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

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

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物联网工程;知识体系;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朱金秀(1972-),女,江苏常州人,河海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常州),副教授;韩光洁(1972-),男,黑龙江伊春人,河海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常州),副教授。(江苏常州213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物联网工程”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卓越计划’课堂有效教学方法”(KT201117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067-02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根据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定义,[1]物联网主要解决物到物(Thing to Thing,T2T)、人到物(Human to Thing,H2T)、人到人(Human to Human,H2H)之间的互联。这一高度交叉的新兴前沿领域在国际上备受关注,美国IBM公司基于物联网提出“智慧的地球”概念;中国科学院早在物联网概念诞生之初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2009年,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成立,总理考察时提出“感知中国”的概念。2010 年3 月9 日教育部网站发出通知:我国拟针对互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国家决定大力发展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校本科教育阶段设立相关专业。这其中就包括增设物联网专业,以期为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相关产业培养高素质人才。

自2010年7月教育部批准30余所高校院系建设物联网工程专业以来,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教育部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一直高度关注物联网及相关专业建设。全国高校物联网及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小组组织高校在物联网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工程实践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国内高校也根据自身的情况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2-4]2010年7月,河海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成为首批获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30所大学之一;2011年3月,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成为第七批国家特色专业。物联网目前属于新兴产业,中国高校刚刚开始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笔者近年来致力于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分析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及核心知识领域,力求归纳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的专业共性基础,并结合我校特色,构建了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以期为兄弟高校物联网相关专业课程规划抛砖引玉。

一、物联网的技术体系分析

在业界,物联网大致被公认为有三个层次,[1,5-7]底层是用来感知数据的感知层,第二层是数据传输的网络层,最上面则是内容应用层。

感知层包括传感器等数据采集设备,包括数据接入到网关之前传感器网络。感知层是物联网发展和应用的基础,RFID技术、传感和控制技术、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是感知层涉及的主要技术。

网络层将建立在现有的移动通讯网和互联网基础上,其主要功能是直接通过现有的互联网或移动通信网(如GSM、TD-SCDMA)、无线接入网(WiMAX)、无线局域网(Wi-Fi)、卫星网等基础网络设施,对来自感知层的信息进行接入和传输。网络层中的感知数据管理与处理技术是实现以数据为中心的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感知数据管理与处理技术包括传感网数据的存储、查询、分析、挖掘、理解以及基于感知数据决策和行为的理论和技术。

物联网应用层利用经过分析处理的感知数据,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特定服务。云计算平台作为海量感知数据的存储、分析平台,将是物联网网络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用层众多应用的基础。

物联网各层次间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为了实现整体系统的优化功能服务于某一具体应用,各层间资源需要协同分配与共享。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的系统设计可以是千差万别的,也不一定所有层次的技术都需要采用;即使在同一个层次上,对可供选择的技术方案也可以进行按需配置。

二、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分析

所谓专业体系就是把一个专业领域内的专业知识组织成专业干线清晰、知识点层次分明、结构衔接完整的一个知识框架。在分析物联网技术体系的基础上构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物联网工程”知识结构中的专业知识部分应能够构成物联网整体的框架并体现其关键技术。因此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应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的知识和系统整体架构与优化的知识。对应的核心知识领域为:对应于感知层为射频识别技术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技术;对应于网络层为通信与网络技术、异构网络互联与协同技术;对应于应用层为数据处理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对应于物联网整体的框架为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和物联网工程规划与设计。

基于以上讨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要能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培养造就具有物联网技术基础理论、物理信息系统标识与感知、计算机网络理论与技术和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物联网及其相关领域的系统、网络、终端、协议等方面的研究、设计、开发能力以及组织和实施物联网应用项目的能力;并在创新和创业意识、竞争和团队精神以及外语运用能力等方面有良好的素养,能适应国家现代化与信息化建设需要,为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为信息产业服务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和创新型高等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三、物联网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构成

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应尽可能多地覆盖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围绕物联网工程专业涉及的学科知识领域和知识点,该专业知识部分由四个部分组成:基础类、感知类、网络与通信类、数据处理与领域应用类。

基础类课程为:数理类课程,例如高等数学或离散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统计、物理等;电路类课程,例如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与系统、高频电子电路等;程序类课程,例如程序设计语言C、数据结构与算法、Java语言程序设计等。感知类课程为:射频技术(RFID原理及应用)、传感器技术(与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模式识别与状态监控、物联网定位技术、数据获取与信息处理系统等。网络与通信类类课程为:计算机网络、射频技术与无线通信、通信原理、无线传感器网络原理、短距离无线与移动通信网络、物联网数据库技术等。数据处理与领域应用类课程为:物联网工程导论、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设计、云计算与云存储、定位应用开发技术、物联网工程规划与设计、物联网系统综合设计、移动开发等。

四、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索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以应用为驱动的专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根据专业共性基础和我校在物联网方面的领域区域特色。因此我校培养模式坚持以水利特色为主导,发挥水利学科的传统优势;整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包括学科基础课程群、物联网工程专题课程群,使学生有兴趣、有研究、有实践地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逐步地、系统地增长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

学科基础课程群:按基础类、感知类、网络类、应用类将相关课程分为四大课程群,有效克服每门课程各自为阵造成的“内容重复、衔接不紧”等弊端。物联网工程专题课程群:根据专业共性基础和我校在物联网方面的领域区域特色,重点建立无线传感网技术、物联网应用开发两个方向,明确制定各方向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选课空间和时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1.无线传感器网络

该方向侧重无线传感器网络与应用的研究,强调物联网传输与网络层的开发与实践。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毕业实习以及前沿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学生将掌握扎实的无线传感网络的基础理论,具有无线传感网络及应用软件的开发和研究,方向重点是物联网网络层和感知层的研究与设计。

2.物联网应用开发

该方向侧重物联网应用技术的研究,强调物联网应用层的开发与实践。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毕业实习以及前沿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学生将掌握扎实的物联网技术的基础理论,系统掌握物联网基础及应用软件的开发方法和开发工具,方向重点是物联网网络层和应用层的研究与设计。并增加水声通信技术、水联网及水环境检测应用作为我校的行业特色。

综上所述,我校的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在课程设置中,把行业应用特色纳入个性化课程、专业课模块,形成学术型和技术型两套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坚持以水利特色为主导,夯实基础教学,为学生未来发展创造条件,以方向选修课为平台,拓宽学生的知识和认识视野,妥善化解突出特色和拓宽视野间的矛盾。

五、结束语

物联网工程专业不是以理论为主导,重点是工程应用,教学应该由应用来驱动,时刻做好准备,不断调整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及内容应重在特色,在实施过程中,将高度重视特色专业点建设工作,大力加强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切实为同类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ITU Internet report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R/OL]..

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范文第2篇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工程系,湖南 长沙 410004)

【摘要】物联网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它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为了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目的是培养高端技能型、应用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物联网技术技能人才。本文从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入手分析了物联网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就业岗位,以物联网体系架构为核心,探索更合理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 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体系架构;课程体系

0 前言

物联网技术是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通过射条码与二维码、射频标签、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和气体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具有十分广阔的行业前景。自2010年7月教育部首次批准多所高校建设物联网技术专业以来,国内高校都在根据自身的情况对物联网专业的知识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但目前物联网属于新兴产业,各高校基本上也都是依托自己原有的相关院系与专业开始设立物联网相关专业,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如何建立科学的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等问题成为阻碍各院校专业发展的一个难点。本文致力于分析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主要就业岗位等,力求归纳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专业共性基础,构建了以“物联网体系架构”为核心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1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主要就业岗位分析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应用非常广泛,专业培养应具有物联网技术能力、应用创新能力、跨专业的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员,工作重点在应用、服务和生产领域。通常可将本专业对应主要的岗位划分为物联网系统集成和测试工程师、物联网系统销售和技术支持工程师、物联网系统开发工程师等三大基本岗位:

物联网系统集成、测试工程师:系统集成、测试工程师的工作任务主要是负责系统的软件、硬件和传感装置集成,进行调试,发现并改进单元设计过程中的错误,负责无线网络与移动设备的构建组网等工作。

物联网系统销售、技术支持工程师:系统销售、技术支持工程师的工作任务主要是负责建立客户关系,能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推荐其感兴趣的产品,突出产品优势;根据客户需求进行物联网相关产品的配置、安装;负责物联网系统的日常和维护,进行一些基本的故障维修;负责传感器的采购、售前、售后维护等技术工作;负责物联网应用系统硬件和软件的日常维护工作。

物联网系统开发工程师:系统开发工程师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应用流程设计、开发和测试;编写各种设计文档;嵌入式系统的解决方案研究、项目设计方案、系统开发和集成、工程设计和施工指导;RFID解决方案研究、项目设计方案、系统开发和集成、工程设计和施工指导。

2 高职物联网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自物联网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以来,物联网技术及应用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从而导致大量物联网人力资源的短缺。各大高校及职业院校纷纷设立物联网学院、专业或专业方向来培养物联网相关专业人才。各高职院校在进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时首先要确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经过对职业主要岗位工作任务、工作内容以及能力要求的详细分析和论证,得到学生培养目标为:本专业面向物联网技术应用领域,从事物联网工程设备安装调试与维护、物联网工程项目规划与施工管理、物联网工程项目技术支持、物联网产品设计与生产管理等技术岗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心理健康。通过对物联网系统的传感层,网络层与应用层等专门知识和关键技术的学习,掌握物联网应用技术各岗位群必备的具备电子技术、现代传感器技术、RFID射频识别技术、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物联网安全技术和系统工程等专业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基础、实践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以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端技能型、应用型、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3 以“物联网体系架构”为核心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

3.1 物联网的体系构架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电子、通信、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多领域相关专业知识,是跨学科的综合应用,物联网分为三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如图1所示:

3.2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的构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好的体系架构,才能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受到有序的、合理的、系统的能力培养,才能保证教学内容、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的质量,以便学生在未来的职场具有更强的竞争力。那么如何构建合理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就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以物联网体系架构为核心构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思路如下图2所示:

感知层:感知层主要是物品标识及信息的采集,通常由感应器件和无线传感网络组成,感知层是物联网的核心层。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在感知层对应的主要专业课程为:单片机系统分析与调试、电路板测量与绘图、射频技术与应用、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和条码技术与应用。

网络层:物联网的网络层主要完成信息传递和处理,网络层包括两个部分:接入网和传输网。传输网是由公网与专网组成,常用的传输网络有电信网、广电网、电网、互联网、专用网。接入网是连接感知层的网桥,它将获得的感知层数据进行汇聚,并发送到接入网络。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在网络层对应的主要专业课程为、嵌入式系统设计、M2M技术、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和物联网管理与信息安全。应用层:物联网的应用层也称之为处理层,主要解决的是信息处理和人机界面的问题。物联网的网络层传输过来的数据在应用层进入各类信息系统进行处理,并通过各种设备与人进行交互。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在应用层对应的主要专业课程为:嵌入式面向对象程序设计、Android的应用程序开发和动态网页设计。

4 专业课程体系及进度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主要就业岗位,以物联网体系架构为核心构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其中还包含了四门专业基础课:C#程序设计基础、物联网技术概论、电路基础与电工技能和电子技术与实践。

5 结束语

作为战略新兴产业,物联网技术已经应用于各行各业,专业前景广阔,其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也正在迅猛增加,行业人才需求巨大。培养大量高技术技能性物联网人才是目前高职院校迫在眉睫社会责任,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尚处在初始阶段,课程体系构建仍在一个探索过程中,需要大家不断的去探讨和改进。

参考文献

[1]沈苏彬,毛燕琴,等.物联网概念模型与体系结构[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l0(4).

[2]赵传信,王杨.物联网专业实践课程建设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4).

[3]罗汉江.物联网应用技术导论[M].教指委 “十二五”规划教材,2013(3).

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范文第3篇

>> 面向区域特色经济的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研究 基于项目驱动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面向“双创”高校科技档案管理研究 物联网工程专业项目驱动教学改革研究 面向机械装备制造业的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双创”驱动 基于项目驱动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基于项目驱动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就业与技术双驱动的档案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软件工程专业项目驱动和双语教学双融入教学模式研究 物联网工程专业项目驱动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项目驱动教学法”在面向对象程序实践课程中的应用 面向“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项目驱动实践教学探索 高职机械电子学专业项目驱动课程体系研究 面向全过程的项目驱动式教学研究 基于项目驱动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研究性教学实践 基于项目驱动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 “双创驱动”:我国众创空间运作机制的构建与探索 “案例”和“项目”双驱动的《PLC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面向工程实际的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方向课程体系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李东. 物联网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 以哈尔滨工业大学软件学院为例[J]. 计算机教育, 2015(5): 16-19.

[3] 沈艳霞, 孙子文. 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物联网技术, 2015(8): 107-108.

[4] 孙士明, 刘新平, 张晓东. 竞赛驱动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 计算机教育, 2016(1): 153-156.

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范文第4篇

高职校物联网专业目前存在一个公认的、典型的特点是“三无”,即“无教材、无方向、无设备”,这些特点决定了物联网专业建设难,很多学校都是仓促上马,等将学生招到学校后才发现学生具备怎样的能力不清楚,如何开发课程,开发哪些课程、建设什么样的实训室、实训哪些内容等不清楚更不用说搞特色建设了。

二、我省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现状

目前我省已有为数不多的几所高职院校开设物联网专业,但由于该专业是新兴专业,没有可借鉴的资料,其专业建设思路基本沿用两种方式:以硬件为主的专业建设和以软件为主的专业建设。其中以硬件为主的专业建设基本沿用自动化或应用电子专业建设模式;以软件为主的专业建设基本沿用软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嵌入式开发技术专业建设模式。不论哪种模式,其专业建设基本都在探索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没有公认的完整、统一的专业课程体系和配套完善的实训体系。

三、我省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建设的思路

物联网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合格的专业的人才,而人才培养的离不开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与之配套的实训体系的建设。

1.以CDIO先进理念为指导,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 ,让学生以主动的、 实践的、 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

(1)以CDIO先进理念为指导,开发课程。课程建设依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十二条标准对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详细的分析,以真实项目开发为导向,以培养学生个人技术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系统构建能力为宗旨,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开发的“一体化项目学习”课程体系。

(2)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组织课程。课程及相关课程体系都以真实项目来驱动知识的学习。通过小型真实项目(二级项目),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通过一体化的大型项目(一级项目),完成整个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的学习,一级项目和二级项目之间有机衔接,二级项目是一级项目的一部分。

(3)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课程建设的教学系统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要面向高职学生的特点和整体水平进行教学目标设计,以促进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要以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指导教学系统的元素设计。

(4)以行动为导向,优化教学。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活动设计以行动为导向,突出实战化训练的特色教学模式,采用企业管理式的课堂组织结构设计和学习管理模式,学生分组完成课内实训与实战训练。课程教学步骤分为:课前准备、下达任务、完成任务、展示学生作品等四部分。

2.根据物联网系统特点,完善专业实训体系建设

物联网系统由“感知---传输---应用”三层构成。感知层是物联网的核心,是信息采集的关键部分。传输层是整个物联网的中枢,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

(1)以物联网系统构成为主线,搞好物联网实训室建设。依据物联网的构成特点。从专业教学方面考虑,一般的物联网实训体系应具备以下几个核心实训室:基础实训室、感知识别实训室、网络通信实训室、物联应用实训室、物联网综合实训室。

基础实训室,完成物联网专业基础知识的培训。感知识别实训室,主要完成物联网感知层的实训。网络通信实训室,主要完成物联网网络通信的实训。物联应用实训室,主要完成物联网应用层实训。物联网综合实训室,主要完成以上所有技术的综合实训。

(2)以低投入高产出为前提,从优选择物联网实验设备。由于物联网实训设备的投入一般会很大,所以,一个核心的思想就是自己动手尽可能制作一些简单、低价、实用的设备。如果这方面的能力不足就只能购买了,以下是购买的一些比较。

箱式实训设备:这是一种传统实训设备,常用于开发性实训,可支持多个单项实验、实训项目,项目之间关联度不高。优点是投入较小。

沙盘式实训设备:一般用于综合性应用实训,常培养物联网三层结构中相关技术的软件层面综合应用能力。特点是:以特定行业应用为案例,系统展示度较好,学生参与度较低。

产品抽取式设备:一般适用于综合性应用实训,培养学生在物联网三层结构中相关技术的软件综合应用能力以及硬件连接能力。特点是:真实感强,但投入较大。

综合式设备,一般适用于综合前述各种实训形式的综合形式,不足是投入巨大。

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全域旅游;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优化

一、前言

“互联网+全域旅游”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产生活,全球旅游业正经历全新变革,旅游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全域旅游”是在特定区域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带动促进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的理念和模式。使旅游从半军事化、拉练式、追求多看景点的观光旅游转变为追求“舒适静谧”的休闲度假旅游。

二、现阶段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错位分析

(一)课程设置无法适应旅游岗位能力需求变化

“互联网+”模式带来了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出现了旅游电商、定制旅游、智慧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和销售方式;互联网信息搜索、预定、结算的便捷性,已完全颠覆传统旅游企业的营销模式。“全域旅游”起源于游客的多元化需求,突破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方式,实现消费升级。现有旅游企业热切需要既拥有专业技能,又通晓互联网、物联网、自媒体平台运用的复合型人才,而现有课程体系基本没有涉及这些最新知识,无法满足岗位能力要求。旅游业对人才岗位能力的需求变化见表1。

(二)课程体系断层和重复问题突出

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教学进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高职旅游课程设置涉及到营销知识的课程只有《旅游市场营销》1门,课程体系的断层不能适应“互联网+”背景下营销手段多样化和营销方式智慧化的需要;部分知识点在不同课程的机械重复描述,跨学科属性导致的对同一知识点的多角度分析等教学内容的重复,导致学生思想变得僵化,厌学情绪严重,教师负担增加。以《旅游学概论》部分知识点为例,重复情况统计如表2。

(三)理论和实践操作课程设置比例失调

现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大多数沿袭了本科学科教学体系,涵盖了基础理论、经济管理学科基础理论、旅游学科基础理论、旅游学科专业理论等几个层面。这样“厚基础”的课程设置占据了大量的理论教学学时,使实践实训课时大为缩减。很多院校虽然制订了实践教学计划,但出于实训场地不足、经费支出高、技能型师资匮乏、担忧学生安全等多种因素,很多院校的教学实训学时开出率严重不足,这和职业教育提倡的“轻理论、重实操”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四)课程设置缺乏时代感和前瞻性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全域旅游的推进,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产业涉及面广、职业岗位多,社会所需的是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在线旅游体验、在线旅游企业运营分析、旅游行业大数据分析等教学内容基本空缺,人才培养难以应对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势必造成毕业生就业口径狭窄,用人单位评价较低。

三、“互联网+全域旅游”视角下课程体系优化对策

(一)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施人才培养的支撑,决定着人才能力培养的高低。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表现为: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学科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冗杂等。以专业课程内容知识点重复为例,可将《导游业务》内容整合到《模拟导游》课程中,《模拟导游》课程中增加智慧景区的应用,注重导游员角色的转变与能力的提升,实现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转变;在“互联网+”的自媒体时代,如《旅游市场营销》课程中要充分融入新媒体营销的内容,增设网络营销、移动APP等内容;将智能停车、景区容量控制、环境监测、电子票务等智慧景区管理方面的内容充分融入《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课程中.

(二)重构基于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

鉴于“互联网+全域旅游”时代的旅游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化,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在对典型工作任务进一步分析基础上,构建新的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来优化课程。依据以下7个行动领域,遵循认知学习和职业成长的规律,将其转换为岗位基本领域课程、岗位核心领域课程、岗位拓展提升领域课程三部分,并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序化学习领域,进行课程设置

(三)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实现“线上+线下”体验式教学

教师作为体验式教学的实施者,应改变传统观念束缚,充分利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优势,重新组织教学资源,力求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建设教学云平台,给师生提供另一个交流学习、交流互动、共同提升的平台,巧妙地将课堂交流时间延伸到课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记载学习过程,提高学习的效率;利用学生网络学习痕迹,汇总出大数据,掌握学生学习薄弱点,在教学中加以改进,实现知识结构完整性。

(四)利用校企合作丰富课程教学,实现工学耦合

企业的经验主义制约了专业知识转化为教育资源,现有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所需人才能力脱节,加强校企合作势在必行。课程建设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如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开发岗位课程,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如职业标准、技术标准、教学文件、数字化教材、虚拟教学软件、教学课件、业务流程、企业案例、实训视频、习题库、试题库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学生校内实训一律按照工作岗位工作要求,将学校学习和工作岗位深度结合,可将企业文化融入教学、实训、管理和服务等各个环节,通过系统化地设计学习情境,采用行动导向教学和企业见习、工作过程参与、企业顶岗等方式,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实现工学耦合。

(五)课程设置融入地域特色文化元素

高职院校作为地方性高校,办学宗旨一般是“立足当地,辐射周边”,服务地方经济成为其重要职责。把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知识和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之中,深刻挖掘其内涵,可起到强化当地旅游品牌形象的作用。如民族聚居地可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课程、丝绸之路沿线省份学校可加开有关“丝路文化”课程等,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四、结语

“互联网+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提升的一次重要契机。通过学生、学校和企业多方努力,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优化课程体系,方可实现旅游职业教育的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方磊.岗位群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2)25-27.

[2]罗丽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理念研究[J].经济师,2014(3):243-245.

[3]马静.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创新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2):74-79.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明胶科学与技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课外生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