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医药行业前景

生物医药行业前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医药行业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医药行业前景

生物医药行业前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物医药企业;融资问题

当前,我国把生物医药行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扶持,大力推动其发展,其一个新兴行业发展迅猛,年均增长率在20%左右。全球生物医药市场也迅猛扩张,其增速为全球药品市场场增速2-3倍,为生物医药行业提供了巨大的成长空间。

一、生物医药行业特点

生物医药行业属于技术、资金密集性行业。该行业的技术垄断性强、进入壁垒高、预期利润高决定了其如下特点:资金投入量大、投资回报周期较长、技术要求较高、投资的风险和利润大等。具体来说:高技术要求:生物医药行业专业要求高,必须具有高知识的人才才能够从事医药行业,属于典型的知识技术型企业;高资金投入:前文也提到,医药行业的科研周期长,这就需要充足的资金对其进行保障,从而保证其研究的顺利进行。长回报周期:较长的科研周期决定了医药行业的回周期也较长,其只有在科研成果真正变成生产力之后才能看到回报;投资风险大:新药物研发成功率很低的结果。投资收益高:新药物一旦被成功研发,将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新生药物在投入市场的两年或者三年之内,其前期的研发投入基本可以收回,有些药物甚至还同时产生数倍的广阔利润。与此同时,充足的资金对于生物药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决定作用:生物医药的研发在耗费时间的同时,还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当今社会技术更新换代又快速,若因资金的缺乏导致生产设备或者研发设备无法得到及时更新,研发能力便不能够提高,高精尖人才便无法进行工作;甚至可能造成高素质人才流失;没有资金,已经研究出的成果可能无法进行最后的临床应用实验。因此生物医药行业的融资问题一直是绝大多数企业的心头大患。

二、我国生物医药企业融资的现状分析

(一)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日渐形成

十年之前,产业资本及其投资者,是我国生物医药企业主要的融资来源,但2006年之后,市场上出现专业的跟踪并投资医药企业的风险投资机构。同时我国的资本市场上中小板、创业板也逐渐走向成熟,不少生物医药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融资。尽管当下对于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来说,融资结构越来越丰富,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仍具有令人咋舌的差距,不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种类上。

(二)银行融资难

大多数企业在融资时首先会找银行,生物医药企业也一样,但我国的银行却几乎不会对生物医药企业给予支持,能够在银行得到融资的企业少之又少。尤其是中小生物医药企业,很少得到银行的贷款支持。我国只有不到10%的中小生物医药企业能够获得银行贷款。一方面是因生物医药企业研发的长周期以及本身存在的高风险,使得银行不愿意对其进行贷款;另一方面,研发信息的不对称性使银行很难把握企业的发展前景,缺少放贷信心。还有,很多生物医药企业的资产集中在研发人员的智力资本和设备,企业不能向银行提供相应的抵押财产来担保。此外,我国政府也没有出台相应的贷款政策来支持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使得银行对生物药企业的贷款持消极对待的态度,积极性也不高。

(三)股权融资艰难

我国的《证券法》规定了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的一些法定条件,其中有一条为:“开业时间需在三年以上,并最近三年需连续盈利。”这对我国不少新成立的生物医药企业来说较为苛刻,很多企业前期基本为不断投入,能够持续盈利的很少,这是由生物医药行业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四)风险资本和私募股权资本投资开始踊跃

从2007年开始,各类风险资本逐渐进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一方面,我国的大部分生物药企业,特别是中小生物药企业,对风险投资都非常渴望;另一方面,风险投资和私募等在金融危机后也开始逐渐从传统产业和行业退出,进入医药类等新兴行业寻找新的投资机会。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开始大量筛查生物医药开发项目,评估其风险和投资收益,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投资论证。

三、对我国生物医药企业融资的建议

(一)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

首先,针对生物医药企业要建立多元化投资结构,政府在拨款支持的同时,政府的自筹资金也能够顺利投入支持;国内各种金融贷款存在的情况下,允许国外有资质的投资也能够进入。尤其要注意的是,政府必须在基础性的研究方面要相应的加大投入力度,通过设立一些大型技术创新基金来支持,或者也可以出台政策向相应的生物药企业提供无息的贷款、差额担保等多种方式;还可以通过减税、增加研发投入、研发设备更新费用的抵扣税款比例等方式来提供支持。

(二)大力发展风险投资

在市场上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不断扩大融资范围;同时要辅之以积极的保障措施,倡导社会上的资金管理公司或者证券公司参与投资,同时努力吸引国际上合法合规的资本风险投资。与此同时,积极开创新的融资模式,使融资市场的渠道更加的多元化。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在分析我国生物医药企业融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多种适合生物医药企业的融资渠道。希望我国的医药企业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自身情况出发,积极探索出符合自己企业发展的融资模式,努力做到以最小的成本实现企业的融资,从而为企业的研发创造良好的资金环境,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作者:张仕林 郑磊 单位:长春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任春青.对企业融资结构的分析和判断.商业现代化,2008.2.

[2]彭熠,黄祖辉,郭红东.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与评价.科学研究,2006.

生物医药行业前景范文第2篇

随着世界经济复苏曙光初现,全球范围内的并购活跃度也出现了回升。金融危机导致世界各国的利率普遍较低,降低了并购的融资成本,产业内部因素也驱动了部分行业的并购热潮,其中,生物医药行业无疑是并购市场最为活跃的领域。

2009年一季度全球共发生了14宗医药公司间的并购交易,交易总金额达到1125亿美元,占全球并购交易总金额的48.6%。相比之下,2008年全年生物医药行业共发生并购交易64宗,交易金额仅有307亿美元。

井喷的动因

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全球生物医药行业并购交易的“井喷式”增长?

此次金融危机中,生物医药行业遭受的冲击较小,医药公司的自身生存发展没有受到很大影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金融危机期间发生的并购活动往往是由于企业的正常经营已经不能为继,这一类的并购被称为“危机并购”,而“正常并购”会在危机时期大幅度萎缩。危机时期企业保全自身尚且困难,更不用说并购了,如果强行并购,最后很可能两败俱伤。

生物医药行业属于弱周期性行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不大,这就为医药公司的并购提供了先天的优越性,这是医药公司能够利用当前低廉的融资成本进行并购的重要前提。设想在一个生存和发展都受到巨大冲击的行业,即使企业有很强的并购意愿,并购资金的提供方也会因为行业衰退的原因而拒绝提供并购融资。

另外,生物医药行业近期并购活跃度激增,很大程度上是受行业发展的内在因素驱动。药品专利权是医药公司现金流的重要来源,药品专利权到期(或即将到期)使得许多公司都面临着销售额大幅下滑的压力。医药公司希望通过并购来获得新的药品专利权,或者通过并购来提高药品销售的市场份额,如此一来,即使药品专利权到期,也能帮助这些药品继续保持现有的市场垄断地位。

除了这一重要原因之外,化学医药公司转型为生物医药公司,提升医药公司的自主研发能力,整合资源以降低成本等因素,也是导致近期生物医药行业并购交易活跃度大幅提升的原因之一,但我们认为,这不是主要因素。

医药专利权

美国的医药行业在20世纪80年代医药专利法案通过后发生了深刻变化,行业内的大型医药公司获得了一批药品专利权,这些专利权在过去的30年中成为了这些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相关公司也因此获得了高额垄断利润。

然而,在获得了垄断利润后,医药公司并未将这些利润直接投入研发,由此形成了美国医药行业的特性:大医药公司在大学等科研机构和小型生物医药公司中寻找有前途的产品,在购买了专利使用权后投入经费组织临床试验,在获得了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的批准后,凭借强大的营销网络将专利转化为庞大的现金流,并在此后采用政治游说和诉讼等手段来延长专利权。

一旦专利权到期,药价通常会下降80%,如此剧烈的降幅是医药公司无法接受的。可以说,大型医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不是药物的自主研发能力,而是通过各种手段获得和维护专利权的能力,这确实是一种行业发展的异化。

从销售角度来说,大型医药公司的药品在专利权到期之后将与低廉的仿制药竞争,其销售额下滑几乎是确定无疑的,这将使公司蒙受巨大的损失。辉瑞制药(Pfizer)2008年总收入比2007年的484亿美元有所下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部分药品专利权到期,高血压和心绞痛药物(Norvasc)、过敏治疗药物(Zyrtec)和抗癌药物(Camptosar)是全世界处方量最大的药物,这三个重量级药物的专利权到期给辉瑞带来的损失高达26亿美元。更重要的是,辉瑞的明星药物――全球最畅销的降胆固醇药Lipitor,也将于2011年3月份到期。2008年,Lipitor为辉瑞带来了125亿美元的销售额,占了公司营业收入的1/4左右。

惠氏公司(Wyeth)方面,最重要的两种药物――抗抑郁症药物Effexor和治疗心绞痛的Protonix也分别将于2010年和2011年到期。

药品专利权的到期无疑是医药公司的“不能承受之重”,通过并购,医药公司能够取得新的药品的销售权,减缓了公司销售收入的下降幅度,减轻了医药公司的业绩下滑压力。

从研发角度来说,大型医药公司研发新药也面临瓶颈,研发时间已经从原来的10年增加到了15年,这直接导致研发投入的增加。通过并购,大型医药公司将提高新药的研发能力,以维持现有市场份额。

在美国,医药公司盈利的关键因素并不在于其药物的研发能力,而在于能否通过FDA的批准获得专利权。FDA每年只批准几十种药品,其中只有10%左右是新药,其余都是改头换面的旧药。为了通过这一狭窄的审批关口,医药公司需要花十几年时间组织临床试验和等待审批,然而在开始临床试验之前必须先注册专利,否则就会被人抢注,这样,等到通过审批,专利期限已过去大半。而且,现在新药开发的成功率还在进一步降低,这种低成功率也降低了医药公司自主研发新药的积极性。因此,医药公司的大量资源被配置到游说、公关和诉讼中去,企图来帮助延长现有的专利权期限。并购能够提高这些资源的使用效率,大幅度削减医药公司在这些方面的投入。

治标不治本

辉瑞制药收购惠氏,罗氏(Roche)收购基因泰克(Genentech),默克(Merck)收购先灵葆雅(Schering-Plough),医药行业的并购可谓风生水起。通过比较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相对于收购方,被收购方的研发能力相对较强。

惠氏在疫苗、补品和生物制剂等前途广阔的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辉瑞可以利用惠氏的研发能力,拓展生物制药和疫苗的业务。并购后,通过压缩销售和营销队伍,可以节省数十亿美元的营运开销。辉瑞显然很看好这桩并购交易的前景,其在并购声明中预计,此次并购结束后的第二年,能给辉瑞带来每股盈利增值。在并购完成后的第三年,能为辉瑞节省总计40亿美元的成本,主要是在销售、信息、管理运作、研发和制造方面的成本节约。

罗氏是在已经拥有基因泰克56%的股权之后,收购其剩余的44%的股权的,其目的很显然是看中了基因泰克在新药品上的研发能力,这一并购将有助于罗氏巩固其研发能力。基因泰克是目前仅次于安进的世界第二大生物科技公司,主要研制肿瘤和抗癌药物。其畅销的抗癌药物Avastin和Herceptin能够大幅提高罗氏的营业收入,并且罗氏收购基因泰克还将确保罗氏在现有协议于2015年到期后获得基因泰克的实验室。罗氏通过收购基因泰克的单抗药物的研发平台,增强了罗氏在单抗类药物研发领域的实力,并且通过研发整合节省了大笔研发和运营费用。

生物医药行业的并购可以说是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得益于金融危机所提供的低廉的收购成本的契机,这样的并购将有利于医药公司的长期发展。

在未来的两到三年内,由药品专利权到期因素驱动的并购交易还会不断发生,我们预期,全球生物行业的并购金额将会在未来几年中都保持在1000亿美元以上。

生物医药行业前景范文第3篇

建信优选成长股票型基金基金经理李涛认为,本次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在时间点上超出了市场的普遍预期,表明二季度的货币政策仍将延续一季度从紧的态势。此时,他更倾向于精选非周期行业个股,以迎接下一轮反弹行情的到来。

恐慌性下跌不代表熊市来临

面对市场连续下挫,投资者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打击,对投资布局更为困惑。一方面是一季度宏观经济和企业业绩的耀眼数据,一方面是政府相继出台的针对地产调控和流动性收紧的宏观政策。李涛表示,现在谈熊市还言之过早。“经济正处于上升周期,企业盈利将会改善,基本面因素不会给市场带来负面影响。按宏观经济的恢复态势,预计全年GDP增幅在10%左右。无论是已经出台的新国十条,还是传言即将出台的物业税,针对的是高房价及房地产投资中的投机需求,长远来看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不至于令中国经济出现硬着陆。”

本次准备金率上调,规模相当于回收3000亿元流动资金,李涛更愿意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此次准备金率上调,已接近历史高点,进一步上调空间有限,加息政策可能进一步推后。在当前市场信心较为低迷的情况下,可能进一步利空地产和银行板块。由于实体经济尚属稳健,市场悲观预期可能会有所修正,预计短期内地产相关板块、中小盘及创业板风险仍然较大。一季度政策和诸多不确定性带来了市场震荡,我们在基金操作上也采取了低仓位规避震荡的策略。下跌只是短期调整,板块轮动机会已经凸现。”

翻看历史,令人恐慌的下跌之后,指数上涨却是大概率事件。2007年6月4日,上证综指暴跌8.25%,但之后3个月间指数上涨了44.2%。2008年10月27日,上证综指跌幅6.32%,之后不到3个月指数上涨16.7%。2009年8月31日,指数跌6.74%,到11月末又上涨16.73%。

生物医药值得长期看好

一季度,建信优选成长股票基金表现可圈可点,问及操作策略,李涛总结为4个字:攻守平衡。十大重仓股中,既有防御性布局,也不乏对区域板块、市场热点的追逐。在他看来,2010年操作的关键是确定性,而生物医药板块,正是他认为的确定性板块之一。

尽管估值已不低,李涛仍然认为生物医药可长期关注。“医药可以归属于大消费范畴,具有长期稳定增长的前景。随着民众养生保健及健康意识大幅增强,对大医药的消费比例将不断增加,有利于促进医药行业的产品创新和技术发展。新医改对医药行业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而民众对医药支出的增加,将增厚相关公司的业绩。生物医药行业被国务院定位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这意味着生物医药行业除了负有治病救人的传统责任外,还被赋予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技术创新和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历史重任,对于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生物医药在内,国家将在财政、税收、银行信贷等相关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加大资金投入,未来生物医药将迎来黄金发展时期,随着高附加值的技术创新陆续产业化,生物医药行业的整体估值将得到持续提升。”

回首二级市场,医药指数自2008年底以来一直稳步上涨,波动性明显小于大盘但收益水平却远远大于大盘,显示其收益风险比具有极强的吸引力。随着2009年此类板块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完毕,业绩提升将冲淡之前政策紧缩的担忧情绪,重新唤起市场的做多热情。相对于其他板块,医药板块2009年业绩增长无疑最具确定性。

关注非周期性行业

2010年基金一季报披露基本完毕,基金配置策略浮出水面。统计数据显示,基金在2010年一季度大量增持非周期性行业,减持周期性行业。信息技术、医药生物制品、机械设备仪表、交通运输业及电子业成为基金一季度增持的前5大行业。金融保险、采掘业、金属非金属、房地产和建筑业成为一季度基金减持的前5大行业。

生物医药行业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内部控制;资金管理

1生物医药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动因

第一,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医疗保障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相关的监管政策仍在不断完善、加强。生物医药行业的业务范围涵盖了药品、医疗器械、体外诊断、医疗检测、医疗服务等。生物医药企业接受各级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管理监督。在2017年1月9日,卫健委印发《关于在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的实施意见(试行)》,宣告全国“两票制”的正式启动。“两票制”将促使药品的流通扁平化,药品的流通路径以及中间价格将变得透明可追溯。“两票制”的实施也将改变生物医药企业的业务逻辑和财务结构。合理有效地进行内部控制管理,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规避相应的风险。生物医药企业加强内部控制以降低政策风险,也越来越重要。第二,市场竞争加剧,生物医药企业需要加强内控,提升运营能力。由于市场环境在不断地变化,医药行业之间的竞争也愈来愈激烈,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之下,生物医药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内部控制管理效率,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生物医药企业通过对服务质量、技术水平、销售模式、营销网络、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内部控制管理持续提升,从而加强竞争力,对未来业绩的持续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监督及反馈职能在内部管理控制中体现,才能够让生物医药企业生产经营的有效运转。所以生物医药企业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内部管理系统,是必要的趋势。

2生物医药企业在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简析

2.1内部控制的环境有待改善

生物医药企业内部良好的控制环境的构建,是确保内部控制管理合理有效地执行的基础条件。就目前而言,许多的生物医药企业其内部控制环境是不健全的,难以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生物医药企业的内部环境往往包括企业的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以及社会责任。在这些内部控制环境当中,依旧还存在着许多组织架构不合理,职权分配不清晰以及责任并不明确等问题。此外,因为生物医药企业中由于其业务范围比较大,日常生产经营都比较琐碎,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经营过程中容易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这也就导致了某些传统的管理方式和落后的内部控制环境,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

2.2对风险的管理没有形成体系化

由于生物医药企业的风险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与其他行业相对比,生物医药企业承担着更多的经营风险。比如行业监管政策变化、新产品研发失败、因技术和工艺固有的局限性导致的产品质量事故等风险。生物医药企业对构建风险管理系统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不将风险问题和企业运营相互挂钩,使得内部控制管理对风险的应对和潜在的预防比较消极怠慢,进而引发生物医药企业经营的重大风险。许多的生物医药企业尚且未能够构建完善的风险防范以及控制体系,仅仅只是重视经营过程中短期的利润以及销售额。当风险事故问题已经在现实中发生的时候又没有及时的应对办法与控制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将会给生物医药企业的经营带来严重的损失和负面的影响。

2.3生物医药企业对于资金管理缺乏合理性

现金流,就像企业的血液,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多项内部控制环节都与资金息息相关,比如销售与收款环节、采购与付款环节等,而资金管理的水平直接反应内部控制执行的情况。生物医药企业作为资金密集型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在发展中,需要大量的投入研发资金,现金流波动大且难以预测,因此,高效且合理的资金管理,是非常必要的。资金管理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到生物医药企业是否能够正常地维持日常的经营以及稳定的发展。就目前而言,在许多的生物医药企业中依然存在资金管理不科学,缺乏一个有效的资金预算规划,从而导致企业资金紧张。生物医药企业本身运营的环节就比较复杂,倘若资金的使用存在漏洞,就会导致生物医药企业产生连锁性的负面影响。

3生物医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3.1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生物医药企业要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为内部控制的推行打下坚硬的基石。第一,企业自身需要转变管理的思维,将那些传统的落后的管理方法全都抛弃掉,要从根本上意识到内部控制管理对于自身企业的重要性,做到对内部控制管理的完全理解完全认识。构建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需要把观念深入到各个岗位当中去,将高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形成企业文化。第二,生物医药企业应按法规、章程,结合企业实际,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权责配制、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比如:生物医药企业内部需要确保信息的传递通畅,特别是面临重大事件时,各部门的配合情况、职责分工应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关键岗位员工,应对其权责有明确认识并有足够胜任能力,建立关键岗位轮换制度或强制休假制度。需要构建在完善的监督系统,在原有基础上加强监督的力度,并且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出现问题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人员,进行一定的嘉奖和鼓励。第三,生物医药企业需要设立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为了确保生物医药企业内控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地进行,构建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生物医药企业提高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效率以及确保信息获取的准确性;能够及时地反馈和汇总,便于管理人员在日常的经营当中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控制。

3.2正确识别风险,建立风险的评估与控制管理体系

公司经营活动中,与公司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包括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信息与技术风险和法律风险等。大部分生物医药企业属于高新技术企业,对外有一定的技术壁垒,但是同时也受到更多的政府监管、技术投入风险也更大。为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并持续发展,正确识别风险,建立风险的评估与控制管理体系对于生物医药企业来说是非常必要的。第一,通过根据公司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基于事实信息的分析,对风险管理初始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系统化地对各自业务单位风险进行分析、确认、计量、管理和监控,形成风险评估管理组织体系。生物医药企业需要根据以往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事件做出合理的数据评估和整理,在最大程度上做好各种风险的规避和完善解决风险问题的相应措施。第二,生物医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要及时识别风险,并进行分析与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公司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偏好,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第三,要对风险管理进行监督与持续改进,风险管控完成PDCA循环,从而不断地优化风险管理体系,持续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规避和减少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有利于公司经营管理活动健康进行,以保公司资产安全、提高公司经营的效益及效率和促进公司发展战略的实现。

生物医药行业前景范文第5篇

夏季到了,每年的传统用电高峰期到了。上海市率先宣布进入100天限电期,其他省市区也会陆续有限电措施出台。去年夏天全国有24个省以各种形式限制电力供应,广东、浙江部分地区一个星期甚至出现三、四次拉闸限电,人们对此记忆犹新。今年夏天未必比去年好过。今年夏季高峰期全国估计缺电2500万千瓦(25GW),较去年的3000万千瓦略有好转,但实际上任何时候电力供应缺口超过1000万千瓦,全国范围内正常的生活、生产都会受到直接、严重的干扰。类似几年前美国东北部出现的电力系统故障及大面积无预警停电,也随时可能在中国发生。

不过2005年夏天可能是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最后一次出现中国全国范围内缺电。夏季过后,电力缺口会随着大量新发电能力的投入和经济的放缓而减小,2006年下半年起甚至可1能出现电力过剩。

去年的电荒触发了一场电站建设热潮,其规模可谓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在2005年,预计中国新建成发电容量6500万千瓦。一年的新增发电能力相当于英国全国140年建起的全部容量。英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而中国名列第七。中国在2006年会再加8000万千瓦,删7年再加5400万千瓦。这些数字还可能被低估,因为各地似乎都有一些未报国家发改委备案的“超生”电站。除1988年外,中国在过去二十几年发电容量增长始终是单位数的,但是2004―2007年平均增长超过15%,全国发电能力由2凹4年初的3.84亿千瓦跳增至2007年的6.4亿千瓦。

然而,用电需求增长却开始回落。现有的工业投资项目多已进入收尾期,新开工项目明显不足;支撑投资半壁江山的房地产开发也在急速降温;海外直接投资出现滑坡,勉强维持住零增长。如此背景下,投资和整体经济增长似乎均已进入一个缓缓回落的下降周期(由于去年5月宏观调控产生的基数效应,投资、GDP的同比增长会有所反弹,但实际经济活动则已放、缓)。用电需求增长在史无前例地连续三年出现双位数增长后,2005年还会有12%的增长,不过之后几年则预计回落到7―9%的增长区间。供电急增而需求放缓是今后几年电力市场的一道风景线。在2004年全国的发电机组平均每年发电5460小时,2005年估计为5144小时,明年滑落至4900小时,后年则不足4650小时。业界一般以5000小时为界,超出属满负荷或超负荷发电,低于此数则属开工不足,以至供过于求。

中国的人口是英国的22倍,而且经济以制造业为主打,发电能力多过英国也无可厚非。经济发展迅猛的话,电力即使短期出现过剩,几年之后还是有市场的。问题出在电厂建设的无序性上。在一轮电荒后,各地蜂拥般地建电厂,大批项目先斩后奏,先开建再报批,更谈不上全盘考虑、统筹规划。电站建设远远超前于铁路建设和电网建设。依笔者观察,这次电荒中,发电能力不足固然重要,电煤供应不畅、价格急升才是罪魁祸首。其背后则是铁路运能严重滞后。大秦(山西大同―河北秦皇岛)、朔黄(山西神池―河北黄骅港)两条运煤干线扩容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铁路运输瓶颈的矛盾,但是铁路建设周期长、运能增长低于发电用煤的需求增长,却是不争的事实。电站建成后,电煤运输和电网配套跟不上,可能是明年的十个黑色幽默。

电力过剩凸显着中国投资决策上的结构性缺陷,反映着地方GDP本位主义和银行风险控制能力不足等现实。已经出现的钢铁、电解铝产能过剩,以及将会出现的港口运能过剩,背后是同一个问题――资金运用效率低下。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不在于政府挥舞大棒,而是银行改革、资本市场改革,让资本说了算。

海王生物主要经营医药制造和医药商业,生物制药、抗肿瘤和心脑血管药品是公司的主导产业,也是未来公司专注发展的主要方向。公司所处的行业和产品的细分市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医药行业是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市场容量巨大,近年保持稳定高速增长。

医药行业是按国际标准划分的15类国际化产业之一,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我国医药行业近年保持长期高速增长,制药企业及药品流通企业均有良好的盈利前景。过去十年,医药行业平均增长速度为17%,远高于GDP增长率。2004年,医药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476亿元,同比增长17.44%。实现利润306亿元,同比增长11.74%。根据专家预测,2010年药品市场容量预计将达到5000亿元,2020年预计将达到10000亿元。

医药行业的增长与人口基数、人口增长率、人口年龄结构以及人均收入水平关联度较大,我国人口基数很大,地区卫生发展状况不平衡、人口趋于老龄化,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身体的健康保健,这决定了医药行业长期有稳定的增长。从2003年开始,为了抑制固定投资的盲目增长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国家采取了较多的宏观调控措施而使众多过热行业的景气度降低,公司所处的医药行业与宏观经济的景气周期相关性较小,成为了周期波动中良好的防御型行业。

(二)生物医药行业蓬勃发展

化学药物、生物药物和中药是人类防病、治病的三大药源。生物药物是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其成分加工制造的一大类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制品。生物制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低污染的特征。

近20年来,生物医药行业蓬勃发展,目前,全世界已有近3亿人从利用生物技术制造出的药物和疫苗中受益。整个90年代,生物制药产业销售额增长率达到30%,远高于整个医药产业的增长率,生物药品销售额占整个医药行业销售额的比例也不断提高,这个比例已从1995年的不足4%提高到2003年的10%左右。近年来,疯牛病、非典、禽流感等疾病席卷人类,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异化,使目前的疾病、怪病越来越多,但这也正给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了施展拳脚的舞台。

中国生物制药产品起步于80年代初期,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有超过500家生物医药相关企业。从潜力来看,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仅仅处在其成长期的前期阶段,据统计,医药生物技术产品的销售收入仅占医药工业总销售的7.5%左右,因此,成长空间极为可观。2004年全国生物制药企业收入达到223亿元,比2002年增长39%。从2000年以来,我国生物制药企业的销售收入情况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增长态势。

公司地处沿海之滨的全国高科技工业城市深圳也为海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由于政策支持和规划科学,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全国领先,2003年深圳生

物医药产业中仅医药产业总产值就已达到139亿元,位居国内大中城市第三位。2005年6月,“深圳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批立项,成为全国第一批获准设立的三大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之一。基地建设总投资将超过72亿元,重点发展生物医学工程、海洋生物技术、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化学制药等五大领域。海王生物子公司海王英特龙已经入驻该基地,1000万人份的亚单位流感疫苗生产基地已进入施工建设期,100万人份的流感疫苗计划于年内投产。

(三)随着医药领域的开放和我国医药流通体制的改革,具有较大规模和技术实力的医药企业将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随着加入WTO以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不断完善,国际药企在专利药方面的优势将越来越明显。由于中国有庞大的消费人群,立足于非专利药生产和销售的医药企业仍然有相当大的生存空间,但若想成为市场领先者,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药企业,必须具备自主的新药研发能力。在这方面,海王一直积极培养创新体系研制新药,并获得了累累硕果,为参与开放体系下的国际竞争作了充分准备。

我国医药流通体制在不断改革,为了进一步压缩流通环节中的不合理价差,2005年我国将进行大规模的医药降价活动,5月底,国家发改委下调24大类400多种抗生素产品价格;部分药品种类被列入限制投资目录,平均降幅达到60%。

随着医药领域的开放和我国医药流通体制的改革,象海王这种具有较大规模和技术实力的医药企业将在市场上更具有话语权和定价能力,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广阔的市场空间、灿烂的行业前景、良好的创业环境为海王的发展提供了长远的支持和保障。而海王自身的发展积累也使公司更能把握行业良好的发展机遇。

十几年来,海王孜孜不倦地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多方位的打造公司健康完善的产业链,目前已经形成以技术创新体系为前端、以生产基地为中端、以销售渠道网络为终端的产业链。盘点海王的产业链,你会发现公司形成的核心竞争力也凸现于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

一、完善的产业链优势:提升了公司的实力和抗风

险能力

(一)产业链前端:技术创新和新药研发为先导在医药产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形势下,要在行业中占据优势地位,就必须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培养差异化优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海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已在目前国内医药企业中处于领先地位。1998年,海王技术中心被评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00年,被批准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同年,获准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海王现在已经初步建成了生物技术、天然药物、药物合成、新制剂技术、药物分析5个现代化研究室。2005年,一座面积一万三千平方米的现代化海王科研中心峻工,其设计标准、仪器设备均达到一流水平,技术中心硬件水平和研发能力将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目前海王在医药领域已拥有了七大类七十多种新产品,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60多种,获得国际、国内专利32项;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60多个;多个新产品被列入国家 “863”计划、国家 “九五”攻关计划、国家新药基金、国家火炬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海王在研的国家一类新药已达8个,涉及基因工程、化学合成、中药现代化、转基因等前沿领域。

以最近的新药研发突破为例,2005年6月,海王自主研发的中药一类新药虎杖苷注射液获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第一批引导项目立项。虎杖苷注射液是海正自主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一类新药,是海王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的一个新成果,目前该新药已完成临床前全部研究工作,并正式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审评。2005年全国获得国家863引导项目支持的新药项目仅6个,海王是广东省今年获批的三家单位中唯一的医药企业。按照国际评价标准,一类新药的研发对一个制药企业来说是具有标志意义的重大突破,这对海王生物的未来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产品结构方面,公司以心脑线和肿瘤线产品为主导、其他主要治疗领域合理匹配,处方药、非处方药齐头并进,生物药、化学药、中药、保健食品协调发展,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多元化医药产品格局已经形成。

海王目前在产品和技术结构上的竞争力在国内医药企业中位居前列,已成为海王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成为海王未来发展的能量源泉,作为健康产业链中的强大前端为中下游的延伸与发展奠定了厚实的根基。在国内目前以仿制药为主流的格局下,海王未雨绸缪,已经为未来的国际化竞争储备了足够的技术力量。

(二)产业链中端:生产制造与质量保障

海王生物在全国拥有四个现代化、多功能的大型制药工业基地:深圳海ii业城、杭州制药基地、海王福药制药基地、海王三亚海洋生物养殖基地,公司引进了国内外先进的制剂设备、检测仪器,形成了完整的具备世界一流装备水平的产品制造平台及质量控制体系。目前生产能力已可达到产值50亿元以上。

海王的生产基地均已通过GMP认证,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检测和保证系统,海王以质量为企业的生命,全面推行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提出了“产品质量零缺陷”的质量管理目标。海王产品自投放市场以来,经过全国各级药品监督检查机关数百次的抽查检验,产品合格率均为100%。由于实力雄厚、质量可靠,截至2004年底,公司共有185个药品入选《2004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及工伤保险药品目录》。

海王的疫苗产业年初已动工建设,该疫苗生产基地是深圳市的重大高科技产业发展项目,总设计规模1000万人份,预计2006年将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并进行GMP认证,海王将快速成为中国疫苗产业的主力军。

(三)产业链终端:健全的商业网络渠道加速企业的成长

在现代商业中,销售网络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市场国际化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市场竞争变得更为直接。尤其是药品分销领域放开后,国内原有的市场销售格局势必会作出调整,谁在药品流通领域占据了先机,谁就取得了主动权。

市场营销网络的建设是海王发展医药产业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培育,海王已基本形成了以大中城市为结点,辐射全国市场的营销体系和网络。目前,海王在国内设立了一百多个营销公司和办事处,拥有一千多名专业推广人员和营销人员,并向日本、法国、东南亚、 中东、非洲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

海王生物于2003年开始进入中国的医药商业流通领域,通过对山东潍坊医药批发公司及福州福药制药有限公司的购并及整合,海王的商业流通主要企业已迅速成为中国医药批发公司中发展最快、利润回报最好的企业。海王在医药商业流通领域不断拓展网络资源的同时,已在山东

和杭州两地兴建了两大现代化的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建成后海王在医药商业流通领域的配送能力将达到100亿,成为中国医药商业流通领域中不可估量的新生力量。

二、品牌优势:中国医药行业最具价值晶牌、中国驰名商标

现代社会是品牌竞争的时代。良好的品牌反映了消费者的信任度和美誉度,也意味着企业产品优质稳固的质量和丰富的企业文化。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投入,海王在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取得了累累硕果。

2004年6月,由世界五大品牌价值权威评估机构之一的 “世界品牌实验室(WBL)” 及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世界经济组织、被誉为经济联合国的 “世界经济论坛(WEF)”共同组织评审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正式,海上以其鲜明的品牌定位、强大的品牌竞争力名列中国医药行业第一位,成为中国医药行业品牌价值快速提升的典范。经世界品牌实验室的专业评估,”海王”的品牌评估价值为103.48亿元(RMB),在国内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名列第42位,在医药行业类排名第一。2004年9月,“海王”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4年,海王入选最具影响力的深圳知名品牌,2004年;海王集团荣获“中国医药品牌建设十大优秀企业”称号。

品牌的形成促进了公司整体经营的快速成长,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线的知名度,海王金樽、海王银杏叶片、海王牛初乳、海王银得菲等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产品,并带动了市场对公司其他医药产品、服务的广泛传播与认知。

三、人才储备优势:高层次人才推动企业发展

海王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人才的不断积累。公司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激励用人机制,吸引了大批的高层人才。

在研发方面,公司有20多位博士、博士后,加上其他专家有近50多位高级研发人员。在管理人员中也积聚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公司的7位董事会成员中有5位博士,管理团队的约合中有全国劳动模范、国内行业协会专家、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国家科技进步一等获得者等。没有人才的企业没有未来,海王生物的快速增长,也得益于良好专业的管理团队与一大批专业人才。公司正在努力探索人才机制,一靠理想、二靠待遇、三靠情感,要把公司建设成人才向往的天地、员工成长的乐园、职业经理人创业的摇篮。在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下,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和优秀的人才促进了公司的不断成长,是企业不断发展的活力源泉。

四、国际合作优势:与国际资本对接拓展了企业发展的空间

海王生物健康快速的发展、优秀的经营团队和规范的管理机制已经得到国际资本和跨国公司的认同和关注。境外投资银行对海王的生物制药产品和市场网络给予很高的价值评估。

国际著名投资银行―,―…美国高盛继去年向海王生物的兄弟公司深圳海王星辰医药有限公司投资人民币3.3亿元后,几家境外大型投资银行和产业基金又将目光瞄准了海王生物下属的潍坊海王医药物流项目,并准备进一步以资金投入的方式与其合作。

海王旗下从事基因工程和第三代流感疫苗项目的深圳市海王英特龙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已获中国证监会批准拟赴香港上市,这不仅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持续融资能力,从更长远来说将使海王进一步提升企业和产品形象,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品牌,拓展更大的国际资本与产品市场空间。

海王生物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技术资源、管理资源、人才资源、市场网络资源,这些都为海王争取国际资本的支持,在国际舞台上驰骋发展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海王生物已成为中国医药行业中为数不多的可以与国际医药行业及国际资本对接的大型医药企业。

在财务方面,海王近年规模实力大幅增长,但收益和现金流却不理想,影响了股东回报,这也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从公司的战略规划和发展历程看,海王在经过了若年研发、品牌等持续投入和战略调整后,业绩的增长拐点正在形成。2005年将是公司规模和主营业务利润凸显的一年。

从规模和实力来说,海王的总资产和;争资产在-上市以后持续发展(如下图表)、截止2004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37.82亿元,净资产为16.27亿元,在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总资产排名第八、;争资产排名第五均位居前列 截至2004年底,总资产和净资产分别比1998年底增长15倍和8倍,自上市以来,保持高速增长。

上市以来,公司的主营收入也不断提高(如下图表),2004年度主营收入较1998年度增长35倍。与此同时,公司的净利润却在近年有所下滑,从财务报表上看,公司的每股收益由2001年的0.36元下降到2004年的0.07元,与其主营收入增长确实不相匹配,公司的经营现金流量近四年来连续为负,但已经呈现出向好的趋势。

追其根由,在于公司从长期战略出发,进行了经营转型和布局,在长远发展和当期利润诉求之间进行了一定的权衡和取舍,高投入是生物制药行业的主要特征之一。一方面前期的研究发周期长、费用高,另一方面还必须投入相当大的资金建造满足GMP要求与生物制品安全规范的洁净厂房及其他生产设施;作为长期持续发展的要求,公司还必须重视品牌等企业文化的建设。因此,海王在主营业务规模持续扩张的同时,在研发、硬件、基础设施、品牌建设等各方面进行了巨额投入,并逐渐向更专业化的经营转型。海王从股东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只能牺牲当期利益来换取长期利益,这是公司盈利未出现同步增长的主要原因:

(一)为了增加发展后劲,海王在科研软硬件建设和新药研发方面投入每年都占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的5%―10% 近5年来已经累计投入4.68亿元。研发投入的效益在当期收益中不能表现出来,但却在不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海王从根本上提高公司盈利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提供巨大的支持。

(二)海王近几年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各种形式的品牌宣传和推广活动,近5年(2000-2004年)仅广告投入已经达到9.36亿元,其中已经计入财务报表损益的合计5.27亿元,平均每年减少净利润1.05亿元。品牌建设所形成的无形资产,不可能在公司当期的业绩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但品牌建设却使“海王” 的品牌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三)公司为了适应大规模营销,进行了必要的战略调整,导致销售费用增长超过了销售收入的增长。公司从2002年起开始实施预算管理制度,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的管理将在不久的将来见成效,经营性现金流不足的情况也会根本的转变。

(四)为了适应越来越高的质量监管要求,同时支持公司未来业务发展,海王在医药制造基地的建设方面投入了巨额资金,分别建成了四大医药生产基地,形成了完整的具备世界一流装备水平产品制造平台及质量控制体系。 这些投入资金的效益在当期不可能完全体现出来,但固定资产折旧却降低了近年来的利润。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公司的净收益益之所以没有同步随经营规模成长,经营现金流量不理想是由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步骤决定的。

通过有效整合和布局,公司的医药产业集团优势已经逐渐显现。2004年,公司抗肿瘤产品和大输液产品销售额分别达到1.3亿元和㈠乙元左右,有多个单品种产品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公司中成药销售额稳步上升,与2003年度相比增长率约95%。

经过近几年的积累、布局、转型,公司的技术研发、品牌建设、销售网络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新的利润增长点也不断形成。这些前期的投入为公司在未来35年中的业绩增长奠定了深厚的基石,前期在提升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方面投入的成效将在规模快速扩张中爆发性展现,股东的利润回报将大幅度增长。海王正面临着业绩的增长拐点。

公司目前拥有产品品种400余种,分为化学药、生物药、中药和保健食品四大类,已形成以抗肿瘤产品和生物制品为主导,覆盖心脑血管、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11大类品种齐全的产品体系。主要产品有博宁、奥沙利铂、紫杉醇、银杏叶片、银得菲、干扰素、白介素、吡咯列酮、葡萄糖注射液、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海王金樽、海王牛初乳等。

公司于2000年12月增发新股,扣除发行费用后共募集资金14.03亿元,截止2004年底募集资金累计投资金额为11.71亿元,占实际募集资金总额的83.50%。 累计产生收益2.02亿元,尚有2.31亿元募集资金未使用。

从资本运作的历程而言,公司走过一些弯路,但从近年的主要项目运作看,公司在购建产业链的同时也一直在谋求更亮丽的新利润增长点,并取得了成效。

以2003年为例,公司完成了三宗成功的并购:

2003年,投资4000万元用于山东潍坊项目,累计产生收益2,578万元;同年,投资5140万元用于福药制药及金象中药项目,累计产生收益1,480万元;同年,投资1839万元用于收购三亚海王项目,累计产生收益315万元。

上述收购项目,投资回报率均比较高,为海王生物的业绩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2004年公司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2,194.71万元,实现净利润2,266.45万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59.35%和118.17%,潍坊海王和海王福药销售业绩大的大幅增长功不可没。

海王生物在成长为医药龙头企业的同时,专注于为海正系企业搭建了资金和技术平台,近年母公司在合并报表中的比重逐年下降,海王旗下每家子公司都向个性化、专业化方深度发展,专业定位非常明确。目前,海王旗下有五朵金花已经逐渐成长为在细分市场中的龙头企业。

深圳海王药业有限公司:专注医药产品生产与经营,主要产品有博宁、银杏叶片、奥沙利铂注射液、紫杉醇、银得菲、泰瑞宁、抒瑞、洛沃克、格列齐特、吡格列酮、阿昔洛韦片等。该公司是“广东省优秀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市“最具竞争力的高新技术100强企业”,公司具有多个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及数十项国际、国内专利,其中药一类新药虎杖苷注射液获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第一批引导项目立项,自主开发的一类新药PD注射液被列入深圳市技术创新计划。

深圳市海王英特龙生物技术股份有厂公司:是海王旗下最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之一,以基因工程药品和疫苗为主营方向,主要产品有重组人a-2b干扰素及重组人白介素-II等,并有一大批在研的疫苗及生物制品药品储备。公司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项目被列入深圳市重大项目计划,是国内唯一、世界仅有的两家拥有第三代流感疫苗自主知识产权的公司之一,公司的流感疫苗生产基地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流感疫苗生产基地,产品投产后将对公司业绩增长做出较大贡献。公司已获中国证监会批准拟赴香港创业板上市。

深圳市海王健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营保健食品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有海王金樽、海王牛初乳、西洋参、银杏叶等多个知名保健品。

福州海王福药制药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生产、销售大容量注射剂、小容量注射剂、片剂及中药等医药产品。该公司拥有370多个国药准字产品,以普药为主,在福建省及部分地区占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主要产品有葡萄糖注射液、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复方甘草片(合剂)、小儿止咳糖浆、新福菌素针、鼻渊胶囊、胜红清在二级市场上,公司个股自2001年初开始,历经4年多的长期调整,投资价值已然显现。由于业绩不理想和大盘持续低迷缩水,海王生物(000078)也展开了逐浪下跌的深度调整,在大盘创出8年历史新低位的前后该股也在2005年4月27日一度下探到3.28元,而截止到05年3月30日,公司的净资产值为4.91元,在此文形成中,该股价格不到4元,仍然处于跌破净资产值的情况。2005年6月16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上市公司回购社会公众股份管理办法(试行)》,为公司进行回购提供了法规依据。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热胶囊、苋莱黄连素胶囊、海菊颗粒等,“福药” 牌、“金象”牌商标分别被评为福建省著名商标及福州市知名商标。

山东潍坊海王医药有限公司:医药商业流通企业,目前系山东省最大、效益最好的医药流通企业。公司2002年、2003年、2004年的销售额分别为7.2亿元、15亿元、21亿元,实现了高速增长。公司投资1.5亿元在当地兴建的医药物流工业园项目今年建成,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最现代化的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同时,在杭州的医药物流配送中心也已落开业,公司正准备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力争成为国内现代医药流通企业龙头,并带动海王产品市场占有率的进一步提高。

在经营初期,由于处方药产品具有较大的广告宣传限制,海王以牛初乳、海王金樽等保健品为一线产品,以海王银得菲等非处方药为二线产品,选择保健品为突破口宣传和构建海王的品牌形象。与此同时,公司积极调整战略,将资金和人力更多的布局于医药制造和医药物流,完成了漂亮的转型。公司的保健品在主营收入中的比重逐年下降(2004年保健食品销售收入占总体销售收入的4%左右),公司已经成长为以医药制造和医药物流为核心的大型医药龙头企业。

海王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是在未来5-10年里,发展成为集生物制药、化学制药、中药、保健食品和医药物流为一体,专业方向清晰,特色明显,综合实力最强的、企业价值最高的大型医药企业之一,跻身于中国医药产业领域的寡头行列。从近几年公司的发展和布局看,公司以规模、实力和技术已经在多个细分领域获得了话语权,项目的效益也开始逐渐凸显,发展成长渐入佳境。积极推进的情况下,跌破每股净资产值的上市公司,回购其流通股份的要求最为强烈。因此海王回购的潜力很大,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