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 习惯养成
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只靠努力和勤奋,还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坚持下去,一直朝着正确方向迈进。同时,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就很容易出现一些细小的错误,有时候很努力却没有什么收获,打击学生学习激情。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习惯养成,帮助学生高效学习。
一、小学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意义
小学教育阶段,语文学科作为一门重要课程,是学习各科知识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十分关键,并且与生活联系较为密切。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心理惯性,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较小,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十分有限,并且身心特点具有很强的发展性与可塑性,是培养其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黄金时期,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特别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就开始培养,为将来学习与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促进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还能帮助教学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反之,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与效果,甚至影响教学进度,十分不利于小学语文教学。
二、小学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教学要求
第一,自主性,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过程中,让他们通过搜集、阅读、整理、分析及实践与练习,依靠自身努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掌握学习能力。在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开放与自由,能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意识。第二,创造性,创造性往往由多个因素决定,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学习形式更加生活化,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需要而向整体,使小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应用开放式、探讨式与合作式等语文学习方式。第三,科学性,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教师应要求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较为细致,或者注重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通过培养其独立学习习惯获得学习成果,从而培养独立获取语文知识的能力,以此促使小学生逐步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小学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主要方法
1.提前预习的习惯。提前预习就是做好提前准备工作,既包括内容的准备又包括心理准备,对于老师要讲解的课程提前预习,能够了解所讲内容,通过对教材的提前阅读,知道哪里是难点,哪里不懂,这样老师讲解时才能有所侧重,对重点、难点进行加强,能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避免“眼前一片黑”的情况。教师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时,可以根据课程安排给学生制订学期预习、周预习、日预习的分步计划,对于预习内容及预习多少都有所安排,根据学生基本能力不能过多,也不要过少,取得预习最佳效果。
2.质疑发问的习惯。有了疑问要先独立思考寻求解答,如果三思而不得其究,则要进行发问,小学生由于年纪尚小,对老师存在畏惧心理,有问题时往往羞于开口,不敢提高,很多时候对于不懂的问题则是得过且过,这样问题压在心里,始终得不到解决。教师要和学生拉近距离,和学生打成一片,消除师生之间的障碍,对于不敢问、不善问的学生,要多鼓励他进行发言和提问,同时锻炼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敢于在人前讲话的能力,不仅向老师提问,还向同学提问,这样在问答之间,能够共同促进、共同成长。
3.细致观察的习惯。在各种活动中,让学生学会用眼睛观察,用心体会,只有细致观察,才会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首先让学生留心周围生活。引导并提醒学生观察,如观察植物的外形,或观察动物的动作,或观察不同事物的区别与特征,可从认知事物的形状、颜色、气味等方面入手观察。
4.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最好的老师,能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字词障碍,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因此,有经验的语文老师通常情况下很“懒”,总让学生动手查工具书,然后让学生讲解所查字词的含义;或定期开展查询工具书比赛,在比赛意识的驱动下,每个学生都不甘落后,非常主动地查询工具书,这样学生常常被工具书的威力折服,且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记得很牢固。
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具体操作步骤
1.控制时空,约束自己。每个人的行为大部分都会受情景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培养学生习惯的时候,应该在学生自制力还没有达到非常强的时候,教会学生适当控制自己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
2.若有偏离,及时调整。小学生正是玩心比较重的时候,生活环境不同,养成习惯不同,并且有时学生自制力差的时候会有很多坏习惯出现,需要教师有效指导,鼓励学生严格监督自己,还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监督,一旦发现偏离养成好习惯的节奏,就需要马上做出调整,如学生上课不认真,没有完成学习计划时,需要教师给学生开导,引导或调整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3.步入正轨,自由放飞。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制定正确的学习目标,而且朝着正确方向不断努力,就像一列火车慢慢启动,然后加速行驶,不断调整自己的路线,朝着自己预定的终点在不偏离轨道的情况下自由自在地行驶下去。人最困难的情况是养成习惯的时候,只要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学生就可以不用刻意约束自己,才可以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就是习惯成自然。
好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就会终生受益,课堂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师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学重要方面加以研究和实践,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虽然每个老师的力量微薄,哪怕如一滴水,但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参考文献:
[1]朱江.小学语文学习习惯培养方法.雪莲,2015.24.
关键词:美术教学; 行为习惯; 美术课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0-098-001
习惯是一种行为方式,是后天形成的,它是相对稳定的趋于常规性的条件反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进而使学习变得更容易。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理论依据
总结成功人士的经验以及对习惯的研究发现,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这几方面理论依据:素质教育理论、叶圣陶的养成回归理论和德育回归生活的理论。
1.素质教育理论
以德育为导向,以心育为基础,以智育为主干,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叶圣陶的养成回归理论
养成良好习惯的论述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79年,叶圣陶老先生在当前教育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更是强调:养成良好的习惯的重要性。
3.德育回归生活的理论
德育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和实际结合,同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必须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得到运用,养成生活中的习惯,这样德育效果会非常明显。
二、小学美术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策略
1.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教育
通过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它对于自身的重要性,要通过说服或者运用其他成功的事例让学生感同身受,也可以创造一定的条件让学生亲身体验。但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反复训练,耐心教育。如:在培养学生观察细致的习惯时,应该课堂上要求仔细观察教师的范画、挂图以及出示的实物的形体、色彩,课后让他们对实物的形体色彩进行总结,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点滴做起,积跬步然后成千里
“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培养好习惯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由点到面,由单项到系列,日积月累,这样自然而然的就达到了目标。华罗庚曾经说过: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知道什么就积累什么,时间久了积累的就多了,而且都是好习惯。要在短时间内养成一个好习惯都很不容易,更不用说养成多个好习惯了,所以齐头并进是很不现实的。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出计划,分步培养,从简单到复杂慢慢提高。我们要求学生和教师一起下苦功夫,通过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小学的美术课都是在语数外之后,在学习完这些课后学生会很疲惫,都有一种懈怠的心理,带的绘画材料、工具杂乱地放在桌子上,既影响美观,又不利于作业操作。还有部分学生的材料、工具不齐全,在作业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此时,教师应合理处置以缓解课堂气氛,例如安排不守纪律的学生表演小节目等。在下课前总结本课的内容,并说明下节课需要做的准备。这样下节课学生就不会手忙脚乱,有利于好习惯的养成,更有利于教学顺利进行。又如在培养学生作画姿势时,要求上不同的课用正确的姿势,听课时把手背到后面认真听课,这样长期坚持练习,学生良好的写生习惯就得到了培养。
3.对学生严格要求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年龄越小就越有可塑性。培养好习惯就需要长期坚持,不能有停顿,稍微懈怠一下不好的习惯就会抬头,以前的努力就会白费,有一次的应付不用心就会加强不良习惯,就会给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增加一块绊脚石,甚至前功尽弃。我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准备,在上课时不能乱动教学用具,不能在下面做小动作,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上完课后搞好环境卫生,在每个阶段都严格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加强训练学生有计划、按步骤地上课的习惯,并巩固加强这种习惯,使学生逐步变成自觉的行为,真正做到了“自动化”。
4.身教重于言传
俗话说: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对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不仅仅需要在口头上提一些要求,在行动上为学生提供模范带头作用更为重要。如讲课速度快慢适中,结构体例清晰,内容简明易懂,板书清晰,普通话标准,语音和蔼可亲,这些都会让学生对教师有很好的印象,学生会潜移默化的向教师靠拢。应该及时表扬学生在绘画中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对进一步进步有更大的动力,找到学习中的乐趣,而且教师应该有专业知识,展现出绘画天赋,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崇拜之情,这样更有利于良好的绘画习惯的养成。
三、总结
以上是笔者对培养良好的绘画习惯的理解及措施,通过对照小学生行为守则,结合美术课教学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美术教学形式,探索多种高效合理的途径,结合普通教育途径来矫正学生不良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学习习惯,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促进小学生茁壮健康成长。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有利于教师对班级的管理,使其他各科的教学也能井然有序,还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此外,这也是学校对家长负责的表现,充分表现了教师和学校的负责任能力。相信只要在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小学生在美术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会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缪勤丹.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营造和谐积极的美术课堂[J]考试周刊,2009,(45):90-95
关键词:学习习惯;终身发展;教育
教育是什么?叶圣陶说:“单方面来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科学归纳法的奠基人培根在谈到“习惯”时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研究表明,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是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而学生的学习习惯一般在小学阶段便形成了,到中学再培养着实不易。下文将分析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方法。
一、致力于常规学习习惯的培养
1.课堂上专心致志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现代教育的大部分知识来源于课堂,课堂上没听懂、没掌握,寄希望于补课,往往会事倍功半。
(1)到教室是为学习而来的
上课伊始,教师要告知学生:你要时刻记住,到教室是为学习而来的。这样,学生会跟着教师的思路很快进入课堂,进行积极学习。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当学生想偷懒时会督促自己学习。我在课堂上发现学生表情、眼神不对时,也会问:“你到教室是来干什么的?”仅仅一句话,学生会马上将精力回到学习上来。
(2)让课堂生动,疑趣结合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足见学生的积极思考往往是从“疑”开始,因此,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情境,将学生带进兴味盎然的课堂氛围中。教师往往只抱怨学生不听课、上课走神,殊不知这些可能是因为课堂教学内容不能吸引学生。故要想真正让学生专注于课堂,最根本的还是要求教师的课堂能吸引学生、愉悦学生,并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3)督促学生高质量地完成课堂作业
课堂作业是及时复习新知、发现问题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利用好这一教学环节。教师要落实新课改精神,保证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还课堂于学生。教师会发现,学生静静思考、做作业是课堂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2.独立于课后作业,一丝不苟
(1)先作业再玩耍
调查表明,绝大多数成绩优秀的学生都会把家庭作业、阅读书籍放在看电视、玩游戏之前。开学初,教师要制定班规: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做作业,要求家长督促,并将学生在家做作业的情况写在作业本上,若先玩后作业就写“先玩”;如边写边玩就写“拖拉”。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及时给予学生的表扬和批评,学生会在家校合力下渐渐养成按时、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2)独立完成作业
在小学低段,特别是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因学生识字量较小,不会读题,大部分家长会陪着孩子完成作业,待孩子作业写完,又仔细地检查,而后又守着孩子一个题一个题地改正,这样过不了多久,孩子就会养成依赖家长做作业的习惯,更不会检查。殊不知,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不会读题,题目一般都有拼音,让孩子独立完成,家长只需提醒孩子作业仔细、专注,还需检查就好,千万别包办代替。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更需在作业时专心致志,认真思考,作业是对当天课程的复习、巩固,遇到不会的习题,通过认真思考仍然不会,可做好记号,待全部作业完成后再问家长或教师。长此以往,就会养成独立作业、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新课改倡导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珍惜时间,学习有计划性
班级里,总有些学生上课迟到、作业拖沓,教师不断地催促,他却总是磨磨蹭蹭。这种不守时的行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后果会越发严重,长大后会将这种不守时的毛病带入生活、工作之中,足见“守时惜时”的重要性。
(1)教师自己以身作则,守时惜时
小学生模仿性极强,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自己守时惜时,会直接影响着学生。如每学期开学初,我都会告诉学生,看看谁会比老师更准时到学校。第二天我一定准时地在教室里和学生打招呼,表扬那些准时到校的学生。我努力为学生播下守时惜时的种子,让他们养成守时惜时的习惯。
(2)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在一定时期内能完成的学习计划,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新学期之初,让学生制定计划,可以有效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克服学习的被动性。
2.学会独立思考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会思考,故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尤为重要。
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专注、学会思考;在作业中体现守时、惜时、一丝不苟。让学生学会自我约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造属于自己的完美人生。
参考资料: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培养习惯
英语学习必须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因此可以说,英语学习的过程也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小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主要是指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
一、良好的听的习惯
要求:认真听示范发音,听清后再模仿。用心听他人说英语。学习英语是从“听”起步的。“听”是“说”的前提,没有“听”,就无从模仿“说”。只有听得清,听得懂,才能说得准,说得好。用心地多听他人说英语,有助于培养对英语的敏捷反应。因此,培养学生认真听教师或者录音的示范发音,用心听他人说英语是至关重要的。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爱模仿,模仿性强,但缺乏自控能力。课堂上,常有学生一听教师示范发音,就急于开口模仿,轻声跟讲,结果导致自身发音欠准,而且还影响了他人听音。因此,在英语起始教学阶段,教师就要训练学生静心听,可采用“手势暗示法”,即教师随着示范发音打手势“一、二”,这时学生边听教师发音,边看教师嘴形,注意观察其大、小、扁、圆及变化情况,做到看明、听清,当手势打“三”时,全班齐声模仿。这样,发音易到位,模仿效果好。小学生听录音跟说跟读,往往只满足于“听到”,能跟得上说,跟得上读,而不注意语音、语调、句重音、停顿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听清”,在播放录音前,可分步提出听的具体要求,使听一遍录音,便有一次收获。
英语课堂教学是小学生用英语交际的主要场合。其间,他们有很多听英语的机会。但小学生有意注意较弱,维持时间较短,特别是在听同学发言时易走神。教师除了向学生讲明专心听同学发言的好处外,在教学上要采用生动、形象、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特别要避免枯燥操练,开“定向长火车”,要多用“有意点叫”、个别提问,对活动与集体操练应频繁交替使用。同时在教学内容上设置“牵制性”提问,“逼”学生专心听他人说英语,不听,就无法参与。
二、良好的说的习惯
小学英语教材为“说”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所选内容均来源于学生学习及日常生活,为学生所熟悉的。教材具有科学性、趣味性、亲近性、实用性,为广大师生所欢迎。这是培养大胆开口讲英语的又一个有利条件。因此,教师得抓住时机,充分运用教材,从起始年级,培养学生良好的话的习惯。
首先,教师应十分注意发挥“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古人曰:“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用“师爱”去赢得学生的亲近和信任,使师生感情双向交流,密切师生关系,形成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克服怕开口说英语的紧张心理,开创敢讲英语、争讲英语、爱讲英语的局面。
同时,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优化教学方法,利用一切教学媒体(图片、实物、玩具、幻灯、投影、录像、录音、指套、木偶等等)创设情景,寓教于乐,让学生身置语境,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开口练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说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此外,教师要从课内到课外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机会。如:组织语言游戏、竞赛,开辟英语角,举办英语兴趣小组,排演英语文娱节目,强调师生间同学间用英语问候,要求学生把所学英语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对做得好的学生给予“小红花”、“小红星”奖励等等。以此造成说英语的氛围,激励学生多开口说英语。
三、良好的读的习惯
“读”对小学生来说,主要是指“朗读”。要求:正确拼读单词,响亮地、流利地朗读课文,语音、语调等基本正确。拼读单词有利于学生记忆单词,积累词汇。朗读英语有利于培养学生语音、语调、节奏、语感等。也有助于“说”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朗读英语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内容之一。“说”英语与“读”英语有相通之处,关系密切,两者相辅相成。学生朗读英语好与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示范。这是给学生“先入为主”的朗读音调印象。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重范读和领读。授课前,教师最好先自身整音,尽量与标准音带取得一致。在自身(或音带)范读、领读时,教师可配以手势以示升调、降调、重读等,加深学生的理解。以后还可指导学生在课文上标音调符号。一般来说,新课之时,不宜请学生领读课文,以免一个错,错一片,给纠正增添麻烦。在朗读语言材料时,须要求学生切勿操之过急,拿来便朗读,要先通阅,了解内容,理解含义,揣摩音调,然后再朗读。这样,朗读效果好。
四、良好的写的习惯
“写”对小学生来说,主要是指“书写”。要求:书写姿势、方法正确,斜体行书规范书写,大小写、笔顺、标点符号和格式正确。
小学生在学英文书写前,已学会汉字及汉语拼音的书写,且已养成一定的书写习惯,这对学习英文书写有利也有弊。就书写而言,二者有相同之处,但更有不同之点。对于书写的坐姿,握笔方法,两者要求相同。而汉字与英文在书写上差异很大。即使汉语拼音与英文斜体行书在书写上也风格各异。因此,英语教师必须利用学习正迁移,防止学习负迁移,对学生英文书写进行严格的训练。
时至三年级,仍有部分学生书写坐姿、握笔方法不正确。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教英书写时及时纠正,不能放任自流。启发学生加强自我督促意识,保持正确坐姿,握笔方法。特别要向学生指出,书写英文时,纸稍向左斜放,不要正放。
关键词:数学 习惯培养 主动质疑 合作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习惯就是教育力量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对教育者来说,习惯是本质现象之一,只有习惯才能使教育者把某些原则灌输到受教育者的性格、精神系统以及他们的天性中。”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过:“教育就是养成习惯。” 由此可见,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的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但是学生课堂气氛沉闷,听讲不认真,不敢提问题;有些学生做题时不审题,也不善于独立思考;有些学生对作业中做错的题目,不是找其原因,及时纠正,而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如果让这些坏习惯任其发展,必然影响学生日后的健康成长。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认为当前深入研究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既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目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听课、读书、验算、自习、预习、书写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为确保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内容
1.预习与复习的习惯。
2.认真听“讲”的习惯。
3.提出问题的习惯。
4.合作探究的习惯。
5.阅读课本的习惯。
6.认真审题的习惯。
7.认真作业的习惯。
三、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一至三年级全体学生。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方法及措施
(一)课题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形成研究内容,制定研究计划,理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目标、内容。
2.实施阶段:(1)搜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2)确定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具体项目;(3)召开家长会,发告家长书,争取家长的支持;(4)通过预定的课题要求和实施策略实施学生数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3.总结阶段:(1)整理研究资料,进行理性思考;(2)撰写研究总结报告。
(二)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个案法、总结法等方法
(三)措施
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个性,因势利导,期待进步。除此之外还要善于抓住时机,有效地对他们进行培养和训练。同时,在这一培养过程中,必要的监督手段将有助于学生消除懒惰心理。建立起课代表领导的数学组长负责的双层管理措施,能有效地检查同学们的预习、笔记、作业和复习的各个环节。教师还可根据这些步骤的落实情况即时调整课堂,并可实施分层上课、分层练习、分层布置作业,在义务教育阶段真正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
五、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自申报课题后,数学教师全力以赴,积极投入到课题研究中。根据研究的分阶段性,特别设立了低、中年级的研究,不同的年级进行不同方面的研究。中年级由成丕林、修嵘嵘、刘艳芳负责,低年级由周彩霞、杨宗兴、贺贤波负责。
六、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