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深化全面风险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以点到面,自上而下
伴随苏宁的规模越来越大,业务类型越来越广,公司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企业的风险管理上。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董事长不止一次地提醒团队,要关注苏宁的风险控制能力。在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时候,公司首先考虑了以公司主营业务传统零售业务为切入点。通过2010年内控项目的顺利开展,公司建立了风险内控组织体系,对电器板块的内控流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建立了内控自评机制。2011年公司对于电器板块进行了两次全面的内控自评工作,一方面做实了电器板块的内控自评流程工作,另一方面也识别了其中的一些风险管理及内控薄弱环节。
同时,公司也逐步完善了风险管理三道防线的组织机构建设,从公司总部、大区到子公司都建立了相应的内控管理全职或兼职岗位与内控部进行工作对接,体现了“全员内控”的思路。
2012年,公司结合组织架构调整情况,完成风险内控工作试点范围的拓展。将高速发展的苏宁易购、乐购仕(中国)公司、香港公司纳入本年度风险内控工作范围,完成了配套内控组织搭建和制度建设工作。
风险管理信息化
信息化给苏宁带来的改变是方方面面的,不仅包括表面的各个业务流程,也包括内在的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即将进入世界500强的行列,苏宁在管理学上的一些突破更加令人关注,在风险管理方面也不例外。初期公司采用电子表格以及OA系统的工作方式,在试点工作的时候,还基本可以满足公司的管理需求。但在风险管理全面铺开时,千亿级的公司就体会到了信息化的重要性。各大总部、几十个大区、几百家子公司的风险管理数据若不采用信息化的方法进行管理,则无法满足公司的需求。
2012年7月,苏宁开始进行内控管理平台一期建设工作,并于同年10月份推进系统上线,实现了内控自评工作大部分流程的信息化、无纸化操作,系统从计划管理、自评实施、缺陷整改、考评管理等方面,将内控自评流程通过系统实现,有效保证了自评开展的时效性和结果的准确性,帮助内控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苏宁云商2012年12月底起开展年度内控自评的系统实施工作,于2013年3月份进行内控年度自评结果的公告。在后期的工作中,公司还将从扩大系统使用范围、完善系统应用、优化系统操作流程等方面,持续完善和优化内控管理平台建设工作。内控工作信息化的推进,降低了公司内控风险,节约了管理成本,实现了内控管理工作自动化、常态化,为更好地开展内控工作提供了必要保障。
关键词:银行;风险管理;金融改革;措施
对于银行业来说,风险管理和业务拓展任何时候都是相互矛盾而又相辅相成的。银行虽然是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但它自身的发展却离不开客户的业务支撑。过分强调风险控制会降低客户的满意度以致丧失业务机会,而脱离了客户银行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风险控制是银行科学经营发展始终要坚持的第一要务,是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若过分强调满足客户的需求而使风险管理失控,最终也会失去客户,被市场淘汰。这就要求银行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金融创新产品, 以促进金融改革的深化和实施。
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决定了任何一个经济主体在经营过程中都会遇到风险,而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种类以及风险暴露程度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风险管理是银行管理的核心之一。
1.不断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是市场的需要
目前,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深化以及外资金融机构的不断涌入, 银行业的竞争趋于白热化。同时客户的金融理念在不断提升, 金融创新的要求迫在眉睫, 对银行满意度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这些都使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 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呈现出复杂化趋势, 因而对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如何处理传统银行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模式与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最根本的途径是尽快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在资本配比的范围内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合理匹配。
国内大多数银行以利差收入为中心、追逐大客户放贷业务的传统盈利方式, 正在逐步向以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和产品销售渠道多元化所推动的新型盈利模式转化。因此,银行必然要进行战略调整与转型,通过前瞻性的市场定位和战略规划确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径。而随着经营环境变化、业务结构日益多元化、销售和营销网络管理日益专业化以及金融监管日益国际化,将使银行经营风险的复杂性剧增,不仅对传统银行的风险控制覆盖面和风险控制效率提出挑战,也对传统银行的风险管理决策及系统控制方式、管理技术提出严峻挑战。
面对这种新形势, 处于结构调整与战略转型中的商业银行, 应该通过体制创新, 打造适合当前市场竞争环境与自身发展需要的长效风险管理机制。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必须改革被动的风险控制模式, 从被动控制转向积极管理、从分散的点线控制转向整合的系统管理, 在经营管理体系的系统性结构调整过程中, 构建适应银行管理需求的专业化风险管理平台, 通过风险管理体制创新营造市场竞争优势。
2.优化风险资本配置制度,凸显现代风险管理理念
2.1风险资本管理的重要性
风险资本,是由银行管理层内部评估产生、按资产或某项业务进行配置、抵御风险冲击的资本金准备,用于覆盖一定置信度水平下的非预期损失。风险资本配置为银行提供了进行组合管理绩效考核的最佳度量方法,能够在业务计划、资源配置、绩效考核、贷款定价、风险限额等各个方面广泛运用,从而确保银行将最宝贵的资本资源配置到经过风险调整后收益最高的业务单元。风险资本管理在现代银行的经营管理中越来越重要,已成为银行风险和价值管理的核心。
目前,国内很多银行都已开始实行风险资本配置管理,通过将风险资本分配到各个分行和各个经营部门,从而来确保风险资本在全行范围内的合理配置和高效运用。部分银行已将风险资本配置延伸到了风险、价值衡量和绩效考核及评价领域,建立起了完整的风险资本管理体系。有的银行还以资产变动法取代了系数法,提高了对风险资本占用情况计量的精确度。
2.2风险资本配置制度的作用
风险资本配置制度的实施,对银行的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首先,风险资本配置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重规模、轻管理”、单纯注重短期账面经营利润的经营理念,使银行在决策时能够综合考虑收益与风险成本的情况,通过在制定综合经营计划时设定系数等方式,确保银行将稀缺的风险资本分配到风险水平低、资本回报高的业务单元。
其次,风险资本配置是促使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落到实处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一些银行都已经提出了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并努力在实际经营当中贯彻落实,而采用风险资本配置制度,银行不仅能够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统统纳入到风险资本的计量范围之内,还能将风险管理政策深入渗透到各类业务的实际经营当中。
再次,风险资本配置制度的确立,可以促使银行内部管理从行政指令方式向内部比较考核方式转变。在风险资本配置的基础上,进行更加全面的综合评价,为内部绩效考核提供了依据。
3.银行风险管理模式的转变
按照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和经验, 并结合我国银行的特点与金融改革的要求, 努力提高我国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将风险管理模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①风险管理内容由信用风险向信用、市场、操作性等多方面风险转变。随着银行业务的复杂化,银行的风险已由原来的信用风险为主逐步发展到多种类型的风险共同作用, 大大缩短了从发现风险到形成损失的时间。同时,国际银行业对各类型风险的认识程度和管理能力也在增强,由单一的风险管理发展为管理多种风险,并且正朝着集中管理的模式发展,这也体现了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未来银行的风险管理不仅要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 而且应该更加重视对市场、操作性、法律等各类风险的管理;不仅要强调对市场风险因素的控制, 也重视对人为风险因素的控制;不仅要把资金损失的可能视为风险,也要把银行自身的声誉损失视为风险。
②风险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向直接、间接管理相结合的模式转变。目前,我国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还比较单一,主要还是以直接管理为主,例如审批授信项目、清收不良资产等。但从未来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来看,要重视发挥间接风险管理的作用,尤其是针对一些时效要求短、批量化处理的银行业务,诸如资金业务、零售业务等,要进行间接管理,定量分析其国别风险、地区风险、行业风险、企业风险、家族风险等,并同时结合信贷审查等直接管理方式,对业务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③风险管理对象由单笔贷款向企业整体转变,由单一行业向资产组合管理转变。伴随着经济活动的变化,企业的经营特征与资本运作形态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企业资产负债审核为主要内容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风险防范的要求。诸如子公司、关联公司、跨国公司等复杂的资本运营模式已经使风险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复杂和隐蔽,这就要求风险管理由对单笔贷款的管理向对企业的整体风险管理的转变,不仅要对其财务情况进行审查,同时也要关注企业的经营模式、股权结构、对外投资以及全部的现金流向。同时,还应把风险管理的视角从一个企业放大到整个行业,及时把握市场的变化,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强调系统性风险的研究。从而,最终向着资产组合的风险管理与资本制约下的组合模型的管理模式转变。
④风险管理范围由国内向全球转变。在传统的体制下,我国金融体制与国际接轨的程度相对较低,这在虽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际金融市场对我国的影响。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 我国银行业必然会逐步融入国际金融市场,在国外设立其分支机构,同时参与国际竞争的步伐也会随着加快。目前,已有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在海外设立了分支机构,大大延伸其业务触角。与此同时,相应的风险管理也在由国内向全球管理转变,逐渐形成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银行也应更加注意综合衡量和管理在全球范围内的风险承担,系统防范在世界任何地区可能发生的不利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对所承担的各种风险进行统一的衡量。
4.提高风险管理的措施
4.1改进利率风险管理技术
目前我国银行业已经普遍采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方法测量所面临的利率风险,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对管理水平与成本的要求较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以满足我国的金融发展水平与银行管理能力的需求。但是利率敏感性缺口方法的测量精度较差,它已不再是主流技术。而且我国目前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与市场利率的相关性较低,在使用久期缺口管理方法的时候并不需要计算其标准化缺口,技术的复杂性降低,实施难度也随之减小。因此,在使用久期缺口管理的基础上,结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探索出更为精确的模拟方法十分重要,比如可以将模拟极端情景下利率风险的压力测试法作为利率风险管理的辅助手段。
4.2建立金融产品定价体系
我国银行要适应利率市场化要求,就必须建立起一套健全的、科学的、高效的金融产品定价体系。从客观上讲,需要解决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加快建设按产品、按部门、按客户进行成本核算和细分的财务管理机制,使每一项金融产品的风险和回报、成本费用能够准确界定和量化核算,使每一个客户的风险、报酬和贡献度能够准确计量和进行价值分析,从而为金融产品的合理定价提供依据和标准。
第二,建立分级授权的金融产品管理与价格决策机制。银行的总行要建立相关金融产品的内部报价体系,使分支机构了解金融产品的基本价格,从而为实际的产品定价提供基准,同时也应对分支机构实行科学的分级授权管理,根据业务种类、风险大小、期限、额度等,对分支行分类给予一定的定价浮动权。
第三,加快建立能够快速反映市场价格的内部资金价格转移体系,充分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做法,在产品分类的基础上,把不同的产品归于不同的业务单元,运用内部资金转移模式,实现对不同业务单元的绩效考核以及对不同产品赢利水平与价格的考核。
第四,依据新《巴塞尔协议》有关信贷风险评估的要求,制定出一套科学有效的信贷风险评价系统,正确地评估贷款的损失率和违约率,从而实现对贷款风险的有效评估。
4.3完善利率风险衡量系统
利率风险的准确测量是以利率变动的正确预测为前提的,它同时也是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参照巴塞尔委员会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和监管原则》,吸收该原则中对银行体系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经验,并考虑到我国银行目前的经营环境、成本收益能力、风险水平、利率风险管理需求和现实的信息技术水平,建立适合我国银行的利率风险衡量系统。
4.4加强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
以人为本是现代银行管理的精髓,培养一批拥有现代利率风险管理技能和方法的高素质人才,是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在西方的商业银行中,利率风险管理专家起着非常重要作用,他们对经济问题有很强的分析能力,不仅能利用各种管理工具和技术控制利率风险,而且能运用先进的利率管理方法增加银行的收益。我国的利率风险管理人才缺乏,急需加强人才建设,采取以能力和素质培训为主的新型方式,其目的不仅是让他们拥有风险管理知识,掌握其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注重其能力的培养。
4.5加强风险管理文化的培养
作为银行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风险管理文化对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文化能够影响员工的价值观,进而成为其在实际工作中判断对错的基本准则,风险管理文化不但决定着银行的风险战略、风险管理制度及各项措施成效,同时也成为银行风险控制的无形防线。
受传统思维方式和原有经营理念的影响,我国银行对风险管理的理解还处在在制度、方法和技术等较浅的层面上,对风险管理文化在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中重要性的认识非常的有限。随着我国风险管理实践的深入发展,部分银行开始对风险管理文化逐渐重视,不仅明确了自身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战略,还通过政策、制度和培训等方式,实现了风险管理文化在全行范围内的传播和普及。当然,由于风险管理文化不是在短时期内就树立的,其成效也是需要在风险管理的实践中逐步体现,因此,银行在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方面还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5.总结
综上所述,银行应当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模式实现对各种类型风险的全面、全过程的管理。按照银行业的运作规律,提高银行的风险观念和竞争意识,围绕风险管理的文化、体系、理念、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加以完善,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以达到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促进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化实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阳.论现代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十项原则[J].国际金融研究,2005(4).
[2]谢少平.对利率风险管理的调查与思考[J].金融经济,2007(4).
[3]冯静生.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探讨[J].农金纵横,2004(2).
【关键词】电力事业 电力企业技术
一、电力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目标
根据国家电网2016年对财务部稽核内控和风险管理工作的部署情况,结合公司的相关工作安排,表明在2016年电力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以稽核内容和风险管理作为主要实施目标,为了全面、系统的对电力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实施调整和部署,坚强对电力企业风险管理方面存在漏洞的改进和方法,提出了一些重点实施环节,主要包括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理机制、提高对财务风险评估和内控评价能力、深化依法从严治企的管理方针、优化财务风险管理服务体系、制定完善财务风险管理标准等。
二、电力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优化性建议
电力企业作为人民生活保障的最根本条件,其管理水平和管理技g将会直接影响到国家和企业的运行状况,伴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不断开拓和深化,风险防范与管理则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正确的风险管理观念,积极的风险管理安排,高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才能促使我国电力经济更加持续的发展,融合国家电网针对全面风险管理实施的工作思路,特提出几点发展性建议,希望给予大家参考。
(一)实施财务标准一体化管理
通过对公司核算系统的研究和了解,现阶段公司核算系统共包括五个环节,分别是设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EPR”核算系统作为公司统一运用的财务系统,由于本地区的财务核算是由各县公司通过层层递进的关系发起的业务流程,因此,其核算模式也需要经过一级一级进行审批,最终得到完整的核算结果,这样不但大大的降低了企业核算的工作效率,同时在审批过程中,也增大了核算的误差性,这样就不利于企业对财务更好的管理和把握。
实践表明,在我国电力企业财务风险体系建设过程中,始终将财务标准管理作为重点内容来实施,那么随着科技化、信息化发展战略目标的不断渗透,对于电力企业风险管理问题也应该融入新的管理理念,比如说实行企业财务标准一体化管理,所谓一体化管理主要针对财务标准各个方面从而采取的管理方式,例如为了更好的推动财务标准本地化的运用,电力企业内部将建设以风险控制信息系统为基础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技术融入了岗位责任制的管理措施,通过对岗位职责择地合理划分和监督,降低财务管理的风险等级,进而使风险发生几率等到更加有效地控制。
(二)采取科学化内控评价原则
风险控制信息系统作为新时代下针对电力企业全面风险工作而开发的技术手段,不仅可以用于对财务标准的管理和监督,同时还能够对内控工作的具体实施情况做出整体的分析和评价,这样就可以对风险评价体系在建设中存在不足给予及时的发现和调整,使风险控制运行机制更加常态化的发展和实施。从2016年下半年起,公司将陆续执行关于内控工作的相关措施,其中有建立信息化内功评价体系、开展专题自评价活动以及对全面风险委员会的工作内容实施自评,那么这些举措不仅可以使电力企业的财务部门在全面风险管理上得到良性的调控,对于下一年度的风险管理工作来说,有着深远意义和影响。
(三)优化问题的协同整改能力
部门间的协同能力将会决定着问题的解决程度和解决效果,面对电力企业内部管理状况,业务类型复杂、操作环节多是最为明显的弊端,因此,只有实时对财务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一次归类、分析和总结,并且对处理完的问题进行跟踪和审核,从根本上对问题实施改正,这样问题整改才会收到实质性的效果,使内控体系变得更加完善和具体,促进前段业务更加有序、蓬勃的发展。
(四)加强财务月度监督工作
月度财务的审核工作是电力企业全面风险控制的首要前提,只有采用先进的财务审查手段,比如说财务实施平台、业务凭据网路化管理等,将业务中的分险等级进行明确划分,对重点风险环节实施重点监督、重点管理,结合长效化的稽核管理机制,主要有现场专项稽核、统一在线稽核以及跨区交叉稽核等,将风险内控情况进行巩固和提高;此外还要充分利用部门之间的协同能力,积极开展稽核活动,通过与财务重点工作的配合,并融合对各种开拓式业务活动的运用,可以对前端业务在执行和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情况进行控制,不但使月度监督报告内容和形势变得更加多样、具体,同时利用稽核工作的开展,也对基层单位的风险控制情况予以了一定的警示。
三、结束语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一门企业管理技术, 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掌握,因此, 加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对于电力企业发展壮大和作用的发挥, 对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都具有现实而长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摘 要 随着现代公司管理体制的深化,地市级供电企业从以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向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转变。佛山供电局在实践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过程中,对风险评估的实践落地不断进行探索,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且卓有成效的风险评估方法,为地市级供电企业开展风险评估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执行方法和管理经验。
关键词 全面风险管理 地市级供电企业 风险评估
佛山供电局于2013年着手开展对地市级供电企业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可行性的研究、论证和分析,并于2014年由企业管理部牵头正式启动局体系建设与应用工作。佛山供电局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旨在为局的经营与生产管理目标实现提供持续、可靠的保障,也致力于为南方电网其他地市级供电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创建一套能够推广复制的典型管理范本。在这套范本中,最具有实践探索意义的就是其中的风险评估体系和方法,该评估体系将全面风险管理中许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方法论转变为了可操作的工作内容。2015年,为进一步保障风险管控实效,加强风险管理与业务流程管理的深度融合,佛山局开展将风险点嵌入业务流程的实践,进一步积累了管理经验。
一、背景
2014年年初,佛山供电局结合南方电网公司一体化作业标准体系建设的进程和战略性风险管控的需求,正式启动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工作,编制《佛山供电局全面风险管理领域深化创先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实施规划。
在充分承接南方电网公司重点风险领域、体系要素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思路基础上,佛山供电局围绕“打造地市局层面全面风险管理先进工作示范”的建设目标,结合南方电网公司一体化作业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思路,将“风险集中、风险分层、风险分类”三原则落实到具体的体系框架设计中,形成具有地市局特点的体系框架。
在管控框架上,佛山供电局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涵盖所有领域、不同层面存在的风险;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管控载体上,佛山供电局将不同领域的风险,按照颗粒度的不同,切分为管理层面和作业层面。其中,管理层面的风险以“业务指导书”为主要风险管控载体,作业层面的风险以“作业指导书”为主要风险管控载体。
二、搭建科学的全面风险评估体系
(一)优化风险分类框架,统一风险识别和评价的层级与对象
风险分类框架是开展风险评估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工作。佛山供电局在南方电网公司划分的7类一级风险、48类二级风险和136类三级风险的基础上,根据地市局的管理特点及实际情况,对地市局没有的业务进行剔除,同时为了避免与作业层面的风险重复,将风险框架主要设定于管理层面的风险,另外,在三级风险的命名中,统一优化为动因导向的命名原则。最终形成7类一级风险、38类二级风险和135类三级风险的风险分类框架。
(二)建立风险评分与统计模型,设计多维度的评价标准
风险评价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步骤,需要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把损失发生概率、损失影响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对风险的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为风险应对做好准备。为了让全体人员在进行风险评价时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佛山局借鉴安风体系风险评估的经验,在承接南方电网公司两个风险评价维度的基础上,将风险的属性划分为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其中影响程度又细分为五个子维度。同时结合佛山供电局实际,调整了风险评分等级,降低了风险在局层面的可接受水平。
风险评价准确性受制于多方面因素,其中重要一点是风险评价人员需综合考虑风险因素,对风险事件进行综合评价。这就表明风险评价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及对各类风险的反应不同,会造成评价结果的差异较大。为了尽量避免评价人员的主观性成分影响评价结果。佛山供电局通过两项措施来降低影响。首先是在评价的过程中,业务部门对所需评价的风险事件按照承担主要责任和辅助责任两类进行打分,承担主要责任和辅助责任的分值在计算总分时赋予不同的权重。其次,对风险评价的个体,按照不同职位授予不同的权重,最终通过风险评价模型得出风险评价结果。
其次是邀请第三方进行独立评价,即由专业咨询机构在电网领域的专家对佛山供电局的风险进行评分,并将专家评分结果作为参考值,通过研讨会形式与各风险的主导部门逐一确认和调整。在首次开展风险评估过程中,企业往往会因为认识不足、心理抵触、沟通不够等原因,造成风险评估数据的质量问题。为了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佛山供电局以质量换取效率,采用三种方式结合的办法确定风险评分。
三、风险评估体系在佛山供电局的实践探索
(一)风险与流程深度融合,径直切入流程梳理风险点
风险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识别风险并对风险进行管控,风险管控措施的有效落地才能体现风险管理的意义。佛山供电局在搭建风险管理体系时,已经明确了管理层面的风险以“业务指导书”为主要风险管控载体,故风险管理与业务管理融合,就必须切入到流程里面进行管理。
2014年,在进行风险识别时,采用的更多的经验识别法,即识别人员从自身专业角度,利用头脑风暴等方法进行识别,识别得到的风险数据库,包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进行识别的风险事件。2015年,为将识别到风险科学的嵌入到日常的业务流程管控中,通过两项举措进一步加强风险与流程的深度融合。首先是优化风险识别方法,开展基于流程节点的风险识别工作。即在已梳理出的业务流程节点基础上,进行风险辨识。其次,在风险识别的同时,将所识别的风险与流程节点实现匹配,最终通过业务指导书实现风险管控措施落地到业务流程节点,落地到关键业务、关键流程、关键环节和关键岗位中。
(二)全体动员参与风险识别,保障风险数据库的全面性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收集有关风险因素、风险事故、风险损失等方面的信息,发现导致风险损失的源头,有针对性的制定管控措施。由于风险识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保证风险数据库的全面性,必须制定对应的措施。佛山局通过领导挂帅、全员参与、广泛识别三个步骤开展风险的梳理,邀请了各职能部门、物流服务中心、信息中心和试验研究所等单位的全体人员参与到识别的过程。同时在识别表中,根据三级风险分类,划分三级风险的主辅导责任,要求各业务部门既识别本单位承担主导责任的风险事件,也要识别本单位承担辅导责任的风险事件,最终在对风险事件进行汇总和规范化处理后,形成了2014年的初始风险数据库。由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在不断的变化,企业面临的风险因素也随之改变,因此佛山局在2015年进行新一轮的风险识别,保障风险数据库的实效性。
(三)设计全面风险评估工具,大幅提升风险评估效率
全面风险评估是一项系统复杂的过程,通过两年的风险管理实践,深刻体会到风险评估效率和评估质量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为提升风险评估效率,佛山供电局设计并开发了风险评估工具,减少了业务部门风险管理人员在风险评估过程中的汇总、计算等等耗时耗力的工作,大幅提升了风险评估的效率和质量。该风险评估工具的功能主要包括系统管理、风险分类、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应对、统计分析等功能,通过信息化工具,对各业务部门新增风险,风险评价,风险匹配流程提供了便捷。同时可以自动绘制风险重要性等级,展示风险事件数量分布等,便于各业务部门查询自身的风险、编制风险报告。
(四)绘制关键风险坐标图,形成风险性重要等级
风险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得到风险重要性等级,为有针对性的管控风险做好准备,那么如何有效展示风险评价的结果呢。佛山供电局采用风险坐标图的方式,通过可靠性和影响程度两个维度对预测到的风险进行排序和统计,展示业务风险状况。风险评价结果的统计和展示主要有两个目的,首先是依据风险评价形成的风险事件等级排序和三级风险的等级排序,将关键风险事件作为下一阶段风险应对策略的制定范围,重大三级风险作为专项风险治理的对象。其次根据各风险事件的评分,往上统计三级风险的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评分,形成三级风险的重要性排序,最终形成风险坐标图。风险坐标图不仅反应佛山供电局风险的重要性分布,也用于反映佛山供电局的风险偏好。为各部门和单位领导呈现全局的风险分布和风险大小视图,弥补管理层面风险监测的不足。
(五)编制全面风险工作手册,形成规范化工作机制
为适应未来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统一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基本规范,佛山供电局编制了《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手册》。工作手册分为五个章节,包括总体目标、工作框架、组织职责、工作指引和附录。其中,总体目标章节明确了局开展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工作目标;工作框架明确了局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体系框架以及流程要素;组织职责明确了局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组织职责分工和风险管理三道防线的划分;工作指引明确了局开展全面风险管理过程所需的组织分工、工作流程和工具表单;附录明确了局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所涉及的分类、分工与评价准则。通过工作手册的编制,为后续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机制保障。
四、结语
佛山供电局从管控界面、风险颗粒度、风险分类原则、风险评估技术、风险管控载体等不同维度,对地市级供电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有效的研究、论证和实践,典型示范的基本框架和潜在作用已经基本形成。同时在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风险评估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优化风险评估体系和方法,从顶层设计出发,进一步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形成规范性机制,保障全面风险管理的顺利推进。地市局供电企业管理人员需提高对全面风险管理的认识,从战略高度树立全面风险管理意识,保障体系推进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资源。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要敢于突破,积极思考,勇于创新,进一步发挥全面风险管理在地市供电企业的价值。
参考文献:
中国银行业新一轮改革已经开启,银监会尚福林主席去年“六项改革”讲话,从公司治理、发展模式、经营管理、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社会公信等多个方面,描绘了未来银行业改革发展的脉络,为未来银行业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作为监管部门,引领银行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就是要研究和解决当前银行业体制机制转变过程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提升银行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定位准确、治理完善。
谋战略――准确定位
发展战略是企业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制定的长期目标、行动计划和落实方针,说到底,就是要搞清楚为什么做、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不断推进,银行业的发展已然具有了六个显著特征,即结构均衡化、经营综合化、服务品牌化、管理精细化、人才专业化、发展国际化。所以,在发展战略的层面,银行业要准确定位。
要引导银行业机构结合自身特色和所处环境,制订准确的发展目标,在产品、服务和形象设计上,勾勒出清晰的发展思路。
要指导银行业机构综合运用低成本与无差异化战略,以低成本提供普惠服务履行社会责任,以差异化获取优质客户确立竞争优势,充分利用现代银行信息化、网络化发展机遇,发挥地方银行业机构地缘人缘关系优势、信息和风险识别优势以及经营机制灵活优势,服务中小企业、个体商户和居民消费,以打造“社区银行”的理念抢占和巩固市场竞争地位。
要推动银行业机构找准市场定位,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环境、金融业务发展空间和经营管理水平确定重点服务或合作对象,寻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特色化市场定位,坚持走差异化经营、特色化发展道路。
抓治理――完善机制
对于银行来说,良好的公司治理是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维系银行体系信任和信心的基石。
要进一步深化内部机制改革。要以推动辖区银行业机构内部机制改革为重点,着力解决银行管理流程不科学、经营方式粗放、问责机制缺乏实效和风险管理架构不健全等问题,以此推动辖区银行建立、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要不断探索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要按照银监会提出的完善公司治理的“五个强化”要求,继续推动银行业机构完善公司治理,明确界定董事会的核心决策、监事会的监督和高管层执行的职责边界,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强化董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和高管层经营管理职责,为各自发挥作用提供制度保障。
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通过严格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将董事会、高管层的责、权、利关系明晰化,让高管层的任职、收入甚至职业生涯与其经营管理能力挂钩,强化其经管职责和动力;规范股东行为,强化股东责任,厘清公司治理主体的职责边界,落实制衡机制;督促法人银行机构建立长短期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薪酬制度,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建设,强化市场约束,来解决公司治理“形似神不似”,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
要构筑完善的风险内控体系。要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自上而下强化全员风险意识,在业务增长与风险防控、收益业绩与风控业绩、业务条线与风控条线之间寻求平衡,同时将关键人员的薪酬与风险密切挂钩,形成有利于风险管理的科学激励机制;设定自身风险管理目标,并经董事会批准明确定量风险偏好,要有与风险管理战略配套的风险管理指标及其评估体系,有与风险管理战略对应的经济资本配置;建立基于整个机构的全面风险管理架构,并配备相应的数据和信息系统基础,加强风险识别、计量的前瞻性、准确性,整合各类风险管理而形成统一的全面风险管理流程。
求创新――持续发展
对于以提供服务为主业的银行来说,创新是其实现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基层银行业机构,应本着“细分客户群体,主攻零售业务,抢占社区阵地”的原则,开发有自身特色的产品和服务。
要以创新解决发展难题。鼓励银行业机构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重点解决辖区金融资源相对不足、传统业务基数低、规模和增量偏小等问题,通过金融产品创新满足“三农”、小微企业、居民就业、消费等薄弱领域融资难问题,提升银行业服务当地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效率。
要以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指导银行业机构创新信贷模式,加快推进信贷结构调整,大力实施绿色、低碳金融,积极发展节能减排项目融资,运用金融政策杠杆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为绿色发展提供支撑;支持银行业机构研发针对中小企业和“三农”领域的以“三权”为抵押担保的创新型信贷产品,积极实施“三大工程”,促进银企对接,通过创新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