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的学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Abstract: Fine management is an inevitable dema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nagement.When management reaches certain level,informatization becomes the fundamental tool to realize it.By analyzing existing problems in financial management among secondary colleges and the implication of fine management,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fulfilling informatization function in financial management.Moreover,it puts forward a solution to achieve the financial goal of "advance budget, in-process control, post appraisal" by applying the informatization platform in secondary colleges,which will serve as a leading reference in order to establish an intern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system based on the platform.
Key words: informatization; fine managem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financial supervision
实施校院两级财务管理已是如今高校财务运行采取的主要管理模式,但随着二级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张、教育专项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使得各种收入支出渠道增多、数额加大,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财务监督方式,二级学院财务管理不规范、内部分配不透明等问题日益突出,阻碍了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深化[1]。所以,加强二级学院财务管理,完善财务监督体系已成为当前十分迫切的课题。
1 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做到精确细致的管理,所谓财务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求财务管理的各项内容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达到精致的程度,严格按照预算组织各项财务活动,将财务管理的责任化和具体化落实到实处[2],最终实现财务管理的辅助决策和监督控制功能。而信息化建设是学院实现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根本手段,只有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对大量的相关数据资源进行加工和提炼,财务管理的各项内容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才能达到精致的程度,从而实现财务管理精细化。
2 学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学院的财务管理是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现阶段很多学院在财务管理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比如年度预算编制不准确、有财务数据但缺少财务分析的工具、缺少财务监督手段[3],若没有对这些问题提供重视并缺少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将无法保证学院财务活动的正常运行。
2.1 预算编制不准确
学院各部门普遍认为预算编制就是学院办公室的工作职责,各部门都只是简单地编制本部门经费的支出计划,有的甚至仅停留在初步的框算阶段,有的还巧立名目虚增预算,而学院办公室又没有准确详细的经过分类的历史数据作为参考,只能依据各部门的数据统计上报,这不但不能保证预算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也削弱了预算的约束力和执行力。
2.2 财务分析缺少工具
有些学院虽然有财务数据,但大多数只是Excel电子表格。虽然Excel软件功能强大,但对于学院财务人员来说,本身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技能,利用Excel收集的财务数据分类简单,提炼存在困难,难以使用其强大的计算功能和图表工具来进行财务分析,一般只能做出简单的报表分析,不能提供可靠的、全方位的分析数据。
2.3 财务监督缺乏手段
学院保存的财务数据由于不能实时共享,导致分管财务的负责人、部门之间、岗位之间,往往受制于信息反馈的渠道,难以在财务活动过程中将财务管理的监督控制功能加以利用,从而不能为学院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3 学院财务精细化管理的解决方案
利用信息化平台的逐步建设,将信息技术融入财务管理工作,创新“财务管理网络化、财务监管全程化、经济活动透明化”的新模式[4],是提升学院财务工作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财务工作精细化管理目标的有效方案。
3.1 进行财务信息化建设,打造精细化工作平台
信息化建设是学院实现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根本手段,财务管理必须建立在大量的相关数据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数据资源的加工和提炼,从而实现财务管理精细化。对于学院的财务管理主要包括预算、收入和支出管理,因此信息化平台主要模块应包括:学院经费预算支出、学院部门(专项)预算支出、学院预算收入、日常收入与支出、数据统计、支出分析等。通过这些模块,学院负责人可以随时查看和分析各个预算的具体收支情况,实现对学院内部财务活动的监控。通过数据统计模块对各部门开放,使部门之间、岗位之间都能够进行有效的监督,以此来加大监督的力度。
学院经费预算支出模块按经费编号显示了各类学院自筹经费、专项经费、学校下拨经?M等的使用情况和明细;学院部门(专项)预算支出模块显示了每个部门的每一项预算列表的实际支出和明细;学院预算收入模块显示了学院的办学收入和上交学校完成的任务量;日常收入与支出用于财务秘书记录学院的财务活动数据;支出分析模块显示不同要求下的学院预算完成情况的分析图表;数据统计模块可以设置成内部共享,按不同的条件完成支出情况的统计,并显示财务活动明细。
3.2 利用精细化工作平台,实现财务精细化管理
财务的精细化管理,目标就是要达到“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考核”[5],体现在具体环节上是指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撑,提升预算管理的颗粒度(颗粒度用于表示预算项目的最小组成单元),严格按预算控制支出,增强预算对经济活动的约束力。
做好“事前预算”:学院的财务预算通常是根据历年整体的运行状况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下一年度的财务收支进行科学的规划。根据信息平台的历史数据,学院各部门能清晰的了解近几年的实际开支,再结合学院下一年度的发展计划,基本能测算出本部门的下年度开支情况。当然,为保证学院预算的准确性,各部门的预算列表清单必须足够细化,细分成最小的单元后,也有利于进行财务分析(图1)。
做好“事中控制”:有效的财务分析方法可以准确判断当前学院的运行状况,分析的结果可反映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便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信息平台中利用状态-颜色表示法,来表示当前财务支出情况,把实际支出占预算支出的比例从0到超额分成7个状态,分别为0-20%、21%-40%、41%-60%,61%-80%、81%-100%、101%-120%、大于121%,用不同颜色代表支出的不同状态,分别为红、橙、黄、绿、青、蓝、紫(图1)。通过定期的检查预算执行情况,对于实际支出与预算偏差较大的情况,要重点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与控制措施。图2,图3分别为二种财务分析方式。
做好“事后考核”:为达到财务预算的准确率,减少预算数据和实际执行数据之间的差异,并把财务预算作为各部门绩效考核的组成部分,需要把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以具体的数字形式表现出来。信息化平台以每个部门为单位,以公式 得到的数字结果作为预算执行情况的得分(图4)。
An代表实际支出的7个状态分别对应的预算列表数量;
S代表每个部门的全部预算列表数量;
Bn代表7个状态对应的分值,分别为20、40、60、80、100、100、20分;
3.3 利用精细化工作平台,构建财务监督“透明” 体系
在财务管理中,应该注重内部监督体制的建设, 使部门之间、岗位之间都能够进行有效的监督。通过精细化工作平台,学院很容易建立内部监管、领导监管和外部监督三位一体的“透明”监管体系[6]。内部监管是各部门负责人通过“学院部门(专项)预算支出”模块,可以查看本部门预算列表实际支出情况,通过支出明细了解本部门的运行状况;领导监管是具有相关权限的领导可以通过“学院部门(专项)预算支出”“学院经费预算支出”“支出分析”等模块了解学院经费使用情况和分析各部门相关工作进展情况;外部监督是通过“数据统计”模块,把财务数据反映的事务活动对全院员工进行公开。
3.4 信息化平台的应用实现了学院财务精细化管理
应用信息化平台以前,学院财务数据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的记录,需要时再进行简单的统计,财务活动基本按经费类别分类,很难通过各部门的实际开支反映部门的运行状态,数据单机化又不能实时共享,财务管理基本不能对学院的日常活动起辅助决策的作用。在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推动下,学院财务管理工作才可能从规范化管理向精细化管理发展。应用信息化平台之后,学院负责人可以随时掌握各个预算的具体收支情况,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相关数据资源进行加工提炼和分析,加强对学院内部管理绩效的监控。财务数据还可以对各部门开放,使部门之间、岗位之间都能够进行有效的监督, 构建了“透明” 体系。
关键词:财务会计 网络化 初等学校 发展经历 必要性 对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时,人们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质的改变,不再是简单的机械劳动,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化的方式。会计作为一种反应与监督的手段,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已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无法适应网络信息技术的新优势。网络会计因此诞生。弥补了会计电算化的缺陷,使会计信息系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会计发展的新阶段。会计信息系统也从原来的单台计算机计算入账逐步发展为会计的全网通用,使其没有地域阻隔实现数据共享。以前初等学校的会计核算方式,包括会计业务核算流程、入账核算的程序都会随着网络会计应用的不断深入,而发生重大的变化。与此同时,整个学校的财务管理模式也会随之改变,久而久之,学校的管理方式与经营理念、教育模式都会受到深远的影响。
一、初等学校实现财务会计网络化的必要性分析
(一)会计网络化的发展经历
20世纪的80年代,我国已开始出现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财务会计工作中,即实现计算机技术的财务会计化。随着网络化进程的发展,结合组织管理的相关理论以及财务会计的有关知识,可以大致总结出我国的财务会计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的发展过程如下:1982年前,我国的会计计算机化出现了雏形。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就是1981年,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举办的专场研讨会,其主题为“财务会计中的成本核算应用于计算机上的问题”;1983年到1988年是财务会计计算机化的推广与应用阶段,各单位于财政部门进行培训与学习,财务会计的网络化进入热潮;1989~1993年,是会计计算机化的普及提高阶段;1999年之后,随着会计计算机网络化的不断成熟,开始了相关制度上的创新,各种财务会计软件应运而生,事业单位也开始了大面积的推广、普及与使用。
(二)会计网络化呼应了素质教育的宗旨
随着信息化技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普遍应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学校的教育方式也从单一的粉笔黑板转变为投影仪等多种多样的多媒体教学方式,这样的转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对于知识的传授也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使得原始的“满堂灌”教学方式逐步转变为诱思探教的模式。初等学校进行财务会计管理上的转变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顺应新世纪信息技术化潮流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学校财务会计进行改革的本质体现,最终实现的都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
(三)体现会计工作规范化
当今,初等学校在实现财务会计网络化的进程中不断摸索,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财务上核算入账做不到及时反映;校方领导不够重视规则,对于资金不履行程序而直接使用;会计的监督职能失效等一系列问题都将会直接影响学校的良好运转,造成负面影响。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离不开会计,学校的整个运行状况、业绩、成果都会通过会计信息直接反映出来。因此,不断发展的业务需求,只能通过财务会计网络化而实现,最终实现便捷、高效、准确而科学的会计数据的管理。
二、网络会计存在的缺陷及不足
(一)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以及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网络构成要素的复杂性使得系统安全管理难度变大。在网络会计中仍然存在着安全问题,信息的失真、不能有效防止电子数据和账簿被修改的情况。传统的依靠鉴章保证凭证有效性和明确经济责任的方式已不复存在。计算机的安全性包括硬件的安全性和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影响硬件的安全性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管理因素。而网络会计是一把双刃剑,它方便快捷了学校的财务管理系统,但同时也暴露了财务上的风险。
(二)内部核算难度加大,对会计软件的高要求
事业单位由于担心相关内部资料和财务风险暴露给外部人员,损害其竞争能力,因此稽核必须运用更加复杂的技术。会计师必须具备复杂的网络会计信息的处理能力。将会计信息从数据库中整合出来进行分析。这将需要增加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同时,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业务的增多,如何使会计软件更加完善、更加贴近单位财务会计的使用是网络会计运行发展的新要求。
(三)网络财务会计的理论匮乏
从财务会计的三个层次看,会计系统、会计方法和会计实务基本上都是在人工操作极少考虑到计算机网络进入财务会计领域而发生的变化。网络财务会计的了解和理论支持相对不足。从我国目前的网络财务会计的相关书籍来看,多数书籍是以会计软件的开发过程编写的,很多技术方法已经落后于现实技术的飞速发展。然而指导性的理论更加匮乏。
(四)网络财务会计高素质人员的短缺
网络会计是信息网络化与财务会计的有机结合。这就对人才的能力提出了要求,一方面既要具备丰富财务知识,另一方面需要熟悉网络,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为会计处理服务。这是一种对财务人员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但目前我国的财会人员对网络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熟练度普遍较低,视野较窄,整体素质达不到要求。目前,这种复合型人才的短缺已经阻碍了财务会计实现网络化的发展。
三、完善网络会计的对策
(一)严格保密,保障安全
网络会计作为会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据通信网络必须是安全可靠的,以保证会计信息安全便捷的使用和传递。加强会计信息安全的手段有两种:一是加强技术的安全性。财务会计的网络系统采取双层加密技术,防止外部人员或竞争对手盗取企业的绝密财务信息或者对于没有授权的人员对数据进行操作。应该在系统的终端做好最初的保密工作,防止对各服务器之间传输的会计数据进行人为操作,保证会计信息输送安全。二是加强会计网络化的安全管理措施。根据会计电算化的要求建立健全会计人员的责任制度,定期上交安全日志等相关制度。
(二)更新传统会计软件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传统的会计软件已经难以满足会计的需求。因此,对传统的会计软件应及时更新换代,对会计在计算机中使用的软件要格外注意,要形成自己的开发,拥有自主产权,这样才能保证通过系统提供的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网络会计应该紧随国际会计的趋势,满足实现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最终实现会计与业务的整合。
(三)发挥企业的内部控制作用
日常操作系统的管理控制,对会计上机操作流程进行严格规定。主要包括会计系统的操作流程,企业的作业流程以及用机记录等。同时,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操作行为的管理,严格制定好各会计职能人员的权限,根据权限担任不同的工作,严禁越权。无论是谁,进行系统登录必须进行身份验证,将安全性落到实处。对访问会计系统的工作人员用户身份、访问时间、系统参数进行严密的监控和记录。进行必要的权限设置,以保证会计数据的安全。
(四)培养高端的财会人才
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计实现计算机化已经是潮流,因此高素质的人才是关键。当代的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丰富的财会理论与知识,更要学会熟练使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将互联网与会计结合起来,懂得实现会计安全的保密方法。加大对会计人员的后期培养,建立健全再培训制度及时更新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合理配置高素质会计人才,以适应会计信息化网络化的要求。
四、初等学校财务会计网络化的对策
(一)明确职责加强各部门对会计网络化的重视程度
由于初等学校对财务会计网络化的掌握并不十分全面。在发展财务会计网络化的过程中,既要重视财务会计网络化的特殊性,又要与学校的具体业务相结合。学校领导及财务部要深刻认识到发展网络在完成财务会计网络化中的重要基础作用。采取分工协作的方式,明确各部门会计网络化发展、会计系统建设、使用管理、业务数据信息开发等工作。
(二)完善学校网络系统的安全保护
学校作为公共场所,必须建立安全与预警系统,对于外部人员或竞争对手未经授权的工作人员一旦进入财务会计网络系统,会自动发出报警信号,成功实现网络中断。同时,要进行网络防火墙设置、实名认证等安全管理,专职人员要有账户与口令权限,对身份和权限进行必要的限制,这样可以确保财务数据的双重安全加密。
(三)定期对学校财务会计人员计算机培训工作
会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会计工作质量的好坏。一般来说,会计人员的素质高,其工作能力、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则越高,会计职能的作用发挥越充分。因此,要定期对会计相关人员进行网络或实地培训,一方面不断更新会计理念,同时也是对计算机技术掌握程度的再教育。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加强自律,最终实现会计职业道德的自律,实现会计工作质量的良好循环。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会计网络化是适应计算机网络发展的一个新事物,它预示着会计领域将从原来的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会计网络化阶段。会计网络化具备了会计简洁化、多元化等技术特点,给学校的会计管理工作提供了便捷的技术支持。鉴于这种会计网络化的新形势,学校领导必须加强对会计系统的管理力度,不断更新网络化会计系统,充分运用网络化会计的便捷、准确、科学不断促进学校财务管理的科学化和合理化,为学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其峰.试论初等学校财务会计网络化的必要性及其对策[J].时代金融.2013(02):6.
[2]喻植伟.会计网络化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0,38(09):190-193
财务报表分析嵌入式教学内容体系设计与优化
一、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思想
“嵌入”字面上的意思是把东西填进较大东西的凹陷处。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就是将两门或几科不同学科课程的相关内容经过相互渗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综合起来设计相互融合的内容体系。其目的在于建立知识块间的有效联系,解除学科领域中完全分离的现象,使知识体系得到完整优化,为学生建立起网状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形成具有宽厚基底和发散与演绎终点的认知结构。具体而言,是将各学科的主要知识简介于前,然后围绕本学科所要解决的大问题,选择逻辑起点展开,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巧妙地将相关知识串在红线上,达到逻辑终点。这种融合化的课程内容通过科学合理设计各类课程之间的结构和比例,使各科知识相互交叉,因而是一种指向综合教育的目的和内在要求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克服机械拼凑或顾此失彼的毛病,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傅琼,2004)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涉及会计、管理、经济形势与政策、金融等学科的知识,是应用型本科会计类专业的必修课,具有综合性、技术性与实践性的特点(乔宏等,2011)。通常,该课程是在学完了会计学、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其教学目的是从最基础的财务报表阅读和分析入手,培养学生运用财务报表分析和评价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方法,基本具备通过财务报表评价过去和预测未来财务收益和风险、提供财务建议和决策支持的能力,以及撰写分析报告的能力等。由于该课程不仅涉及到会计学、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知识,还涉及到经济学、统计学、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等学科知识,因此教学实践中,依据嵌入式的理论和方法,以财务报表分析理论和技能培养为主线,将这些课程相关知识和职业综合素质教育嵌入到《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整体教学过程中,实现会计相关知识、企业管理及行业背景知识、会计职业素养与《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知识体系有机串联;并将仿真案例分析等实践教学嵌入到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逐级深度融合,从而使《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综合性内容体系和立体化教学模式。
二、教学内容设计的嵌入模式
根据有关研究,不同课程相关内容的嵌入模式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板块式结构、应用式结构和融合式结构。板块式结构是将财务报表分析主要内容与会计学、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统计学、经济学、企业经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相关内容,作为独立的部分汇编在一起。应用式结构主要是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安排其内容体系。这两种模式形成的结构缺乏完整性和有机性。融合式结构则是围绕《财务报表分析》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先进行分析研究,在梳理和厘清《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内容及其基本结构,按照认识财务报表、阅读报表、分析报表、经营业绩评价以及财务报告撰写等形成相应的知识模块及内容构架基础上,根据《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不同知识模块与其他相关学科或课程知识的逻辑关系,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课程知识并将其嵌入到《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相应模块中,使不同学科或课程知识相互渗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综合化的内容体系,其嵌入模式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财务报表分析》与相关课程内容通过五个层次“嵌入”,使《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内容与相关课程内容相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三、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及优化
根据财务报表分析工作的一般过程和应用型会计本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嵌入式思维特点,遵循能力递进式的项目序化方式,嵌入式《财务报告分析》教学内容设计了11个项目22个任务作为课程内容。课程内容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理论到实践原则,将《财务报告分析》核心内容、相关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有机整合起来,并在工作要求和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嵌入式《财务报告分析》教学内容体系如表1所示。由表1可看出,嵌入式《财务报告分析》在各具体项目内容设计上,力求使各项目内容相互联系、层次递进。先是认知财务报告分析工作,紧接着根据工作过程围绕具体财务报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各项报表、报表附注及其他相关资料的分析;然后扩展到专项财务分析,对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等的分析方法进行专项阐述;最后是综合财务分析,阐述如何运用杜邦分析法等对企业的综合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和面临的风险等进行分析,直至写出财务分析报告。
参考文献:
[1]杨波.《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2013(03).
[2]向美英.高职会计嵌入式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06).
[3]岳虹,戚少丽,周颖.《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财会通讯,2013(06).
随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颁布,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也随之进行了改版,教材原先的编排体系、结构等发生了相应的一系列变化。这也引发了九年级化学教师研读新课标、解读新变化的浪潮,激起了进一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浪潮。细数新教材的种种变化,均与新课标的理念更为贴切,其中实验部分尤为明显。
一、新课标中实验部分的变化
1. “课程性质”中增加了“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内容,更加突出了化学的特点和实验的地位与作用。
“课程内容”部分在“科学探究”主题中增加了“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这一二级主题,不仅明确提出“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习实际,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化学实验活动”,而且还明确规定应安排和组织学生至少完成8项实验。
2. “课程目标”部分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将“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改成了“能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
“课程内容”中“有关科学探究学习的实例”部分,删去了难度较大的活动探究案例。并删去了部分“活动与探究建议”的内容,降低一些实验的要求。
3. “课程内容”部分的“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中,增加了“化学实验应高度关注安全问题,避免环境污染”,强化了“实验安全”和实验中的“环境保护”意识。
4. “课程内容”部分的“科学探究”功能得以强化,内容和目标要求更为具体和明确。“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中,对5处内容在表述上进行了修订,删除了1处内容,使得科学探究要素的语言表述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新教材中发生的相应变化
1. 将八项学生基本实验编排到教材相应章节中,这是在教学实践层面上的最大变化。这样的编排方式将学生实验与教学内容更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亲身经历、感受实验和探究过程,这在化学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
2. 部分知识或实验活动要求下降。如原教材上册第34页的活动与探究中,要求根据实验记录木炭、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而新教材中则在正文部分详细描述了几个实验的原理和现象,表2-1中要求填写的实验现象和结论只是作为验证出现。
再如原教材44页对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只有一句简单的描述以及文字表达式,而新教材43页中则以活动与探究为载体,提供了实验室制备、检验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图,更是在正文部分详细描述了实验现象、原理,提供了制备、检验的文字表达式;新教材中删去了第6章“活动与探究”栏目“水、蔗糖溶液、食盐水溶液的凝固点测定”实验。
3. 课本多处增加了有关实验安全和环保要求的文字。
三、关于实验教学的建议
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变化中,有三方面与实验相关的内容最值得引起我们关注:一是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探究;二是降低了实验探究活动的难度,力求保证各类不同学校都有条件去开展并完成课本实验;三是对实验的描述和解释更为详细、真实并增加了人文关怀因素。
面对以上变化,如何在课堂上突出“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贴近初中生的认知水平紧扣教学要求进行授课已经必然成为当下教学的重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关注。
1. 注重演示实验与强化学生实验并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校教学硬件设施与实验室条件的有效改善,使得学生分组实验成为可能,并且越来越被重视。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培养学生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这也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本保证。
2. 充分释放实验的探究效应,力求科学探究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以化学实验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就必须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恢复化学实验探究性的本来面貌。通过对课程标准(2011版)的学习,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探究要素和难度做适当的调整,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探究,让更多的学生获得真实的科学探究体验。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要不断研究开发适合于探究性学习的化学实验,要注意从生产、生活实际中挖掘素材设计实验方案,因为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的实验探究性强,能极大程度的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科联系与渗透,将其他学科的科学探究与化学科学探究融合起来,形成科学探究学习的合力。
3. 增强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创设生活化实验情境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化学教学更是如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些有趣味性的实验来进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尤其是学生能亲自动手的学生实验的趣味性,使学生养成自由开放式的追问风气。
在校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有限,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化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例如在进行关于“燃烧条件”的学习时,从实验室酒精灯的熄灭、燃烧木柴要把木柴架空、液化气灶及煤炉都留有通风口等学生非常熟悉的实验情景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另外,实验的生活化还体现在实验用品上,使用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如在粉尘爆炸实验中利用金属易拉罐和小眼药瓶,测pH选择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等,这样的代用品实验虽然不多,但它能启发学生在生活中随时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探索。
4. 渗透安全环保理念,培养良好学科习惯
对于不同的工作而言,其工作过程结构(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反馈)是相对固定、大体相同的,而其工作要素(工作的内容、对象、手段、组织、产品、环境)可能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在设计工作过程导向型课程工作页时,我们以相对固定的工作过程结构为工作页内容的基本结构框架。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反馈”分别作为工作页基本结构框架的六个“结构元”,而后根据不同的工作任务,在各结构元中设计吸纳各种工作要素以及突出 “课程”特性的工作过程知识,从而形成工作过程理论下的工作页基本结构。
一、“资讯”元结构及其内容
所谓“资讯”,就是明确工作任务、工作目标、问题情境、工作条件要求等(工作要素)并获取与工作任务相关联的信息。当然,对于经过职业教育学改造而来的“工学任务”而言,除工作任务、目标等之外,还要糅合学习的任务和目标等,也就是工学一体。
设计“资讯”阶段的工作页,重点是确定以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来呈现,确定内容是否充分且必要,确定问题情境描述的是否清晰全面且有相应来源依据等。一般包括两部分设计:一是项目(或工学任务)背景,二是项目(或工学)任务书。
二、“计划”元结构及其内容
所谓“计划”,就是在明确了任务并获取一定量的信息基础上,对工作的内容、流程、时间安排、人事组织和所需条件等做出设想和规划而形成的实施方案。
工作过程导向(工学结合)的课程中的计划有别于纯粹的实际工作场景中的工作计划。后者,一般为专业知识和技术业务都比较熟练的工作人员做出只针对或主要针对实际工作的计划,对于“工作过程知识再学习”的部分比重较轻甚至可以没有;而前者,一般是仅有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经验的“初学者”或“学徒”来做的计划。这就要求,一方面在他们的计划中要同时融入工作和学习两种计划,是“边工作边学习”的计划,而且工作计划和学习计划的比重基本上是平衡的且糅合的,有时甚至是“学习计划”的意味更浓重一些。此外,在计划中既要有对整个项目工作和学习如何开展的宏观计划,也要有对具体工作任务实施时的作业计划(如操作步骤、作业流程等);另一方面,要强调项目的宏观计划作为“初学者”或“学徒”工作和学习思路的特性和初步性,不能过高的要求计划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周密性;而具体作业计划要尽量的详细、科学、精准、可操作性强。在设计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工作页的“计划”元的结构时,要充分重视前述情况,要利用工作页引导学生对如何开展工作和学习加以思考,对开展哪些工作、如何开展加以计划,对需要回顾和新学哪些知识、如何学习加以计划,对如何更好的实现工作和学习的一体化加以计划。
三、“决策”元结构及其内容
理顺、沉降、积淀、确认——总结,一举多得之效
对于综合性比较强,复杂程度也较高的项目,学生在计划阶段会列出多种可能的完成任务的方案。“决策”就是要在这多种可能性中选择确定出或优化组合出最佳方案作为执行性方案,决策过程一般通过小组集体做出。从工作的角度讲,这个过程需要有决策意识、决策技术和决策能力⑦;从学习的角度讲,这一过程又在培养着学生的决策意识、决策技术和决策能力,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策略性”知识的重要环节。
这个环节主要的教学目的一是确保学生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二是培养决策意识、应用决策技术、提高决策能力。至于在工学过程中,到底使用哪一种决策技术,应当从以下方面加以考量:
·学生所在专业的岗位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要求;
·课程项目任务及需决策的事项本身特点对决策技术的要求;
·教师学生在决策的意识、技术和能力方面及专业文化方面的基础;
·对决策的“意识”、“技术”、“能力”培养的侧重。
教学目的的不同以及采用决策技术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工作页决策环节的结构形式及内容
四、“实施”元结构及其内容
在现实的课程当中,此部分应归结到为“动手做”的意味。其工作页作为执行任务全过程的导引和记录的载体。项目有多种类型:开发或制作一个产品(物品)、完成一次测量或实验(试验)、修复一个设备的功能、组织一次活动、完成一次财务的预算或决算……..“实施”的工作要素不同对象、内容、手段、产品、环境、组织,对于制作工作页而言不同的项目其结构内容可能存在不同。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有一个共同“实施”的线索——①用到的材料、资料、仪器、工具等②作业的流程和操作的步骤③成果、结论。此部分工作页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任务实施作业使用的工具仪器、材料、资料清单
2、绘制作业流程图和质量控制流程图或开列作业步骤
3、记录作业过程量或作业成果记录,及其分析,
4、产品验收报告
实施过程:执行—观察—纠偏的循环,直至任务获得预期成果
五、“检查控制”元结构及其内容
所谓“检查控制”即对工作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这一环节不仅仅在任务实施之后要进行,而是全过程的,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和反馈阶段都要有相应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