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务信息风险管理

财务信息风险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信息风险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务信息风险管理

财务信息风险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 管理 信息化指标 设计与实施

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其规避财务风险的能力和效果,只有恰当评价这种信息化程度,才能正确引导企业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系统。本文试图用综合评价模型给出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信息化总体指标、技术指标和业务指标。依据评价结果,可将企业分为"管理技术双低型"、"管理技术单高型"、"管理技术双高型"等四种类型,并分别就风险管理的目标和过程提出了具体建议。即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应从数据准备、模型选择、量值测算和结论局限等方面,针对财务风险的环境、要素、目标和偏好等需求给出了操作流程和结论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信息化技术被应用在企业管理的各个部门,其中的财务风险管理也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获得发展,据调查表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方法的大部分效果都是建立在信息化规模的基础上,也有专家研究表明:如果没有现代信息技术作支撑,经济危机爆发的周期会更短,所以,信息技术对于财务风险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化标准的评判准则

要想对一个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做出准确的评判,就要创建一个比较科学的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化指标,因为中国企业实现信息化的步伐较为落后,实现财务风险的信息化管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一个全新的方向,所以,在具体的实施中不同的企业有他们各自的评价标准与尺度,但是,大体上都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要将科学性与系统性结合起来。无论什么指标体系都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作支撑,制定一个指标要本着科学性这一基础性原则,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指标水平的测定所根据的理论是:信息化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与此同时,信息化管理原本就属于一个非静态的系统化工程,企业在创建指标系统时,应该把企业信息化当成一个系统加以研究,借助比较成熟系统的现论和做法,确保测度的结果能够真实反应一个企业风险管理管理信息化的实际水平。

第二,将代表性与可操作性结合起来。一个正规的指标系统应该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他由彼此联系与补充的指标所构成,构成的指标体系,他们立足于将繁琐的现象简明化,减少数据处理的项目,这一评价系统可以从原始数据中得来,又可以用来说明子系统的特点,然后在对基本指标进行抽象和总结的基础上,再用“比率”“程度”等加以表示,通过这种方式,来说明分支系统之间的关系,有很多因素可以列举出来,用来描述企业风险管理信息化水平,但是,这种因素要掌握在一定的范围内,并非越多越好,正确的方式是从众多的指标中选择具有典型性,灵活性的指标,这些选出的指标不但要具备比较明确的意义,能够精确地展示所要表达的内容,真实地揭示问题,还要确保能够比较不费劲地得到比较精确的数据,具有统计的可操作性,最好用少的指标达到综合评价的目标。

第三,将可比性与指导性结合起来。对风险管理信息化水平进行对比,是相对棘手的问题,所以,如果对指标的数值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是在指标设计和实际的运行操作中的比较关键的一关,在对指标进行选择时,要将曾经不能够比较的因素转化为能够比较的因素,而且要确保指标口径的统一性,使这个指标准则,不但能在企业之间进行横向的对比,而且,在某一企业在某一时间段上进行纵向对比,这些都有利于对信息化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和探索,以此实现这些指标所要发挥的关键作用,实现企业风险管理水平飞速提高。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

伴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其进行评价的难度也不断加大,在对其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不但要评价其经济效益,还要评价其社会效益,以及对经营管理的影响,这里我们分别从三个方面对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这三方面包括:信息化水平,经济效果,竞争力,三种向量的综合反映了风险管理信息化的整体水平,是对企业进行整体评价的主要依据:

首先,是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这一水平主要体现在企业获取利润,吸收、高效利用以及保护信息,以及将信息作为一门技术加以运用的能力,这些能力有效地反映了企业能否将信息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应用,它反映在企业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数量、信息的安全度等方面,他是对一个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全局考察。

其次,信息化管理所产生的经济效果。这一经济效果的考察涵盖了:对企业实行信息化管理产生的费用,创造的经济效益以及避免财务风险所带来的效果等几个方面,信息化管理为企业创造的收益能够划分为:有形的与无形的,这种收益可以分别从定量和定性来进行划分,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所具有的经济特征主要表现在:间接、转移、不确定等特点,能够以定量指标来对企业信息化有形收益的是:人工操作、处理的信息工作量,通过这一系统省下的人工操作费用以及办公的花销,使企业信息的搜集、传播与处理的速度加快,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高服务水平,以及企业的竞争能力;其中的无形收益包括: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企业的战略走向,与此同时,还要顾及到企业的信息化成本,其中包括:研究评价系统设计要涉及到的花销,具体的实施花销,对职员进行培训的花销,以及系统运行的成本花销。

再次,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小。评价一个企业的竞争力除了要考虑它的在实施信息化后,企业组织所具有的柔性特征与适应性特征外,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还要具备便捷的信息处理以及反馈能力,以及对企业形成的知识信息能力,这其中可以用以下六个方面加以衡量:成本,质量、交货期限等等,这种评估办法已经经过大量的实践的检验,得出的结果,并且已经被国内外大部分企业所采用,在中国国内市场也已经逐渐被采纳和接受。

在对各项要素加以评价才评判企业财务信息化程度的同时,还要将各个要素综合起来,得出的综合评价不但要与本身的基础纵向对比,还要与其他企业进行横向对比,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三个方面都会有不平衡的表现,所以,在对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时候,要尤其关注一个问题,那就是部分要服从整体,进行动态比较。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是对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的一部分,不能把这两者分开评论,然而,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化的评价体系它自身的优点,那就是他的专业性以及特殊性,因此,制定财务风险管理指标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他能够积极有效地运行。

总结:

任何一个单位或者企业都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财务风险,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财务风险控制已经基本实现了信息现代化,信息化的财务风险管理确保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并且在关键时刻可以控制,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提高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对风险严加控制与防范。

参考文献:

[1]Day,Boolnder,P.H.ITs Place in US Histo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aper of Society[J].Program 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Policy,2008(1).

[2]李中斌.风险管理解读[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5).

[3]胡宣达,沈厚才.风险管理学基础—数理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财务信息风险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 信息化 风险控制 

1.财务管理信息化概述 

1.1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概念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现更快发展的基石。是指依靠现代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能够用财务语言表述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通过数据分析、控制整合等一系列专业的手段,指导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为前提。通过智能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专业的软件系统,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快速的信息化转型。 

1.2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特征 

1.2.1信息同步化。互联网技术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信息的同步。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企业领料、加工、销售等环节产生的信息能够实现联网同步,从而实现企业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信息的趋同。 

1.2.1管理链条化。在生产高度自动化的时代,企业的管理也应当及时调整,以适应生产管理的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落后的管理往往成为限制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管理人员应该更多的从企业整个生产销售流程角度出发,而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资金、物资等一个方面,进行资源的配置。 

1.2.3资源集约化。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打破了企业原有的相对固定的管理组织结构,而是根据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情况,物尽其用,形成网络化的管理体系,大大减少了传统财务管理的中间环节,降低成本,达到信息更新快、反馈及时的效果,更有利于企业信息使用者进行财务预测、财务分析以及财务控制。 

2.风险控制理论 

2.1风险控制的内涵 

风险控制,即企业管理者通过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消除或者减少可能导致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以降低企业应对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面对的风险有很多,主要包括技术风险、环境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财务风险等。企业风险影响其价值创造与保持。为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必须对其面对的风险进行合理的控制。 

2.2风险控制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风险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风险保留等。一个企业采用什么样的风险控制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的风险偏好类型以及企业所在的行业特征。一般而言,高风险意味着高收益,当企业管理者为风险偏好型时,往往会接受风险以获取更大收益;而风险厌恶型的管理者会拒绝风险从而放弃部分由高风险带来的可能收益。 

3.财务管理信息化对风险控制的影响分析 

3.1 传统审查制度的功能被削弱 

在传统的管理机制下,企业物资的每一次转移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把关,企业财会人员的权限被严格划分开来。信息化打破这一传统的管理模式,大部分的会计信息和原始数据都由计算机直接输入系统。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审查制度就不能完全发挥出其原有的职能。如果系统设计不佳,其出现的错误或披露很难被发现。 

3.2 对计算机系统安全系数的要求大大提高 

在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企业主要依靠相关人员签章等明确经济责任,信息化的财务管理系统下,业务记录只要通过登陆密码、操作权限、操作日志等实现,数据信息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计算机系统安全性与稳定性的影响。 

3.3有利于企业各部门间的信息沟通 

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其生产经营过程数据的实时更新。在完善的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企业各部门员工能够更加及时的获取他们在风险识别、风险预测、风险规避等方面需要的信息,有利于企业风险控制的顺利实施。 

3.4借助信息系统实现实时监督 

借助自动化办公系统,依靠完善的计算机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实时监督,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通过即时监控,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尽早意识到其生产经营链条中存在哪些缺陷,并由此判断这些缺陷可能导致哪些后果,进而指导企业管理者采取相应措施应对风险,达到将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的目的。 

信息化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集中体现,是企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然结果。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企业组织形式、管理模式、控制机制等都要进行不断变革,以适应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一方面,信息化是企业原有的组织结构所能够发挥的作用逐渐削弱,管理人员越来越依靠信息系统进行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另一方面,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组织与经营模式,对企业风险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此,企业必须将利用互联网与自身经营现状结合起来,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使信息化在企业发展中真正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勇.信息时代财务管理信息化创新研究[J].黑龙江对外 经贸,2010,03:148-150. 

[2]王棣华,李攀.信息化会计系统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及 其完善[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2:15-17. 

[3]于光梅.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问题及策略[J].会计之友 (下旬刊),2010,07:96-97. 

[4]陈朱炎.浅议企业财务管理与财务管理风险控制[J].现代 营销(学苑版),2014,01:22-23. 

[5]高岷,黄重庆.企业财务管理与财务管理风险控制探讨 [J].现代经济信息,2014,08:270. 

财务信息风险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 信息系统 风险控制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日趋普及。网络的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单机电算化系统的不足,使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更加完善,同时也对它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网络环境下,经济交易及事项的会计处理与相关业务程序都必须依赖良好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而计算机系统本身及系统运行的外部环境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不安全隐患,会给会计系统带来一定的风险,直接影响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产安全。本文拟对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就如何防控风险进一步完善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提出一些意见。

一、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采用数据库、网络通讯等工具,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及其他设备等资源,对业务活动中产生的会计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和处理,完成会计核算任务,并能提供会计管理、分析、决策所需信息的系统。网络会计是对会计主体发生经济事项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进行核算和监督,以求达到管理经济活动,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会计目标的现代会计模式。从实质上来说,网络会计是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

二、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

会计信息系统风险是指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运行、维护直到系统报废的全过程面临的风险。在网络会计环境下,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磁介质代替了纸介质,从而使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安全性更易受到威胁,更易导致网络会计信息的失真。由于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开放性、处理的分散性、数据的共享性,极大地改变了以往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环境,产生了新的风险。

(一)软件技术和系统故障带来的风险

目前,很多国产的电算化会计软件已得到较大发展,但仍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如:由于会计信息化下进行数据更改的无痕迹性,不易发现存在的问题。系统故障风险主要可分为:一是系统开发和设计风险,如系统开发过程中技术不成熟或开发人员会计知识了解不足等;二是系统运行风险,即计算机硬件的毁损、丢失以及软件运行过程中的风险等。要提高会计核算软件的通用性和实用性,可对购入的商业化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并通过接口和系统集成的办法克服二次开发软件和商品化软件不能共享的缺点。

(二)内部控制弱化引起的风险

由于内部控制弱化,使得财务数据更易被控制和操纵,主要表现为授权控制下降、不相容职能分离和职责分工的重要性下降以及凭证、账簿的作用弱化。

(三)缺乏监督审计引发的风险

由于电算化会计制度的不完善,大部分会计核算软件可审性极为软弱,因而给审计工作带来许多困难。现有的会计核算软件缺乏设立明晰的审计线索的设计思想,不能保证审计部门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审计监督。

(四)安全风险

安全风险是指会计信息系统数据被破坏、丢失所带来的风险。其主要可表现为:软件系统的安全缺陷、篡改或非法调用程序的风险以及网络隐患。

三、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控制

会计信息系统控制是指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系统的正确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提高会计信息系统运营效率,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利用各种手段和技术,对会计信息系统实施管理和控制的过程。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控制主要从组织控制、操作控制、资源控制、档案控制、环境控制和审计控制等几方面着手。

(一)组织控制

组织控制是将组织作为控制的对象和手段,通过建立起具有控制能力的组织结构、采用满足控制要求的组织流程、构筑认同和重视控制的组织文化,达到控制的目标。组织控制是其他控制实施和发挥作用的基础。会计信息系统的组织控制应该包括进行合理的职责分工、设置满足控制要求的组织流程等方面的工作。

(二)操作控制

实践证明,权力必须受到制约,否则,失去制约的权力极易导致舞弊。操作控制主要是建立和实施操作管理制度,对系统使用、操作规程和会计业务处理几方面做出规定。操作控制中首先应该强调系统使用和管理的计划性。其次,要重视操作日志。操作日志是操作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对日常系统操作情况的最基本、最全面和最详尽的反映。第三,操作控制中除了要求各类操作人员按照制度规定操作系统外,还应该强调员工的责任、能力和可信赖程度。

(三)资源控制

会计信息系统的资源控制包括硬件资源控制、软件资源控制和数据资源控制。

硬件设备本身的控制措施一般由设备生产厂家固化在设备中,它能自动查出某些类型的错误,而无需程序或操作人员输入任何特殊指令。会计软件操作系统的资源控制措施因不同软件而不同。要提高会计核算软件的通用性和实用性,努力使会计软件的运行环境向更高领域发展。数据资源控制的重点是数据库的管理控制,在操作系统中建立数据保护机构,调用计算机机密文件时应登录户名、日期、使用方式和使用结果,修改文件和数据必须登录备查。

(四)档案控制

档案资料控制主要是确定档案、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包括档案保管制度、档案存取制度、档案作废制度)两方面。为确保档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除了加强磁介质档案保管的防护措施外,如防磁、防潮、防火、防尘等,还应实行双重保管,即纸质档案和磁介质档案分别保管或磁介质档案备双份保管。

(五)环境控制

加强设备环境控制,其控制措施主要包括:采取防火、防水、防磁、防震、防掉电、防高低温等措施,定期对硬件进行测试,安装防病毒软件等;另一方面建立多级存储机制――设置财务软件系统自动备份系统,并实行管理员定期集中备份和账套主管的日常备份制度。

(六)审计控制

网络会计的发展必然要求计算机审计要跟上它的步伐。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发展除了要有必要的法制保障外,还有赖于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开发和审计技术的不断创新。计算机审计根据计算机审计准则,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程序,对会计电算化环境中的计算机硬件和财务软件的安全、可靠、稳定、合法、管理等方面进行审计。

网络会计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更加隐秘。因此风险的防范及规避的难度更大。针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及成因,加强内部管理与控制,积极采取正确有效的防范措施,进行严密监督与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小会计系统的风险,把风险控制在最小程度,这是一个任重道远、时刻不能松懈的过程。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海林.试论会计信息系统运行阶段的风险与控制[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9(1).

[2]王晓明.会计信息系统风险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

财务信息风险管理范文第4篇

一、集团企业财务风险概论

(一)集团企业概念及财务特征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企业集团”概念为:由一个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优势企业为核心,由多个拥有独立法人的企业参与,在互相持股等资金关联基础上构建的,其成员企业具有统一的领导架构,并在资金、人力、技术、产销渠道等方面资源共享、利益共分、风险共担而形成的统一企业联合体。从财务角度分析集团企业特征,有如下几方面:(1)财务活动主体相对独立。集团公司和各子公司之间虽然有资金交流和利益关联,但各自有相对独立的财务体系,独立运营;(2)多层次的财务结构增加财务管控难度。集团企业的财务结构包括母公司的财务体系及各分公司的财务体系,同时各公司之间互相融资、互相持股、共同承担风险和分配利润,就这使集团企业的财务管控层面更广,影响因素更多;(3)集团产业形式多元化,风险收益相关影响因素复杂。集团公司通常都是跨产业、跨地区甚至是跨国界、跨文化的,其内部盈利方式也是多品种、多层次、多结构,多渠道,再结合集团企业的投资、融资、财务管理等,使得企业财务风险收益更加具有不确定性,涉及层面更广。

(二)集团企业财务风险概念及特征 在财务风险定义的基础上集合集团企业特征分析“集团企业的财务风险”概念,即集团企业在整个集团的财务活动中可能面临损失的风险,由于集团公司的利益风险共担性,因此这种风险既包括集团母公司的财务风险,也包括各成员企业的财务风险。由此定义进一步分析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有如下几方面:(1)不确定性。集团财务活动所产生的效益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有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受集团各相关层面因素影响,导致实际收益并不会同预期收益完全吻合,甚至没有收益造成亏损;(2)可控性。通过对风险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论证,可以采用前瞻性的方法控制和预防集团企业财务风险;(3)关联传导性。这是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特有的特征,由于集团企业是由众多独立法人企业组成,虽然各法人企业有各自相对独立的财务体系,但是他们却通过股权等方式形成一个利益统一体,一旦其中一个成员企业出现财务风险,就会不可避免地传导到其他企业成员,从而形成连锁反应甚至多米诺骨牌效应影响整个集团的财务运营安全。

二、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影响因素

(一)集团企业融资风险 融资风险是指企业在筹措资金中由于政策环境或者偿债能力不足导致的融资困难或者债务违约风险。具体到集团企业,融资风险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层面:(1)母公司及子公司之间存在频繁的融资活动,当借入一方出现财务运营困难导致无法按时偿债时,会使出借公司资金运营出现问题,由此产生传导联动,给整个集团财务状况带来风险;(2)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会作为担保方为集团成员企业进行第三方融资担保,一旦资金贷入方的财务出现困难,担保方同样会受到牵连,由此给集团带来财务风险。

(二)集团企业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在对项目进行投资时,由于对影响因素及突发状况预估不足或处置不当导致的预期收益同实际收益之间的偏差。具体到集团公司,同样需要分两个层面论述:(1)集团管理层投资决策风险。因为集团企业是以母公司统一制定规模化战略作为发展手段,一旦母公司管理层投资决策失误,则会给整个集团财务状况带来巨大风险;(2)由于母公司及子公司之间存在互相持股关系,股票也是一种投资方式。一旦发股方运营不善,则持股方也会面临收益不足或投资亏损的风险。

(三)集团企业财务运营风险 是指企业原料采购和成品销售过程中出现的财务活动风险,如应付账款资金不足、库存积压、应收账款逾期无法收回等。由于集团企业各成员之间存在生产、流通及销售的业务往来,一旦其中一个环节发生风险,如一方成品积压无法变现,则会给产品链条上的所有相关企业带来一定财务风险,进而影响整个集团的财务安全。

(四)集团企业收益分配风险 这一风险对集团企业财务安全影响尤其巨大,同样分两个层面阐述:(1)由于集团企业各成员之间属于统一的战略体系,利益风险共担,有时为了整个集团的战略发展,其中子公司会牺牲自身利益推动集团目标达成。此时集团母公司就必须要做好利润在各成员企业间的合理分配,由此确保整个集团各企业成员间的高效合作,目标一致,否则会导致企业成员各自为战,甚至使整个集团人心涣散;(2)集团企业的利润分配应确保资金利用的高效,“好钢要用到刀刃上”,避免利润分配后的资金闲置和浪费。

三、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原则

(一)集团战略下稳健原则 这一原则一方面要求集团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时,要本着整个集团的利益制定财务制度规范和战略规划,另一方面集团的财务活动,尤其是投资活动,一定要充分评估项目的风险收益比,并在具体分析时更倾向“风险”层面因素从而做出决策,这是确保企业长远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原则,尤其对母公司在制定关乎整个集团的战略决策时,尤其意义重大。

(二)价值最大化下风险适度原则 市场经济活动一定程度上属于风险活动,同时企业从事经济活动的终极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集团企业在充分发挥其强大的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和竞争力、确保企业获取最大利润的前提下,应充分评估自身风险承担能力,在适度的风险范围内进行经济活动。既要考虑各成员公司的风险适度,也要考虑整个集团的风险适度,由此确保整个集团企业的财务安全;

(三)层级控制下权变原则 集团企业应该发挥其规模优势及资源优势,充分分析各个财务影响因素的性质及程度,建立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风险预警系统;分级管理架构;监控审核流程。同时这些体系并非一成不变,应在具体实施中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完善风险控制策略,由此最大限度地控制集团企业财务风险。具体到集团企业财务风险影响因素及管理体系原则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图1表述。

四、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内容

(一)财务风险定性识别 即集团企业对财务活动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初步的定性判断,运用预测学等相关知识从客观环境因素和主观管理因素上分析各因素对财务活动影响的性质,为集团决策做出初步的指导。依据以上集团企业财务风险四大影响因素,可以通过表1所示的矩阵表格方式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定性识别。

表1中,对于面临着高概率、高风险的财务活动,一定要本着稳健运营的原则进行坚决否决。而对于其他性质的风险,则分别依据风险层级采取不同应对策略:完善对策,即确保有完善的对策可以控制和规避此类风险,否则取消项目;专门对策,即需要对风险因素制定详细的解决方案,并跟踪实施,必要时调整项目策略或目标;需要预防,即需要制定对策对风险因素加以预防和控制;有条件预防,即保证项目顺利运行的前提下,对风险因素进行预防。

(二)财务风险定量评估 在定性识别的基础上,对每种可能造成财务运营风险设置指标进行定量分析,通过统计学、概率学等数学方法对数据及模型进行评估,便于集团决策的价值权衡。结合四大财务风险影响因素,可以对企业财务风险定量评估指标做如下设计:偿债能力指标、获利能力指标、资产运作能力指标。这三大指标又可以细分为具体的指标体系,具体可以通过图2对财务风险评估指标进行设定及评估。

下面引述2013年某大型集团公司的财务指标具体说明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应用。

从表2中可以看出,某集团公司资本实力雄厚,有足够的偿债能力,不足之处是产品获利能力极低,甚至出现亏损,而资产运作能力则处于一般水平。由此可以评估该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主要集中在投资风险的获利能力上,因此应该对投资风险加以重点防范及改进。同时该公司的优势在于负债能力,说明该公司有足够的资本及信贷授信,应予以充分利用,大胆进行技术升级或新产品开发方面的项目投资。

(三)财务风险预防 集团企业在做出决策之前,充分参考财务风险因素的识别和评估结果,结合自身的财务运营状况及风险承担能力,对项目可行性以及项目实施方式进行决策,选择适合集团发展的项目,以及适合集团特点的项目运作方法。

(四)财务风险控制 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通过严格的内控制度确保项目运作的合规性,防范突发风险,同时根据环境和风险因素的变化,及时调整项目发展策略,确保风险可控。

以上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内容同样可以通过图标的方式表达如图3。

五、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本文引述两个具体的案例分析集团企业在战略发展项目规划和实施过程中,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笔者选定两家案例主体“长虹集团”和“联想集团”有共同的特点:(1)同为电子行业,同是所在行业的领军企业;(2)同在本世纪初国内市场发展遭遇瓶颈,急需拓展新的战略发展模式,开拓国际市场资源;(3)同是21世纪初的投资项目和财务活动。以上共同点更加能体现出本文研究的主旨,两个相似的集团企业由于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实施上的差别,最终导致两个项目截然相反的结果。

(二)案例一 长虹集团进军国际市场巨亏案。长虹集团是我国大型家电企业集团,主营彩电业务,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间得到充分发展,集团实力位居行业领先地位。然而随着电子行业的飞速发展和电子产品市场日新月异,长虹集团的国内市场销售业绩遭遇了极大压力。在这一背景下,长虹集团决定调整集团发展战略,开拓国际市场。之后在没有对合作伙伴的财务资信做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即同美国进口商APEX公司签订协议,并于2001年开始向APEX公司销售贴牌彩电。然而自2001年到2004年的4年间,APEX始终以各种借口拖欠长虹集团货款,最高拖欠货款高达38.38亿元人民币,占长虹集团总应收账款的96.4%。高额的应收账款风险直接导致长虹集团遭遇巨大财务危机,不得已于2004年年底宣布亏损财报,并拟对APEX公司的应收账款46750美元做坏账计提,如果按照计提3.1亿美元以及考虑长虹集团当年获利能力,长虹公司需要10年时间才能还清这些债务。这对长虹集团的发展可谓灭顶之灾,直接导致长虹集团股票价格大跌30%,市值蒸发30亿元人民币。现在回顾当时长虹集团此次财务危机,对现代集团企业有深刻的教育和警醒意义。分析其案例可以得到如下几点教训:

(1)长虹集团在施行项目之前,未能对项目进行充分的风险因素识别和评估。事实上在同长虹集团合作之前,APEX公司已经有过拖欠中国其他企业货款的不良记录,同时国际资信评估机构对其资信评估仅仅为3A4,属于资信风险较高的级别。这些明显的、高概率和高风险的财务影响因素获取渠道相当简单,然而长虹集团却对这些风险因素置若罔闻,盲目上马进军国际市场项目,最终导致亏损。

(2)长虹集团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未施行有效财务风险控制。在长虹集团同APEX签订协议的第一年,APEX就开始以各种理由拖欠和拒付货款。在这一形势下,长虹集团的财务预警、审核、应急等内控体系集体失灵,继续冒着巨大风险持续地向APEX公司供货长达4年,直至累计近40亿元的应收账款无法变现,此时该部分应收账款竟然高达公司总应收账款的96.4%――这对任何一家集团企业正常的财务运营而言都是不可想象的。

长虹集团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缺失直接导致其进军国际市场项目铩羽而归,并对集团未来发展带来沉重负担。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初同APEX公司签订协议并供货的是长虹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四川长虹,之后长虹集团出于整个集团战略考虑,背负了这笔巨额债务,这也说明了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关联传导特性。

(三)案例二 联想集团成功收购IBM公司PC业务案。项目实施前的联想集团同长虹集团有许多共同特点,不同的是联想集团在项目实施之前做了充分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通过系统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使得这一并购案成为国际跨国并购中的经典案例。

(1)在项目实施之前,联想集团对合并对象IBM公司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财务风险因素识别及评估。为此联想集团聘请了世界顶尖的评估公司和审计公司对IBM的财务指标进行审核,发现IMB公司PC业务虽然亏损严重,但近几年表现却有复苏迹象,其当年营业收入达5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9%;其利润率为24%,远远高于联想集团自身的主营业务利润水平。其资产负债额为16.15亿美元,净资产-6.8亿美元,在联想集团可承担范围内。通过以上财务数据分析,联想集团确定项目风险属于可控范围内,而项目风险收益比却值得期待,由此确定立项。

(2)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联想集团通过多种融资渠道将集团融资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付款方式为自有现金4亿美元、收购负资产5亿美元、银行借贷6亿美元、股票融资3.5亿美元。通过这样的支付结构使得集团成功规避了财务危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同时在投资风险控制方面,通过制定循序渐进的发展策略,确保项目获利能力。

通过以上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实施,联想集团股票市值当年就大幅上扬,项目实施第一年集团综合营业额年比增长359%,主营PC业务销量年比增长11%,股东收益增加0.22亿美元,之后几年业绩更是连年飘红。

参考文献:

[1]张继德:《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财务信息风险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 高校 财务信息化 管理安全风险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高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机会,现代高校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高校实力的竞争,更是高校之间内部财务管理水平的竞争。高校要想在未来的社会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构建符合高校自身特点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以内部控制手段降低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安全风险。下面将就我国高校应当如何构建合理的财务内部控制展开相关的论述。

一、构建合理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是降低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安全风险的基础

(一)提高高校内部管理者和财务工作人员的内控意识

高校财务内部控制,要求高校应当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对实际业务事项进行账务处理、编制报表。并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换言之,财务部门在保证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这种“重要”性往往突出体现在高校重大决策过程中。因此,作为高校,应当促使财务部门积极地参与到高校内部控制管理中。在高校进行重大的决策时,??高校内部财务部门应当积极地参与进来,这样才能够使高校重大决策结果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得到保障。一些高校仅仅将财务部门作为管理资金收支的工具,拒绝财务人员参与高校的重要决策,这就使得财务部门对高校重要决策的产生过程不了解,从而使高校重大决策结果的可行性得不到保障。

因此,要构建合理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首先就应当促使相关财务工作人员积极地参与到包括重大决策在内的高校内部控制管理中,这样才能加强高校内部控制管理,提高高校内部控制的效率,从而提高高校内部财务工作人员的内控意识,进而构建合理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

其次,作为高校管理者,应当以身作则,率先提高内控意识,并积极地参与内部控制的相关活动,从心里真正重视高校内部控制。尤其高校关键部门的领导者,往往起带头示范作用,领导者的言行是高校普通工作人员行为的标杆,因此,只有高校关键部门的领导者重视高校的财务内部控制建设,才能够带领高校中的财务工作人员重视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并积极地参与到高校内部控制的构建中,进而提高高校管理水平,从而使高校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换言之,高校要想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促使高校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提高高校内部管理者和财务工作人员内部控制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

要想构建合理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除了要提高高校中工作人员的内控意识外,还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那么应当如何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呢?笔者以为应该主要做好如下几点:

第一,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第一步要对高校内部财务部门岗位进行详细的职责分工,确保高校中各个岗位之间的职责分明。现阶段在高校内部一些岗位之间存在不相容,但由于一些高校财务工作人员紧缺,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制度在高校中难以真正体现,一人多职务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就会导致职责不清,从而使得财务核算的结果不规范和不准确。只有明确岗位职责权限,使职责不相容制度在高校中得以体现,才能够促使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完善。

第二,完善高校内部预算制度。一些高校并未对内部各个部门进行统一的预算管理,从而使得预算部门无法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展开相应的活动。要想完善高校内部的预算制度,就要建立完善的内部预算制度体系,对高校各个部门之间进行统一的预算管理,从而使高校内部预算管理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样才能构建合理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

第三,加强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除了应当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预算制度外,还应当加强高校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但是一些高校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业务沟通程序,使得各个部门之间的管理较为分散,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从而导致内部控制管理体系难以得到完善。因此,在高校内部控制管理中应当加强各个部门之间进行相应的信息沟通,从而构建合理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促使高校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完善高校内部财务信息化管理监管体制

要想完善高校内部财务信息化管理的监管体制,应当从高校内部和外部财务信息化管理的监管着手。

首先,要完善高校内部财务信息化管理的监管。一些高校对内部工作人员的工作效果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控制,就会使得高校中财务工作人员的效率难以得到提升,严重时会导致现象发生,再加上一些高校未将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纳入相关的考评中,就会使得高校内部控制管理的效率更加难以得到提升。因此,为了加强高校内部控制管理,应当在高校内部建立一套完整的奖惩考核体系,这样才能够使高校内控工作人员能够依照规章进行相应的工作,从而提高高校内部控制的管理效率,减少现象的发生,进而加强高校内部控制管理。

其次,作为高校外部监管部门,审计和财政部门除了应当重视高校内部的资金收支情况外,还应当重视高校内部控制的相关情况。这是因为目前高校外部的主要的监管由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门组成,这两个主要的监管单位主要侧重于高校中资金收支是否合法,而对高校中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难以进行有效的审查。但是高校内部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控制管理的成功与否决定了高校内部的财务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因此,作为高校的监管部门,审计和财政部门不仅要对高校内部资金收支情况进行监管,还要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状况和有效性进行监管,才能够构建合理的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促使高校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补救性内部控制手段是降低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安全风险的重要抓手

财务软件作为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载体,其开发方式,分为自行开发、外购调试、业务外包等。高校内部的财务部门在开发与使用财务软件过程中存在着安全风险。在开发阶段,高校应当将财务工作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处理规则嵌入到系统程序中。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开发者的技术局限,和投入资金预算限制,往往难以嵌入的尽善尽美,导致在运行与维护过程中仍存在安全风险。并且,因其开发方式不同,在运行与维护过程中安全风险的特征不同。针对不同特征的安全风险,高校内部的管理部门应当制定相应补救性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力保执行,以内部控制手段降低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安全风险。

三、以人力资源政策降低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安全风险

人力资源政策属于内控制五要素之一的“内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财务系统管理人员岗位的重要性,要聘用既能够掌握财务管理知识又精通相应的计算机技术的德才兼备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管理高校内部财务软件系统的使用。要加强对财务系统管理人员“德才兼备”的关注。“才”方面,在“聘”环节,包括但不限于以学历学位考量,更应当在“用”环节,考核其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德”方面,可以定期不定期的,在财务部门内部测评和相关部门业务关联者中测评。将考核和测评情况,作为聘用和晋级的依据。另外,因其岗位重要性,可适当调整财务系统管理人员的待遇,这样,在技术和职业道德和待遇层面,为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安全风险的降低提供保障。

四、结束语

高校要想获得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就应当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加强管理,以内部控制手段降低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安全风险。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如何构建合理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通过内部控制手段降低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安全风险的一些建议。只有构建合理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才能够促使高校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覃焕昌,周艳娥.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13(11).

[2]邱升齐.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探讨[J].财会通讯,2011(8).

[3]刘仁芝,王群.浅谈数字校园环境下的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