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企业会计要素

金融企业会计要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企业会计要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企业会计要素

金融企业会计要素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新企业会计准则;会计要素

2006年财政部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的最大亮点是,在坚持历史成本的前提下,明确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引入公允价值是为了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却引起了人们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担忧。

一、会计要素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及要点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财务报告中应用估值技术确定的金额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所以确定会计要素的公允价值时应注意一下几点:

1)在确定公允价值时,应当依次考虑公允价值应用的三个级次。

第一个级次:资产或负债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运用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确定其公允价值。

第二个级次: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或相似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等的市场价格确定其公允价值。

第三级次: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应该采用估值等确定公允价值。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因此,在公允价值中,应优先考虑第一级次,其次采用第二级次,最后采用第三级次。

2)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及要点

估值技术主要包括:市场法、成本法、收益法。与上述三个级次相对应,运用估值技术确定会计要素也要优先考虑市场法,其次考虑成本法,最后采用收益法。

1、 市场法:市场法是基于相同或可比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交易而产生的价格,以及利用其他相关的市场信息来计量公允价值。

2、 成本法:成本法是基于当前将要重置一项资产的服务能力的金额来计量公允价值。

3、 收益法:收益法是基于未来金额的现行市场期望所反映的价值来计量公允价值。此法下,只要是运用现值技术,将未来现金流折算为现值来确定会计要素的金额。

二、我国企业关于公允价值的规范与运用

公允价值概念于1998年第一次在我国具体会计准则中出现,在我国的会计准则发展中一度被提升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但到了2001年,财政部实施了五项修改,完成了公允价值向历史成本的回归。我国经济越来越广泛的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当中,生产要素的国际间流动和产业转移的跨地区发展日益加快,而且我国市场经济也在快速发展,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以及相关职业人员素质的提高,这都表明我国应用公允价值的大环境越来越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从定义上而言;“公平交易” 包含了自愿、熟悉情况、不关联等因素;“交易双方”应属于非关联方,不存在特殊或特定的利益关系,既没有给予对方优惠的动机,也不能利用各种关系压低价格、侵犯对方的利益;“熟悉情况”则指不存在信息不对称,双方有能力有条件了解资产实际或潜在的用途、市场情况等,并能够明了自己的利益所在;“自愿”强调买卖双方出于合理的动机进行交易,而非被迫购买或清算销售。公允价值即在公平的市场交易环境下,理智的双方充分考虑了市场信息后所达成的交易价格。在引入公允价值的过程中,我国充分考虑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三个层次,第一,存在活跃市场且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资产或负债应当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但活跃市场上无报价的资产或负债,应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的的当前公允价值;第三,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三、公允价值国内外规范与运用比较分析

1、国内外公允价值规范的相同点

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中都强调公允价值是一种交易价格、有序交易中的脱手价值,假定企业是一个持续经营的实体,没有计划或没有需要进行清盘,显著减少其营业规模,或按不利条件从事交易。并且都强调了公允价值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在计量日这一时点,表明公允价值计量是动态的,同样的资产和负债在不同的计量日或不同交易日,其公允价值可能是不同的。但我国会计准则对于公允价值的规定并未强调其为脱手价值还是实际价值。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还强调了公允价值是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交易发生的市场条件。

2、国内外公允价值应用的差别

国内外公允价值应用的差别在于以下方面:

(l)公允价值应用的起点不同。国外公允价值的应用是从金融工具开始并大量集中在金融工具之上,在金融工具上的应用也不断成熟,有关金融工具的准则、规范已基本完善。

(2)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比国外更加谨慎。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公允价值的运用上,更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国情,作了谨慎的改进。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对公允价值的应用采取了适度和谨慎的态度,除了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能够直接应用公允价值,其他项目都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运用。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还处于试探阶段,并没有把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涉及公允价值的相关业务全部或者更加全面地加以应用。

(3)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范围比国外窄。我国对公允价值的适用范围比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适用范围更窄、限制更严。而FASB颁布了一系列旨在推动公允价值会计向前发展的财务会计准则。国际上财务报表内外的几乎所有交易、事项和情况都用公允价值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参考文献】

金融企业会计要素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体系;内容;特点;国际会计准则;比较

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于2006年2月15日由财政部,自2007年1月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其中基本会计准则根据1992年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进行的修改,16项具体会计准则是在2005年前已经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完善,22项具体会计准则为全新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惯例,符合我国加入wto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新会计准则体系的贯彻和实施,对于进一步规范我国的资本市场,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建立和完善企业制度,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内容

新会计准则体系由1个基本准则、38个具体准则和2个应有指南三个层次构成:

1、基本准则。基本会计准则的作用是“准则的准则”,对38个具体准则起着统驭和指导作用,具体会计准则应在基本会计准则规定的框架内,按照会计业务或事项的类别进行制定与执行。主要规范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1)规定整个会计准则体系的目的。新基本会计准则将制定会计准则体系的目的归纳为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向财务报告使用者通过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2)规范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新会计准则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即会计的基本假设)没有作修改变动,仍然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个方面。将原来的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修改为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修改前的会计核算原则为12条,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要遵循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晰性、历史成本计价、权责发生制、谨慎、配比、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重要性原则。新会计准则将原来的会计核算原则12条原则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改为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要求,这些要求包括:真实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一贯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重要性、及时性等。而将原来的历史成本计价、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作为对会计要素计量提出的要求处理。

(3)规范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报告整体要求。新基本会计准则仍然将企业会计要素规范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未发生变动;原会计准则规定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只有历史成本一个,新准则规定的计量属性有有五个,即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并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新会计准则在原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对报告的内容规范为会计报表、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即由披露的信息取代了原财务会计报告中的财务情况说明书。

2、具体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应根据基本会计准则的精神制定,用来指导企业各类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38项具体准则又具体规范三类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的处理:

(1)一般业务处理准则。主要规范各类企业普遍适用的一般经济业务的确认与计量。如存货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职工薪酬、收入、建造合同、所得税、股份支付、政府补助、外币折算、借款费用、资产减值、每股收益、企业合并、企业年金基金、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中期财务报告、分部报告、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差错更正等。

(2)特殊行业会计准则。主要规范特殊行业的会计业务或事项的处理,如生物资产、石油天然气开采等;

(3)特定业务准则。主要规范特定业务的确认与计量,如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租赁、或有事项、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金融资产转移、金融工具列报、套期保值、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等。

3、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是根据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制定的,指导会计实务的操作的细则。主要解决在运用会计准则处理经济业务时所涉及的会计科目、账务处理、会计报表及其格式及其编制说明,类似于以前的会计制度。由于金融企业的会计业务与其他企业的会计业务存在较大的差别,所以将出来的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包括金融企业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和非金融企业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新准则的应用指南是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组成部分,有助于会计人员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新准则,确保新准则的贯彻实施。财政部正在起草的准则应用指南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准则解释部分,主要对各项准则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进行具体解释和说明;二是会计科目和财务报表部分,主要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应当设置的会计科目及主要账务处理、报表格式及编制要求等。准则应用指南的两个部分从不同角度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细化,以解决实务操作问题。

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特点

1、科学性。新会计准则体系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在两个方面:在会计理念上,新会计准则体系比以往更加关注企业资产的质量、更加强调对企业资产负债表日财务状况进行真实公允地反映,更加强调企业的盈利模式和资产的营运效率而不仅仅是营运效果,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在结构方面,新会计准则体现由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体例合理,定义科学,表述清楚。整个准则体系,既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又考虑了中国的国情。

2、全面性。新会计准则体系从纵向看,是由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从横向看,38个具体会计准则和两个应用指南基本上涵盖了各类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既有各类企业一般的、共同的会计业务处理规范,又有特殊行业和特殊业务的会计处理规范。有了这套新会计准则系统,即使现在没有,将来可能出现的新会计业务,也可以根据基本会计准则进行判断和处理。

3、可操作性。从1992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起至2005年底,我国先后颁布了16个具体会计准则,期间有的具体会计准则还进行了修订,如债务重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现金流量表等;企业会计制度也经历了从13个行业会计制度、股份公司会计制度和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统一为三个企业会计制度,即《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还了《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一些补充规定,使得实际工作中的会计人员刚刚熟悉旧规定的一些内容,又变动,无所适从的局面。对会计教学和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都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会计政策变更要调账、调表问题,增加了会计人员实务操作的难度,使得处理出来的会计信息由于经常调整,其严肃性也大打折扣。新会计准则对这一现象作了彻底的改观。不仅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提供了一般原则指导,而且对如何运用会计准则提供了操作指南。由于此次新会计准则体系出台,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思考和完善,其科学性有助于该准则的运用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性。

三、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分析

新会计准则体系充分考虑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与趋同,绝大部分会计政策和方法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是一致的,总体上保持了两者之间较高程度的协调和趋同。但由于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不同的会计环境决定了各国的会计准则不可能与国际会计准则完全相同。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中一些先进、合理、科学、对各类信息使用者有用精华的基础上,适当考虑了中国的实际情况,保留了一些与国际准则之间的一些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允价值的采纳。尽管这次会计准则的修订,将会计核算的计量基础由完全按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改为按公允价值作为会计核算的计量基础,但在公允价值的应用方面,采用了适度和谨慎的态度,其适用范围比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适用范围要窄些,目前我国的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只适用于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易、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从整体上讲,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的。

2、在对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面。《国际会计准则第3号》关于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只讨论了非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且会计处理方法规定只能采用购买法,取消了权益结合法。我国会计准则规范,既考虑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又考虑了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并且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

金融企业会计要素范文第3篇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会计计量;披露

加强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监督和管理,是衍生金融工具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而发挥会计监督职能,利用适当的会计控制手段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进行管理无疑是有效的途径。我国目前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水平在反映和监督风险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的研究对于规范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以及加强金融部门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结合新会计准则中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规定,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管理做出一定探讨。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确认

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确认,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引入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这一新概念,把衍生金融工具作为一个新的、单独的会计要素纳入会计报表体系。金融资产应当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下列四类:(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投资;(3)贷款和应收款项;(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应当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下列两类:(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包括交易性金融负债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2)其他金融负债。①

我国新准则采用方法的思路是:增设衍生金融工具资产和衍生金融工具负债会计要素,即把衍生金融工具作为一个新的、单独的会计要素纳入会计报表体系。用会计恒等式表示:“资产十衍生金融工具资产二负债+衍生金融工具负债+所有者权益”,认为衍生金融工具不能满足现有会计要素的定义,那么就把衍生金融工具分为衍生金融资产和衍生金融负债作为一个新的、单独的会计要素纳入会计报表体系中。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终止确认

终止确认是指对己列入报表的项目何时从报表中予以消除的确认,金融资产的终止确认与初始确认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没有初始确认也就没有终止确认。

终止确认,是指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从企业的账户和资产负债表内予以转销。金融负债的现时义务全部或部分已解除时,才能终止确认该金融负债或其一部分。新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的“金融工具确认”部分,明确了金融工具终止确认的条件。金融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终止确认:(1)收取该金融资产现金流量的合同权利终止;(2)该金融资产已转移,且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规定的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条件。②

在衍生金融工具终止确认方面,我国没有采用国际上通行的综合确认方法,而是采用了金融合成分析法。综合确认方法主要是基于对衍生金融资产的风险和报酬进行分析,风险和报酬分析法的核心是风险和报酬是否实质转移,由此判断是否应该初始确认还是终止确认资产、负债。而金融合成分析法是以控制权为中心,控制权是否失去就意味着资产是否应该终止确认。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

对于衍生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三十条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交易费用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其他类别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交易费用应当计入初始确认金额。③事实上就会计要素的初始计量而言,各种属性的结果往往是一致的。因此,虽然新旧准则要求使用的计量属性有所不同,但从结果上考虑,在一般情况下,二者具有一致性。

《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所规定的后续计量是以金融工具分类为基础的。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衍生金融工具应当按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除非有确凿依据被指定为套期工具,否则应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己实现和未实现的收益或损失均确认为当期损益。公允价值是衍生金融工具惟一相关的计量属性。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形式和种类不断增多,对于各类衍生金融工具的科学计量是加强衍生金融工具管理和监督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在这种背景下,借助于公允价值才能反映现在和将来的价值,反映真实的财务状况。因为有些衍生金融工具只产生合约的权利或义务,而交易和事项尚未发生。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没有历史成本,传统会计(使用历史成本)对此无能为力。而公允价值是理性的交易双方在熟悉对方的情况下,自愿进行交换的价值,其价值的确定并不取决于业务是否发生,只要双方同意就会产生一个价值。因此,会计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按公允价值对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权利、义务进行计量、反映,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

三、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披露

《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及《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一金融工具列报》规定,企业应在附注中披露已确认和未确认金融工具的有关信息:企业应当披露编制财务报表时对金融工具所采用的重要会计政策、计量基础等信息,例如金融工具分类方法、确认和终止确认条件、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采用的计量基础,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利得和损失的计量基础,确定金融资产已发生减值的客观依据以及计算减值损失所使用的具体方法。企业将某项金融负债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的,应当披露如下信息:(1)该金融负债本期因相关信用风险变化引起的公允价值变动额和累计变动额;(2)该金融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到期日按合同约定应支付金额之间的差额。④

我国在新会计准则颁布之前,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披露处理都是采用表外处理的方法,但是随着我国金融企业和跨国企业都在一定程度上开展衍生金融工具业务,衍生金融工具业务也处于不断的发展趋势之中。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有未来性的特点,按照传统会计历史性的原则,难以将其确认为资产或负债,只能作为表外项目加以披露。

然而,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迅猛发展,表外处理对于金融衍生工具的信息披露存在不全面,不及时以及不能准确反映交易者交易风险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报表使用者忽视衍生金融工具的潜在风险。新的会计准则要求在表内披露衍生金融工具,通过将资产负债表表外的金融资产负债在表内披露,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标准,可以让财务报表使用者比较全面真实的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也有助于企业通过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

所以此次新会计准则要求将衍生金融工具列入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明确要求在表内确认披露,这就要求企业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时候需要考虑现金流量等经济因素的影响,但是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经济活动,除了考虑经济因素外,还必须考虑衍生金融工具对报表的影响,否则可能给报表数据带来较大的波动。如何从会计规范方面入手,使投资者允分、及时地了解企业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可能承担的风险,是企业应关注的焦点。

注释:

①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J].会计之友,2006(10):12-16.

②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J].会计之友,2006(10):12-16.

③温章林.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J].财会探析,2007(l):32-33.

④黎志刚.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披露方式的创新[[J].湖南社会科学,2007(4):205-206.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J].会计之友,2006(10).

[2]温章林.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J].财会探析,2007(l).

[3]黎志刚.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披露方式的创新[J].湖南社会科学,2007(4).

[4]高海燕.新会计准则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若干问题探讨[J].会计之友,2009(1).

金融企业会计要素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会计计量属性 

 

会计目标是关于会计系统所应达到境界的抽象范畴,它是沟通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的桥梁,是连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会计系统围绕会计目标发挥作用,会计目标引导会计系统运行。因而,会计目标理论研究是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从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准则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会计目标的定义出发,分析了新准则下会计目标对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产生的影响。 

 

一、对有关会计目标观点的简要评析 

 

人们对会计目标的研究和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曾出现过多种关于会计目标的提法,其中最具代表性和说服力的两种观点就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资源所有者如实反映资源受托者的受托责任和履行情况,即对受托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财务报告应主要反映企业历史的、客观的信息,即主要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在这种观念下,资产计量倾向于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这种观点的局限性表现在:受托责任学派强调会计系统和会计制度的整体完整性,认为只有完善的会计系统和会计制度才能确保会计实务的正确性,但会计系统和会计制度内容复杂,保证两者的完善性这一提法比较抽象,一旦实务中出现问题,则难以确定问题的根源,造成众说纷纭、难以统一的局面;在会计处理上,由于受托责任学派强调客观性胜于相关性,因此要求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在会计信息方面,受托责任学派很少会顾及到资源委托者以外的信息需求,按照这一思想,会计人员往往难以体会潜在投资者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容易逐渐丧失完善会计信息的积极性,也难以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决策的会计信息,它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从会计确认方面来看,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认人员在会计上不仅应确认实际已发生的经济事项,还要确认那些虽然尚未发生但对企业已有影响的经济事项,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从会计计量方面来看,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计报表应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动态变化,在会计计量上主张以历史成本为主,并鼓励在物价变动情况下多种计量属性的并行;在会计报表方面,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计报表应尽量全面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多样性,因此,在会计报表上强调对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现金流量表一视同仁,不存在对某种会计报表的特殊偏好。这种观点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决策有用观产生和存在背景是存在比较发达的资本市场。二是财务报告反映的局限性。决策有用观下的财务报告只是反映企业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而忽视责任和环保收益等非财务信息。三是决策概念外延过窄。决策仅仅是管理过程的一个环节,管理具体包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检查、考核和等程序。一些外部信息使用者并没有履行决策职能,仅仅履行监督管理职能,如政府部门利用信息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二、新准则下的会计目标定位 

 

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会计目标做出了明确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会计目标的概念,体现了其权威性。其所规定的会计目标是双重的,兼顾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这定义弥补了1992年制定的基本准则中有关规定的不足之处,与国际会计准则中对财务会计目标的定位一致,体现了我国财务会计既重视决策有用又重视受托责任的双重目标。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有经济(企业)在全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并且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多数是国有企业,这就必然要求在进行财务会计目标的选择时,要考虑到对企业管理层受托经营的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所以“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这一目标对我国来讲必不可少;与国际趋同是此次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而国际上现在广泛采用“决策有用观”,所以我国新准则也同时采纳此观点。其优点在于:会计目标能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要;会计目标关注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会计目标关注现金流量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的预估。

三、新准则下的会计目标对会计要素计量属性的影响 

 

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会计要素计量属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能够真实可靠地反映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信息,便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实施有效的监督,采用这一计量属性是由于当时的会计目标决定的,在企业利害关系人比较少,委托合约比较清楚,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容易评价的时期,历史计量属性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 

而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从单一的历史成本到包括公允价值在内的多元化的计量属性,是因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股权日益分散,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具有多样性,包括股东、债权人、企业员工、顾客、供应商、行业协会、政府机构、公众利益团体、研究者和准则制定者、审计师、管理层以及与企业经营相关的群体,正是复杂多样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使得委托关系难以明确,或者明确的成本太高,但是委托的实质关系仍然存在。这时确立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不仅适应了新的环境,而且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取信息的成本比较低,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在新的环境下做出正确的经济和生产经营决策,有利于整个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越来越多的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在交易所挂牌上市,使得这类金融资产的交易已经形成了较为活跃的市场,具备了引入公允价值的条件,从而对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更加有用,也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金融企业会计要素范文第5篇

金融衍生工具是在传统金融工具基础上,结合先进的电子、通讯技术发展而来的。金融衍生工具既是提高金融投资整体收益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满足金融发展需要的重要措施。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给企业财务会计带来了现实的影响,企业只有认真分析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并积极做好财务会计创新工作,才能保证金融衍生工具的正面作用得到全面发挥,进而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为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因此,本文以工大集团为例,深入探讨金融衍生工具下的财务会计创新。

关键词:

金融衍生工具财务会计创新整体收益

一、前言

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是财务会计创新的重要体现。根据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有着重要影响。正确使用金融衍生工具,成为了提高企业财务会计管理质量的关键措施,对企业财务会计管理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结合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实际,以工大集团为例,重点分析金融衍生工具下的财务会计创新的具体体现,加深对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的认识,为企业财务会计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二、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具体表现在会计要素创新

衍生金融工具只是一种金融合约,实现合约的交易要发生在将来,而且这项交易有可能永远不会发生。同时,即使合约履行,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本身的风险性,它可能引起的未来经济利益或资源的流人或流出,在时间与数量上均不可能事先确定。正是基于这一论述,金融衍生工具下的财务会计创新,具体表现在会计要素的创新上。对于工大集团而言,在财务会计管理中,会计要素的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在会计要素的认定上有了新的标准。其次,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改变了原有的会计核算方式。再次,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对企业的合约履行能力有重要影响。所以,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对企业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具体表现在会计要素的创新上,使企业在财务会计管理中,更加注重会计要素的认定。

三、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具体表现在会计确认创新

现行财务会计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是权责发生制,它将交易、其他事项和情况—它们的发生对主体具有现金后果—财务结果在其发生的期间进行记录,而不是在主体收到或支付现金的期间记录。而金融衍生工具财务会计创新,在会计确认环节有了新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在于改变了企业会计确认流程,使企业在会计确认中更加注重实效性,满足企业会计管理的实际需要。结合工大集团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实际,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对会计确认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但改变了会计确认的流程,还提高了会计确认的效果,使工大集团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获得了更直接的支持,对提升工大集团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水平和满足财务会计管理工作需要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现实意义。

四、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具体表现在会计计量创新

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却有着种种不适应,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再确认时的计量困难更大。衍生金融工具的合约标的物都是市价活跃的金融商品,虽然不是直接对这些衍生工具的交易进行确认和计量,但他们的活跃价格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合约的价值在不断变动。基于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了解,在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对会计计量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结合工大集团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实际,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不但为会计计量提供了新的依据,同时也改变了会计计量的具体方式,使会计计量工作能够在整体实效性上满足企业的现实需要,达到提高会计计量工作准确性的目的。因此,会计计量创新,是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的具体体现,对工大集团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五、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具体表现在会计报告创新

揭示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目的就是要通过会计报告向使用者提供已确认或未确认的金融工具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方面影响的信息,以利于报表使用者合理地估计有关金融工具的风险和未来现金流量。对于工大集团而言,在会计报告制定中,除了要体现基本的财务信息之外,还要重视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的背景,以及金融衍生工具对财务会计创新的具体影响。所以,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具体表现在会计报告的创新上,只有对此有正确认识,才能更好的掌握金融衍生工具的实质,进而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确保企业发展在财务会计领域取得积极效果。

六、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给企业财务会计带来了现实的影响,企业只有认真分析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并积极做好财务会计创新工作,才能保证金融衍生工具的正面作用得到全面发挥,进而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为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因此,只有加深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了解,并正确分析金融衍生工具对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影响,才能为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进而满足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需要,确保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作者:汪姬珏 单位:江苏省昆山开放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灿.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综述[J].河北金融;2014年05期

[2]蒋砚章,冯凯,许葵波.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模式的应用[N].中国财经报;2014年

[3]王桦.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4]庞圣玉.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