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德育课程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小学德育课程体系范文第1篇

一、教师评价学生

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体育学习的综合评价。所谓综合性评价,就是指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能只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而要在学生掌握技能、锻炼体能的同时,更加重视评价学生的态度、情意等方面的发展。教师要积极鼓励他们,让他们在评价中体验成功的滋味。

语言评价,是体育课堂上最主要的评价方式。如果老师常常带着鼓励的语气与学生说话,就会使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提高他们积极性,才能激励他们投身到体育锻炼中来。有的学生虽然在体能以及技巧方面比较差,但是要对学生进行纵向比较,也就是说,当学生和过去比有进步就要及时鼓励:“你看,你比上次进步了,相信,你再来一次,会更棒!”有学生在进行技术技能练习时,有畏难情绪,我就笑着对他说:“老师相信你,肯定能完成这个动作!”对那些比较优秀的学生,我们也不要吝啬自己的评价,如对做得出色的学生,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漂亮!”我想,这一句句鼓励性评价,如同春雨滋润着他们的心田,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提高他们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语言的评价能直接告诉学生自己做得好的是什么,还需改进什么。其实,有时候,非语言的评价学生更乐于接受。非语言评价包括肯定的眼神、鼓励的微笑、赞美的手势,这些无不激励学生幼小的心。 如:上课时,一个学生完成了一个漂亮的动作,就竖起大拇指给予肯定;学生克服重重困难坚持跑完规定的距离,鼓掌给予祝贺……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还可以用小贴花纸奖励,他们更能接受。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评价方式,因为是来自教师内心最真实的评价,它总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生互相评价

课程标准倡导要进行多元化评价,因此,体育课堂也应打破“教师专制”制度,引领学生学会正确认识他人的优缺点,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开始时难以掌握评价的尺度,很多人在课堂上要么无话可说,要么就是毫无顾忌地指出他人的缺点与不足,不仅严重伤害了被评价者的自信心,也不利于学生养成相互合作的精神。

作为教师, 要对学生的评价进行引导。比如说,学生对评价的内容和标准不熟悉,作出的评价很有可能带有主观性和局限性。因此,教师可以在课的伊始就宣布教学的内容和目标,下发评价表,评价表上可以罗列出评价的标准,这样,学生在对同伴进行评价时,就有了依据。评价起来,才客观和全面。因此,教师一方面要以积极的心态正确对待学生,另一方面还要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不能一味迁就学生不合理的要求。

三、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发展,是自我实现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当成为评价的主体。自我评价,有利于学生提高主体意识和独立意识,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增强学生对自己学习成绩的自豪感,使他们学会客观评判自己的优缺点,提出改进的方法。

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自我评价,既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信息,从而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与独立性,学生对自己评价的过程也是进步的过程。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他们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从一开始的概括性评价走向具体性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以及自我监控的能力。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与伙伴进行比较、与自己的过去进行比较,从而提高体育水平。

四、学生评价教师

小学德育课程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课程;研究;理论

任何研究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课程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指课程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赖以存在的基础性学科。这些基础性学科为课程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同时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目前,学界较为公认的课程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这三大学科。体育课程研究属于课程研究的一部分,体育课程研究同样离不开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的支撑。同时体育课程的研究还依赖于体育的学科基础以及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相关理论体系。

1 学校体育课程研究的哲学基础

哲学是任何学科研究的根本理论基础。阐明了人们关于整个世界的各个基本问题的认识,指明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前途和方向,为人们思考和探索各种问题提供了基本的思想前提和方法论,为人们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提供了基本的价值、信念和态度。

1.1 哲学在课程研究中的作用

课程研究根植于人类的知识体系之中,哲学是人类知识的母体,人类知识来源于哲学,存在于哲学,并在哲学范畴中得以发展。

首先,哲学是课程研究最早的知识来源。人类知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丰富和扩展的过程。在古代,人类知识没有产生分科时,几乎都包揽在哲学当中。例如,孔子关于课程的许多论述,尤其是关于教育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论述,都散见于他的哲学思想之中。柏拉图的关于教育目标、学习内容、课程等的论述,大都存在于他的哲学论著《理想国》中。近代,人类知识进入分化阶段,各个知识领域逐渐独立于哲学之外,形成独立的学科,教育学也在此种情况下形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代表着教育学独立的开端与确立,其中都有关于课程问题的阐述。

其次,当今的课程研究仍然处于哲学之中,受到哲学的指导。哲学是关于整个世界最具概括性、最一般、最抽象的知识,为其他各门学科的研究提供思想框架和指导。课程研究中的许多思想、价值观念、信念、方法论等,都来源于哲学。

课程研究以课程实践为现实基础,课程实践的三个基本方面:开发课程、理解课程和实施课程都是以哲学为基础的。课程开发要符合社会对人的需求,要选择最有价值的知识,要指导和评价学生的学习;人们要理解课程的价值观念、思想基础、形成原因等,都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

1.2 哲学基础在课程研究中的运用

首先,课程研究要融合多种哲学思想。哲学思想对课程研究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课程研究一般都以一定的哲学思想为基础,根据一种哲学思想建立一种课程体系,这种情况持续了漫长的岁月。然而,坚持一种哲学思想会带有一定的理论偏见和信念偏见,会导致理论与实践上的偏颇。例如,20世纪初期到中期的美国,人们分别以进步主义教育哲学、改造主义教育哲学、要素主义教育哲学、永恒主义教育哲学和存在主义教育哲学为基础,建立了彼此不同甚至彼此孤立或对立的课程研究体系,造成了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混乱。由此可以看出,一种哲学思想仅仅是反映事物的某一侧面并加以强调,具有片面性,只有将多种哲学思想融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反映事实和文化的价值,给人以完整的指导。

其次,要将哲学思想融入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课程研究接受哲学的指导,哲学思想也必将融汇在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中。课程各构成要素的研究都要以哲学为基础,无论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都要以哲学思想为指导,才能充分发挥哲学在课程研究中的作用。

2 学校体育课程研究的心理学基础

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的课程研究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教育理想建立在他的灵魂学说基础之上,其灵魂学说将灵魂划分为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德、智、体和谐发展,重视理性能力发展的教育思想。可见,心理学是教育学研究的基础,同样也是课程研究的基础。

2.1 心理学在课程研究中的应用

课程最终要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因此,课程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心理水平。首先,课程要符合学生学习活动的一般心理学规律。只有掌握了学生心理学的规律,如记忆规律、思维规律等,才能科学地、合理地理解和编制课程,确定课程的难度、抽象的难度等。其次,课程要符合人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种课程是提供给一定年龄阶段的个体学习的,课程研究必须把握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以提供适合于该年龄阶段的课程。第三,课程要符合特定学生的个性特征。美国弗雷斯特・W・帕克(F.w.Parkay)等人在其《课程规划――当代之取向》提出,从人的发展角度规划课程要考虑如下问题:课程是否反映了个体内在的差异以及每个学习者的独特性?课程能否使不同的学习者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是否反映了学习中的连续性?课程规划者在规划课程时是否考虑了学生的发展任务,是否考虑到走向成熟的个性发展以及道德发展阶段?课程能否提供那些早期没有很好完成的任务?当这些任务顺利完成时是否还要继续努力?在人的发展的每一阶段,课程能否及时反映出社会和文化的最新变化?H71该书还就不同的年龄特征作了具体的课程规划。

首先,无论是教育目标研究,还是课程目标研究,都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无论是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还是美国心理学家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都以心理学为依据。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明确指出:教育目标的来源之一是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学习者的研究最主要的是心理学研究。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力理也属于心理学研究范畴。其次,课程内容的研究要以心理学为基础。如何组织学习内容,选择哪些知识和技能、进行什么样的智力训练可以完成对学习者的教育与培养等等,这些既需要进行逻辑组织,也需要进行心理组织。

2.2 心理学基础在课程研究中的运用

不同心理学流派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课程研究的心理学基础应注重多种心理学思想的融合。事实上,很多学者已经注意到了这样的问题,例如加涅就是在吸收了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人本主义以及控制论等观点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今天,随着课程研究与心理学研究的多样化、复杂化,更应该融合各种不同的心理学思想作为课程研究的基础。这种融合可以体现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心理学思想可以用于不同的具体领域,如课程行为目标的表述更多采用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而学习风格的研究则多采用认知心理学思想;在同一领域、同一问题上也可以运用多种心理学思想,如关于学习者心理特征的研究;分别依据不同的心理学思想构建不同的课程领域或课程类型,并将其整合在一个和谐的体系中,如以动作技能和简单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构建,可以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依据;以理论知识、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思维训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构建,则依据认知心理学;以情感体验、人生意义、独创性发挥等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构建则依据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学校体育课程的研究则是融合了这三种情况的课程构建方式。

参考文献

小学德育课程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游戏;游戏内容;身体素质

体育游戏,就是预先设计好活动内容与形式,以身体运动形式进行的一种新式体育活动。体育游戏可以使学生在体验趣味游戏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体育游戏也是在一定的规则下完成的,可以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而游戏又是集体完成的,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让学生互相团结,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所以体育游戏是体育课中必不可少的教学

手段。

一、体育游戏在体育课实践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1.游戏内容的选定

体育游戏重要的就是游戏内容的选定。而游戏的内容也很多,例如,跑“独木桥”“闯三关”“长江”“黄河”等训练速度的游戏;又如,发展力量的游戏,像“夺红旗”“跳书包”等或者发展耐力或者训练灵敏度的游戏等等。

2.游戏活动量的设定

游戏种类很多,活动量也有大有小。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体状况进行设定,低年级的学生心脏和血管发育得都比较迟缓,不能做剧烈的运动,我们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接力跑游戏。可以分成8组,每组

5人,相距15米,听到老师的命令开始奔跑。这个游戏活动量大,但是时间短,中间还有休息时间,很适合一二年级的学生。

3.根据学校的环境探讨游戏的可行性

每个学校的硬件设施不一样,我们要因地制宜,根据环境筛选适合自己场地的游戏

二、体育游戏在体育课中的实践

1.如何在准备活动中运用体育游戏

以往的准备活动除了慢跑就是徒手操,反复地使用会让学生感到无比的乏味和枯燥。我们可以在“老鹰抓小鸡”“捕鱼”等一系类游戏中活动学生的肢体,提高学生的兴奋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体育游戏作为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做好准备,把学生的兴奋度调节到一个适宜的状态。

2.在游戏中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

以往的体育技能训练都是枯燥的乏味的单一训练。体育游戏的加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篮球的学习中,可以进行“传球比赛”“投篮比准”,在游戏中增强技能的培训,加强练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这样更有利于技能的掌握。

3.在游戏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的训练,难度小,但是负荷大,而且比较单调。采用游戏的方法,既增加了趣味性,还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如:“丢沙包”可以增强孩子的灵敏度,“蛙跳接力”有利于腿部力量的锻炼,使学生在玩乐中完成了身体素质训练。

4.在游戏中完成整理活动

在轻松幽默的小游戏中完成整理活动,消除疲劳,促进身体的机能尽快恢复。例如,在欣赏音乐中,跟随音乐翩翩起舞,或者做一些小运动,在大脑皮层引起兴奋从而抑制运动中枢神经,加快恢复。

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中不可替代的活动。体育游戏结合了趣味性、情节性,并且符合小学生爱玩的天性等一系列优点,既受到学生的喜爱,又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让学生在快乐的、健康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并且扎实地学到技术技能,让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刘保华.浅谈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J].运动,2012(15).

[2]李海中.小学体育游戏的研究与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4).

小学德育课程体系范文第4篇

体育课堂教学是师生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体育新课程,要求体育教师要更新理念,以生为本,转换角色,改变教法,优化内容,开发资源,达成目标等,因此,在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要常常转换角色,参与课堂的各种活动,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道游戏,同学生一起比赛,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形成教学相长的课堂氛围;要在为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锻炼方法的同时,引导与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发展;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大胆进行修改和创新教学内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和谐、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全面发展身体。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体育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学生学习的激发、引领、参与和指导者。

二、课外融入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是相对于体育课内而言的。

课外体育活动既是体育课的补充形式,也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育手段。通过有组织的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既能满足学生身体活动的需求,促进学生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促进个性发展;还能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与交往能力,促进文明习惯的养成和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促进自我锻炼能力的提高,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课外体育活动可分为学校安排与自愿参与两种形式。为了确保课外体育活动的正常有序、安全有效,学校要形成课外体育活动制度化,要求班主任通力合作。体育教师要制定课外体育活动安排计划并积极参与其中:

一、对学生的运动技术、锻炼方法等进行科学指导;二、对学生运动安全方面进行督导;三、对学生活动中相互之间可能出现的摩擦进行化解,防患于未然;四、与学生进行广泛交流,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动态;五、对有发展条件的学生进行系统的业余运动训练,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人才;六、用教师自身的行为熏陶学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中,以排除杂念,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满勃勃生机与阳光活力。

三、竞赛激励学生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活动的延伸与创新。

小学德育课程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问题;思考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时代在不断的发展,为了落实小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当前有关小学细细技术课程的标准制定已经被提上了日程。教育专家对小学阶段信息技术内容的掌握以及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论证。然而,当前我国大多数小学信息课程教学方法良莠不齐。如何提高小学信息课程的教学质量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1 我国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

1.1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侧重知识普及

当前,我国小学信息课程教材以信息知识的普及为主,涉及到的内容都很基础。比如说一些网页浏览、邮件收发、键盘打字以及下载资料等基础性的知识。一般小学生都能够掌握。

1.2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小学信息课程内容侧重一定的实际应用,其侧重于使小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锻炼小学生的动手能力。

1.3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小学信息课程的内容不可能与其他学科的课程脱离起码的联系。通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使小学生可以解决其他课程内容上的一些问题。

1.4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兴趣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使得小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相应的学习效率也大大提升。

2 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2.1 小学学校全体师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推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然而,基于当前的应试教学体系的影响,信息技术、思想品德以及体育等课程依然被当作副科,且目前没有一个合理的综合考评机制。无论小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的多么好,也不能作为升学成绩的参考。无论是学校、老师亦或是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性都没有理解到位。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对小学生的要求没有其他学科的要求高。在备课上以及教学钻研上都不再精益求精。从而导致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不牢靠。

2.2 计算机设备落后且数量较少

硬件设备的老化、计算机的落后以及数量少等是当前绝大多数小学的现状。由于多方面的不重视等因素造成了学校在这方面的投资经费比较少。计算机机房的硬件设备老化,一些耳麦等已经年久失修,基本处于报废状态。电脑显示屏还是传统的台式非液晶显示屏。可以用的电脑是少之又少,加上小学生比较多。人均使用电脑的频次以及时间都相对较少。因此,很多小学生在用电脑时就会发生抢着用电脑等现象,造成课堂学习氛围差,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好,课堂的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不高。

2.3 教师备课不充分,教学质量不高

目前,各个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在安排上流于形式。相应的教学考核体系也没有建立,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上没有什么压力,因此在信息技术上的备课比较粗糙,在教学的过程中比较随意,临时性发挥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无法保证信息技术知识的全面化讲解,很有可能漏掉一些知识点的讲解,从而导致前后内容的衔接上出现问题,从而导致小学生无法理解有关的信息知识,从而在课堂上会兴趣不高。

2.4小学生信息技术水平良莠不齐

基于家庭观念的影响,有的学生家里即使有电脑,父母害怕学生染上网瘾而严禁小学生用电脑。这就导致小学生在信息技术水平上高低不一。而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一刀切”模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无法适应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与进度。

2.5信息技术理论部分讲解缺乏技巧,形式过于单一

现在很多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日常的理论部分讲解的过程中,一味的照本宣科,为了完成任务而上课,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大量的知识的讲解缺乏技巧,很难吸引小学生。过于单一的教学形式磨灭了小学生的好奇心。

3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措施

3.1学校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加大设备及硬件的投资力度

学校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把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当作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秉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要加大设备及硬件的投资力度,积极翻修微机教室,更换已经报废的器材,更新电脑并增加电脑数量。增加小学生的计算机操作的次数及时间。让小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符合自己兴趣的同时提高了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

3.2强化师资队伍,确保教学质量

强化师资队伍要基于以下两点,第一是强化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增加小学信息教师外出培训和交流的机会,鼓励他们在职考取硕士,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改变小学信息教师的传统观念,促使他们重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第二可以通过相应的人才引进政策引进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授和专家当客聘教授等,让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水平有个质的飞跃。

3.3强化分组确保信息技术课程实践部分的质量

小学生在信息课程实践操作方面的效果不好,这主要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都不成熟,在计算机操作的过程中易出现抢电脑等混乱现象。为了确保教学质量,信息技术教师将学生进行个性化分组,每组设有小组长和副组长,在电脑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小组长和副组长督促操作的过程,让每个小学生都有均等的时间去学习和操作。这样既避免了小学生在计算机操作过程中玩游戏的问题,又可以规范课堂秩序,从而大大提高了信息技术课程实践部分的教学质量。

3.4 强化基础性知识训练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都是侧重于日常生活中一些基础性的应用。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融入生活中常见的信息技术知识,强化他们在这些基础知识方面的训练,提高他们在生活中运用信息技术知识的能力。

4 结语

我国小学学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高度对小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全面推进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汪琼,缪蓉.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3,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