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化技术服务

数字化技术服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化技术服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化技术服务

数字化技术服务范文第1篇

【摘 要 题】数字信息化 

【关 键 词】数字档案馆/数字化档案/it集约化服务/集成平台 

    数字档案馆的出现给现代档案管理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短短几年全国范围内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成绩斐然,电子文件中心、馆藏档案数字化、档案信息网络化等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档案资源管理的热潮在档案行业得到迅速开展。档案利用者在查档、用档等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效、快捷的优厚待遇,档案工作者也逐渐改变往日的手工粗放管理方式,开始利用网络、计算机和信息系统开展现代化管档。不可否认,档案资源的信息化与网络化给国家、机构和公众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给档案事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机遇,但由于信息化管理理念与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之间还需要经历更长一段的磨合期,特别是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相比较,我国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与发展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信息系统的建设跟不上技术的发展,何谈信息化的有效利用与滚动发展,加之档案工作者几乎不可能投入更多的精力以了解、学习、跟踪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这无疑使档案工作者萌生了众多的困惑和忧虑。而且,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发展与运行维护的技术复杂度、资金的持续投入、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数字档案馆对it人才的高度依赖性及其与传统档案馆之间的职能交叉已经开始制约着数字档案馆的发展;“双轨制”的运行模式更是给档案工作者增添了不止一倍的工作量。这些棘手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数字档案馆才能顺利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作者基于it服务最新理念,提出采用集约化运营模式建设数字档案馆的观点,通过 it资源的集中建设、it服务质量的有效加强、it技术含量的累积增长,来提高数字化档案馆的社会效益,旨在以最小的成本消耗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为构建节约型社会献计献策。

    1. 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目的

    各行各业信息化及其快速发展已经且正在不断地形成大量的数字化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归档并形成电子档案以记录信息社会的历史活动,传统档案馆开展服务创新加强馆藏数字化加工也将积累越来越多的数字化信息,这两类信息统称为数字化档案信息。档案工作者正是为了归档、接收、整理和保存这些不断累增的数字化档案资源,并想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为国家、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快捷方便的查档、用档等服务,数字档案馆才应运而生。由此得出结论:数字档案馆可以作为信息社会数字化档案的终极保管机构。建设数字档案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记忆信息社会的发展历史。

    2. 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的职能

    以数字档案馆的建设目的为出发点,可以确定 it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的主要职能:

    (1)集中统一永久保存信息社会产生的各类数字化档案信息,引领数字档案馆的发展方向,保障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真实、完整、有效和安全。

    (2)为传统档案馆提供滚动完善和持续发展的网络化信息技术支持与服务,以方便档案工作者通过网络和计算机开展电子文件归档、电子档案接收、数字化档案资源的整合、管理、传递、处理、鉴定、编研和提供网络化查档、用档服务等各类档案管理工作。

    (3)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门户网站,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的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网络化查询与检索等服务,包括当前政务公开背景下产生且移交到档案馆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档案馆内部经鉴定后允许开放的数字化档案信息等。

    3. 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的特点

    数字档案馆是一个以永久保存数字化档案信息为根本,以为档案工作者提供数字化档案的接收、管理、利用、鉴定、编研、展示为宗旨,以提供it资源供应服务为主体运营模式的集成服务平台。基于此平台,档案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计算机开展档案鉴定、文件归档、档案收集、整理、分类、查询、检索、统计、编研、成果汇编以及开放档案信息等各项档案业务工作,不需要关注档案信息存放的物理位置,不需要担心档案信息的永久保存和安全性风险,不需要考虑如何申请信息化专项资金、组织和招聘技术人员开展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实施及运行维护等工作,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为承担数字档案馆系统建设任务的it工作人员提出档案管理的业务需求。

    it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主要特点是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软硬件基础设施的架构、应用软件的研发、信息系统的实施、数字档案馆的运行维护、滚动发展以及it资源管理等技术工作从传统档案馆中剥离出来,建立以精通信息技术、跟踪档案业务及信息技术发展的,并能够将档案工作与信息技术融会贯通使用的档案工作者团队,开展面向档案工作的it集约化服务。这样一来,档案工作者就能够集中精力钻研档案业务,开展档案的精细化管理,投入更多的精力用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为社会提供更高效、更优质的服务。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永久保存、集成共享、传递处理、网络访问、完整有效等众多技术难题则集中于数字化档案馆的运行与管理过程中,即便这样也比让每个档案馆设立计算机处(室)来开展软硬件平台的购买、安装和维护,做数据备份、数据迁移、异地保存等措施要安全和可靠。

    it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运行维护的主要特点是以低收入的供应服务方式或连锁加盟方式以维持其滚动发展和持续改进。档案业务的规范性及其工作流程的确定性决定了电子文件归档、馆藏档案数字化、档案信息服务、开放档案信息、数字档案信息的整合、集成与共享等信息系统的建设是能够基于一个通用的软件基础架构和服务平台来实现,即使不同档案门类的信息标引、著录项、数字化存储格式等有所差别,也能够实现集成化的统一管理。当然在数字档案馆建设之初,需要在国家档案局的统一领导和监管下,首先应开展各门类数字化档案的存储格式、存储标准、访问模式、管理规范等的建设,作为建立通用数字档案馆服务平台的指导性文件,面向服务的开放的基础平台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服务平台之上的各类应用系统则是根据需求的深化不断地进行完善和功能扩充,每个即将加盟的档案馆只需要设置其基本配置,定义其运行管理模式就可以享受数字档案馆提供的各种信息化服务。可以推断,数字档案馆的技术服务费将远比各档案馆自行购买设备和建设各类应用系统并开展运行维护的费用要低很多,这是因为it服务集约化数字档案馆的软硬件平台、服务器与存储设备、应用软件系统等都是一次开发,多次共享使用,而且还将在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后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保障其先进性、适应性和发展性。

   4. 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的运行模式

    当前,国内数字档案馆建设有单一型和区域型两种主流模式,单一型数字档案馆运行模式是在单个档案馆内部开展馆藏数字化加工、接收电子文件归档、整合馆内档案资源、建设档案馆的门户网站等工作,通过门户网站提供该馆的开放档案信息服务和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查阅服务;区域型数字档案馆则是以一个区或市为单元,以档案馆的业务为中心,除了开展档案馆内部的各种信息化建设、实施和系统应用外,还通过网络为相关档案室提供档案信息管理的信息化服务服务,在档案形成单位进行归档的同时,将纸质文件归到档案室,将电子文件通过网络、载体或接口系统传递到数字档案馆系统中,实现了一个区域内部数字化档案信息的集中存储。这两种模式建设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数字档案馆依附于某个传统档案馆,数字档案馆的滚动发展与运行维护也取决所依附的档案馆的信息化水平,更准确地说是依赖于档案馆的决策者和档案馆设立的开展信息技术服务的计算机处(室)的人员对信息化的理解、认识和跟踪发展的水平,其局限性和风险性不言而喻!加上信息化滚动发展的持续投资,从长远角度必然会限制数字档案馆的发展。从国家全局来看,这两种建设模式存在着档案行业it资源重复建设的弊端,在全国数字档案馆标准体系尚未健全的前提下各自开展数字档案馆建设,也必然会造成未来国家档案信息资源整合难的新问题。

    it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的观点的提出,是希望能够站在国家信息资源战略和行业全局建设数字档案馆的高度,寻找一种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以适应和谐型、节约型、发展型、信息资源广泛利用型信息社会的发展特点,不仅需要缓解信息化建设中因技术人员与业务工作者认识不统一而产生的各种制约系统建设与发展的矛盾,而且能够保障数字档案馆的高效运作和长期发展。这一观点的基本要求包括:

    (1)机构重组:将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在组织上进行分割,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不再依附于某个传统档案馆,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来开展各项工作。

    (2)人才分类:将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分为业务型和技术型两大类,分别承担数字档案馆和传统档案馆的各项职能。

    (3)职能分割:数字档案馆

保管网络系统中的数字化档案信息,传统档案馆保管纸质档案和各种其他介质档案。

    (4)相互关系:数字档案馆为传统档案馆提供开展档案的收集、保管、利用、档案展示等各项服务,传统档案馆为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各种业务需求。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互动发展、相互促进,分别以数字、纸质形式记载信息社会的发展历史。

    图1给出了三种数字档案馆运行模式的比较,可以看出:it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是一个面向现代档案管理工作的集成服务平台,将数字化档案信息实施集中统一、标准规范地管理,同时为多个传统档案馆提供从服务器、存储设备等硬件资源到应用程序、信息访问、信息等软件资源共享和网络计算机运行维护的各种it服务,每个传统档案馆不需要再单独设立it技术支持与服务部门,不需要单独购买和管理服务器、存储器等硬件设备,不需要花钱购买软件系统或者重复开发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这样不仅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档案馆内部的管理也更加有效,这是由于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思路与传统档案管理的方式有着行业上的差别,人员管理及工作方式也完全不同。

    当前数字档案馆的运行模式

   

    it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运行模式

数字化技术服务范文第2篇

摘  要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给我们带来了信息化的校园,但同时,高度的数据集中和业务应用的整合,也使对服务器环境的依赖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这使得对系统可用性等方面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本文讨论的就是如何运用服务器集群技术在数字化校园的系统可用性等方面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服务器集群技术;数字化校园;刀片服务器   1  面临的问题和思路      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推进,伴随而来的是数字化校园的各种应用服务和数据量的急剧增长,各个级别的用户诸如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等机构和师生员工,对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有了更深的认识。数据集中和各项业务整合的同时,核心业务对系统安全性能要求在不断提高,应用系统尤其是关键领域的关键性应用对可靠性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如何搭建并且应用真正高可靠性的服务器环境,已成为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迫切需求。 很显然,在传统的单机系统中,将应用集中配置在一台服务器上,往往存在巨大的潜在不稳定威胁,主要表现在可用性不高,负载不能动态平衡,且数据服务丢失危险性增大,维护和扩展存在困难等等。而采用服务器集群技术,可提高访问数据库的效率,提高可靠性和抗灾难性,这也是服务器集群技术最为显著的特点。      针对上述问题,在数字化校园公共基础平台搭建中,本例采用ibm bladecenter刀片服务器,是一种hahd (highavailabilityhighdensity,高可用高密度)的服务器平台。和传统集群技术相比较,刀片服务器中所集群的是一个包括独立cpu、内存、驱动器和网络组件等存储器的服务器板,通过专门刀片服务器中集成的交换网络实现集群。因此,其不仅在机房宝贵的空间资源上占有相当大的优势,而且通过小的“刀片”集群,可组建成一个性能非常高的刀片服务器集群系统,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更加经济、技术成熟和可行的扩展方案。 通过刀片服务器集群,用以提供核心数据库服务、邮件、文件存储、web服务和ftp服务等。并通过深入的资源和应用高度集成,结合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把目前最常用的教务管理、自动化办公、科研、设备器材、数字图书馆、网络教学、邮件、学生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系统整合在一起,最终提供统一获取信息和信息的个性化平台。 2  集群(cluster)技术      利用集群技术可使一组相互独立的服务器在网络中表现为单一的系统,并以单一系统的模式加以管理。此单一系统为客户端提供高可靠性的服务,用于实现更高的可用性、更方便集中的可管理性以及更经济高效的可伸缩性。集群技术一般都用于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等,即没有共享存储的服务,如图1所示。

图 1  服务器集群示意图      集群技术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实现服务器系统的高可用性,实现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服务器的故障而造成的损失;方便在集群扩展从而实现整个系统性能的升级;集群技术便于实现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3  服务器集群      服务器集群是一组协同工作并运行集群服务的独立服务器,一个服务器集群包含多台拥有共享数据存储空间的服务器,各服务器之间通过内部局域网进行相互通信;当其中一台服务器发生故障时,它所运行的应用程序将由其它的服务器自动接管。因为响应的是相同的服务,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集群中所有的计算机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名称,集群系统内任意一台服务器都可被所有的网络用户所访问,且是透明的,用户感觉不到任何差别。      在服务器集群系统中,每一台服务器都可承担部分计算任务,并且由于集群了多台服务器的性能,因此,整体系统的计算能力将得到提高。同时,每台服务器还能承担一定的容错任务,当其中某台服务器出现故障时,系统可以在专用软件的支持下将这台服务器与系统隔离,并通过各服务器之间的负载转移机制实现新的负载平衡,同时向系统管理员发出报警信号。       服务器集群与双机热备份技术有本质上的区别,即能否实现并行处理和节点机失效后的任务平滑接管。双机或多机热备份技术的原理是一台主机做服务器,其它主机做备份机,备份机在服务器故障失效时进行接管。而刀片式服务器所应用的集群技术,较传统集群又存在一定的差别,其更利于集群的形成和部署。 4  服务器集群技术在数字化校园中的优势      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服务器环境中的主要技术和产品首要综合考虑的是实用、可靠、经济、安全以及可扩展、可维护等性能。随着校园网用户和应用规模的扩大,服务器的整体性能必须能适应数字化校园这一发展变化。针对以上需求,服务器集群主要优势在于可以提供更高的可用性、更方便的可管理性以及更经济高效的可伸缩性,表现为可以得到一个较高的整体性能。 4.1  关键应用获得高可用性      应用服务器集群的最终目标之一,就是尽量减少服务器和应用程序的停机时间,以保证核心数据、关键应用和重要业务部门的信息和服务安全,实现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      服务器集群带来的高可用性不仅适用于提供静态数据的服务,而且适用于提供动态数据的服务,如公共数据库服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等,且这些数据必须得到极为稳妥的保管,需要服务器提供足够强大的和可靠的磁盘冗余功能。在本例的实际应用中,通过采用三块刀片式服务器运行oracle核心数据库服务,即属高可用性集群服务,目的是在系统出现某些故障的情况下,仍能继续对外提供服务,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服务的中断时间。再如,通过服务器集群,资源(如internet协议(ip)地址)的所有权会自动从故障服务器转移到与之并行工作的服务器。即当群集中的某个系统或应用程序发生故障时,通过约定的负载转移机制,群集软件会在可用的服务器上重新启动故障应用程序,或者将工作从故障节点分散到剩下的节点上,而这个过程对用户而言是完全透明的。这样,即使集群中的一个服务器意外停机,使集群的配备性能降低,但它依旧可以正常运作。      在进行硬件规划时,可以考虑根据应用类型的不同而划分出若干个集群,如有些校园网中就将网络教学平台中的服务器划分为前端服务器集群、中间服务器集群和后端集中存储三大组成部分。其中前端服务器集群包含多个web服务器,中间服务器集群由数据库服务器、流媒体服务器、语音服务器和数据备份服务器等组成。

     此外,在校园网中,其它网络应用服务诸如邮件服务、内部论坛、内部资源库服务和教学视频点播服务等等,是校园网络教学易造成瓶颈的关键应用,亦要求服务器能够处理成规模的客服端的并发访问,这些应用要求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和弹力恢复能力,必须具有一定的容错能力,保障在意外情况下不中断用户的正常工作。如图2所示。

图2  校园网中集群应用示意 4.2  集中和方便的可管理性      因为服务器集群是作为单一系统进行管理的一组独立的服务器,可以将群集作为一个单一的系统进行管理。管理员能够对所有集群资源的状态一目了然,方便将工作负载分配给集群之中的服务器,有利于对服务器进行“滚动升级”,极大减少了管理员介入管理的深度。同时由于每块“刀片”都是热插拔的,所以,系统可以轻松地进行替换,亦可针对计划释放集群定服务器进行维护,或在集群中插入新的“刀片”,提高整体性能,并且将维护时间减少到最小,确保了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管理性及可维护性。      在服务器集群模式下,可以利用内置的转换器将以太网数据和管理网络,以及将新型的智能kvm(keyboard,video,mouse)连接集在一起,从而实现服务器集群可以通过kvm转换板共享一套光驱、软驱、键盘、显示器和鼠标,以访问多台服务器,从而便于进行升级、维护和访问服务器上的文件,在很大程度简化了设备的连接和管理。显然,集群的服务器数越多,这一优势更明显。 4.3  系统完备的可伸缩性      数字化校园建设整体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扩充的过程,系统的可伸缩性性能是日后进行扩展必须考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长期规划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服务器平台搭建上,主要是指可通过增加容量扩展和跨越处理器进行负载平衡的能力。 随着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变化,服务器集群提供了随着发展进行扩展支付的环境:向现有系统内添加节点的能力,并重新实现负载平衡机制。实际应用中所采用的刀片服务器在群集扩展能力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只需要把各个“刀片”插入到刀片机箱中,利用自身的集群管理软件就可以很轻松地扩展刀片服务器群。      除扩展性能之外,服务器集群技术亦是实现负载均衡的基础。负载平衡意味着将相关应用和资源从繁忙节点转移到不繁忙节点,从而能从容应对大量的并发式访问请求,以减少用户等待响应的时间。或者,单个重负载的运算可分担到多台节点设备上做并行处理,使系统处理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以web应用为例,web应用服务器集群系统,是由一群同时运行同一个web应用的服务器组成的集群系统,即通过服务器集群技术将若干服务器划分为一个应用群组,以建立高可用性web服务器集群,形成负载均衡集群。在这样的集群配置中,多台服务器可以执行同样的应用和数据库操作。在案例中,通过linux virtual server应用层集群的部署,可提供和节点个数成正比的负载能力。      通过对数字化校园中诸如网络教学等应用的分析,web应用占很大的比重,数字化校园的服务承载及业务处理的主应用服务器,主要完成来自web服务器转发的业务处理请求。集群服务器将众多的访问请求分散到系统中的不同节点进行处理,从而实现了更高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在外界看来,整体表现就像是一个服务器一样。均衡了集群服务器的负载,则达到优化系统性能的目的,而这也正是基于web的应用于数字化校园门户所必须具备的特性。 4.4  快速的故障恢复能力      服务器集群把可用性和可伸缩性这两个优点集于一身,因此其快速的故障恢复能力是明显的。在故障服务器重新回到联机初始状态时,群集服务将自动在群集中重新分配工作负荷,将应用服务部署于刚加入的节点机中。 5  结束语      综合以上考量,服务器集群技术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了实现高可用性、高可管理性和高伸缩性能的选择,从而为数字化校园整体性能的提升注入充足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康小军,邵虹,刘吉涛.《负载均衡技术解决网络教学瓶颈》. http:///,中国教育网络,2007-12 [2] 王虎.《服务器集群技术及其在视频网络中的应用》. 河南省广播电视优秀科技论文,2004 [3] 郎宇征,贾美英.《服务器集群为数据库系统搭台》. http://.cn/,2005

数字化技术服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服务理念;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策略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尤其是计算机的普及使我们生活中很多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面对人们对于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的现状,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今以服务为理念的个性化数字图书馆模式越来越受到欢迎。数字图书馆可以更加方便、快捷为用户提供所需信息,外加个性化服务可以根据用户的性格、特点、爱好等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所以对于个性化数字图书馆服务来说,通过不同的方法了解用户的个性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1 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简介

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主要是通过对用户的习惯、特点和性格进行分析,了解其所需要的知识,并且在相关知识中进行筛选,保证用户所需信息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但是数字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人,人的性格、爱好等个人特点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有所变化,所以建立动态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管理模式是发展的重要方向。首先,对于个性化服务来说,了解用户个性化信息的的具体需求是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图书馆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建立资源的对应关系。当前对于个性化信息服务来说主要面临的问题就是技术方面的应用,在信息检索以及推荐技术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2 当前个性化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1)信息资源建设存在问题

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作为保障,还需要信息资源作为发展的前提,因此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离开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作为前提条件都不会有更多的用户支持,更加不用说有较好的未来发展。所以信息资源建设是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前提,想要真正做到信息化建设,就要建立以用户为导向的信息资源环境,使用户在对所需信息进行描述时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可以准确的判断,并且提供所需信息,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在个性化信息服务当中,要对所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整体的整合工作,之后逐渐细化将信息具体分类,以缩小信息范围,保证信息的有效性与准确性。此外,由于图书馆服务的对象是人,所以在进行信息资源建设时应该积极引导并且鼓励用户参与资源建设,并且加强与用户之间的交流,了解用户的动态变化,建议用户多提反馈信息,并且对于反馈信息要认真分析,从信息的反馈过程中判断用户的真正需求,从而优化自己的服务。

(2)用户信息隐私问题

图书馆在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过程中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对用户的私人信息进行获取,以便是信息提供服务更加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准确性,因此带来的反面影响就是涉及到用户的私人信息以及隐私保护问题。在关于隐私保护方面应该从两方面入手,首先图书馆应该增强用户隐私保护意识,并且在关于隐私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也应该有所完善。对于图书馆自身来说应该加强个性化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熟知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时要注意手段的合理性,不能为了达到目的而采用非法手段,坚决杜绝非法利用网络技术获取并且利用他人信息。

3 以服务为理念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工作相关建议

(1)建立实用的数据库

网络环境之下,我们的信息量被很大程度的扩大,在一定意义上讲图书馆的馆藏信息资源就是数据库资源,因此文献的质量与规模可以看做是数据库的质量与规模。因此面对庞大的信息资源,图书馆应该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将馆藏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分类处理,将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源转化为数字化资源,并且结合用户的信息需求特点建立自己的特色数据库,但是这个数据库并不是一直不会改变的,图书馆应该根据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动态发展而不断完善和改进数据库的内容,对于用户的信息要及时更新,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2)建立个性化信息服务平台

为了促进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发展,可以通过设计专门的计算机系统根据用户的不同特点制定符合其自身的个性化服务,就目前发展来看建立个性化信息服务平台是实施高层次个性化信息服务的重要保障。个性化服务平台的外在表现就是平台界面的设计,首先设计的理念应该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并且还要保证实用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制定个性化资源组织机制,以智能化为个性化信息服务为主要发展方向,即用户在输入检索条件之后系统自动根据用户的描述自动检索出用户所需的信息,并且通过自动的筛选提供给用户。

4 结语

以服务为理念的个性化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一个趋势,网络环境下个性化信息服务对于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满足用户各种各样的需求具有重要帮助。图书馆应该利用网络的发展不断优化自身的服务质量,及时有效的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用户的隐私问题,必须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正确使用用户信息。

参考文献:

[1]张艳玲.关于图书馆知识服务和信息服务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

数字化技术服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系统;纸质档案数字化;利用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007-02

档案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和结晶及社会活动的记录与物证。高校档案是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和凭证作用的文字、图片及音像资料等历史记录,它见证了学校的成长和发展,也在源源不断地为学校的各种实践活动提供服务。收集档案、整理档案、保管档案和利用档案,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我们的崇高义务和共同责任,我们正处在向信息化迈进的时代,各级档案机构都开始了档案数字化工作,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力量,让馆(室)藏档案能够得到更好的存储和利用。

以前学院只有纳入质量管理体系的科研档案和部分教学档案,现在由教学档案、科研档案、固定资产项目档案、文书档案、照片档案、音像档案、实物档案等组成。当时的档案管理系统是由FoxPro开发的一个比较小的软件系统,只能在一台微机上录入、查找,只有纸质档案。随着学院的发展壮大,教学评估和项目验收对档案提出了更细更高的要求,领导对档案也越来越重视。后来,档案室根据自身档案的特点定制了电子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加强了档案管理软件应用系统的建设,为档案信息交换、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创造了条件。系统分为两部分,一个是档案管理系统,一个是档案检索系统。配备了扫描仪,可实现多页快速扫描、无边界扫描。新增了电脑和专用服务器,服务器放在另一个大楼的机房,不但运行环境好,而且实现了异地备份,可使这些档案资料在出现天灾人祸的情况下不至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这样,一个档案的归档、利用服务工作系统就形成了。

一、档案管理系统

档案管理系统是管理档案的信息系统,用于对档案信息和档案实体进行辅助管理的各种类型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档案管理软件是一个以信息资源共享为出发点,依据档案工作的管理模式、要求和方法进行设计开发的典型信息管理系统。涉及到档案资源的形成、整理、存储、检索、传递、保护、利用、鉴定、销毁和统计等全过程,能够全方位、全过程地对数字化档案进行管理。档案管理软件系统一般分为单机版和网络版,单机版管理系统只适合在一台计算机上录入、查阅,而网络版的功能则强大很多,其设计一般是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只要安装一台档案服务器,其他部门和个人都可以根据权限设定浏览、著录、上传、查询档案信息。档案检索系统基于信息量巨大的档案数据库,对特定的利用者而言,就如同在互联网上通过搜索引擎查找信息一样,从而实现档案信息的共享。当然,由于档案的特殊性,档案管理系统只能在内网上运行,内网微机上安装了安全保密系统,秘密级以上的档案只能授权在专用的场所查阅。

二、档案的数字化过程

目前,因我国电子文件保管水平不高,且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仍有一些文件必须以纸质介质存在,才能承认其凭证和法律效力,文件的耐久性保存问题也未得到解决,所以档案大都实行“双套制”管理,即同一份文件同时保存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尽管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在原始性与凭证性方面不完全等同,因为是异质备份,可靠性大为提高。

档案数字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软硬件兼备的情况下要严把质量关。在建数据库的过程中,无论是案卷目录还是卷内目录,数据著录的条目要标准化、规范化和格式化。著录质量决定着整个档案检索系统的质量。电子文件要扫描或转换为PDF格式文件,文件名与卷内目录的档案号一致,便于电子文件的上传和管理。

纸质档案数字化制作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计算机人工录入或通过扫描仪扫描后再由字符识别软件(OCR)识别,形成文本文件;另一种是将档案原文的每一页看成一张图片,扫描后在Adobe Acrobat中合并成PDF文件。第一种方式占据空间小,但工作量大,差错率高,也容易失真,尤其是图片、图纸,不可能重新制图,投入高,收效低。第二种方式实现容易,档案工作人员稍加培训即可以操作,而且保持了原件的原貌。工作可以定量化,差错率相对较低,即便出现了错扫、漏扫,检查时也容易发现,扫描后插入即可。下面重点介绍一下第二种方式。

首先,根据《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DA/T 31-2005)、《档案整理著录规范》,对档案数字化流程进行固定,确定每一步该做什么和怎么做,实现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协调、规范,避免随意和偷工减料。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基本环节包括:档案整理、档案扫描、图像处理、图像存储、目录建库、数据挂接等。将档案室的永久保存的科研档案、部分教学档案、文书档案、获奖证书、专利证书、软件著作权证书进行扫描。对于红头文件、盖章页、签字页及各类证书,必须进行彩色扫描。在档案数字化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档案的扫描效率和保证扫描图像的质量,需要把一卷卷档案内的文件拆分,一张张扫描,扫描完毕后重新用线绳装订,在此过程中要做好原件的保管工作,必须保证档案原件的完整和安全。档案原件的完整,是指出库卷的数量、卷内文件的数量、每份文件的页数等无差错,并且无破损、无恶意篡改。要做好对档案扫描时参数优化设置,在确保图像能够清晰完整地反映档案原貌的前提下,图像文件所占的存储空间也要大小适中。对于扫描时出现黑点、黑边的页面,有专业的计算机软件可以修改。检查有无错扫、漏扫,有无页面歪斜、字迹模糊,发现情况要调整纸张或参数进行补扫。纸质档案目录数据库中每一份文件,都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唯一档号,以该档号命名扫描后的电子文件,电子文件可以逐个挂接,也可批量挂接。确保数字化档案的数据安全,一方面禁止任何人私自拷贝档案信息,另一方面要在技术层面上采取措施保证数字档案的安全,如信息加密技术和身份认证技术等。

近年来,学院各单位在提交纸质文件的同时,自己产生的文件必须提交电子版文件,这样变成PDF文件后,只需扫描盖章页、签字页进行替换,上传即可。

三、档案的利用服务

学院先后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获得军用软件研制能力等级证书、装备承制单位注册证书。这些资质的认证和年度检查考核,所需资料基本由档案室整理提供。科研档案的收集、归档按照学院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教学档案按照《中国人民院校教学档案管理暂行规定》执行。教学评估、检查,科研项目的审核、鉴定,学院固定资产的验收、基建项目档案的验收等所需资料大都由档案室整理提供。从财务审计到档案验收,再到项目总验收,档案室全程参与并提供所需资料档案。为学科评估、教学检查、重点项目申报、创新团队评估、科研报奖、院史馆展览、项目年度检查和教师职称评定提供支撑材料。

有了数字化档案,档案管理模式也发生了改变,从以档案实体保管和利用为重点转向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和提供服务为重心,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档案利用成本。纸质文件不用被频繁借出扫描、复印,既保护了原件,又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当然,电子文件的转出也要经过领导的审批,档案部门的内部局域网与一切外网实行物理隔离,加强身份认证和密钥管理,确保档案信息网络传输的安全。近几年,工信部项目检查、验收不再提交纸质版,只需提交一套完整的电子版文件,我们只扫描签字页、盖章页替换即可。多年来,学院发展越来越快,取得的成绩也越来越令人振奋,在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自主创新跃上了新台阶,“天河”计算机多次在世界TOP500排行榜中夺魁。作为科技攻关国家队,学院为推动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为国防和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为增强综合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档案管理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掌握数据库管理的新技能,加强档案业务基础知识的学习,参加档案业务培训,与时俱进,积极介入到教学和科研一线,及时收集资料归档并数字化,为师生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服务价值。现在各部门来档案室借阅档案,首先问有无电子版,并且很愿意把资料交档案室保存,这样,既丰富了室藏档案,又服务了广大师生,作为档案管理人员,从中感受到了幸福和欣慰,让我们期待学院档案事业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DA/T 31-2005)[S].国家档案局.

[2]梁建梅.网络版档案管理软件运行安全策略探析[J].档案时空,2014,(2).

[3]张正强.电子文件管理[M].北京:出版社,2004.

数字化技术服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咨询服务

近年来,伴随着数字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的传播与存储媒介不断更新,并进一步趋于科学化、合理化发展,伴随而来的是信息数据数量的爆炸式增长,big-data时代(大数据时代)正式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大数据时代的产生,更进一步带动了相关信息服务机构建设的内涵性转变。高校图书馆作为服务高校教学、科研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一座适应大数据时展,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建设、能够提供有效咨询服务的数字化图书馆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图书馆建设的主要攻坚方向。如何把握大数据时代来临所提供的机遇,同时应对信息时代变化发展的挑战,笔者认为,重点是要对两个反面的问题进行深刻分析。一是要针对大数据时代与高校图书馆建设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刻分析,明确二者之间的互动影响机制。二是针对分析成果,对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提出合理化的改革建议,更好的提升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质量。

1 大数据时代与数字化图书馆

(1)大数据与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通常意义下被认为是一种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非结构性数据。其在维基百科的解释是:或称巨量数据、海量数据、大数据,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人工,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截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信息。

大数据的"大"不是单纯的数量大小问题,否则我们完全可以沿用如"海量数据"等类似概念表述数据量的增长,之所以提出相应的大数据概念,是因为大数据确有自身的特点。概括当前业界的普遍看法,学界将大数据的特性归结为"4V",即速度(Velocity)快,即数据增长速度快,相应的需要的处理速度业需要快; 容量(Volume)大,即需要的存储设备及设施需求大,相应产生的计算分析量呈现几何式增长;分类(Variety)多,即来源多元化;价值(value)大,即有较大利用价值,其分析结果对于相应行业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伴随大数据时代的背景,大数据的研究与应用已经成为学界热点问题。"大数据"概念即诞生之日起便得到了来自相应行业及机构的极大关注。维克托o迈尔o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认为,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大数据将为人类的生活创造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维度。[2]大数据已经成为了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而更多的改变正蓄势待发。世界各国普遍对大数据的探索与应用给予了极大关注,如美国奥巴马政府启动并实施的"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英国、澳大利亚等四个国家的学者联合开展的"世界大数据周"活动等。值得我们关注得是,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也已引起图书馆、信息与情报界的广泛兴趣,图书馆学研究者也广泛参与到诸多的大数据研究项目中,并进一步推动了与大数据关联紧密的网络计量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

(2)数字化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

数字化图书馆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高新手段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广泛应用,传统图书馆的结构、服务与发展理念产生了历史性变革。数字化图书馆的实质就是把馆藏信息数字化形成大型知识体。并凭借数字化手段进一步丰富馆藏资源内容,完善馆藏信息类型结构,通过购置配备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数据库、音视频资源等在内的海量数字资源,实现信息资源数字化与传递网络化、同时通过信息技术共享化、集成化实现图书馆咨询服务的全面升级。高校图书馆作为现代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高等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机构,是高等学校的文献与情报信息中心,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是当前各高校图书馆建设的主要方向,同时也是保持高校图书馆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要之举。

(3)大数据时代与数字化图书馆建设

大数据时代对于当今的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有着良性的互动影响机制,下面对二者的关系作以简要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字图书馆本身就可以理解为一个大型的数据库,其持有的数据具有典型的大数据容量大、 种类多、具有价值等特性。图书馆作为提供公众信息服务的重要机构,承担着将有用信息组织集合并提供信息服务的职能,随着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成为时代趋势,图书馆也就越来越成为大数据重要来源及重要载体之一。同时数字化图书馆也承担了为大数据提供必要的技术试验和应用空间的"责任"。

反之,大数据时代的不断向前,进一步刺激了数字技术、存储技术、及网络技术和信息分析方式的变革,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数字化图书馆的现代化进程。将对大数据4V特性的理解应用于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使得捕获、挖掘、分析各类知识转化为图书馆积累信息的新模式, 更为数字图书馆提供高层次的信息咨询与知识咨询服务服务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将进一步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营造良好的内部运行氛围。

2 大数据时代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走向对策

(1)加快数字化图书馆信息技术变革升级,提供更加智能化信息服务

用户是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轴心,要应对大数据时代对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机遇与挑战,重点就在于深入了解信息受众需求,提供更合理化,更具针对性的智能化信息服务。我们只有切实的了解用户的需求趋向,需求动态,并借此研究出其需求规律,才能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高校图书馆主要用户来源于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多偏向与教学、科研等方面,且对于专业的集中度较高,不同类型高校对于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侧重是有所不同的,伴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图书馆在高等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加快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信息技术变革也就成为了我们应对4V特性非结构化大数据对信息服务为主的图书馆服务带来影响的首要方式,也是我们能够提供智能化信息服务的前提。为此,我们必须在存储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等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如此才能实现信息服务及高校图书馆职能的最大价值化!

(2)加速信息咨询服务模式升级,提供更具实效性的信息服务

大数据时代环境下,数据的收集和传递成本日益下降,由此带来的是信息数据量急剧增长,同时更进一步增加了数据的复杂性。传统知识信息咨询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数据环境下用户需求。图书馆传统的检索与传递等服务方式在用户中的影响逐渐弱化,地位及关注度主要下降。当下的信息用户需要的是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如何检索到与所需信息契合度高的有价值数据。这也是与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分析理念不谋而合的。因此,信息服务要对用户的不同信息需求加以分析研究,明确用户信息目标!同时,信息服务要根据用户信息需求目标的变化进行技术调整和重组信息,始终保证满足用户解决问题的信息需求!在教学、科研及知识需求日益精细的今天,知识平民化,唯有适应时代,实现知识咨询服务模式的与时俱进,才能让图书馆始终成为信息服务的中心与领头羊,这也是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关注的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http:///wiki/大数据.

[2][英]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英] 肯尼思・库克耶 著,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