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流动性风险的管理

流动性风险的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流动性风险的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流动性风险的管理

流动性风险的管理范文第1篇

一、引言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指的是商业银行由于流动性储备的匮乏而难以及时有效地应对负债的支付、自身还款的需要以及客户贷款的需要,因此而导致银行挤兑风潮的爆发,使商业银行自身的社会信用降低的风险①。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最主要的风险之一,在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流动性风险一直是存在的②。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而言,流动性风险是小概率事件,但一旦出现,就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灭顶之灾③。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一是再融资风险,指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之间的成熟期不相协调而产生的风险。二是偿还风险,指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中客户贷款项目不能按期偿还所导致的风险。三是提前支取风险,指大额银行存款的非预期提取以及信贷额度的非预期使用。

二、制约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因素

商业银行的经营中,其资金的流动性处于关键地位,关系到其经营的持续性以及盈利性。商业银行在筹集和经营资金的过程中,通过对各种金融风险进行衡量和分析,从而以最低成本来实现最低风险,获得最大收益的金融管理方法,即为风险管理。

制约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我国对商业银行的改革不断深化,但目前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主要依靠的仍是外在推动,靠央行的强制。由于国家的信用支撑,使人们认为银行不会倒闭也不会发生流动性危机。同时,我国居民更加倾向于储蓄,而非消费,这种倾向也降低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这使得商业银行不够重视对其自身流动性风险的控制。

(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不够合理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其本质是央行对商业银行行为的一种约束和监管机制,只是宏观管理手段,这就导致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管理,只注重良好的流动性状况,而忽视对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的灵活性,使其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的变化。

(三)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受限

由于我国特殊的宏观环境以及内在环境,在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使用方面,我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国外很多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和理念,在我国还没有发挥重要作用。我国货币市场发育不够完善,货币市场规模小,市场交易主体少,这些直接制约了商业银行的资产变现能力和获取主动负债的能力,从而影响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水平。

(四)风险管理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于流动性需求的预测仅限于每日的库存现金和支付额,而忽视对贷款需求的预测,不能进行风险的事前防范和事后补救,缺乏科学完善的风险控制系统。当前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动用准备金、向央行申请再贴现和同业拆借等等,缺乏一揽子解决方案。与此同时,对于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缺乏全程监控机制,难以在复杂的环境下动态高效的调动可支配资源,控制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没有专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不能合理有效的规避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几点对策

(一)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逐步走向商业化,国家信用不再是银行风险的依靠,导致了银行资产流动性管理出现许多问题。因此,银行监管部门,要严格监管,即使宏观经济繁荣,银行财务状况良好,也不能放松,要及时发出风险预警,防范潜在风险。在面对金融危机的大环境时,更应把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放在首位。

(二)降低不良贷款率,改善资产结构

过高的不良贷款比例严重威胁了商业银行健康持续发展和金融体系的稳定。要采取措施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完善业务流程,丰富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产品,降低不良贷款比率,提高信贷资产管理水平。同时,我国银行业逐步与国际接轨,资本充足率是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一大问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比较单一,资本补充渠道狭窄,推行资产证券化,能有效提高资产充足率。

(三)发展货币市场、扩展交易工具

完善的货币市场,对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是必要外部条件之一,它能保持金融资产流动性,调节资金供求平衡。在增加货币市场交易工具的基础上,依靠相关法律法规规范金融市场发展,扩展资金流动渠道,从而降低风险管理的成本。

流动性风险的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8-0071-03

2009年下半年全球经济逐步渡过金融危机的恐慌而进入“后危机时代”,在“保增长”的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中国金融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裕,各家银行的流动性情况较好。然而进入2010年后,随着我国CPI的持续走高以及房价的不断上涨,我国在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实际上已开始适度收紧货币供应量,收缩流动性。从2010年1月12日至今,存款准备金率连续12次上调,目前已达到历史的高位。从2010年10月20日至今,存款利率已连续四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日益趋紧,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在不断加大。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造成损失或破产的风险。当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取足够的资金,从而导致商业银行资不抵债,影响其正常运营,甚至导致银行破产并危及整个银行体系的安全。

一、目前中小银行的流动性现状

(一)中小商业银行存贷比分析

存贷比=贷款总额,存款总额。存款是商业银行贷款资金的主要来源,贷款业务又是我国内资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所以,存贷比如果过低,将不利于银行利润的增长。但是,存贷比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因为银行吸收的存款除了用于放贷以外,还要预留一部分现金用于应付存款客户的提现和支付需求,预留的这部分资金如果少,有可能会使银行出现支付困难,引发银行业的“挤兑”风险。因此,《商业银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商业银行贷款应当遵循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规定,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然而,进入2011年以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多家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面临存贷比超标的现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的数据可以计算得出,2011年1-10月中资全国性中小银行存贷比已超过了80%,1月和2月甚至达到了85%,而同期的中资大型银行以及整个银行业存贷比保持在65%左右。全国性中小银行的存贷比在2011年的前10个月里,已远远超出了75%的监管红线,相对于大型银行来讲,流动性压力要大很多。

(二)中小银行存款结构分析

存款是立行之本,如果没有存款,银行的其他业务将无从谈起,吸收存款是银行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也是其补充流动性的重要渠道。随着人们理财意识的增强以及投资渠道的增加,再加上我国长期存在的负利率现状,银行吸储难度在加大,储蓄搬家更频繁。由于中小银行成立时间较短,银行网点较少,中小银行的吸储能力比大型银行更弱。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的数据可以计算得出,中小银行的存款中来源于单位的存款已超过70%,个人存款只占存款总额的20%左右,单位存款中定期存款的比重约为26%左右。同期整个银行业的定期存款占存款总额的比重为46%左右。中小银行对单位存款的过度依赖以及定期存款占比较低的现状,不仅加大了银行资金管理的成本,同时也加剧了资金波动的可能,使银行经营极易受到冲击并引发相关的损失。

(三)中小银行贷款结构分析

商业银行的贷款根据贷款期限可以分为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短期贷款一般指贷款期限在一年以内(包括一年)的贷款,主要用于解决工商企业的短期流动资金不足,其收回款项的期限短。流动性很强,风险较低;而中长期贷款一般在五年以上,最长可达到二三十年,其资产的流动性大大降低。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的数据可以计算得出,2011年1-10月中小银行的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在贷款总额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了50%。结合上文对存款结构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中小银行存在存贷资金期限错配的问题,这有可能引发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四)中小银行贷款质量分析

金融机构的贷款按风险可分为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其中,后三类贷款被称为不良贷款,后三类贷款之和占贷款总额的比重被称为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率是评价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良贷款率高,说明金融机构收回贷款的风险大;不良贷款率低,说明金融机构收回贷款的风险小。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第三季度,在各类银行中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0.6%,城市商业银行为0.8%,大型银行是1.1%。和大型银行相比,中小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较好。但同时,由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不稳定、出口的衰减、原材料价格的上升,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出现资金紧张的问题。对于以中小企业为客户群的中小银行而言,如果中小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冲击还是很大的,所以不能过于大意。

(五)中小银行资金来源分析

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包括吸收存款、同业拆入、向央行借款等方面,各种渠道筹集的资金在资金来源总额中所占比重不同。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10月,中小银行的资金77%左右来源于吸收存款,10%左右来源于发行金融债券,同业往来拆人的资金占12%左有,向央行借款占1%左右。可以看出,中小银行对被动负债的存款过度依赖,对主动负债的筹资方式,如能够筹集中长期信贷资金的金融债券、解决短期流动性的同业拆借没有充分运用。进入2010年后,我国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抑制,导致商业银行资产业务中房地产、政府类项目等派生存款能力较强的贷款增势回落,再加上中小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外部经营环境恶化,致使中小银行吸存困难,资金来源偏紧,流动性出现严重不足现象。

二、影响中小银行流动性的因素

(一)中小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

吸收存款是中小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近年来,银行存款活期化,贷款长期化的趋势明显,导致存贷款期限错配,短期资金安排长期使用问题严重。在市场向不利方面逆转的情况下,一旦客户集中大量提取存款,银行便很难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将其资产变现而满足其流动性需求,使银行陷入流动性风险之中。

(二)中小银行业务发展不均衡

因成立时间较短、营业网点较少,我国中小银行目前无论是存款业务、贷款业务还是中间业务,都以企业客户为主,是典型的对公业务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相对滞后。受各种因素影响,在三大业务中,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相对成熟,中间业务发展相对滞后。在整个银行的利润构成中,来源于中间业务的利润占比不到20%,显示出中小银行对存贷利差的过度依赖。这种对存贷利差的过度依赖以及贷款以中长期贷款为主的现状,与存款活期化形成的现实矛盾,无疑将增加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三)中小银行主动负债能力弱

从对中小银行的资金来源分析可以看出,中小银行资金来源的77%左右依靠吸收存款,吸收存款不能体现银行筹集资金的主动性,在存贷利差缩小和银行放贷额度压缩的情况下,大量的存款不仅不能带来超额的利润,反而会增加银行的经营成本。中小银行通过发行金融债券可以筹集到中长期信贷资金,资金来源稳定。然而,中小银行通过金融债券筹集的资金仅占资金总来源的10%左右,迫使中小银行不得不短存长贷。同业拆借可以解决短期流动性不足问题,但受到中小银行自身信用以及持有债券规模的限制也不能充分应用。中小银行较弱的主动负债能力以及主动负债管理能力,在危机关头不能充分发挥中小银行自筹资金的主观能动性,为中小银行的发展埋下流动性风险。

(四)外部环境的影响

在中小银行的存款中,70%多的存款都来源于企业存款,尤其是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来源于居民储蓄的资金只占到20%左右。进入2011年后,受国际经济形势以及国内货币政策的影响,很多中小企业出现资金紧张的情况,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企业资金链断裂,企业老板跑路现象,中小企业资金紧张,企业存款减少,贷款需求增加,这将加剧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三、中小银行应该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高度重视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监管工作,为促进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银行体系的安全稳健运行,2009年出台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2010年12月,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正式出台后,银监会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起草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旨在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相结合、覆盖中外资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制度框架。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实现自身生存发展的目标,中小银行应加强自身的流动性管理,达到监管当局的监管要求。

(一)增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

流动性风险是一种综合性风险,常常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交织在一起。而且,它具有极强的传导性,往往会因某个银行的流动性出现问题而传导到其他银行、传导到整个银行体系甚至传导到世界去,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因此,作为银行体系中融资能力较弱的中小银行,必须要增强流动性风险意识,否则不仅可能会使自己在流动性发生问题时“猝死”,而且还可能波及整个银行体系。中小银行应加强对员工的风险教育,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强化员工对流动性风险的认识,形成对风险全员监控的氛围。

(二)建立月度日均存贷款制度,严格遵守监管要求

为了防范银行流动资金链条出现问题,我国通过《商业银行法》规定了75%的存贷比例上限,考核时间为月末和季末。有些银行为了月末、季末达到监管要求而不惜违规高息揽储;为了获取足够的利润,不惜忽视日常的流动性管理。为了加强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银监会要求银行业至少按季开展压力测试工作,并建立月度日均存贷款制度,实施日均存贷比的考核方法。对于中小银行而言,日子虽然更加难过,但也要严格遵守监管要求。

(三)优化信贷结构,实现资产负债的精细化管理

中小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中,资金来源短期化、资金运用的长期化以及中长期贷款占比过重等问题异常严重。为了降低流动性风险,中小银行应实行资产负债的精细化管理,加强对每一笔资金来源和每一笔资金运用的监管,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实现期限搭配和资金规模搭配。在资金投放中做到客户分散、行业分散和时间分散,通过信贷结构的优化来降低流动性风险的发生。

(四)改善负债结构,提升主动负债能力

中小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存款,显示出中小银行资金来源的被动性。这种被动性资金来源在银行面临流动性危机时,不仅不能缓解,而且还会加剧风险。发行金融债券是主动负债,可以为银行筹措中长期信贷资金,可以缓解中小银行资金来源与资金去向期限错配问题,降低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中小银行应积极尝试发行金融债券。另外,银行间的同业拆借,可以解决中小银行临时性的流动性不足问题。中小银行应积极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交易,在与同业的交往中建立相对稳定的业务往来关系,提升在同业中的信用,提高从资金市场获取主动性负债的能力,改善负债结构。

流动性风险的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简谈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问题与措施

收录日期:2013年7月4日

一直以来,商业银行承担着促进经济增长的国家宏观职能,又有着强大的国家信用支撑,人们总会将银行的命运与政府的支持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政府会承担银行的一切风险,银行不会倒闭,也不会发生流动性危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主体是商业银行,然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缺乏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效机制,而且还没有形成对流动性监管的自觉意识。这导致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只注重流动性监管指标的良好表现,对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视度不高,对资产管理策略和负债管理策略的完善不积极,这使我国商业银行缺乏流动性风险的危机感。

一、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随着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创新,其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同时,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增强,造成银行风险管理日趋复杂。这些都会直接制约商业银行的资产变现能力和获取主动负债的能力。银行业对外开放后,在批发和零售业务方面,国内商业银行处于劣势地位,就产品种类、质量和资金的安全性而言,与外资银行很难抗衡。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受到冲击的可能性逐步加大,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难度大大增加。

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措施

随着国内宏观经济日趋走弱和国外市场复苏乏力,银行业面临的各类风险开始进入集中爆发期。同时,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和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国内金融环境和银行系统正在与世界市场对接,而国外银行因为流动性风险而破产的案例也有可能在我国银行身上上演,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加大。根据有关国内外监管机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相关政策,结合对国内外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分析和借鉴,监管机构和银行可以从以下方面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水平:

(一)提高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因流动性风险而倒闭的银行很少,绝大部分银行从上到下对流动性风险的认识就显得较为薄弱。管理层不重视对流动性风险管理,没有按要求建立起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更不用说加大投入建立流动性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在具体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仅仅以满足银监会的监管目标为主要任务。因此,建议商业银行加强内部沟通力度,提高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同时,提出具体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的要求,要求银行在软硬件上予以满足。

(二)完善银行监管策略。商业银行根据不同指标的有效程度,设立一套完整的内部监管策略。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部门应在总体上把握其流动性风险状况,重点关注特定指标异常情况下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状况,在经济形势趋弱时,同时关注特定指标和综合指标的变动情况。

(三)提高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根本在于银行自身,银行是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的执行者,能否积极有效地实施流动性管理办法是防止流动性风险爆发的决定因素。

1、提高全体员工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警惕性。针对流动性风险的防范意识不仅要灌输到银行的管理层,更应普及到银行的全体员工,需要银行全体员工对银行流动性风险有较强的意识。

2、保持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和有效性。流动性风险可能对银行乃至金融体系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的重要性就显得特别重要,期间难免出现权力和利益等方面的冲突,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需要保持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

3、实施全面的流动性风险管理。随着业务机构的不断调整,我国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均存在多样化发展的趋势,需把与流动性风险相关的所有要素都考虑在内,实施全面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三、近期国内银行开展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建议

去年国内银行集中爆发了各类银行风险,如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的案件不断发生,银行关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压力逐渐加大。近期国内银行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流动性风险管理:

(一)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根据我国银监会对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的要求,银行须建立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在“流动性风险治理结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管理系统”等方面形成完整的框架。

(二)加大对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的培训。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加大对员工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的培训,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员工形成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意识,而且能够提高员工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水平。开展培训可以选择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测评各类风险案件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程度。针对国内发生的“上海钢贸企业信贷断链案”、各地频发的票据案、“杭州担保圈案”、“上市公司高额负债案”、“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案”和“房产企业资金紧张案”等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的案件进行综合性测评,不定期的开展各项压力测试,根据测评结果调整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结构。同时,商业银行应及时向监管部门上报风险水平以赢得政策支持。

(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作为保持资金稳定的主要任务。我国商业银行经常在每月末、每季度末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巨额短期资金来“冲时点”,这种现象较为普遍,大额资金的不正常流动不仅会增大银行获得资金的成本,而且也会对银行造成灾难性的冲击。事实上,“冲时点”的这种现象本身就说明了银行在流动性风险防范方面的不足,这种被动式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无疑可能放大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因此,想法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保持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应成为商业银行近期开展流动性管理的主要任务。

主要参考文献:

[1]邓方园.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3.1.

流动性风险的管理范文第4篇

易诱发流动性风险因素分析

一是资产与负债的期限错配易导致流动性缺口。如果商业银行错配人民币存贷款期限结构,将给流动性风险埋下隐患。以“短存长贷”为例,所谓“短存长贷”是指商业银行把流动性需求很强的短期存款运用到流动性较差的长期资产上,负债流动性高于资产流动性。一旦发生意外事件导致挤兑,易引发流动性危机。

二是新兴业务易带来潜在的流动性风险。近年来,商业银行新兴业务发展较快,各种表外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和代客业务等发展迅猛,新兴业务在商业银行的地位日益重要。这些新兴业务虽然并不直接导致银行流动性风险,但却给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商业银行客户在进行直接投融资(包括购买理财产品)时,由于其通过银行运作的资金数额大,通常是集中支出或回流,“大进大出”,给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

三是其它风险易诱发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与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存在很强相关性,流动性风险实质上是这些风险长期积聚恶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这些风险没能得以有效控制,最终将会以流动性风险的形式表现出来。一旦个别银行的流动性危机导致存款人对整个金融机构清偿能力的担忧,将会引发行业性系统性风险。

四是负债业务的流动患问题不容忽视。其一,贷存比率的适度性问题。如果商业银行单边一味快速增加贷款量,存款并没有同步增长,便会导致银行业的贷存比过高,潜在的支付压力加大。其二,存款稳定性问题。在银行的负债结构中,公司存款、机构存款和同业存款,虽然单笔金额大,成本低,但稳定性较差,对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的敏感性较强。如果宏观政策或市场稍有变化,就会出现波动,存款就会即刻减少,显然这类存款占比过高,易引起流动性波动。其三,存款质量问题。银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银行间的存款竞争日趋激烈,如果各银行季末相互竞争冲存款时点数,市场资金面一旦趋紧,一些中小银行有可能为完成存款指标,被迫采取人为手段,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间的虚拟交易来派生、衍生存款。这种存款不仅稳定性差,而且潜在风险大。

流动性风险预判能力

和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一是商业银行自身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有待加强。由于长期以来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沿袭了以存贷款为主的模式,流动性风险问题未能受到应有的关注。加之国有商业银行为强大的国家信用所支撑,所以人们总是认为银行的命运与政府的支持联系在一起,认为政府会承担一切风险,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认识不足,管理理念也相对落后。商业银行缺乏流动性风险意识,风险管理主要集中在信用风险上,缺乏流动性风险控制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是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内控体系有待强化,流动性管理指标体系有待改进。现行衡量和反映银行流动性状况指标比较单薄,只能监测某一时点上银行流动性状况,不能全面反映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状况,更不能完整反映银行的融资能力。同时,国内商业银行普遍缺乏全程监控流动性风险的机制,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缺位。

三是相关职能部门对银行业流动性监管制度有待细化和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既包括正常环境下的日常管理、紧急情况下的应急管理,也包括极端情景下的预防管理,如压力测试等手段。前两者更多体现在事中和事后管理,后者体现在事前的分析预判,而流动性风险来势凶猛且为银行预留的反应时间极少,同时其爆发的低频率也为管理的前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对商业银行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的流动性动态监管尚有细化的空间,对银行资产与负债的流动性压力测试也有待进一步常态化。

预防流动性风险的建议

一是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加强风险防范教育,增强忧患意识,正确处理好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关系;牢固树立风险第一的思想,主动采取措施防范和控制流动性风险;对风险管理文化给予高度重视,通过政策、制度和培训等方式,学习现代银行风险管理先进理念和技术知识,提高预防风险的实践效率。

二是优化资产配置,降低不良贷款率。首先,银行本身应提高资金运营水平,合理配置各种贷款在银行资产中的比重,有效防范资产的流动性风险。在有效防范市场风险的前提下,加快金融产品和技术的创新,积极拓展优质信贷市场,培育新的中间业务增长点,优化银行资产配置。其次,采取有力措施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完善贷款业务。严格控制申请贷款、发放贷款和贷后管理等业务流程,提高信贷管理水平,从而保证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再次,保持负债的流动性。主动增加大额存单、债券、拆借、回购、转贴现、再贴现等主动型负债,创新品种,进行资产和负债的综合管理,实现资产与负债在期限或流动性上的合理适度匹配。

流动性风险的管理范文第5篇

Auction Facility,TAF)短期内为市场紧急注入了1354亿美金的资金,才使得恐慌的市场情绪得以暂时稳定。中国人民银行坚定地推行从紧货币政策使最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达到创纪录的17.5%,此举使各商业银行过剩的流动性骤然消失,流动性风险的威胁日益严重。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解读

商业银行的产生源于对资金流动性的管理,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逐渐派生出其他各类业务。即使是在金融业高度发达的今天,流动性仍然是保持商业银行顺利运行的血液。银行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够在特定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筹集相关资金来满足客户当前或未来一段时间资金需求的能力。银行的流动性包括三个关键的要素:资金数量、获得资金的成本以及获得资金的时间。流动性风险则是指,不能满足流动性要求给银行经营所带来的风险。

归纳起来,流动性风险主要是四种情况:第一,银行经营活动正常,金融市场整体运行稳定,只是单个银行短期头寸的缺乏带来的流动性危机;第二,银行经营面临短期危机,例如个别银行的坏帐突然增加,或突发的操作风险等;第三,银行长期陷入经营危机,不断恶化的营业亏损使得银行面临倒闭风险;第四,整个银行业面临流动性风险,特别是金融危机突然爆发。由此可见,流动性风险实际上是关系银行正常经营的最为直接的一道屏障。以上归纳的流动性风险除了第一种情况以外,其他都涉及到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乃至操作风险等问题。虽然由其他风险诱发的流动性危机,其风险根源应该主要归于初始的风险类别。但进行流动性管理时,必须将其他风险可能导致的流动性危机纳入到流动性整体管理框架之中。

当前,新巴塞尔协定对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都提出了指引,但对于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却没有明确的要求。主要原因是因为不同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特点并部相同,不同规模、不同经营模式的商业银行在流动性管理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例如,大银行在金融市场获得流动性的能力强,其流动性管理自然会更多地倚重批发性资产拆入;而小银行受制于融资难度,自然要更注重资产方的流动性管理。同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模块实际上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整个管理模式的开发、维护、升级和运行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其成本也并不是所有商业银行都能够轻易承受的。所以国外更多的中小银行往往主动地持有充足的流动性,最大限度的避免出现流动性危机。因此,国外中小银行也往往成为了同业市场上的资金净拆出方,而大银行往往成为了资金的净拆入方。

而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同质性仍然较强,大银行依靠网络优势吸取大量资金,因此就成为了同业拆借市场的重要资金提供者,其他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和外资银行则成为资金的净拆入方。2007年中国火爆的股市行情使得同业资金市场出现了一些变化,国有商业银行以外的其他商业银行也成为了资金市场的供给方,其资金拆借由2006年的净拆入46896亿元变为2007年净拆出的18720亿元。其他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的净拆入额分别增长了51%和169%。这表明,一方面商业银行仍然是我国金融体系流动性管理的核心,另一方面,资金往来的增强,将使得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与银行体系以外金融活动保持着更加紧密的联系。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衡量

传统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先后出现过:商业贷款理论、资产变现理论、预期收入理论和负债管理理论。这些风险考量和管理的方法都产生于当时特定的金融环境,直到今日,资产流动性和负债流动性管理策略仍然是十分核心的管理手段。但即使不同银行根据自身经营的特点,在流动性管理上对资产和负债方面侧重有所不同,现代的商业银行还是普遍采用了资产负债流动性综合管理的模式。

基本的流动性风险衡量方法主要是选取一些静态比例指标来考核银行的流动性状况,例如,流动性比率、本外币的超额准备金率、本外币的存贷款比例、非核心负债的依存度以及本外币的流动性缺口比率等。这些考核指标简单明了、数据汇总容易,因此迄今为止一直是商业银行开展流动性管理的重要考核指标。

但随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手段的不断创新,更多的动态化手段也被引进到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模式中来。净流动性资产管理法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银行可以将现有的资产划分为流动性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其中流动性资产包括已同业拆出的资金、短期公债、不会展期的贷款或是可证券化的贷款等。负债同样也将划分为稳定性负债和非稳定负债,稳定的负债包括活期存款的沉淀、定期存款、资本票据和股本。对现有资产和负债进行分类后,将稳定性负债超出非流动资产的部分定义为净流动性资产(见图1)。净流动性资产越高,表明银行的流动性更为充裕。如果净流动性资产为负,则表明银行存在这流动性缺口。

如果希望对流动性进行动态化管理,银行还必须对未来的资产负债情况进行预测。如果银行未来资产的增加量(主要是满足一些贷款义务)大于未来存款的增加量,则银行还存在着潜在的流动性需求。如果当前的净流动性资产仍不能满足未来的流动性需求,则银行还要寻求其他途经,以弥补潜在的流动性缺口。

国际大银行进行流动性测算的另一个常有手段就是“现金流量法”。该方法采取财务现金流的基本分析思路,更为明确地体现出了流动性的实质,并同时强调了现金流量的实际性和潜在性。

在实际发生的现金流量分析中,未来一段时期内即将到期的负债、固定的贷款承诺(承诺以确定投放的部分)、尚未到期负债需支付的利息和各类存款确定性的流出(主要是存款的季节性变动和其他可预测的波动)将形成确定的现金流出。而同时,即将到期的资产(主要是即将到期且不展期的贷款和到期债券)和尚未到期资产所产生的利息将构成实际性现金流入。如果实际现金流出大于实际现金流入,则银行在未来将面临流动性缺口。

但银行在实际资金流动的基础上,还存在潜在性的现金流量。可变现的未到期资产(主要是各类债券、可证券化的贷款等)、与其他金融机构达成的融资额度,这些都是银行潜在现金流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预测时期适当延长,计划的存款增加量也可以被视为潜在的现金流入量。而与此同时,银行还将面临潜在的现金流出,例如,未固定的贷款承诺(贷款承诺中尚未动用的部分),存款的潜在流出,表外活动的净流出(表外活动可能带来的净资金流动)。如果测算期相应延长,同样要包括新增贷款计划所带来的现金流出。

如果实际发生的现金流量存在流出缺口,但这一缺口能够被潜在的现金流入所弥补,则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则仍处于可控制范围内。如果实际现金流与潜在性现金流合计仍出现缺口,则商业银行必须就各项资金流动逐个分析,并采取相关措施,以避免流动性危机的爆发。

在流动性的测算方法中,净流动性资产法和现金流量法都注重了未来的潜在流动性风险问题,但二者还是具有明显的差异。一方面,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的净流动性资产法是基于存量的分析,而现金流量法则完全是对流量的考察,现金的同一流动方向中可以同时包含资产和负债项;另一方面,净流动性资产法仍然是表内分析,而现金流量法则包括了表内、表外的所有资金流动。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银行的表外业务将对整个银行运营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而产生的各种现金流动必然会成为商业银行现金管理的重要方面。例如,随着各种清算、委托贷款和未固定的贷款承诺等表外业务的扩展,势必会对商业银行的现金流动造成重要影响。

在以上介绍的两种流动性风险测算法中,流动性缺口十分依赖于对未来资金流动的估计。滤波趋势估计是比较常见和基础的方法,例如,对于核心存款或稳定性负债的估计。但其他资产出售、从市场的筹资等方式则可能面临市场风险等诸多不确定性。并且,银行突发性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也会预计的现金流产生重大影响。事实上,国际先进银行对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都建有一套相对成熟的管理体系,VAR等风险测度手段已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将流动性管理中的现金流估计与其他风险管理模型对接起来,已经成为当前加强流动性管理的有效手段。例如,潜在的现金流入中,可变现的未到期资产就可以结合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定价来估算未来的现金流入量。流动性风险测算必须要成为整个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一般实施统一归总原则,分支机构的流动性性管理必须纳入到整个银行的统一管理框架下。无论是哪一级营业机构的流动性问题,都将被视为是整个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首先要建立起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一般包括四个组成部分:风险委员会、最高管理层、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与职能部门。

董事会下设的风险委员会负责审议、批准全行流动性风险的基本政策与管理框架,以保证全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协调一致。

最高管理层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组织实施,

负责高级管理人员的选派,确保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与程序在本行内部得到统一遵守;在获得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授权后启动应急方案。

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负责审议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量化标准、风险限额(包括各项流动性指标的限额、缺口限额);负责定期评价银行的整体流动性状况。

流动性风险的职能部门包括资产负债管理部、市场部和清算中心。资产负债管理部负责拟定流动性管理的政策和制度,制定流动性风险衡量标准和分析方法,监测各项流动性指标和限额的执行情况;市场部负责根据资产负债管理部的授权,在全球市场及国内市场上进行资金拆借和证券买卖等业务,以帮助流动性日常管理的实现;清算中心负责银行整体资金划拨及市场交易的清算工作。银行各相关业务部门负责向资产负债管理部预报大额资金收付情况。

银行流动性管理策略可以从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来实现。资产流动性管理策略包括:资产多元化;提高资产的可变现能力;维持适量的高流动性资产。负债流动性管理策略包括:保持负债的稳定性,提高核心存款在负债中的比重;与同业、中央银行等保持密切的联系,以便在需要时能有效地获得资金。另外,随着表外业务的扩展,表外业务所带来的流动性变化也必须纳入到银行整体流动性管理框架中。

银行流动性管理可分为正常经营环境下的管理和应对特殊情况下的应急措施。前者主要通过定期更新的管理政策指引、流动性指标管理、流动性缺口管理、头寸管理、银行内部资金往来管理、流动性资产组合管理和融资指导原则等手段,确保银行业务的正常开展,同时把银行整体流动性调控到适当的水平之上;后者主要通过预警指标、应急方案、融资能力测试等手段,达到及时发现和化解风险的目的。

流动性预警和应急方案是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般包括三个方面:预警信号、应急计划实施和压力测试。

预警信号主要有:头寸持续低于预先测算的安全值;银行在同业市场的融资能力下降,拆借成本上升;银行声誉突然恶化,预见有恐慌性的挤提情况出现;支付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当银行遭遇流动性危机时,首先要对其原因进行周密分析。对于技术性的(如资金调拨不到位、资金安排失当)、季节性的或者局部的情况,可不启动应急方案;如果确信当前流动性紧张状况是由于对银行的信心出现危机,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要紧急向管理层、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风险政策委员会报告,建议启动应急方案,并协调有关部门加以实施。应急计划主要包括:通过媒体公布银行真实情况,尽快稳定和恢复公众对银行的信心;加大银行系统内资金调度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在系统内调剂资金余缺,及时划拨资金;增加在同业市场上的资金融入;向中央银行申请借款;停止债券购买,出售现券筹集资金;在最大程度保护客户关系的原则,逐步停止贷款投放,贷款保护顺序是零售贷款、核心公司贷款、一般公司贷款。

压力测试要求银行在未出现危机时,测试各种紧急情况下的应急融资方案。这其中情景分析(Scenar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