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全面风险管理要求

全面风险管理要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全面风险管理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全面风险管理要求

全面风险管理要求范文第1篇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COSO委员会将全面风险管理定义为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这个过程从企业战略制定开始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到企业潜在事件并管理风险,使之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我国也引入了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在2006年6月时,国家资产管理委员会出台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将全面风险管理定义为,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具体来说,全面风险管理相对于传统风险管理而言,有如下特征:

1.就目标而言,传统风险管理仅仅是为了消极地回避风险;而全面风险管理是公司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利用多种手段管理风险。

2.就管理主体而言,传统风险管理主要是指财务部门的财务风险控制;而全面风险管理强调公司的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

3.就管理客体而言,传统风险管理仅仅关注单一的风险个体,而全面风险管理从总体上综合考虑一系列风险集合,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二、网络环境下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流程

(一)制定全面风险管理目标

任何一个管理方案,都需要首先明确目标。同样,将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与企业的战略结合起来,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起点。

一般来说,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损失控制目标,这与传统风险管理无异,主要是涉及保险最基本的经济补偿职能,要实现日常稳定经营;二是价值创造目标,与传统风险管理相区别的是,全面风险管理寻求风险优化,即在充分的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公司将资产分配到风险较小、收益较高的领域,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故在制定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时,需要考虑到公司价值创造的目标。

(二)确立自身的风险偏好

对于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来说,保险公司除了控制传统的经济补偿风险,还涉及到价值创造的目标,而后者更是区别于传统风险管理的根本特征。保险公司需要通过对风险的全面管理,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有必要确立自身的风险态度。

风险偏好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风险厌恶型、风险中立型、风险喜好型,保险公司需要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适时调整自身的全面风险管理策略。比如,一个保险公司若是属于风险喜好型,则可能采取较为激进的策略。在设置风险偏好的时候,企业需要综合考虑自身的资产状况、经营目标、经济形势等多种综合因素。

(三)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这一流程涉及到具体的实践操作,与传统风险管理一样,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管理、绩效评估四大步骤。

1.全面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风险管理人员通过大量来源可靠的信息资料进行系统了解和分析,认清经济单位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而确定经济单位所面临的风险及其性质,并把握其发展趋势。这个阶段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强调全面性的风险识别,即综合考虑企业当前面临的所有风险,进行全面的认识,列出风险清单。

2.全面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涉及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定性分析要求保险公司认清所面临的风险的本质和内在逻辑联系;定量分析则需要保险公司建立起一套统一的测量模型,该模型需要综合考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内在联系,将多种风险因素都纳入模型测度之中。

3.全面风险管理

这个步骤要求风险管理者在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从多种可选的风险管理方案进行研究并选择其中最合理的方案,并加以贯彻实施。这个步骤需要站在全面的高度上综合考虑和度量风险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将价值创造的目标放在首位,实现公司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风险优化的目的,在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4.全面风险管理绩效评价

保险公司需要定期对风险管理的绩效进行跟踪评估,并对此进行适时的调整,以符合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监管要求。

三、保险公司在全面风险管理时代下的对策

(一)完善保险公司的组织架构体系

按照保监会的要求,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履行风险管理执行职能,对上负责贯彻董事会的风险管理决策,制定具体的全面风险管理政策;对下记录并检测各个业务单位的风险活动,并进行动态调整,使得日常业务操作符合风险管理目标。从而,为全面风险管理提供组织保障。

(二)加强风险管理人才的储备

目前,保险业的专业性高素质人才还远远跟不上国际水平,而风险管理这项工作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极高,因此保险业迫切需要建立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此,一方面需要构建专业的内部培养体系,积极招聘和培养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还要实施开放的引进人才策略,从外部引进专业的人才,带来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三)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目前,我国保险行业还不成熟,因此需要怀着开放的态度,吸收借鉴国外保险公司先进的保险理念,同时还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照搬移植,要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全面风险管理策略,从而促进行业自身的发展。

二十一世纪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时代,只有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才能够应对当前错综发杂的金融风险环境,增强保险公司的经营能力,促使保险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健.基于制度设计与措施选择论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J].保险研究,2008,4.

全面风险管理要求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

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体制下,风险对于企业来说时刻存在,它包括了自然灾害、财产威胁、业务风险、金融危机等因素。在最开始,企业所关心的仅仅是个别的、单一的风险,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经济板块的不断拓展,加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成了必经之路。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综合经营的规划和目标,在企业建设的众多环节和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加强风险防控的过程,由此建立优良的风险管理的文化内涵,搭建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的防控体系,如风险管理的策略、预防措施、职能系统等,从而达到风险防控的总体目标。

二、企业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的意义

1.加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是企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上游企业对企业招标和工程造价的要求不断增加,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改革,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与时俱进的决策,适应了新形势下企业生存的需求。我们迫切需要进行一场创新改革,通过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与控制,不断完善内部的财务防控体系,实施科学决策、分级管理、交叉监管等,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从而加强企业整体的竞争实力。

2.加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是参与市场化竞争的迫切需求

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状态,现今的市场竞争模式已经从技术、资本的角逐中慢慢转向了管理水平的竞争。加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是市场导向的必然趋势,是迎接更大范围挑战的必然要求。

3.加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是维护投资者利益的内在要求

当下的企业存在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权力表面形式集中,内部却分散。这是由于权力的层级较多,管理形式僵化,但是管理层内部意见各异,在操作上很难统一。这导致了方案与实际操作的分歧。因此,为了加强风险防控、避免隐患的出现,我们要高度重视企业全面风险防控,加强权责管理,落实有效的监督制度。

4.加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是落实企业法人制的必然要求

企业法人制要求构建完整的内部风险防控体系,通过完善的机制、严谨的制度来保证企业信息和经济运行业务的安全、真实、完整、可靠。

三、国内外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发展现状

1.国外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发展现状

在国际上,董事会下属的风险委员会是加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机构,它是一个独立的机构,通过加强风险的监督和评估来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国外企业在全面风险管理的综合机制和体系的搭建上相对比较成熟,对先进技术和方法的使用使得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同时企业间加强沟通交流和学习,使得一些成功的实践经验得到了进一步地总结和推广并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这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抵御风险的能力,为企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国内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发展现状

自2006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来,中央企业纷纷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学习,培养风险管理人才,建设风险管理队伍,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建立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和政策指引。2007年3月全国工商联《关于指导民营企业加强危机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导民营企业增强危机意识,建立防范风险的危机预警机制和用于解决危机的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危机防范与危机化解的能力和水平。由此可见,我国企业已经在全面风险管理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已经实现了从开始的意识教育上升到具体策划实施的实质性阶段。但是,全面风险管理缺乏系统、全面、科学的理论支撑,这方面的人才也相对匮乏,这严重制约着我国企业在全面风险管理中的进程,同时也制约我国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四、招标企业的风险管理现状

一直以来,我们对企业风险管理的认知还不是特别清楚,但随着企业的发展,我们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开始有了新的变化,并且总在寻找一个接近完善的点,来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全过程的防控。

经过调查分析发现,某招标企业存在以下风险。

经过调研分析发现,某招标企业近80%的风险来源于企业的内部环境,如财务报告的规范性、企业的自身形象和品牌影响、顾客的满意程度、工作的完成时效、业务的连续性等。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们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已经认识到了这些风险的存在,也认识到了加强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

在机会与挑战的角逐中,我们如何合理地利用机遇,改变被动的局面,寻找一条企业发展的好路子?目前,该企业的风险防控体系还是比较单薄,主要表现在:对企业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队伍缺乏专门性和统一性;在企业的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被动大于主动;企业的风险管理通常处于阶段性状态,没有一个系统化的过程;企业的风险管理过程缺乏统一、科学的指导。

五、招标企业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风险管理是该企业下阶段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的体制建设是工作成功的关键。但是,在这方面某招标企业现在还相对薄弱,没有一整套拥有风险识别、跟踪、分析、评价、处理、报告等一系列流程的体系,在优化流程、完善各项制度及对不同层级的风险进行有效管控方面的执行力差。如何有效地落实某招标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建立科学、系统的运行机制,让企业走向专业化、规范化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1.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相对薄弱

目前,某招标企业在企业的风险管理过程中,还无法有力地依据基本规范及内部控制环境的相关规定,对公司与招标业务有关的、现有的内部控制环境进行评估;风险管理各环节自主运的意识不强。这些导致了内部控制的作用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在信息收集、分析评估、传递机制建设及运行方面存在很多障碍,另外信息管理系统介入内部控制的力度不足,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使用频率较低。

2.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不完善

全面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招标企业对经营活动中各项环节的控制效果。但是,目前某招标企业这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没有科学合理地做到权责分明、多级控制,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部够完善。

3.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有待于提高

某招标企业很多全面风险管理的工作以传统的手段为主,没有充分运用计算机系统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这很容易导致风险管理的片面性、主观性、倾向性。另外,风险缺乏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跟踪。不连续地观测不利于问题的及时发现和处理,同时不利于对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不利于组织的长远发展。

4.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脱节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是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而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中的关键环节。企业在运行管理过程中应当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结合。但是,目前某招标企业在采取内控措施的时候,往往缺乏一种全局性的观点。企业在风险管理战略目标的设定及评估方法的选择上,与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活动脱节。另外,对于风险的偏好、相关分析及对策的选择,与风险的实施不适应。

六、加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措施

风险管理已经走出了金融机构的范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开始成为经济实体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作为大型能源企业的招标公司,更应当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构建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和应对措施框架,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结合优质人才队伍,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建立全面风险管理制度、掌握全面风险管理技术、培养和储备一批优秀的具有全面风险管理知识和经验的专业人才,才能提高企业的发展质量和竞争能力。

1.提升企业对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

企业尤其是管理层要深刻认识到企业在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管理层要带领企业做好风险管理的工作,根据不同的进度明确各阶段的主要工作、相应的成果及时限,并且能够做到定期向上级汇报;领导企业搭建体系建设的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制订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的实施方并组织招标确定管理咨询机构;加强对招标业务现状的全面诊断,初步形成风险事件库、关键风险指标、指标预警区间;完善关键风险指标体系、指标预警区间,制定风险分级、分类、分层、分担标准;建立招标业务经济安全管理责任体系、风险评估体系、监督评价体系,完善考核、激励与责任追究体系。

2.改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为确保风险应对措施的效率和效果,须在各项经济风险管理活动中,以重大风险、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重要岗位为重点,采用定期与非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专门的监督和检查并将监督检查结果落实到绩效考核;对相关风险的应对情况进行及时改进,促进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在确定重大风险后,必须明确针对各项风险的应对策略和具体应对措施。应对策略和措施的制定须与公司的战略目标、业务模式、组织结构、管理资源相对应并能够在不产生其他衍生风险的前提下,确保对经济安全风险的有效管理。要结合公司招标业务实际,分析招标业务涉及的流程和各项管理制度的缺陷,提出优化和修订建议并进行符合性测试,积极构建经济风险指标体系、风险评估体系、管理责任体系、监督评价体系和考核与责任追究体系等,为我们不断完善和提高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功能和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3.加快全面风险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不断发展,对信息化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网络技术的应用便于上级随时随地的掌握和了解公司的运营状况、监控企业的业务的动向和对企业的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软件和系统程序,加强内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深化企业内部管理的程序化。

4.建立合理的盈利-亏损目标额度体系

企业需要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盈亏目标体系,这有利于招标企业通过自身分步监督各阶段目标,规范人员的经营活动。通过对可承受的最高亏损的预计,有效地约束招标企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的操作。这将利于企业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也符合企业市场化的规律,给企业带来安全的收支空间,提高了企业应对市场的能力和限度,同时利于人才的培育和锻炼。根据盈利-亏损目标额度预警指标,实时获取业务运营中的数据,通过分析对比,及时开展预警措施,为领导层的管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5.搭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体系

加强对招标企业招标业务经济风险安全体系的构建,通过制定系列手册,对全面评估风险措施的设计与运行进行规范,从而确保经济安全体系建设的有效性,进一步明确自我评估和独立评估的原则和内容、评估标准、程序和方法、报告形式和报告频率、管理改进实施方案等相关内容,确保评价工作落到实处。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体系主要包括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风险职责的确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措施和风险监控改进等。要有效地管理好招标业务,必须兼顾与上级公司及招标上下游企业的关联性。同时,对招标业务控制风险涉及的授权、职责划分、绩效考核、激励与责任追究设计进行规范,形成系统规范的制度文件。

参考文献:

[1]谢艳丽.探析我国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J].国际商务财会,2011(02).

[2]曹元坤,王光俊.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及其研究趋势的新认识[J].当代财经,2011(01).

[3]牟宝喜.企业风险管理形势与强化管理的途径[J].冶金财会,2011(03).

[4]胡玉明,叶志锋,范海峰.中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1978年至2008年[J].会计研究,2008(09).

[5]郝玉萍.浅谈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J].前沿,2006(12).

全面风险管理要求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农村信用社

一、农村信用社加快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一)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向现代化银行改革过渡的需要。目前,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第一阶段的任务基本完成,正在由“深化改革试点”全面转入“深入实施和攻坚”阶段,并按照股份制、银行化的改革方向加快向现代化银行业金融机构迈进。建立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是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国际金融体系、实现与国际接轨、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农村信用社要实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革目标,就必须适应银行业改革的大势所趋,更新风险管理理念,改革传统落后的风险管理模式,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随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日趋完善,特别是银监会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门槛,农村金融市场已进入激烈竞争的时代。农村信用社在广大农村“一枝独秀”的格局被彻底打破,只有不断引入现代金融管理理念,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才能适应市场多元化的竞争需要。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三)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农村信用社同其他商业银行一样,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以“经营风险”为获取价值最大化的根本手段,是否能够妥善控制和化解风险,直接决定经营发展的成败。随着各项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农村信用社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只有通过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才能对经营发展中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从而保持稳健经营、稳步发展。

(四)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适应现代金融监管的迫切要求。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不仅是银行业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金融监管的迫切要求。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对农村信用社监管的标准不断提高,且正在加快与国内商业银行的监管标准接轨,以敦促农村信用社不断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既是农村信用社适应外部监管的要求,也是提升风险管控能力的现实需要。

二、农村信用社全面风险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一)创建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全面风险管理文化是融合现代金融企业的管理思想、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行为、风险道德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是金融企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当前,农村信用社必须提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更新风险管理理念,着重突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强化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鉴于以往农村信用社因风险管理不力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和历史教训,农村信用社必须牢固树立风险管理“高于一切、压倒一切”的思想意识,正确把握审慎经营、风险可控的原则,坚持以风险管理为总抓手,把风险防控观念贯彻到全部工作和各个环节的始终,真正突出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和首要位置。二是实现风险管理的“三个转变”。首先,在风险管理方式上,要由事后风险化解向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思想转变;其次,在风险管理的侧重点上,要由信用风险为重点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合规性风险等多种风险并重的一体化综合管理理念转变;第三,在风险管理的覆盖面上,要由单一的区域,分散的岗位和片面的专业向不留死角、不出空白、不遗漏洞的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转变。三是抓住高管人员这一关键环节。加强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必须从管理层抓起,管理人员要从自身做起,带头树立审慎经营、内控优先的思想理念,引导和带领广大员工将全面风险理念贯彻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细节之中。

(二)改善全面风险管理的环境。一是加快理顺行业管理体制。按照股份制、银行化的改革方向,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建立权责明确、科学规范的行业管理体系,理顺各级农村信用社的责权利关系,整合资源优势,为有效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提供体制保证。二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架构。结合规范完善县联社法人治理,进一步明确理(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全面风险管理中的职责,落实责任,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理(董)事会要合理拟定全面风险管理的规划,制定风险管理的政策,并对风险管理负最终责任;监事会检查和调研日常经营活动中是否存在违反既定风险管理政策和原则的行为。高级管理层负责执行风险管理政策,制定风险管理的程序和操作规程,并确保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恰当的组织结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技术水平,从而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和经营环节出现的各种风险。

全面风险管理要求范文第4篇

关键词:温州银行 全面风险管理 现实意义 基本构想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188-02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内外部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后WTO时代的到来及外国商业银行的抢滩登陆,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特别是风险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金融全球化发展加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增强了银行经营的不稳定性,而我国金融自由化发展和金融体系改革的深化也给银行带来了更多的表内表外风险。因此,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借鉴西方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经验,实行全面风险管理和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温州银行改革的方向和发展趋势。

一、温州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温州银行成立以来,对商业银行面临风险的认识日益深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借鉴国际国内先进商业银行经验,并结合自身情况,实现了风险管理的发展。

(一)温州银行面临的风险由单一向多元发展

随着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金融一体化、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温州银行经营的环境和业务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温州银行面临的风险随之演变。由原本客户违约风险为主的单一风险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乃至声誉风险的多元风险发展,同时,风险的复杂性、防范难度和造成损失的潜在可能性都在上升。

(二)温州银行风险管理总体处于风险控制阶段

针对风险日益突出的矛盾,温州银行启动了内控建设,制定了一系列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起授权授信、审贷分离、民主决策、责任追究等基本制度,有效地防范了信用风险,实现温州银行风险管理的一次飞跃。但是,总体比较,温州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国外先进银行和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式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温州银行总体上处于风险控制阶段,风险管理职能分布在各个业务部门,经营层面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四个专业风险控制委员会和内部控制等七个委员会在管理中还存在兼容现象,亟需构建一个全面整体的风险管理系统。

(三)温州银行已进入全面风险管理的探索阶段

2008年末,温州银行初步建立了矩阵式风险管理架构,初步确立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方向,正式进入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探索阶段。与此同时,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三方面风险管理工作的研究和探索全面启动。针对操作风险,成立内部控制委员会,并出台包括《专项审计管理规定》、《非现场审计管理规定》、《信贷业务合规监督管理规定》等自律监管规章制度,加强了内部审计工作;针对市场风险,计划财务部门依据经济资本考核办法引导分支行对利率风险等的规避。在这个阶段,温州银行需要制定清晰而详细的全面风险管理战略,进而指导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二、温州银行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风险管理是温州银行风险管理的战略转型

全面风险管理,既是巴塞尔资本新协议的要求,也是温州银行参与市场竞争的应对策略。全面风险管理战略为温州银行实现长远经营目标规划了蓝图,明确了奋斗方向,充分调动管理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温州银行管理层对外部条件变化的弹性适应,并以此来理顺风险管理体系内外各种关系,增强风险识别的预见性,把握风险管理的主动权,减少乃至避免经营管理的随意性与盲目性,提高温州银行在金融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二)全面风险管理是温州银行跨区域经营的有力保障

经营地域的限制对于温州银行而言,存在诸多弊端:区域规模过小,仅仅定位于本地市场,难以实现长远发展。借鉴北京银行、宁波银行跨区域发展的成功经验,温州银行应当在立足本地市场的同时,迅速提高周边市场的占有率,将盘子做大。温州银行目前在异地已开设三家分支机构,初步实现区域性经营的跨越。根据银监会《评级内部指引》的要求,温州银行要巩固跨区域经营的成果,扩大跨区域经营的规模,必须在加强消化历史不良资产基础上,落实全面风险管理。

(三)全面风险管理是温州银行上市经营的根本要求

改制上市是温州银行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商业银行在改制上市过程中,除满足《公司法》、《证券法》、《商业银行法》以及《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基本上市条件外,还应满足风险管理方面的相关标准。资产风险指标尤其是不良资产指标,是城市商业银行上市经营的重要监管标准。引入先进管理经验以后,温州银行在IT水平、风险内控管理能力、营销能力及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了全方位的进步,但不良资产的比重偏高、风险管理水平较低是其谋求上市经营的首要瓶颈。温州银行的不良资产既有一定的历史因素,又与其风险管理水平息息相关。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温州银行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消化不良资产,进入上市辅导期的根本要求。

三、温州银行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构想

为了构建健全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温州银行应制定全面风险管理战略作为银行在较长时期内的总体性谋划,对银行体系的运行、机构的经营活动以及监管部门的工作起到指导意义和保证作用。同时,温州银行需要在综合分析外部环境、内部风险管理状况以及同业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一整套风险管理中长期发展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行动方案。温州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可以分为战略目标、实现路径和体系建设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目标的确定

根据西方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的实施经验,温州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目标可以分解为战略愿景、阶段性战略目标和主要发展指标等细项。

1.战略愿景。在温州银行的风险容忍度以内,建立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为核心,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在内的全面、有效的风险预防与控制管理体系。

2.阶段性战略目标。在未来某一时间段内,为温州银行设置公司治理结构、管理模式、各项业务发展、风险控制、人员管理等领域希望实现的阶段性战略目标。

3.主要发展指标。为增强可操作性,可以将温州银行阶段性战略目标分解为主要风险指标,使目标进一步细化和量化。

(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实现路径的选择

温州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战略目标展开,保证实现路径的高质量和高效率。根据确定的战略目标,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和温州银行实际,重点关注信贷风险、操作风险和货币政策变化引发的流动性风险,对组织架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五个方面逐一提出工作的深化建议和实现措施,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地逐步推进,达到与温州银行远期风险管理战略愿景相一致的最终目标,为温州银行实现由地方性银行向区域性银行、小型银行向中型银行、传统型银行向现代型银行的转变提供有力保障。

(三)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构想

1.调整温州银行授信管理体系。加强垂直化、派驻式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推行信用风险执行官制度,先在三家分行试行该制度,在试行过程中逐步加以完善,时机成熟时在面上继续推广,逐步建立独立的授信风险管理和评审体系,加强对授信风险业务的垂直管理。

2.探索构建温州银行总分支管理架构。积极探索和推进温州辖内支行区域整合方案,成立“片区管理总部”对所管辖支行进行管理;并根据新的管理架构适当调整温州银行管理部门设置及其职责。

3.调整温州银行经营层面各委员会的职能。目前温州银行经营层面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四个专业风险控制委员会和内控等七个委员会在管理中存在兼容现象,采取虚实同步运行,条件成熟时逐步将内控等七个委员会按照相近原则归到四个专业风险控制委员会。

4.完善信用、市场、操作、流动性风险管理等多方面措施并举。一是推进风险监测指标体系管理系统的建设;二是进一步完善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有章可循;三是逐步构建全面完整的风险管理系统;四是加强对各方风险进行岗位职能分离和人才储备方面的完善。

全面风险管理要求范文第5篇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近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作了大量工作,但形势仍然严峻,特别是不良资产,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面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形势,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必然加剧。同时随着业务,操作风险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形势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城市商业银行具有全面风险管理的体系。

的城市商业银行缺乏全面风险管理的思想观念,目前实行的是部门分散管理的风险管理方式。各个部门从上到下制定了不少的规章制度,但这些制度很多变成了墙上贴着的制度和书本上写着的制度,而不是实际运行中的制度。构筑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就是要克服目前的这种混乱状态,将风险管理变成流程管理和系统管理。

二、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与层次

按照监管部门的风险层次划分,商业银行的风险可以分为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或债务不能正常履型合约或信用品质发生变化而导致交易另一方或债权人遭受损失的潜在可能性,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

市场风险又称价格风险,是指由于被用于交易的资产或可交易的资产的价值发生变化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市风险、商品价格风险(期货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市场风险主要是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控制、人为的错误、制度失灵以及外部事件给银行带来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操作风险包括诸如控制风险、信息技术风险、欺诈风险以及和商誉风险等。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相比,操作风险有显著不同支出:操作风险大多是在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生风险,与收益无关;而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更多表现为外生风险,与收益相关。

就当前来说,信用风险是最主要的风险,直接表现就是不良贷款上升,业务指标恶化。按照新的监管标准,不良贷款率不得高于5%.操作风险则主要取决于日常管理的效率。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改革的推进,市场风险离城市商业银行越来越近。

(二)全面风险管理下的内部控制

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于构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来落实风险管理的要求。在构筑内控体系时,要运用现代金融工程的成果,创造性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策略解决金融财务问题。

城市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的标准应达到:风险内控有标准、部门有制约、操作有制度、岗位有职责、过程有监控、风险有监测、工作有评价、事后有考核。在这样的标准下设计的风险内控体系,要做到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各个风险管理关键环节。这也是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风险内控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

未来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侧重点应放在事前预测与事中控制方面,决不会在事后风险处置上。风险管理落脚点是在于建立相应的内控体系方面,一个完整的内控体系包括:内部控制组织体系、内部控制岗责体系、内部控制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体系、内部控制工具体系和内部控制考评体系。

三、构筑符合全面风险管理要求的内控体系

(一)内部控制体系的总体思路

1、基本要素。一个完整的内控包括五项要素: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督评价与纠正。

2、基本框架。按照以上基本要素要求,设计的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具体,应按如下路径展开:内部控制组织体系、内控岗责体系、内控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体系、内部控制工具体系、内部控制考评体系。在设计过程中,可以考虑按总行、分支行两个层次展开,并始终保证与巴塞尔协议和银监会的要求一致,力求体现绩效考核、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管三者的一致性。

(二)业务流程、管理流程与风险点

无论是业务流程的风险控制平台,还是管理流程的风险控制平台,都必须依赖岗位责任的设置来实施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控制。作用在于,提示管理者根据风险预警信号设计和实施风险拦截的对策。

建立并不断优化流程,目的就是在于建立一个有效有效控制风险的平台。按照这一思路,业务流程的建立应按照产品线来设计,并贯彻以下几个原则:1、品种完全覆盖。2、内控操作完整独立。3、可计量并有预警功能。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运行体系基本上按照这一思路设计并运行,需要强化的是评价与预警功能。

管理流程建立在业务流程之上。管理流程设计按照管理部门层面特征,按管理级次设计。城市商业银行按照总行和基层行两个层面设计,并结合业务流程。分领导班子管理流程、人力资源管理流程、计划财务管理流程、信贷审批流程、与核算管理流程、法规管理流程、安全保卫管理流程、稽核监察管理流程、机管理流程、公司业务管理流程、个人银行业务管理流程、房地产业务管理流程、国际业务管理流程、中间业务管理流程、资产保全业务管理流程。各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合并设计。

在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设计中,通过文字图表来明示风险点。内部控制的关键就在于管理行为覆盖全部风险点,从而控制风险。比如,银监会关于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的通知中提到的“13条”,就是13个风险管理的关键风险点。风险管理说到底,就是要贯彻“全面覆盖、重点监控”的思想。

(三)内部控制与岗责体系

岗责体系存在于一定的组织结构下,岗责体系的设计必须服从于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体系。它是风险管理信息传递和全面风险管理具体的实现途径。

1、岗责体系设计原则。根据城市商业银行岗责体系现状,结合银行业趋势,主要遵循全面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与业务管理平行作业原则、矩阵式报告制度原则、精简效率原则、相互牵制原则、协调配合原则、程式定位原则等7条原则。

2、岗责体系分层设计。根据管理级次,分总行和分行(支行)两个或三个级次设置。与常规设置不同的是,总行层面的风险管理岗位设置,除了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部之外,为了将全面风险管理思想贯彻于全部业务活动中,必须在所有业务职能部门设置风险管理科室或岗位,明确负责对部门所负责业务的风险的监测、记录、报告、考核等工作。各分支行的风险管理,主张仅设立风险管理部统一实行风险控制与管理,只有业务规模较大支行在各业务职能部门内设立风险管理岗位。

3、风险管理职责必须明确。之所以考虑通过组织体系来管控风险,主要是通过组织与人力保证管理责任的落实。风险管理职责的明确,主要通过岗位职责描述和授信授权书进行,授权范围内事项分别由风险管理岗和风险管理部负责,风险管理委员会则主要是制定规则和处理例外事项。风险管理的关键则是,一是所有业务必须进行风险监控,绝对不能有游离于管理之外的业务;二是符合重要性要求的业务必须贯彻集体决策的原则,集体决策的规则必须有效。

(四)内控体系的衡量与评价

1、风险管理技术与工具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包括风险识别、度量、管理策略等多个方面。传统信用风险度量技术包括:专家评定制度、信用评分、信用评级和贷款风险度测算。,城市商业银行主要采取上述方法一种或多种组合。这些方法尽管具有简便明了,易于理解,对实践操作环境要求不高的优点,但缺点也十分显著:一是主要以会计账面价值为基础,但会计数据并不能全面反映公司的实际状况和前景,因而难以发现借款人经营状况中更细微、更快速的变化;二是主要借助定性,主观随意性较大,在防范道德风险上有缺陷;三是效率较低,耗费人力时间过多。因此国际银行业开始采取开发数学模型来度量信用风险,《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了相应的内部评级法。目前国际金融界较流行的内部信用风险模型有:KMV公司的信用监控模型、JP摩根的信用度量术模型、麦肯锡公司的信贷组合观点模型等。

(2)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的变化,可能导致的资产的回报率变得更低或负债变得更为巨大。这种风险针对利率敏感型资产和敏感型负债而言,它直接利差,从而影响盈利。汇率风险又称外汇风险,当商业银行经营外汇业务时,汇率变化可能导致银行相关资产变低或负债变大,从而对银行形成亏损。市场风险的综合度量技术主要有风险状况图、VaR方法、压力测试法、情景分析法等。

(3)操作风险。对操作风险的度量,国际上一些银行开始对风险因素进行跟踪,但多数银行的跟踪还处于初级阶段。只有少数银行采用程度不同的统计技术来评估风险,方法主要有基本指标法、标准化方法、内部衡量法、损失分布法等。但关注操作风险的度量及管理无疑对城市商业银行具有特别重要的前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