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的学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提前预习第二天要学习的新课材。
2.复习巩固当天所学内容,多读记要点。
3.每天听读1~3模块英语。
4.每天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当日作业。
5.空闲时间多看有意义的课外书,记1~3条好词佳句,争取每次作文练习都在95分以上。
6.课后多做深.精的练习题,扩展思维。
7.学习态度端正。
8.改掉粗心的毛病。
关键词: LMS Moodle 大学生 信息化学习方式
学习管理系统(LMS: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是具有组织、跟踪、评估、发送、呈现、管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促进学习者之间交互等一系列功能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它的使用能辅助教师为课堂建构一个将课内外教学连接的学习环境。[1]LMS平台的选择有很多,有Webct、Blackboard、Lotus等。在众多的平台中,Moodle使我们眼前一亮。它的重要的特色是以社会建构主义为其设计基础,影响范围广,教学理念先进,免费使用,支持中文,技术门槛低,功能强大。因此本文构建了基于Moodle平台的大学生信息化学习方式,试图解决大学生学习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大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Moodle具有的相应功能
(一)课堂缺乏活力,学生缺少学习激情。
桑新民教授曾将学习分为“三个世界”,即经验世界、语言文字世界和基于信息技术的虚拟现实世界。[2]高校的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讲授为主,是一种知识的单向传输,即学部分停留在“语言文字世界”,很难与学生的“经验世界”很好地联系,久而久之造成了两者越来越脱节,也就是理论脱离实际。因此,大学课堂缺乏活力,学生缺少学习的激情。
当人类进入信息网络时代之后,学习中出现了第三个世界――基于信息技术的虚拟现实世界。第三个世界是沟通前两个世界的重要桥梁。我们这里构建的基于“Moodle”平台的学习环境正是沟通前两个世界的虚拟现实世界。其充分利用了虚拟现实教育的独特优势,改变了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在经验世界和语言文字世界中学习经验和学习活动的整合,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协作性和创造性。
利用Moodle平台,让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可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Moodle课程并不仅仅是呈现信息的工具,它还具有“虚拟现实的”、“开放的”、“参与式的”的特点,是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实验室”。Moodle课程促进教师与学生对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师生的自我发展提供可契机。
(二)教学目标与评价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方面的,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大学的教学评价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为参考。这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发展,忽略了对学生个性和多种能力的锻炼。
Moodle平台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它包括很多组件,把不同资源结合起来使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设计合适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策略。Moodle提倡个性的自由、充分、和谐发展,尊重学习者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和进度,从许多可任选的学习材料中进行选择。Moodle平台上整合了专题讨论、Wiki、Blog等工具,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工具进行深入的学习,并能自由地与他人交流想法。
传统课堂的教学目标整齐划一,难以激发不同个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难以适应不同类型大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Moodle教学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的喜好程度将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在基于“Moodle”平台的信息化学习中,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学习路径进行学习,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同时Moodle上的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有详细记录,包括学生何时登录,浏览了哪些资源,考核成绩如何。评价形式主要有:同伴互评、对评价评分、成绩反馈。通过过程性评价,学生主动、自觉、客观地进行自我及同伴的评价,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研究性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较差。
大学生在繁重的课业学习中,基本是孤立的学习者,与他人协作学习的能力较差。大学生普遍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组织协调的能力、演讲和艺术能力、团队精神和团队感情。而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学校课程与教学内容急剧膨胀,面对不断增加的学习压力,学生如果仍然只进行孤立的个体学习,必然是力不从心。这就需要每个大学生学会自主―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Moodle平台是开放的、协作的,让学生、教师甚至是家长可以在信息化课程中进行良好的互动。Moodle平台上提供了多种学习活动,有SCORM、Wiki、专题讨论、作业、投票、测验、聊天、讨论区、词汇表、程序教学(lesson)及问卷调查等,这里大多数学习活动都有小组学习的形式,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分组学习、集体学习。
Wiki是Moodle系统中网上协作学习的平台,小组可以在同一个网页上对学习内容成果等进行编辑、修改,并且可以保留、查看修改的历史记录。因此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形成生生、师生甚至家校之间的良好互动。
Moodle是研究性学习的平台,特别体现在主动寻找答案、主动发现问题方面。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开拓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考,从而进一步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二、基于“Moodle”平台的信息化学习过程
“Moodle”平台安装包可以在魔灯中国社区(MoodleChina Community)下载。魔灯中国是一个非盈利组织,成立2007年3月。在这里可以下载最新汉化版的Moodle(Windows 版Linux版)和Theme(主题皮肤)。[3]整个学习过程可用下图(1)来表示,图的中心是Moodle平台,表示整个学习是紧紧围绕在Moodle平台构建的学习环境中展开的;最的六个方框是六个学习过程;中间指向方框的是与学习过程对应的Moodle平台中的功能。
(一)对学习者分析,合理分组。
在开展正式的学习活动之前,教师首先应对每个学生的专业、电脑操作水平、课件制作能力、艺术设计能力等方面有一些了解。这样可以为后面设计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提供依据,也是科学合理地进行异质分组的前提。教师应尽量将不同特点有不同特长的学生分为一组。
其次,分析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让教师尤其是学习者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对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学习风格主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生理方面主要表现为年龄、性别、体质特征、时间知觉的不同。以及对声音、光线、温度的偏爱和对感知觉通道的偏爱等;在心理方面,学习风格主要表现为信息加工、思维方式、爱好、动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差异。
最后,分析学习者元认知水平。通过让学生自我提问等方法来了解自己的元认知能力,让学生对自己学习中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再认识、再思考及进行积极的调控,提高学习者的自我管理、自我反思的能力。
(二)科学制定层次化、具体化、个性化学习目标。
采用分小组研究性学习,每个小组和个人都要要制定学习与发展目标,在制定学习目标时要求做到层次化、具体化、个性化。[3]第一,学习目标要包括三个层次,即课程学习目标、小组学习与研究目标、个人学习与发展目标;第二,学习目标要具体,不仅制定总目标,还要制定清晰的单元学习目标,最后转化为与目标任务相关的作品、论文;第三,目标是个性化的,小组内每位成员根据自身特长和学习内容制定相应的个性学习目标,组内成员采用合作策略,而小组间采用竞争策略。有了学习目标,每个学习者和每个小组都要提交个人学习计划和整个小组的学习计划。学习计划中要包含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风格和元认知特点制定的学习策略。而且,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都要求在学习活动中严格执行。这些可通过“心得报告”、“作业”、“Blog日志”等形式记录下来。
(三)设计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灵活的学习活动。
Moodle平台的“资源”和“活动”是学习过程的核心。在课程学习前教师应设计好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类学习资源,丰富的学习资源是学生完成自主―协作式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保障。
“资源”模块(图2)包含标签、文本页、网页、链接到站点或文件等,完全可以满足课程设计者来编辑和展示资源。
利用“活动”功能(图3)设计灵活的学习活动。“活动”模块包含Wiki、作业、互动评价、投票、数据库、测验、程序教学、聊天、讨论区、词汇表、问卷调查等等一系列活动,以此来协助课程设计者完成课程设计。
整个“活动”按照功能可以分为协作、讨论、反馈和评价四类,其中“协作”利用Wiki、专题讨论、词汇表这几个模块;“讨论”可以以在线聊天的方式实现,讨论区和消息可以实现离线的讨论和交流。
“反馈”的功能可以由投票、作业、心得报告等来实现;“评价”则可以将论坛、Wiki、SCORM、作业、课等纳入到评价体系中,从而形成基于网络的电子成长记录袋。
(四)综合信息,完成作品,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通过使用一系列的资源和学习活动,每个小组和成员最终要完成自己的作品。作品全是电子形式,这样做的优点是易于保存、查找、交流、共享。电子作品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内容汇报PPT、小组学习主页、个人学习日志Blog等。电子作品在平台上的实现方法是在线文本、网页编辑、心得报告、离线活动、作业等。每一个学习专题完成之后,是一次汇报交流课。每一个小组把自己的成果向大家汇报,其他小组要进行评论和提出问题,汇报人除了回答提出的问题,还要提出自己的研究不足,大家讨论解决。汇报交流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要一环,在每一个专题学习之后都要按时进行。汇报交流后学习者要对本次学习进行反思、总结。这不仅是评价的依据,更重要的是学习者通过反思总结才能真正找出问题,提高以后的学习能力。
(五)进行多元化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以每位学生的学习记录为依据。学习记录在作业、讨论区、心的报告、Wiki、SCORM等学习活动中保存,主要形式是每个学习者和小组的作品、发言、研究论文等。除此之外在其它侧面比如“学习态度”、“努力程度”、“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等方面也可以做出评价。
相互评价,平台专门为评价设计了“互动评价”活动。它的功能十分强大,能够很好地实现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在使用之前,需要进行一些选项设置,包括分值、评分策略、评分要素个数、能否自评、是否匿名、教师评价权重、上传作品的时间、评价作品的时间等。教师可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评分策略及其它选项。Moodle提供了多种评分策略及量表类型,教师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并提供明确细化的评分标准,以减少学生的主观偏差,提高评分的效度和学生评价水平。其次,评价可以做到完全的匿名性,这就避免了人际关系干扰评分的信效度。
成就评价,将多元智能评价理念与信息技术评价方式的引入教学评价与管理之中,通过创作个人与小组、班级学习主页的方式进行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与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在了解学习者智力特点的前提下,制定多元的、弹性的、个性化的评价标准,使每一个学生以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评价,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经过了基于Moodle平台的信息化学习之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课堂缺乏活力,学生缺少学习激情的现状。在自主―协作式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在交流与协作中学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地学习、在研究和创造中学习,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得到较大提高。
参考文献:
[1]骆莎,黎加厚.以魔灯(Moodle)为媒连接课内外学习.远程教育杂志,2007,2.
[2]桑新民.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中国远程教育,2000,11.
探索课堂教学与信息整合的方法和手段,强化知识应用能力培养。转变观念是先导,更新内容是关键,整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是本项目研究的重点。为此,教学应该是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自助餐式的自主学习,即在学习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自己可以认知的内容;建构理论指导下的学生意义建构能力的培养;即在学生自己学习的基础上完成对知识的完整建构;精讲精练式的复习策略,即在精讲中做到以点带面,在精练中作到举一反三。为此,化学教学应该将教学内容分为三类,并据各类不同特点侧重研究不同改进方法。
实施过程中,为了检查实际效果,及时收集学生在课后的信息反馈,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改进工作,采取了课堂跟踪调查问卷和课堂随即测试等方式,当堂了解学生反映,一般一学期调查三次,然后针对不同对象进行改进。除此,在作业布置上,学生根据教师当堂讲授的内容有选择地做一些有助于自给能力提高的问题,这种作业训练模式形象地称之为“自助餐式作业训练法。”
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收集信息能力,为适应终身学习而奠定自学基础。21世纪人才培养的重心要立足于“终身教育”,因此,探讨如何指导学生适应终身学习而获取知识的能力以信息收集为突破口,我们将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浏览化学网站,参与信息收集和论坛讨论,将识记类内容让学生在网上通过信息收集自行解决。如:我们选定了环境保护一节内容组织浏览各种环保网站,学生对环保知识的认识从眼前的环保问题联想到未来,并在一起探讨各地环保经验,分析环保的化学原理,效果比课堂讲授不知要强多少倍。这样通过提出自学提纲――学生自行收集信息――定时探讨分析――教师总结――学生分析相关原理。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再回到感性,时间短,收效快,自学能力得到培养,收到了纯讲授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在整合环境下的教学,教学时间、层次更灵活,教学手段、资源更丰富,教学反馈、知识更新更及时,教学管理、互动与协作更高效。指导性自主学习、师生合作学习、个别教学将成为教学的主要模式,教学模式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
整合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巨大的改变,促使学生在学习上更具有主动性、互动性、创造性等方面的特征。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学生进入角色速度加快。
要让学生把整合的优势转化为自己的学习优势,需要教师具有情景煽动能力,教师的诱导启发与学生情景融入有关。
注:以上是五次问卷的平均值。
学生信息利用的素养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进行学习的自我管理和评价,学生化学学习兴趣提高。
具备这两种素养,学生从接受学习转向建构学习,从维持性学习转向创新学习。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学生基本信息素养的培养。通过信息技术与化学的有效整合,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得到增强。在基于整合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能利用专业网站,能利用专业术语、关键词进行信息搜索;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迅速、准确地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拓展了学生对信息本质的认识。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很快提高。
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教学,使教学重点由传授知识技能、技巧转向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力、创造力;便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扩大学生视野,增强了知识的应用性、综合性。多媒体课件给创新教育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多媒体通过各种表现手法抛开某些表面的、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将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表现出来,如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不易实现的实验等,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在屏幕上实施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了基础。这样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信息化社会给中小学生带来的正面影响
教育信息化加快了学习化社会的产生,同时为学习化社会提供了便利条件。学校的图书馆、大礼堂、科学实验室、资料室等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机构,而是向社会开放。家长和学生都可同时参与活动。信息科学的开发和应用超越时空。扩大教育范围和规模,使处在学习化社会中得人们能更充分地享受全新的教育服务。
(一)教育信息化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获取大量信息
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搜集到全球的信息,获得平时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将学生的兴趣不断向国内外各方面发展,从而不断开阔视野。例如:开通电脑互联网,学生可以查阅资料,若时间有限可先把有关资料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中,再慢慢查阅。也可以进入新闻视听,查看今日要闻。地处偏僻地区的中小学生信息不足,可通过与其他学校互联网,便可在相当程度中弥补这一缺陷。利用信息通讯网络,还可以帮助因残疾而失学的儿童完成各科学习。信息化的教育手段为家庭教育、继续教育、成人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特别是计算机和多媒体系统的使用,更能影响中小学生自我设计。开拓创新,根据实际情况自觉地走个人化学习的道路。
(二)同时远距离教育的信息化给了中小学生更大的学习权力
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远距离教育也称“媒体教育”“广播通讯教育”,即凭借教育媒体师生不面对面地教育。把教育场所延伸到学校围墙之外的教育。它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开放性、选择性、自由性的特点。使中小学生彻底摆脱了时空限制。学历限制。创造了一种自由广阔的学习天地,满足了它们各年龄阶段、各种文化、各类学校学生的需要,同时每个学习者,都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地学习内容,不在受班级授课制地约束,自主地安排学习计划,进度,可以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学习,也可以跳跃式学习,即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教育信息化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各种能力
信息化的社会教育得以实施,需借助一定媒体,而现代媒体技术又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现代教学媒体一般分为电声、电光、影视、计算机四类,这些现代媒体从不同角度充分调动学生各方面感官的积极性,以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电声类媒体可以录取语言和声音,并根据需要重放,不受时空限制,扩大教学范围,这多用于英语、音乐、语文的学习中。电光媒体可以将静态的物体放大,有利用学生观察。影视媒体能传给学生视觉、听觉信息,生动形象地再现实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具有速效性、同时性、广泛性。例如,一部优秀的教学影片,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会起到促进作用,这远比枯燥的说教要生动、形象、感人的多。计算机类媒体能长期贮存大量信息,可供师生随时使用,它可以将教学内容中的事物、情景、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让学生通过实物的声、形、色,去获取知识,它还能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具体事物抽象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动机,在轻松愉快中获取新知。例:在学习圆时,我问学生:“你见过现实生活中的圆吗?”一生答:“车轮子是圆。”我又问:“为什么车轮子要做成圆的?”学生愕然。我把自己用电脑设计的方型、椭圆型、圆形车论的汽车行驶的情景放给同学们看,同学们睁大眼睛,看得出神,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表见解。应用现代教学媒体多神奇啊!它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也同时给青少年的发展带来一定负效应
(一)信息技术的进步发展,使人们独立学习,工作机会增多。通过电脑获得更多的体验,但是这种体验是间接的、模拟的、远远脱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面对面的交流,以至于人际关系变得淡漠和疏远,更甚者使人变得孤独、冷漠、缺乏爱心。
(二)由于大众媒体的信息的庞杂,使学生可能陷入盲目应对的困境,而对应接不暇的信息技术不知所措,加上青少年对自然的体验和对生活的亲身体验不足,对信息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成熟。影响到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例如,有的中小学生沉迷于游戏中不能自拔,有的中学生通过互联网,交友不慎,误入歧途,造成终生遗憾。但是只要我们加强科学管理是能杜绝这些事情发生的。
三、针对信息化社会给中小学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应采取的对策
我们在考虑教育如何适应社会信息化时,学校、家庭、社会必须齐心协力。才能克服信息化社会带给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
(一)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中小学生正确认识信息化社会。电脑信息只是帮助自己的一种工具,我们只能利用它而不能完全依赖它。信息时代,教育内容首先表现在对中小学生认识的培养上,主要指对道德、精神和美学的价值认识,包括人的尊严,对他人的爱。同大自然的和谐等。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和公民价值观教育,将有利于认得全面发展。拉伯雷说过:“没有良知的科学只会是灵魂的废墟。”其次,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学习。第三,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以及高度信息社会所必备的应用信息的基本素质及能力。
(二)社会各级主管部门应严格管理电子游戏厅,放像厅的营业项目及内容。并安排负责人定期严格检查整顿,坚决杜绝学生进入类似场所。
一、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实现联动化
机构编制管理处于行政管理的源头位置,但其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有限,需要组织、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随后拿起管理的接力棒,才能有效完成整个行政管理过程。就当前现状而言,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与组织、人事、财政等行政部门,在事实上经常处于相对分离的割据状态,虽有业务联系,但联动效果不能有效实现。其主要原因是数出多门,本该在人事、财政等管理环节作为工作依据的编制信息不能实现有效共享,同时也没有相应保障措施来维护编制的法规性尊严。因此,亟需在部门之间构建一个协调配合、资源共享的联动管理机制,而不是相互争权、彼此冲突的耗散机制;同时,就机构编制部门本身来讲,也需要建立并完善一套包含申请、审批、核准、公示、督查、处理、反馈等递进的管理流程,让管理无处不在,才能真正管住、管好并用活有限的执政资源。
随着计算机、网络以及通信技术等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尤其是网络的介入,把行政管理的各个工作环节都联结到了一起,就像一个有机体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管理效应,随着制度的健全,正在逐渐形成,至少已经从技术角度为机构编制信息共享和联动管理提供了平台。目前,中央编办研发的《实名制管理系统》,吉林省编办正在建设并应用的《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都是为达到联动管理效果,实现管理的协调、配合和制约而开发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信息化管理工具,吉林省编办独立设置后才出台了审办分离的管理措施,以及空编使用的管理规定。从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了机构编制管理的联动效果:过去虽然也规定空编进人必须符合相应的结构标准和职数要求,但是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很难实现这一管理目标;现在,有了《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则可轻松实现这一目标了。随着《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功能的健全和配套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凡与机构编制相关的信息都将逐渐统一由系统来管理,以彻底解决数出多门的问题。凡涉及机构编制管理的业务内容也将统一通过系统来办理,以达到数据共享、根除底数不清的问题。届时,机构编制管理的联动局面自然也就形成了。
二、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趋向质量化
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是机构编制管理的核心内容。每一名机构编制工作者都知道,要依据职能设定机构,依据机构核定编制,但依据什么来确定职能呢?从编制管理学角度讲:“职能的产生取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应该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来确定职能。但要掌握始终处于变化中的社会发展客观需要,仅靠数量有限的机构编制工作者,无论在人力上,还是在能力上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实际工作中的机构编制管理,只能相对偏重于事前审批,而审批之后的效能管理以及审批之前的职能确定等工作环节必然会受到弱化,导致机构编制管理中出现一些漏洞,造成超编、混编、混岗、吃“空饷”、底数不清等问题也就不可避免了。
今天,电脑代替了人脑可以无限存储并处理我们需要的各种资料,互联网可以随时提供我们需要的各种信息。联网后的《实名制管理系统》和《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可以让管理触角伸到每一个工作环节。基于这样的信息化背景,机构编制工作完全可以由阶段式管理走向全程控制。吉林省编办已经提出,今后不仅要管数量,更要管质量。今年,独立设置后的吉林省编办非常忙,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工作多了,而是因为新的机构编制管理模式正在形成过程中,目前已经完成的机关基本制度建设、基础资料政策法规的收集整理、机构改革成果的检查验收、机构编制信息的核查以及正在进行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情况调研,都是为实现“质量化”的管理目标而做的基础性工作和积极的努力。随着信息化手段在机构编制管理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调研工作变得越来越高效和快捷,机构编制管理也越来越客观和科学,单纯的数量审批式管理正在逐步趋向包含职能研究和效果评估的质量化管理。
三、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实现同步化
统计工作是机构编制管理的一项基本业务,也是检查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重要手段。过去,人工的统计方式不仅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差,有时还会出现为了掩盖管理问题而人为修改统计结果的情况,更为不可避免的是,等到统计结果作为管理者决策依据时候,实际工作中数据已经发生了改变,因此决策依据的只能是相对准确的统计结果。决策的滞后必然会带来管理的滞后。可在今天,网络时间处于一种无始无终的状态。随着《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和完善,政府专网的联通,尤其是随着机构编制业务办理与中心数据库的联通,机构编制信息会随着业务的办理,自动同步更新到中心数据库中。目前,吉林省编办正在将各类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等信息录入到数据库中。机构编制网络数据库健全以后,同步动态的机构编制管理模式自然也就形成了。那时,统计将不再是一项基本业务,更不用由专人来管理了,因为机构编制工作基础信息健全后,相关的管理信息时时都会自动更新。可见,在信息化背景下,基础信息的建设工作尤为重要。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要把信息的建立与完善做为机构编制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编制人事财政经综合管理系统》的应用,并不意味着机构编制管理范围的扩大,其主要目的在于确保管理的效果,体现机构编制的法规性。因此这套涉及编制、人事和财政等部门的综合管理系统仅限于编制部门使用还不足以达到同步的管理效果。通俗地讲,在《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的使用上,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确保机构编制相关信息的全面与准确,人事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对号入座,依据机构编制情况来配备人员,只有在此基础上,财政管理部门才能在相关的管理环节上有所依据,并体现出编制的法规性,实现同步化的管理目标。
四、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走向机制化
机制与体制同属制度范畴,但机制不同于体制,体制是形之于外的由不同组织构成的制度体系,它通过组织行为实现其特定目标。例如,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从政府的组织设置上就可以看出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分级管理体制,这次的大部制改革以及省管县的设想都属于体制层面的调整。而机制是形之于内的由不同要素组成的制度系统,它通过要素间的相互协调来实现其特有的功能。例如,交通路口的摄像头,表面看就是一个摄像装置,但其实是一套交通管理机制,它是由摄像头、网络以及影像处理程序和配套的交通管理规定等要素组成的。在这一机制面前,首先是不敢违反,其次是如果不小心违反了就一定会受到惩罚,这是机制不同于一般制度规定的约束功能。吉林省编办正在逐步完善的《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是为解决超编、混编、吃空饷、数出多门、底数不清等问题,而建立的包括编制、人事、财政信息的综合管理机制。从理论上讲,人事调整一定要用到编制,财政拨款必须要依据编制,这是编制的法规性体现,但要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仅有规定是不行的,因此在启用《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的同时,除了制定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外,还要在管理实施过程中设置相应的管理环节,让管理工作只有通过系统处理才能正常运行,就像车辆必须通过装有监控装置的路口一样,管理的目标自然也就实现了。由于这类机制只有在计算机、信息处理程序和网络等信息化工具的基础上才能建立,所以完全有理由说机构编制管理的机制化建设是信息化时代带给我们的必然选择,它让人力做不到的事情变得可以做到了,让人力不能控制的事情变得可以控制了。
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机构编制管理的机制化建设并不仅限于横向的部门之间,纵向的、甚至是纵横交错的管理模式,在网络面前都将不是难事。通过网络,上级可以随时对下级的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下级也可以及时掌握上级的管理动态。甚至不同部门、不同级别的机构之间,只要存在着共享信息,就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相应的机制来保障管理效果的实现。但是信息化手段本身并不是万能的,只有在科学配套的管理制度支撑下,才能真正起到机制的制约与保障作用。
五、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转向服务化
今天,我们正在创建服务型政府。但是,信息不对称意味着的是地位的不平等,地位不平等,服务就无从谈起。因此在政府垄断并控制着各种管理资源的条件下,尤其是机构与编制管理信息被做为一种秘密资源进行管理的背景下,服务是无从体现的。目前,吉林省政府一方面将带有管理性质的审批职能从相关部门逐一剥离,成立了“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政务大厅,从体制上在转向服务化;另一方面,机构编制管理的信息也正在由政府垄断并控制的封闭状态转为向广大人民群众公开的开放状态,从客观上正在形成地位平等的服务局面。在大家都掌握信息、了解政策的情况下,我们拥有的不再是管理的权力,而是肩负着服务的职责,因此工作实质就是服务,服务意味着要走出去,而不是过去的等着人家找上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