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

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机械专业基础类课程 课程体系 项目化 模块化 理实一体化

1.引言

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社会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求的进一步提高,构建以能力目标为核心的新的课程体系已经成为多数高职院校的共识,并正在进行着各自的尝试和探索。如何正确处理新课程体系与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我认为:首先,从零开始建立一个全新的课程体系,既无必要又无可能。其次,从培养目标和我院的实际出发,比较好的指导思想是将两类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借助于以能力目标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继承、发扬、改造和完善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这是一条比较理想的、并适合我国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现途径。本文就此方面的具体策略进行探讨,并以机械专业基础类课程为例来具体说明。

2.课程及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生经验增长和知识发展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反映着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特色。在多年的发展和实践中,各学校一直在探索适合自身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各学校必须探索新的适应时代和符合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的形成有其历史过程和自身规律,并具有科学性和稳定性,因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专科院校教改前的课程体系,都是沿用本科专业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在课时方面进行压缩而成,因此以前有“专科是压缩型本科”之说。

3.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时面临的主要问题

3.1学科课程体系已成为构建新课程体系的显著阻力

前已述及,原有课程体系是由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压缩而来的,学科课程体系具有科学性和稳定性,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这也成为现在构建新课程体系的一个显著阻力,习惯和观念上都很难跳出学科课程体系的条条框框。

3.2现有的师资方面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没有广大教师的参与,课改将举步维艰。而现在的教师大多数是原学科体系课程下培养出来的,从事教学后又大多沿用学科课程体系进行教学,对学科课程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并已形成了习惯,有着很大的惯性力,是推动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阻力。

3.3现有的教学资源方面

由于历史的原因,现有的教学资源大多是按照学科课程体系建设起来的,如教材、课件、教室、实验室、图书资料等。这仅是资金充足的院校和专业能达到的,资金紧张或缺乏的院校和专业难以保障。

3.4现有的教学管理方面

现有的教学管理,从课程设立、课程实施过程与督导,直到课程结束和学籍管理,都已经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信息系统,这些也都是基于学科课程体系的,要使之适应新的课程体系的管理,也要进行系统的改造。

构建新课程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以上的诸多方面,其过程也会延续较长的时间,并将动态地处于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中,因此,不可能一蹴而就。

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进行课改,构建起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而客观上又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同时又要维持现有的教学秩序,因此,提出合理的实施策略,循序渐进地开展课程改革,构建起新的课程体系是一个需要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4.构建与优化新课程体系的路径选择

课程体系构建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1]:一是内容,开设哪些课程,课程内容的选择。这关系到实际进行的是哪个专业的培养问题。二是内容的序化,包括课程之间的顺序和每门课程内容的顺序。

内容选择的依据是:专业面向主要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要求的能力、知识,结合发展所需的基本能力。

内容序化的依据是:主要岗位工作过程,结合学生认知规律。达到学习之初就清楚每一步学习是为了做什么,怎么做。

目前,课程体系的构建路径,多数文献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来构建课程体系的开发流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流程(见图1),同现代产品开发过程相类似(见图2)。这种基于用户需求的产品开发过程,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提高产品竞争能力,保证企业的生存,促进企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因而得到多数企业的广泛采用。高职院校企业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最终“产品”就是毕业生,其是否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产品”是否适销对路,决定了学校能否生存和发展。

图2 产品开发过程

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流程,以满足最终用户(企业界用人单位)的直接需求来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就成了首先入眼的选择项,围绕该方法研究、探索、论述就这样多了起来。然而,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理论探讨不少,但真正用好并实现新老课程体系成功转换的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除了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本文第3部分说明的主要原因外,构建与优化新课程体系的路径选择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构建与优化新课程体系时,如何处理好同当前现有课程体系的关系就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各个学校的现有专业,都是从原先的专业发展而来的,总存在一个正在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即当前的课程体系。一个教学管理基本正常的院校,任何一个专业在招生前,其人才培养方案就已经是制定好了的,不管这个方案本身怎样,都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和一定的稳定性。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不得不面临同当前课程体系的关系、现有教学秩序的保障等问题。是待新的课程建设好再实施,还是改革现有课程?如何改?其次,新课程体系的建立,是需要全体任课老师参与的事情,不是仅仅依靠占少数的系部领导和专业负责人就可以成功的,这无论从工作量还是从知识面上来讲,都必须是依靠全体老师去共同努力的。

5.机械基础类课程重组举例

下面以机械基础类课程为例来说明构建与优化新课程体系的流程。

按学科课程体系,机械基础类课程主要有:《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公差与技术测量》、《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虽然有的学校和专业用《工程制图与CAD》代替《机械制图》和《计算机绘图》,《工程力学》代替《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代替《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等等,但这些仅仅是简单组合和缩减,没有跳出原学科体系的框框。按图3所示的机械专业基础类课程体系构建流程进行重构,可得到如下课程:《制图基本训练》、《机械零件测绘》、《静力学基础》、《材料机械性能测试》、《机械传动与零件》等。再进一步进行课程的合理序化,可形成新的机械基础类课程体系。

图3 机械专业基础类课程体系构建流程

该流程的要点是:①将现有课程在当前课程体系下切碎,剔除知识冗余的同时补充必要知识,以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实现能力目标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项目设计,此项工作由各任课老师负责完成。②对项目化后的课程内容进行课程内的序化和重组,按模块化的要求形成新的课程,按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从认知、能力形成的规律出发,进行课程间的内容序化、重组和优化,进而形成新课程,此项工作由课程负责人间协调完成。③以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方法进行工作任务分析,主要形成符合职业要求的能力目标,以能力目标指导任课老师的课程开发过程,同样,也以能力目标为主线指导课程负责人对课程内容序化、重组和优化,最后形成相对稳定和固化的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反馈、修正、完善,此项工作由专业负责人进行。

6.结语

如果站在专业的高度面向整个专业的全部课程,就会形成较为全面的新课程体系。我们以机械基础类课程为例来说明以项目化、模块化、理实一体化为基础构建和优化课程体系,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黄斌.高职化工专业群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和模式的整体构建.教育与职业,2010,(21).

[2]黄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高职课程模式的理性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2008,(23).

[3]陈学梅,许宁,徐建良.高职高专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实践浅说.职业教育研究[J].2008,(07).

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管理流程进行科学的体系细划和具体释义,指出未达标带来的潜在问题及解决此类问题的着眼点,以期对现代企业管理有所指导。

关键词:科学管理 流程体系 ERP SCM

从事现代企业管理,应将管理的目标细化成流程体系等级,然后提纲挈领地逐级加以解决。要提高整个企业的竞争力,首先必须抓好体系建设。笔者根据多年来曾亲自参与的企业管理及信息化管理的实践,结合从事的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教学、理论研究工作经验,在大量的调查研究总结的基础上总结出结论,供企业管理者参考。

科学管理的流程体系等级细划图解

本文谈及的管理等级,如图1所示。

科学管理的每个等级都有其特定的能力指标,管理能力是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体现的,对制造业企业来讲,主要包括产、供、销、研发、设备、人力、财务、质量等方面的管理、控制活动。笔者根据现代企业性质和现状,把物流运作、设备运作、成本运作、研发运作、营销运作、供需运作等归为一类即资源集成化。

科学管理的流程体系释义及具体解决措施

本文对管理能力指标、含义解释、未达标带来的潜在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着眼点等进行具体总结(对照图1)说明如下:

第一级分工合同化

分工合同化内容包括:分工落实到岗位,管理层次合理,彻底描述职责细节,责、权、利平衡,考核全面,基础标准规范齐全。

解决分工合同化未达标所带来问题的着眼点是:组织建立与完善。具体的做法为:经营目标分解,职能结构,部门设置,岗位设置,岗位培训,基础标准规范建设。

第二级流程轨道化

这个流程内容包括:计划、执行、检查、改进环节齐备,流程落实到岗位,流程连续,流程中专事专人,有效控制关键环节,流程顺序固定。

解决流程轨道化未达标所带来问题的着眼点是:流程建立与再造。具体的做法为:理顺工作原理,分析问题因果关系,消除多头管理,堵住管理漏洞,合理构造流程环节。

第三级记录表格化

这个流程内容包括:记录工作内容,统计分析工作记录,便条式记录,文件式记录,表格式记录,报表汇总e化,信息连动e化。

第四级资源集成化

此流程含义为使人、财、物、资源,发挥协同优势。未达标带来的潜在问题是:大大削弱企业整体实力,上下游企业间过度挤压,会使企业生态链处于病态。解决记录表格化未达标所带来问题的着眼点是:企业内部资源全面整合 ,企业间建立健康的生态链。

所谓的资源集成化具体包括:物力优化,解释为物流运作优化和设备运作优化。财力优化,解释为成本运作优化和资金运作优化。智力优化,解释为研发运作优化,含义为:使研发工作上承市场需求,下接企业生产能力。未达标带来的潜在问题:不重视市场的研发难免闭门造车,研发很难与生产系统及时沟通;解决研发运作优化问题的着眼点是:采用ERP方法,将设计、实验室等部门的资讯与生产等系统进行整合。

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工基础 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 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159-02

所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同应用到教学中,形成统一的整体,进而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电工基础》课程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既要具备高度的电工基础知识,也要学会实际操作,以体现其实用性的特点。目前,传统的《电工基础》教学模式还存在很多不足,必须予以优化和升级,提倡理实一体化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迎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1 《电工基础》课程概述

《电工基础》是高职高专电工专业的基础课程,其中涉及了电路、电阻、磁路等内容,是高中物理知识的升级版[1]。该教材的学习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其中理论知识很强,知识点过于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且该课程的课时相对较少,导致该课程成为电工专业课程中的难点,成绩一直不理想。

2 《电工基础》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教学方式过于落后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重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众科目都面临着改革的困境。《电工基础》课程依旧保持着传统的教师灌输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受挫,对原有的教学方法已经产生厌烦感,且该课程的内容都具抽象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电工基础》课程面临的重要挑战。

2.2 学生缺乏实践机会

学生缺乏课堂实践机会,课堂的参与度不高,会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对电工知识的吸收,不能亲力亲为,对正弦交流电、三相交流以及非正弦交流电的区别及原理就不能深度领悟,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不够说服力。由于《电工基础》课程的内容趋于理论性,学生在理解上存在难度,缺乏实践性,导致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低下,制约着未来学生的职业发展[2]。

2.3 教学条件相对落后

高职高专大都是民办院校,投入的资本相对较少,经常会出现资金短缺的现象,这也导致教学条件相对落后,教学设施短缺的现象。《电工基础》课程的开展需要足够的教学资源,而这些民办院校很难满足这一要求,缺乏实践基地,制约着知识的学习,也是亟待解决的一项问题。

2.4 教师能力存在问题

《电工基础》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既要具备理论知识,也要具备足够的实践操作能力,将理论与实践集合在一个教师身上,有利于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有机整合。但是,目前《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是由两个教师负责,这样对知识点的整合就会存在问题,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3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3.1 化抽象为具体操作

化抽象的理论知识为具体的实践操作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主要优势和特点[3]。电工基础理论内容的枯燥性很难被学生接受,化抽象的内容为具体的实践操作,帮助学生将所学习的电工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加以验证,可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该课程中设计的内容很多,围绕着“电路”这个主题,通过对电路等的实践操作,有助于学生掌握操作的流程和原理,进而上升为对理论知识的认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2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的实现了对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顺应素质教育要求的重要体现。在此过程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会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具有积极作用,是学生日后步入社会的一笔宝贵的财富。高职高专院校以职业教学为主,而职业教学要体现其实用性,用加强学生的模拟实验和实践操作,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价值意义。

4 《电工基础》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有效策略

4.1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为教学开展提供基础

在《电工基础》课程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是必然选择,可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教学基础[4]。传统课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部分是采用两个教师负责,对知识点的整合性和统一性不足,不能直接从知识型向技术型进行转化。针对这一现象,应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互相转化方面进行优化和提升,对电路中涉及的各个知识点都要建立联系,更利于教学的开展。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对学生实践性的认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电工实践机会,以增强对电工理论知识的诠释,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展的重要条件。

4.2 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加大专业实践操作力度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具备电路实验室,可对其中涉及的电路实验进行演示性操作,让学生参与其中,从中体会生活的奥妙。教学实践基地不仅仅要满足实践操作,还要融入理论知识教学,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再划分理论教学区和实践教学区,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进而形成统一的整体,可更大程度上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教学实践基地的实验室中,应具备实训桌、空气开关、电源、插座、电流表、电压表、电流互感器等部件,为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的开展创造实验条件[5]。例如,在学习三相电路时,对三相交流电路的概念进行学习,教师应带领着学生们一起对三相交流电路的原理以及特点进行实践性讲解,能让在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三相交流电路、变压器以及三角形连接等知识,通过实践操作,会对相关知识了解的更为透彻,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3 提倡小组合作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与合作能力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应提倡选用小组合作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的实践方式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彼此的情感和集体荣誉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团结意识、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将学生平均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的电工基础知识相当,小组成员呈现多元化和层次化,来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更具价值和意义[6]。例如,我们以低压配电电路的安装为例,每个小组一个集训桌,并提供所需的空气开关、电流互感器、导线、电源等构件,让学生们在安装低压配电电路时,对每个装置的构造、原理和功能都要予以了解,然后让每个小组进行电路连接,连接完毕后,教师检查小组的连接情况并让代表予以解释说明,其余的小组对该小组的实验操作进行评价。

4.4 提倡任务驱动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中,可采取任务驱动教学的形式,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任务的实施,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电工基础》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只有学生自己进行自主探究,才能从中体会电路各元件、各种电流等的原理,让学生自己去挖掘,可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有别于小组合作教学,教师应积极发挥其引导作用,是对学生完成整个任务的过程考察,而不仅仅局限于对小组讨论部分的关注,小组合作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我们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电路”为教学实例,教师先向学生讲述正反转控制电路的操作要点和需注意的问题,然后将学生平均分成不同的小组,布置本节课的任务,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检查每个小组对正反转控制电路连接的成果,进行小组评价,教师再予以评价,并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与归纳,从中评比出最为优秀的小组,并予以一定的奖励,对表现欠缺的小组予以鼓励,最终教学完成。

4.5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平台

为了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平台,更好的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高职应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利用长远的眼光看待《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但是,校企合作还面临着瓶颈的问题,认为从高职院校中获取的利润相对较小,不会对其构成吸引力。企业应端正态度,不可拿利益来衡量教育事业,应形成高度的责任感,且高职院校的优质人才会直接留在企业中,为企业积累了丰富的人才资源,有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与进步。通过让学生在企业实地进行实践操作,教师或企业的专业辅导人员予以辅导,能深度了解其理论知识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对书本内容的解读,可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多种问题进行总结,为学生日后的工作提供经验基础,提高学生《电工基础》课程的专业水平,实现了教学模式的优化和创新。

5 结语

总之,将理实一体化应用于《电工基础》的课程教学中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观,既提高了学生的电工理论知识,也实现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并通过实践操作对理论知识予以诠释,使其更具说服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使用,是教育的一大进步,改变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的现状,将重心倾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提高了课堂的高效性,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玉蓉.关于电工基础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探讨[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2(6):195-196,194.

[2] 成凤敏.电工电子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6):224.

[3] 曾鹏,门延会,胡蓉.高职《电工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231-232.

[4] 李珍.高职电工技术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114-116.

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成人教育;立项课题;量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027―04

“十一五”期间我国成人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成人教育改革转型意识不断增强,成人教育的研究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研究领域逐步拓宽,研究视角渐次多样,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同时,成人教育发展的矛盾与问题也不断突显出来,成人教育发展目标不明确、价值取向功利、办学模式单一、教育体制封闭,所有这些,都对成人教育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为此,有必要全面深入了解我国“十一五”期间成人教育课题立项研究的有关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以便为下一阶段成人教育立项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一、数据采集与分析构想

本文选取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期间威人教育类立项重点课题及成人教育专项课题进行量化研究,共涉及课题77项,其中成人教育类重点课题38项,成人教育专项课题39项。相关数据均来自“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选择了课题批准号、课题名称、课题负责人、课题类别、单位等五项基本信息。各样本总量如表1所示。采用Microsoft Excel和Spssl3.0进行各项数据处理,对收集到的77项课题数据作以下分析。

(一)课题数量

反映“十一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总数、成人教育类立项重点课题数、成人教育专项课题数及成人教育类立项课题总数等情况。

(二)课题所属单位

反映“十一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成人教育类立项课题所属单位分布情况、包括单位类别、单位所属区域(地区与省区)、单位排名等。

为数据统计方便,将单位类别划归为五大类:“211”重点大学、普通高校、成人院校、职业院校、研究机构。单位所在区域分为单位所在地区与单位所在省区两类。采用的地区划分法是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将我国大陆省级行政区域划分为东部(11省市)、中部(8省)、西部(12省区市)的方式。考虑实际情况,我国台湾、香港、澳门不在统计之列。

二、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一)课题数量

“十一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重点课题总数为1759项,成人教育类38项,占2.16%;成人教育专项立项课题总数为39项。2006年到2010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成人教育类立项课题总数为77项(详见表1)。

表1数据显示,无论是成人教育类立项重点课题数的比重还是成人教育专项课题数.都有一定的增长,前者由2006年的2.19%增加到2010年的2.88%,增幅为0.69%,其中2009年出现较大回落,由前一年的9项降至2项;后者由2007年的6项,增加到2010年的22项(其中2006年、2008年没有成人教育专项课题的立项)。两类立项课题立项数之和虽有所波折,但总体呈递增趋势,特别说明的是成人教育专项课题立项数对成人教育立项课题总数的贡献逐年增大。

(二)课题所属单位

1 单位类别

通过对77项立项课题所属单位的频数统计发现:在五大类别中,“211”重点大学中标19项,占24.7%;普通高校中标45项,占58.4%;独立设置的成人院校中标6项,占7.8%;职业院校中标3项,占3.9%;研究机构则中标4项,占5.2%。

数据显示,立项数目最多的单位为普通高校,将近六成的立项课题来自普通高校,其次为“211”重点大学,所占比例将近总课题数的1/4,两者之和所占的比例为总立项课题数的83.1%。成人院校、职业院校和研究机构的立项总数一共才13项,立项数量和高校相比,差距极其明显。

2 单位所在区域

根据单位归属地区频数统计发现,在77项全国教育“十一五”规划成人教育类立项课题中,东部地区立项数除2009年较之前有所回落外,总体呈递增趋势;中部地区除2008年没有立项外,总体立项数也是呈递增趋势;相反,西部地区除2006年和2008年没有课题立项外,总体立项数目呈递减趋势。2006年至2010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立项课题总数形成了强烈反差,东部立项数目远远超过中、西部,且大于后两者立项数目之和。从每年各地区立项课题数也能有明显体现(详见表2)。

统计分析还显示,根据立项课题所属省区频-数高低排序,共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单位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成人教育类课题立项,其余的如山西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没有立项数。其中浙江省立项数目最多,其次为北京市12项,然后江苏省8项。立项最多的三个省级行政单位依次为浙江省、北京市、江苏省。与地区分布类似,省区分布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且更为直观。除地区差异较大外,地区类差异也非常明显,同处于东部地区的浙江省和广东省,课题立项数就相差13项(详见表3)。

3 单位排名

另据统计分析显示,77项课题共有60家单位参与立项,课题的单位分布较分散。对所有参与立项单位进行频数统计发现,频数前11名的单位立项课题数为29项,超过总立项比例的1/3,为37.7%。立项数目比较多的院校分别为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河南大学、西南大学,分别为5项、4项、3项、3项(详见表4)。浙江高校在成人教育研究立项方面,显示了较强的实力。

三、“十一五”期间我国成人教育立项研究的现状

总体来看,近五年来除2008年较2007年成人教育立项研究有所回落外,我国成人教育立项研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发展,随着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步伐的推进,成人教育正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重点话题,立项研究逐年增多。

(一)立项课题总数虽有所增长,但成人教育地位并未得到重视

2006年至2010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成人教育类的立项课题总体上来说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立项课题总数上从2006年的5项上升到2010年的35项,增长幅度为0.69%。数量上有所增加,但成人教育地位并未因此而得到更多的重视,主要表现在:首先,数量的增加,并不是因重点立项课题的增加而增加,其主要增加的部分是成人教育专项立项课题,成人教育专项立项课题从2006年的5项增加到2010年的35项,而专项立项课题,是没有经费支持的,经费来源主要由各立项单位自筹;其次,与同期其他教育类型立项课题增加的情况相比,成人教育类立项课题增加的数量是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总立项课题增加的基础上得到增加的,其所占的比重并没有多大提高,如职业教育类立项课题同期从2006年的14项增加到2010年的70项,其增长幅度为3.36%,五

年间重点课题立项所占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的比重为7.73%,而成人教育重点课题立项比重只占2.16%。

(二)立项研究主体虽广泛多样化,但主要集中在全国高等学校

“十一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成人教育类立项课题所属单位广泛多样化,从“211”工程大学、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院校、职业院校到专门的研究机构,都有立项研究的课题,基本涵盖了各级各类的教学科研单位,但所属的立项单位,却主要集中在我国高等学校。数据显示,普通高等学校立项45项,占立项总数的58.4%;“211”重点大学立项19项,占立项总数的24.7%,而两者之和高达64项,占立项总数的83.1%。相反,其他三类教学科研单位总立项才13项,占立项总数的16.9%,两者比较相差较大。我国目前承担成人教育办学的单位主要由高等学校组成,立项课题主要集中在高等学校,一方面显示了其强大科研实力,另一方面更是其办学水平实力的体现。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市场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后,成人院校、职业教育院校甚或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也都积极参与到了成人教育的办学中,它们站在教学实践的第一线,因此,不能不受当前研究实力和办学水平影响,而将更多的科研立项机会分给发展较为成熟的高等学校。

(三)立项课题布局虽多呈分散状,但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

“十一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成人教育类立项课题分布比较分散,区域上东、中、西部地区都有相关立项的课题;所属省份涉及全国的17个省、市、自治区;在总共77项课题中,有60多家单位有立项课题。布局上来说虽呈分散状,但基于立项频数的考量,发现立项课题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具体表现为:第一,区域上,东部地区立项56项,占总立项课题的72.7%,比中、西部立项课题的总数还多35项,可见区域立项课题分布集中在东部。第二,立项课题的所属省份虽分布在全国的17个省、市、自治区,但主要集中在浙江、北京、江苏、上海、山东等东部经济发达身份,立项数分别为17项、12项、8项、6项、5项,5个省市总立项48项,占总立项数的62.3%。第三,立项课题所属的教学科研单位虽60多个,但从立项数排名前11位的情况来看,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的占据6个席位,分别是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立项数分别为5项、4项、2项、2项、2项、2项,6所教学科研单位总立项17项,占总立项数的22.1%。

四、对“十二五”期间我国成人教育立项研究的思考

“十二五”期间,一方面,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以及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推进,成人教育将获得发展的春天;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转型,大众化教育的普及,成人教育自身完善的需要,所有的这些,都将为成人教育的发展提出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强对成人教育的立项研究将显得至关重要,结合“十一五”期间成人教育立项研究的现状特点,“十二五”期间我国成人教育立项研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给予重点关注:

(一)加强立项研究,提升成人教育地位

成人教育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新教育形态,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承载了不同历史阶段需要担当的任务。然而,我国当前成人教育的发展随着高校扩招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出现了生源逐渐减少、办学质量亟待提高等问题,给成人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难度。一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各种政策强调发展成人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有的省份地区还通过立法加强成人教育发展,如2005年,十届福建省人大常委在大陆地区率先制定了《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实现了福建省从政府机构、到民间组织社团,在法规、制度、组织上重视成人教育的发展;同时,各级各类成人教育办学机构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如某些办学机构进行学分制的尝试,所有的这些举动都是为了增强成人教育的吸引力。但由于“重普高、轻成教”的传统观念已深入人心,要改变人们鄙薄成人教育的现状还需要很长时间。所以大力宣传成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成人教育的发展,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

作为指导实践开展与实践经验推广的成人教育研究因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独特的科研体系,从而增加了研究者们探讨的难度。但就目前成人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急需一大批高水平、针对性强的研究成果来指导成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成人教育研究和科研工作者们提出了较大的挑战。而应对挑战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成人教育研究对成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在行动中增加成人教育类全国性立项课题的比重,提高立项课题的级别,采取委托或招标形式号召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或科研机构参与成人教育研究,从而达到思想和行动上切切实实提高成人教育研究的地位和水平。

(二)注重机会公平,统筹成人教育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基于这样的前提,注重教育科研机会公平也应成为教育公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成人教育研究与其他科学研究一样,也需要一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的支持,并且其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科学研究的进展与成果。上述分析显示,成人教育类立项课题严重倾向集中于普通高等学校,特别是个别学校,虽然这和经济、政治、文化、科研能力等客观因素有关,但实际上已经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

要更好地统筹成人教育发展,就应该注重机会公平,具体说来,可以采取以下两种途径得以更好地实现机会公平,统筹发展:一是应强调研究实力较强的科研机构通过“学术帮、学、带”等途径,采取对口支援的方式,通过课题的共同申请、共同研究、合作出成果的形式,提高其他成人教育科研机构的研究水平;二是审批部门可以考虑在不影响整体研究水平的情况下,基于“严进严出,区别对待”的原则,适度放宽对科研实力相对较弱的研究单位的批准限度,只是在结题时做到严格把握就可以,以此激励更多的科研机构参与到成人教育的研究中,并由此通过大量的科研实践经历逐渐提升自身科研水平。

(三)关注区域弱势,实现成人教育均衡

成人教育课题的立项分布的广泛化,有利于实现区域成人教育的均衡发展,但上述数据分析显示,“十一五”期间,成人教育课题的立项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应该承认一定经济实力的支撑有利于更好地进行课题研究,但忽视弱势地区成人教育的立项研究,由此导致的恶性循环,将更加助长区域成人教育的不均衡发展。

基于这样的前提,就必须关注我国各地的区域弱势,加强该地区的立项研究,最终实现成人教育区域的均衡发展。当然实现成人教育区域的均衡发展,并非追求区域成人教育质与量的绝对平等,而是要实现成人教育的总体进步,使其能惠及更多的社会公民,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首先,应加强东、中、西部成人教育研究机构的建设,对现有成人教育研究机构和布局进行微调与完善,进一步加大中、西部成人教育研究机构的建设,加强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成人教育研究机构的联系,修好内功,创造条件争取更多的立项研究机会;其次,可以在立项经费资助上尝试区别对待,对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立项课题,可以适当降低资助额度,而在中、西部非经济发达地区,则可以在立项资助上给予更多的经费支持额度,解决研究经费短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学科发展调查[J].教育研究,2010,(9):17―36

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工作能力为目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的设计思路,以期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职业价值观。

【关键词】连锁经营管理 理实一体化 课程设计

“理实一体化”课程是采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课程,它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调“教学做”一体化。本文以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就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的思路做一粗浅的探析。

一、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内涵

理实一体化课程指的是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课程,理实一体化课程要求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法,即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某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融于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由同一教师主讲,教学环境直接安排在实训中心,来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的思路

(一)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作为设计理念

我们在教学中提出“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学”的思想,就是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因此,课程设计的首要思路就是要考虑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及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

考虑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在课程设计上就要注重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够用,增加实践教学课时的比例,充分利用好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考虑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在学习中就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在实践中有所创新,培养学生持续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在进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时,可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指导,让学生了解自己,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样就从现在教学实践中的只关注职业的基本因素(任务、岗位、技能、知识)转变为关注职业的次级因素(如职业生涯的发展、工作环境等)来对学生进行培养。例如,我们在设计实训课程时,就先设计了连锁门店的理实一体课程,通过模拟连锁直营门店的真实场景,让学生扮演连锁直营门店业务中的不同角色,根据真实业务数据,操作相关单据,处理业务活动,实训内容包括 有连锁直营门店向总部请货、补货、零售销售、退货等具体岗位技能。随着学习的深入,又设计连锁总部的理实一体课程,从信息技术、营销技术、人力资源管理等多方面培养学生潜在的发展能力。

(二)课程的设计能体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从事一项职业,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活动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和相关的专业知识;方法能力是指从业者在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社会能力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人际交往、职业道德等,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统称为专业以外的能力。

在设计课程时,应以能力为本位,综合考虑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方面的要求设计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组织。

(三)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坚持行动导向教学法,设计教学内容

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在很早就提出“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主张,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其中,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论”的核心。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做一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动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发感悟,不断提升和创新。

高职课程要求紧随工作岗位要求,因此我们的教学内容以工作流程分析入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充分考虑其典型性、真实性、完整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例如,在连锁门店开发与设计课程中,就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市场调研、门店选址、门店开发、门店内外部设计等几个项目的工作任务。让学生亲自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明确任务后从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到评价反馈这样完整的工作过程,都要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例如《超市营销实务》课程,我们就组织学生到超市进行实践,在课堂上就明确任务,要求学生针对超市某种在售商品进行促销方案制定、促销方案实施、促销效果评价等多个任务,任务完成后,还要求学生回课堂进行总结。这一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多日都沉浸在喜悦或沮丧之中。

通过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动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发感悟,不断提升和创新。

(四)设计真实与模拟相结合的教学环境

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离不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场地的一体化。一方面要在校内模拟的环境中边学习边实践,这主要是通过校内模拟实训室、工作室来进行,另一方面要在真实的环境中边工作边学习,这主要是通过实训基地和毕业实习来完成。

对于实训环节应该如何持续进行,像链条一样连续运转,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作者提出了一点粗浅的建议,即建立“三个课堂”联动的机制,第一个课堂是正常教学的课堂,通过设计相应的实训项目来完成;第二个课堂是在课堂外但是在校园内,通过设立校内工作室的方法让学生参与真实的实践,学生和教师一起承接相关的咨询项目;第三个课堂是在校园外,我们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连锁企业兼职小时工,践行自己在学校学习的各种知识,同时如果遇到实践与理论冲突的地方,我们还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三个课堂”有机结合,环环相扣,使我们专业的学生始终处于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中,理论知识的转化和应用程度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明显。

(五)设计以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评价机制

因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教学做一体,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就不能沿用传统的评价模式,而要以过程为导向,不仅要评价学习效果,更要评价学习过程,包括学习方法的评价,学习效果的评价和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在评价中,要注意评价标准的制定。

为了保证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效果,建立一支理论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是关键。

【参考文献】

1、闵清,浅论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教育创新,2009(4)。

2、谢红霞,浅谈酒店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的设计[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9.10。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