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兔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职校; 基础图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126-001
基础图案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各种物象为对象的装饰造型训练,形成整体的图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在图案基础训练中,首先涉及到的是形成图案的基本元素,如点、线、面、体、色和肌理等。在图案的组织中,所有这些元素都不是孤立的出现,总是要被统一在某一特定的关系内,所有元素都是在被制约的条件下出现的,因此,就要求我们要对形态构成的基本元素的性质,造型规律及构成方法有所认识和理解。平面构成课的设置,使这一课题得到了较系统的解决。平面构成并不以表现具体物象为特征,而是反映自然物象运动变化的规律。通过对基本形态——点、线、面构成的基本形象的研究学习造型规律和构成方法,探索和发现各种造型语言,并以此来开发创造和构想的智能以达到理智的、秩序的、开放性思维的训练目的。对于初学图案者来说,平面构成课无疑是必要的。
第一,夯实基础
当同学们在图案训练中面对自然物象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有意识地引导同学充分利用平面,构成训练中培养起来的理性的认识和直觉的反应,同学们的感受往往陷入盲目性,被自然原形的复杂表象所迷惑而无法从形态观察的着眼点上去充分发现和感受,更无法从形式语言的高度和广度上展开想象。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平面构成课与图案练习的脱节,造成了“感”与“理”的脱节,给同学们思路上带来很大的混乱。我认为,在平面构成训练中对于造型基本要素的视觉特征,变化规律的深入研究,将培养学生对于形态的直觉反应和洞察的敏感性,将获得一种“训练”过的眼光和相应的美感反应。如有意识地以这种眼光观察自然,就能透过它们的复杂表象,获得纯粹的图案形态方面的启示,情感和想象也将从这种形态特征的启示之中生发出来。例如,通过平面构成训练获得对于“线”的认识。“线”具有方面感,富于变化。对动、静的表现力最强。垂直线具有严肃、强直、向上、急落等视觉特征;水平线具有静穆宽广、稳定的视觉特征,曲线具有律动、弹性的视觉特征;曲折线则有不安、跳跃的视觉特征……同时随着线条的细、粗、轻、重、缓、疾的变化又各异其趣。带着这些直觉的思想,进入自然实体的观察之中,眼前一切具有线的视觉特征自然现象(或它的局部)都以线的纯粹形态的价值打动着我们,就能以万千的复杂表象中迅速感受到这些“线”的情感,特征并由此去展开想象。这些自然原形正是以它外在的视觉特征和内在的情感特征剌激着我们对于形态的感受和判断,引发着我们的构想,使我们摆脱了盲目的、杂乱无章的思维而获得高度自觉、广泛的创造思维。
第二,变化图像
如何从对自然原形的感受和想象阶段进入图象变化的阶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自然原形进行许多的处理,诸如分割、对称、平衡、聚集、韵律、对比、错位、剖面、渐变、放大等,探研的思路随着不同的处理方法逐步展开,在观察中发现、寻求形象,从而可以获得无数种带有原形某种特质的新形,这些新形又为我们进一步的探研提供了新的起点。这里,所谓原形特质,就不仅是原形处于自然形态中的自然特征和视觉效果的偶然但独具特色、整体和局部的形象,包括不同的处理形式对于原形创造性的利用与发掘。
从上面提出的这个图案训练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原形的处理一方面与构成方法有关,一方面与参与变化的构成元素有关。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
1.对于原形的处理必须以对于原形的观察和感受作为基础。从理论上讲,原形具有接受各种形式处理的可能,但对于特定的某一原形,应该具有一种或几种最佳的处理形式,设计者自身要对原形的变化倾向有自己的判断,对原形所应接受的最佳处理形式作出估量,关键要有所感,这种“感”一方面包含设计者对于原形所具有的变化倾向,另一方面,包含设计者在观察中的自身情感以反对原形情调上的理解。这两方面都为处理形式的选择,都为“理”的实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限定。
2.图案设计的变化,体现了设计者对于形式原理的理解。“调和”、“对比”、“均衡”、“律动”等,这些都是纵贯图案设计全过程中高层次的"理"应在实践中自觉地运用这些形式原理,并在运用中不断加深对形式原理的理解,来指导进一步的实践。
3.我们不能忽视这样的实际情况,设计上的收获,往往得益于意外的视觉效果。这就提出了另一个关键,打开你的纸,动手画,在可感可视的视觉变化过程中发现和探索。一切变化都应在视觉效果的密切注视下进行。我们应力图在视觉效果的实际观察中展开“理"的分析和运用“感”的洞悉和想象。
美国经济学和社会学家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1965)一书提出,集体利益包括相容性(inclusive)和排他性(exclusive)两种:相容性利益是指利益主体在追求这种利益时是相互包容的,即所谓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若干年后,他在《国家的兴衰》(1982)一书中又进一步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共容利益”(encompassinginterests)的基本概念。拥有共容利益主体,其自身利益与社会的繁荣密切相关,因而有强烈的激励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理性地追其自身利益的个人或某个拥有相当凝聚力和纪律的组织,如果能够获得稳定社会总产出中相当大的部分,同时会因该社会产出的减少而遭受损失,则他们在此社会中便拥有了共荣利益。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是规避风险,彰显共荣利益的平台。广义的合作可以用来指称人类群体活动的三种形态,即“互助”、“协作”和“合作”。狭义的合作则是合作的高级形态,它包含着工具理性的内容而又实现了对工具理性的超越,可以看作是人类较为高级的实践理性的现实表现[5]。在公共安全教育的实施中,政府、社会、家庭、高校通过互动合作,从共荣利益角度去整合资源,而不是单一的追求自身利益,在利益的诉求上更多倾向于合作共荣,构建多元主体的合作模式,从而更从容的应对风险社会所带来的冲击,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缺乏信任、互动与回应机制: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困境
家庭教育是人类最原始、基础的源头教育。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对安全的第一意识便是来自孩童时期的家庭教育。随着现代性本身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导致的风险无限扩大化,风险社会作为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关键性影响的另一种力量开始崛起,我们所处的社会结构开始由物质财富分配向风险分配重组。而高校在公共安全教育的实施中往往关注的是他们自身的狭隘利益,忽视了家庭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力。一方面,由于地域、时间、文化层次、工作关系和自身的参与意识等影响和制约,家庭无法也不愿参与高校的管理和教育;另一方面,高校教育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也不愿意家庭广泛的参与,因此家庭和高校之间的互动将无从产生。尤其在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和路径上,高校多从维护学校的稳定出发,而忽视了学生本身,或者家庭的因素,那么形成的结果就是输入与输出信息的极不对称性,故而,公共教育的实施主体便失去了约束性和自觉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无法兼顾到对家庭因素的考量。人的自利性造成了“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务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务,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务:对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务。”[6]因而由人组成的组织或利益集团在常态下更关注自身的利益。政府作为“政治人”,是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拥有强大的社会资源。但在现实中,政府往往又无法绕开自己的利益,无法避开“经济人”理性的支配,常会选择在更短的时间内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日常中,政府的公安、司法、卫生、文化、工商、质检、宣传、新闻出版等有关部门并没有与高校形成紧密衔接和良性互动。据调查,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公共安全教育仍由校内某一职能部门承担,这就造成了公共安全教育师资、资源的紧缺,教育成效不明显,尤其是风险社会所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使大学生在风险面前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应对,风险意识淡薄,这也是高校突发性事件频发的诱因之一。公共安全教育制度缺乏全员参与,缺乏互动平台,安全教育常常成为事后的补救,缺乏前瞻性。一定程度上说,是信任、互动、回应机制的缺乏和预警机制的不健全。
走向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有效路径
公共安全教育是一项合作的事业,在风险面前,各利益主体是积极索取自己的狭隘利益,还是积极互动、资源共享、互惠信任、平等合作。很显然,应对风险的公共安全教育绝不是高校自身的义务,而是政府、社会、家庭共担的责任,那么只有各利益主体的广泛参与,平等合作,建立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合作新模式,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才能得到合理解决,利益相关者的投入与回报才会相匹配,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快乐成才塑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切实提高公共安全教育的有效性。
1培育风险文化,构建风险共担机制
高校在实施公共安全教育时,要放眼世界,洞察国际风云变幻时局,结合青年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和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提高他们对风险的认识、应对和化解能力,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为了保障这个机制的良性运转,需要政府、高校、家庭形成良好的诚信、授信和互动,在互动中促进利益的共荣。同时强化风险的共担,使每一个主体在风险面前,都出自整体的利益,而不是自身或某个集团的狭隘利益。
2疏通家长参与渠道,构建家校合作模式
在家校合作模式中,马忠虎对家校合作活动的分类及家长在不同活动中的角色提出构建“以家为本”和“以校为本”的合作模式,崔鸣国则提出以“家校互动”为合作模式。无论是“以家为本”、“以校为本”,还是“家校互动”,最首要是要疏通家长的参与渠道,参与渠道不畅通,合作就得不到落实。高校可通过网络为沟通载体,互联网的产生和广泛运用为家校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沟通平台,高校在公共安全教育实施中,可通过微博、网络电视、QQ群、飞信等多种方式沟通交流,讯息的快捷性和私密性使教育效果更为明显。除了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之外,还可沿用传统的书信形式,满足不同的家庭需求。总之,高校和家庭只要通过采取多种途径产生互动和回应,那么建构起家校合作模式,就会促进公共安全教育的实施,并取得明显的成效。
3增强利益共生共荣,构建府校合作模式
近年来,地方政府越来越热衷于开展与高校之间的合作,通过与高校建立的合作,一方面依托高校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通过高校的知识化带动地方政府的产业化,不断拓展产学研一体化,加快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高校和地方政府拥有两种不同资源,这两种资源具有相当的互补性,通过资源的整合,既可以帮助高校走出目前的发展困境,又可以帮助地方政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地方政府通过与高校在公共安全教育领域开展的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有利于安全教育机制的建立、安全教育知识的更新和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能紧跟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形势,安全教育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教育效果更为显著[9]。密尔认为,一个好政府的首要问题不在于它管多少具体的事情,而应该把提倡公民的公共精神看成是其最重要的任务,而且在公共精神的教育与提升方面,公共权力机关应起着表率的作用[10]。故而,政府在与高校合作时,必须以利益的共荣为原则,通过资源整合、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共同应对风险社会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以公共安全教育和公共精神的培养推动合作模式的健康发展,更大范围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的形成。
关键词:案例;案例教学;数学生活化;中职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270-02
一、问题的提出
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所学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笔者认为更应该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这种应用不仅仅是做几道应用题,而是通过对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及应用过程中生活化的背景进行深入发掘并使其情境化,让学生在这种贴近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并体验成功的。也就是说,中职数学教学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教学方式上都应该贴近生活实际,通过生活化的数学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使他们认识到数学能解决实际生活生产中的问题。
二、案例教学法及其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一)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根据教材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一般而言,教学案例具有以下特征点:故事性或趣味性、直观性、易于理解并包含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就是通过解决故事中提出的问题从而学习数学知识及其应用的。因此,我们认为,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应该大力推广并实施案例教学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完成中职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三)案例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实践举例
最近两年来,笔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选取了一些教学内容,进行了案例教学法的实践。通过实践表明,学生对这一教学方式比较喜欢,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成绩也有所提高。以下为几个笔者认为比较成功的实例。
案例1.玛丽莲问题。
舞台上有A、B、C三扇门可供选择,其中一扇门后有一辆小汽车,另两扇门后面则什么都没有。游戏参与者可以任选一扇门站在前面,如果门后有汽车,那么汽车就作为奖品奖给参与者。当玛丽莲选定某扇门后,主持人再打开一扇空门,然后问玛丽莲:“为了有较大的机会得到汽车,你是坚持原来的选择,还是改选另一扇门?”问题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激发学生进行激烈的争论,这为条件概率的引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个案例的故事性都比较强,因此在教学中学生有着浓厚的兴趣,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之间的争论、交流非常多,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那么,如果案例的故事性不是很强,学生会是何种反应呢?
案例2.水费问题。
为了鼓励节约用水,拟对自来水费按以下方式收取,用水不超过10吨,每吨按0.8元收费,若超过10吨,超出部分每吨按1.5元收费。(1)小王家六月份用了8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2)小李家六月份用了12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3)小张家六月份用了x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4)小陈家六月份平均水费为每吨1.0元,则小陈家六月份用了多少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这一案例涉及到日常生活的问题,设计时希望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得出分段函数的概念,再引导学生利用学得的知识解决此题,这可使学生既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又巩固了已学过的知识,使数学学习跟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让数学走进生活,使生活数学化。但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来看,学生讨论问题的积极性则明显不如前面几个案例的情况。这可能与该案例的故事性不强有直接关系,但可能也与学生在生活中对该情境很少接触、不怎么熟悉有关系。
(四)案例教学法是数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才有可能是主动的。案例教学正是通过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是数学生活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五)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相较于其他的一些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有着其突出的优点,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1.案例教学能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问题学习数学,并且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源于生产实际,生活中也离不开数学,只要我们能认真地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我们一定能从一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现象中挖掘出大量的案例,如:人口出生率、银行存贷款利率、个人所得税、营销策略等。
2.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而这些学习方式要在课堂上得到落实,就必须把按照逻辑顺序呈现的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待研究的问题,并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案例就是一个个故事化、生活化了的问题情境。
3.案例教学充分运用了多媒体的优势。案例的呈现方式,直接决定了案例的可接受程度。但我们仍可以做很多的工作,使得我们开发的案例更符合生活实际、更加故事化、更为学生所喜欢,而要做到这些,都离不开多媒体技术的大力支持。
三、对案例开发及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所在。在进行案例开发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案例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果案例所提供的问题情境并不是学生所熟悉的,即使该情境也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实际,那也很难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上述案例4。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案例开发时,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2.开发案例时必须考虑案例的故事性或趣味性,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初的因素。
3.案例中必须包含着一些对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问题,这是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最主要的动力因素。
4.案例开发时也要考虑到各个专业的特点,要针对各个专业的不同特点,结合相关的专业知识,开发出相应的案例。
在实施案例教学时,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要处理好课堂教学时间与教学容量的关系。由于对案例所提出问题的讨论时间上难以精确把握,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对讨论方向以及内容的掌控,使得学生的讨论不要突破教学内容所设定的范围,不要在无关紧要的枝节上浪费时间。(2)要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形成平等交流的局面,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允许学生与教师就问题进行争论。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积极性。另外,我们也要注意到,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如“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等一些纯思维的产物,以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等一些程序性知识,则不适合将其创设成案例,实施案例教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应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这方面,案例教学大有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一、学生随意活动,活力四射却是处处充满了危机
没有学习任务的课间学生是快乐的,没有教师的课间学生是原生态的,他们身心得以彻底的放松,无所顾忌地尽情放纵自己,可以说是生龙活虎,生机盎然。这样的课间能给学生充分的体能锻炼和思维放松的空间。但这样的课间也成了班主任和班级学生的真空隔离带,是教师教育和管理网络的一个盲区。这十分钟里学生的活动是不可控和不确定的,很多问题在这十分钟都有可能出现和发生。在这拥挤的活动场所,在学生缺乏自制的状态下,在学生高度密集的现状中这样的课间活动显然是危机四伏。今天这个砸坏了玻璃,明天那个可能又碰破了头,甚至会出现重大事故。显然放养的课间不可取,没有发生安全事故是幸运,是侥幸,出了安全事故那是必然。这种课间活动教师就成了“消防员”,天天紧张,天天繁忙,今天这里灭了火,不知明天又会在哪里出事,可谓是防不胜防。结果是坐在办公室里也搞得自己很紧张。其实课间学生的活动并非完全不可预见,学生的喜好,学生的性格,近期班级的状况,都可预测学生近期可能发生的动向。所谓知已知彼,我们教师要打入学生内部,这种打入不是卧底,更不是窥探,而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这种距离不是空间上的距离,而是心和心之间的沟通,空间上的走近那只能是看住了学生的身却看不到学生的心。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有可能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才有可能知道学生们心里想什么,他们想做什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有可能预见他们可能会发生一种什么问题或者是出现什么苗头。成为了他们的一员,就不会因今天解决了一个问题,而担心不知明天哪里又会出现新的问题。
二、教师参与,学生活动无味,班主任疲惫不堪
出了事,学校和教师都很麻烦,看来放任学生自由活动是不行的。于是本来就很辛苦的教师就下到了班里,看起了学生,或是在教室或走廊一会指着这个“慢点跑,这样危险”一会对那个嚷“不是讲过了吗,不要玩这种危险的游戏”……乃至出现下课了不许动,还在座位上待着,没事就是不许出教室,也不许离开书桌。教师就这样看着,疲惫不堪了,还是不能防患于未然。这样的课间让教师始终徘徊在学生之外,劳累而又低效,繁琐而又紧张,无奈而又尴尬。学生则总感觉有双监督的眼睛在盯着自己,玩不尽兴,学不上心,自然就衰竭了课间活动应有的休息、调节、承上启下的功能。长此以往师生关系更是得不到加深和改善。那么如何才能智慧地引导学生过好十分钟,使班主任从这种尴尬的境地走出来呢?
1.参与学生的活动,让管理覆盖课间。让课间成为师生共同的课间。其实课间活动不仅是学生的活动,也应该成为教师的活动。任课教师下课后慢走一步与学生交流片刻,这时的交流可能是最有效的交流。哪怕是和学生说上一句话,回答他们一个问题,甚至是和学生会心的一笑也许会是对孩子最好的指导。下课铃响起,班主任教师不妨走出办公室,加入到学生活动中不妨也来放松一下,跳几下皮筋,踢几脚毽子,参与学生的游戏,引导他们唱唱歌。这样的课间就在教师可以掌控范围之内,教师的参与也让学生游戏得更加起劲和投入,玩得更加健康和向上。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提醒不间断。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课间都能参与到学生中去。这就要在班级中选出负责任的安全员,让他们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引路人,以便能及时发现课间的不安全因素,及时提醒同学。安全员的作用不仅是对他人的提醒和监督,更多的是让他影响到全班每个成员,让安全约束由他律发展成自律。
3.充分利用班级布置,让警示常在眼前。教室的布置不仅具有装饰性,更应当具有感染性和教育性。在班级的布置中巧妙利用黑板报、宣传标语、友情提示等载体活动提醒,让这些善意的提醒象电波一样源源不断地向活动中的学生发射,让学生处处都置身于温馨的提醒之中。比如,我在班级门前的创造栏中标有“你慢一点,我慢一点,安全多一点”,在班级前面提示有“时时注意安全,处处预防事故”的字样,学生无论在走道里还是室内眼前都有醒目的警示提醒自已。
4.开发课间文化,创造快乐健康的课间环境。课间活动,学生是主体,是活动的主角和支配者,但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指导。课间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多种多样,健康向上的课间活动能更好地发挥课间活动的精神调节,情感交流等作用。不当的课间活动则会让课间活动丧失它应有的功能。所以课间活动其实也是一种文化,这就需要教师对课间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正正确的引导和研究,需要充分开发课间文化,让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带给学生无限的快乐。
关键词:数控铣床 多边形凸台铣削加工 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110-02
一、教学意义
教学任务:让学生不仅要重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根据图纸制定正确的工艺方案的能力,包括零件图工艺分析、装夹方案、工艺路线的确定和刀具、切削工艺参数的合理选择;培养学生编写数控加工程序的能力。使学生对从毛坯到最终零件的工艺全过程有一全面了解。初步具备独立实施数控加工工艺的能力。
二、教学构思与设计
三、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1)了解多边形凸台零件的加工方法。
(2)了解多边形凸台零件的工艺及工艺参数选择。
(3)掌握刀具长度补偿指令。
2.能力目标
(1)掌握多边形凸台零件的加工。
(2)掌握循环指令加工多边形凸台零件的方法。
(3)具备调试数控铣床的能力。
(4)具备数控铣床编程能力。
(5)具备一定加工工艺分析能力。
(6)能根据不同材料选择合适刀具,具备刃磨、使用刀具的能力。
(7)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指令编程加工零件并对零件质量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
(2)培养学生谦虚好学、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工作态度。
(3)培养学生的质量、安全、文明生产意识。
(4)培养学生沟通及团队协作精神、创造精神。
四、教学案例叙述
1.明确任务,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这个任务可以通过情景创设设置疑问的方式提出任务,引导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学习方法。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目标。
1.1创情激趣,导入新课
集队点名、整理仪表、安全、文明生产教育、分发项目任务书(附录1)介绍钻孔铣削加工有关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1.2实习注意事项
(1)毛坯装夹时,要考虑垫铁与加工部位是否干涉。
(2)多边形凸台零件的加工前,要先钻中心孔,保证麻花钻起钻时不会偏心。
(3)多边形凸台零件的加工时,要正确合理选择切削用量,合理使用钻孔循环指令。
(4)固定循环运行中,若利用复位或急停使数控装置停止,由于此时多边形凸台零件的加工方式和多边形凸台零件的加工数据还被存储着,所以在开始加工时要特别注意,使固定循环剩余动作进行到结束。
(5)当程序执行到M00暂停时,不允许手动移动机床,在停止位置手动换刀,继续执行程序。
1.3数控铣床安全操作规程
给学生讲解必须的数控铣床安全操作规程
2.分析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能力强的学生和能力弱的学生合理地搭配;不熟悉的学生尽可能在一个组;性格不同的尽可能分到一个组。在确定具体任务的基础上,大家对完成任务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思路,每人根据分工独立地完成各自的任务。完成后要向大家解释说明。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并加强课堂纪律管理。每个组推选一位负责人。该负责人要明确该项目中具体任务,人员管理、分工、综合测试,直至最后任务完成任务和小结。
2.1工、量、刃具选择
(1)工具选择:工件采用平口钳装夹。
(2)量具选择:用游标卡尺测量即可。
(3)刃具选择:钻孔前先钻中心孔定心;然后用麻花钻钻孔。清单如下:
2.2加工工艺方案
(1)加工路线应保证被加工零件的精度和表面粗糙度,且效率高。
(2)使数值计算简单,减少编程工作量。
(3)应使加工路线最短,这样既可以减少程序段,又可以减少空刀时间。
根据零件图样,制定以下工艺方案,选取最佳一种,(即加工工时最短,又能保证质量)下面分析两套工艺方案进行比较:
方案1:铣夹持面翻面夹持铣上平面粗精铣外轮廓粗精铣凸台粗精铣凹槽钻Φ15通孔钻4×Φ10通孔翻面铣下平面;
方案2:铣夹持面翻面夹持铣上平面钻4×Φ10通孔粗精铣外轮廓粗铣凸台粗铣凹槽精铣凸台精铣凹槽钻Φ15通孔翻面铣下平面。
分析:在方案1中将粗精铣放在一个工序中,可以减少换刀的次数,从而提高了加工的效率,减少了加工所用的时间。由于方案2没有按照加工原则进行加工,应该按先主后次,基准先行等的原则进行加工。因此采用方案1。
3.完成任务,充分展示学生的能力
教师先对具体任务进行讲解和示范,接着让学生提出问题,操作过程提出解决方法,教师再做点评,到达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1实习开始前简要的复习一下所要需要的知识即可。
3.2教师课前做好学生分组的准备工作,根据铣床数量分为2个学习小组,每组9人。
3.3零件加工
(1)回机床零点
开机首先检验机床是否能正常的运转,检查各辅助功能是否正常,然后将各坐标轴回到机床零点。
(2)建立工件坐标
装夹工件。采用手动对刀的方法对刀。
(3)程序验检
将程序输入机床后进行相应的修改,在将机床处于单段运行状态,检验刀具在机床中运行的位置是否正确。
(4)自动运行
自动运行后,调节转速和进给量,让刀具拥有合适的切削参数,并且注意冷却液及其他辅助功能的正常运行。
(5)加工质量分析
对零件存在的问题,现分析如下:
①由于Φ20mm的立铣刀刀柄过短,而需加工的凸台较高,所以刀柄与凸台产生了干涉,造成了过切;
②零件表面的粗糙值偏大。由于立铣刀的选择与行距的确定不合适,以及机床本身所产生的误差导致了零件的表面粗糙值增大。加工过程中,由于铝材硬度和强度低、塑性好,容易粘刀,从而影响尺寸精度。检验结果见下表
产品检验结果
4.总结反思,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教师根据各项目组完成任务的具体情况,指出做得好的地方,同时还要指出问题所在,其次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讲评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回答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总结能力等。最后小结本堂课的知识点。各小组成员内部交流并做本堂课任务完成情况总结。
(1)任务产品展示
(2)学生填写任务总结(附件1)
5.课后作业
(1)复习本课时的相关指令
(2)总结本任务的加工工艺
五、教学案例评析
1.教学反馈
通过对学生的评价和总结,大部分小组完成了零件的工艺分析、程序编制和零件加工。但是部分小组间配合有待加强,同学们专业知识应进一步提高。刀具装夹具应进一步熟悉。
2.教学情况
学生通过综合类零件加工的学习,掌握零件加工工艺规程制定;能够分析零件的结构特点,选择合理的加工方法;掌握工艺路线的制定及程序的编制;掌握加工中心的操作规范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及团队协作精神。不足就是工艺装备的选择不准,工艺路线选择较差,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有待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精神配合较差。
3.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