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生数学学习计划

初中生数学学习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数学学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生数学学习计划

初中生数学学习计划范文第1篇

7:30起床

8:00开始写作业—9:00,然后休息

9:15—11:00安排学习

11:00-11:30休息

11:30-12:15建议学英语

12:20—13:00吃饭

13:00-13:10活动

13:10—14:30睡觉

14:30—16:30预习

16:30—17:15打篮球

17:30—18:30电脑

18:30—19:20吃饭

19:20—19:30休息

19:30—20:30提高,如奥数,看英文杂志,报纸

20:30—20:40休息

20:40—21:40复习不牢的单词和概念

21:40睡觉

这样劳逸结合肯定会有效果的,祝你成功

-----------------

早上6点-8点:一日之计在于晨,对一般人来说,疲劳已消除,头脑最清醒,体力亦充沛,是学习的黄金时段。可安排对功课的全面复习。

早上8点-9点:据试验结果显示,此时人的耐力处于最佳状态,正是接受各种“考验”的好时间。可安排难度大的攻坚内容。

上午9点-11点:试验表明这段时间短期记忆效果很好。对“抢记”和马上要考核的东西进行“突击”,可事半功倍。

正午13点-14点:饭后人易疲劳,夏季尤其如此。休息调整一下,养精蓄锐,以利再战。最好休息,也可听轻音乐。但午休切莫过长。

下午15点-16点:调整后精神又振,试验表明,此时长期记忆效果非常好。可合理安排那些需“永久记忆”的东西。

傍晚17点-18点:试验显示这是完成复杂计算和比较消耗脑力作业的好时间。这段时间适宜做复杂计算和费劲作业。

晚饭后:应根据各人情况妥善安排。可分两三段来学习,语、数、外等文理科交叉安排;也可作难易交替安排。

以下是一位高考优秀考生的每日作息时间表,可供参考:

初中生数学学习计划范文第2篇

1.提高自己在语文、数学等方面的学习能力。

2.加强运动,提高身体素质。

3.学会做简单的家常菜。

二、具体措施:

1.针对自己的薄弱学科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目标进行反思,调整。

2.在家长的指导下,写好自己切实可行的暑假生活、学习计划。(安排好每天复习进度的明细内容)

3.把练习卷上做正确的题目进行整理,确认自己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具备了哪些运用能力,树立自己对本学科的信心。

4.把练习卷上做错的题目进行整理、抄录,打开教科书,逐题进行分析,找到错误的关键之处,进行认真的订正后,再到教材上找到相关类型的题目,进行练习、强化。(尽可能用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

5.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按教科书的学习顺序进行梳理罗列。了解自己学习问题的共性薄弱点,然后可以请老师一起帮助解决。

6.每周二次带着学科的不懂之处和老师一起分析、解决问题。回家后运用老师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自我强化练习,填补自己的学习漏洞。(这一点必须按照教材由浅入深的学习顺序,切不可东一榔头西一棒的无序)

7.每次完成习题的订正,将错题订正的全过程,牢牢地记在脑海里(背出),渐渐地形成解题方法的量的积累。

8.一星期打两次球,游三次泳,增加运动,提高体能。(也可以听音乐等,做自己有兴趣的事)9.一星期跟着父母学做两次家常菜,如炒茄子,蒸鱼之类,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三、时间安排:

1.一星期学习五天,上午2.5小时,下午2.5小时。按一小时一节课安排好课表。

2.每天的3点以后是运动或做家务的时间。(也可以安排一些合适的娱乐活动)

3.双休日去看一些有益的展览会,或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

四、家长督促:

1.设计好每天的生活、学习评价表,对自己每天的生活、学习作好评价。

初中生数学学习计划范文第3篇

学困生现象转化工作初中数学一、前言

学困生一般是指那些品德行为、学习成绩与班上一部分学生相比,暂时有点差距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思想负担重、心理自卑、情绪低落、个性压抑、行为退缩,逆反意识强、甚至自暴自弃,对待上课多于应付,成绩相比较差,对班级工作不热心,生活态度低调,在同学们中始终抬不起头来,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乃至造成内向的性格。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学困生都是后天形成的,即学生自身没有端正好学习态度,没有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尤其在初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差,知识遗忘率高,学生听课时,注意力分散,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差,没有老师的督促和监督,学生便不会动手、更不会动脑;学生基础差,连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都经常搞混。

二、初中数学学困生形成的主要表现

1.对数学不感兴趣,不爱学数学,对数字不敏感

在接受最初的数学教育中,在最大程度上没有让他对数学产生的浓厚的兴趣,平时的考试成绩偏低,让他从心理没有接受数学这门学科,久而久之对数学有了抵触情绪,逐渐就不喜欢数学。有个别孩子从小就对数字不敏感,但这样的孩子是很少的一部分。

2.对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是是而非,不加重视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概念、公式、定理。不看课本,就不能说明概念的体系、内涵及外延。例如,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学生就容易弄混淆。又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学生分不清哪个概念是探讨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形状关系,哪个概念是探讨图形本身的特殊形状。

3.课堂缺少主动性、积极性

学困生在课堂上通常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或是解题没有步骤,敷衍了事;或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得过且过。在学习中他们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对教师的提问避而不答,对于自己不懂之处也不问老师。

4.作业不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

对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抄袭,或不按时完成,甚至根本不做,对所学知识不复习,也不去弄清所学的内容,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不能说明解题的依据,不知道这些作业是哪些知识点的运用,也不去寻根问底。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在解题中死搬硬套。

5.缺乏竞争意识

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抱着我反正不会做、可有可无的态度参加考试。考前不愿认真复习,考试时马虎应付,完全靠考场上“临时发挥”,对考试缺乏信心,考好考坏一个样,学习好坏不是我的事。有的甚至交“白卷”。

总之,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及学习的目标性,久而久之,在学习上先是厌恶,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因此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对全面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中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的具体措施

1.改变对待学困生的态度,激励他们“想学”的愿望

对待学困生要一视同仁,以诚相待,不歧视,不讽刺,不打击,不揭短,不放弃。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感情是转化学困生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比如,在课堂教学中遇到问题时老师先不要急于去教训学生,从面部表情到语言,动作,行为尽量做到温和,平易近人,逐步使学生愿亲近老师,而后亲近数学,同时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及时表扬鼓励,多从正面施加影响,从而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2.培养学困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应用,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随时观察全班学生学习情绪,更要特别注意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情绪,学困生往往上课思想开小差、不集中,他们对教师一般性按部就班式,用枯燥无味的语言讲课听不进耳,对数学知识也不感兴趣。这时,教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讲有理数的分类时正数用男生表示,那么女生就可以表示负数。在讲“对顶角”时,可出一数学谜语“两牛相斗”等来活跃课堂气氛。当老师要板书解题过程时可用“见证正确答案的时刻马上到了”等这样的语言可调动他们听课的动力。如讲勾股定理时,要记一些常见的勾股数,我便采取即兴组合把50人代表1~50个数据,那些数据能构成勾股数。就是代表这些数据的人组成了勾股人,例如周×的学号是“12”,我们就叫她“勾股12周”等。给学生的影响很深,同时也激发了兴趣,也参与探讨学习的过程。从而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而有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是很重要的:

(1)加强直观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的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造成了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例如,在讲“三角形的边的性质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我们可以通过几组不同长度的三根木棒,通过学生自己动手,问哪几组木棒可以组成三角形,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根木棒之间有何关系?从而引导出上述性质。

(2)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中联系学困生熟悉的事物,创造学习环境,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如七年级第一章有理数的引入,我给学生举了一个实例:从讲台走向门(向南)走3米,从门走回讲台(向北)也走3米,接着我问学生两个问题:位置变了没有?共走了几米?能用式子表示吗?对于这个问题,学生都说我的位置没变,可实际走了6米,怎么用数学式子表示就感到茳然了。这个例子诱发了学生的胃口,趁学生急于求知的心理状态引入新的课题:“为了满足实际需要,必须把学过的算术数扩充到有理数。”

3.适当降低起点,分散难点,狠抓“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

学困生的基础差,对课本的基本知识,公式,定理都不熟悉,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课本有些什么内容,所以在解题的时候,没有工具可用。或知道知识、公式、定理,但是不能直接运用,因此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缺乏,是学好数学的一大障碍。要排除这一障碍,我个人认为,应该在教学时,应当做到“少而精”,即把教学的起点降低,分散教学的重难点,使每一堂课内容少,教学时把速度放慢,对重点部分应当多设计些练习,这些练习应当呈阶梯型上升难度,使学困生在运用中知识和基本技能。只有做到使每一个学生吃透每一堂课的内容,积少成多,才能逐步提高教学质量。如在讲三角形全等时,首先要明白证全等的目的就是为了找角和边相等,所以在给他们的作业就是一次性证全等而且全是证角和边相等的题目。只要他们掌握了这一块,后面的知识就轻松而且简单了。

4.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几乎所有的学困生在学习上都是被动性、机械性的学习,他们的依赖性强,不喜欢动手,更不会动脑,一遇到问题不问同学、老师,而是扔在一边不管。因此,在教学时提倡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应用,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循循善诱的方法,逐步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不要给他们现成答案,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避免加大、加重作业量的做法。

初中生数学学习计划范文第4篇

一、 造成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

1. 小学、初中数学教材的体系不同

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制注重以生活实例为依托,其主要内容是数、数与数的关系. 空洞抽象的概念、定理几乎没有,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而初中数学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包括计算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的本领,在内容上增加了对初中学生相对复杂的几何知识和函数知识. 另外,小学接触的大都是基础题,到了初中难度有了很大程度的加深. 所以,很多学生不适应这种教材的变化.

2. 不适应教师的方法

学生偏重形象思维,小学阶段教师大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学生易于接受. 此外,小学阶段学习任务相对较轻,学生训练机会多,很多知识只需要死记硬背就能提高学习成绩. 而初中注重抽象思维,举一反三,强调严格的论证和推理,因此造成小学、初中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差距,造成很多学生不能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

3. 部分学生学习意志薄弱

学习活动总是伴随着学习困难,相对于小学阶段,初中数学难度加深,容量加大,节奏变快. 在知识的接受过程中,有的学生接受能力较强,有的学生接受能力较弱,再加上部分学生学习意志薄弱、缺乏坚忍不拔的学习品质,在学习中一旦遇到问题,受到挫折就会打退堂鼓,甚至失去信心,迷失方向,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4. 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认知结构

相对于小学数学,初中数学教材体系更具系统性、模块性. 学生后面的学习往往是以前面的知识作为基础,一旦前面的学习出现了疏漏,则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后续的学习,造成了学习过程中知识体系的脱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步伐,形成学习成绩的分化.

5. 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初一下学期到初二年级是学生数学形成分化最明显的时期. 究其原因,是这一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有了明显提高. 而部分学生由于诸多原因,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 因此就表现出数学接受能力的差异,形成了学习上的分化.

当然,学生数学学习分化的原因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的个体都可能存在自身特定的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客观、细致地分析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态度、生理特点、生活实际等多种原因,因人而异,千万不能张冠李戴,以偏概全,人为的损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 减少数学分化的对策

1.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学生一旦丧失了对数学的兴趣,在学习上将敷衍了事、不思进取,也就自然不会形成较为深刻的学习动机,形成旺盛的求知欲,更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数学问题. 因此,数学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让其参与教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使他们体验成功的感觉;创设良性的学习竞争环境;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作用,展示数学独特的学科魅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授课技巧、提升自身的教学艺术等. 只有让学生真正体会了数学学习的乐趣,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学生的学习活动才能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学生也才能自觉修正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偏差,使学习行为建立在良性的轨道上.

2. 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学生学习的过程始终伴随着情感的传递,教师应增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真心地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赏识他们,了解并帮助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做学生心灵上的朋友,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师爱,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体会学习的乐趣.

3. 教会学生学习

有一部分学困生在数学上花费时间不少,但学习成绩却总是差强人意,这是学习不得法的重要表现之一. 因此,我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一方面强化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要求他们在课前认真预习,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课后及时整理,理解消化,作业时独立完成,注重巩固,不断强化他们学习方法的教育.

4. 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针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欠缺的情况,我从初一数学教学开始就注重学生抽象逻辑能力的训练,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数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强化对他们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特别是抓住初一数学这一思维含量相对较少的内容,以此作为拓展学生思维的突破口,不断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

5. 选用典型事例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

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用数学史上生动的榜样来教育学生,鼓励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培养他们的学习意志. 例如,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之所以能取得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具有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而如果我们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勤奋顽强的精神,不单单是我们的数学学不好,而且很可能以后也将一事无成.

6. 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初中生数学学习计划范文第5篇

一、信息技术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生活化其实是一个过程,一种活动倾向,是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与现实世界进行撞击与交流的过程。“信息技术生活化”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信息技术,借助生活经验学习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中。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新学科,其教学也需要生活化,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真正体现出信息技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原则。

二、高中信息技术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在生活情境的创设中引导学习

通过初中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学生也已经对其有了初步的认识。信息技术的实践性强,学好信息技术的关键是从已知基础上建构未知,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和生活达到。但是,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并没有注重这一点,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为教师提出问题的方式是学科学习方式,从未知到未知,忽视了学生的已知。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从而调动学生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需要教师按照新课标中对于高中信息技术生活化的教学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已知建构未知的教学角度提出情境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学科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从而激发建构未知的热情。比如在《剖析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的教学中,设置的生活情境是假设你去参加计算机基础知识竞赛,通过哪些方式获得信息。生活情境就是在学生回答“上网搜索”“报刊阅读”“电视报导”“咨询朋友”等情况之时创立形成的。那么在此基础上将文本的学习引入,学生就会在已知的生活经验上热情饱满地投入到文本的学习中去。教师信息技术的教学以学生的生活和实际为出发点,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在已知基础上构建未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多创建生活的一些情境,把信息技术教学并融入其中,从而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二)结合生活实际,优化教学过程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优化教学过程,不断巩固学生学到的知识,从而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堂教学相互融合在一起,并引导学生在生活基础之上进行思考、类比,从具体的实践感知中体会抽象的理论概念。比如在《报刊类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学习过程中,正好学校安排高一学生进行班报制作比赛。在学生选定班报主题和制作素材的准备工作之后,我将以往年份中优秀的作品和失败的作品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提醒学生在编辑报纸时要对纸张的大小、页边距的合理性设置进行特别关注。看到学生已经跃跃欲试想开始制作,我又让学生在一张版面设计不合理、不美观的班报和一张版面设计合理美观的手抄报中选出个人喜欢的作品。答案显而易见。学生通过对比这两张班报,认识到了页面设置和版面设计的重要性,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学生就非常注重页面的设置和版面的设计。对于信息技术学习中“使用艺术字、文本框、图形组合与图片制作和装饰”等知识就可以通过学生在报刊制作的过程中利用的学习课件及资源进行自行的摸索研究,并在遇到问题时求助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很多学生通过自身制作班报的经历,全面思考并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制作出了非常优秀的报刊作品,另一方面,学生在丰富自身知识中,提高了自己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着力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生活中,学生对遇到的很多的信息技术问题,比如说网络的安全应用问题、电脑链接故障等实际问题,都处于模糊的状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这些问题着重讲解,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举例子来说。大部分的学生对于电脑病毒等等一些网络安全的信息只是在脑海中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是不足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的。所以,教师在这方面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教给学生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多动手实践,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信息技术问题,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我在一节示范课上得到了很多的启示:在课堂上,老师教授关于病毒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并没有直接讲述病毒的定义、特点、发生原理等知识,而是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就遇到了电脑病毒的侵扰,老师引导学生来解决这个电脑病毒的问题。在老师的带领下,大家一块分析了导致电脑异常的原因通,并通过实际动手解决了这个问题。只是这种实践作战经验,才能让学生加深知识的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