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政收入与税收

财政收入与税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政收入与税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政收入与税收

财政收入与税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方财政收入;房产税改革;完善

一、引言

我国近几年房地产行业不断变化,房价逐年升高,为此,国家开始进行房产税改革,以期控制国内房价的走势,纠正畸形发展。而在进行房产税改革的同时,相关人员必须考虑到不同的地区房产市场特有的经营环境,以及城市变化等多种因素,制定相应的改革方案及对策。

二、房产税目前的概况

房产税又被城为房屋税,它是以房产为征收对象向产权拥有人员收取的一项 财产税。其目的是通过税收调整房价,对房产进行管理,增加房产利用率,适当调整企业投资的规模,调节房产持有者和经营人员的整体收入。

世界各国的政府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征收财产税。在近现代,纷纷对其进行改革,美国在建国后,随即开始征收房产税,其税率控制在1%~3%之间;俄罗斯并未制定统一的征收税率,而是按照差别概率的方式征收;日本则是把房产归为固定资产,用固定资产税的标准收取税费。

三、从地方财政收入的角度如何实行房产税改革

房产税的改革,可以有效改善某一地区的经济条件,并根据这一地区的实际收入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在这一调整下,可以让房产税成为地区主要的经济收入,成为经济支柱。

1.降低征税成本,保证税收收入

房产税在我国属于财产税的一种,和其他税种相比较为复杂,因此导致征收的成本较高。如果是一般的税种,只需通过税率公式的计算即可得出需要交纳的税款,其税率由政府决定。房产税除了税率外,税基也要由政府决定。就税基分析,因为其对象是房产,只要房产归产权人所有,都必须一直交纳税费,但每年房价都会有变动,市场价格不稳定。这是因为市场通货膨胀和房屋周边相应设施的完备,以及商业圈的变动,让房产价值处于一直变动的状态。另外,房产税的征收成本相对较高,纳税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消极纳税人;另一种是积极纳税人。前者会在缴纳税款时承担大部分的成本,比如,不动产的税率经常需要政府对其进行及时记录,通过计算得出财产税,并做成发票的形式分发给单位或个人;在纳税人拿到税票后,就会处理税务的各项事宜。财产持有者则是对发票上的数额进行验证,以此决定是否提出异议,按税缴款。而积极纳税人则是让课税成本私人化,即让成本归私人所有。像是美国缴纳所得税时,每位纳税人都会填写所有需要缴纳税款的信息,计算税款,可以一次或数次缴纳。税收管理人员只需督促纳税人及时纳税即可。

因此,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要严格遵循征收的规则,吸收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本国国情,适当降低征税成本,确保征收收入的稳定,以促进地区财政经济的增长。

2.分析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与供给

房产税税基的价格是否长期保持不变,市场需求量的多少,会直接决定房地产征收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它是否可以成为地区经济收入的支柱,影响经济的稳定性。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利用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得出可能会影响市场需求量的几个因素,其中有地区人口规模的多少、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家庭数量的增加。这些因素既有市场的刚性需求,即因为地区家庭数量增多或是人口的增加,产生的住房需求,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受地区宏观经济影响;又包括了改善性的需求,即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的住房需求,会受地区宏观经济影响,其收入价和成交价有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政府人员及时了解地区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并对之后的发展进行预估,根据某一地区现有的财政收入,结合近几年的收入情况,与其他部门协作,得到家庭数量和人口增加的数据,结合当前的市场形势,分析需求和供给,以此对接下来房价的发展进行预估,并根据预估的结果实行房产税改革,稳定地区财政收入的情况。

四、总结

我国相关部门要尽快实现房产税改革,调整房产市场的供求,稳定房价,让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同时,又可以解决民生问题,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但房产税改革面临着高征收成本的现状,影响其改革的进行,让其无法成为地区的经济收入的支柱。因此,政府部门要从地区财政收入的角度出发,降低征税成本,保证税收收入,客观分析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与供给。

参考文献:

[1]安徽省财政厅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程丹润. 房产税改革及对地方财政的影响[J]. 经济研究参考,2013,21:38-49.

[2]张晓妹. 房产税改革、地方财政收入与居民税收负担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3,10:173-176.

财政收入与税收范文第2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了促进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经国务院批准,现将有关营业税政策通知如下:

自2005年6月1日起,对公路经营企业收取的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收入统一减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

财政收入与税收范文第3篇

一、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

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财政收入的规模,经济发展的概念比较大,一个地区投资规模增加、生产效率增加、消费需求增加都可以理解为经济的发展,正常情况下,如果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则其财政收入增长也是比较快的。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使得税收政策不断变动,致使财政收入出现变动,但总体而言,财政收入是保持不断增长的趋势的,另外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的增加,其税收增加的幅度要比传统产业大。

(二)财政收入与GDP的关系

GDP是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其主要构成指标有固定资产损耗、生产税净值、营业盈余等。财政收入的组成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税收收入,一种是非税收收入。生产税净值包含增值税,营业盈余包含所得税,所以说,GDP的总量在一定程度上使能够显示出财政收入的多少,财政收入来源于GDP同时是GDP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GDP也可以作为衡量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指标[1]。

(三)财政收入与消费的关系

消费的增长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是间接的,消费增长是通过影响GDP来影响财政收入的,当消费增加,GDP增加,从而使财政收入增加,消费降低,则GDP降低,从而使财政收入降低。将消费进行细致的划分可以分为居民消费和社会消费,两种消费方式对财政收入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国家的税收制度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对于不征税的商品,会增加纳税人的消费倾向,从而影响财政收入。

(四)财政收入与投资的关系

投资能够推动经济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在2009年经济危机期间,国家实行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以此来稳定市场,促进经济增长,应对经济危机。政府投资的资金来源是财政收入,投资是政府使用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国家利用财政收入进行投资的方式比较多,可以通过直接的资金支持来对相关产业进行投资,也可以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来改变投资方向。例如政府通过拨款支持一些新兴企业的前期发展,再例如给予一些高新技术行业税收优惠政策来支持其发展。

(五)财政收入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我国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于税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会对税收收入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财政收入,税收主要是对各个产业所征收的税款,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则税收的结构组成会出现变化,财政收入的结构组成也会出现变化。具体来说,第二产业缴纳税种为增值税,第三产业缴纳税种为营业税,第一产业缴纳税种为农业税,但由于国家税收政策的调整,会影响到税收的多少和结构,例如2006年我国推行免征农业税的政策,这就使得第一产业的税收收入大大减少[2],相反的,通过对财政收入的结构组成也能够看出地区的产业发展情况,河北省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于第二产业的税收收入,这就说明其第二产业发展规模较大,所以河北省应当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也使财政收入更加合理。

二、河北省经济增长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一)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较低

近年来,河北省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河北省掌握财力的能力和利用资源的能力在不断增强,但是与全国其他地区财政收入进行比较而言,河北省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还是很低的。虽然从GDP上来看,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差,但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与一些其他的省份差距较大,例如山西省、山西省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就比较大。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能够显示出河北省政府的财政收入水平,同时也对河北省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所以,河北省政府应当积极加强自身创造财政收入的能力,加大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二)河北省财政收与GDP增幅不同步

河北省财政收入随着GDP的增长而增加,但是其财政收入增加的幅度与GDP增加的幅度是不同步的,往往GDP增幅较大,而其财政收入的增幅较小。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河北省财政收入是随着GDP的增长而增加的,由此可以看出,当河北省的经济出现增长的时候,其财政收入也会增长,但是这种增长是不同步的,河北省的财政收入增长的波动变化比较明显,出现这种原因的现象是多方面的,例如,近年来河北省一直是税制改革的试点省份,因此财政收入受到税收的影响比较大,此外,河北省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升级也是影响其财政收入变化的重要原因。

(三)河北省加大消费、投资的力度促进了财政收入增长

近年来,河北省对投资十分注重,由于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河北省的经济呈现出大幅度的增长,刺激消费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一种手段,所以说,消费和投资都是影响河北省财政收入的重要因素,但其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效果是不同的,经过相关研究表明,相较于投资来说,消费对河北省财政收入的影响程度要更大一些,河北省不断增加投资力度,但其对财政收入的影响程度不如消费,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当前河北省投资结构不合理、资金运用不合理、投资周期较长等等。基于以上,河北省政府应当在增加投资力度的基础上,优化投资结构,积极把握资金运用,同时要促进消费,采取措施扩大人们的消费需求,通过这些方式来提高其财政收入,促进河北省经济的发展。

(四)第二产业占财政收入的主导地位

财政收入与税收范文第4篇

自2004年湖南省在全国率先成立非税收入管理机构以来,湖南省非税收入规范管理一直是全国非税收入管理的标杆,享有“规范管理看湖南”的美誉。然而,随着非税收入规范管理的成果不断加大,星星之火正呈燎原之势的时候,部分人又开始对非税收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非议,如“非税收入占比高不利于经济增长”、“非税收入大幅增加是可怕的倒退”、“非税收入增长过快值得警惕或加重企业负担”等。为此,《新理财》专门采访了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局长易继元,想听听对他这些问题的看法。

合理的高增长

《新理财》:从去年到今年,全国税收收入增长较为缓慢,而非税收入却增长较快,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高,贵省也不例外,请谈谈您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易继元:你刚才提到的这个问题,我在近段时间报纸、网络上也有看到,我认为有些看法不是很全面,有些以偏概全。具体主要表现为:

首先,非税收入的管理范围界定不清。

根据现行规定,政府非税收入分别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财政专户管理。地方财政收入主要包括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的非税收入和地方税收收入。而目前媒体指出的非税收入增长快、占比高,只是指非税收入其中的一部分,即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的非税收入增长较快,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的非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较高。

从全国来看,2011年全国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和政府性基金的非税收入增长为—0.8%,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的非税收入增长为43.35%。从地方来看,2011年湖南省非税收入总额增长为45%,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的非税收入增长为72%。很明显,无论是全国还是地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的非税收入与全口径的非税收入在增长速度有明显的差异。如果仅用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的非税收入增速代替全口径的非税收入增速,显然是不科学的。

其次,忽略了省情和经济结构的影响。

众所周知,探讨税收收入,要从税收收入的来源去考虑,税收税种主要包括:营业税、企业税、增值税等,直接面向各个企业征收,税收收入的征收标准是按照一定的比例随着企业的利润增长而增长。如果一个地区的二、三产业发达,这个地区的税收收入必然增长较快。而非税收入主要来源于行政事业性收费、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等,其中行政事业性收费较为固定,政府性基金收入与税收收入征收较为相似,按照一定比例征收,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则与当地资源资产的丰富及开发程度有关。综合来看,无论是税收还是非税收入都是与当地的经济结构有着密切关系的,不同的省情决定着不同的非税收入与税收收入的规模与增长水平,如果忽视这一点,对全国非税收入的增长按一个标准设定,显然是不科学的。

再次,只看到了客观存在的问题。

从2004年我省成立第一个非税收入管理机构,出台第一部非税收入地方性法规,到今天全国20多个省市成立了非税收入管理机构,8个省市出台了非税收入地方性法规;从2004年全国非税收入仅2.63万亿元,到2010年全国非税收入实现5.17万亿元 ;从规范之前的“三乱”现象时有发生,到今天“三乱”现象基本不见了等等。应该说随着非税收入的不断规范,壮大了地方财政收入实力,净化了经济社会环境。诚然,非税收入规范管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发展完善都有一个过程。而现实情况是,有的人常常忽略非税收入的成绩,夸大非税收入的问题,显然也是不全面的。

针对这些观点,结合湖南省的实际情况,谈谈我对湖南省非税收入增长和占比的看法。总体来看,我省非税收入增长较快,但总规模并不大;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的非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较高,但剔除主观调控等因素后实际占比趋于合理。2004-2011年,全省非税收入总额从338亿元增加到1442亿元,年均增长23%。尽管增长较快,但总规模并不大。以2011年为例,我省非税收入总额为1442亿元,远低于江苏、浙江、广东等东部发达省份,也低于安徽、河南、湖北等中部省份,在全国各省市排名居中,在中部六省排名靠后。2004-2010年,我省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的非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基本稳定在32%左右;2011年,因财政部调整非税收入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的范围,占比达到40%,在全国各省市排名靠前。

四原因拉动论

《新理财》:请问您认为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易继元:我认为,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

一是非税收入规范管理的成效促进。从2004年开始,我省全面推行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工作,确立了“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政府统筹”的新型征管模式,构建了非税收入结算统计体系和信息网络体系,率先将所有非税收入全部纳入财政管理。非税收入征收行为、收缴方式和票据管理等得到逐步规范,基本实现了依法征收、应收尽收,为我省非税收入“增长快、占比高”起到了基础性的促进作用。

二是经济结构不优的客观影响。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与发达省份相比,第一产业占GDP比重高,第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相对较低,导致我省税收来源不足,规模不大。同时,我省也是一个资源大省、旅游大省,随着开发利用的深度推进,直接产生非税收入的也较多。这样的省情和经济结构决定了税收收入相对较“弱”和非税收入相对较“强”,从而体现了我省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的非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较高的特点,而且在短期内难以实现与发达省份相同的经济结构和财政收入构成。

三是政策调整的拉动效应。非税收入由预算外纳入预算管理经历了一个渐进过程,特别是近几年,财政部多次明文作出相关规定,加快了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步伐。2010年以来,我们严格落实《财政部关于将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通知》(财预[2010]88号)规定,将除教育收费以外的所有非税收入分别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2011年度,全省由财政专户管理调整为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的非税收入39亿元,拉动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的非税收入增长11个百分点,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

四是主观调控的因素影响。近年来,各级政府受政府绩效考核和利益驱动的影响,在税收收入征管主动权不够的情况下,便将非税收入作为首当其冲的选择。同时,由于非税收入管理方式多样以及部分非税收入管理范围不明晰,加上现行规定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的非税收入是按一定比例计算可用财力,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影响较小,这些都为地方政府主观调增地方财政收入提供了现实可能。据初步统计,2011年,我省各级政府通过主观调增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的非税收入近150亿元,致使当年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的非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7个百分点。

为非税“正名”

《新理财》:近些年,非税收入的规模正逐步增大,有的人认为非税收入规模大挤占了税收收入在财政收入的地位,请问您怎么看待这种提法?

易继元: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非税收入是财政收入的重要补充。无论是税收还是非税收入,都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往往又会因为各个地方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造成了非税收入与税收在财政收入的比重不一样,但是如果因为非税收入的规模逐步增大就认为非税收入挤占了税收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地位,显然是杞人忧天。

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非税收入的规模壮大是规范管理的必然结果。近些年非税收入不断壮大,是非税收入规范管理的成果,而不是乱收费。因此,只要是坚持非税收入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就应该把非税收入与税收都当作财政收入一并看待。

第二,非税收入本身的特点使得非税收入增长具有不稳定性。与税收收入相比,非税收入征收方式的灵活性、征收对象和项目的不稳定性的特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税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如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如果某地有资源时候非税收入数额就会较大,随着资源的枯竭,非税收入的规模又会逐渐缩小;当国有资源丰富的时候,非税收入数额就会较大,税收收入就会相对较小,反之亦然。如果单纯因为某一段时间非税收入大于税收收入,就认为非税收入挤占了税收收入的地位,显然是不合理的。

第三,非税收入与税收收入在财政收入的比重应该与当地经济规模、结构、质量一致。前面讲过,无论是非税收入还是税收收入,其征收都与征收的对象和标准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只要非税收入与税收收入征收的设定标准与当地经济规模、结构、质量相一致,就不要人为的去划定非税收入和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中的各自比重。

《新理财》:非税收入是否可以作为税收的“调节器”存在?面对一些地方财政存在的经济越不好,越向企业收取“过头税”的做法,非税收入是否有可能减轻一些企业和地方财政的负担?

易继元: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非税收入是财政收入的重要补充。无论是非税收入还是税收收入,都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政府性资金,都应该由政府实行统筹安排,本身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

近年来,按照财政部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我们多次开展专项清理,累计清理取消和停征行政事业性收费具体执收项目411小项,并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对下岗职工再就业、大学生从事个体经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处置不良资产、义务教育学生收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涉及收费项目100多小项,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110多亿元。

规范监督之路

《新理财》:在非税收入管理中,您说因为三条腿走路,才会出现非税收入的弹性情况。如果要归纳为“一条腿”,您认为应该靠哪两条腿走路?有人说独头管理会出现权力失衡的问题,您怎么解决这一问题?

易继元:目前,我国非税收入资金管理存在公共财政预算管理、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和财政专户管理三种管理方式,这种“三条腿走路”的管理制度给人为调整非税收入提供了可能。我认为既然非税收入资金都是财政资金,就都应该统称为非税收入,统一管理。财政收入只需要分成两部分,即税收和非税收入,并统一编制预算。所有非税收入资金的取得、管理、使用都应全部予以公开,自觉接受人大、审计、媒体的三位一体的监督,自然也就不会出现权力的失衡。

《新理财》:除了管理层次上的混乱,在违反非税收入规则的层次上,无法律依据和违法成本极低,也是地方财政无视规则的重要性的原因。您认为如何改观?

财政收入与税收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影响

中图分类号:F81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4-0009-05

财政收入是从国民经济增长中取得的收入,如果经济发展水平高,则国民生产总值(GDP)较高,进而财政收入总额也相应较高;同时,财政收入在满足经济发展需要、支撑政府职能实现、保证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近年来我国GDP与财政收入的变动情况及相关性

(一)我国GDP与财政收入的变动情况

我国财政收入近年来始终保持大幅增长的趋势,1994-2007年14年间,财政收入从5218.10亿元上升至51304.03亿元,年均增长3291.85亿元,年均增幅达17.7% 。其中,税收收入从5126.88亿元上升至45612.99亿元,年均增长16.9%;非税收入从91.22亿元上升至5691.04亿元,年均增长34.3%。同期,我国GDP从48197.90亿元上升至246619.00亿元,年均增长12.4% ,较财政收入增幅低5.3个百分点(如表1所示)。从占比情况来看,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从1994年的10.8%上升至2007年的20.8%,增长了10个百分点,说明我国的社会财富越来越多的集中到政府手中,直接体现出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逐年提高。

(二)财政收入与GDP的相关性分析

1.财政收入总量与GDP总量的相关性分析

设财政收入(FI)与GDP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建立如下模型:

FI=a+bGDP

根据表1中1994-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与GDP总量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1)为:

FI=-7521.3+0.2216GDP (1)

通过对回归方程(1)进行检验,得出判定系数,说明财政收入可被GDP解释的可信度为98.09%,其它随机因素占1.91%,回归方程拟合良好,表明我国财政收入与GDP之间是高度正相关的。同时,弹性系数0.2216表明GDP每增加100元,财政收入相应增加22.16元,即在新增加的GDP中有22.16%的部分通过分配成为财政收入。

2.财政收入增速与GDP增速的相关性分析

设财政收入增速(FIs)与GDP增速(GDPs)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建立如下模型:

FIs=c+dGDPs

根据表1中1994-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与GDP增速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2)为:

FIs=0.1651+0.1881GDPs (2)

通过对回归方程(2)进行检验,得出判定系数,说明财政收入增速可被GDP增长解释的可信度为10.45%,其它随机因素占89.55%,表明两项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程度并不高,即用GDP增速来解释财政收入增速的可信度不高。同时,弹性系数0.1881说明经济增长对财政收入增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存在着其它对财政收入增速发挥着重要影响的因素。

二、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发现,财政收入与经济总量存在高度相关性,但财政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速之间则相关性不强。从经济学角度看,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增长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状况,因此需首先考虑税率变化因素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税率降低或取消的政策主要有取消农业税、增值税转型、停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税率提高或新增的政策主要有开征个人储蓄存款利息收入所得税、证券交易印花税调整、降低出口退税税率等。从总体上看,近年来我国财税政策中减税政策多于增税政策,即减收因素多于增收因素,因此,我国宏观税负逐年提高并非是导致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的原因。相反,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是出现我国宏观税负逐年提高的原因。所以,在对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进行因素分析时,可不考虑税率变化的影响。

(一)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的经济性因素

1.产业结构变化是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财政收入来源于三次产业,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动既会影响财政收入总量又会决定财政收入结构的变化。不同产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是不同的,如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农业已经基本成为无税产业;卫生、体育、教育、文化和科学研究等第三产业作为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税率较低,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也相对较低。总体上看,在我国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税负最轻,第三产业税负次之,第二产业税负最高。因此,如果税负较轻的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则整体税负就会上升,从而在GDP总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财政收入会明显增加。1994-2007年,我国三次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从19.9%、46.6%、33.6%变为11.3%、48.7%、40.0%,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减小,第二产业稳中有升,第三产业增长迅速。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财政收入结构及总量的变化,1994-2007年,三次产业财政收入占比分别从6.5%、54.9%、38.6%变化为2.7%、59.5%、37.8%。

2.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加速了财政收入的增长

1998年以来,我国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财政投资和发行国债的方式带动银行信贷投入和社会投资扩张,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1994-2007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17042.1亿元增至137239亿元,大约增长8倍,年均增速达17.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这种以投资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必然导致全社会企业数量的增加,从而扩大财政收入来源。以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为例,1994年以来,作为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分别从2308.34亿元、708.49亿元上升到16190.11亿元、9674.79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9%、20.5%,分别高于同期GDP增速2.5个、8.1个百分点。

3.进出口环节税收增长带动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

在计算GDP时,进出口环节方面只衡量净出口增加值,即进出口贸易是大进大出或小进小出,对GDP的贡献是一样的,但对财政收入则大不相同。1994年以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迅速,其中进出口总额从2366亿美元增长至21738亿美元,实现年均增长18.6%,进而带动关税、进口增值税和进口消费税等进出口环节相关税收的大幅增长。 以关税为例,1994-2007年,我国关税从172.68亿元增长至1432.57亿元,年均增长16.3%,高于同期GDP增速3.9个百分点。

(二)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的政策性因素

1.部分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使财政收入高速增长

一些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也是导致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我国采取多项措施不断强化对各项非税收入的管理,如清理和整顿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基金、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等,这些措施进一步规范了征收部门的收费行为,减轻了企业和个人的负担。因为行政性收费收入等非税收入无论是否纳入预算管理,对GDP都不会产生直接影响,但其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却是直接的,即导致财政收入增加。例如2007年根据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将土地出让收支全额纳入地方政府基金预算管理,实行彻底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当年我国“土地出让金收入”实现6806.59亿元,较上年增加5157.79亿元,同比增长312.9%,直接拉动财政收入增长13.3个百分点。

2.累进税率制度使财政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在我国目前的税制中,税率有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两种。在比例税率下,不管税率高于还是低于按现价计算的相关产业增长速度,税收增速都会与相关产业增长速度保持一致,但在累进税率情况下,二者的增速则不一致。以个人所得税为例, 在不考虑其它因素情况下,如某人薪金所得为5000元/月,扣除各种应扣项(如公积金等)后剩余4000元,则其应缴个人所得税税额为235元。当此人月薪金所得增至10000元,扣除应扣项后剩余8000元,则其应缴个人所得税税额为905元,即在GDP衡量指标增长一倍的情况下,税收增长了3.85倍。因此,当计税依据增长1%时,实际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要大于1%。

3.财税制度存在的缺陷导致财政收入虚增

当前我国财税制度的缺陷及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财政收入的虚增,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先征后退”导致财政收入虚增。我国现行税制中规定了“先征后退”等税收优惠办法,以福利企业增值税为例,福利企业应在规定的纳税期限内如实申报应纳的增值税,填开税票并缴纳税款入库,同时由税务机关填开收入退还书将已征税款返还给纳税企业,即该笔税款实际并未形成财政收入,但在财政收入统计中,只要税款缴入国库,无论是否退还,均被统计到相应的增值税科目中,退税则在增值税退税科目中体现,从而形成增值税的虚增。二是生产型增值税制度形成了增值税虚增。我国目前实行的增值税,是对生产经营者的销售(或经营)收入,减去已购进的各类材料和其他费用支出后的增值额进行征税,而对固定资产折旧费不予减除。因此固定资产折旧费被计为增值额予以征税,这部分增值税所形成的财政收入显然也是虚增的。

(三)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的其它因素

1.财政收入与GDP指标不对应

财政收入与GDP二者核算指标依据不相对应也是导致二者增速不一致的原因之一。以财政收入中的营业税、契税为例,这二个税种是按总额计征,而不按增加值计征(在计算GDP增速时,行业增加值是其计算依据)。以营业税为例,其计税依据是营业额,不是增加值。目前我国营业税收入主要来源于建筑安装、交通运输、服务业、房地产等服务行业,2007年我国服务业产值实现96000亿元,增加值同比增长11.4%, 而来自服务业缴纳的营业税共5512.28亿元,增长24.8%,远远高于增加值增长的速度,主要原因是营业税是按营业收入征收的。 再以契税为例,契税收入主要来自房地产业,其计税依据是土地使用权和房屋使用权的成交额,2007年我国实现契税收入1206.25亿元,比上年增长39.0%。 而从作为GDP考核指标的房地产业增加值看,2007年仅比上年同期增长18.9%,虽然高于同期GDP增速,但仍远低于契税的增长幅度。

2.部分收入增长与GDP增长不存在直接关系

财政收入中部分税种总量的变化与GDP总量的变化只是间接关系,因而会导致二者增速不一致。如财政收入中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等的征收对象是土地、房产、车船等财产的占有和使用量以及占用耕地、签定合同、开采资源等某些特定经济行为发生的数量,与当期GDP增长无直接关系。以车船税为例,其计税依据是车船的数量,随着社会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车船税收入随之增加,从而导致财政收入的增长。但社会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汽车生产和经销商的增加值同步增长,也就不代表GDP的增长。

3.征管水平提高使财政收入增加,但与GDP不直接相关

经济增长为财政收入提供了来源,但其产生的财政收入则需要征管的有力保障,因此加强税收征管也是确保财政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财税、海关等部门在加强征管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如“金税工程”、“金关工程”以及强化高收入行业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管理等。征管方式的改进有效地打击了各种偷逃税行为,为财政收入的健康、稳定增长提供了重要保证,查补的各种收入也成为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如2004年我国对货物运输业、医药生产和供销、房地产业、汽车业、增值税等五项专项检查中,共查获税款高达346亿元,清理欠税达250亿元;在当年审计署审计的788户企业中,通过纠正违规现象又使财政收入增长255亿元,三项合计达851亿元,占当年全国财政收入的3.2%。另据有关部门测算,近年来通过对征管制度的改革和征管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税收足额征收率从1994年的54%上升至目前的70%左右。

4.任务考核制度导致财政收入非常规增长

我国各级政府每年的预算草案中,都会制定相应的财政收支计划,并将其与任务考核挂钩。同时,目前的收支计划多是以“基数乘增长率”的方法计算出来的(通常其增长率都高于GDP增长率),而没有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政府和财税部门会采取各种办法(均衡入库、拨款缴税、贷款缴税等)以完成任务,这是人为造成的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与实际经济发展状况无关。

三、财政收入超经济增长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始终高于经济的增长速度,从我国财政职能来看,目前的财政收入高速增长是良性的,但从长期看,财政收入的超常增长会对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一)财政收入的过快增长可能造成政府的盲目投资

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使各级政府存有更多的可支配资金,为了更快地完成经济发展目标,充裕的可支配资金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政府部门盲目地将财政收入以政府投资的方式投向各类开发项目,对投资风险、效率、成本等方面则考虑较少,为了能尽快见效,这些开发项目往往以粗放型为主,这不但会抑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会使我国市场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并导致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二)企业及个人的负担过重影响经济持续发展

经济的增长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增加,而财政收入增速超经济增长意味着社会财富不断向国家财政集中。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伴随着局部和部分产业的经济过热、产能过剩、物价上涨以及宏观税负的提高,导致企业及个人的负担加重。企业负担过重将不利于企业的再投资和扩大再生产,影响企业利润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负担过重将导致有效需求和消费的减少,从而进一步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造成我国内部储蓄及投资结构的变化

1994年以来,我国居民储蓄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从1994年的22%下降至2006年的17%,而同期政府储蓄率则从5%上升至11%, 如果再加上各级财政部门的各类预算外资金在金融机构的存款,这一占比将会更高,储蓄结构的变化与我国财政收入近年来的高速增长关系密切。同时,一旦这种不断增长的政府储蓄转化为政府投资后,企业和民间投资的空间将会被挤压,进而使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常运行受到影响。

(四)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和公众不能更好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根据“经济增长主要归因于消费品领域和相关的服务。由于实际工资、拥有工资收入的人数以及劳动生产率的增加三重因素的作用,经济增长具有了内生性”的理论,增加实际的工资水平可以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也即实际工资水平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将有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1]但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自1994年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从13.8%下降至目前的11.0%。工资水平也呈现出低增长,1994-2006年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增长了2366.04元,年均增幅为8.6%, 如果将物价等因素考虑进去,实际增长率将更低。因此,在这种发展模式下,经济与财政收入的增长不仅未能惠及公众,甚至可能导致公众的利益受损。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财政收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而增长是正常且有利的,但如果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速度偏差过大或长期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又可能会造成人民生活负担过重、不能享受到经济增长的成果,而且会影响到政府投资的效率和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为使财政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实现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一)优化税制结构,完善税种

在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逐步合并性质相似、征收交叉的税种,特别是要合理调整直接税和间接税的比重,逐步加大直接税在税收总额中的比重。在完善税种方面,以增值税和消费税为例,对于增值税,应进一步完善扣税办法,改生产型增值税为消费型增值税;对于消费税,应适当调整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对诸如酒精、汽柴油、烟花爆竹等普通消费品逐步停征消费税,同时把娱乐业扩大进来,以调节一些不适当的消费行为,对奢侈品、高档消费品和其他高消费行为,税率应提高,以实现消费税调节消费的功能和目的。

(二)从增强效益入手,推动经济较快发展以扩大财政收入基础

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助于经济和财政收入更稳定、更快速地增长,因此政府部门应充分利用财政、税收等手段,鼓励企业扩大投资、加快技术改造,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财税政策应向效益较好的企业倾斜;对那些效益较差,但有发展前途的行业通过减免税收、增加补贴的方式使企业效益上一个新的台阶;对于那些规模较小,还没有达到规模效益的企业,应采取手段鼓励其进行股份制改造、兼并或破产,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三)保障社会公共需求,保持合理的财政支出结构

一方面要保障基础性需求。重点保障全社会公共需要的基础性领域经费支出,确保政府履行职能的日常运转需要;确保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支农支出的逐年增加;确保社会保障支出,逐步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标准,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支出体系,维护社会稳定。另一方面要体现发展的要求。加大对战略重点项目的投入,进一步加快我国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强投资环境改造,继续加大生态环境改善投入等,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和放大作用,调动其它资金投向社会建设和产业发展领域。

(四)降低非税收入比重,逐步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

目前我国政府收入分配格局还不尽合理,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过大,大量预算外资金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再加上大量的制度外收入,导致我国纯税负担率不高,但国民经济总体负担率却较高,这不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非税收入有可能对税收收入产生不良影响,如费挤税等,因此还必须通过改革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清理制度外收入,推进税费改革来规范收入分配机制,为财政增收创造良好的环境。

(五)加强税收征管,合理确定收入计划和考核指标

一方面,财税部门要依法加强税收征管,清理和规范各种优惠政策,严格控制减免税,堵塞收入漏洞,做到应收尽收;另一方面,要在做好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预测的基础上,合理制定收入计划,科学进行任务考核,采取更为科学合理的政绩考评体系,从制度上杜绝人为控制财政收入增长等非正常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帕斯卡尔•拜伊,阿莱因•穆尼耶,黄语生.增长模式与工业化的历史[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7(4).

Influence and Policy Suggestion for The Phenomenon 0f Fiscal Revenue is Higher Than Economic Growth

WANG Chun-xue

(Dalian Central Sud-Branch Group,Dalian 116001,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