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旅游商业模式

乡村旅游商业模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旅游商业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旅游商业模式

乡村旅游商业模式范文第1篇

作为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小镇,乌镇的发展模式成为古镇景区规划的范本,正被全国越来越多的地方所复制。

缘起:10年寻觅,曲折种种

在乌镇的周边,不是没有基础条件更好的江南古镇,像南浔,小莲庄的游人络绎不绝,还有周庄,万三蹄卖得全国皆知。与之相比,上世纪90年代开发的乌镇东栅景区,尽管留有茅盾故居,却并不引人注目。

乌镇之所以脱颖而出,不得不提乌镇的西栅景区。2006年,乌镇启动西栅景区开发,一开始就买断了原住民所有的民居产权,庞大的物业资产为包装上市提供了最佳的便利。由桐乡市政府持股的乌镇公司把破败的西栅买下后,被精心规划成“理想中的水乡”。

也曾有媒体和专家对此诟病,但现在的西栅景区,除了旅游商店,便是各种形态各异,却由旅游公司统一管理的旅店:按照需求不同,它依次有私人会所、超豪华的五星级酒店和相对低端的“民宿”。“与东栅相比,西栅宛如一艘豪华邮轮,吸引游客的不仅是窗外的风景,而且可以纵情享受内部的奢华。”有媒体如此宣传。

光是让乌镇“死去又活过来”还不够,乌镇人受日本利贺镇所启发――那山沟里的一座小城镇,有戏剧节,有国际学校。乌镇人也想用一个旧瓶子作为平台,以承接乌镇的未来。“乌镇好一点的初中生都要跑去市里上学,为什么他们不能在这里看到世界顶尖的戏剧和最好的艺术品?”10年中,乌镇做了各种尝试,包括承办茅盾文学奖的颁奖典礼、举行乌镇戏剧节等,终于在2014年接来了世界互联网大会,也迎来了乌镇旅游真正的井喷。

旅游+:平台已具,推广可期

除了互联网大会、戏剧节、国际艺术邀请展这些高端的内容,2016年的乌镇旅游又多了许多玩法:“乌镇国际未来视觉艺术计划”正在筹划中,并将于12月份在乌镇北栅丝厂正式启动;以“一站式的高端乡村旅游度假区”为卖点,吸引90后、00后新新人群的乌村项目也已上马;此外,乌镇与新西兰维塔工作室即将建立合作。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景区资源的逐渐饱和,旅游业淘汰日渐残酷,没有创新、没有改变的观赏式旅游已经很难再维持下去了。乌镇独有的旅游+休闲模式,为很多类似景区找到了出路。

北京密云的古北水镇,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很多媒体将这个镇子冠名“长城下的跽颉薄扒认绲奈谡颉薄…事实上,古北确是由乌镇的设计团队主创的,一砖一瓦的选择,均出自乌镇人之手。

在商业性质、经营模式上,古北用了乌镇成功的经验,但也是独一无二的,它的文化、历史、风情,以及建设的形制都与乌镇有所不同。“旅游是做不一样的放大,而不是做一样的复制。”设计者这样说。今天,古北水镇“提灯夜游长城”,已经是颇具独创意味的体验式旅游标杆。

古北仅是一例。乌镇的成功模式已成为全国建立古镇景区规划的范本。位于贵州遵义,承载历史、保有美丽梯田的乌江村;与乌镇比邻的拥有全国最大毛衫市场的濮院镇等,都已经由乌镇西栅的设计团队担任主创,开始了文化挖掘和旅游开发工作。

未来:广纳理念,兼容并蓄

“观光与度假并重、门票与经营复合的商业模式、完整清晰的产权、合理半径的较强消费腹地、‘文化旅游’目的地营造”,这样的乌镇模式,除了乌镇自己的团队之外,也被越来越多的旅游开发者所接受。

湖南的凤凰古城,随着游客的增多和旅游设施的陈旧,翻新迫在眉睫。往哪个方向去?这是摆在当地设计团队面前的问题。

结果,当地设计团队一样采用了乌镇西栅的模式。主创彭耀根说:“乌镇公司为了营造社区概念,曾请回了部分老居民,以免费住宿的形式,让他们充任‘房东’。静谧的河畔人家,夜晚的灯火和喧闹,似乎都因此在一夜间复活。”

所以,凤凰古城也请来了武陵山区的居民,以一样的模式,让他们住在新建的房子里,提供最接近原生态的社区体验。武陵山区有71个县市,服饰、建筑、饮食、语言、风俗各不相同,他们最终将通过有序的排列组合,提供游客体验。“我们要把民族文化符号和元素在这里用最美的方式呈献给世人。”

同在浙江的绍兴柯岩景区,也启动了“乌镇模式”的改革。随着传统的收门票无法满足日渐复杂的游客口味,柯岩景区已经启动了国有控股项目,重新建设鲁镇和“夜鉴湖”。

目前,鲁镇只是柯岩景区附属的一条商业街区,以旅游纪念品销售、餐饮、文化展示等静态展示为主,与重文化、重体验的现代旅游要求已不相适应,特别是到了晚上,与周边景区差距明显。当地文化旅游部门表示,升级后的鲁镇将开设绍兴特色小吃店、手艺作坊、多层次的民宿、客栈以及茶馆、酒吧等,使之成为一个现代旅游商业消费综合体,也许,另一个绍兴版的乌镇,即将在不久的将来呈现到我们面前。

乡村旅游商业模式范文第2篇

(一)抓住机遇解决主要矛盾,力争实现我市旅游经济较快增长

一是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及国家发改委批准实施《*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的时机,将*旅游产业综合改革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积极探索更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手段和方式,率先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为全省旅游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加快产业发展扩大招商引资积累新的经验,探索新的做法;二是要抓住旅游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即国民不断增长且日渐变化的旅游休闲需求,与结构供给不足且商业模式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坚定不移的培育旅游市场主体,着力解决传统旅游产业中业态和模式落后的问题,优化产业结构,持续提升旅游产业的运行绩效,坚定不移地创新旅游产品,面向新需求,依托科技、教育与人才资源,着力解决旅游产品开发和组织创新问题,为我市旅游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有力保证。

(二)加强投资引导,争取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今年是“十一五”的冲刺之年,我们将进一步用好产业支持政策和产业促进政策,加大引导性投资力度,争取一批重大项目年内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老街”一期项目、北大营生态旅游一期项目、*旅游小镇一期、*世纪天乐一期等项目要力争年内建成并接待游客;推动*生态旅游项目、*“狂欢之都”、*华侨城生态旅游小镇、*等项目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做好郑和故里文化旅游项目、*玉龙湾运动休闲主题社区等项目的前期报批工作,力争尽快完善手续开工建设。

(三)积极进行宣传促销,促进入境旅游恢复与提升

把握后奥运和2009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的重要时机,强化对外形象宣传,组织开展有声势、有特色、有成效的旅游促销活动。加强*等国家和*地区传统海外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力度,同时着力印度新兴市场的开拓。从国内旅游市场来看,仍需抓好珠三角、长三角、华北和东北的市场营销工作。

为此,我们将开展以下宣传促销工作:一是在上半年成功举办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狂欢节各项活动的基础上,下半年我们将重点抓好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宣传布展工作。在参展规模、布展水平、活动策划、商务洽谈等方面都要实现提升和突破。二是进一步加大*旅游广告投放力度。计划重新拍摄制作一部新的*旅游现象宣传片在国家级或海外电视媒体上进行播放;编制一本新的《*旅游》导图或宣传册为游客提供最新的旅游信息;继续在国家级或海外媒体投放一批*旅游平面广告。三是积极组织海外目标市场营销活动。下半年,将组团分别赴东南亚、澳大利亚、日本等国进行旅游促销,并计划邀请不少于3批的海内外旅行商、媒体记者来昆进行考察宣传;计划组织国内目标市场营销活动3次;参加区域性旅游协作会议及展览2次;四是继续加强互联网宣传力度。*旅游网全年添加内容15万字左右;英、日、韩三个外文网站将计划增加不少于3万字的信息内容。

(四)加大旅游执法力度,做好《旅行社条例》的贯彻落实工作

随着新修订的《旅行社条例》开始实施,旅行社从事国内旅游业务和入境旅游业务的准入标准大大降低。有利于旅行社通过增加接待能力或开展新兴旅游项目增加收入。同时,也会吸引外资旅行社进一步开发国内市场,促使小而零散、“小作坊式”的国内旅行社不断整合与调整,促使我市旅行社公司做大做强。

随着《旅行社条例》的实施和省级管理权限的下放,我市旅行社从数量上预计将会出现明显增长,管理工作覆盖面和管理难度将会加大,这对我市的旅游市场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2009年我们将加大我市旅游市场管理力度:一是用好省级下放的审批权限,配合《条例》的实施做好国内旅行社的审批工作,为旅行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旅行社分支机构的管理和旅行社的做大作强打下良好基础;二是继续推行“旅行社行业建设指导员”制度,抓好《旅行社条例》和《*市旅游业监察条例》的宣传贯彻和执行,加大对旅游市场的检查力度,加强对涉旅案件的查处,净化旅游秩序;三是继续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全面开展整治“零负团费”的专项行动,重点加强对“一日游”市场的规范治理,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做好旅游投诉的受理和处理工作;四是指导各旅游行业协会实施旅游安全风险基金机制,指导各类旅游企业购买保险,做好突发旅游公共安全紧急事件应急保障工作。启动旅游安全风险金救助机制,排查安全生产隐患和火灾隐患督查工作,确保万无一失;四是配合《旅行社条例》的贯彻,做好旅行社经营部门和从业人员的备案登记工作。启动*旅游网络监察系统的建设工作,提高旅游市场信息化监管水平。

乡村旅游商业模式范文第3篇

随着贵州旅游业的深入开展,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投融资博弈与金融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一)贵州省开发屯堡文化旅游地产投融资博弈进行金融创新的必要性

贵州省对屯堡文化旅游区的开发,涉及到贵州省西南安顺地区一个方圆200多里的大明王朝古代汉族群体,被誉为“明代军屯文化活体博物馆”的――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区。贵州省在明朝建省前后,朱元璋把当时京城南京和安徽省凤阳地区一带军民调往现在的贵州安顺地区开辟了200里的军屯、民屯和商屯,至今保存尚好的屯堡村寨有天龙屯堡、九溪和云峰八寨等十几个,从金融角度分析具有旅游资源形态。对贵州省开发屯堡文化旅游地产投融资博弈进行金融创新,有助于我省的新农村建设和我国大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助于我省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及农村金融风险控制,意义非常重大。

(二)贵州省开发屯堡文化旅游地产投融资博弈创新的可能性

贵州屯堡文化旅游服务业是国内顶级、国内唯一性和国际一流的旅游资源。贵州屯堡文化游目前暂时是短线旅游商品,可以采用黄果树瀑布游加长到达屯堡文化旅游带的营销模式,迅速形成短线快速启动,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区未来可以进行短线旅游产品和黄果树瀑布游等长线产品旅游运作相互结合的旅游支撑结构,这对贵州省的产业转型和旅游事业的大发展,意义重大,实在是可喜可贺。因为贵州西线旅游市场发展较早,贵州屯堡旅游的游客量有一定保障,仅2010年第一季度黄果树的游客量就有15万多人次,黄果树瀑布2010年将有约0.6亿元到1亿元人民币的门票收入。考虑到产品的互补性,贵州屯堡旅游区的市场具有非常有利的条件。但是,贵州屯堡文化资源,特别是高品位一流屯堡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很高的难度,需要进行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升华提炼项目开发理念,通过产品策划、游憩方式设计来打造市场核心吸引力。只有开展金融服务业创新,将游憩方式、游线结构、收入模式、营销方案、政府政策与管理、企业运作商业模式等相互衔接配合,落实到实际的屯堡文化旅游地产建设融资博弈与经营信贷博弈之中,才能达到顺利开发的目标。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前期工作,要求高水准的专家团队、旅游运营经验及建筑景观艺术设计高手的通力协助。贵州屯堡文化旅游资源是极具吸引力的高品质旅游吸引物,因此,具备成为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的可能性和条件,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大有可为,值得金融机构大力扶植和大力开发。

二、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投融资博弈与金融风险管理的政策选择

为了促进中国西部大开发在西南民族地区的腹地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地产建设中加强投融资博弈的因子,促进贵州省金融效率的提升,建议试行如下的金融服务政策和金融风险管理措施。

(一)建议设立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地产风险基金(Venture Capital)

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产业风险基金的资金来源,可以申请文物保护单位资助的资金,例如,申请乡村旅游的资金,申请旅游小城镇的建设资金,申请旅游国债等等。贵州省和安顺市应运用好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地产风险基金的示范带动功能,加强对旅游地产投资的宏观调控,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发展,循序渐进的原则,吸引多种民间资金投入,建设好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区。

(二)贵州省旅游业金融服务业集中投入贵州三大旅游品牌的建设

贵州省近年来旅游地产主要突出了三大品牌:第一品牌是夏季贵阳避暑,广告用语是爽爽的贵阳。第二品牌是冬季贵州的温泉旅游。第三大品牌更加突出了贵州独一性的特色:贵州是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屯堡之都。贵州省要加大对三大旅游品牌的地产开发,利用金融制度的完善及管理,严格控制贵州三大旅游品牌外的大项目的旅游地产投资。

(三)银行对贵州屯堡文化旅游投融资要与绿色碳基金挂钩

贵州屯堡文化旅游业是绿色产业,银行对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信贷符合低碳金融的要求。银行等金融主体对旅游地产投资和融资应循序渐进,合理投放,贷前审慎,贷后监控,强化绿化面积和造林固碳的要求,确保旅游贷款的安全和质量,银行对贵州屯堡文化旅游投融资要与绿色碳基金挂钩,增加碳信用,利用国际国内碳交易市场套利避险。

(四)加强银行等金融机构与贵州各乡镇基层政府的金融等信息沟通

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金融博弈的风险管理需要加强与地方乡镇政府的联系与沟通,保证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加强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市场分析,指导投资决策。为了保证投资安全,保证贷款资金的如期收回,金融机构应注重加强市场分析,用以指导投资人的决策,防范金融风险。一是各级银行要切实落实贷款抵押担保手续,并密切关注借款人和担保人的经营状况,贷款一旦出现风险,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资金回收。二是严格执行项目资本金制度,对在建旅游工程不得随意追加投资。最后,对已经形成的不良贷款项目,银行要认真分析贵州旅游业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加强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取得政府部门积极协助银行等金融主体对屯堡文化旅游贷款项目的管理。在内控上,要制订具体的回收、盘活或处置方案,适时跟踪,注意监控,逐步压缩不良贷款存量。

(五) 开展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资产证券化

加快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资产证券化的进程,提高银行与其他投融资主体的资产的流动性,这是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地产投融资博弈与金融风险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若能在近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旅游房地产资产证券化业务,将使银行等投融资的金融主体多年来沉淀在贵州旅游业的庞大资金得以盘活,从而缓解投资风险和融资风险,并促进贵州旅游资产的良性发展。打造高品位一流的“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区”,需要金融业制度创新,确保银行等金融主体的金融利润和金融增值的实现。成功地把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金融博弈和金融风险管理打造成贵州金融服务博弈的典型案例和金融博弈的经典传奇。

乡村旅游商业模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京沪高铁;山东旅游;旅游目的地

2011年6月底,京沪高铁正式通车,全程旅行时间将控制在6小时之内,,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联系更加紧密,高铁带来的旅行革命将会对旅客的旅行观念产生重要冲击,缔造新的旅游理念和业态,即“高铁旅游”。山东位于高铁中段,横贯德州、济南、泰安、济宁和枣庄五市并设6个站点,区位优势明显;同时,京沪高铁的通车也使山东面临两大旅游区――京津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潜在竞争。综上,高铁时代的山东旅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而“高铁旅游”的发展无疑对山东省旅游目的地的优化升级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铁引领旅游新时代

(一)市场需求的高端化――以“全面休闲、文化体验”为主体

高速铁路以商务旅客和旅游者为主,这部分旅客具有丰富的旅行经验,以体现个性、获得尊重、实现自我为普遍心理需求,热衷于高端化、时尚化、商务化的服务。因此,京沪铁路的开通将给山东中西部地区带来了大量高端商务旅客,使该区域的旅游市场结构发生明显变革,以观光休闲为主要目的的客源转变为休闲、度假、商务的市场主体;其次,市场结构的改变会引起旅游产品、服务、管理理念等一系列变革,如图1所示,高铁引致了山东旅游市场的高端化进程,酿造了山东旅游目的地的高端培育。

图 1 高铁时代下的旅游目的地模式

(二)时空观念的新导向――以“快旅慢游、方便快捷”为理念

1.追求以“快旅慢游”为时间特征的旅行理念

“快旅”时代将压缩交通时间,减少交通负面影响,引发旅游消费欲望。京沪高铁的建成使北京与上海的旅行时间压缩在五个小时之内,比以前减少了一半,形成了“小时经济圈”、“小时旅游圈”。业界一般把半径500公里以内、人均支出为800元以下、时间为2至3天的旅游项目成为短线游。京沪高铁形成的“小时旅游圈”使原来的长线游、多日游变成了短日游,甚至可以当日往返,为游客创造更多的游览时间,降低了高铁旅游者的“行游时间比”。

2.便利化、市场化的空间选择偏好

京沪高铁将对沿线地区旅游业的空间格局带来剧烈影响,降低游客对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感知距离。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旅行时间的降低,将吸引更多的中远程游客;随着山东对外交通通达性的提高,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客源市场规模将会大幅度提高,大量潜在客源将会变成现实需求,山东旅游业的发展与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同城化、区域化的趋势将会凸显。

二、“高铁旅游”与山东旅游目的地发展现状的对比分析

(一)高铁旅游的“深度体验”和观光产品为主体之间的矛盾

高铁游客的空间距离被感知距离取代,将会有充足的时间对旅游城市的内涵展开全方位“消费式”游览。因此高铁旅游应准确定位为高端的休闲度假产品,以专项、会展、商务等深度产品吸引消费群体,提高产品的文化性、参与性,形成丰富的产品簇群。但山东城市旅游产品单一,缺乏整合,仍以观光为主,在丰度和品位上都不高,如表1所列。山东旅游应提前建立高端客源的产品对接体系,在区域板块旅游构建中形成以观光为辅,体验、休闲、娱乐为主的目的地产品格局,迎合京津和长三角地区游客的不同旅游偏好,提供功能多元化的服务,发展新型“度假仓”目的地模式。

表1 山东省高铁旅游产品发展对比表

目的地 旅游产品现状 高铁旅游产品设计

德州 A级景区20家,其中4A级4家,产品齐全,特色突出,知名度低,缺乏整合和配套设施 联合开发聊城、滨州等地区建设“鲁北旅游集散区”,重点发展休闲度假、工业旅游、乡村旅游、景观湿地和黄河口旅游产品。

济南 泰安 曲阜 仍以“山水圣人”旅游线为主打产品,线路产品长期以观光导向,体验性不足,内容单一,缺乏产品的深入和扩展 共同打造“中华文化核心区”,充分挖掘儒家文化、泰山文化和泉水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力争把山水圣人旅游区打造成高铁沿线最具竞争力的首选旅游目的地。

滕州枣庄 以“二日游”产品为主,以团队旅游为导向,自助产品缺乏,可选择性弱,缺乏高端产品 联合临沂、济宁等地打造“鲁南旅游集散区”,以观光度假、文化体验、红色旅游为主,形成“水路两栖,并行发展”的观光旅游带。

(二)高铁旅游的“快旅慢游”和可进入性和景区容时度较低之间的矛盾

“快旅慢游”是固定的旅游时间内,游客花费在旅途中的时间短,留在景区景点的时间长。目前,实现高铁的“快旅慢游”,是城市内部可进入性和景区容量的一个挑战,是山东旅游首要克服的难题,。以济南为例,高铁开通后,济南站将迎来2000万的客流,如何快速分流庞大客流,怎样为旅客提供一站式服务、让游客快捷的进入景区并保证一定的游览时间和景区合理容量,避免出现“高铁快、进城慢、旅游难”的新问题,都是旅游组织面临的重要难题,。

(三)高铁旅游的“高端游客”和结构失衡的旅游接待设施之间的矛盾

高铁时代,中高端游客对城市建设、公共管理、酒店、出租车和公交车服务、市民行为规范等都将有更细致的追求,对旅游服务和配套设施等产业要素也会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然而山东沿线旅游城市发育不足,旅游环境不佳,城市建设与旅游目的地建设滞后。以济南为例,济南现有三星级以上宾馆60家,可提供床位15000张,五星级只有3家,星级餐馆23家;而京沪高铁将为济南带来每年2000万的客流,是动车客流的六倍,现有接待规模在动车时代还能满足游客的需求;而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面对巨大的客流济南的住宿必定捉襟见肘。

(四)高铁旅游的“自助偏好”和团队旅游为导向的旅游产业模式之间的矛盾

根据相关统计,国内旅游市场80%以上的游客都是自助旅游者。而高铁旅游者的比例将会更高。但是山东沿线地区大部分旅行社采取以团队、观光为主的传统运营模式,例如济南198家旅行社中大约只有十家做地接业务,因而高铁游客的自助化旅游方式对传统旅行社的运营模式将产生重大冲击。一方面这种落后粗放的产业发展模式会阻碍沿线城市的发展,影响着目的地形象和高铁游客的满意度;另一方面也促其创新旅游商业模式,提高企业的专业化、集团化、网络化,不断创新旅游业态,增强沿线地区的整体竞争力。

(五)高铁旅游的“同城效应”和区域旅游块状分割之间的矛盾

“高铁时代”将缩小区域差距,以前那种因为交通因素造成区域旅游资源劣势的局面将大为改善,因而,高铁沿线地区的 “小时旅游圈”、“同城效应”更加明显。如图2所示,高铁通车前后济南“小时旅游圈”的变化,高铁时代济南旅游的吸引力(斜线区域)相比之前有了明显扩张。因此,为了尽可能吸引旅游者,沿线城市将会实行差异化发展,形成相对优势;另一方面,区域各景区之间又唇齿相依,不能离开区域旅游目的地品牌而独立生存。

三、全面认知、借鉴国内外高铁沿线区域旅游的发展经验

日本的新干线是世界第一条时速高达250公里的高速铁路,从20世纪60年代新干线诞生,至今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程,因而,日本铁路旅游的成熟发展模式对山东高铁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日本的旅游业已经与新干线融为一体,在旅游交通格局、市场开发、产品设计和产业发展等方面都积累了非常成熟的经验,如日本新干线的旅行模式――城市休闲向远郊区发展、休闲成为常态、沿线形成对流式或钟摆式的出行方式,等等,总结为下图3所示。

图3 日本新干线与旅游发展的耦合路径

武广高铁是国内第一个运营里程超过1000公里的高速铁路,它的通车把湖北省与珠三角相关地区纳入了“小时旅游圈”;而湖北省长期以来作为区域旅游的“末端”而非终端,与山东的“过境者”角色极为相似,因而湖北省高铁旅游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山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高铁时代的到来使湖北省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旅游交通便捷、旅游客源市场广阔以及区域趣旅游核心地位增强。面对高铁的冲击,湖北省在产品、产业发展、市场营销、区域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有效尝试,如下图4所示,湖北旅游通过以下相关战略的改变,助推全省旅游业迎接高铁旅游时代的来临。

图4 湖北省应对高铁时代的战略调整

四、旅游目的地发展借助高铁全面升级的对策

(一)重新审视和定位旅游目的地

高速铁路在山东贯通,使山东旅游辐射半径扩大,缩短了人们的时空距离和感知距离。“居住在北京,消费在山东”成为现实。由此立足全国的视角,把山东大胆定位于上海和北京的城郊休闲中心,可以借鉴如齐河――京南花园,杭州――上海后花园等等,即重新对山东主体市场进行选择,把传统的山水圣人线扩充到山东高铁旅游线。因此,山东要扭转历史形成的旅游空间定位格局,赋予山东旅游新的定位――打造上海、北京等都市旅游圈的“城郊型”旅游目的地,迎接空间定位彻底性变革。其次,在“好客山东”品牌形象的统领下,山东省应进一步寻找山东旅游营销的切入点和引爆点,实施品牌延伸策略,树立高铁沿线山东板块统一的旅游形象,实现高铁旅游一体化和品牌化。

(二)全面升级旅游目的地产品体系

京沪高铁的建成在山东将首先形成一个T字形的快速交通网络,山东应抓住机遇,以打造“高铁旅游带”为突破口,努力挖掘沿线旅游资源,重点打造中华文化核心区、鲁南旅游集聚区、鲁北旅游集聚区“三区”旅游高地,建设复合型的旅游目的地。同时,山东高铁旅游带对于胶东半岛海滨度假产品和鲁中地区“风情逍遥游”的档次提升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紧密结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构筑形象鲜明、特色突出、功能完善的海上旅游体系,打造山东半岛休闲度假连绵带。

(三)健全完善立体化、区域性的旅游目的地交通体系

山东要把京沪高铁沿线城市和青岛、潍坊、淄博的济青动车组进行有效衔接,链接东西两大旅游板块,并引导青烟威沿海地区由旅游服务的末端转变为终端,组成山东的“H”型高铁旅游网络,以“板块联合”的思路打造城市旅游目的地,改变旅游城市分散、独立的局面,实现山东旅游发展的“双轮驱动”。以构建“高铁旅游网络”为契机,着力打造山东省内首个“旅游黄金通道”,充分发挥节点城市和目的地城市客流吸纳与输出作用,大力提升旅游集散枢纽功能,形成独有的高铁临站旅游集散区;同时,把青岛空港由打造成一个区域性的机场,打造成一个为城市群服务主的航空港,辐射山东全省。

(四)大力培育建设“度假仓”式旅游目的地

高铁游客对城市内涵展开全方位“消费”游览,因而城市休闲旅游需求将大量增加,因此山东在高铁旅游板块构造中要提供功能多元化的服务,形成以观光为辅,体验、休闲、娱乐为主的目的地建设格局,发展新型的“度假仓”目的地模式。山东旅游应重点推广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模式,使景区、旅行社、旅游交通、娱乐场所、餐饮业等相互间“搭配合作”,形成“景区+旅行社”、“景区+旅行社+旅游交通+购物”、“景区+旅行社+旅游交通+娱乐场所+餐饮+购物”的发展模式,延伸产业链条,使得各方利益达到最大化,游客得到最大的旅游价值。

五、总结

京沪高铁促使山东跨入“高铁旅游”时代,而高铁旅游的标志就是“高接高”,即以高端游客为导向的高端旅游产品定位下的旅游模式,因此,高铁旅游给山东旅游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市场需求的变化,也是产品、服务、设施的变化,即山东省沿线城市旅游目的地的整体提升,更是目的地发展观念和消费观念的更新换代;高铁旅游使区域旅游真正走向了同城化、一体化,京沪高铁把山东旅游区与京津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延伸成了一个巨大的黄金旅游通道,为山东旅游发展提供了巨大战略机遇和区位优势,有利于其在更广大区域的旅游合作和竞争中得到良性的发展,最终实现山东旅游目的地的华丽转变。

参考文献:

[1]刘付英.“快旅”时代旅游消费需求变化研究――以武广高铁鄂湘粤地区为例[J].学术论坛,2010(2):77~81.

[2]梁雪松,王河江,邱虹.旅游空间区位优势转换发展机遇的再探讨――基于“武广高铁”与“郑西高铁”视阙[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23(3):26~31.

[3]陈才. 新干线对日本旅游业的影响[N]. 中国旅游报,2010-3-4(8).

乡村旅游商业模式范文第5篇

一、尤溪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尤溪县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水平不断提升。2015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76.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 213元,同比增长10.3%,一二三产业比重优化到25.3U43.4U31.3。纵观尤溪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多年来,尤溪县围绕“茶叶、金柑、芦柑、优质稻、食用菌、蔬菜、烟叶、毛竹、绿竹、油茶、畜牧、水产”等特色产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把产加销连成一片,实行区域化种植、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催生了一批种养加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济实体。

目前,全县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市级龙头企业19家、县级龙头企业4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56家。

农业产业化组织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全县四万多户农民从事特色主导产业生产,建立产业化基地5万多公顷,构筑特色农业“块状”经济,推动“一村一品”“一乡一特色”的发展,促进农户提高单产、节本增效、土地租赁、参股分红等,有效地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方向发展,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拉长了产业链条。

2. 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形态在尤溪县应运而生,并得到了蓬勃发展。

截至2015年年底,全县各种休闲农业实体达57家,直接从业人数达2195人,带动农户5300户。2015年接待游客76.9万人次,年经营综合收入达1.23亿元,其中农副产品销售收入0.89亿元。同时,全县也创建一批休闲农业品牌。目前,拥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项、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1个、中国美丽田园景观1个、全省休闲农业示范乡镇1个、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和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1个。

休闲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主导产业在品相、品质、品牌、品位上的提升,拓展了农业原有功能,从过去只卖产品的传统模式转化到卖风景、重观赏,卖感受、重参与,卖绿色、保健康的新型模式。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增加收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建设现代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3. 发展园区经济,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尤溪县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科技支撑、高水平经营”的原则,大力发展园区经济,着力打造省级农民创业园、油茶产业科技示范园、高新农林创业园和设施农业示范园四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农业产业从一产向三产融合,实现“接二连三”的发展目标。

例如,尤溪省级农民创业园,于2012年开始建设,创建区域为洋中、西滨、汤川3个乡镇,总面积617公顷。重点通过绿色化、智能化、观光化、标准化、产业化和组织化六化建设,着力提升食用菌、畜禽、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发展水平,把省级农民创业园打造成全省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窗口。目前,园区已入驻各类企业48家,累计完成投资9.1亿元,已形成“三园一走廊”即食用菌产业园、畜禽产业园、蔬菜产业园和休闲农业观光走廊,2015年创造产值13亿元。又如,投资三千多万元的尤溪县油茶产业科技示范园,是集油茶种苗繁育、生态丰产、科技示范、加工销售、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现代油茶产业科技示范园。分为“一园四区”:城关镇下村村、溪尾乡本洋村油茶生态改造示范区100公顷;梅仙镇梅仙村、洋中镇洋中村、官洋村新植示范区267公顷;县油茶苗圃基地示范区和油茶加工企业示范区,建设总面积367公顷。在油茶科技示范园的引领示范作用下,推进了尤溪县油茶产业的发展。2015年全县油茶产业产值突破5亿元,油茶种植者人均产值突破1万元。

目前,全h农业园区建设已初见成效,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三次”产业在园区内的融合发展,构建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进一步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4. 发展电子商务,促进农业价值链提升

2014年以来,尤溪县通过导入互联网基因,对传统农业产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实行扬优去劣,并聚集信息化、集群化、智慧化、电商化等要素,将“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农业生产、经营、服务领域渗透,对传统农业实施全产业链再造。

创建闽中电子商务产业园,总建筑面积5万米2,设立电商服务中心、创业孵化中心、电子商务学院、IDC数据中心、网货展示中心和仓储物流中心等六大功能区,入驻电商企业62家,其中从县外引进的8家,大多从事本地农产品、林产品的深加工、创意营销、线上线下销售等。引进全国智慧农业领域标杆企业上农信公司,合作建立智慧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中心。积极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在食用菌、蔬菜、畜禽等重点企业新安装物联网数据采集传输系统250套,建立3个农业物联网应用展示中心,实现现代农业精确化生产及远程控制。建立尤溪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已收录生产食用农产品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285家,其中61家企业已完成注册。发展“村淘”服务站51家,建成250个简易型、117个标准型和50个专业型村级信息服务站,累计提供服务14.17万人次,代缴费用1379万元、农村金融服务1320万元、农村电子商务交易1900多万元。

二、尤溪县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瓶颈与难题

虽然尤溪县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仍然存在很多亟须破解的瓶颈和问题。

1. 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

全县现有耕地面积2.23万公顷,农民户均耕地0.23公顷,人均仅0.062公顷。大量的农业土地资源仍由农户分散经营,规模小、利用率低。加上受到信息、资金、技术、劳力、运输和销售等各种条件的制约,人均生产率过低,不足以吸引农户从事农业经营,影响到农户对劳动要素的合理分工,使经营者无法获得农业的规模效益。靠分户经营的市场主体与全球化市场竞争,既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也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 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短、融合度低

近年来,虽然尤溪县农业产业化水平有所提高,但从总体上来看,仍然存在着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实力弱,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紧密,大多处于生产导向型,消费导向型不足,产业之间互联互通性不强,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合作方式简单。

目前,全县产业融合多采取订单式农业、流转承包农业、流转土地租金、提供劳务,真正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不是很高,大宗农产品的产业链、价值链实现不充分,产品附加值低,致使经济总量增长相对比较缓慢、抗风险能力比较弱。

3.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新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做支撑。目前,尤溪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服务组织数量少、层次低,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服务功能不强。服务组织提供的服务内容较为单一,尤其是农产品加工技术、信息、流通、金融和保险相关服务十分薄弱,服务管理也不尽规范,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4. 农村复合型科技人才缺乏

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需要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特别是缺少既懂种植,也会经商,又了解电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全县从事种养业人才较多,农产品精深加工、流通及商人才严重不足,这些已经成为制约尤溪县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贸易的“瓶颈”。

三、推进尤溪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破解“三农”新难题,也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要素集聚优化,全面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

1. 做优一产,夯实基点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坚持把农业作为基点。一是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上着力。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经营机制改革,积极做好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和流转市场建设,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集约化水平。深入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农田整治、土壤改良和田间配套设施建设,为粮食和农业生产夯实长远基础。二是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上加力。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载体,积极发挥尤溪省级农民创业园、油茶产业科技示范园、高新农林创业园和设施农业示范园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建设大基地、培育大产业、塑造大品牌、开拓大市场为总体发展方向,大力推进尤溪县农业其他各类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有效聚集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进一步做优“优质稻、食用菌、蔬菜、茶叶、金柑、芦柑、烟叶、毛竹、绿竹、油茶、畜牧、水产”等优势特色产业,通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壮大特色农业经济板块,形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带、产业园、产业区,使全县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产值占大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70%以上。三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上发力。以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契机,以规模生产基地为重点,分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积极创建园艺作物标准园和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三品一标”产品认证,确保生产的规范化和产品的安全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与监管平台,将全县所有的农业企业、生产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纳入农产品监管体系进行监管,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控,为百姓的餐桌和舌尖加上一道“安全锁”。

2. 做强二产,打造重点

依托当地优势特色农产品资源,发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作用,延伸产业链条。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集中,做好“补链、延链、强链”文章。一是着力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采取科学规划、统一指导、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以产业聚集为核心,整合资源,培植和创建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使其逐步成为集农产品加工、展示、检测、研发、物流和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区,引领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跨越发展。二是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着力推进光华百斯特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沈朗食用油、|源食品、嘉利得食品、祥云生物科技、海亮生态农业集团尤溪种植公司、沈佳有机农业和过山香米业等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大力发展冷冻保鲜食品、旅游休闲产品、方便即食食品、功能产品和生物制品。推进食用菌、油茶、果蔬、茶叶、药材、笋和畜禽肉加工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辐射发展产品包装、设计等关联产业,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前后延伸、融合发展。三是提升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培育各种专业型和复合型创新人才,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创新,提高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引导全县企业“引外智,借外脑”,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发企业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内在动力,推进农副产品加工品种的多元化,力争每年开发新产品20种以上。四是加强品牌建设。以优质农产品为前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坚持部门联动、政企联手、市场运作的方式,建立层级递进的品牌培育机制,培育一批、提升一批、推荐一批、储备一批农业品牌,加快形成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以品牌建设助推尤溪县农业发展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