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数学课程体系

初中数学课程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数学课程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数学课程体系

初中数学课程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评价体系

1.信息技术课评价基本思想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对于学生基础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实践技能的提升都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而言,要做到从多元的角度出发来进行评价,并且要注重评价与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此外还要注重评价的开放性等,实现学习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使其能够更好的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应该具有多元性。具体而言,要从学习评价内容的丰富和完善方面出发,使其能够更好的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智力因素的体现,比如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实际的操作技能以及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中的体现等,使该种学习评价更好的体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实现学生能力的综合认定。评价多元化还应该以多次的评价为保障。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到深、由生疏到熟练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时,应该进行多次的评价来体现学生的能力,不能通过一次的评价就得出结论,而应通过多次的多样性评价来剔除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得评价更为客观真实。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应该是多样化的,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相关的课题讨论等内容的评价来体现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以此来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能够更好的反应学生的自身情况,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

其次,信息技术课堂的学习评价体系应该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其具体的行为表现,一般情况下,教师会以观测到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的基础,但是在学习中,学生所获得的能力不仅仅是体现在作品上,更多的体现于其创作的过程中。因此,学习评价时,要将学生的学习成果与其学习过程有机结合,对于学生的知识技能获得情况以及知识技能的应用技巧等给予充分的关注,使学生能够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通过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以及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为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以及创作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这种将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过程有机结合的评价形式,能够更为全面客观的反应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再次,学习评价应该具有一定的应用型和可观测性。在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课程要做到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技术的应用,使其能够更为灵活的将该种技术应用于学习和生活中。学习评价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交流和沟通机会,并且在这过程中实现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提升。通过这种开放性的评价使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使其在比较的基础上实现自我学习计划的调整和提升。

最后,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的有机结合。在实践中,教师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不能忽略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作用。在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构建和完善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自我评价的构成内容以及其作用的发挥,要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者引导下开展自我评价,并且可以开展学生间的互评,使学生有更多交流的机会,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自我认识,实现学生自我认识和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2.信息技术课的评价方式

在信息技术课学习评价思路的指导下,对于评价的方式要不断的完善,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评价:

第一,通过项目活动的应用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信息技术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评价中以协作学习作为主要形式,通过项目活动的应用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其将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此外,还应注重学生协作能力以及问题分析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提高其知识的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并且实现其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评价方式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更为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其技能和能力,使学习评价也更为客观真实。

第二,要注重自我评价的应用。在教学中,自我评价对于学生自我认识有着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学生的自我评价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使其做到评价的客观性。学生开展自我评价时应有教师的指导,并且进行必要的检查工作,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自我,并且能够更为深刻的理解学习目标等,实现学生能力的综合提升。

第三,观察法是学习评价的另一种重要方法。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对学生的技能进行仔细的观察,从而能够更为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搜索能力、信息的归纳应用以及相关的文字处理能力等进行随堂观察,从中发现学生在操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进步,从而能够更为全面的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

3.信息技术课的评价标准体系

为了更好的实现学习评价的基本目标,我们在教学中便要建立较为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一个评价体系参照表的形式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的结果等进行综合的评价。

评价体系应该从学习的准备阶段、学习活动的参与情况以及学习的结果等出发,对每一阶段的内容进行评价要点的细化,使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从而更好的完成对学生的学习的评价。

结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要有完整的评价思路作为保证,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完善评价的方法,使其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且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实践中,对于评价体系的应用,要结合具体情况,将学生的学习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不断细化评价要点,使其更为客观的反应学生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 吴冠滨.浅议过程性评价对初中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策略[J].科学与财富,2014(4)

[2] 黄淑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02(1)

[3] 羊芸篦.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多元评价[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6)

初中数学课程体系范文第2篇

根据《标准》的基本理念提出了:“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却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仅在基本理念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指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设计生动有趣,适合学生水平的现实情景,引导学生从数量和空间关系去观察、比较、分析、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实验、推理和判断等数学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获得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

每个学生都具有发现的潜能,由他们自己某种程度上通过组织和整理,进而重复人类数学发现的活动是可能的。数学课程应当推动这种潜能的开发,使学生通过提供足够的资源、空间和时间,有重复人类数学发现活动过程的机会。

以下就学生主体性与自主学习的主要表现做如下阐述:

1. 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就是让学生想学、乐学。在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传授知识建立在对学生片面认识的基础上,而学生只作为接受的主体,没有形成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的培养,达到认知掌握目标、技能达成目标、心理发展目标。因此,从教师方面,培养健全学生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和具体动手操作的题材,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尊重自己已有的经验,将丰富的现实情景引入课堂,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解题策略,促进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从学生方面,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一种主动学习,它走出强迫性学习的沼泽地,使学生的求知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实现,不断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受到成功的欢乐与幸福,从而变信心不足为充满信心,从而想学、乐学,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独立性相对于依赖性,在新课程理念中,学生的学习从应依赖走向独立。自主学习的实质就是独立性,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认为学生的“独立性”有这么四层意思:第一是: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知识。第二是: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存在。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的意志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的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第三是: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他们在学校的整个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第四是: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发展自己的独立性,正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充分发展自己的独立性,从而有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研制的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确定哪些知识、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必悲的,同时重新界定新时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概念,并且强调学生学习与方法。北师大教授康健认为:“学习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光工作,而是变成了安身立命之本,是生命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未来社会发展太快了,不学习,生存就要受到挑战、受到威胁,这一点不光是对孩子,对我们所有的人都很重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人要不主动学会些什么,他就一无所获,不堪造就,人们可以提供一个物体或其他什么东西,但是人却不能提供智力,人必须主动掌握、占有和加工智力。”因此,培养学生愿意主动、独立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自主学习”确立了:“先学后教”的原则:先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然后根据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学,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值得强调的是,就是在教师教的过程中,也依然要十分注重启发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会学、善学。

3. 充分了解学生的独特性“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塑造;不仅促进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较全面的发展,而且促进每个学生相对于他自己而言是最好的发展。著名人才学家王通讯认为:“我们过去强调共性较多,强调个性较少,对个性凸显者往往缺乏宽容。这就有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我们应用一题最 爱的心去保护孩子个性,而不能用统一模式来评价孩子个性的发展。”注重学生个性的素质教育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把学生看成一个理性,感性和灵性的“全人”,而不是吸收、储存知识的仓库或者专门应付考试的机器人。

二是确认“教”是手段,“学”才是目的;教师不是教“教材”(书),而是教“学生”(人)。

三是教师应了解、尊重、欣赏并发挥学生个性由因材施教达到人尽其才。

四是通过各种教学设计与措施,使每位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进而由先前成功的经验助长学生以后不断获得成功。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选题,加强课堂练习,以达到掌握目标的目的。练习应分为三类:A类,课本练习题适应基础差的学生;B类,课本A组题,适应中等的学生;C类,补充练习,适应于优生。通过分层练习,使不同层次能学习均主动达标,体现了学生的独特生。

4. 在学习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作为教师应关注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总之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在课堂教学中,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以“鼓励”为主,不“钳制”学生,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

参考文献

[1]《教学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局组织编导)

[2]《指导——自主学习》(王永、余文森、张文质编)

初中数学课程体系范文第3篇

一、紧扣学习对象主体特性,实施主体性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在整个习题课教学课堂中居于主体地位。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实施纲要指出:“将学生主体置于教学核心地位,坚持以生为本教学理念,凸显学生主体特性,重视学生内在能动特性培养”。这就要求,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习题课教学活动中,不能忽视学生主体特性,将教师的“讲解”取代学生的“实践”,而应该抓住学生个体所具有的内在能动特性,利用数学习题的内在丰富特性,将初中生引入能动探究、分析、解答问题案例活动之中,让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实现“教”与“学”之间的有机统一,同频互动,培养和提升学生主体内在能动特性。如在“轴对称图形”习题课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主体的内在能动特性,利用数学学科生活性特征,设置了现实生活中学生经常见到的“蝴蝶、蜻蜓、飞机、风筝以及红双喜剪纸”等显而易见的现实问题案例,引导学生围绕此方面习题案例开展解题活动。与此同时,教师要发挥自身亲和作用,与学生主体建立融洽师生关系,将学生在“亲其师”过程中,产生主动学习情感潜能。这样,初中生主体内在特性有效激发,探析解答习题活动深入参与,主动参与教师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相长。

二、紧扣能力培养目标要求,实施探究性教学活动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将学习能力素养培养摆在重要地位,坚持学习能力培养为第一要务,提供学习能力锻炼的有效舞台,强化学习过程的指导,传授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当前,在初中数学习题课教学中,学习能力技能培养已成为习题课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成为习题课教学的重要目标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应将学习能力素养培养渗透于习题课教学活动始终,将解题过程变为学生探究实践的过程,指导学生更加深入高效地探究分析问题案例活动,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解决习题解答策略,培养和提升初中生解题能力素养。

问题:已知,有一个三角形ABC,∠B=∠C,AD是BAC的∠A的角平分线,交边BC于点D,做点D作DEAB,垂足为E,过点D作DFAC,垂足为F。求证:BE=CF。

学生探析问题条件,认为,“该问题主要是关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定理的运用”,探析问题条件和解题要求内在关系中,得出解题思路为:“只要找出构建符合RtBDE≌RtCDF的条件关系,证明其全等即可求证”。解题方法略。师生共同探析归纳解题规律方法:“本题涉及到角平分线的性质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在实际问题案例教学中要注意正确运用和实践”。

在习题教学中,教师将解题要求和任务留给学生完成,学生在观察问题条件、探析解题思路、解答问题过程中,思考分析、探究实践、归纳推理等方面的学习能力素养得到了有效锻炼,将新课改提出的“能力培养第一要务”标准要求进行了有效地落实。

三、紧扣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实施整体性教学活动

习题课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个体由于生活环境、解题技能、思维分析、智力发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其学习能力和学习效能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分层教学、差异教学等活动形式”,实现“人人获得发展和进步,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知识”。因此,在习题课教学中,教师不能“一个标准”、“一把尺子”进行习题讲解训练活动,而应该根据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特性,渗透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设置具有层次性的习题案例,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开展递进性的讲解,让不同学生都能有展示“风采”的实践“舞台”,参与到习题课教学实践活动之中,实现整体进步和共同发展。

初中数学课程体系范文第4篇

一、例题生活化,学生易懂易学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

二、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里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观给学生。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教学分数基本性质”时借助录音机讲了一个生活中的故事:“我去超市买了三瓶可口可乐,我喝了一瓶的,孩子喝了一瓶的,侄子喝了一瓶的,请同学们猜一猜,我三个谁喝的多?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 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练习生活化,做到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 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习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例如,在教学:“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的实践活动课中,事先真正让学生了解周围的人们都喜欢什么节目,初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方式,了解某些具有倾向性的现象,明白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体育节目,学生比家长更喜欢挑战800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数据整理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同时,班内回报交流过程,也是数学交流提高过程。

(二)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多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

初中数学课程体系范文第5篇

一结合学生特点――组建课外兴趣小组

根据学生的爱好特点,组建若干兴趣小组。兴趣小组需要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从而达到时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增长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比如,对动画制作感兴趣的学生,就参加动画制作小组,我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向他们介绍Flash、3Dmax等软件,并让学生利用菜单深入研究这几个软件的高级应用方法,自己编制、创作动画片。例如,一个学生用Flash制作了“母亲节快乐”的动画,用动画设计了母亲陪伴自己成长的点点滴滴,画面优美,情节感人,让学生体验到学有所得的成就感。而有的同学喜欢平面设计,就参加平面设计小组,我就在课外活动时间,向他们介绍Photoshop等常用软件的,并让学生利用菜单深入研究软件的高级应用方法,自己设计、创作作品。这样,学生通过电脑课外活动,提高了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安排各类竞赛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的结合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习兴趣,我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安排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例如,七年级的学生我会在学完“中文输入”内容后,安排一次“打字”比赛;在学完“画图”程序课程后,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电脑绘画比赛。八年级的学生,在学完“FrontPage”课程后,我会安排一次“电子报刊设计” 比赛。九年级的学生,在学生“FrontPage”课程后,我会组织“网页制作”比赛。通过组织各类竞赛,并对竞赛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唤起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爱好和兴趣。

三体现课程的整合性――注意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既有利于其他学科课程内容的学习,也利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每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同其它学科的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键盘指法时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教师可选取一些英语课程作为练习的内容,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强化对课文内容和单词的记忆。学习汉字的录入时,可以让学生录入一些课本上喜欢的篇目,以达到熟悉课文的目的。在学习“画图”程序时,我让学生结合自己在美术课程上学到的知识,进行电脑绘画创作。这样,学生容易感受到时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是相关联的、统一整体。

四做到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到学校办公室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