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课堂的利与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认识多媒体的利与弊
1.多媒体有助于英语教学
(1)提高学生兴趣
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生动直观,刺激学生的思维,能调动视、听、说、手、脑等多种感官,提高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例如我在教授人教版必修1Unit3《Travel Journal》的warming up部分时,我需要向学生们展示大量的国内外旅游胜地的图片,如果用传统的教法,我只能口头描述,我想这一定是枯燥无味的,但是运用多媒体powerpoint,顿时就能吸引学生的眼球,顺利进入本单元的导入部分。
(2)增加课堂容量
在课堂教学中,知识点和大量的英语练习题的板书会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不断擦掉重写,使得学生手忙脚乱,无法完整地记笔记。多媒体应用在英语教学中,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特别是在讲授英语语法和练习题的时候,知识点和习题以powerpoint的形式出现,学生有了更充足的思考时间,也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3)多媒体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学习一门语言,首先要了解该国家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在英语教学中,我希望学生们能更多了解西方的文化,走进西方人生活,除传统的课堂教学外,我经常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们展示图片、视频,放映英文经典电影、歌曲,使视听相结合。这种多元化教学模式,能更好地传达信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多媒体的弊端
在多媒体的应用中,我们应该是它的主人,而在实际的运用中,部分教师受到网上下载资料的限制,教学内容跟着课件走,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教学大纲内容和教授的对象,违背了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原则。还有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只是简单地点击鼠标,把准备好的课件演示给学生看,或者贯穿整堂课的只是令学生目不暇接的图片和动画,而不做任何讲解,没有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得课堂气氛很沉闷。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也就成了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主动的学习者。所以,有效的教学使学生参与其中,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其他任何的工具都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二、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
就英语学科的特点而言,在warming up(热身)部分,需要借助多媒体展示大量的图片。例如在人教版必修4 Unit5《Theme parks》中,需展示Camelot Park,Central Park, Beihai Park, World Waterpark Dianeyland Dollywood等公园的图片,一些去过的同学可以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而其他学生可以根据图片和介绍发挥想象力。对于一些国外我们都未去过的公园便可借助多媒体来了解它们的风景和历史人文特点。而在人教版必修4 Unit4 《Body language》 的warming up中,要展示手势语,我没有运用多媒体,而是通过肢体语言,手势语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个环节学生们也积极参与,即加强了对于手势语的记忆,也将课堂气氛推向了。
所以,通过这两节课对同一部分的处理,不难看出多媒体不是处处可用,只有结合课程特点,合理整合,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1、以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创新性为主
目前,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部分教师开始利用多媒体、电教等设备丰富课堂教学。并强调适时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阐述了其利与弊。
2、将《机械制图》课程与cad、caxa等绘图设计软件结合
在《机械制图》课程中如:三视图的形成、组合体的画法、剖视图的表示等内容,我们可以使用cad、caxa等软件,利用其三维造型、两维绘图等进行讲解,会使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高教学质量。
3、根据目前绘图现状,调整机械制图知识结构
目前,机械绘图都以cad计算机绘图为主,图框、标题栏、字体及圆弧连接等,都有模板可以套用。所以,可以对类似知识进行弱化,作简单介绍,重点介绍三视图的形成、零件图的画法等。的确,在教学中有些知识点不是那么重要了。
许多同行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有了许多尝试,且取得一些成绩,使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有许多值得我借鉴和学习的地方。袁振国在《教育新理念》中写道:
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根据时代的特点不断调整我们的思想、发展我们的观点,我们才能成为教育变革的主动者。
好的教育是相对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绝对的、统一的“好”教育是没有的。好教育不能通过模仿和抄袭而获得,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我们只能给据特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场景、教育对象、教育任务和教育者自身的条件确定一种相对较好的教育行为方式,选择和创造自己认为好的教育。
教育是技艺,更是哲学,是艺术,史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需要用我们的热情和生命去拥抱。
关键词:语文教学;“磨课”;利;弊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147-01
一、能建立交流平台,活跃学术气氛
“磨课”作为一种学术活动,是参与者,任教者共同见证成长的过程,参与者围绕一桌,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学术争辩与碰撞,经历了一个深层次的教育思考过程。在磨得环节中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学评价的改革,此间促进了教师们的个体业务成长和教育素养的提高,教师们在参与讨论过程中形成平等民主、活跃和谐的研究氛围,为了共同的教学目的而互相协助,进行最大限度的交流与对话,倾力所有,让共同的成长理念得到有效的落实。既磨课又炼人,磨出了默契,磨出了气氛。磨出了精彩。
二、丰富教学教学手段 磨出精彩课堂
“磨课”好比雕琢美玉,在打磨成型之前,它不过是埋没山野一乱石,因为名家的慧眼,而得以熠熠生辉,磨课是对原生态教学的研制,在未磨之前,课堂疏漏甚多,环节凌乱,而经过打磨,执教者就会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对教学方法的认识从浅入深,对教学手段的参悟由表及里,挖掘出课堂的亮点,使之更加接近教学目标,曾听教师执教过《生命 生命》一课,其中一个环节是让学生静听心跳,懂得生命是属于个体的、独一无二的。原先的设计是让学生听录音机里录下的心跳声,那心跳声确实沉闷而有力,可是总感觉学生比较懵懂,仿佛置之身外的漠然,更谈不上情感的共鸣。后来经过集体商讨,这环节改成让学生用手轻触心房,感受自己那强有力的心跳声,从而体会到生命的独一无二,不禁发自内心地呼喊到:“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他们对生命的领悟如此真实而鲜活!听着为着震撼。文本的内涵在引领中得到升华。这就是磨课的魅力和精髓吧!
三、磨出精益求精的态度,锻炼坚强意志
“磨课”虽是引领、是扶植,是引导教师走向个人成长的台阶,但是它也存在着不少的弊病,下面我就来浅析它的“弊”吧!
1.目的性太强 昙花一现。大凡“磨课”,都是在教学比武或上公开课前夕,它的目的性很强,就是为了获奖,它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是关系到集体的名誉和得失成败。因此,为了迎合和揣摩专家评委口味,他们会更追求出彩,寻觅课堂中的亮点和出彩,按照优质课的模式千人指导打磨,细节到过渡语、评价语的使用,板书的设计,总结性语言的陈述,感情投入的多少等等,无一不是吹毛求疵。一招一式皆定势,容不得丝毫偏差。更是忽视了任教者的教学风格和个人素质,忽视来师生互动才是课堂有效生成的重点。都说公开课堂精彩纷呈,可是给人的感觉总是太虚假,教师犹如演员,孩子犹如提线木偶,一颦一笑皆排练得完美无撼。而且仅仅是为了表演而表演,好似昙花一现,空中楼阁。而实际上纵观教师们上的常态课,反差之大,判若云泥。因此,我觉得这样“磨课”使人进步的概率真是微乎其微了,甚至会让教者走进教学的死胡同。它应该是落实到实际课堂,成为校本教研活动。将其最深层次的特质挖掘出来,贯彻到平时教学活动中,每个教师的个人习惯和气质都不一样,没必要把过渡语、体态,甚至眼神交流都设计完好。“磨”的是教学流程的顺畅,教学重难点、疑点、知识能力的生成。师生互动性活动的取舍,以及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撇开是否会获奖或得到专家赞赏这结果,说来不是毫无瑕疵就是一堂好课,在斟酌、建议、甚至批评中成长,对教师的成长而言,未曾不是一件好事啊!
2.绝对权威 消殆本色和激情。都说“磨课”是煎熬的事,看着属于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在剖析修改中慢慢体无完肤,思路消磨殆尽,本身就是痛苦的事,加上得人云我云,不理解不赞同的环节得照章办事。无疑更加懊恼。有的教师在权威指示下按照好课的标准来磨,实际上那样的课并不适合自己,那磨的真不是课啊!磨的是本色和激情。自我的价值在磨中渐渐迷失,这也是“磨课”过程中常出现的弊病。“磨课”我认为应该要围绕执教者实际不断修炼,根据教师独立思维来展现课题的独特性。因个性而精彩。而不是教学流派。应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不管官位权威,应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是独断专行,而在真正平等自主的交流氛围中,才能让执教者真实展示自我风采。搞学术权威论,虽说是名家名言,可毕竟个人思维难免定势,且课堂教学是种生成不是预设,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倘若脱离了教学实际,再精美的理论教学也是曲高和寡。“磨课”是集体的智慧,平等交流,各抒己见。充分发扬从事教学研究所需要的钻研精神。让它真正常委多方的互动行为。采百家之长,纳百家之言,让学术的灵魂在创新,高高在上的“磨课”才是教育的悲哀。
一、材料热度大排行
2012年17道作文试题,故事类材料占了9道。 2013年18道作文试题,生活现象类占了5道,2014年高考虽仍是以新材料作文为主,在试题材料的选择上涉及到言论话题(福建卷)、科幻故事(天津卷)等内容,但从取材热度上来讲,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生活现象”类
生活有多精彩,语文就会有多精彩,生活即语文,生活即作文。2013年18套作文试题,以生活现象为试题材料的占5道,它们分别是:全国课标Ⅱ卷“同学关系调查”,江西卷“同学三怕”,上海卷“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湖南卷“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 四川卷“讨论平衡生活”。但到2014年高考,由上表可以清晰地看出,以“生活现象”为材料的试题骤然上升至8道,占全年试题将近一半。
2.“生活故事”类
生活故事看似平凡,实质上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或教育、或思辨、或想象,等等。取材于生活故事类的作文试题,贴近考生生活,考生自然有话可说。2013年取材于生活故事的作文试题仅有辽宁卷的“沙子与珍珠”,重庆卷的“大豆变豆腐”。但到2014年高考,由上表可以清晰地看出,以“生活故事”为材料的试题上升至5道,占全年试题的近三分之一。
3.“言论”类
言论因其言简意赅,同时又浓缩了先哲们对世界的不同解读,所以也深受历年高考命题者青睐。如2013年上海卷的“重要的事情”,安徽卷萧伯纳对“梦想”的论述,浙江卷“三句话看童心”,等等。到2014年高考,由上表可以清晰地看出,以“言论”为材料的试题仍保持3道,试题相对稳定。
【2015年高效备考策略】
1. 关注生活,感悟生活
关注生活的作文是最容易出彩的作文,考生要尽可能从生活和学习中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这可通过坚持写日记、写读书笔记、书札、读后感等方式提升自己感悟生活的能力。
2. 加强哲理思辨
心灵鸡汤式的小故事短小精练而富有趣味,蕴含普世价值观。这种“小故事大智慧,小视角大意境”的命题材料,既能有效地避开社会热点,减小试题被猜中的可能性,同时又考查了考生的哲理思辨能力。因此这类材料一直很受命题者青睐。
3. 关注其他试题材料,有备无患
2014年高考虽没有出现寓言故事类、时评类、图画类试题材料,但高考命题具有循环性与平衡性的特性,所以考生也决不可偏离对这三大类材料的关注。
二、引领方向大排行
2012年湖北卷关注了“科技的利与弊”,2013年北京卷关注了“手机的利与弊”,2014年广东卷又一次以老照片为载体,关注“科技的利与弊”;2010年课标卷“猫吃老鼠”关注了“责任”,2012年课标卷“修船工的故事”再次关注“责任”,同时,2012年北京卷“巡道工老计”关注了“对责任的坚守”,2014年重庆卷仍关注“责任”,可谓“玻璃碎了,而责任仍在”。所以每年高考,总有一些精品试题引领着未来几年的命题方向。
1. 课标I卷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宇宙万物,或静或动,或大或小,都有其运行规律。“万物有度,无度则滥”,这个“度”实质指的就是规则。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与人之间只有自觉遵守规则,树立“规则意识”,做一个讲规则、守规则的人;才能使生活变得有序、和谐。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规则”不免会变得落后,甚至一些“规则”在制定时本身就存在弊端,所以我们也一定要敢于打破规则,勇于创新。2014年课标Ⅰ卷正是以“山羊过独木桥”比赛为载体展开对“规则”的讨论。考生可反对其打破了规则,进而呼吁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与民族都应该恪守“规则”;同时考生也可赞扬其勇于创新,打破了规则,让比赛有了突破,所以2014年课标Ⅰ卷实质上关注的主题是恪守规则与改革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而此主题不仅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更是中国未来十年甚至几十年的主旋律。
2. 江西卷
打击套作,抒发真情实感,规避“高考体”,可谓是这几年高考作文改革不断的呼声。2013年江西卷的“同学三怕”让考生有话可说,有力地规避了“高考体”,使人耳目一新。2014年江西卷对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探讨更贴近考生生活,让考生只能结合试题来谈自己的见解。相对来说,此类试题考生写作难度增大,甚至可以说几乎是无法“备考”的,这就有力地打击了“假大空”等“高考体”,让作文回到写作的本质,代表着高考作文改革的大方向。
3. 天津卷
创新一直是中国这些年来倡导的价值理念,创造力、想象力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能力。2014年天津卷“大脑智能芯片”正是一个面向未来,激发考生想象力的近十年来少见的优秀作文试题,比起那些只知道“炒冷饭”的作文试题,它是目前高考体制下的有创新、有想象力的文题。这种关注未来,激发考生想象的优秀作文试题虽说难度较大,但可以很大程度地发散考生思维,考查学生的真正作文水平。
【2015年高效备考策略】
1. 研读具有引领高考命题方向的优秀试题,浇树浇“根”
每年4、5月份,放眼各大媒体网站和教辅杂志,对高考作文猜题押题者比比皆是,其中不乏有精品出现,但大部分猜题者的思路不外乎以下几种:(1)一味求新导致试题较偏、较怪;(2)个人主观色彩太严重导致试题偏离命题方向;(3)太直观地再现社会热点导致试题正好走进高考命题者回避的区域。
那么我们如何准确地把握命题方向,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依据高考真题才能高效备考。如:2010年课标卷、2012年课标卷、2012年山东卷、2014年重庆卷关注同一主题―责任;2012年湖北卷、2013年北京卷、2014年广东卷关注同一主题―科技的利与弊;2012年浙江卷、2013年辽宁卷关注同一主题―位置与价值……所以,只有研读具有引领高考命题方向的优秀试题才能准确地把握高考命题方向。
2. 强化写作基本功,修炼好“内功”
江西卷对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探讨,天津卷对大脑智能芯片的科幻想象再一次告诉我们,八股文式的“高考体”套作将会在未来无“用武之地”,只有实实在在的写作基本功才是真正的“救命稻草”,那么如何强化写作基本功,修炼好“内功”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①课外品读大家美文;②征订一本专业作文辅导的报刊; ③开辟每周一期的墙上语文园地; ④课堂10分钟朗诵或每周开设至少两节阅读课与写作课。
三、考查能力大排行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而高考作文考生最缺的就是思想和科学的思维,所以历年高考作文命题者一直注重考查考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如2011年上海卷“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 2012年江西卷“没有什么与拥有什么”,福建卷“路程与时间”;2013年江西卷“怕与不怕”,湖北卷“方与圆”,等等。同样,2014年也关注了考生以下科学思维能力。
1. 辩证分析能力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结合体,没有绝对的正确,也没有绝对的错误,所以对同一问题进行辩证分析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科学思维。如课标Ⅰ卷,面对被打破的“规则”,运动员和裁判产生了争议;安徽卷,面对剧本台词,到底是表演艺术家说了算还是剧作家说了算;上海卷,面对穿越沙漠,到底是自由还是不自由;江苏卷,青春到底是“不朽”的还是“朽”的;辽宁卷,到底漫天的繁星是最美的风景还是高楼林立是最美的风景;广东卷,是黑白照片时代好还是数码时代好……考生只有辩证分析才能写出有深度的作文。
2. 开放思维能力
鼓励考生大胆质疑,自由表达,让考生有话可说一直是高考命题者的追求,这种命题理念实质是在考查考生的开放思维能力。所以,对于北京卷“老规矩”,考生可以赞同,亦可以反对;对于湖北卷“山顶上的风景”,每个人欣赏的角度不同,风景也自然不同,考生只要写出自己的“风景”即可;同样,山东卷“从窗中看风景”,有人看到了静,有人看到了闹,有人看到了雅,也有人看到了俗,考生只需选择一个角度写出自己所看到的风景即可;江西卷对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讨论,考生更是可以结合自身学习效果各抒己见;浙江卷的“门与路”,考生所选择的“门”不一样,所走的“路”也自然不一样。这些试题没有材料,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考生可自由表达,写出自己的见解即可,增强了试题的开放性。
3. 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不仅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能力,鼓励创新更是一个社会应该倡导的良好风气。天津卷“将人大脑中置入一个芯片”;福建卷面对空谷,一般人想到的是悬崖,而有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课标Ⅰ卷,面对不可动摇的比赛规则,就是有人敢大胆地打破,这些试题就是在有意引导考生大胆创新。
【2015年高效备考策略】
1. 关注哲学中的基本原理。这些原理包括两个论断(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三个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几个范畴(内因与外因、原因与结果、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
我认为有四类书应该必读:
一是教育科学理论书籍,教育学、心理学、健康学等。同仁会说,这些书有什么可读呢?我们在学校不都学过了嘛。其实不然,在学校学习时还是“纸上谈兵”,而我们现在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阅读和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应用。比如,新课程改革要求对孩子进行科学的、综合的评价,但如何实施呢?很多老师很苦恼。其实,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系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打开了一扇窗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有多种彼此相对独立的智力,这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个体间智力的差异。问题不在于一个人多聪明,而在于怎样聪明,在哪些方面聪明。他把人最基本的智力分为八种:1、语言的智力;2、逻辑的――数学的智力;3、视觉空间的智力;4、音乐的智力;5、身体动觉的智力;6、人际交往或“社会”的智力;7、进入内心或直觉的智力;8、自然观察的智力。以此来评价孩子,差生几乎是不存在的。
二是教育著作,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魏书生的语文教育观、朱永新的新教育理想,李镇西的“爱心教育”等。大师那里是智慧的背囊,有你需要的一切,它会让你的教育得心应手,出神入化。例如同样是对待如何转化后进生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教导我们,“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孩子是不会出现学业上落后的――因此可以通过阅读实现对后进生的转化;李镇西则让后进生在任何课堂上都可以看他送的课外读物――以某一兴趣为切点带动其他学科的进步,即“长其善而救其失也”……
魏书生老师在许多场合建议教育工作者写教育日记,以便留住这些精彩的瞬间。例如,有一位老师遇到过这样的孩子――不管你如何教育,他仍是我行我素,根本不买老师的帐,甚至还故意与老师对着干。学校规定不准学生在校园内嗑瓜子,可他买来瓜子当着老师的面嗑,你说怎么办呢?我们也许会毫不留情地当众批评他一番,可好好想想,批评就能使他改变吗?肯定不能!而这位老师的教育行为是:他拿了一把扫帚站在学生的后面,等学生回头问:“老师,你这是――”老师微笑地说:“没什么,等你把瓜子嗑完,我把它打扫干净。”这位学生感到很惭愧,主动拿过老师手中的扫帚,把自己嗑过的瓜子壳扫干净。
三是教育类杂志,比如《人民教育》《中国教师》《班主任之友》等优秀杂志,不仅有国家教育方针的宣传、各位专家学者的讲解,更有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教海探讨,引人入胜,发人深思。教育杂志是广大教师心灵倾诉的场所,是先进的教育理论聚集的舞台,是国家教育改革的宣传阵地。教师要经常浏览各类教育杂志,你所需要的,正是这些优秀杂志社所期待的。
四是少儿读物,既然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少年儿童,我们只有掌握他们的阅读(包括欣赏电视、电影等)动态,才能与孩子保持心灵的交融,否则就会像那个问“樱桃小丸子”是红烧的还是清蒸的小学老师那样闹出笑话。少儿读物,我们要耐住性子来读,因为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口味,但我们要调整自己的口味,要与孩子平行,否则,如何能理解孩子的心呢?这方面的读物较多,如《智慧背囊》,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良好的指导意义。很多优秀的青少年杂志,也应成为我们教育者猎涉的对象,如《中学生世界》等刊物,特别其中的一些经典策划:中学生一定要追星吗?中学生可以谈恋爱吗?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不仅会引起学生的思考,更应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