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学校的课程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目前不是中学高考科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与教学的开展,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首先是担负主要责任的教育行政领导必须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认识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关系到学生能否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是能否成为未来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因素。领导具有了这种新理念后,必然会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开足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从而为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营造好教学氛围。另外,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他们的成长与学习的重要作用;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一名网络时代的小学生,应该具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基本能力;同时通过实例,使他们尝到具有这种能力后对学习其它学科有巨大帮助的甜头,这样学生就有了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在动力,有了领导的重视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搞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就有了内部的动力与外部的条件了。这就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优化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系统环境
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较高水平的软、硬件环境支持。高标准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环境是顺利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保障。若无软、硬件环境保障,谈何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教学。教学中按照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与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根据校情和经济承受能力进行全面规划,在坚持"功能上的先进性,教学上的实用性,结构上的整体性"的原则基础上,每年划出一定的资金,完成相应设备的配置,保证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的软、硬件环境设施,需配备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并均配有服务器与教师机,并安装有网络教室控制设备。软件配置上包括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所需所有的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以及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系统。教师机配有网络教学软件远志公司的LANSTAR。多媒体教室内有多媒体电脑、大屏幕液晶投影机、实物展示台、音响设备等,师生音像阅览室、教师电子备课室以及校园网络中心。以上各环境在逐步完善的基础上建成校园网,这些软、硬件系统环境为我们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强化实践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电脑作品
信息技术课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教学实践证明,课程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好的课件设计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有利于义务教材内容的完成。一切科学都来自实践,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但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存在着一些不足,需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因地制宜地适时改进。如果学生实践时缺乏可操作性,那结果就是浪费教师学生的精力和宝贵的时间,更可怕的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实践练习,一堂课不可能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去探究,使计算机实践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因此要加强学生的上机实践,为了提高上机实践课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设计好上机实践的任务。 任务不宜定的太死,可根据具体的教学模块设计科学的任务。例如:字处理软件WORD模块的上机实践可设计如下的任务:每位学生利用WORD制作一期班刊,要求:①一个富有创意的主题。②班刊应含有艺术字、图像、图形、各种风格的文字以及表格。③作品完成后,学生互相评测。为使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我们提供上网、数码相机等技术与设备。同时教师在上机实践中要科学引导,因人而异地进行个别辅导。任务设计得好,直接激发学生的上机实践热情与创作的激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开发与培养。另外,要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电脑作品,并适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测,公开赞扬每位学生作品的优点与创新之处,个别指出不足之处,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培养协作精神。通过这样的上机实践,必然使学生信息素养不断进步,从而提高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立体化教学资源,问卷调查,访谈
一、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涵义及其体系结构
(一)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涵义
教学资源是指向教师、学生提供的教学内容及其存储形式,是帮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影响和改变学生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外部条件。立体化教学资源是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网络技术平台,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学科课程为中心,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性配套的教学出版物的集合,是数字化时代教学现代化的标志,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网络化,优化教育资源诸要素配置的重要途径。
(二)立体化教学资源的体系结构
根据我国目前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一般将其体系结构描述为教学包、教学资源库和学科(专业)网站三个层次。
1、立体化教学包。立体化教学包是以课程为单位,将文字教材与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而形成的以纸质主教材为核心、以相应的辅助出版物为配套的多功能、多媒体、系列化的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实施方案。就内容而言,立体化教学包一般包括主教材、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书、实验指导书、电子教案、CAI课件、网络课程、电子图书、试题库、案例库等。教学包的产品形态和表现形式主要有纸介质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和网络出版物等。教学包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呈现包括纸质图书、音像、电子网络出版物等多媒体、立体化产品形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各自应有的优势,满足多种应用需求,支持多种模式的教学环境。教学包中这些内容相关、表现形式各异的教育资源,既有重复和强调,又有交叉和补充,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2、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是管理教学资源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它将教学资料以知识点为单位,按科学的存储策略组织起来,以光盘或网络服务器的方式,给使用者提供满足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学需要的知识单元素材和媒体素材。为了加快高校教学手段现代化进程,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启动了大学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该项目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大部分骨干专业和基础课程都已建成了自己的教学资源库,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在重视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为广大教师提供了高质量、高水平、内容丰富的教学基本素材与优秀的教学示范课程,促进了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3、学科(专业)网站。学科(专业)网站是出版社根据相应的教学层次、学科、专业和领域建设的服务型、综合性的网站,内容包括信息服务、资源服务和教学过程服务。网站为教师、学生、编辑、作者和专家提供在网络上交流的平台,为广大教师信息交流、学术讨论、专家咨询提供服务,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授课。对学生来说,则通过教学支撑平台所提供的自主学习空间来实现学习、答疑、作业、讨论和测试。这样,在编辑、作者、专家、教师、学生之间建立起一个以网络为纽带、以数据库为基础、以网站为门户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实践的体系,用快捷的信息反馈机制和优质的教学服务促进教学改革。
二、课题背景
当前,社会信息化进程把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大学生进行“面向应用,突出实践”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出了新的目标。同时,“多元化、模块化、融合化、网络化”成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趋势。
为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广东省教育厅的共同推动下,由张景中院士牵头,组织十余所高校共同开展了“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的建设工作 。改革项目力图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构建适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多元教学体系。我院以“面向高职高专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应用效果”为项目主题,项目组开展了研究,旨在探究:(1) 面向高职高专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应用效;(2)学生对面向高职高专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应用的满意程度及有待改进的地方。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四个问题:1、高职高专学生是否喜欢并愿意使用立体化教学资源?2、高职高专学生是否认为使用立体化教学资源有利于对课程学习?3、学生对使用立体化教学的各种资源持有何态度?4、该使用立体化教学资源有何地方有待改进?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使用该使用立体化教学资源的178 名学生进行调研,具体形式包括问卷调查和访谈。
1、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78 份,回收有效问卷173 份。为了保证问卷的有效度,调查采用了匿名的方式,事先向学生讲明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对使用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态度及学生对使用立体化教学资源的真实需求,以便进一步改善现有的使用立体化教学资源。问卷由项目组老师发放并当场收回。调查结果用计算机EXCEL 软件进行统计并进行了人工核对。
2、访谈调查。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为了能够交叉引证学生对问卷的回答,证明数据的有效性,项目组成员对15 名学生自愿者进行了采访。访谈语言为中文。具体访谈问题如下:①你是否喜欢使用《C语言实训教程》及其辅助光盘这本教材?为什么?②你觉得《C语言实训教程》及其辅助光盘对你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有帮助吗?具体体现在哪里?③你觉得《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学习资料如何?有何方面需要改进的?④你觉得上《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老师如何?有何方面需要改进的?
(三)调查结果分析
1、高职高专学生是否喜欢并愿意使用立体化教学资源?
这一部分包含两个问题,主要关注学生是否喜欢利用课程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进行学习、使用《C语言实训教程》教程和学习辅助光盘的频率。
其中, 图1中的A选项为“喜欢”,B选项为“不太喜欢”,C 选项为“没有兴趣”,从图表中可看到A选项高达94.68%,由此可知同学们喜欢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进行学习。
图2中A选项为“频繁使用”,B选项为“每次课一次”,C选项为“每周一次”,D选项为“一次也没用过”,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学生选A的比率为14.45%,选B的比率为14.45%,选C的比率为64.74%,选D的比率为6.36%,从该项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93.64%的同学会使用到光盘,28.9%的学生使用光盘频率较高。在后续的访谈中,当被问及对立体化教学资源(包括纸质教材、辅助光盘、课程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态度及理由时,有10名学生表示这种立体化教学资源能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应的学习材料;4 名学生表示立体化教学资源里的资源量比较丰富,而且希望资源的形式能多样化,有得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另有1名学生表示对纸质教材中的实例不满意,认为太过于枯燥,建议设计一些能串联整本教材又实用的实例。由此可见,总的来说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学生对于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态度是比较满意的,并没有因为陌生而排除或抵制这一种学习资料。同时,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反映学生有比较强的自主学习愿望和能动性,愿意积极主动地去使用立体化教学资源进行学习。
2、高职高专学生是否认为使用立体化教学资源有利于对课程学习?
这一部分主要探究学生立体化教学资源使用效果如何,既对学习帮助大不大?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1)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对你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帮助大不大?( )
[A]很大 [B]大[C]一般 [D]没帮助
从图3看,只有4.42%的学生认为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对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帮助不大,说明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能较好的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可进一步加强对它的研究和使用。
(2)您认为该实训教材的对你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的作用大吗?( )
A.非常大 B.较大 C.一般 D.不太大 E.一点也不大
从图4可以看出:同学们选A的比率为38.15%,选B的比率为47.4%,两者合计为:85.55%,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该立体化实训教材的对学生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起到很大的作用,使用效果较好。
(3)您认为该学习辅助光盘的对你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的作用大吗?( )
A.非常大B.较大C.一般D.不太大E.一点也不大
从图5可以看出:同学们选A的比率为34.10%,选B的比率为36.99%,两者合计为:71.09%,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该立体化实训教材的学习辅助光盘对大多数学生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起到很大的作用,使用效果较好。
从图3、图4、图5中可以充分看出立体化教学资源效果较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后续的访谈中,当被问及立体化教学资源对学习是否有帮助?为什么?有9名学生表示对学习帮助很大,主要是立体化的教学资源比较丰富,形式多样,能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和学习风络。其有5名学生特别提到了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有利于学生随时进行学习的有效资源;也有3 名学生提到网络自主学习平台提供了一个和同学讨论及老师交流的平台,这样的互动交流使她获益匪浅。当然也有2名学生提到,由于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相对而言比较自由,不像常规的课堂有老师监督,因而有时学习的效率不是非常的高,还有1个学生提到,希望老师能更多的加强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学习时的指导。
3、学生对使用立体化教学的各种资源持有何态度?
这一部分包括三个问题,主要针对学生对于立体化教学的各种资源的满意程度。
(1)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设计很合理,你认为( )
[A] 很同意 [B] 同意[C] 不好说[D] 不同意
(2)您认为该实训教材的实验设计如何?( )
A.非常好B.较好 C.一般 D.不太好 E.非常不好
(3)您认为该学习辅助光盘中内容设计如何?( )
【关键词】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传感器
0 引言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这一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信息科学的快速发展。在信息科学相关领域中,信息的获取、传输及处理是三大技术基础,也是发展最快,也是最具活力的学科,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信息的获取是信息科学最前端的一个阵地,要快速准确地获取相关信息,就必须合理地选择和使用各种传感器及检测技术,《传感器及检测技术》作为信息入口处的基础课程,其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很多高校的相关专业都开设《传感器及检测技术》这门课程。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性课程。因为传感器的种类很多,每种传感器又有多种应用场景,要讲清楚每种应用场景下误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采用什么检测电路合适,知识点比较繁杂,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觉得有点脱离实际,加上现阶段学生的学习心态普遍有些浮躁,过多地把精力放在学习之外的事情上,难以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而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与学生的参与程度呈明显的正相关,简单地说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广泛存在的问题。当然要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可能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但是作为一名专业教师,适当地做一些工作,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持续地改善教学内容与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1.1 采用引导式提问
传感器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例子非常多,但由于传感头是非常精密和敏感的元件,都被封装在保护壳中,平时根本注意不到,觉得传感器离我们很遥远,因此需要适当的引导。
例如在讲传感器概念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思考手机上有哪些种类的传感器,当学生发现原来话筒、摄像头、触摸屏等都是传感器的时候,明白传感器早已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时,自然会增加学习的兴趣。
传感器中有很多理论公式,学生看到后会觉得比较枯燥,因此可以举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自己思考。例如应变片式传感器易受温度的影响,跟学生讲清楚温度误差的来源以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减小误差,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要查找相关理论,从而改善学习效果。
1.2 采用丰富的教学案例
传感器的实际应用案例非常多,学生对实际应用的案例的兴趣也明显大于理论介绍,因此多积累一些应用案例,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例如讲光栅式传感器时,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下机床加工时的场景,然后介绍机床刀具的移动和定位就需要用到光栅式传感器,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时也可以就一些具体工程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例如现钢板厚度的在线测量,可以通过光电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等来实现,感兴趣的学生自然会查找资料,复习所学内容,增加了学生的参与程度,自然改善了教学效果。
1.3 采用新的教学手段
讲授是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但用多了学生会觉得平淡无味,而采用一些新式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用视频的形式介绍光电式传感器中的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程及应用前景,让学生提前观看,并让学生查询光电池的理论效率,并与目前最高的效率进行比较,并思考存在差距的原因。因为教学手段新颖,学生更感兴趣,查找资料自然会更认真。
实践性项目教学也是很好的教学手段,例如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个烟雾报警器,虽然做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学生最终完成了自己的作品,还是会有成就感的,对学习的兴趣也会明显提升。
2 适当的沟通,解开学生对学习的疑惑
学生的社会经验有限,往往会受到一些错误言论的诱导,有时学生会抱怨读书没用,或者觉得书本知识不重要。因此必须在合适的时候告诉学生,学习的能力和赚钱的能力一样,当你只能赚很少的钱的时候,你总会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当你的知识很浅薄的时候,对学习的作用产生怀疑很正常。如果有一天,你成了象马云、史玉柱一样的成功企业家时,你还会怀疑吗?同样的道理,当你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专业知识成了系统时,你已经在某一领域成为了专家,一定已经取得了成功,你还会抱怨学习的无用吗?仔细想想看,那些常常抱怨读大学没用的人,要么是没读过大学的,要么是没有好好读大学的,不是吗?有时我也会要他们把目光放长远一些,举一些身边的成功例子,告诉他们学习的好处,化解学生对学习的疑惑。
3 严格的课堂管理,给学生适当的压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好的学习效果,但有时候仅靠兴趣是不够的,不可能每个学生对每门课程都充满兴趣,这是就需要一些压力,而严格的课堂管理正好可以提供这些压力,帮助把学生的关注点转移学习上,达到改善学习效果的目的。
有时候学生的学习态度,对不同的老师会有所不同,学生看到一位认真的老师,自然也会认真一些,学生看到老师总是充满激情,自然对学习兴趣会高一些。因此在学生面前一定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才能严格要求学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而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了,教学效果自然会有改善。
4 结论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作为信息入口处的基础课程,在电子、电气、自动化等相关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觉得有点脱离实际,容易出现不感兴趣的情况。本文简要分析了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通过对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持续改善,例如采用引导式提问,丰富的教学案例和新的教学手段,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另外与学生的适当沟通和严格的课堂管理,有助于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云海,武丹丹,李峰.影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研究与对策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5):163-168.
[2]段作章,田业茹.学习兴趣的发生学探析[J].教育科学,2012,28(3):33-37.
[3]赵章留.论学习兴趣的培养[J].衡水师专学报,2003,5(1):70-71.
一、国内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有益经验
为了保证经验案例的代表性,本文选取三类高校———综合类院校、财经类院校以及理科类院校———为经验分析对象,其中的综合类高校为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财经类院校为上海财经大学,理科类高校为华中科技大学。①这些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各有特点,并且在国内公共管理专业教育方面均有所建树,具有建设成就方面的代表性。研究所需要的信息包括:三类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情况,有关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优化的办学思路、合作办学实践以及教育交流活动等其他信息。所有信息均来自上述学校的招生简章、官方网站以及有关专业建设的新闻报道。通过对三类不同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分析,发现各类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取得了下列成果:
(一)专业课程体系整体结构日趋完善
国内各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课程分类日趋合理,课程设置专业性增强。从国内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课程分类看,课程体系一般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分为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以及实践教学环节三大部分,共同构成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课程体系。为实现公共管理课程体系优化,国内高校对现存的课程设置进行了筛选,对课时、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的比例等进行了调整,增加了专业方向课程,强化了实践环节,课程体系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国际化特征增强
近年来,我国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教材选用、课程结构以及专业课程体系运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国际化特征日益增强。在专业课程教材选用方面,目前我国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教材绝大多数是借鉴国外教材的产物,有的学校甚至直接以国外教材作为本专业教材。在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上,我国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及其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之初较为注重引进国外相关理论课程,近年来则日益注重实证技术类和社会实践类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比重调整趋势也正在与国际接轨。在专业课程体系运行环境方面,增强了国际合作办学、学术和人员交流等方面的工作。我国高校与国际合作办学可以从中学习国外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而互派本科生和访问学者、邀请国外学者讲学、聘请外籍客座教授则在专业建设、教学方式及方法等方面博采众长,既开拓了学生视野,也培养了教学骨干,为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应用技术性课程有所增加
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国内公共管理专业建设偏重国外公共管理理论的引进,近十年来的突出特点则是注重专业课程中实用方法和技术的教育和培训。首先,国内高校在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中强化了案例教学等手段,加强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技术课程,体现了注重分析方法与技术教学和课程建设的特点。其次,为加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实践环节,建立电子政务等实验室,与政府和企业合作建设实验教学基地,开始重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公共问题的能力。同时,各类高校还以未来就业趋势为导向,积极开设实用性强的选修课程,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国内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
通过比较不同类型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以发现国内三类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各有特点,既有差异性,也有共同面临的问题。
(一)三类院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差异性
综合类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比较完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课程建设成果斐然,在专业设置及其课程安排上国际化程度较高,这是其优势所在。不过,综合类院校的问题是:追求全面的和有理论深度的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同时,在凝练课程体系特色方面则略显单薄,实践环节安排相对偏重学术能力,操作环节较弱,所培养的学生多为理论研究型人才。理科类院校拥有强大的科学技术底蕴,在管理定量分析、决策理论与方法、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建设方面独具优势,这是理科类院校的长处。理科类院校公共管理专业有能力增设有关公共项目、工程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化课程,课程质量较高,实用性强。但与综合类院校相比,理科类院校在公共管理课程体系上存在着理论课程相对薄弱,重实用性课程而轻理论性教学的问题。财经类院校的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具备综合类院校基础理论优势和理科类院校的科学技术专长,课程体系安排多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如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公共部门审计、公共财政学、管理学原理等方面的课程。目前,国内财经类院校还未能把自身经济和管理方面的学科专业优势和师资力量与公共管理专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因而也就难以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总体上,财经类院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前述两类院校的同质性远大于异质性,这既是教育管理体制和制度使然,也与自身探索力度不足有着一定的关联。
(二)三类院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共同点
当然,三类高校公共管理课程体系也有相同点,显示了国内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第一,各高校公共管理课程体系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等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基本相近,差异性小。这种共性产生的原因首先是学科内容和教学规律的产物,其次与教育部对各类学科及其专业的制度规定有关。不同类别高校公共管理在专业建设上缺乏对自身特点或者专长的充分考量,体现了同质化的专业发展和课程体系建设思路。第二,各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广义上还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但通识教育基础课程所占学分偏高,挤占了专业课程的空间。以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为例②(如图1所示),通识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学分比例达到了36.2%,而学科基础课程占了37%;专业课程课时量占26.8%,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占比19.9%,专业方面课程占比6.9%,合计26.8%。当然,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占总学分偏高是各类高校的共同问题,因为这类课程由教育主管部门设定,高校无权对此进行删减或调整。第三,实践教学环节的内部结构安排不尽合理,毕业论文及科研训练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量上占比偏高。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见图2),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事训练、公益活动、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科研训练、毕业论文。在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和科研训练本应由专业课程承担,尤其毕业论文撰写的学术性高于其社会实践功能,毕业论文占学分数过高挤占了其他类型课程的课时,弱化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功能。
三、结论与启示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225-0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贸关系日益密切,高新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组织结构的快速变革,使得国际贸易的内容、方式和手段也在不断革新和变化。这些变化对国际经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校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进行必要改革,不断提高经贸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高校热议的话题是,社会究竟需要具备何种能力的人才?大学究竟要培养、能培养具备何种能力的人才?应用型本科经贸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如何设置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一、学生能力与课程体系
(一)关于学生能力的思考
长久以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究竟该具备何种能力和素质,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热烈讨论的话题,许多学者撰文详细归纳总结了国贸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总的来讲,学者们认为学生应具有的能力包括:基本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基本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交流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包括业务实操能力,制单能力,报关能力,谈判能力等。
很多高校开始走访企业客户,进行社会调研,希望找到究竟具备何种能力的大学生是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调研结果有些令人吃惊。众多企业认为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基本人文素质,即基本的沟通交流能力、吃苦耐劳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语言能力等,专业能力反而并不是很重要。
这些调查结果表明,企业对大学生能力的需求,更多的是对一个合格员工,无论其教育水平高低,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的基本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专业核心能力不重要,也不能否定学科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而是因为目前教育体制的缺陷,使得大学生不具备企业需要的最基本能力,企业只能奢求其达到最低标准。但面对同样具备基本人文素质的大学生,企业需要的还是具有专业核心能力的人才,否则大学就没有设立学科的必要,企业招聘员工时也不会有专业限制。
(二)关于课程体系的思考
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一个专业相对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的培养目的,通过合理的课程安排,使学生具有从事该专业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这种知识和能力不仅是学生的基本人文素质,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从事专业活动的能力。
毫无疑问,学生是社会人、自然人与经济人的综合体,基本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可能全部由高等教育完成,一些学生基本人文素质的缺失也不能完全归罪于高等教育。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一些基本人文素质的培养,贯穿于其整个求学生涯和人生阅历。即使对高校来讲,能力培养不能仅仅通过课程体系建设,更多地要通过校园文化,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教师的言传身教等方式实现。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承担所有能力的培养。
但如何尽可能将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难题。同时,课程体系不是静止的课程排列顺序,更为重要的是专业课程体系的执行和操作。
二.我国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一)现状
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曾指出,高层级应用型人才的显著特点是以能力培养的系统化取代知识培养的系统性;与面向岗位和职业培养的技能应用型人才相比,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面向的是行业,它要求学生具有较为综合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质,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应用型本科教育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立足于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旨在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多方面能力和素质,会学习的“应用型人才”。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一般包括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两部分。研究型人才主要侧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具备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国际经济学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研究工具。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加重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经济学理论素养,熟悉国际贸易全过程实务操作和相关法律,了解主要国家的经济和贸易政策,掌握应用WTO规则维护企业利益的能力,有较高的营销、人际沟通能力和外语水平。
我国大多数院校的国贸专业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但课程设置却只是模仿国内一流大学研究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然后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微调,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基本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原理、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应用统计学、会计学原理、货币银行学、国际商法、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跨国公司、国际金融、国际营销学等专业课程。许多院校由于自身能力相对缺乏,高年级无法开出门类较全的模块化课程,使得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相对狭窄。
课程内容上,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的课程内容调整更为困难,理论性课程开设的学时和授课难度需要做适当调整,不能和研究型大学相比,实务性操作课程要超越高职阶段,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还要重视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地方性院校的课程还要服务于当地人才需求,这一切无疑加大了课程体系建设的难度。
(二)与国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
国外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有些学校称为国际经济学专业,归属于经济学院,视为应用经济学分支;有些学校称之为国际商务专业,归属商学院,课程体系侧重于企业管理方面,加入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等课程。但无论归属于哪个学科,国外课程体系一般由通识教育(类似公共基础课)、商科核心课程、商科专业课和选修课等四类课程组成。
将国外课程体系与我国课程体系相比,可以发现有以下特点:
1.公共基础课侧重点不同
所有国贸专业都比较重视学生的外语水平。我国对学生英语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国外则是提供了多语种的外语课程供学生选择。
差异在于,我国公共基础课比较注重政治、体育、军训、数学和计算机等课程,国外大学没有体育、军训这类课程,主要开设美术、音乐、戏剧、艺术史、人类学和社会学等课程,重视培养学生沟通技能和人文素质。
2.专业基础课程
无论是归属于商学院还是经济学院,国内外专业基础课设置比较一致,都为必修课程,课程科目也较为接近。包括宏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等。但和国外课程相比,中国的专业基础课程,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讲授方式,过于强调理论,忽略课程实务性和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3.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设置上,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营销学、国际经济学等课程都是国内外学校比较重视的课程。但由于培养目标和客观环境的不同,专业课设置上各国有较大差异。
国外专业必修科专业口径较宽,可以开设几十门课程,学生有广泛选择自由。除了国贸专业最基本的专业课程外,开设了大量涉及国际商务和运营的课程,如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谈判、各国商务政策、跨文化管理等。要求学生掌握国际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的相关知识,熟悉国际范围内的商业运作规律及经济环境,而不仅仅是从事贸易的能力培养。
我国专业课重点局限于强调学生对基本经济贸易知识的掌握,关注范围较窄,学生选择余地较少。
4.实践教学
和国外学生相比,我国的国贸专业学生实践机会较少,学生从事实务操作的能力较为欠缺。
在英美四年制教育中,许多学校采取了“三明治”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三年级时,可以到企业实习一年,然后再重返校园继续深造。学校有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帮助学生联系实习企业,并开设专门课程帮助学生在企业实习中更好地学习,总结企业实习经验。有的高校开设课程让学生熟悉国外商务环境,甚至让学生走出国门,熟悉国外市场。
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还无法实现这种实践教学方式。只能通过实验室模拟教学和短时间到企业参观实习等方式完成实践教学。
5.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同国外教学相比,我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这种缺陷将影响学生毕业后从事国际经贸活动的能力。从事国际经贸活动能力不仅仅取决于学生所掌握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还取决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综合素质包括专业技能、人格魅力、影响力、感召力和交际能力等方面,需要通过跨专业、多学科相关课程的学习来培养。我国课程体系在这方面相对欠缺。
三、优化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体系建设基本思路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极为重要问题,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课程体系的优化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动态的过程,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同时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师资力量、教材、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的配套才可行。
根据国家教育部要求,所有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设置都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为蓝本,包括八门基础课中的五门,即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各高校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办学理念,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对于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学生就业为目标,根据地方经济的需要,培养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人才。
(一) 重视学生能力培养
关于国贸人才应具备能力的讨论到现在没有定论,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变迁,但商务人员的基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能力、计算机能力、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的能力等还是不变的。学生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可以在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内容中体现出来。
课程体系按照“宽基础、活模块、重实践”培养模式,与学生能力培养相适应。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开设的前期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称为“宽基础”,大部分课程集中在大一和大二讲授,这部分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基本沟通技能,语言能力、计算机能力和基本的专业素质和思维,引导学生以一个“经济人”的眼光看待事物。后期专业性课程,采用不同专业方向的“模块化”教学,根据专业发展方向和专业核心能力要求,重点培养学生从事某个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核心能力,如货物贸易实务操作、银行业务领域、国际运输物流领域、国际投资领域、服务贸易领域等。“重实践”则要求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践活动。
国贸专业学生就业范围较广,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不仅局限于国贸领域,还有许多学生从事银行、营销、管理、会计等其他工作。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就业面,国贸专业的课程体系要着力于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向广、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毕业后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提高的能力,降低学生转换工作的难度,培养学生适应市场需求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二) 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国际经济与贸易并不是纯粹的经济学专业,而是经济学与商学的有机结合,甚至更加倾向于后者。对于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而言,应该为培养国际商务领域的业务人才,而不是为培养研究人员做准备。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体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商务性。理论教学安排上侧重于如何应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必安排过多理论的图形数学推导和历史沿革,而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点问题,开设专题讲座方式进行热点问题探讨。一些基本的管理知识,如管理学原理、 国际市场营销、会计财务知识等,学生都应该了解。这些课程虽然不是经济类学科的课程,但对学生将来进入企业从事业务活动,大有益处。专业模块设置中,要从企业运营角度设置并讲述课程内容,要学生了解国际商务环境,学会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经贸领域寻找和把握商机。
(三) 加强实践教学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在加强基础的前提下,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突出实践环节的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以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为教学重点,保证学生毕业后具有从事实际业务工作的操作能力。加强实践教学不仅体现在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提供实践教学场所等,更重要的是,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的有机结合。
校内实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学生能够了解并熟悉业务操作的各个主要环节,掌握业务环节的基本内容,为校外企业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校外的企业实习中,学生不仅可以锻炼其业务能力,了解专业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锻炼学生基本的沟通能力、交往能力、英语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对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考核。但校外企业实习也有它自身的缺陷,学生无法接触到所有业务环节,只能熟悉某个环节的业务操作。剩下的知识点需要通过校内实习进行弥补。
职业能力训练方面,可以适当采用以“毕业证书+技能证书”的培养模式,即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既要完成高校本科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又要通过国家有关部门或行业的各种技能考核合格,取得资格证书。
(四) 适应国际经贸发展新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贸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电子商务改变了贸易流程和方式、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改变了国际贸易流向和货物结构等。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国际经贸人才需要熟知经济全球化的运作机制,包括WTO的多边贸易体制和诸边贸易体制,熟悉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及其内部贸易机制,熟知服务贸易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学校根据地方发展和企业需要开设相关课程,提高学生应对国际经贸领域新发展的能力。
(五)新的教学和管理模式
课程体系中的能力培养目标,必须要通过学校教学活动实现,需要一个好的教学管理体系的支撑。不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能力各不相同,学院的课程设置既要考虑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也要考虑学院教师和学生的能力水平。
学样要培养一批优秀的教职队伍,教学水平高,科研成果多,能够带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或企业课题,帮助学生提高学术水平,了解理论的灵活应用。
可以借鉴国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课程安排上,专业基础课循序渐进,针对学生专业要求分层次上课。课程内容讲授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着重讲解课程的难点重点,更多内容由学生课后自学完成。
学校的教学管理体系则应该保证教师在有效的时间内,为学生提供高质量讲授内容;保证有很好的机制约束学生行为,保证最基本的自学时间,保证学生学习质量不会因为教师授课时间的减少而下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