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语文学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学困生;形成背景;调查研究;转化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家在教育上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并且相继提出了新的课程标准与素质教育,旨在提高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教学水平。初中教育处于我国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因此也备受关注。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提出是初中语文老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一部分学习语文吃力的学生而言的,这些学生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导致自身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很吃力,而且成绩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这里,笔者将根据自己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经验对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做一定的探讨。
一、农村语文学困生形成的背景
1.家庭环境对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影响
家庭原因是导致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经过笔者的实际调查,由于农村的经济水平不高,大多数农民朋友都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情况,任其发展,导致孩子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或迫于生计不得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则成为留守儿童,与知识水平较低的祖父母一起生活。于是学生在学习上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与良好的帮助。这样的原因可能导致学生学习的效率较低,不仅不能准确地掌握初中语文知识,而且在一次次的学习受挫后也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变成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文学困生。还有一些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缺失母爱或父爱导致性格上不愿意与人交流和沟通,无心学习,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与积极性,进一步把学生推向语文学困生的队伍。
2.社会环境对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禁止在学校附近的一定范围内开设不利于学生学习成长的营业性场所。但是由于农村地域的特殊性,一些黑网吧、KTV、酒吧等不适合初中生却又充满诱惑力的场所屡禁不止。加之初中生强烈的好奇心及模仿欲,他们喜欢去模仿成年人去做一些不符合自己年纪的事,例如,抽烟、喝酒、赌博和早恋等,想借诸如此类的行为来彰显自己已经长大了。这些不良的社会因素无疑严重影响到初中生的正常学习与生活,他们可能沉溺于其中,乐此不疲,对学习却拒而远之,望而生畏,最终使一部分学生彻底沦为初中语文学困生。
3.学生的自身原因对初中语文学习的影响
笔者认为学生个体对自身学习初中语文的影响是造成农村孩子成为语文学困生的一个关键原因。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及其家人的溺爱使孩子从小就养成了懒惰不愿思考的恶习。怕吃苦、怕动脑、不思进取的坏习惯,不利于学生本人对初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另一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观念,在小范围里取得一定的成绩就放松了自己对学习语文的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找不到语文学习的语感与方法,从而变成初中语文学困生。还有一部分学生,他们在本质上是爱学习语文的孩子,但是由于没有掌握学习语文的正确方法及技巧,导致学习效率大大降低,所以他们在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学习时间后仍然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这不仅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会使学生因遭受挫败而产生厌学语文的情绪,致使这部分学生也逐渐迈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群体。当然也不能排除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的语文学习基础较差,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即使有不懂的地方也不敢或者不愿意去请教老师及同学,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所欠缺的语文知识就越来越多,越来越跟不上语文老师上课的节奏,自身心理上的压力以及来自家长和老师的压力会让学生更自卑,情绪更低落,最终失去学习语文的信心而沦为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
二、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实际调查
结合实际的考察,目前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数量是城镇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几倍,这部分学困生的语文成绩长期稳定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虽然这部分学生的个体差异相对较大,但是具体分析每位学困生的具体原因时,我们总是能够在之前第一部分的三个原因中找到每个人所对应的缺点。综合分析后,可以将学困生的现状归为以下几点:一部分学生由于长期没能学好语文,受到老师和父母的压力后逐渐对初中语文课程不感兴趣,对语文学习产生厌烦的心理,更有甚者演变为对语文老师的不喜欢,这些因素会严重阻碍农村初中生学习语文的进程。另外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语文的基础较差,语文基础知识及语法知识还未能掌握,从而导致写出来的文章和分析出来的句子错别字与语法错误严重,这也会大大影响了他们的语文成绩。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也没有养成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导致其在课堂上不能紧跟着语文老师的教学思路去学习,加之对自己的课堂要求过于散漫,从而不能掌握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重点内容,也不能学习到语文老师上课时所传授的解题方法与步骤,因而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所以导致这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不符合老师培养的要求,也被划进初中语文学困生的行列。
三、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正确的引导是转变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必要途径
由于初中语文科目知识面较为广泛,内容较为丰富的特点,学生在经历几次挫折之后就会放弃原先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加强语文学困生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把语文学好,让学困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动机更加端正,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完全可以把较简单的学习任务交给语文学困生,以便让他们在圆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学习语文的方法及技巧,并享受成功的喜悦。例如,老师在讲解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时,可以鼓励学困生给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然后老师再给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让学生自己感悟其中的不同,进而领悟诗歌朗诵的节奏及其技巧。当然老师在适当的时候需要给学困生相应的鼓励与赞赏,可以让他们自己主动地站起来或举手示意老师发言。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将学困生的热情充分地调动起来,还可以让他们经常得到老师的点评,使语文学困生在老师的关注下和经常性的指导下获得学习语文知识的方法与技巧,逐渐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从而摆脱学困生的头衔。这一过程中需要语文老师对这部分学生给予公正、平等的评价,更要让他们时刻感觉到语文老师一直在努力地帮助自己提高语文成绩,一直给予自己无私的关爱。这样就可以让他们恢复学习语文的信心,更愿意去接受语文老师的指点,更愿意主动地学习语文,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2.爱的教育是开启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心智之门的钥匙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奥秘,就在于如何去爱学生。”作为语文教师对待具有强烈自卑心理的语文学困生,我们应该用爱的教育去感化他们,帮助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用爱的语言和爱的行动去拨动他们的心弦,进而让学困生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
曾经带过一位姓袁的学生,该生其他科目的学习成绩都不错,有些科目还比较优秀,唯独语文成绩极差。但综合该生各方面的发展,笔者认为,该生学好语文并不是难事。后来经多方了解,经常受到语文老师表扬的袁某同学,在小学三年级时因生性活泼、话多好动时常违纪而被新换来的语文老师多次批评,导致该生对语文老师产生抵触情绪,主动放弃语文学习,逐渐步入语文学困生的行列。为了转化该生,作为其语文老师及其班主任,我决定用爱的教育去发掘该生学习语文的潜能:主动与之接触,关心他的生活,关注他的学习情况,向他传授学习语文的方法与技巧,课后不忘对他进行必要的辅导。最终,该生消除了对语文老师的抵触情绪,在语文学习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扔掉了语文学困生的名号。他曾在一次题为《最难忘的人》的作文中写到:“感谢您,那个用爱叩开我心灵之门的语文老师;感谢您,那个让我再次感受到文学艺术魅力的语文老师;感谢您,那个我一生中最难忘的语文老师。”
3.激发学习兴趣是转化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内动力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就像鸡蛋一样,从外界打破只是鸡蛋液,但是从内部打破就是生命。所以说,初中语文老师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拥有自己学习语文的动力。比如说,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童趣》一文时,老师可以换种授课方式,将学生带到教室外面,让学生融入大自然的怀抱,观察自然,认识自然,让他们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从而感受到浓郁的学习氛围。面对耳目一新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增无减,学习的效率自然成倍提高,学习动机也会更加强烈,学生记忆知识的速度也会相应加快,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就会得到快速的提升,最终使语文学困生走出语文学习的囹圄。
4.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转化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驱动力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重在合作,通过合作能弥补学生个人在思维、精力、时间和学习方式方面的局限性,变“单枪匹马”为“人多智广”。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通过鼓励学生合作与交流,既能消除同学们对语文学困生的歧视心理,又能帮助语文学困生树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还能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一箭双雕,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近几年的语文教学,笔者都是把所带的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把语文学困生指派到特定的学习小组中,再指定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为组长,引领整个学习小组并帮助语文学困生。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探究,各个学习小组都能找到适合本组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例如,在“语病的辨析与修改”的学习过程中,有的小组根据本组合作探究的结果,以数学公式形式“两面性词+两面性词”“防止(禁止、避免、预防等)+肯定形式”等对某些语法知识及语病现象进行了归纳总结。如此直观形象的归纳总结,对于语文学困生,特别是那些偏爱理科的语文学困生来讲,不能不说是一次颇具诱惑力的语文学习之旅。
5.赏识教育是转化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催化剂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赏识的渴望。”赏识教育就是通过赞美、鼓励、表扬等手段,充分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们不断追求成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时的赏识教育可以变学生“要我学”的学习模式为“我要学”的学习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学困生的学习效率。
最近笔者曾经教过的一位学生与笔者聊到,当年刚进初中的她,语文成绩并不及格,但她的声音较甜美,朗诵技巧也不错。该生在语文课堂上,经常被笔者点名范读课文,每次都能得到笔者的表扬及同学们的赞许,后经笔者推荐其成为校园广播主持人和元旦文艺汇演主持人。该生大受鼓舞,立志学好语文,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经过三年的努力,该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自己理想中的重点高中。所以俗语说:“泥鳅要捧,孩子要哄。”不是没有道理的。“你的声音好美哦!”“你的思维很独特!”“你的知识面很宽!”“你说得很有道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为什么不利用语言的无穷魅力,多说几句鼓励性的话语去解救更多的语文学困生呢?
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出现受到了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笔者主要从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其中学生自身的原因是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结合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现状与实际教学的案例,探究了转化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策略,希望初中语文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研究,让更多的孩子摆脱学困生的“头衔”,能健康、积极地学习与成长。
【关键词】农村初中 语文学困生 学习现状 转化策略
语文学困生主要是在语文教学内容方面接受比较困难的学生。语文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学困生的出现需要引起教师的关注,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帮助这些学困生尽快摆脱学困的现状。
一、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农村教学条件以及师资力量本来相对于城市而言就比较弱,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辅导上,忽视了一些学困生。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反映,我国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现状主要表现在:
1.在语文课堂教学方面,学困生不清楚应该如何做笔记、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以及语文学习的信心不够强烈,甚至部分语文学困生出现了厌学的情绪,不愿意参加和语文教学相关的活动。
2.语文学困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能够按时独立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一些学困生对教师布置的任务不是选择逃避就是抄袭其他同学的蒙混过关,这样一来学困生的成绩只会更加不如意,这样的恶性循环下会加强学生对语文的厌学情绪。
3.语文学困生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够专心听讲,对教师安排的课堂任务没有合作精神,更缺乏语文学习的动力。
根据对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现状的了解,导致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
1.学生个人的原因,学习成绩的提高需要学生不断地努力,初中学生在面对较差的语文成绩时,内心容易出现偏差,如果没有及时得到调整就会影响,语文成绩的提高。
2.教师的原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都会将注意力放在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身上,而忽视学困生的帮扶,这种差别的待遇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3.部分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度不够,或者是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存在偏差,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帮助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针对农村语文学困生当前的现状,教师应该联合家长以及学生共同对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早日走出学困生的状态,充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非常单一,这也是导致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出现的重要原因。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改善语文教学根据教学大纲合理地选择教学方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在学习七年级语文《黄河颂》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讲一些和黄河相关的歌曲、诗词以及故事,要利用学生的发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带动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语文教学的丰富多彩。
2.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各自的闪光点,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在学习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特别是一些语文学困生更应该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学困生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在课堂上很难发现并提出问题,他们更多的是在接受教师的灌输,教师要转化学困生的状态需要转变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比如,在学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首古诗的时候,教师可以找部分学困生进行朗读,针对他们的朗读分别进行点评,如“王宇同学的朗读感彩把握得很好”“李明同学朗读的声音洪亮有力”等,让每一个学困生都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优点,这样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关注学困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要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从点滴的学习中帮助他们转变学习的状态。
3.教师要引导学困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很多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学好语文,主要是没有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语文学习。要帮助语文学困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首先应该培养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学习语文。教师可以将一些比较简单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在学习中要善于发现问题,特别是要指导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让一些语文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分享学习经验,或者是安排学生帮扶小组,这样既能够强化同学之间的感情,还能够有效地帮助语文学困生不断进步。
在初中阶段及时帮助学困生找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语文在学生今后的成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和家长应该正确对待学生的学习,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合理的建议,帮助学生尽快走出语文学困生的状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培育;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在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上,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仍不尽如人意。因此,要想切实做好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必须在语文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做好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并且不断的完善与改进教育教学手段,进而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语文学习中不断的提高。
1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初中语文是小学语文的升级版,其在内容和结构上均与小学语文有较大的差异,更多的是需要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的综合应用对课本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传统的语文教学以为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提高考试成绩为最终目标,这样就使得语文成为一门普通的学科,难以充分发挥其作为人文学科的作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没起到多大作用。因此,要采取相关措施,改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其全面发展。
2 初中语文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
1.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所受重视不足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部分初中语文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教师对于语文学科的理解不足,他们认为语文学科就是一门与文字相关的学科,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新字新词,阅读文章与诗词才是最重要的任务。教师将学生通过考试当成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优雅性。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每一个阅读文章在字词使用与修辞应用方法都具有很强的巧妙感。部分教师忽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让语文学科内容的魅力无法得到发挥,更影响语文学科教育的进步。
2.缺少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正确方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需要教师利用正确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这些教师利用整节课的时间讲解课本知识,很少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这就让很多学生的学习行为受到教师的控制,只能跟着教师的脚步走,死记硬背一些知识,不能自由地发表看法。部分教师习惯了采用灌输式教学法,觉得没有必要更新教学手段,更很少考虑思想的创新,没有意识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与课外实践的重要性,这就使初中生丧失了很多思维能力锻炼的机会。
3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行培养,需要教师更新教学方法,给学生营造更加自由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与快速进步。
1.加强语文课堂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之一。想象力,是学生学习语文必备的学习能力之一。利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对语文课本知识进行形象化与具体化处理,有利于语文学习难度的降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会让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在语文教学不断创新的今天,教师要在课堂中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激发,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中锻炼思维能力。学生有机会进行自主思考,就很有可能得到个性化的学习成果。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发表观点,描述理解,促进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讲解《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首轻音乐,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想象课文所描述的场景。学生能够利用想象与思考将文字转化成为图画与现实,就可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实现语文学习能力的快速提高。
2.加强语文课堂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低,对于其语文学习效率的高低有重要影响。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用眼、用脑、用手、用心、用耳,每一个感官都得到调动,才能实现个人学习效果的优化。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脑袋去思考,将课堂中的阅读与写作学习结合起来,记好笔记,才能让课堂知识被消化。学生调动思维,将课堂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律构建成知识体系,才会让语文课堂学习变得更有意义。初中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时期,他们对于一切事物都有想法。但是,逻辑思维尚不健全,个人理解自然会缺乏理性,想法的逻辑性不强。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就要利用阅读与写作教学,引导学生整理语言,发现语文应用中的技巧,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
比如在讲解《过故人庄》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每一个诗句之间的联系,通过思维运动分析其中的内容联系与结构联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故人”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通过思考说说写作思路。写作思路越顺畅,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就越强。将阅读与写作完美结合,可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3.加强语文课堂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将创新作为衡量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元素。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就会有更多学习想法,有更多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中,教师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通过讲解让学生有灵感,有新想法,新角度。语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认识与表达事物的教学。比如在讲解《女娲造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女娲造人的利与弊”为主题开展课堂辩论,激发学生产生创新的想法,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4.图画课文
形象生动是语文学习的一大特点,这种形象是借助文字进行表现的。所以,在进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将语言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对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有着极大的帮助,同时还能够对学生的多方面能力进行培养。图画法不仅可以将形象的语言转化为画面,还可以将抽象的语言转为画面。学生在进行这种转化的过程中要展开想象,认真动脑,这有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春》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形象语言画出五幅画: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以及迎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课文的语言,很好的将这几个画面用图画形式表现出来。
5.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监控
整个教学及学习情况要及时进行监控和反思,调整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自我监控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核心体现。如魏书生提出的“班级管理模式”具有“科学化”和“民主化”的特点。他在“科学化”中的建立了“计划系统”、“监督检查系统”与“总结反馈系统”,体系了教师对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学习了魏书生的“班级管理模式”,培养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检查学习效果、取补救措施的能力。
4 结语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个人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应用性,在语文课堂中重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创新语文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将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等多项思维能力相整合,在语文课堂中进行系统培养,促进当代初中生整体思维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姜泽美.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J].亚太教育,2015,04:60.
[2]胡玮玮,李继峰.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4:56-58.
一、创设问题情景的生活化
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来自生活情景中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另一方面可以沟通生活与语文学习之间的联系,在实际运用中学习语文。
1、创设有趣的场景。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找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学生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而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作快乐的享受。教师要想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和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利用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充满趣味的现象,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兴趣是入门的老师,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知识的奥秘。
2、创设富有探索的场景。布鲁纳说:“探索是语文的生命线。”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语文教学是探索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发现,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强化语文的实践性
语文教育实践的特点,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重大突破,教师是语文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充分考虑初中生形象思维活跃、表现欲旺盛、好奇心强等特点,遵循学生亲为、自主发展、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等原则,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实践活动资源,创设语文活动的环境,循序渐进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联系生活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广泛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可鼓励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学会一分为二地评价人物和事件,发现问题写建议书;指导学生调查访问,学会整理调查报告,进行调查汇报、答记者问、开新闻会等。2、服务社会用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学而不用等于无用。教师要帮助学生运用语文为社会服务。比如“调查用字的混乱现象”,一改以往局限于教室“黑板上纠正错别字”的单调、沉寂,把学生推向“社会用字”的实践活动,活动中,学生翻阅书报杂志,考查大街巷的用字,区分正误,各自根据已学知识编订《勘误表》,并汇总分类,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与能力。当然,除此以外还可以采取其它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当小记者报道新人新事;当采风员收集介绍家乡民俗;当发言人宣布科普知识……
三、探索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在教学中,我们应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语文现实”理解情景,发现语文,引导学生把现实问题语文化,教育论文把语文知识生活化,打破封闭的教学过程,构建“问题-探究-应用-新问题-再探究”的开放式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有效的语文学习方式,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要想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输灌式教学和强制式教学,挖掘语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
1、实施课前开放,初步感知新知。在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在上课时才公布上课的内容,剥夺学生的课前知情权,造成学生的课堂上的被动。开放式教学则先让学生熟悉将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动员和指导学生课前查找相关资料,必要时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这样,在教学新知之前,学生不在是“零”起点,在学习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
■陈钟梁方有林
方:
陈老师,2001年颁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一改以前长期使用的语文教学大纲的名称,对这种变化的历史轨迹及其必然性如何认识?
■陈:语文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可以追溯到1995年人教社在武夷山召开的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研讨会。这次会议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思想,比如说对语文学科的定位:“语文是人类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会议提出了把语文教学大纲改为语文课程标准的提议。但是,当时国家教委没有通过。原因有二:一、当时其他学科都称教学大纲,如果语文学科叫课程标准,语文学科与其他各门学科就不一致了。二、尽管在武夷山会议上在教学大纲修订稿上增加了不少操作性的成分;即教与学双方的操作性,但总体而言,这些操作性的成分还不够具体,也不够系统,因此,还达不到名副其实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最后仍然称为教学大纲。
严格意义的课程标准,应从学的角度出发。尽管这样做是非常难的。现在,语文教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全国和上海都将语文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目前颁行的语文课程标准仅仅迈出了第一步,还不是严格意义伪课程标准。比如,在总体的表述上,有时从教的角度出发,有时从学的角度出发;在表述语言上,也不完整,体现在表述上经常地陷入困境。但毕竟走出了这重要的一步,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语文课程标准还要努力从教法研究的思路上逐步转变到学法的研究上来。
方:您是怎样看待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表述的?
■陈:我认为比教学大纲表述有进步。应当承认,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但又不仅仅是载体,更需要强调的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严格地说,二者非处于同一层面上。广义地说,人文相对的是自然;狭义地说,人文相对的是科学。可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谁都明白这里所说的“人文性”大体上的指向。它比“思想性”内涵更为丰富,更有光彩。这是目前大家(包括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都比较能够接受的表述。
方:这次课程标准的颁行是建国以来第8次课程改革的产物。与前7次相比,这次课程改革的主要不同表现在哪些方面?
■陈:国家课程标准是学科教材编写、组织教学、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估课程的基础,体现了国家对各门学科、对各个不同学段教与学的基本要求。
课程改革最终的目的是解放人,重视个体独特的体验、个性发展的需求。课程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构建的一种教学过程,应当是开放的、动态的,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而又自由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有具体的阐述,同志在“七一”讲话中也反复强调了这一点。
义务教育的课程应当有三方面的体现。一是普及性。正如布鲁纳所说,要让普通的学校教给普通的学生。二是基础性。三是发展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课程功能。要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形成语文基本能力(“双基”)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并获得这门学科的正确的价值观。这是非常重要的。
一方面,学会学习,并获得这门学科的正确的价值观的目标,必须建立在“双基”的基础之上。基础教育若不注重“双基”,是一种失误,最终会受到惩罚。前7次的课程改革的历史事实一再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语文学科又不能以“双基”作为唯一目标,还要以“双基”为基点,在过程中学会学习并获得这门学科正确的价值观。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句名言所说:“在知识的大厦中,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它表述得非常准确。最重要的不等于所有的,必须通过一个过程才能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正如对“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再教”这句话的理解一样。要达到不需要再教,要经过一个教的过程才能达到。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形成语文基本能力的过程中才能学会学习并获得正确的价值观(情感),这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比较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
第二,是课程结构。要努力突破学科本位、学科过多的框架,要努力做到均衡、综合、选择。我认为语文学科要与其他学科杂交。语文学科在发展中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支持,正像其他学科发展也离不开语文学科一样。教学本身是一个生态过程。
第三,是课程内容。岚清同志一再强调,课程要改变繁、难、偏、旧的现象,要注意到:(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现代的社会实际,联系当代科学实际。比如说现在的语文教学就离不开电脑和网络。(2)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兴趣。(3)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内容(材料)。
第四,是课程实施。改变过去过分地或者说单纯地接受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让学生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善于发现”。
第五,是课程评价。过程评价不强调甄别和选拔,重在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提高与课程的改善。
第六,是课程的管理。提倡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就语文学习而言,更重要的应该是:(1)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关键。这是母语学习的特点。因为任何一个学生到学校来学语文都不是从零开始的,学生带到课堂来的有他的生活与经验。我们尤其要注重学生语文学习的个性、体验。(2)语文课程建构最有价值的是过程。语文学习的过程往往比结论更宝贵。要倡导学生与读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不同文化的对话。尤其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3)语文学习应是开放的。语文学习中的大量问题既有精确的也有非精确的,既有清晰的又有模糊的。学生就是在对这些精确与非精确、清晰与模糊的问题的学习中不断求得发展。因此,该精确的不能模糊,该模糊的地方不谈精确。这是语文学习的又一特点。
方:如何正确看待语文课程标准?
■陈:语文学科不同于自然科学,不同于
哲学,也不等同于一般的社会学科或历史学科,它是很有其特殊性的。因此,相对而言,语文学科课程标准比较难写。这也是我们看待语文学科课程标准的态度。我们不能求全责备,既要看到其继承的一面,又要看到其发展的一面。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是对语文教学大纲的继承和发展,不是另起炉灶。
方: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框架是怎样的?
■陈: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框架是:(一)四个学段(1—2、3—4、5—6、7—9年级);(二)五个板块(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与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三)教学过程的三个维度(知识与基础、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
方:五个板块体现出哪些新的理念与教育思想?
■陈: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四个学段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划分的,它们各有自己的目标和功能,也有各自的侧重,但是它们又是互相沟通的;五个板块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层次;三个维度体现出语文课程标准是围绕三个维度来展开的。
具体而言:
一是十分重视识字教学,注意到了写字教学的过渡与衔接。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人生识字糊涂始”;而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人生识字聪明始”。识字对孩子认识生活、发展智力、早期阅读开发有重要意义。学生特别要先认识许许多多名词,正如孔子强调:“多识鸟兽草木虫鱼之名。”张志公先生也说:三年级以前的语文教学大多成功,因为教学的目标(识字)比较明确。三年级以后的语文教学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教学目标不明确。比如:“不能委屈孩子”和“委曲求全”。何时用委屈?何时用委曲?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困难。其症结是对大问题的讨论过多,对最基础的字与词的教学有所忽视。此外,我认为到一定程度还要十分重视成语的学习,它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一个成语就是一个典故,一个成语就是一种文化、一个故事,一种人生哲理。可以说当代中学生文化底蕴怎么样,某种程度上可以从他的字、词、成语掌握多少来衡量。如果一个中学生在一段长篇讲话中竟没有出现一个成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现在小学识字基本完成300字,而上海希望学生能在三年级前完成,这就为语文学习特别是早期阅读开发奠定了基础。
写字问题,社会上批评得最多的有“每况愈下”之说。分析50多年的写字教学,最大的失误是缺乏行楷过渡,即小学低年级的楷书,到高年级、初中的行书缺乏过渡。既无教师又无教材,更无教时。目前,上海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编写了行楷基本训练教材,又设置了等级考。写字也是一种文化,我们不敢有过高要求,但要达到课程标准的端正、规范、清楚的要求。
二是关于阅读。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本体,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策略。课程标准要求强化学生阅读练习做得过多,书读得过少,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由于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资源很丰富的一门学科。新标准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化和完整性,强调随文讲解。课程标准没有突出分析这个环节(有意地避开了“分析”这个词语),是为了从根本上改革比较长时间形成的弊病,提倡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同时,还非常强调背诵。黎锦熙先生说:“背诵是一种最野蛮的手段,也是一个文明的办法。”学语文只有背诵相当数量的篇目,才能形成学生的文化底蕴。而这是终身受用的。所以,有附录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当然,这些背诵篇目是否科学,有待实践检验,但毕竟提出来了,这是一个进步。
此外,阅读不能仅仅限于教材的篇目,还应当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所以有附录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义务教育阶段的九年阅读总量要求达到4印万字以上。还有网络化阅读中的收集、整理、筛选、组合等能力的要求。
三是习作与写作。这次特别提出写作要注意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这是社会语言学的思路。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时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写作教学的总体把握当中要减少命题作文。写作上还要注意开创二个新栏目网络习作。
四是口语交际。我一直认为语文教学要普及社会语言学的思路:话是谁说的(身份),说给谁听的(对象),什么时候说(背景),为什么要这样说(目的)。口语交际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良好心态的教育,要做到尊重对方、理解对方,这直接关系说话者的语气、语调、语势。这也是一种语言美,或者说在说话训练中要做到“得体”语言美的最重要的表现。
课程标准提到要认真耐心听别人说话。听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比较薄弱。听,不是听觉(纯生理现象),是听知(认知心理现象)。听的训练包括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品评力的培养。卡耐基说过:“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
五是综合性学习。课程标准中最有新意的是设置综合性学习。“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语文能力,有利于培养语文能力和活动能力。也可以说是一种人生能力。这种能力包括:(1)关于搜索信息与利用信息的能力(搜集能力);(2)分析问题策划活动能力;(3)组织能力;(4)表现能力;(5)研究能力。
综合性学习能改变学生学习语文的结构,让他们由封闭的学习向开放的学习、由静态的学习向动态的学习转变,由只有近短期的学习课题和学习计划向中长期的研究课题和学习计划转变。学习模式也相应发生变化。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要让他们学中玩,玩中学;初中生要学中做,做中学,开拓活动型教学,以发展探究性能力。这样,就为高中研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