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医药行业研究

生物医药行业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医药行业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医药行业研究

生物医药行业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河北生物医药产业;标志性品牌;原产地形象;扩散效应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北省社科联重点资助项目“河北生物医药产业标志性品牌培育模式与壮大路径研究”(编号:2012020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原产地形象的河北生物医药产业标志性品牌建设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3月20日

一、引言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当下,原产地形象及其外部性效应扩散对营销实践与品牌打造的指导作用日益凸显。学术界也已达成共识:原产地形象会影响消费者的评价与购买决策,最终帮助消费者建立品牌偏好与情感依恋。然而,在工业化背景下,大量的研究集中在制造业与归属权明晰的工业产品品牌,很少有学者涉及产业品牌,更未从原产地形象的视角来研究产业标志性品牌的形成与培育问题。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河北省的经济支柱产业,如何培育强大的产业标志性品牌就成为摆在区域经济发展面前一个战略性命题。而且产业标志性品牌天生具有类“公共产品”的性质,处理不当就会导致企业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因此,本文试图从原产地形象与品牌外部性的视角,描述产业标志性品牌的形成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匹配河北生物医药产业禀赋的标志性品牌培育对策。

二、原产地形象、外部性理论与产业标志性品牌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选择机会越来越多,原产地形象开始作为外在线索来影响消费者的产品评价和购买倾向,并且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换言之,人们会将产品或品牌的来源地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因素。品牌具有强大的外部性,而产业标志性品牌则更是一个区域某个产业文化内核的化身,只要符合目标市场消费者内在的价值文化理念,则目标消费者与品牌之间就会形成依恋,继而消费者就会对该产业表示好感,而产业内的其他产业就会随着受益。而如果不能以原产地形象为基础并构建一种扩散机制,从文化的视角来挖掘产业品牌的文化内核,则必然带来营销传播的灾难。换言之,原产地形象及其扩散则与标志性品牌培育之间具有天然的关联,即某个地域的产业标志性品牌必然要体现正面的、积极的原产地形象;而对于负面的、消极的方面则要加以规避,唯有如此才能塑造忠诚的顾客,而如果以品牌欺诈坑害消费者,则会严重破坏该地域的原产地形象,更加谈不上利用原产地形象的积极效应来左右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了。

品牌特别是产业标志性品牌具有契约性质,而这种契约是多元的、情感化的,但这种契约有一个核心那就是原产地文化内核,其巨大的正外部性会使得产业规模扩大,产业知名度提升与产业集聚度加强。因此,产业标志性品牌的形成实质上就是产业所在地原产地形象的挖掘及其外部性不断扩散传播的过程。

三、产业标志性品牌形成原理:基于原产地形象的外部性

产业标志性品牌是指在特定地域的相应产业内部,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该产业内企业集体品牌实践的综合呈现,主要构成维度为产业基础、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核。其中,产业基础是标志性品牌的根本,涵括产业规模、市场占有率、技术和质量水平、产业集中度等;地域特征则表明产业标志性品牌一般都带有特定的区域特色,便于消费者认知;文化内核是指凝聚在标志性品牌中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与产业文化等,这是产业标志性品牌的灵魂。前面的分析表明原产地形象与产业标志性品牌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因而可以从河北生物医药产业的区位特征、文化特征、产业特色等维度凝练原产地形象,提炼品牌要素并将其品牌化;同时还必须对产业内部已有品牌进行,提炼共性,即文化内核,然后不断在产业内部进行扩散。综上,产业标志性品牌的形成模式可以总结为:从河北生物医药产业的特殊区位、产业基础和文化内核等方面来挖掘河北生物医药产品的整体原产地形象,然后基于消费者的视角不断剔除一些负面的形象架构,不断浓缩正面的、积极的原产地形象,必要时可以咨询专家将这些精炼的形象用文字或图片的形式固定下来,再利用各种媒介特别是互联网开展整合营销传播。

四、河北生物医药产业标志性品牌培育对策

河北生物医药产业标志性品牌的培育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发挥多个市场主体的共同作用,才能培育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标志性品牌。结合上述产业标志性品牌形成机理,就河北生物医药产业标志性品牌的培育,提出如下几条参考性的对策:

1、发挥政府引导功能。首先,政府要全方位地提供公共服务。政府通常是产业政策的制定者,对本地产业优势的培育及标志性品牌的打造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是制度的供给者,不仅要提供各种高效的行政服务,还应当制定适合于产业标志性品牌培育的产业政策、金融政策与税收政策;其次,制定合理的产业布局蓝图,规划产业园区,引导生物医药产业内的企业错位发展、互补发展,避免恶性竞争的出现;最后,政府还应当完善产业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流通环境,可考虑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成立河北生物医药产业营销传播中心,促进标志性品牌的扩散。具体而言,政府需要做以下几件事:(1)把河北生物医药产业标志性的品牌建设列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2)通过制度供给与创新,集中优势政策资源,为标志性品牌的培育提供机制保障;(3)聘请专家努力挖掘生物医药产业特征与文化属性并作为题材进行培育,河北生物医药产业的原产地构架。

2、加强河北生物医药产业标志性品牌的推广。品牌影响消费者的认知与评价。而对于产业标志性品牌而言,原产地形象的扩散过程就是自身的推广机制,因此将原产地形象纳入标志性品牌,并通过销售或宣传活动将其传达给消费者彰显意义重大。一方面河北生物医药产业内的企业应该做好公共关系工作,尽快塑造标志性品牌的良好原产地形象;另一方面可通过各种媒介传播,帮助消费者进行购买决策。原产地形象是河北生物医药产业的一笔巨大财富,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特征,容易产生“搭便车”式的机会主义行为。因此,应从法律的角度尽快制定产业标志性品牌保护政策,规避“柠檬市场”的出现。

3、发挥龙头医药企业的主体性。产业标志性品牌是产业内企业品牌的综合表征,代表着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整体形象。培育基于原产地形象的产业标志性品牌需要产业内企业的积极参与,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战略联盟,共同应对市场的竞争和挑战,方能增强整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差异化经营运作,从而锁定客户以提高顾客忠诚度,并诱发消费者或组织的简单重复购买行为。然而,这一切依赖于企业,因为企业才是标志性品牌的培育主体,同时也是标志性品牌外部性的最大受益者。产业标志性品牌的培育绝非是大量企业的自觉行为,这就必须要发挥产业龙头企业的“领头羊”作用,以便对其他企业产生引领与示范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朱七光等.中国企业情景下下品牌依恋形成机理研究:基于消费者与品牌个性匹配的视角[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1.

生物医药行业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 医药行业 大型生物制药企业 中小型医药研发企业

一、转型升级条件下我国的经济环境和医药行业的政策环境

近年来,中国经济告别了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新常态。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速从2012年起开始回落,2012年、2013年、2014年增速分别为7.65%、7.67%、7.4%。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常态主要表现如下:第一,经济增速的新常态。随着刘易斯拐点的临近,人口红利消失,我国经济增速由过去的高速增长逐步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第二,结构调整的新常态。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第三,宏观政策的新常态。主要是指财政政策的新常态:从挖坑放水到开渠引水,从建设型财政到服务型财政以及货币政策的新常态:从宽松货币到稳健货币,从总量宽松到结构优化。

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医药行业总体上也呈现出以上趋势。我国医药行业一直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近年来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医药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根据国家发改委数据,2013年医药工业总产值为21682亿元,同比增长17.9%。而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所的最新预测,医药工业2014全年工业总产值同比增幅由原先预测的19.7%下调为17.7%,虽然相比2013年略有下降,但仍保持17%以上的高速增长,而2014年,中国GDP增长率仅为7.4%。医药产品由于其特殊性,产业发展受相关政策影响大,特别是药品价格、招标采购、质量监管、医疗保险、药品临床使用等方面的政策影响较大。2012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改造提升传统医药;2014年11月发改委下发了《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指出将从2015年1月1日起取消药品政府定价,通过医保控费和招标采购,让药品价格在市场竞争中形成;2015年5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2015年进一步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2015年6月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进一步放松了对医药企业开发新型医药产品的束缚。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医药企业不仅获得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而且更进一步丰富了自身的产品线,为以后在市场上攻城拔寨准备了充足的弹药。

二、我国医药行业现状

与其他行业相比,医药产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医药行业属于高新技术领域,医药产品生产经营涉及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规模化生产到产品销售等多个环节,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大,其间的审批与研究环节周期较长,新药产品的开发更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才、设备。因此,总体来说医药行业是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尤其是近年来,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高技术手段在医药开发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使进入医药行业的门槛越来越高。

此外,我国医药行业的集中度较低,根据SFDA南方所数据2010年我国医药行业的企业数量达到了顶峰,为7038家。其中大部分是技术含量低,效率极为低下的中小型制药企业,而这些企业之间相互恶性竞争又导致利润率更低。这些中小型生物制药企业的特点是研发费用不足、研发实力不强、产品单一化。我国有很多销售额上亿,甚至是上十亿的中小制药企业只依赖于1~2种主要品种,而主要品种的销售额一般占其营业收入的60%以上,甚至更高,这种产品的单一性结构也从一定程度上为中小型制药企业积累了不小的风险。在国际上,大型制药企业的营业利润率相当高,平均值达22%之多,而在我国一般医药企业利润率达到10%就相当高了。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来看,我国医药行业的特点为:一是技术层次低,在世界医药工业体系中扮演者原料药供应商的角色,而科技含量高、利润率高的制剂产品则大量依靠仿制,因而不能打开制剂药物的国际市场。二是产业集中度低,生产厂家众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加剧。三是受国家政策影响大,如受医保政策和国家定价政策的影响大,企业之间难以展开充分的市场竞争。

三、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政府对医药行业管制逐渐宽松,预期我国未来几年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将趋于宽松,医药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更加的集中化和专业化。

(一)大型制药企业的发展趋势

大型生物制药企业可以通过并购整合,来不断发展壮大自身实力。一般情况下,通过并购实现业务的增长要比从规划图纸开始实现自身增长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且风险较小。医药行业中新药研发有着“难度高、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大型医药企业通过并购可以快速整合其竞争优势,有利于其产品线的不断创新,加快其产品投入市场进程。此外,面对国际医药巨头的竞争,国内医药企业需要迅速扩充自身的实力,通过并购不失为明智的选择。纵观欧美著名大的制药企业,几乎都是以某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应用了兼并、收购发展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国际大公司只依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例如,国际制药巨头辉瑞收购并整合法玛西亚、惠氏,而最近又宣布将以大约17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药物及医疗设备制造商HospiraInc;默克收购雪兰诺;赛诺菲收购安万特等等。国际上大型制药企业并购的案例举不胜举。通过并购将国内医药企业做大做强也是中国制药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竞争的必经过程。

从我国大型生物制药企业自身财务竞争力来看,我国大型生物制药公司的资金实力雄厚,偿债能力较强,很多公司财务费用甚至为负值,不存在较大的偿债风险。相对于其他财务指标表现出较强的资产管理能力,大部分大型生物制药企业的盈利能力也较强。这说明医药行业整体在资产管理质量和盈利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我国大型生物医药企业获取净资产现金投入的能力不足,获取现金能力较弱。公司的资本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以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和整个行业的竞争优势。其中应收账款周转能力成为制约生物医药企业财务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从总体财务特征来看,大型生物制药企业非常有利于其进行负债并购和扩张,可立足于现有的资产优势,充分利用杠杆融资进行并购和重组业务。另外,应收账款周转能力成为制约生物医药企业财务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生物医药公司普遍存在应收账款周转期过长,经营现金流少的特点。所以生物医药行业在保持销售增长的情况下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收回,合理安排现金收支,保持足够的资金流。

此外,我们预期国内的货币政策将在未来几年一直保持宽松,现有的经济环境非常适合有稳定现金流,信用良好,资产优质的大型生物制药企业进行兼并扩张。企业可依靠自身实力,扩大自身的融资渠道,通过收购兼并来扩充自身的实力,增强自身研发实力。同时,企业也要注重自身的风险防控能力,随着企业并购之后规模的不断扩大,所占有的市场份额也将会有所增加,企业短期容易出现过度膨胀的问题,这样就会影响到企业的管理,同时企业的财务资金也会出现紧张的情况,特别是在举债融资并购的过程中,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也相对较多。因此,加强财务整合风险控制就是并购财务整合能否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为了能够顺利实现并购后的财政整合,首先要加强医药企业支付风险的控制,快速剥离劣质资产,对并购后的医药企业现金类资产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实现资产优化组合。

(二)中小型合同研究服务医药企业的发展趋势

对于依靠规模效应的大型生物制药企业,采用并购重组可以迅速扩充其实力,并利用其信用度高的优势,可在资本市场上以较小的成本获得资金来支持其扩张,而对于一些拥有科技优势的服务性中小型合同研究机构(CRO)来说,银行贷款对借贷主体有严格要求和评估,还要有抵押和担保。一个刚起步的医药研发项目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难以满足银行的贷款条件。上市筹资对大部分中小企业更是只能望而兴叹。可见,以上融资渠道均非理想选择,而风险投资却为这些企业提供了一种好的选择。

风险投资,是对那些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的投资。风险投资的实质是一种科学技术和金融相结合,将资金投入风险极大的高新技术开发生产中,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商品的新型投资机制,是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一个资金有效使用过程的支持系统。

医药产品研发的特点是资金投入高,周期长。新药研究开发过程,不仅包括在实验研究阶段,还包括进入临床的各研究阶段(临床Ⅰ、Ⅱ、Ⅲ、Ⅳ期),耗资大、耗时长、难度高。当前国际上每种药物从开发到上市平均需要花费15年的时间,耗费8~10亿美元左右。美国制药界在过去的20年间,每隔5年研究开发费用就增加1倍。风险投资机构选择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医药研发企业进行投资,并积极参与到其研发业务和日常管理中去。但医药产品的研发具有高度的风险,因此必须设计出合理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具体医药行业风险投资的高收益来自对医药企业投资股权的转让所得到的资本收益,而首次公开上市是风险投资最理想的退出时机,目前我国创业板、新三板的蓬勃发展也为风险资本在医药产品研发各阶段的退出创造了合理可靠的资本市场环境。除此以外,各类资本中介服务机构,如法律服务、投资银行咨询服务、医药行业咨询服务、审计和评估等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建立和完善也为风险投资的退出创造了市场保障。最后,政府为外包服务企业和风险投资的有效结合又提供了相当可观的政策支持力度,如在税收、利率、法律援助等各方面的间接支持,甚至是直接的转移支付支持,为中小型医药合同服务机构的风险投资运行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作者单位为南京长澳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 韩武,张育粹,苏倪玲.生物医药企业财务竞争力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20).

生物医药行业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 现状 问题 政策建议

生物、医药产业属当今世界极具发展前景的产业,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这些产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了解、规划和指导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我们对近5年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情况作了全面的调查,并对未来7年(到2020年)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谋划和思考。

1.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经历了近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后,质量与效益不断提高,形成了中成药制造、化学药品原药制造、兽用药品制造、卫生材料、医疗器械、医药用品制造以及生物技术的产业链。

1.1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利税总额稳步增长。2008―2013年间,衡阳市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由17.62亿元增加到67.0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1.5%,工业增加值由5.44亿元增加到14.23亿元,年均增长率为9.01%。其中,生物、医药制造业占全市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43%和1.63%。

2008年至2013年间,衡阳市生物、医药企业的利税总额由1.83亿元增加到13.53亿元,年均增长62%。税收总额由0.71亿元增加到4.65亿元,年均增长46%。

截止到2013年底,衡阳市生物、医药制造业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1.95%,从业人员数量为6182人,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2.1%。

产业集群正在形成,优势企业逐步崛起。从地域分布来看,衡阳市的医药企业主要集中在白沙工业园、衡阳县、衡东县和祁东县。从细分产业发展情况来看,中成药制造业的企业个数、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利润总额、利税总额等各项指标均排在首位,其总产值占全市生物、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88%,中药饮片加工和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次之。而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处于萎缩的发展状态。

截止到2013年底,衡阳市总产值过亿的生物、医药企业共有11家,累计总产值为29.37亿元,占全市生物、医药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4.61%。尤其是通过近年来在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大量民营资本被引入医药行业,一批优势企业快速发展。

科研实力不断增强,研发能力提升较快。从研发人员队伍情况来看,衡阳市医药制造业拥有的研发人员数量从2008年的302人增加到2013年的337人,专业技术人员数量由855人增加到903人;从实验平台的数量来看,医药制造业所占的比重较大。截止到2013年底,医药制造业拥有的省级技术中心2个,占比为11.11%。湖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占比为50%。湖南省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1个,占比为100%;从专利申请和授予情况来看,也是比较可喜的。

医药服务业加快发展,吸纳就业能力不断提升。目前,衡阳市医药服务业主要集中在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零售与批发领域。2013年全市医药流通企业商品购进总额为21.42亿元,较上年增长18.5%,商品销售总额约为22亿元,较上年增长21.6%。衡阳市现有药品流通企业有1320家,其中零售企业有1296家(含县市区),居全省之最。由于企业个数的不断增加,医药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也不断提升,尤其是限额以下的零售企业从业人员数量增长较快。限额以下的批发及零售企业从业人员数量由2008年的2421人增加到2012年的5532人,年均增长22%;限额以上批发及零售业从业人员数量由2008年的1221人增加到2013年的2071人,年均增长12%。

1.2 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虽然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依然存在较多问题。

企业规模较小,产业实力不强。目前,衡阳市医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医药产业整体实力也不强。2013年医药产业的工业增加值为14.23亿元,仅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1.63%,占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的2.9%。2013年湖南省重点医药企业有51家,而衡阳市仅2家,在湖南省14个市州中占比最少。衡阳市最大的医药企业是紫光古汉,2013年销售收入也仅为2.56亿元。目前一批“低、小、散、差”的企业生存相当困难,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可以说,医药产业是衡阳市的弱势产业。

专利授予量不足,专业人才匮乏。2013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的专利申请量25件,仅为全市专利申请总量的1.03%。专利授予量5件,仅为全市专利授予总量的0.48%,专利授予量明显不足;从专业人才来看也相当匮乏。生物医药产业是由生物技术产业与医药产业共同组成,其涉及领域包括生物工程、机械工程、制药工艺、化工工艺等。而这样一种交叉产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正是制约衡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所在。

管理体制不顺,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目前,发改委负责制定医药行业发展规划、经信委负责医药行业的立项,商务局负责医药行业的招商引资,而医药行业管理办公室负责企业的安全生产,看起来好像“权责明晰、分工合理”,实则不然。由于这种“分块”管理模式,使得企业更愿意到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去“跑”项目,而忽视行管办对行业的统一协调和管理。而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又不是某个行业的管理机构,并不会重视医药行业的发展。

医药服务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模式落后。2013年,衡阳市限额以上的医药服务企业仅14家,商品销售总额仅7.6亿元。衡阳市的医药服务企业主要集中在销售药品和医疗器械领域。从批发业来看,8家限额以上企业年商品销售总额4.2亿元,户均销售总额5000万多一点。从零售业来看,由于医院门诊药房作为特殊的、具有垄断地位的零售环节,占据了80%以上的药品零售市场份额,市区几家连锁大药房年销售在5000万左右,约30%的药店营业面积才40m2左右,全年营业额为200-500万,约70%药店全年销售额不到100万。

从经营管理模式来看,首先,衡阳市大部分的医药服务企业都没有属于自己的零售终端,或者是零售终端数量有限不能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其次,衡阳市大部分的医药服务企业都没有建立详实的上、下游客户档案,没有制定严格的客户管理制度和客户服务规范。

2.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根据目前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基础和发展现状,未来7年(到2020年),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2.1实施五个重点项目

生物技术项目。衡阳市农科所计划在2013-2020年投资5.9亿元建设生物育种项目,包括建设南方农业种质资源信息库、创建湖南北大荒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高档优质稻和双晚超级稻的研发等项目。

湖南创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在2013-2015年投资5亿元用于实施100万头无抗生猪冷链物流及无抗猪肉深加工产业化项目和建设微生物发酵无抗生素饲料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生物制药项目。南岳制药公司计划在2013-2020年投资10亿元,生产年投浆300吨,年生产2600万瓶血液制品。此外,该公司还计划在2013-2020年间投资4亿元用于新建6个单采血浆站及其配套辅助设施,用于解决南岳生物生产原料紧张的困难。并着手基因工程重组人血白蛋白、纤维蛋白胶和疫苗研发。

中药新产品生产项目。紫光古汉集团中药公司立足开发滋补类中成药。计划在2013-2020年投资3.7亿元,建设口服液提取和制剂车间及锅炉房等配套设施,以达到年产4亿支口服液的生产能力;新建年产1500吨丸剂、2500吨颗粒剂生产线车间。

化学药品项目。恒生制药在衡阳县西渡镇投资6亿元用于生产青霉素类粉针剂、青霉素类口服固体制剂、部分头孢类粉针剂等产品。同时还将投资4亿元用于冻干粉生产线的续建。

爱民制药将投资8亿元建设生产感冒欣喷雾剂、甘花茶、加伊健等医药产品。

医疗器械设备项目。湖南乐福地医药包材科技有限公司将投资5亿元用于扩大软包装输液材料生产线二、三期产能、产量在原来基础上扩大10倍。

春天制药设备制造公司计划投资5亿元主要生产蒸馏水机、反渗透管、中药提取等方面的器械。

2.2构建支撑平台

积极构建科研机构支持平台。加快建设中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衡阳中心,积极促进重大医学成果的产业转化,提高医学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积极促进新药GMP中试平台的建设,加大新药的研发和试用。加强对医疗实验系统软件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支持力度,提升医疗实验系统软件服务水平。同时要支持中国科学院湖南技术转移中心衡阳基地的建设,大力推广生物技术成果在医药产业中的转化实施。

重点构建企业支撑平台。构筑以项目孵化、设备共享、信息服务为主体的面向全国的技术服务中心,通过支持建设汉森制药企业技术中心、紫光古汉企业技术中心、湖南创新微生物技术研究院和湘南中药材研发中心,建立生物医药企业技术平台。

促进集聚发展。依托清华紫光古汉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基地,建设1个规模较大、功能齐全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并大力推动我市医药相关企业向医药产业园区集中,形成我市医药产业的集群发展。

3.保障措施及政策建议

3.1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保障。一是成立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专门管理机构,对衡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专业管理和指导作用,避免政出多门和管理真空的现象。二是建立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联席协调机制,统筹各部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提出产业发展重大政策,协调各领域要素资源投入,形成合力,促进产业全面协调发展。

完善政策保障。一是加强产业发展政策指导。完善发展环境,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结合衡阳实际,尽快出台《加快衡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在税费减免、土地要素、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二是完善相关专项规划。在本规划的基础上,抓紧编制全市现代中医、新化学药物、基因工程药物、医疗器械等专业领域相关产业指引。三是推进相关政策的配套改革。积极研究与医改、新农合、政府采购等政策衔接,探索建立创新药进入医保基本目录的绿色通道和谈判、议价、定价机制,设立试点地区(五大城区),改革和完善医保准入制度,形成医保与产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发展机制。

提供投融资保障。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发挥公共资金引导作用。二是争取社会支持,构建多渠道投入机制。三是支持企业拓宽资本市场,引导企业市场融资。

构建人才团队。一是引进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充分利用衡阳市关于引进人才相关规定,进一步完善吸引、培养和使用三个环节的相关政策待遇,积极引进国内外生物医药研发团队和领军人才。二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三是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专业和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3.2政策建议

强化政府服务功能。一是将医药企业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扶贫开发、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农业综合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在政策上给予扶持。二是加强行业指导与服务。市有关部门要帮助企业加强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医药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组织企业积极开展行业技术交流,收集产品、技术信息,推进行业产品结构调整;帮助企业包装策划,提升行业形象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抓好政策服务。

引导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加大力度建设衡阳市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促进衡阳医药相关企业向园区集聚。鼓励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以品牌、品种、技术、市场为纽带,进一步整合市内医药企业和行业资源。

生物医药行业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医药行业;资本结构;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0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一、我国医药类上市企业的资本结构现状和特点

1.资产负债率偏低,债权融资渠道不畅。2009年我国创业板块医药类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重庆莱美药业0.1755、天津红日药业0.1271、北京乐普医疗器械0.0467、北京北陆药业0.039、安徽安科生物工程0.0947,看出创业板上市的医药类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大部分在20%以下,有的甚至更低,凸显了负债结构不合理的缺点,当然这与其首次上市融资有关。

2009年我国沪深股市上市的医药类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广州白云山制药0.5923、华北制药0.6382、华兰生物0.5473、上海雷允上药业0.5652、苏州二叶0.6910,看出我国医药类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较保守,稳健的结构应是资产负债率维持在60%,我国医药类上市公司大部分在60%以下,有的甚至更低。

2.长期资金来源以权益融资为主。西方现代资本结构理论提出,企业融资次序应遵循内源融资优先,债务融资其次,股权融资最后的顺序。从我国近几年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看,则是尽量避免借债,在再融资时,多采取配股或增发新股等股权融资方式。融资的顺序一般表现为:股权融资、短期负债融资、长期负债融资,这也是我国上市公司的通病。

3.流动负债比例大。2009年我国医药类上市公司流动负债/总负债:重庆莱美药业1.0、天津红日药业0.8924、北京乐普医疗器械0.95、北京北陆药业1.0、安徽安科生物工程0.9787,看出:流动负债的比重几乎达到100%。合理提高债务资金的比例,可以降低综合资金成本和获取相应的财务杠杆利益,对于资产负债率偏低而流动负债比例如此之大的公司来说,短期偿债风险较大,由此带来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也相对较大。

二、我国医药行业企业资本结构问题分析

1.我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整体水平偏低的原因。对于创业板上市公司来说,资产负债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医药公司通过发行新股等筹集资金后,净资产大幅度增加导致。另一个原因是公司募集资金到位,增加了流动资金,同时公司非流动负债较少所致。医药行业(特别是生物制药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资金的筹措对生物医药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资金需求量太大,仅靠部分社会资本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国家的支持,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应从整体上优于软件行业以便吸引更多资金。

2.存在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首先,我国的证券市场不够成熟,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存在问题,股东不能掌握公司的真实状况,信息的不对称性直接导致股东没有证据向公司施加分红派息的压力,导致外部股权融资成本偏低,债权融资的避税作用对公司的吸引力却不大;其次,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缺乏对股权再融资资金投向的严格审查,上市公司将筹集的资金滥用,股东却无能为力,而债权人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债务人对资金的使用。因此股权融资成为筹集资金的偏好;第三,我国债券市场不完善,极大的限制了上市公司对债券融资方式的利用。

3.流动负债比例大的原因。营利性高往往是负债规模和偿债能力的保证与标志,企业可以适当增加资本结构中的负债比例。负债比重(特别是流动负债比重)大的好处是虽然承受了相应的财务风险,但企业可以获得一定的财务杠杆利益,这是利益驱动使然。另一方面也说明医药类公司盈利能力的提高也伴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银行借款增加,公司流动负债也随之增加,但非流动负债不能同比增长,导致公司流动负债在债务结构中的比例逐渐增加。

三、优化我国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对策

(一)优化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对策

1.提高盈利和营运能力,扩大内源融资与债务融资。针对我国医药行业资产负债率普遍较低而流动负债较高的特点,公司应从自身长远发展的目标出发,调整负债比率,适当引进股权融资。同时政府应帮助医药企业拓宽资金渠道,运用金融信贷,吸引外资政府,财政风险投资等多种手段共同解决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资金问题,同时对医药行业特别是生物医药产业提供发展基金,支持重点项目建设,随其贷款实行财政贴息政策,引导银行贷款向医药行业倾斜。

2.扩展公司规模,适度掌控成长速度与内部流动性。扩大企业规模,是关系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企业领导者必须慎之又慎,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3.完善治理结构,加强对公司经营者的监督与激励。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严格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提高财务报表的透明度和上市公司质量。加强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从股票期权﹑地位和声誉上完善激励机制,从产品市场﹑资本市场上来完善经营者市场约束机制。

(二)改善我国医药类上市公司融资环境的对策

1.加大债券市场建设力度,发展和完善债券市场。由于市场约束和制度方面的原因,我国公司债券无论是在规模、品种还是在市场的发育程度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即使同我国迅速发展的股票市场相比,债券市场也显得较为低迷,改善医药行业公司融资环境必须突破短板效应,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推动资本市场平衡发展。

2.健全证券市场相关制度,完警市场运作规范。目前我国现行法律制度还不健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不透明,存在着利润操纵行为,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现阶段急需健全证券市场相关制度,完警市场运作规范,加强证券法制建设和实施,严格规范股权融资行为。

参考文献:

[1]梁师平.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9):41-46.

[2]李晋.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25):36-41.

[3]肖作平,吴世农.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4(2):83-87.

生物医药行业研究范文第5篇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黑龙江省产业发展对于经济增长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产业结构类型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变化,在建国伊始,黑龙江省的三大产业结构应为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为辅;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黑龙江省的三产结构也演变为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为辅;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随着我国的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也向附加值更高、污染能耗更低的第三产业逐步发展,截止到2013年年末,黑龙江省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经达到了41.4%,自建国以来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的41.1%,这也标志着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传统工业型省份向服务型省份转型成功。

黑龙江省医药产业在经过连续十年的快速增长后,如今已进入平稳缓增阶段。今后应围绕省政府提出的“十大产业、经济区”战略,抓住“新医改”、“新农合”、“全民医保”带来的医药市场扩容的机遇,加快医药产业的发展。

一、发挥产业聚集效应,促进行业战略性优化整合

实施跨地区、跨行业发展战略。通过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扩大企业规模,实现黑龙江省医药规模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有计划地扶植和培育一批基础好、有实力的医药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或资产并购等方式,对一些规模较小,有潜力的企业进行重组,增强优势企业的整体实力,优化黑龙江省医药行业布局,实现黑龙江省医药产业跨越式发展。要对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利民医药产业园区、佳木斯医药工业园区等重点医药产业基地进行统一规划,促进生产要素向最适宜区域的集中,不断优化医药产业结构。引进培育战略投资者,提高产业集中度,以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为核心,形成若干各具特色、专业化中小企业协调配套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医药产业的集聚效应。

二、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扶植相关产业发展

一是大力推进生物医药和中药产业的发展。二十一世纪世界从信息技术时代进入到生物技术时代,就生物医药而言,发展潜力巨大。基因工程药物、生物化学原料药和现代中药,将是医药产业的主流产品市场。黑龙江省在生物医药、中药产业有资源优势、品牌和技术优势。黑龙江省应建立以哈药集团、黑龙江葵花药业等企业为主的生物医药和中药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和现代技术,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以骨干企业为主体,以优势产品为核心的生物医药和中药生产加工体系、市场营销和技术服务体系,培育形成具有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知名产品,带动全省医药行业的发展。

二是增加保健食品的加工和研发。保健食品作为辅助医疗的产品愈来愈被人们重视,一些医药企业将保健食品的研制、加工、生产作为开创市场,创新发展的重要领域区拓展。黑龙江省医药企业也应利用黑龙江省现有的食品加工优势生产加工保健食品,为黑龙江医药产业发展开辟一条新道路。

三、完善科研体系,提高创新能力

在激烈的竞争中,核心技术和自主研发能力是医药企业制胜的法宝。医药企业应该始终将“自主创新”作为核心任务,将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相结合,推进黑龙江省医药产业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开发体系,创建黑龙江省医药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框架,使企业间通过联合研发、技术转让等形式进行创新,鼓励核心医药企业与国内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研究开发机构。

科技开发实现由“引进――模仿”的发展阶段,向“引进――仿创结合――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转变。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加强技术引进,加快产学研合作步伐,吸引高层次研究、学习、生产的合作,并逐步培养自己的研究和开发体系,掌握核心技术并将其进行发展,努力在高端品种和前沿技术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四、加大资金投入,寻求多种融资渠道

各级政府要按着现代企业制度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市场化的原则,多渠道增加对医药产业的资金投入。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药产业创业投资领域,建立健全适应医药产业特点的投融资担保体系,对符合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医药企业和项目给与积极的信贷支持;探索企业以专利技术、知名品牌等无形资产作担保向银行贷款的新途径。各级政府支持医药行业发展不仅应在资金上支持,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还应制定创新的投资、税收优惠等多项鼓励政策。鼓励高新技术、技术创新和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

五、健全流通体系,规范市场,加强监管

建立健全流通体系是降低企业成本,增强企业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中药保证。要按照现代物流技术和理念,不断完善黑龙江省的医药行业流通体系。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推动电子商务的应用,积极扶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参股控股、输出商号等形式,发展直营和特许经营,加快城市、县、连锁网点布局,要积极探索连锁经营多元化模式,形成专科专业店、网上药店等各具特色的混业经营模式,实现规模化、集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