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的财务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综合收益;财务报告;改进
随着金融市场的复杂化,公司形式的多样化,社会主义市场的逐渐完善,以及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会计目标也发生了变化,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化。使得传统会计收益的缺点越来越明显,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如果再用收入费用观来确认企业收入必然行不通,为了能够提高决策的有用性,资产负债观呼之欲出。以公允价值而非历史成本主要计量也成为必然要求,所以需要逐渐吸收经济学收益的某些内涵,形成一种基于资产负债观和公允价值的新的收益观念即综合收益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个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都在致力于财务业绩报表的改进,一张报告综合收益的“第四财务报表”(综合收益表)逐渐形成。
一、综合收益观透视
资产负债观直接从资产和负债的角度确认与计量企业的收益,认为收益是企业期初净资产和期末净资产比较的结果,这种计量收益的方法又称之为财产法。该方法强调经济交易的实质,要求在交易发生时弄清该交易或事项产生的相关资产和负债或者其对相关资产和负债造成的影响,然后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公允价值是在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或者一项负债可以被清偿的成交价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市场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综合收益就是建立在“资产负债观”“公允价值”基础之上的报告期内企业与所有者以外的其他各方之间的交易或事项所引起的净资产的变动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曾在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相对于传统收益概念提出了综合收益的概念: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净资产)变动。综合收益由净收益和其他全面收益两部分构成。它包括这一期间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以外权益的一切变动。这种收益观第一突破了收益表的局限,把全部已确认但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纳入财务报表中;第二很好地结合了“当期经营利润观”和“满计当期损益观”,并加以应用;第三突破了传统会计收益的实现原则,引入了公允价值,使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的使用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盈余以外的其他综合收益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由企业不可控制的外界因素形成的利得和损失,包括与企业本期经营活动无关的非常利得和损失,这些利得损失非企业主观努力所产生,不能用于评价管理当局的经营业绩,应当排除在盈余之外;二是与本期无关基本属于前期的项目,如前期调整项目和会计原则变更的累计影响。
二、综合收益观下改进企业财务报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首先,改进财务报告是为了使财务报告能适应社会经济环境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国际间的财务报告具有可比性。通过综合收益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确认金融工具有关业务产生的利得和损失)减少企业管理者进行利润操纵的空间从而提高了财务报告的质量:其次,综合收益观下财务报告使得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能够给投资者提供完整公允的财务信息,有利于我国资本主市场的健康发展;最后推行综合收益表有助于解决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难题。
我国早在2006年的企业会计试蛑芯鸵入了利得和损失以及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公允价值的运用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这些都为综合收益观下财务报告的改进提供了准则依据。同时西方国家“第四财务报表(综合收益表)”的成功实践以及两表法、一表法、权益变动表也给我国的财务报告基于综合收益观进行改进提供了借鉴的条件。
三、综合收益观下企业财务报告内、外部的改进思路和分阶段改进建议
在内部层次改进上,首先要在财务报告中增加披露“已确认但还未实现的收入”的项目,以最大限度的体现和满足综合收益的要求:其次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增加一张综合收益表列示详细的综合收益信息(如外币折算调整、未实现的证券利得、最低退休金负债调整、其它全面收益、每股全面收益等)。同时改变原来的利润表格式,在利润表中除了基本的收入、费用和利润这三个要素之外,还需加入利得和损失要素,即利润=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并将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中的一些资本项目的结合起来,让利润表所概括的范围有所扩展,增加其对外提供的信息量。
在外部层次改进上,要加强政府审计人员的技能并加强对企业审计活动的管理:同时为了增加国际上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我们应该减少报告模式的多样性,统一综合收益报告模式,使得综合收益观下财务报告的改进更加规范化:还要应该完善激励机制,调动管理层配合综合收益报告的实施的积极眭:最后要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外部环境以利于“综合收益观”理论传播与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应依据本国会计环境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目前应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完善财务报告内部的改进,着手对综合收益各组成项目的确认与计量标准问题进行研究,在各个具体会计准则中对规定综合收益报告问题进行规范。等条件成熟以后,如实现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后,再考虑制定综合性的综合收益准则。
具体来说,应分两个阶段:
关键词:财务报告;对策
财务报告是根据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情况编制,并对外提供的一种书面报告文件,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就是向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监管机构等各类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是财务报告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部分企业为了获取某些不当的经济利益,经常会对财务报告进行粉饰,造成财务报告的失真。
一、企业粉饰财务报告的动机
1.为了减少或者延迟纳税。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需要缴纳营业所、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各项税费,税费缴纳的基数主要是当期取得收入、支出以及形成的会计利润。部分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对相关的会计信息或者会计报表进行修改,从而达到偷税、漏税或是延期纳税的目的。
2.为了获取外部资金支持。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要保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为了获取资金,企业往往需要依靠信贷资金,或者发行债券、股票等进行融资。企业财务报告是金融机构、债券人、投资者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并做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部分企业为了获得外部资金或者降低融资成本,往往在进行融资前对财务报告,造成财务报告失真。
3.为了获得好考核结果。财务指标通常是评价企业管理者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对企业管理人员的考核中,往往均会采用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经济增加值、资本保值增值率等财务指标。部分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达到既定的考核目标,取得好的考核结果,对财务报告进行调整,从而造成财务报告失真。
4.为了隐瞒存在问题。在生产经营中,企业管理者的部分决策可能达不到既定目标,并有可能造成较大的损失,比如对外投资项目经营恶化、对外担保可能承担连带责任、金融衍生合同出现较大浮亏。为了规避管理责任,企业管理者往往对财务报告有关内容进行修改,掩饰或者隐瞒存在的重大问题,造成财务报告失真。
二、常见的财务报告粉饰方法
1.虚构经济业务。部分企业通过捏造虚假的经济业务,调整财务报告,比如某上市公司通过与隐瞒的关联方签订假的销售合同,大幅虚增收入,提高其盈利水平;部分企业通过签订虚假的合同,虚增成本支出,减少当期利润,以便偷漏税款。
2.滥用会计确认和会计估计。部分企业未严格执行权责发生制,通过调整业务的确认期间,在不同的会计年度间进行调整,比如通过调整固定资产入账时间,调整当期固定资产折旧;通过调整收入确认年度,调整当期利润;通过调整原材料领用数量,调整当期利润。部分企业将不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项目作为资产,通过虚盈实亏的方法增加利润;部分企业频繁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政策、资产减值准备政策等,调整企业利润。
3.利用资产重估。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或者进行企业改制时,往往会对资产进行重新评估。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企业在采用固定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股权投资时,对于评估增值、减值部分计入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部分企业在进行股权投资时,采用非货币性资产出资,并通过评估增减值来调整企业的盈利和资产结构。
4.隐瞒应披露的信息。会计报表附注是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对会计报表中需要说明的事项,作出真实、完整、清晰的说明。部分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内容过于简单,对重要的会计信息不披露或者进行粉饰,隐瞒存在的问题,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
三、改变财务报告失真的对策
1.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一是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配备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监事人员,确保企业依法经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二是成立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核企业财务报告,监督内、外部审计机构,以及审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和重大关联交易等工作,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完整。三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固化内部控制流程,减少财务报告中人为的操纵可能,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独立性。
2.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和会计从业人员水平。《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然而,部分企业管理者依法经营的意识淡薄,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会授意修改会计信息,部分会计从业人员水平较低,无法提出专业意见,或者不能坚持原则,最终造成财务报告的失真。因此必须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管理者法律意识和会计从业人员水平,并适应不断发展的会计工作要求。
3.加大外部监督和惩处力度。一是加大对财务报告失真企业和责任者的处罚。部分企业及管理人员之所以敢于出具严重失真的财务报告,主要原因是获得的利益远远高于为此付出的成本,只有进一步加大对财务报告失真企业和责任者的处罚力度,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财务报告失真情况。二是加大对外部审计机构的监管。外部审计机构是财务报告合法、公允的重要保证,加大对外部审计机构的监管力度,对参与财务造假的外部审计机构和负责人员加大处罚力度,有利于提高外部审计机构的从业水平,提高财务报告质量。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
[2]葛家澍.反映经济真实是会计的基本职能──学习《会计法》的一点体会[j].会计研究,1999(12).
财务报告分析又称财务分析,是以企业财务报告和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运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进行剖析、研究和评价,为企业内外有关各方决策和管理服务的一种管理工作。财务报告分析根据分析主体不同,可分为内部分析与外部分析。内部分析主要是指企业管理者为加强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而进行的分析;外部分析主要是指企业外部有关单位和个人因预测、决策、监督、控制等目的而进行的分析。本文主要从内部分析的角度进行论述。
2 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中小企业在吸收就业、科技创新、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等方面显现出极大的生命力。但是,从调查资料来看,大多数中小企业存在企业规模小、家族式管理模式明显、管理落后、获利能力偏低、企业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很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观念薄弱,不重视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分析,即使一部分中小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财务报告分析的重要性,在分析方法、指标选取等方面也存在较大问题。
2.1 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分析在制度上不规范,把分析当做走过场,为了怕麻烦或减少工作量,许多企业只在年末做年度分析,而忽视了平时的财务报告分析工作,不做月度、季度等能够更及时提供信息的中期分析,使分析促进企业管理的作用大大降低。
2.2 中小企业在财务报告分析中所利用的资料不够全面、系统,缺少科学性。很多中小企业在进行财务报告分析时,只注重企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这些主要财务报表本身显示出的数据,分析的指标也主要集中在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这三个方面,缺少对财务报表附注等其他财务及相关信息的关注。很多企业管理者不注重对分析数据的进一步挖掘,缺少与历史数据的比较分析,管理者不能充分利用财务指标分析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预测企业经营风险,改善企业管理状况,使这些企业只是为了分析而分析,弱化了财务报告分析的作用,久而久之使分析流于形式,甚至使一些企业管理者认为财务报告分析只是浪费人力、物力,起不到分析的作用。
2.3 由于中小企业对财务报告分析重视不够,同时财务报告分析人员的水平也参差不齐,使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分析在指标选择上不能因地制宜,没有形成科学、适用的指标体系,分析中不论是年度分析还是中期分析,永远按照教科书,分析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这些基本指标,而这样一刀切的分析方法也造成了财务报告分析的工作量大,作用小,报表分析数据对企业预、决策的促进作用低,分析相关性差等问题。
3 加强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分析的途径
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财务报告分析的作用,本文就加强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分析途径提出几点看法。
3.1 综合运用财务报告信息,提高财务报告分析结果的系统性。财务报告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在年报中披露)、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为了实现财务报告分析的作用,中小企业在进行财务报告分析时,首先要克服分析的片面性,不要只注重三大会计报表中反映出的信息,要重视对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中所披露的信息的运用。例如,通过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我们可以计算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但要对企业未来盈利能力作出分析,还必须重视报表附注中披露的信息,如企业重大的投、融资活动,重要的资产转让及出售情况等资料。类似情况在财务报告分析中还有很多,如在对企业存货、应收账款、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固定资产等内容进行分析时,就需要通过会计报表以外的其他信息,了解企业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应收账款账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营业外收入的构成、企业各项准备的计提等内容,才能得出更准确的分析结果。因此,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不要只着眼于会计报表,要注重对财务报告信息的综合运用。
3.2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适合的指标体系。对中小企业财务报告进行分析时不要盲目求全,要精心选择适合中小企业的财务分析指标,在重视对中小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指标分析的基础上,重视企业的发展能力,同时根据中小企业特点增加对中小企业尤为重要的一些指标。
首先,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存在资金不足的现象,特别是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时为了提高发展速度,会使企业收益质量下降,这时单纯注重获利能力的分析,往往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所以,中小企业在进行财务报告分析时可增加对现金流量的关注。例如:在分析其利润水平的同时要加强收入变现指标分析,注重收益的量,也注重收益的质,对企业收益质量做出正确评价的同时,更有利于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其次,中小企业在建立指标体系进行财务报告分析时,要注重对资产的流动性进行分析。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比较重视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如利润总体水平变动、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金难题,融资困难是限制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而解决资金困难一方面需加大融资力度,一方面要加快企业资金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中小企业在确定分析指标时更应关注企业资产营运能力,特别是流动资金周转速度,其中包含了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指标,对这些指标的重视,使管理者能够通过加快流动资金周转速度,减少资金占用量,来弥补利润率低、净现金流量少给企业经营带来的资金困难。
再次,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在会计核算方法和政策的使用上具有更大的随意性,这也造成了企业各项分析指标在与历史资料对比和企业间横向对比时可比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中小企业在建立指标分析体系时一定要充分注意这一问题,选择指标的会计政策要保持相对稳定,对会计政策前后不一致的指标要利用会计报表附注提供的信息进行科学的调整,提高指标的可比性,才能得出科学的分析结论。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获得更多自身利益而进行利润操纵。利润操纵行为一般是指企业为了某种目的,运用各种手段人为地调节企业实现利润的行为。这种行为掩盖了企业本身的真实经营管理状况,给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带来严重的危害。
一、企业粉饰财务报告,实施利润操纵的原因
(一)企业为达到上市的目的或为了融通资金、维持上市资格而进行利润的虚构根据《公司法》规定,企业必须在最近三年连续盈利且经营状况较好才能上市。而一些达不到标准的企业只能通过虚增利润来实现上市目的。
由于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要对一个公司投资往往要根据投资报酬率来做判断,而投资报酬率=净利润(或营业利润)/投资额(或经营资产)×100%。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虚增利润提高了投资报酬率从而欺骗投资者达到了企业的融资目的。
《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若连续三年亏损,证监会将暂停其股票交易并限定限期消除亏损,否则将停止公司的上市资格。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被停牌的命运只有虚增利润。
(二)企业为了维护自身的形象而虚构利润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决定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决定着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由于银行对企业贷款的要求很高,企业的信誉和经营业绩成为银行考核企业的重要指标。企业为了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和维护其在商业经营中的信用,只有伪造企业利润虚增的假象来达到目的。
(三)企业为了少交所得税而减少利润
有些企业为了逃避国家征收所得税而多列费用支出、增加成本来人为减少利润,从而达到少交所得税的目的。
二、企业常用的实施利润操纵的方法
(一)通过长期挂账不进行账务处理
1.应收账款挂账。应收账款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收账款能否收回,对企业业绩影响很大。当企业的应收账款超过会计制度规定的期限时应作为坏账处理,计提坏账准备。长期地把应收账款挂账,不仅可以虚增企业资产,还可以达到操纵利润。
2.待处理财产损溢长期挂账。企业在进行财产清查时,对发现的盘盈和盘亏的财产要按规定程序报请有关部门批准,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然而,有些企业对财产清查中盘盈或盘亏的财产挂在账上,不做处理,这样就可以增加(或减少)当期的利润。与此同时,这样的做法还会使相关的责任人员逃脱应有的处罚,助长了风气。
3.在建工程长期挂账。在建造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应及时办理转固,若未进行项目的审计应预转固,开始计提折旧。有些企业将在建工程长期挂账不办理转固,将借款费用继续资本化,会造成当期的利润增加,而资产使用以后折旧增加,相应的生产成本或费用增加,利润虚减。
(二)利用关联方交易操纵利润
1.通过转让价格避税。关联企业之间不按正常价格交易,而是通过抬高或压低交易价格使利润转移的手段,以达到避税目的。关联企业主要用以下手法进行避税:(1)购销业务中,高价进、低价出,转移企业利润,逃避税收。(2)在投资或承包工程时,抬高设备或工程造价,从中牟利。(3)在贷款业务中转让定价,进行避税。(4)在提供劳务和无形资产中转让定价,逃避税收。
2.通过资本弱化避税。企业通过增加贷款比例,减少所有者权益的份额,以贷款代替所有者权益进行投资或融资。通过高负债、低投资,增加利息支出,由于法律规定利息支出可在税前扣除,这样就转移减少应税所得。关联企业常用此来将利润转变成关联方的利息,以达到避税的目的。
3.利用资金占用,调整利润。按照我国现有法规规定,企业之间不允许相互拆借资金。而有些上市公司与关联公司发生资金占用的金额、收费标准混乱,这样上市公司利用资金占用的因素随意调整利润,而投资者无法对此合理性作出恰当的判断。
(三)利用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变更的不确定性调整利润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它有以下特点:(1)会计政策包括不同层次,涉及具体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2)会计政策是在允许的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中作出的具体选择;(3)会计政策是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直接依据;(4)会计政策应当保持前后各期的一致性。会计政策的这些特点给企业操纵利润带来很大的想象空间,如:随意改变存货的计价方法从而达到企业利用会计政策调整利润的目的。
会计估计则是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判断。由于企业经营活动中内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某些会计报表项目不能精确地计量,而只能加以估计。如果赖以估计进行估计的基础发生变化,或者取得新的信息、积累更多的经验以及后来的发展变化,可能需要对会计估计进行修订。因为会计估计过多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所以容易出现人为的调节利润。 转(四)提前或延后确认销售收入调整利润
企业在销售商品时,如果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则应确认为收入:(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一些企业在确认一项业务是否作为销售收入时,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商品已经发出,相关的收入已经实现,但在会计上本期不做任何处理,待下期再确认为销售收入;或商品还没发出,已收到对方的部分预付账款就作为本期的销售收入。利用混淆会计期间来调节利润。
三、控制企业利润操纵行为的对策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尽管《证券法》《合同法》《会计法》《公司法》《注册会计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出具虚假会计信息的有关人员要承担行政、刑事责任。但是如何界定虚假会计信息却没有比较具体的规定。这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存在着以下的缺陷:一是重行政处罚,轻民事赔偿和刑事处罚;二是对利润操纵等虚假会计信息的具体确认过于原则和抽象,如“情节严重”、“数额较大”等,其可操作性不强;三是对同一个利润操纵下的会计信息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未在相关责任人之间明确划分。因此,只有建立健全的法制体系,切实保证治理利润操纵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充分发挥法制对企业利润操纵的威慑作用。有关资产评估会计处理准则对资产评估减值究竟是作为损益还是冲减资本公积,没有作出进一步的规范以防止企业以此来调节利润。要保证会计核算方法的延续性,例如,不得通过来回随意地对成本法核算和权益法核算进行转换,应对此两法的转换制定更为严格的标准和界限;不得随意地改变折旧的计提方法,尤其是在一些企业经营成果有较大幅度变动的年份,防止以此调整利润。
(二)加大惩罚力度
我国《刑法》《会计法》对会计做假行为都作了处罚规定,但由于种种原因,普遍存在着执法不严、惩治力度不够的现象,不能起到惩戒作用。一是会计造假行为败露后,司法介入欠缺,放松了对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罚,减弱了法律的威慑力;二是重经济处罚,轻行政、刑事处罚,或以经济处罚代替行政和刑事处罚;三是重处罚单位,轻处罚个人。处罚单位,影响的是单位利益,对造假主谋单位负责人和执行者会计人员惩处力度不够,很少能影响到造假者的利益,从而助长了造假者气焰,导致造假者胆大妄为;四是会计造假成本低、风险小使会计造假现象有禁不止。由于会计造假的预期收益明显大于预期成本,造假的机会成本过于高昂,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泛滥。
通过下面几点来增加操纵成本,加大惩罚力度:(1)建立企业经营者责任追究制。对唆使会计制假的当事人除让其受到行政处罚外,还必须让其承担民事赔偿责任。(2)建立严格的处罚制度。利润操纵者不仅要遭受行政处罚,还要付出身败名裂、倾家荡产和坐牢的代价。(3)尽快建立民事赔偿制度。通过利润操纵者的经济赔偿维护广大投资者的权益,提高利润操纵者被发现的可能性和受到惩处的力度。(4)引进集团诉讼制。应当使利润操纵者行为败露后将面临天文数字的赔偿金额。(5)尽快构建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对有利润操纵行为的企业立即摘牌,对相关中介机构坚决取缔,对利润操纵者不仅追究其民事责任,还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关键词:资产减值准备 财务报告 企业财务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三部分组成。由于会计报告反映了一个企业一定时期内的最终经营成果及经营业绩,往往成为企业调节的重点。同时由于资产是企业报告重要组成内容,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占有半边天的地位。因此,各项资产的取得、折旧(摊销)、减值、处置等业务的账务处理,将直接影响到企业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等报告的信息质量和结果。而会计制度及会计准则中一些较灵活的条款成为企业操纵会计信息的主要方法,譬如利用现行制度的缺陷及“资产减值准备”给会计人员提供的职业判断机会来实现调控利润的目的,从而影响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结果,导致了会计数据信息和经营成果的不真实性。
一、我国资产减值准则出台的背景、意义、影响及范围
(一)资产减值政策出台的背景及历程
资产减值政策的出台是我国会计制度的要求和会计原则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加速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的接轨的主要内容,先后走过了如下历程: 1998年前执行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中仅对上市公司资产损失准备金的计提方面提出了较简单、非强制性的规定;1998年初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第一次明确对资产减值政策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对包括短期投资、应收款项在内的四项资产提取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但由企业自行确定提取方法、提取比例等;2001年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进上步扩大了对上市公司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范围,增加了包括委托贷款、在建工程在内的四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2006年2月,为了规范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新会计准则增加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准则。8号准则的出台扩大了资产减值范围,使我国资产减值政策涵盖了资产的全部内容;引入了公允价值、资产组等概念,规定了商誉的具体计提方法等,使企业资产价值得以真实记录。
(二)资产减值政策的意义和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受诸多因素影响,普遍存在高估资产价值的问题,导致了资产账面价值严重背离公允价值,部分资产已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并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资产,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没有得到真实记录和反映。随着新准则的颁布实施,其中资产减值准则的规定不仅充分体现了会计的稳健性、客观性原则的重要性,而且企业通过确认资产减值准备,释放了不良资产,真实稳健的反映了资产的实际价值,避免出现由于资产价值的高估而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同时又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可比性,使财务数据得以真实、客观、准确的记录,进而使财务报告能够真实稳健地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企业未来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为投资者提供真实、有效的财务分析数据。
(三)资产减值准备的具体范围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了八项减值准备,分别是:对应收帐款和其他应收款等应收款项计提的坏帐准备;对股票、债券等短期投资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对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等长期投资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对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库存商品等存货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对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以及对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的委托贷款减值准备。除了货币资金、应收票据、预付帐款、长期待摊费用等外的资产均计提了相应的减值准备。
资产减值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或者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时,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和清理,针对确实有证据表明价值已经低于市价,发生预计损失的,应在经技术等相关部门鉴定及履行审批审批后,分别按不同方法计划相应的减值准备。
二、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对企业财务报告数据的主要影响
(一)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直接影响企业会计报告中的指标主要是会计利润和应交税金
企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一方面增加减值准备,备抵减少资产价值,表现在资产负债表上减少资产的价值;另一方面增加减值损失,直接计入企业管理费用,计入损益,做为利润表的减项,由此可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会减少企业本期利润总额和应交税金总额。因此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成为调节利润、粉饰企业财务报告的砝码。
(二)不完备资产减值政策及监管环境,造就了调节利润的主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