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医药产业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195-03
引言
生物医药产业是全球经济中增长最为快速、稳定的产业之一[1]。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依托一流的研发结构和完善的价值链支持体系,在产品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以浦东、奉贤、张江高科等产业园区为中心,聚集了一大批国内外领军企业,在人才培养和产业集群建设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也存在一系列的阶段性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弱、行业集中度低等。如何加快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将是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基于此,本文从产业链的角度,首先构建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实地调研数据,客观评价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潜力,探究各细分行业的竞争优势和劣势,为制定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其价值链主要分为药物发现、药物开发、药物制造、药物销售四个环节,各环节涉及主体较多,结构关系复杂,环节之间层级跨度较大,产业需求差异显著。“微笑曲线”理论 [2] 指出,研发和销售环节占据价值链的高附加值部分,制造环节处于价值曲线的底部。然而,将“微笑曲线”理论简单的应用于生物医药产业,却会走入误区,因为生物医药业其并非单纯的通过规模效应创造利润。国内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的核心在药物开发与制造环节,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首先要发展医药制造业,形成价值创造的中枢和基础,进而支持药物发现与开发,盘活销售流通环节。根据生物医药产业链的特点,本文编制了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高端高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三级层次,共12项指标(如表1所示)。
1.产业高端指标。高端产业具有高级要素禀赋支持下的内生比较优势,占据着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表现为较强的价值链控制力、较高的价值链位势[3]。高级要素禀赋主要从专业人才密集度、资本密集度、行业人均收入多个方面衡量,反映了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和资本等核心要素。产业价值链位势,从在价值链上所处的环节位置判断,实质就是对价值链关键环节——核心技术专利研发或营销渠道、知名品牌等的控制力,而动态维持高价值链位势需要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
2.产业高效指标。追求产业高端的最终目的是高效。“产业高效”是指产业资源配置效率高,表现为良好的经济产出效益、较高的产品附加值和正外部性。良好的经济产出效益反映为资金、土地、人员等各要素的使用效率较高,推出新产品能力强[4]。高附加值反应为良好的产值增加值、风险收益管理和资产收益水平。正外部效应突出表现为节能减排的环境友好性,发展绿色产业。
二、模型及数据说明
1.评价模型。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提出了多种指标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等,但这些方法有赖于专家的主观判断,存在着指标包含部分重叠信息和赋权的主观性这两个问题。因子分析法是一种在不损失或很少损失原有信息的前提下,将多个实测变量转换为少数几个互不相关的综合变量的数据简化技术方法,能够反映并解释这些实测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其原理是通过研究评价指标体系内众多变量之间的关系,探求样本数据中的基本结构,并用几个假想变量来表示其基本的数据结构,作为构建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元素,而排除样本之间差距不大的那些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来进行综合评价时,是对相关的产业发展评价指标向量进行降维,采用较少的因子,以每个综合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构建综合评价模型来评判产业的发展水平。构建的综合评价函数为:
其中,αi是综合因子F的权数,它是根据Fi的贡献率确定的,即Fi的方差占全部总方差的比重确定的。由于指标权重是通过多重线性变换和数据运算获得的,既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消除了指标间信息的重叠问题,同时指标的减少也有利于抓住主要矛盾,使综合评价结果唯一、客观、合理[5]。
2.数据说明。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保持稳步上升的趋势,涵盖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中药制药和生物外包服务行业,通过对上海市境内生物医药企业开展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同时采集整理了企业年度报告数据,收集了上海市境内165家生物医药企业相关数据,去掉29家数据不全的企业,共有136家企业纳入统计样本,基本覆盖了上述五个细分行业,对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三、实证研究
首先,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中对12个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表明,样本数据充足,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利用SPSS17.0输出结果,得到主成分的矩阵的初始特征值和累计方差贡献率(如表2所示)。
取累计贡献率≥85%的前3个主成分,这3个主成分可以代表12个指标的96.062%的信息量。为了对所选出的主成分进行解释,本文取得3个主成分的因子荷载量,因子荷载矩阵(如下页表3所示)。
由主成分模型可知:主成分F1中X11、X12、X13、X21、X22、X23、X43的系数绝对值较大,其因子荷载量远远大于其他指标,主要涉及高级要素禀赋和产业价值链位势两个方面的信息,故F1可命名为产业高端因子;主成分F2中X31、X32、X33、X41的系数绝对值较大,其因子荷载量远远大于其他指标,主要涉及产出效益和附加值两个方面的信息,故F2可命名为产业高效因子;主成分F3中X31、X42的系数绝对值较大,主要反映的投入产出比、营业利润率这两个方面的信息,高利润和高产出可以有效的支撑产业内部的发展,故F3可命名为产业支撑因子。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可得综合得分计算公式:
根据综合得分计算公式,可计算出上海市生物医药各细分行业发展水平综合和得分及其排名(如表4所示)。
四、结论及建议
关键词:河北生物医药产业 标志性品牌 品牌效应 品牌扩散
1 问题的提出
产业标志性品牌本身具有十分强的区域指向,因为产业必须以区域禀赋为依托,其主要是指在特定区域内产生的产业差异明显、规模大、制造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产业产品的总称。它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区域性,一般只限定在一定区域内,区域内的历史、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条件、政策选择都会对产业标志性品牌产生影响;二是产业基础,区域内特定产业的整体技术和质量水平、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等体现的整体产业实力与区域产业品牌的影响力正相关;三是品牌特性,产业标志性品牌体现了区域内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集体选择,代表了区域经济产品的整体形象。因此,大力塑造并发展产业标志性品牌已经成为地方政府与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产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应有之义。
然而,区域总是非均衡发展的,市场中企业经营与顾客需求的差异化及生产过剩与买方力量的增强使得营销话语权过度分散,带来营销努力的耗散与成本的增加,因此单个企业开拓市场的投入也就随之加大,故而依靠“单打独斗”式的迅速成长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难度加大。
2 河北生物医药产业标志性品牌的形成原理
区域经济的最新成果表明,产业区位的选择不再仅仅依靠资源禀赋,当不能运用自然资源来描述分析产业集中与聚集时,可以用外部经济理论来解释,其本质来源于经济活动的规模经济效应与范围经济效应。就规模经济效应而言,可以从技术创新和金融支持两方面加以阐释。弱技术进步妨碍了企业获得递增式的规模报酬,则投入的增加大于产出的增加;反过来看,若技术创新的效果明显,则投入的增长慢于产出的增长,那么产业就获得了所谓的规模经济。从这点来看,河北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应该是得益于技术的进步而非金融支持或资源禀赋。并非所有的规模经济都存在于企业内部,收益递增也会来自外部行业与各类经济组织的进步。行业内企业在空间地理上的聚集与大规模制造大大降低了该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即使单个企业的规模可能还微不足道,这就是集群式团队的作用与威力所在,小企业是能够受益的,此时的规模经济是就整个行业而言的,并非单个企业的利益。现代产业理论告诉我们产业的扩张一般得益于外部规模经济,而非自身内部规模的无限制放大,因为这可能会带来管理经营商的不经济。产业的集聚与企业的扎堆带来行业整体成本的降低,从而得到不可模拟的核心市场竞争优势。外部规模经济与现代企业集聚密切结合、相得益彰,从而就顺利成章的诞生了产业标志性品牌。在外部经济效应与溢出效应的双重驱使下与外部性及网络效应的影响下,现代产业园区内的产业集群就自然具备了品牌的基本特征与本质属性。如石家庄的医药产业大都集中在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园区内,园区之间又相互分工与关联,从而形成标志着整个医药产业实力的标志性品牌,故而石家庄被称为“药都”,即“药都”就可以认为是产业标志性品牌的通俗化表征形式。
3 河北生物医药产业标志性品牌的形成路径
在“羊群效应”的影响下,政府或行业协会合作营销的运用,引起了消费者购买决策时的共鸣,从而形成固定的品牌认知,降低消费的敏感性,带来品牌忠诚。诚然,这种收敛性的品牌认知同时也奠定了行业内不同企业开展合作营销的基础,并大大降低营销成本与品牌打造的代价。继而通过相应的营销策略形成特定的品牌联想。
构建并推广产业标志性品牌的主体是多元的,必须考虑当地的资源、人才、文化等要素,但总体来看政府和市场分别可以作为产业标志性品牌的构建主体与推动力量。就石家庄乃至河北的生物医药产业而言应该属于政府主导型的产业品牌,即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与鼓励下,培育个性化产业,并大力打造产业标志性品牌。虽然大部分企业都服务于特定的目标顾客,且最终产品也是千差万别,但相互之间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与替代性。
4 河北生物医药产业标志性品牌的扩散机理
在信息过度的市场中,单个名牌企业或产品已经无以为继,必须植根于区域这个大舞台,才能有更大的用武之地。因此,各地政府已经将创立区域产业标志性品牌作为最高层次的产业政策来实施。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产业标志性品牌的扩散实质上是品牌效应与品牌口碑的传播,具体又可分为对消费者的效应、对市场的效应及对政府的效应。
就消费者效应而言,标志性品牌主要会对其动机结构产生影响,从而形成特定的购买心理,最终影响购买决策与购买行为。进一步,依靠消费者自身的社会网络与人脉资源,在消费者的需求扩大时,产业标志性品牌的品牌效应与外部效应也会随之放大。
具体到市场或产业层次,区域产业标志性品牌中的企业不仅会向市场提品与服务,还会通过上游采购及下游分销与其他的产业或企业发生经济往来,从而将其品牌效应在行业间进行传播,并吸引更多的经济资源与经济活动的聚集,这种聚集活动同时也就放大了产业市场的需求,形成产业标志性品牌的一种正反馈。
[关键词] 熵值法;生物医药产业;资源支持力;浙江省;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 R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1(c)-0138-04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and evaluates the biomedical industrial cluster resources support force of Zhejiang Province and Jiangsu Province in seven respects, including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resources, social resources, service resources, government policy resources, labor resources, capital resources, business and market resources, and determine the index weight by using entropy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weight assignment, government policy resources is the greatest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bio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followed by business and market resources, then resource capital, and the remaining four kinds of resources have a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index weight of enterprise and market resources in Jiangsu Province is higher than the index weight of Zhejiang Province, which shows that Jiangsu Province has advantages in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and industr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biomedical industry.
[Key words] Entropy method; Bio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Resource support force; Zhejiang Province; Jiangsu Province
S着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制药水平的迅猛发展,医药行业正在经历着一场科学技术引发的巨大变革。伴随人们健康观念的不断深入,生物医药产业将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可观的市场前景,是世界上最具投资潜力、发展最为迅速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我国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将其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之一,已建成22个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规模效应[1]。但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产业规模相对较小、企业创新能力较低等问题[2]。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实际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多种类型因素的促进或阻碍[3]。有学者认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受到市场需求、知识溢出和政府作用三种因素的制约,并进一步指出政府是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影响最主要的因素[4]。此外,也有学者将影响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因素归结为金融、科技、产业和其他因素[5]。国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研究中发现,知识溢出对集群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尤其是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高校、研究院所以及技术工人是最重要的助力[6]。不论何种产业的发展都需要社会多种资源的有机高效结合,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需要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协同发挥资源的有效性才能最终较好的实现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7]。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理论认为,产业的发展需要社会多种资源有机结合形成合力进行推进,包括物质、社会、服务、劳动、政府政策、资本等在内的7种资源,资源间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最终协调促使了产业的迅速发展[8]。为此,本文从资源角度出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江苏省和浙江省,利用熵值法对江苏和浙江两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进行评价,并且对比分析两省在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方面存在哪些不同之处,最终得出有利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9]。
1 研究方法
1.1 熵值法
在对数据进行综合性分析的过程中,熵值法是较为常用并且有效的评价方法之一。在权重确定时,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熵值法能较为客观地反映指标的作用效果和价值[10]。对于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评价而言,统计数据满足熵值法进行分析的要求,因此,本文使用熵值法对江苏省和浙江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进行分析评价[11]。
熵是对信息无序状态的度量,通常而言,熵值越大,表明信息的无序程度越高,反映出的信息效用越小;反之,信息的熵值越小,表明信息的无序程度越低,其所反映的信息效用值越大[12]。
1.2 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
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是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各项社会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各项资源对于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它是对产业与某种资源之间协调作用的客观反映[14]。它强调在一定经济和空间范围内,产业通过利用空间范围内的一切资源,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15]。此外,资源的协调发展也是其关注的方面,不仅考察产业发展的区域内资源和外部资源的协同,同时也需要区域内资源在多领域的互相配合,最终实现各子系统在时空上、数量上使资源支持力系统协同或协调发展的协调。因此,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反映社会、政策、资金等多种资源的整体作用效果[16]。
2 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的重要理论支撑是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的评价体系模型[17],包括物质资源(A1)、社资源(A2)、服务资源(A3)、政府政策资源(A4)、劳动资源(A5)、资本资源(A6)、企业级市场资源(A7)共7个方面,并且包含17个二级指标,根据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资源需求与实际建设情况,对于难以直接测量的二级指标进一步细分成可测量的具体指标,共计25个三级指标。本文中评价用指标体系见表1。
3 研究结果
本文利用《浙江省统计年鉴》以及《江苏省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利用熵值法,进行对于指标权重的确定。浙江省分析结果见表2,江苏省分析结果见表3。
从表2和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资源支持力前3位的是政府政策资源、企业及市场资源和资本资源。对于浙江省和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政府政策资源(A4)的影响最大,权重分别为0.3027和0.2901,其中,国家政策的影响更大,权重分别达到了0.1732和0.1846。表明了国家政策支持对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引导作用。在国家政策资源支持力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国家政策的影响力大于省(市)政策大于地方政策,充分体现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性特点。
企业及市场资源(A7)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影响次之,江苏省在这方面的权重大于浙江省,达到了0.2487,表明江苏省在生物医药产业建设中的企业数量、规模和药物医药市场的开放性等优势较浙江省突出。同时也体现出医药企业数量、规模和医药市场占有率对于我国各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规模化效应和集群效应
资本资源(A6)对于产业的发展也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浙江省和江苏省在物质资源方面的比重分别为0.1743和0.1653,其中境内资本权重大于境外(含港澳台)资本。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以境内资本投入为主,有待于进一步吸引境外资源,从而引导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更快地与国际接轨。
其余4种资源支持作用较小。社会资源(A2)和劳动资源(A5)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较为相当,浙江省的服务资源权重高于江苏省,其中中介机构的作用高于文化资源的作用;江苏省的劳动资源权重略高于浙江省,人力资源的权重高于科技资源。在物质资源(A1)支持作用中,浙江省和江苏省的权重分别为0.0342和0.0311,其中,区位条件权重较大,表明区位条件的对产业发展的影响较大。
4 建议
通过上述的分析发现,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政府政策、资金以及企业和市场的资源作用最大,因此,为促进浙江省和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4.1 着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政府政策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因此,对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给与一定的优惠扶持政策,将会极大的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诸如,政府可以在企业产业园区的入驻、原材料、设备的购置、人员配套等多种方面提供有力的条件,设计良好的科研人员技术、产品开发平台,促进企业生产研发的积极性,强化政府职能,在项目审批、环境评估、规划协调等方面提高办事效率[18],从而营造出生物医药产业投资、研发、生产、销售规范、高效的经济发展环境。
4.2 着力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等特点,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因此,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充足的资金支持尤为重要。目前,生物医药产业的建设多是政府进行投资和引导,应当尽快的建立和完善融资环境,通过建立较为完善、规范、系统的风险投资机制,建立相应的风投基金,引导更多的风投企业关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社会多方面的资金,促进生物医药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19]。
4.3 着力培植龙头企业
产业的发展需要骨干企业的推动和支撑。目前,浙江省和江苏省内缺乏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医药企业。因此,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面应当注重对代表性企业的扶持和培育,对于在生物医药技术有较强研究基础、研发实力、初具规模的企业,应当重点给予支持和帮助,在企业产品市场地位、竞争力、产品营销、管理等多方面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咨询,引导企业进行多种模式的整合,使得企业能够向着龙头企业的发展方向迈进,在激烈的市场中保持较强的竞争实力[20]。
4.4 协同政府、资金与企业三者关系
江苏、浙江生物医药产业进一步的发展,需要政府、资金与企业三者的协同促进。政府可以通过科技基金、项目基金方式服务、扶持、培育当地龙头企业,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引入一批实力强劲的生物医药企业,增加园区内合作竞争氛围。利用政策优势,运用财政资金,通过财政贴息、信贷奖励补助等方式,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的贷款支持,鼓励有实力有技术的本土企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 申菲菲.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
[2] 尹宝坤,陈玉文,黄伟.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模式探讨[J].亚太传统医药,2010,6(10):1-3.
[3] 石岭.基于GEM模型的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3.
[4] 朱艳梅,席晓宇,褚淑贞.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2013,22(8):900-904.
[5] 吴琼.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1,24(6):83-87.
[6] Audretsch DB,Feldman MP. R&D spillovers and the geography of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 [J]. Am Econ Rev,1996,86:630C640.
[7] 翁志明.杭州余杭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3.
[8] 席晓宇,朱玄,褚淑贞.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资源支持力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15,24(4):375-379.
[9] 曹阳,朱洁.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基于创新网络视角[J].现代商贸工业,2015(12):7-10.
[10] 霍增辉,张玫.基于熵值法的浙江省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3(12):10-13.
[11] 王建军,刘敏敏,王习.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评价――以青海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青海社会科学,2014(3):198-203.
[12] 朱喜安,魏国栋.熵值法中无量纲化方法优良标准的探讨[J].统计与决策,2015(2):12-15.
[13] 徐韵,邱家学.医药制造业区域产业竞争力研究――基于熵值法[J].现代商贸工业,2015(10):22-24.
[14] 李薪.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15.
[15] 潘霄.基于AHP和熵值法的中小医药企业灰色综合信用评价[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16] 王小华.重庆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1.
[17] 吴楠.生物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6):65-67.
[18] 赵腾,刘立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高端高效评价指标分析与应用[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2,49(12):1049-1052.
[19] 黄伟, 陈玉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策略[C]//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国家药物政策与药品管理法修订研究”论坛,2009.
10月31日,这个梦想在北京亦庄成为了现实―― 一个集研发、中试、生产、营销于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在位于亦庄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这个平台如同一根金线,将这些硬件及软件水平与国际接轨的实验设施、研发服务、专家咨询服务,像颗颗明珠般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服务链条。
优化环境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这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管委会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为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走出的一条新路。此举将更好地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优化开发区的发展环境,推动开发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北京当之无愧的“药谷”。这里聚集着众多生物医药企业。不仅航卫通用、通用华伦、岛津医疗、第一制药等数十家世界500强和国际著名制药企业在这里大规模投资,而且还集中了北京昭衍新药研究中心、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本元正阳基因技术有限公司、国家863生物领域病毒基因载体研究基地等一批研究中心。此外,北京市最大的医药研发外包机构实验基地康龙化成(北京)新药技术有限公司、由国际生物技术领域著名权威专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王义翘博士作为主要技术支持和投资人的北京义翘神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医药研发外包机构也纷纷在这里落户。
生物医药产业在开发区的集群化发展,不断吸引着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入驻:美国瓦里安医疗系统公司除本土之外的全球第一条生产线、中国最大的心脏瓣膜生产企业北京思达医用装置有限公司、外资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骨科生产基地林克骨科(中国)有限公司、??“药谷”不断迎来新成员。
目前,开发区内共有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企业近百家。今年1-8月,开发区内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企业共完成销售收入59.2亿元,同比增长41.1%,实现利润总额8.6亿元,同比增长152.0%,占北京市医药工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的39.5%和42%。1-8月,销售收入千万元以上的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企业达19家。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在开发区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药谷”的发展壮大,标志着开发区管委会的高效服务和产业引导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而此次生物医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使得“药谷”生物医药产业链条更为优化完善,实现了由“量”向“质”的提升。
资源整合提升技术创新空间
在平台建设中,开发区本着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开放共享的原则,对现有的生物医药公共技术资源进行了整合,把生物医药研究开发能力聚集到一起,增加了对生物医药企业的吸引力,推动了生物医药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服务平台的建设将主要为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企业提供新药开发设计,包括化合物合成、蛋白表达、载体提供、剂型设计,以及新药筛选、临床前安全评价等为主的专业研发服务。此外,还将提供信息、资金、培训、人才、政策、土地、孵化、公共试验室、注册审批及委托加工等的综合服务,可以满足新药研发生产企业的全部基本需求。
开发区的生物医药企业,可以就近委托平台进行技术服务,寻求人才、设备、技术支持,降低成本,缩短从技术研发到产品量产的时间,从而提升新医药产业创新空间,使得区域医药产业竞争力快速增强。
本元正阳基因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吴卫平介绍说,生物医药的实验仪器分工细致,价格高昂,而且单个仪器使用几率很小,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全部购买是不可能的。“一旦碰到相关的实验,可就麻烦了,得往国外或者外地开放实验室送样,有时还得排队,既增加成本,又浪费时间。” 吴卫平说,平台的建立为企业带来了方便,“很多实验不出亦庄就能做了。”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因素;变化分析
1引言
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生物产业属于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医药领域,世界70%左右的生物技术成果应用于医药领域。近10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猛,从国际现代生物以及医药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及成功经验来看,产业空间集聚是实现我国医药产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选择,是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化,培育新型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2生物医药行业的特征
生物医药产品不同于其他一般的生物技术产品或其他的商品,从研发到产品转化周期长,除了经历生物技术产品必经的3个阶段即理论研究、中试和产品规模生产之外,它上市前要经历一系列严格的临床试验包括Ⅰ期、Ⅱ期、Ⅲ期及Ⅳ期临床和一个审批周期要比一般商品长得多的审批过程。从产业发展本身看,该产业具有独特的以下特点。
2.1高技术性
生物医药是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多学科互相渗透的新兴产业。以基因工程药物的开发为例,上游研发技术涉及目的基因的合成、纯化、测序,以及基因的克隆、导入及工程菌的培养及筛选;下游技术涉及目标蛋白的纯化及工艺放大、产品质量的检测及保证,整个过程对技术的要求很高。同时,生物医药产业的高技术特征也体现在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方面,要求有一批具备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技术人才。
2.2高投入
还是以基因工程药物为例,一个基因工程新药的开发费用平均需要1亿~3亿美元左右,创新一类产品一般是3亿~ 5亿美元甚至更高。另外,生物制药对医药厂房和设备仪器要求很高,且属于一次性投入,这又需一大笔资金。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设备仪器的配置及GMP厂房的建造等方面的投入相当大,一些大型生物制药公司的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率超过了40%。
2.3产业化周期长
这是生物医药产业最典型的特征之一。从基础和应用成果的研究和开发到中试和规模生产再到产品投放上市的整个过程,涉及多学科、多阶段、多主体。生物医药从开始研制到最终转化为产品一般需要8~10年,甚至10~12年的时间。在美国,一个全新化学药物的开发平均要花10年左右的时间,而技术难度更高的生物药品,开发时间周期要高于一般的化学药品。
2.4高风险
生物医药产品的开发存在较高的风险。这种风险包括产品开发风险和市场竞争风险:一方面,一个生物工程药品的成功率通常仅有5%~10%。另一方面,“抢注新药证书、抢占市场占有率”是厂家激烈竞争的焦点。若被他人优先拿到药证或抢占市场,前期开发则全盘落空。可见,新药的市场推广过程也存在着高风险。此外,还有技术风险、政策风险、金融风险和经营管理风险等。
2.5高收益
生物医药产业是一项高利润的产业。产品一旦开发成功投放市场将获暴利,一般一种新生物药品上市后2~3年即可收回投资,尤其是拥有新产品、专利产品的企业,会形成技术垄断优势,利润回报能高达10倍以上。因此,“抢占创新研发,抢占专利产品和抢占市场份额”形成新的焦点。生物医药产业是一项高利润高回报的产业,它的利润率达到了17.6%是信息产业8.1%的两倍,也远高于7%的计算机产业。
3集聚因素变化分析
3.1产业链的重心发生变化,研发创新作用强化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由于医药的研发、实验各个阶段不可或缺,成本不可减少,只有加快销售才可以实现利润,所以生物医药产业链主要体现在下游的生产销售环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产品在产业链中占有重点的地位,而创新的源头在产业链的上游,因此产业链的重心也发生了转移。由于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和高风险等特点,企业之间通过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可以达到资源共享及资源互补的目的,如传统制药企业与生物科技公司、传统制药企业之间、生物制药企业之间、生物制药企业与政府实验室、大学等通过建立合作关系来进行新药研发活动等方式越来越被重视;另外,将部分新药研发工作外包给专业的合同研究机构(CROs)已经成为生物医药产业链上的一道“风景线”,因为它可以提高新药研发的效率、加快新药研发的步伐并有助于减少新药研发的成本,由此使生物医药产业链的上游实质上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状链式结构。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的价值的实现也不再仅仅集中在产业链的最下游的生产销售环节,而开始向产业链的上游扩散。知识创新和营销渠道是产业价值链的驱动力。把持住研发和营销渠道这样的双重驱动,推进产业链的形成,加快产业集聚。
3.2风险投资成为产业的重要基础
生物制药投资回收期长,开发过程具有很高的失败风险,市场不确定因素很多,而产品寿命周期太短,开发时间越来越长,费用越来越高。此外,各国对生物制药过程都制定了严格的监管政策,政策层面的变动会给生物制药企业带来很大不确定性。这些需要资本市场来分散投资者风险,风险投资是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动机。有效的资本运作是生物医药产业成功的基础,是推进产业集聚的基础。
3.3知识产权保护和公共平台成为产业的推动力
知识产权保护是维系技术优势、保护贸易利益、提高竞争力的战略决策,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由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驱动来推动的。因此,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依赖程度往往高于其他行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成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之一。生物技术产业是知识创新(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应用开发)、成果转化、规模化生产各个环节的整合,这些环节需要将集群内的不同企业、组织的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同时,生物医药产业的高技术性决定了生物医药企业不仅需要有生物医药行业协会、专利机构、法律咨询等中介机构,更需要有能为孵化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专业化服务机构。因此,政府需要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发挥组织协调功能。
3.4知识溢出效应成为推动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生物医药技术以三种方式产生溢出效应,主要表现在技术溢出、知识溢出和人才溢出。首先,技术溢出。可通过明显的技术优势如技术发明、创新能力、专利和各种生产要素禀赋等技术转移,从而对其他行为主体产生了示范作用;或者通过增加竞争压力,迫使竞争对手谋求提高技术水平,并引起模仿,产生溢出效应。其次,知识溢出。知识作为产业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通过知识扩散产生溢出效应。最后,人才溢出。生物医药产业具有掌握技术的人员的流动可以带动技术的流动,将由此获得的技术、营销、管理知识扩散出去,产生溢出效应。显然,技术、知识和人才是生物经济增长的源泉。
3.5政府干预是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政府政策对集聚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政府需要对新药开发和生产的过程加以监管,例如发放新药证书、GMP认证等程序。同时也需要通过法律法规、金融、财政、劳动力供给、可持续发展等公共政策来为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的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例如,政府机构的改革使得新药的批准时间缩短,制定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等。
参考文献:
[1]朱艳梅,席晓宇,褚淑贞.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2013(8):900-904.
[2]顾在浜.大连市金州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路径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校报,2014(37):269-274.
[3]汤莉娜,申俊龙.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模式与创新策略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4(1):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