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

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

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范文第1篇

摘 要: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从系统模块化管理的角度出发,对工程技术和专业设计课程进行整合,提出以设计流程为框架,以人机工程学和产品设计为知识模块主线,以企业项目为课程关联的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课程体系;系统;模块化;关联

中图分类号:J5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212-02

一、原有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知识模块划分不细致,实践教学训练不系统

原有的专业培养计划围绕工程学和设计学等两大知识模块设置相应课程。两个模块的课程内容联系性差,相互独立、自成一体。与工程相关的课程教学偏工科公式算法,不重设计项目的案例分析,与设计表达相关的课程教学偏艺术创作,唯造型论。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缺乏延续性和系统性,所学知识无法交叉应用。另一方面,实践教学训练不系统。由于教师布置课题的选题和时间分散的原因,使得学生无法系统、深入地对一个课题进行研究,设计结果戛然而止在外观造型设计的表达上,无从谈及产品材料、结构、功能以及生产、市场、经济等深层次问题。最终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但是对设计仍缺乏系统的认识,更不用谈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人才培养方向单一,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薄弱

过去一段时间,广西的工业经济发展落后,工业设计意识相对广东、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而言比较淡薄,生产对工业设计人才需求的数量增长相当缓慢,从而导致了专业在学科发展上,向区外谋求“产、学、研”合作机会。本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多数也选择到沿海工业发达地区就业,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则依据上述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而定,没有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及时整调人才培养结构,以致人才培养方向单一。本科四年,学生接触最多的设计内容就是电子产品,导入课程的设计项目的选题则多是来自广东、深圳等地的生产企业。但近几年上述地区的工业设计专业就业市场日渐萎缩,广西反而由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大量设计人才。作为高校,采取有效的教学体系应对就业市场的风云突变则是当务之急。

二、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思路

(一)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改革的目标

工业设计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拟达到以下三个主要目标。第一,毕业生能够直接服务于广西区域内的企业。通过工业设计课程的改革,学生能够实际参与很多具体企业的项目,让设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得到一定的锻炼,从而能够独立开展设计工作,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让学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第二,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融合,广泛开展与地方企业的合作。通过企业这个平台,让学生得到更多实践的机会。在课堂上引入企业的实践课题,为企业进行产品创新设计、企业形象、产品形象设计及品牌的推广等设计活动。第三,通过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二)工业设计课程体系优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工业设计课程体系优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在符合经济需求和发展的前提下对现行的培养目标进行调整,并用相应的课题体系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工业设计专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这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一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革新,都以此作为衡量尺度。具体实施方案为,梳理知识模块,进行优化整合建设,改变目前课程设置随意而松散的情况,使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更系统、全面。并通过相关课程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进而进一步提升创新设计能力,确保学生能适应新形势下就业岗位的要求。最终,通过对专业主要技术和设计课程进行梳理,掌握各不同类别课程之间的关联,在保证课程教学独立性的同时,加强不同课程之间知识的延续性。从模块化知识的系统性管理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体系的优化改革。

三、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实践

(一)明确优化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

模块化课程体系,即将一个专业整个课程结构以模块化的形式进行构建,将几门课程组成一个大的模块,几个大的模块组成专业的课程计划。原有的课程体系分了工程学和设计学两大模块,但是不够细致,无法适应日益细化社会分工的就业市场的变换。因此,优化模块化课程体系应从就业市场的角度出发,意即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出发,构建“宽基础、活模块、切合市场”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知识模块之间有一定联系,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各自开展教学。在项目研究中,选择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产品设计创新能力进行细分知识模块的优化改革。重点加强模块的划分、教学安排的层次性和合理性。以设计的流程所应用到的知识进行模块梳理,同时也作为教学计划安排的首要原则。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模块之中,采取有效的手段提升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效果。

(二)以“人机工程学”、“产品设计”为核心课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践

优化的课程体系以人机工程学和产品设计为专业课程体系主线,重新梳理知识模块,进行课程整合,并且在原有模块的基础上增加与市场发展、品牌塑造密切相关的营销学知识。将设计流程各阶段应用相关的相关专业课程通过核心课程而组织起来,打破课程的条块分割方式,建立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的相互联系,建立“以人机工程学和产品设计为专业课程体系主线,重新梳理知识模块,从而增强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性、提高教学实践环节效果”的全新体系。课程结构关系如图1所示。

依据上述体系,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主要异动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原有的产品设计(电子产品为主)课程基础上,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增设旅游产品设计方向,即划分“电子产品及界面设计”与“旅游产品设计”两个专业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方向进行选课,增加了课程的灵活性和对就业市场的适应性;第二,人机工程学课程安排在产品设计课程之后,作业布置延续产品设计课程的项目,针对已完成的产品设计方案进行针对性的人机分析,保证了课程内容的延续性;第三,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在产品设计课程后安排更深入的专题探讨,设置偏以产品改良为主的专题设计研讨和以概念产品开发、文化创意为主的设计研究等2个课程,学生按自己的学习情况和研究深度进行选课,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差异;第四,更改课程名称,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例如,将“市场学”课程名称改为“产品设计与营销”,强调市场与产品设计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组织中,基于项目教学法,引入一组与地区产业发展、地方市场有联系的课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其中1-2个课题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在课程体系所涉及的专业课程教学及实践环节中,学生以小组形式围绕课题进行学习和实践。选定的课题,贯穿于课程群相关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之中,建立起不同课程之间的联系,带动相关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更便于学生理解各知识模块在设计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改变了过去各个课程各自为政,课程之间缺少有机联系,学生学习难以深入等的问题。不仅使学生深入系统掌握设计理论和实践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过程中培养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地缩短教学与实际企业、市场的距离,同时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除了模型制作、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纯实践课程之外,还在基础设计、工程技术基础、产品设计等10余门课程的课时中减少理论授课学时,增加实践课时,用以完成各个课程中所布置的课题设计。另外,在课题的设计上,要求任课教师采用具有实际生产背景的企业课题。设计实践由教师指导学生以工作室制度教学或以设计竞赛组织的方式开展,并要求学生利用毕业实习和暑假社会实践,驻厂实践,使学生尽早了解造型设计与材料、工艺、结构、经济成本的关系,并在设计实践中贯彻这种系统设计精神,明确企业对产品设计师的要求,感受企业的实际设计氛围。此外,还邀请企业设计人员直接参与教学,以座谈会、作品点评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和生产企业相关人员近距离交流、学习的机会。从教学效果上来看,将企业课题以企业冠名的设计竞赛的方式组织所有学生参与设计,由委托方进行指导、评审,并将录用方案做出样机,拉近了学生和企业间的距离,减少对设计实践的恐惧感,这对增加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很有益。全员参与竞赛的课题导入方式,相对传统的、针对部分学生的“精英”工作室制度的教学模式而言,扩大了教学改革的受益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兼顾了教育的公平。

四、结语

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工业设计课程体系改革虽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不够深入,教学的过程管理未形成规范,教学效果的评价没有建立体系,等等,都是下个阶段的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项目来源: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五批立项启动项目 “面向广西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工业设计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09C030)结题成果。

参考文献:

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 模块化 课程体系

注:本文为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04066

随着我国外贸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与社会对于大量复合型的外贸人才。高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培养优秀外贸人才的前提和基础。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

一、模块化课程体系简介

模块化课程体系是在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与要求的前提下,把课程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选修课及综合技能训练课五大模块。进一步突出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并能根据企业的反馈整合课程,优化结构,符合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

全球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国际贸易领域对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国外在高职教育方面有很多成功先例。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等。其主要特点是实践环节的加强,由以前的学校办教育转变为企业学校合办教育。

国内各高职院校也在努力探索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比如《高职院校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等课题。但是大多没有把综合技能训练课作为单独的模块分离出来,各门课程之间重点不突出、主次不分。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校根据企业反馈对课程进行灵活调整。模块化课程体系既强调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又能有效协调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能有效促进复合型外贸人才的培养。

二、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

根据对外贸行业、企业以及社会调查,了解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同时考虑商务外语专业特点及心理素质的要求。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的内在联系和本专业的成长规律、认识规律,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形成模块化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在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建立中可以通过开展校企合作,促进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结合。因此模块化课程体系包含了如下主要内容。

1.通过对外贸企业以及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学生的调查,分析,总结外贸型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把各种要求与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各模块一一对应,综合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各模块的教学特点,删去没有存在意义的课程,增加新的课程。研究出一套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实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分析和总结高职院校现有的商务英语各门课程在模块化课程体系中所处位置,所占比重。重点找出那些与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不协调的课程。

3.研究符合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教学方法、教学规律,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不断总结提高。为商务英语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模块化课程体系按照“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素质为核心,以培养英语交际能力和商务操作能力为主线,通过课程的合理整合,优化整体结构”的课程体系设计与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形成商务英语专业以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选修课及综合技能训练课五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并根据企业学生的反馈,对各模块进行适当调整。公共课、专业选修课突出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专业基础课体现了英语基础的培养;综合技能训练突出了对具体职业技能的培养。

模块化课程体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行性和专业性,高职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育的特色得以凸显。充分体现出人本主义的特征,能充分体现和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

三、模块化课程体系当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各个模板具体课程的设置,不仅要体现各自培养能力的特点,还必须与所招收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紧密结合。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则需要加强专业基础课的比重。不能一味地强调能力培养而忽视英语基础。最后造成学生最基本的英语基础也不具备,那就成了空中楼阁,走向了强调应用能力的极端。

2.将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结合起来,找出毕业生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对课程体系各模块的具体内容及比重进行调整,提高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

3.如何根据就业岗位对商务英语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调整实训课程。使每一门实训课程都能针对某种重要技能进行操练,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外贸人才。

参考文献:

[1]林添湖.《试论商务英语学科的发展》发表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4期

]吴敏.《谈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研究》发表于《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第35期

[3]李丽.华《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模块教学现状研究》发表于《疯狂英语(教师版)》,2007年第3期

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范文第3篇

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具体到专项技能,尽管综合素质备受重视,但是人才的综合素质建立在单项模块化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特点是融合了多学科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复杂的学习体系会造成重复性的低效率,要保证学生能够在短期内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就需要从课程体系的模块化开始。

关键词: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就业能力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它融合了电脑操作技能和艺术设计两个方面,因此在培养人才时对人才的要求标准较高。特别是在信息化社会中,电脑技能已经成为人才所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但是,电脑技能在融合了艺术设计相关内容后必然会有较为复杂的知识脉络,要厘清交叉的新兴学科就必须将其模块化。模块化可以使学科知识体系化,教师能够有重点地进行知识讲授,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模块化教学的内涵

以往的教学模式中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的要求脱节,这就造成了学校培养的人才在能力上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为了改变这种困境,需要将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明晰化,用模块化的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模块化教学,简而言之就是将学科知识体系分成相关的模块,在模块的范围内确定学习的目标和任务。电脑艺术设计是一门融合电脑操作技能和艺术设计理论的学科,在教学上对理论和实践都提出了相应的目标。以往的教学以教师为核心,以教材为主,而模块化课程体系要求转变这种教育理念,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实践。模块化将学习内容类比成工厂的程序性生产,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分都成为单独的成分,但是在组合后又能够成为一个整体。它将目标细化,将流程线条化,能够给人清晰的认知,从而使学生快速了解相关课程内容。

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课程模式

模块化课程模式的建立要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还要和学生的学习状况相结合,专业课程在设置上可以将具有相似性的课程合并,整合现有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根据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课程可以模块化为三个部分:公共基础模块、专业技能基础模块、艺术鉴赏模块。

1.公共基础模块

电脑技能种类较多,有的技能是社会普遍要求的,有的只是专业需要,因此在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需要将具有公共性的课程分离出来。公共基础模块中的相关学科知识是对电脑技能的基础性介绍,把握这些知识是为未来更深入地学习电脑技能奠定基础。公共基础模块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科基本常识,树立正确的学科导向。

2.专业技能基础模块

专业技能基础模块是为了培养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在这一模块中,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电脑技能操作,特别是相关的软件模块与平面设计模块,学生能够有侧重点地深度研究学科发展的状况,能够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学习的专业技能。以Photoshop为例,学生可以在专业教师的帮助下,研究软件在专业发展上的利用途径。

3.艺术鉴赏模块

艺术鉴赏模块是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中的关键部分。电脑艺术设计专业除了要求学生具备相关的电脑技能,还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地进行艺术鉴赏。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将具有美学培养价值的课程安排在电脑艺术设计教学中,安排专业教师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将鉴赏与教学融合,使学生在领略艺术魅力的同时开阔视野,激发学生艺术设计的灵感。

三、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的路径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首先需要明确专业的发展特点,根据学科知识的特征系统优化教学资源,具体而言,就是要将相关的知识系统化,为学生提供一种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安排。当然,在模块化建构之后还需要采取其他方式保障实施的效果。

1.适应社会需求,完善课程体系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有自身的专业培养目标,在社会中也存在相应的职位与之对应,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社会职位的需求变化,及时完善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内容。特别是要根据专业能力培养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有步骤地培养相关专业能力。

2.优化师资力量,科学选择教材

模块化课程体系建构在宏观上保证课程结构的合理性,但是课程的实施还需要专业教师利用科学的教材来完成,这就对教材和教师提出了标准和要求。教师应当熟练掌握电脑技能知识,同时具有艺术鉴赏与评价能力,并能够在模块化课程教学中改善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选用编排科学的教材,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3.加强教学实践,融合创新意识

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以往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知识当作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而在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中,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电脑技能方面的知识。同时,学校创建的相关教学平台能够有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艺术鉴赏模块,学生的艺术灵感和创新精神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

作者:尚冬华 单位: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段晓允.电脑艺术设计在三大构成中的应用.才智,2014(17).

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商务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课程开发

教学内容模块化,就是根据商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将商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具体划分为三大模块,即素质教育模块、文化基础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其中文化基础模块和素质教育模块由若干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组成,而专业技能模块则依据专业技能特点,由若干子模块构成,每个子模块又由一系列的教学主题组成。这里所说的教学内容模块化,主要指商务管理专业技能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这样,就形成以商务管理专业技能模块为主干,文化基础模块和素质教育模块为两翼的新的课程体系。专业技能模块,是将原来的商务管理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按照新的理念和一体化教学要求进行重新整合而形成的教学单元。这种教学单元,我们叫做模块课程。模块课程在我国职业教育界是一种新的课程类型,并没有多少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笔者认为商务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开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以商务管理专业岗位群职业技能为基础,构建专业技能模块课程体系

这是模块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这个思路打破了原来将生产实习作为一门单独课程的传统,代之以国家职业标准为核心的结合企业岗位实际需求的专业技能模块课程体系。

这个体系由横向和纵向两轴构成:横向为一定等级职业资格专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构建,表现为技能模块一、技能模块二、技能模块三、技能模块四、技能模块五等,各技能模块之间呈递进式关系,且每一个技能模块都由若干等值交叉的链状教学课题来支持;纵向为同一专业技能课程体系从中级职业资格渐次递进到高级和技师职业资格,表现为中级技能模块、高级技能模块和技师技能模块。

各模块之间、模块内各主题之间,在内容安排上按照专业基础知识,后专业知识,再将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合二为一,把原来自成体系的理论教学内容分解到模块和主题中去,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形成“专业入门知识准备实训操作技能鉴定”这样一个新的专业课程构建模式。模块之间和模块内部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层层推进,保证了教学过程的有序性和专业技能形成的渐进性。

二、按照工作结构设计商务管理模块化课程体系

引入工作结构的理念,按照企业工作流程来设计商务管理模块化课程体系。工作结构是对工作过程体系的分解,工作过程体系是一个实践体系,这一体系不是按照知识之间的相关性,而是按照工作任务之间的关联性组织的。课程开发的两个基本要素是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和课程内容的编排标准。

三、贯彻“理实一体化、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模块化课程开发原则

“理实一体化”原则解决的是专业理论课程和技能实习“两张皮”的问题。商务管理专业技能模块以训练课题为纽带,联系相关学科知识,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将一定比例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的内容划入课题。学生在一个课题的学习过程中,将做和学进行有机结合,既注重专业技能训练,又掌握相关专业理论知识。

“工学结合”原则解决的是学校教育和企业脱节的问题。每个模块教学课题的设计首先应考虑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且许多课题就取自企业工作过程,保证学生的技能训练对企业工作具有最大的适应性和匹配性。

“任务驱动”原则解决的是理论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一个模块由若干课题组成,而每个课题必须是一个具体的可完成的工作任务。每个模块由若干工作任务来覆盖商务管理专业的基础技能、通用技能和专项技能,包括一定的方法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最后用一个综合任务来整合各项技能,使之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四、进一步优化模块内容、设备和师资

优化模块内容是使各模块内的教学内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其核心就是明确该模块内的若干核心技能点,其余则根据学生特点、企业需求以及专业技能等的更新变化进行动态优化,在对模块的不断维护中保持模块内容的动态平衡性和不断与时俱进的科学性。

根据模块配备相应的设备和师资,解决的是设备充分利用和师资队伍建设新方向的问题。要使传统的一物一用变为一物多用,使学科型师资变成企业中的能者。有了这些,模块教学才能得到真正落实并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加大商务管理模块化课程开发投入,组建团队开发模块课程校本教材,研发专用教学设备,建立一体化教学实训中心

学校应加大对商务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开发的投入,鼓励教师从教学课题开发入手,组建团队编写模块课程讲义、校本教材,在使用中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学校通过科研立项、评审、奖励机制鼓励教师特别注重开发“四新”含量高、综合技能强、教学效果好的校本讲义、教材,对特别优秀的推荐到部教材办公室作为全国通用教材、规划教材正式出版。

六、进一步优化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和路径,深入实践

为了更好地实施和推进商务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开发,学校应不断修缮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路径。每个模块化课程由2名教师组成教学小组完成具体的模块化教学任务。教学小组根据教学标准制订授课计划,拟定实训场地和器材使用计划,按规范备课和实施教学。

参考文献:

[1]戴勇.高职模块化课程开发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2004.

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高职涉外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根据涉外旅游市场的需求来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涉外旅游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4个模块、3个阶段、有目的的教学设计明确了教学目的,优化了课程安排,最终达到培养符合涉外旅游市场需求的人才的目标,同时符合涉外旅游专业教育的内在规律和学生个性发展。

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对外开放,涉外旅游市场迅速发展起来,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高职院校在原有的旅游管理专业基础上纷纷开设涉外旅游专业。高职教育具有两个属性,一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属性,一为高等教育的属性。目前,我国高职涉外旅游专业课程体系中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这两个属性,尤其职业技术教育属性,导致高职涉外旅游专业培养目标不准确,培养方式与就业有差距。课程是教育的核心问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等学校的课程。课程设置指学校为学生所提供的教学科目和教学活动的安排,课程设置的结果就是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性课程体系和实践性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根据一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由相关学科知识及实践环节按一定比例及逻辑顺序排列组合而成的知识系统。”高等教育的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的设置,尤其取决于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发展水平。

1当前高职涉外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特点

高职院校的涉外旅游专业从设立之初起,各学校就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但是尚未对此达成共识,一致认为缺陷不少,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1.1课程体系专业定位模糊

目前,高职涉外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普遍体现出定位模糊的特点,没有认清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职业中专的区别,出现两个极端,部分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盲目向普通高等院校看齐,使培养出的人才没有明显的高职特色,实践能力达不到要求;部分的高职院校把涉外旅游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满足旅游业大量需要的初级技术职员和一般服务员的层位,为保证高就业率,而不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效指导,学生潜力无法得到可持续的充分发挥。

1.2课程体系与就业脱节

课程体系的制定者对旅游行业和就业市场的了解不够,闭门造车现象突出。教师到行业从业很少,造成课程体系死板僵化,教学内容与学生就业需要严重脱节。教学手法传统单一,不能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学生毕业后还要再一次进行实践学习,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成本。

1.3课程体系带有拼接色彩

高职涉外旅游专业课程体系拼装特色,主要表现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各类课程、外语课程的简单加和现象,导致涉外旅游专业往往成了旅游管理专业的附属专业,没有自己的专业特色。进而造成课程体系的内在联系性差、系统性差、教学内容的重复、外语课程和旅游专业课程分离现象十分明显。还有部分的高职涉外旅游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过多,涉及的知识涵盖了旅游专业相关学科的很多内容,学生普遍感觉到什么都学,但到具体应用时却感觉到了自己掌握的知识的深度不够,不能熟练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使自身的发展陷入被动,这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相违背的。

1.4课程体系受教材制约

当前市场上适合高职用的教材很少,受教材制约,导致外语教学与旅游专业知识教学脱节。比如现在在市场上就很难找到适合高职涉外旅游(韩语方向)专业用的教材,现有的大部分都是纯语言而没有结合专业的教材。由于在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考虑教材的问题,导致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只能把语言课和专业课分开开设,能进行双语教学的专业课很少。

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的涉外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原有旅游管理和外语两个专业的简单叠加,只是简单地在旅游专业教学中多设置几节外语课,或者是在外语教学中加入简单的专业知识;另外一种是完全就搬本科院校的设置方式,基本不考虑高职院校本身的特点。根据高职涉外旅游专业的定位,结合旅游市场的情况和用人单位用人的情况,涉外旅游教学有必要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构建具有高职涉外旅游专业教学特色、突职业教育、多学科结合的课程体系。

2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

模块化教学法(MES),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一种教学模式。“所谓模块,就是以一个主题为中心,将相关的知识组织在一起的结构。”模块课程体系,是指整个课程结构以模块化的形式进行构建,根据每一阶段的培养目标,将几门课程组成一个大的模块,几个大的模块组成某一专业的课程计划,也有人将之称为板块。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是根据市场需求先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该目标将课程分解为若干模块,同时,根据各个职业方向的不同要求,设计出职业方向课程模块,并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对应。模块课程体系以其灵活性与开放性受到高职院校的欢迎。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如下。

2.1就业导向确定课程体系的目标和内容

就业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考虑到了就业市场的需求,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瞄准职业方向并落实到具体岗位,就业方向在课程体系中清晰体现;课程设置指向工作需要,即根据职业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来确定课程内容,每个课程模块都有明确的就业指导目标,同时兼顾到学生学习发展的规律性。

2.2用模块化确定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

建设课程体系首先对行业就业岗位的能力进行分解,根据岗位的能力要求将课程进行模块的划分,将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为文化素质模块;再将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课程设计为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应用模块,以上两个模块为专业通用的课程;最后将职业范围内适用于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设计为满足就业需要的职业方向课程模块及职业技术模块,职业方向模块易于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衔接。学生潜力培养模块、专业素养培养模块和多个职业方向技能模块合成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

2.3模块化课程体系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模块化课程体系强调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所以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给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机会。在课程体系设计中通过选修课程模块和预实习选择专业方向的设计来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确定好的模块有的放矢,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所选的模块上,不断地钻研直到精通,强调专项技能的强化。教师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内容模块,做出相应的教学要求、指导和评价,让学生也能负责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学习活动,主动地学习。

2.4模块化课程体系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灵活性

模块化课程体系有很强的灵活性。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专门针对市场上对涉外旅游人才的需求来确定一些模块的学习,这一部分在设置的初期留出一定的时间,到需要的时候灵活设置,适时调整,可以通过选修课程和专业讲座等来实现。

3就业导向的涉外旅游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设计

构建就业导向的涉外旅游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要根据该课程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涉外旅游专业的特殊性,采取一些措施来进行。

3.1对涉外旅游市场进行调研

作为面向职业和岗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设计一定要与市场紧紧相扣。构建课程体系之前必须认真分析问题,有计划的到涉外的旅游市场和企业中去进行调研,确信将要开设的课程是目前企业需要和正在使用的。

首先,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编制过程一定要与企业相联系进行。组成由校内、校外人士(主要是企业的专家或管理人员相结合的专业委员会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

其次,对涉外旅游企业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涉外旅游专业对应的职业方向,确定职业方向所需知识、能力与态度的教育模块;分析每个职业方向模块应具备的专门技能和知识;得出相应的调研结论。

再次,调研人才市场和涉外旅游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每个方向的人才需求情况;根据调研情况对学生选修人数做调整,有必要的时候要通过竞争来达到合理的学生学习人数控制。

最后,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确定课程体系目标。设置高职涉外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要有利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实施,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体系改革必须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服务,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

另外,教师也应该增加到行业就业的经验。教师如果没有到行业锻炼的实践经验,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建立就不会符合市场的需要,教学活动也会与就业实际脱节。

3.2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实施

在市场调研和学科特点分析的基础上设计课程体系。设计课程体系首先以旅游市场就业需要为目标,分解目标,逐步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所以,涉外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要考虑涉外旅游市场的需要、教学时问和学科特点几个要素来进行设计,并且与实践教学联系。根据以上这些要素,构建高职高专涉外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框架如图1。

该课程体系的创新体现在4个方面。

(1)充分体现了“理论+实践”的高职教学原则。此体系中,实践课程不再是学生学习周期结束后的最后一项学习,而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整个过程始终贯穿着实践训练。第一阶段是通过学生到企业预实习的方式进行;第二阶段通过周末顶岗实习进行;第三阶段通过最后的毕业实习进行。3种实践方式的成绩最终都纳入学生学习的总学分中,在学习中,如果学生没有这3项的学分就无法拿到毕业证书。

(2)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原则。根据涉外旅游市场就业情况的分析确定学习目标,同时兼顾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基本素质的培养确定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把从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潜在能力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分3阶段完成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能3个方面的培养。根据“基本素质一职业能力一岗位技能”的培养方向,确定每个阶段的具体培养目标,然后在目标的指导下确定课程培养模块,最后分析这一模块中包含的课程内容,确定具体的课程体系。再根据市场的变化需求,灵活的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对于所有学生都必需掌握的核心内容,采用必修课形式,对于非核心性课程则采用选修课形式,以适应学生之间的差异,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学习时间上,适当的把暑假时间纳入课程体系中。暑假自主学习的时间,由学生自由安排,但是要求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的暑假学习制定评价体系纳入学分中。现阶段高校学生有两种来源,一类是参加工作后再参加高考的,还有一类是高中文理科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再考入高职涉外旅游专业来学习的,学生的目的性很强,其工作期间的实践可以算入学分中。高中毕业的学生由于没有实践经验,因而入学第一阶段学习结束后,要求学生自己寻找与所申请专业一致的企业进行为期2~6月的预实习,学校通过带班师傅的鉴定对学生进行考核并且纳入学生毕业学分中。通过预实习的过程,让学生对行业有感性的认识,以后的学习就更加有针对性,可避免学习的盲目性。

(4)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同步进行。课程体系设置中加强了外语的学习,但是不是单纯的加多外语课程的课时,而是在原有专业课上采用双语教学,形成外语教学的外语基础课程到专业外语基础课程再到双语教学专业课程的渐进培养方式,旅游专业知识学习与外语学习从原来的分开进行到同步进行转变。

4就业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支持体系面临的挑战

4.1学校教学管理制度

就业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实施,必将对传统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模式产生较大的影响,有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革。

首先,学校学分制度面临挑战。由于预实习、周末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加人到学生学分统计中,对学校学分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次,现行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模式面临挑战。该体系实施后,由于学生选修与选专业方向的影响导致班级设置会受到影响,班级管理、学生评优等出现新问题。因此,必须建立信息化的学生选课和成绩管理系统,排课方式将进行大的调整,选修、重修等也将遇到新问题。

4.2教材

目前,尽管开展高职院校涉外旅游专业的学校为数不少,但教材编写工作并没有能很好地满足高职涉外旅游专业实践的需要。

首先,专门教材较少。当前高职高专涉外旅游专业教材很大部分是本科院校教材的压缩版,针对高职高专涉外专业的教材很少,这些教材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偏难、偏深,课程内容不同程度交叉重叠。更有一些专业方向,尚没有相应的专门教材,比如韩语、日语方向等很难找到专业与外语结合得很好的教材,这为课程体系中双语教学的开展提出了难题。

其次,教材的更新较慢。涉外旅游专业的教材的老化问题严重,最新的行业信息难以很快反映到教材中来。教材跟不上课程体系的需要,导致最终出现课程体系向教材“妥协”的局面。限制了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

再次,技能性的教材较少。目前大部分教材普遍强调理论基础,技术应用性知识少。

4.3师资

课程是靠教师来实施的,合格的高职师资对于课程实施的效果至关重要。目前要实施这一课程体系,师资水平是一个很大的制约。

高职涉外旅游课程体系是应用性的课程体系,教学中也强调应用性,同时它强调外语的应用。它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有旅游理论水平,还要有旅游行业实践的背景,另外还要有专业外语能力。在专业课教学方面,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应用知识的途径与方法,同时要能进行双语教学。不但要懂理论,还要懂实践,能灵活应用双语的“双师型”教师是涉外旅游专业的基本要求,所以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能够进行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质量达不到要求。由于旅游业发展快,知识更新换代迅速,专业教师都比较年轻,因此,专业教师队伍不稳定,高学历、高职称和“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绝大多数教师未能及时得到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