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级经济师财政税收

初级经济师财政税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级经济师财政税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级经济师财政税收

初级经济师财政税收范文第1篇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韩国税收负担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指出韩国税收在社会公平分配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对完善我国相关税制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税收负担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直接税 间接税

在诸多税种当中,所得税能够很好地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不同地区的人民收入发生变化,购买力就会发生变化,也就会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用收入效应来说明税收的这种作用。这里的税制结构是指税收制度中税种的构成及各税种在其中所占的地位。主要是指直接税和间接税的比例关系。以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进行划分,即凡是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归属于间接税,凡是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归属于直接税。一般认为,所得税和财产税属于直接税,商品课税属于间接税。以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由于采用累进税率,可以很好地贯彻税收公平的原则。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有利于组织财政收入,但不利于实现税收的公平原则。下文考察韩国宏观税负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并探讨其对我国的启示。

韩国税收负担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

(一)韩国直接税和间接税分析

首先是韩国的直接税和间接税所占的比例。从图1可以看出韩国的直接税所占比例大于间接税所占的比例,且呈增加的趋势。直接税具有不易转嫁的特点,具有良好的调节收入的作用。

其次,分析韩国企业所得税情况。图2表明了分年度分地区的韩国企业所得税的纳税情况,从图2可以看出,首尔厅的税收收入优势明显,然后是中部厅、大丘厅和釜山厅,大田厅和光州厅最差。这与韩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是相适应的,首尔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其次是中部厅的仁川和京畿道;大丘厅所在的大丘地区和庆北地区;釜山厅所在的釜山地区、蔚山和庆南地区。最差的就是大田厅所在的忠清道地区和光州厅所在的全罗到地区。企业所得税是直接税,且韩国的企业所得税是累进税率,具有很好的调节收入的作用,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再看韩国的个人所得税的情况。图3表明了分年度分地区的韩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情况,从图3可以看出,首尔厅的税收收入优势明显,然后是中部厅、大丘厅和釜山厅,大田厅和光州厅最差。这与韩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是相适应的,首尔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其次是中部厅的仁川和京畿道;大丘厅所在的大丘地区和庆北地区;釜山厅所在的釜山地区、蔚山和庆南地区。最差的就是大田厅所在的忠清道地区和光州厅所在的全罗到地区。个人所得税是直接税,且韩国的企业所得税是累进税率,具有很好的调节收入的作用,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最后,分析韩国的增值税情况。图4表明了分年度分地区的增值税的纳税情况,从图4可以看出,除了首尔厅的收入相对明显外,其他地区的增值税收入基本都差不多。因为韩国的增值税是消费型的增值税,且增值税是间接税,调节收入的作用不明显。

图5表明了2004年韩国分道(省)和广域市(直辖市)的企业所得税纳税情况,也是和韩国的经济发展情况相适应的,具有很好的调节收入的作用。韩国的地方税主要是由财产税制组成的,属于直接税,也具有很好的调节收入的作用,如图6所示。

(二)韩国企业所得税分收入规模纳税情况分析

表1表明了韩国企业所得税分收入规模纳税情况,把韩国的企业按照收入分类,分析一下到底是高收入的企业群缴纳税收多,还是低收入的企业群缴纳税收多。

从图7可以看出收入高的企业群缴纳的税收明显高于收入低的企业群。

本文依照收入规模进行分类,以100亿韩元为标准,分为以上部分和以下部分,分析是高收入的企业群纳税多,还是低收入的企业群纳税多。结果发现,1000亿以上法人企业纳税总额占全部纳税额的79%,1000亿以下法人企业纳税总额占全部纳税额的21%。高收入的企业群多纳税,符合税收的公平原则。1000亿以上法人纳税人数却只占总的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数的1%,而1000亿以下法人纳税人数却占总的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数的99%,少数富裕的企业群缴纳了大部分的税收,说明韩国的企业所得税起到了很好的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进而也能起到调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

优化税收制度以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在增值税方面,目前我国所实行的是不分地区经济差异、统一税率的生产型“增值税”,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税负远远高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历来是我国的重要原材料基地,主要是资本有机构成高的大中型企业,实行生产型增值税严重制约了西部企业的资本积累和技术改造,导致粗放经营,生产效率低下,经济增长乏力。另外,以农产品初级加工和资源开发为主的西部地区,增值税税负明显高于东部地区。我国目前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在西部地区客观上起到了逆向调节作用,如果把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西部地区能从中得到更多的税收抵扣,也符合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

我国也应当考虑遵循国际趋势、再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的必要性。笔者认为,在拓宽税基的基础上,采用累进的所得税率, 既能发挥企业所得税制度的财政功能作用,又可以使企业所得税真正成为重要的经济政策工具,在整体上降低我国的企业所得税负担,提高企业的竞争和发展能力,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

参考文献:

1.吴朝霞.我国宏观税收负担的优化及策略[J].经济师,2007(10)

2.王盛尹.我国的税收负担:现状与完善[J].科技经济市场,2006(12)

初级经济师财政税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重商主义;中国经济发展;积极影响;消极影响;政策建议

一、简述重商主义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重商主义思想最初发源于英国,萌芽于14世纪,产生于15世纪,全盛于16、17世纪。重商主义以16世纪中叶分为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无论早期还是晚期重商主义,都把货币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把货币多寡作为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标准,都强调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重商主义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引起世界社会发展的重大变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重商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与发展;其次,重商主义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资本,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次,重商主义思想不但促进了近代西欧民族国家兴起,而且促进英、法、美、德、俄、日等名族资本主义国家的先后崛起,并成为20世纪的主要发达国家;最后,重商主义思想影响下,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西欧国家发展到一定规模,为提高经济效益、减少交易成本国家就需要政府干预经济。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不仅是企业的贸易活动,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安全与稳定,这就需要国家制定适当的对外贸易政策。

二、中国式“重商主义”

(一)中国式重商主义架构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扩大开放方面采取了广泛的措施,实行了外贸“奖出限人”、资金“宽进严出”和产业“填平补齐”的管理思路和政策框架,并逐渐演变为一套比较系统的中国式“重商主义”战略。这一开放模式,通过资本控制、出口导向、税收及准财政激励、固定汇率及强制结售汇四大支柱的国家干预手段,发展对外贸易和推进工业化,以实现“强国富民”的目标。四大支柱的政策背景及特点表现如下:

1.出口导向。由于中国国内潜在市场较大但内需相对较小,低成本劳动力丰富但资源与技术短缺,加上政策的倾斜,形成了进口以资源、中间品和资本品为主,出口以中低档消费品、加工贸易制成品为主的贸易模式,出口大于进口,从而维持了较高的贸易顺差。

2.通过税收、金融等准财政激励刺激出口,通过产业、关税或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我国长期以来通过出口退税(1985年起实行)、对外贸企业实行亏损补贴、出口信贷补贴等金融财税政策鼓励出口。

3.固定汇率及强制结售汇制度。从1994年1月开始,中国一次性汇率贬值,并将对美元的名义汇率长期固定在8.27 的水平。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减轻了进出口风险。2005年7月21日起,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上调人民币对美元汇率2%,此后缓慢升值。同时,为配合固定汇率制度的施行,国家还实行了居民对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两级强制结售汇制度,严格限制私人部门用汇,将外汇牢牢地控制在国家手中,从而有助于稳定货币。

(二)中国式重商主义的积极影响

1.直接导致了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和外汇储备累积。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自90年代后出现了双顺差,,至今仍在持续,并且经常项目顺差近几年增长迅猛。

2.使中国在近10多年的时间内保持了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宏观格局。90年代中期后,由于新重商主义及其配套改革的施行,中国的经济增长基本在高位运行,而CPI 却在低水平运行,造就了一个平稳增长的奇迹。

(三)中国式重商主义的消极影响

1.FDI的快速流入,尽管有助于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但也造成了中国的内、外资两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发展极其不平衡的问题。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资金、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大量加速流人东部沿海地区,中国的地区差距不断扩大。

2.数量型扩张的贸易模式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90 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出口与进口相对价格出现下降却带来贸易收人上升的现象,说明中国的贸易模式是一种简单的“数量型扩张”。这种贸易模式,尽管在一定时期内解决了就业,拉动了经济增长,但其长期的负面影响也不能忽略:引致贸易争端。中国作为最终产地承受了美国、欧洲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巨大压力,据WTO统计,中国在近10年已连续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在国际制造网络中,我国事实上处于比较优势阶梯的下端,只能出口技术含量低、竟争激烈、低附加值的商品。加工贸易模式下,不仅重要的核心技术难以得到发展,还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留在国内,影响我国长期国家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因而,数量型贸易增长模式及相关的新重商主义政策需加以改进。

3.经济稳定受到挑战,货币政策面临困境。随着双顺差激增,当前中国外汇储备已约占GDP的2/5、货币供给量M2 1/4 左右,市场流动性开始过剩,并在近期表现为国内外投机性资本的涌动,资产价格和物价开始上涨,出现了“双膨胀”格局,经济稳定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而面对资产价格和物价上涨趋势,央行还只能较多地依赖数量型干预,谨慎使用传统的利率调控手段。既要稳定汇率,又要控制通货膨胀;既要兼顾经济增长,还要顾及外汇储备损益,中国货币政策确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政策建议

1.重视进口,平衡贸易进出口,利用国外资源发展国内经济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试图依靠出口来拉动经济将越来越难,中国必须通过对内发展、拉动内需来推动经济发展国民储蓄应该投入收益率更高的国内人力和物质资本。

2.提高环境成本,改变出口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目前还是靠资源来换取技术和服务产品的出口模式这种贸易出口中,初级产品与工业产品之间存在着价格的剪刀差,初级产品国家要以更多的劳动和资源换回所需的产品。如果发展中国家不能及时改变这种贸易结构状况,长此下去就会导致资源枯竭。这种资源型的出口已经使非洲一些国家陷入难以为继的境地,我国应避免类似情况重演。

3.扩大内需,升级消费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没有国内需求的启动,中国就难以改变历时已久的外向型经济。内需规模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一方面能够带动企业进行研发和技术革新以调整产品结构;另一方面使得企业通过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成为可能,从而在出口市场上形成竞争力。同时,内需规模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还能够扩大进口,有利于贸易平衡。

参考文献:

[1]李志传.中国外汇储备增长与出口导向型经济结构[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

[2]程莉.重商主义影响下的中国经济贸易中若干问题之反思[J].经济师,2009,04:55-56.

[3]李新宽.重商主义概念辨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137-141.

[4]梅俊杰.重商主义与中国经济再平衡[J].学术月刊,2011,06:80-85.

[5]段迎晖.叩响现代社会之门的重商主义[J].江淮论坛,2006,02:34-40.

初级经济师财政税收范文第3篇

关键词:消费税 押金 增值税 账务处理

中图分类号:F810.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152-02

在会计核算中,包装物核算时一个不可忽视的会计账务处理,尤其是涉及到有关增值税和消费税的会计处理。首先对包装物概念的正确理解,包装物是为包装特定单位会计主体产品、商品而准备的器具、器皿,如坛、袋、瓶、桶、罐、箱等。包装物在企业中主要是为促进产品销售而必须或附带的,所以可以单独和附属处理,如随产品销售、出借、出租等。在这些过程会或多或少涉及到增值税和消费税的账务处理。以下是烟产品包装物、非烟产品包装物两种情况下缴纳增值税、消费税的账务处理。

一、烟类产品包装物中增值税、消费税的账务处理

包装物随烟类产品出租、出借、出售缴纳的消费税、增值税的账务处理与烟类包装物的用途十分密切,作用不同账务处理方法也不同。但是在押金计税的账务处理有差别。

(一)除烟丝以外的其他烟类产品包装物押金的账务处理

我国的税收法律制度规定,除销售烟丝之外的其他烟类产品生产企业的包装物押金,在会计核算中不论押金是否返还,均并入销售额中,按照烟类产品规定的适用税率征收消费税和增值税。在企业向购货方收取的烟类包装物押金到归还包装物退还押金过程中,企业都要额外缴纳消费税和增值税两笔税款。在一些教材中将包装物涉及的消费税和增值税两笔税款计入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笔者认为不妥。根据新会计法律制度规定,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主要核算城建税、资源税、营业税和教育费附加,而不包括增值税。而根据新税收法律制度规定,包装物押金缴纳税款与包装物押金是否归还无关,即只要收取包装物押金就要缴税,因为包装物押金是伴随着销售而进行的,与销售密切联系的,企业实现了销售付出代价之一就是向国家缴纳税款,上缴税款作为销售费用科目列支。在发出包装物后如果一年及一年以上尚未退还包装物的,则收取的押金不用退还也不用再纳税,以免重复计税。

例1.某卷烟有限责任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该公司本月销售甲类卷烟一批,暂收包装物押金5260元,款项收存银行,并向购货方签订了押金合同,合同规定规定的卷烟包装物回收期为三个月(注:该批卷烟适用的消费税税率为36%)。

卷烟押金会计处理如下:

(1)取得包装物押金时:

借:银行存款 5260

贷:其他应付款――存入保证金 5260

(2)计算缴纳的消费税与增值税:

该包装物押金应交的消费税额=5260/(1+17%)*36%=1619(元)

该包装物押金应交的增值税销项税额=5260/(1+17%)*17%=764(元)

会计分录:

借:销售费用 1619

贷: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 1619

借:销售费用 764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764

(3)三个月后,购货方尚未归还包装物,没收包装物押金时:

借:其他应付款――存入保证金 5260

贷:销售费用 5260

(二)烟丝产品包装物押金的账务处理

我国消费税暂行条例和有关实施细则规定:新增了实行从价定率办法计算消费税这一环节,在随同产品(应税消费品)销售包装物的应就该包装物和应税消费品一起缴纳消费税。因此,对烟丝包装物押金征税的规定适用从价定率。烟类产品生产企业销售烟丝时收取的包装物押金不再缴纳消费税,也即是无论期限多长都不用缴纳消费税,但是规定有超过一年及一年以上的期限需要缴纳增值税。在账务处理时,没收的包装物押金缴纳的增值税计入应交增值税(销项税)科目。

例2.甲烟业有限责任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该公司本月销售烟丝一批,收取烟丝包装物押金5260元,款项存入银行,同时签订三个月的包装物回收期合同。则包装物押金的会计处理如下:

(1)取得包装物押金时:

借:银行存款 5260

贷:其他应付款――存入保证金 5260

(2)三个月后,购货方尚未归还包装物,没收包装物押金时:

该包装物押金应缴纳增值税销项税=5260/(1+17%)*17%=764(元)

借:其他应付款――存入保证金 526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764

销售费用 4496

二、非烟类产品包装物缴纳消费税、增值税的账务处理

非烟类产品包装物有关“两税”的核算与该包装物的使用用途紧密联系,用途不同会计处理也不同。

(一)非烟类产品包装物随同产品出售的账务处理

公司因出售产品的需要,包装物常常和商品一起销售,以便促进销售,但是该包装物伴随出售中存在两种计价方法。不同的计价方法,会计处理方法也不一样。

1.不单独计价销售。

(1)销售收入。对于包装随同产品销售不单独计价,也即是在产品的销售收入中包含了包装物的价格在里面,只计主营业务收入和增值税销项税额,无需另外就包装物缴纳消费税和增值税。

(2)押金收入。根据新的税法规定,对于超过了合同期限(或一年及以上)仍未归还的包装物,对押金实行从价定率征收消费税和增值税。包装物随同产品一起销售不确认包装物收入,而包装物成本计入销售费用,超过期限未归还没收押金,包装物押金应冲减销售费用。

2.单独计价销售。

(1)出售收入。按税法规定,包装物不随同产品出售给购货方而单独计价的要缴纳增值税,应当如同视同销售材料处理。对实现销售的分别计入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如果产品实行从价定率,按照消费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包装消费品的包装物应一并并入销售额中征收消费税。

(2)包装物押金收入。根据新的税收法律制度规定,对于超过期限或者超过一年及以上尚未归还的包装物,收取的押金按照适用的税率并入产品销售额中一并征收消费税和增值税。例外情况下,产品销售中包装物已经计税,但是为了尽快促进收回包装物又额外加上一定的押金。这种押金属于暂收应付款,应计入“其他应付款”科目,到购货方退还包装物时,销售方才退还押金,若超过期限未退还包装物的则没收押金,这时的押金属于偶然所得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账务处理时,还要将额外的含税押金还原为不含税冲减“两税”后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

例3.某工业企业属于一般纳税人,本月出售应税消费品一批,开具增值专用发票,发票列明售价为30000元,增值税为5100元,伴随出售的包装物价值1170元,另外就该包装物收取押金585元,通过银行转账收讫,同时合同规定包装物的回收期为三个月。(注:应税消费品的消费税率为15%)

会计处理如下:

(1)确认收入:

该产品对应的包装物应交增值税=1170/(1+17%)*17%=170(元)

借:银行存款 36855

贷:其他业务收入1000

主营业务收入 3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5270

其他应付款――存入保证金 585

(2)三个月后,销售方尚未收到包装物,没收押金:

该包装物押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85/(1+17%)*17%=85(元)

包装物押金应交的消费税=585/(1+17%)*15%=75(元)

会计分录:

借:其他应付款――存入保证金 585

贷:营业外收入――没收包装物押金收入 425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85

应交消费税 75

参考文献:

1.赵建新.包装物核算的地位问题探析[J].经济师,2008(6)

2.孙雪莲,李士涛.包装物核算中缴纳“两税”会计处理的探讨[J].会计之友,2010(10)

3.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中级会计实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4.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李金茹.新编财务会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初级经济师财政税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有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对策

一、国有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

1.导致国有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意识淡薄的原因

(1)建筑市场不规范。突出表现在:工程招投标中的行政干预、地方保护、部门分割和行业垄断行为比较严重,虚假招标、暗箱操作、幕后交易等违法违纪现象屡见不鲜;工程立项审批不严,业主行为缺乏制约,导致压级压价、索要回扣、垫资施工和拖欠工程款等;行业主管部门在审批企业资质时把关不严,导致市场竞争主体良莠不齐;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施工队伍发展失控,的供需关系失衡,导致恶性竞争的产生。(2)建筑产品价格改革滞后。长期以来,我国建筑业执行的是低价微利的价格政策和国家定价的计划价格制度,即定额取费制度,建筑产品的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这种制度用固定的定额和取费比例去套瞬息万变的市场,既不能真实反映市场的供求情况,也难以真实显示企业的实际消耗和效率水平,使价值规律难以发挥作用,造成建筑产品价格严重扭曲,无法激励企业降低消耗,提高效率,挫伤了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宏观成本管理体制不完善,监督弱化。一是成本管理法规、制度不健全,宏观成本控制、监督职能弱化,使企业的成本行为失去了约束。二是在财务会计制度中,把成本报表作为内部报表,不要求企业向政府有关部门报送,使国家对企业成本管理行为的调控失去了信息来源。三是在国家制定的企业经济效益考核和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中,反映成本构成和成本水平的指标数量明显偏少;在国家有关部门对企业检查、评比、排名等活动中,侧重于利税指标,缺乏相关的成本指标。这样,从客观上助长了国有施工企业不重视成本指标、忽视成本管理的倾向。(4)在过去由国家直接管理企业成本所形成的外部压力消失后,观念转变慢,对市场经济体制下成本管理压力主要来自企业内部,成本管理是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重要表现,成本竞争力的强弱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决定因素等缺乏足够的认识;受“成本无法再降低”思维定式的束缚,习惯于按传统观念想问题、办事情,忽视了企业的成本管理具有追求极限的基本特征;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后,只包实现利润和上交财政任务,而不问成本,企业为了完成承包任务,千方百计地抓利润,不遗余力地承揽施工任务、扩大生产规模,认为成本管理是难度大、奏效慢的苦差事,因而对成本管理重视不够。

2.成本管理内容片面

(1)仅仅注意施工过程的成本管理,而忽视经营全过程的成本管理。许多企业对成本管理内容的认识仍然局限于传统观念,认为成本管理就是管理施工过程中的工程制造成本,忽视投标报价、供应过程和经营管理成本的管理。(2)只注意成本水平本身的高低,忽视成本效益水平的高低。许多企业由于受“成本管理就是降低成本”的传统成本管理观的影响,仍然把成本的升降作为评价成本管理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片面强调成本管理就是降低消耗和节约开支,忽视整体成本效益水平的高低,影响了企业的信誉,为获取长期效益设置了障碍,又直接增加了企业的损失,有悖于降低成本的初衷。(3)只注重节约,忽视工程索赔的管理。“开源”与“节流”相结合是现代成本管理应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但国有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中普遍存在着重“节约”、轻“开源”的倾向,特别是对作为“开源”重要内容之一的工程索赔管理重视不够。

3.成本管理作用弱化

(1)成本失控。主要表现在近年来国有施工企业的成本居高不下,效益不佳。其主要原因是企业内部成本管理责任制不健全,成本管理基础工作薄弱,成本管理人员素质较低,使成本管理工作长期停留在事后评价阶段,缺乏科学的事前预测和过程控制,一旦反映到会计账目上,已是既成事实。(2)成本信息失真。主要表现在企业会计核算所提供的成本数据不真实、不准确,主观臆断造成本的情况比较严重。成本信息失真,除了宏观成本管理体制不健全、监督不力等外部原因外,主要还是企业内部原因所致。例如,有些企业经营者为了完成承包经营目标,突出任期内的工作业绩,或为了偷逃税收,谋求不正当利益,要求财会人员根据领导意图任意编造虚假成本,把成本指标作为利润的“调节器”,使成本失去了客观真实性。另外,企业财会人员的法制观念淡薄、业务素质低,也是导致成本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3)成本补偿不足。足额的成本补偿是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前提,也是扩大再生产的先决条件。在国有施工企业的成本补偿中“不足”与“过头”并存,但补偿不足是主要倾向。这里有现行财务制度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不尽合理、完善的原因,但主要原因是企业为了突出近期效益,短期行为严重,故意不提或少提折旧,该摊的费用不摊,该提的费用不提,或在核算利润时只转收入,不转或少转成本等,从而造成成本补偿不足。

4.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

(1)从成本管理方法来看,事前、事中和事后成本管理相互脱节。许多企业的成本管理只有事后的成本核算和简单的成本分析,缺乏科学的事前成本预测和决策,缺乏严格的事中成本控制和事后成本考核。另外,由于成本管理人员素质较低,一些现代管理方法,如ABC分析法、价值工程、经济数学模型等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推广、运用很不普遍,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成本管理的效果。(2)从成本管理手段来看,仍以手工操作为主,缺少现代化管理手段。主要表现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电算化程度偏低,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的运用尚处于初级阶段,计算机在成本管理中的巨大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其主要原因一是企业在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和成本管理人员操作能力的培训等方面投入不够,二是适用于工程成本管理的软件开发相对滞后,已开发的一些工程管理软件不够成熟,实用性较差。(3)成本管理机构不健全。从宏观来看,国家缺少一个专门机构,负责统一协调运用计划、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审计等宏观调控手段,对企业成本进行宏观指导、控制和管理。从微观来看,尽管多数大、中型国有施工企业建立了成本管理组织,但其职能、工作目的、程序、手段、要求等并不明确,而且其主要任务是负责成本核算,对如何确定企业的成本经营目标,如何完善内部成本管理制度及成本管理的组织形式和方法等,往往无暇顾及。

二、强化国有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1.强化全员成本管理意识,提高全员成本管理素质

国有施工企业的各级领导干部应提高思想认识。上至企业法人,下至项目经理、作业队长和班组长,都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打破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充分认识到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牢固树立起“抓效益必须抓成本”的观念,把抓成本管理作为长期战略任务。加强对全体员工成本与市场竞争力、成本与效益、成本与员工利益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并通过建立适当的利益机制和约束机制,增强全体员工的成本节约观念、成本效益观念和成本竞争观念,激发全体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人人关心和支持成本管理工作,人人参与成本管理工作。还要加强对全体员工成本管理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培训,提高全员成本管理素质。只有成本管理意识深入人心,成本管理素质全面提高,才能把全体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转化为创造性,激发出有效的成本管理行为,并使之成为持久、自觉的行动。

2.完善成本管理组织和基础工作,建立健全成本管理责任制

首先,建立健全专职成本管理机构。即在企业财会部门内部设置成本管理科,负责统一协调供、产、销和人、财、物各方面有关成本的经济活动,制定企业内部成本管理制度,组织成本的预测、决策、计划、核算、分析和考核,对企业的成本实施专业化的综合管理。其次,要完善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重点是建立健全工时和材料消耗、设备利用、费用开支、工程量统计、工程洽商变更、工程质量、未完施工盘点等原始记录的填制、审核、传递和保管制度,制定先进合理的内部施工定额,并随着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定期进行修订,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的收发、转移、报废和清查盘点制度,完善计量检测设施,严格计量检验制度,使成本管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最后,建立健全成本管理责任制。横向落实各职能部门的成本管理责任,充分发挥其监督、指导、服务、控制和协调作用,保证企业对施工项目的宏观控制;纵向落实成本管理责任层次,坚持“企业是利润中心,项目是成本中心”的原则,建立以企业法人为核心、项目管理为重心、作业层管理为基础的成本管理体系。

3.丰富和完善成本管理的内容

(1)重视成本预测,做好投标报价工作。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投标班子,其人员组成除了企业法人、三总师和预算人员外,还应吸收成本管理人员参加。在投标决策前就注入成本思考,根据招标工程的特点和工程所在地的市场供求情况以及本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职工素质等条件,在深入研究招标文件、设计图纸和踏勘施工现场的基础上,对招标工程的实际成本进行定性和定量预测,并注意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现代成本预测方法,提高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应深入调查研究,充分估计中标后可能面临的风险和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对业主的资信状况以及竞争对手的实力进行分析评估。(2)加强工程索赔的管理。工程索赔形成于施工的全过程、全方位,是承包商挽回成本损失的重要手段,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首先,国有施工企业应成立专门的索赔机构,配备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施工经验、熟悉法律、掌握谈判技巧、应变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员;其次,树立法制观念,增强索赔意识,在招投标、签订合同和施工全过程中尽早预测,随时发现可能索赔和应索赔的因素。(3)重视工程质量,强化质量成本管理。从整体和长远来看,提高工程质量与降低工程成本是统一的。因此,国有施工企业首先应端正经营思想,贯彻“质量兴业”的方针,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强化全员质量意识,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方法,规范质量管理工作;其次,加大科技进步与提高工程质量的结合力度,努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积极推广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提高施工生产的技术含量;再次,强化质量成本管理,正确、及时地做好质量成本决策、核算、分析和考核工作,重点加强质量成本控制,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适当增加预防费用和检验费用,以减少或避免因工程质量不合格而造成的内部返工损失和外部索赔损失。(4)完善供应过程的成本管理。一是加强材料采购成本管理,将主要材料和大宗材料的采购权收归企业法人层次,实行集中采购,建立供应商档案和准入制度以及材料价格档案和价格评估体系,大力推广招投标采购方法,建立健全材料采购内控制度,杜绝盲目采购、重复采购和采购过程中的营私舞弊现象,降低材料采购成本;二是加强资金管理,合理确定实现资金成本的筹资方式和筹资结构,加大资金的回笼力度和筹措运作力度,盘活存量资产,加快资金周转。同时,强化监督约束机制,杜绝乱借、乱用资金的现象,保证施工生产所需资金不受影响。

4.以项目管理为重点,推行目标成本管理

项目是施工企业专业管理和基础管理的立足点,是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交汇点,是创造效益的源头。因此,国有施工企业应把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项目上。

(1)完善项目经理责任制。项目经理是企业法人在项目上的人,是项目成本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完善项目经理责任制的核心是推行项目经济与管理责任考核办法,取代企业与项目签订的“工程项目承包合同”,变企业与项目之间的经营承包关系为经济责任的监督与执行关系,维护企业的整体利益和“企业是利润中心,项目是成本中心”的地位,消除项目承包制下“以包代管”、“以包抗管”的现象,防止项目成本失控和企业效益流失。(2)做好目标成本的制定和分解落实工作。制定先进、可行的目标成本是推行目标成本管理的关键。项目中标后,企业应及时组建项目经理部,由企业法人会同“三总师”组织技术、投标、财会等部门的人员和项目经理,根据中标项目的合同价格、项目技术含量的高低和难易程度以及外部条件,在充分考虑拟采取的技术和管理措施的基础上,正确预测目标利润,合理确定上缴费指标,采用倒推法制定项目的目标成本。(3)加强目标成本控制。一方面,项目经理部应根据工程特点和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制定先进可行、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完善项目成本核算制度,按企业界定的成本核算范围、内容和程序,建立目标成本控制信息反馈制度和监督机制,把住人工、材料、机械、费用、进度五大控制关口,及时将实际成本脱离目标成本的信息反馈到各责任单位,以便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企业应加强对项目执行全过程的成本监控,推行项目财会人员委派制,经常组织财务检查,加大审计监督工作力度,防止项目成本失控和成本信息失真。(4)实行严格的成本考核制度。成本考核严格与否,直接关系到目标成本管理的成效。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企业,项目经理部作业队(或项目内部各职能部门)施工班组个人的目标成本考核制度定期进行考核,做到奖罚分明。

5.加强宏观管理,改善国有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外部环境

完善宏观成本调控体系,强化成本监督。首先,国家应建立宏观成本管理的专门机构,负责制定和颁布成本管理的法规制度,统一运用计划、市场、财政、税收、金融、价格等经济调控手段,对企业的成本管理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其次,完善宏观成本管理法规,尽快制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成本法》,从法律上规范企业成本管理的范畴和主要内容,规范成本构成和形成机制,用法律来规范和约束企业的成本管理行为及其结果;再次,财政部应尽快出台行业会计核算办法,完善企业会计制度,规范企业的成本核算,明确国有企业应向政府有关部门报送成本报表,并适当增加成本指标在企业经济效益考核和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比重;最后,加快推行和不断完善财会人员委派制,并加强财政、税收、审计等部门对企业成本管理的政府监督和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加大对会计造假的打击力度,遏制成本信息失真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张东超.项目法施工的成本控制[J].陕西建筑.2006,(7).43-47.

[1]刘牛生.施工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J].施工企业管理.2006,(9).60-61.

[2]冯莉莉,薛林立.浅谈建筑施工项目成本管理[J].经济师.2003,(3),283-284.

[3]高继红,杨荣利.施工企业推行责任成本管理模式探索[J].经济师.2000,(3),141-142.

[4]李济贵.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月刊.2003,(9),22-23.

初级经济师财政税收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商业模式;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020-03

1理论回顾

有关管理创新理论的研究由来已久。熊彼特在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是西方经济学中第一个系统地描述了创新理论的学者,他认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他从创新规则着手,认为创新是一种生产函数的转移或者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创新组合,并引入生产体系使其技术体系发生变革。创新的根本动力并非逐利,而是在要素禀赋的压力下催生出的企业家精神。创新有一种必然性,资本、人力资源、知识等要素决定了创新模式和结果。彼得·杜拉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提出了企业家(Entrepreneur)通过创造新的事物,改变了价值观。企业家的个性可以完全不同,但要具备创新精神,如果被模式固化了的管理者是不能称之为企业家的。真正的企业家可以勇敢地面对不确定性,积极发掘资源并想方设法把它转化为财富。企业创新改变了资源的产出,将它从需求的角度而不是从供给的角度改变了资源给予消费者的价值和满足。他认为在企业家精神的指引下,所有企业都能创新,创新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企业创新是有意识、有组织的行为而非灵光一闪。彼得·圣吉在1990年出版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认为企业在面临变化剧烈的外在环境,应该建立一种学习型组织,这种组织力求精简、扁平化、弹性化、终生学习、不断自我组织再造,以维持竞争力。学习型的组织不存在单一的模式,组织是通过新的观念和信息而不是物质的产品来实现其价值的提高。五项学习修炼为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及系统思考。

通过回顾可以看出,各位学者对于管理创新的关注点集中在“创新”上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果。但以上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研究的视角更多地关注战略层面,研究结果的理论性较强,对于实践中的战术层面即如何操作等问题指导作用较弱;其次是以上研究的对象是国外大中企业,而非我国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本文认为,管理创新是一门有用的知识,管理创新不仅是经济和技术问题——具备创新精神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活动,而且也是文化和心理问题——传统的观点认为专业的管理只有在大结构中才能发挥作用在中小企业则不能。但通过西方发达国家战后中小企业的发展经验和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中小企业成长历程表明,中小企业较之大型机构更需要管理,且管理对它们的影响也更大。

2中小企业的重要地位

在不同的国家,其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也不同。在2011年6月18日,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对各行业的标准进行了规定。

改革开放以来,星罗棋布的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非常巨大的作用。2012年4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马骏公布了下列数据:据2011年数据,我国中小企业总数量近5000万家,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数量的98%以上,为中国新增就业岗位贡献是85%,占据新产品的75%,发明专利的65%,GDP的60%,税收的50%。以上数据说明了中小企业成为了扩大就业的主渠道,也正在成为我国创新的主力军。

欧美发达国家的学者认为,发展中小企业,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方面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和个体价值重新定义的要求。他们从中小企业的柔性和活力方面入手,对中小企业不吝赞美之词:中小企业在投资方面,在增加就业方面,在创新方面,在……总之,小的就是好的(Small is beautiful)!美国《小企业法》指出,只有振兴小企业,才能保障国家安全和经济繁荣。日本《中小企业》认为,中小企业是“经济的牵引力和社会的主角”。欧盟的《小企业》认为,小企业是“欧盟经济的核心力量”,是确保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主体。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大企业的魔力光环会逐渐消褪,中小企业就是整个社会的稳定器。

从以上数据和经验可以看出,在我国保持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它们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的坚实基础。

3中小企业当前面临的困境

3.1中小企业的外部问题

(1)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自入世以来,一方面以自由贸易为目标的WTO规则为中小企业开展对外贸易提供了便利,但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必须遵守WTO以市场经济为基准的规则,承担一些如减让关税、放弃限制国外产品输入一类的义务,使得对中小企业采取保护政策的难度加大。竞争手段只能朝着增强非关税措施保护、增加产品自身竞争力的方向努力。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冲击巨大。欧美买方市场的消费能力锐减,很多出口型的中小企业拿不到订单,现金流紧张。

(2)融资渠道狭窄,贷款困难,是困扰和制约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2013年1月8日,渣打银行的《中国中小企业信心指数》中显示,2012年第四季度的“融资信心指数”为47.2,不但仍低于50荣枯线,且较之第三季度低了2个百分点。据不完全统计,中小企业贷款遭拒率达56%。从中小企业自身情况分析,其总体上存在着产权制度不明晰,财务制度不健全,账目透明度不高,固定资产数额较少等缺陷,导致其社会信任度低。遇到大的订单也难于筹措相应的资金,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流失。从中小企业所处外部环境分析,是法律和金融支持不力。客观上讲,从中央到地方对中小企业出台的优惠政策很多,比如非公36条细则,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差异化金融监管,税收优惠政策的延长,对小贷公司等民间金融机构的放宽等。但“宏观暖微观凉”的现实依然残酷,银行业普遍加强了信贷管理,以规避贷款风险为第一原则,相对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大;银行对中小企业在同等数额贷款上必须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贷款成本较高使得银行缺乏积极性和利益驱动。以上原因造成金融资源依然对大型企业趋之若鹜,对中小企业退避三舍。

(3)企业经营成本大幅提高,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①在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的推动下,国内市场上如石油、煤炭和农副产品等原材料价格高涨;②由通货膨胀引发的物价上涨致使劳动者生活成本增加以及劳动力要素相对稀缺,劳动力价格上涨已经是大势所趋。官方数据显示,自2010年以来,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制造业中心的劳动力成本上涨了20%—25%,全国最低工资标准平均上调12%;③企业环保支出增加。为了落实节能减排和加大环境生态保护,各级政府强化了环境保护的执法和惩治力度,污水处理、废气回收净化等措施成为企业运行的先决条件。总体来看,中小企业的价格转移能力较弱,特别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其很难通过提价来转移成本。

(4)税率过高,与民争利,造成消极影响。增值税、营业税等流转税占税收比重超过60%,其特征是“挣的少交的不少”;大量的间接税收隐藏在生产企业和消费者身上,造成眼下这种谁生产的多、谁消费的多,谁交的税就多。这种税收结构的不合理,不仅抑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企业不得不通过偷税漏税来“减负”。财政部科研所所长贾康此前曾表示,应尽快进行税费改革和政府行政审批改革,减少民营企业发展的阻力。

(5)中小企业间缺乏产业联系,难以形成专业化协作和经营网络,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例如,苏州市现有企业4万余家,集中在轻纺、服装行业的生产企业就达5000余家,同时并存着数万个家庭纺织、服装制造者,“如此高的产品重合度,必然造成供过于求的市场窘境”。众多企业同质类的产品使得彼此之间的竞争日趋残酷,形成一种“你死我活”的局面。

3.2中小企业的内部问题

(1)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和管理模式走到尽头。①中小企业依赖资源外延开发,这种透支性质的增长模式已经受到资源硬约束的制约。资源过度消耗的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造成社会总成本的增加;②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时期,企业规模扩张迅速,掩盖了高成本、低效率的问题。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如何开展精细化管理就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中小企业家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和战略思维。①大多数企业家不能与时俱进,依然抱住过去成功的经验不放,而忽视了外部环境的变化。权变管理理论指出,企业管理的核心就是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随机应变,而不存在万能的管理方式。企业家不仅要看重具体的管理方法,更要看重管理所面临的“情境”。再者缺乏对创新的深入理解,很多企业主认为创新就是技术上的改进,而没有真正意识到管理创新也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②中小企业家认为战略管理是大型企业所需要的,自己的企业有生产经营计划就可以,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而缺乏长远目标,甚至还有“走到哪儿算哪儿”的想法。战略管理是为企业提供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的研究发现,日本现在很成功的企业在几十年前还是弱小的,但是他们在当时就有明确的战略目标。这些企业在战略规划的指引下,可以更加有效地使用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灵活的特点,最终成为有影响力的大企业。战略眼光的缺乏直接导致应对变化的意识和能力不足,企业进行自身调整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也会降低。

(3)中小企业创品牌能力较低,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由于长期被动接受了国际产业分工,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缺乏品牌意识,满足于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原材料等密集型资源,扮演国内外大企业代加工者的角色,甚至无牌加工。其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成也萧何”——OEM成就了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败也萧何”——OEM阻碍了他们的进一步发展。有些企业即便具备品牌意识,但因为其自身不具备品牌运作能力而搁浅。长此以往,若听之任之,那么在产业发展中形成了许多结构性的缺陷、企业自身定位等问题调整起来将愈发困难。

(4)中小企业人才流失严重。全球领先的专业招聘集团瀚纳仕,近日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明显存在员工流动率过高的问题:三成以上或35%的应聘者在2至4年内会换新工作,而14.5%则不到两年就换新工作。缺乏职业发展前景(34.9%)是促使应聘者寻找新工作的最主要原因。第二个主要原因是想要追求全新的挑战(22.3%)。薪酬是应聘者选择离职的第三大原因(13%)。企业培养一名员工需要付出一定成本,过于频繁的人员流动会造成企业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人才的流失不仅带走了技术、客户等资源,而且会产生连带效应,其他员工也会效仿,降低企业的凝聚力。久而久之,企业不过是员工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垫脚石”,无法形成“双赢”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4中小企业如何进行管理创新

目前,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是一个难题,但是并不意味着什么也不能做。面对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各级政府努力营造有利的产业发展环境,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态势;各种市场结构可以帮助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同时也需要企业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从管理创新入手,以自我升级、就地升级、联合升级为主要方式,使企业实现向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转变。

(1)培养企业家创新精神。管理创新首要之举就是思想上的转变,是一场重要的心理革命。没有管理思想创新,管理创新也无从谈起。企业家在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其对管理创新的作用、效果、行为方式的认识,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的开展。没有正确的创新价值观,企业的管理创新活动就无法得到有效地实施。企业家的工作是“创造性的破坏”,必须要主动地培养自身的创新魄力和风险意识。在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需要企业家具备战略眼光和辩证思维,面对资金短缺、资源匮乏、市场不确定、技术创新失败等困难,依然可以敏锐地洞察到产业的发展趋势。根据环境的变化,他们能够及时发现社会需求,甚至创造需求;他们能够组织资源,开发和创造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2)寻求管理模式创新。面对挑战,中小企业已到了不得不主动寻找新的发展模式的时候了。只有管理模式创新之后,企业才能有技术创新和品牌创新。传统的中小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就是所有者和经营者的“两权合一”。这个模式的优点在于所有者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控制,鉴于中小企业自身规模小、组织结构简单的特点,所有者亲自参与管理有利于降低成本,最能发挥效率。其缺点在随着企业的发展,分工不明确、规章制度不完善的弱点就会被放大。所有者凭借经验和感觉来进行管理,决策大都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往往出现决策性的错误。所以将企业所有权与管理权分开,明晰产权,通过加强和完善企业管理,进一步扩大资本的控制范围,增强资本的增殖能力。现阶段企业规模的扩大,在客观上要求建立相应的制度和聘用适当的经理。为了避免所有者对企业失控,需要通过健全的财务制度对经理人进行有效的监督。企业形成相对独立的财务制度,并准确提供财务报表,用来考核、评价经理人的绩效。所有者的主要精力不是花费在日常管理上,而是要“实行例外原则”,即自己保留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

(3)重视商业模式创新。彼得·德鲁克认为,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据资料显示:在当今美国,60%的企业创新是商业模式创新。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逊、克里斯坦森和SAP公司的CEO孔翰宁在共同撰写的《商业模式创新白皮书》中写道,任何一种商业模式都是一个由客户价值、企业资源和能力、盈利方式构成的三维立体模式。关注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例如瞄准什么样的客户、市场潜力有多大、为客户创造什么样的价值、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建立什么样的营销体系、整合什么样的资源等,都有可能演变为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由于中小企业资源有限,最忌在产业链上参与过多的环节,导致不可控因素过多。一旦确定了最佳切入点,就要集中资源做精做强。比如雷士照明通过重新定位,从卖产品过渡到卖服务,再到2011年推出照明整体解决方案,客户覆盖面从商业照明向零售和高端工程渗透。雷士照明在商业模式的三维立体模式中,挖掘到有利于自己转变的关键点,打破了行业内通用的商业模式,找到了产生客户价值的新型增长之路。

(4)真正建设起“以人为本”的用人机制和企业文化。目前中小企业遇到的发展瓶颈与人才匮乏有相当的关系。笔者认为,相对于人才引进而言,留住人才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更为重要。中小企业应该用什么体制、用什么文化才能留住人才?

首先,科学有效的激励制度必不可少。激励的主要作用在于激发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使人们更有成效地进行工作,实现组织目标。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情况下,人的潜能只能发挥出20%—30%,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让员工把另外70%—80%的潜能也发挥出来。在管理实践中,无论是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对员工都有积极作用。至于如何将这两种激励与员工的绩效挂钩,就要看中小企业家的管理艺术了。一定要对员工的需要有起码的了解,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切忌照搬书本知识。精神激励需要一定物质载体,物质激励也要包含一定思想内容,两者要互为补充,实现有机结合。建立一种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才能最大程度调动员工积极性。如根据企业初创期的老员工与后来的职业经理人的不同诉求,进行股票期权激励、年薪制、津贴与退休计划等,长短期激励结合,以求尽量解决传统的薪酬体制下激励弱化的问题,以及越来越多的因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产生的委托问题。

再者,培养具有凝聚力的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对企业员工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和约束作用,是对企业规章制度等外在约束的一种有效补充,就如同企业和员工之间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心理契约”。企业里员工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企业价值观。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应该努力创造条件,使员工有归属感,使员工能感到宽松和谐,有一定压力也有更多的动力,能够不时取得成就感的愉悦的工作氛围。企业文化要以人为本,围绕人(员工和客户)的需求来建立,并根据人群需求的变化而不断给予完善和发展。

5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企业运行和管理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是空前的。创新是现代企业充满活力的源泉,也是企业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基本驱动力,企业需要持续地创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如果企业还是固步自封,不及时进行创新,将意味着自取灭亡。企业要在充分分析调整和机遇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积极地迎接挑战,就会有一个光明的前途。

参考文献

[1]王晓辉,林琳.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关键因素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11).

[2]张静.对我国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J].经济师,2009,(2).

[3]彼得·杜拉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彭志华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