与经济效益有效结合,建立明晰的奖惩考核办法体系,充分调动工人的能动性、积极性。其次,建立区队、班组材料考核制度。企业的各项费用都要在基层核算点的成本构成上体现出来,要明确一定的基层核算点成为相应的责任主体、利益主体和控制主体,形成全员自主控制,构筑成本管理纵到底、横到边的群控网络,确保企业利益目标的实现。最后是提前安排好成本计划,严格按计划考核,制订成本预算,在事中成本管理方面,要在财务成本核算方法与管理成本核算方法相结合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变动成本、标准成本和责任成本核算方法;在事后成本管理方面,应加强成本的考核和分析,不应单纯以成本的高低作为衡量成本管理水平的唯一指标,而应加强对成本效益的考核,如费用成本利润率等。
2.逐步完善成本核算体系。
从煤炭成本管理角度看,煤炭这种不可再生资源主要集中在井下,作业成本归集难度较大,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必须以班组、作业队为单位直接考核作业成本,细化成本考核办法,做到层层分解,真正把单一产品的作业成本核算办法与班组目标管理结合起来。吸取成功经验,采取招商办法把不同产品质量不同价格层次的供货商引到本单位主要生产区域,通过竞标的方式采购质同而价格相对较低的产品,从而使无论设备、能耗材料的采购成本降到最低,实现产品零库存。这样不仅减少了产品损耗而且节约了资金,从而加速资金周转。针对煤矿大型设备及材料投入较大但利用率却相对较低的特点,煤炭企业应建立建全废旧利用的台账管理体系,通过技术改造、更新等手段提升它们的再利用能力。在成本分析中,主要应加强材料采购成本和产品销售成本和人工成本的分析比较,结合煤炭市场现状,不断完善煤炭企业成本核算体系。
3.树立企业人本管理的理念。
【关键词】 战略; 成本; 必然选择
在市场竞争激烈、行业利润走向低微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采取多种措施、多方面降低成本。但企业经多方努力削减成本之后却发现效益不但没有升高反而越来越低。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企业在降低成本管理中只注重“成本节约”,只是想尽办法控制支出,而没有将成本控制同企业发展战略联系起来。因此,企业要想取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根据企业自身优劣及外部竞争环境,为企业发展制定长期的战略规划,在成本管理上亦应引入战略成本管理,合理配置资源,谋求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
一、传统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认识不足
部分企业成本管理的目的仍为降低成本,强调的是控制。但从现代成本管理的角度看,成本降低是有条件和限度的,在某些情况下控制成本费用,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的下降,因而这种成本管理是一种消极的成本管理。在科学技术及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单纯依靠成本的降低来获取优势是不可能的。
(二)成本管理与市场脱节
许多企业按照成本习性划分和核算成本,造成许多单位认为通过提高产量可以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产量越高,单位产品成本就越低,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也就越高。这样就造成了企业不管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如何,片面地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产品成本,通过存货的积压,将生产过程发生的成本转移或隐藏于存货,造成短期利润提高,导致成本信息在管理决策上出现误区,似乎产量越大,成本越低,利润越高。一旦产品市场发生变化,企业为了盘活资金往往不得不低价抛售库存商品,最终导致产量提高不但没有提高利润,反而使得利润降低了。
(三)成本管理内容不全面
许多企业只注意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忽视了供应过程、销售过程的成本管理;只注重产品制造成本管理,忽视了产品前期设计、开发阶段的成本管理;只重视物质产品成本管理,忽视了人力成本、资本成本、环境成本等非物质成本的管理。一些企业的事前成本管理薄弱,成本预测、成本决策缺乏规范性、制度性;成本计划缺乏科学性、严肃性、可增可减,造成事中、事后成本管理的盲目性。
(四)成本信息失真
一方面,传统的成本核算法仅注重材料、人工、制造费用的核算,忽视了现代企业日趋增大的产品研发支出、小批试制及产品售后服务上的投入,使产品成本的相关成本内容不全面,不能正确地评价产品在寿命周期全过程的经济效益,不能满足企业实行全面成本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在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制造环境下,产品的直接成本日趋降低,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等间接成本比例升高,而企业仍采用人工工资、人工工时及材料消耗等传统方式分配费用,造成了成本信息的失真,从而导致企业错误地选择产品经营方向。
二、企业实行战略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在当今社会,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料,企业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降低成本,获取成本优势,进而取得竞争优势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企业在选择成本管理目标及管理措施时,需要将成本管理放在与企业经营活动、管理措施及战略选择的相互关系中考察,将成本管理置于战略管理的广泛空间,实行战略成本管理,从战略的高度对企业的成本行为及成本结构进行分析,并为企业管理决策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企业形成竞争优势,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实行战略成本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战略成本管理具体可分为成本领先战略和目标聚集战略。成本领先战略的核心是企业通过一切可能的方式和手段降低企业的成本,成为市场竞争参与者中成本最低者,并以低成本为竞争手段获取竞争优势;目标聚集战略分为成本聚集战略和差异聚集战略两种形式。成本聚集战略是在细分市场的成本行为中挖掘差异,寻求目标市场上的成本优势,而差异聚集战略则是开发细分市场上客户的特殊需要,追求其目标市场上的差异优势。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实际,选择适用的成本战略。关于如何选择适合自身的成本战略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笔者就企业在实施战略成本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以下参考意见。
(一)在确定成本战略时要对企业进行准确定位,进而确定适合自身的成本战略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定位:1.影响企业成本的环境分析,主要是通过宏观环境分析和产业环境分析揭示企业在成本方面面临的机会与威胁。2.企业内部分析,主要是揭示企业在成本方面的优势与劣势。3.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是分析竞争对手的成本及其成本战略,以确定企业和竞争对手的相对成本地位,以便企业采取相应的竞争措施。
(二)要将成本管理的方法、措施融入到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
成本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结果,影响成本的各项因素和引起成本变动的各项动因分散在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中。成本管理必须要融入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因为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成本的发生过程。但是,按照企业的职能分工,生产经营过程由相应的职能部门进行管理,分属不同的经营管理系统,成本管理不能直接干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在实施成本管理时必须将成本管理的方法、措施融入到各部门的业务管理和业务活动之中,将成本管理的理念、方法、规章制度融入到各部门的业务管理和业务过程之中,融入到企业各成员的头脑之中,成本管理措施、方法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三)要培养职工的成本意识
人的活动在成本发生的各个阶段占主导地位,人的素质、技能是影响企业成本高低的十分重要的因素。企业要想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必须树立职工的成本意识,提高职工降低成本的主动性。企业要通过适当的利益机制、约束机制相配合,通过企业领导及管理人员的以身作则及职工素质的普遍提高使职工树立这样一种思想:成本是可以控制的,成本管理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并在工作中时刻注意节约成本。这样才能提高职工降低成本的主动性,才能使降低成本的各种措施、方法和要求顺利地得到贯彻执行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