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控制成本的方案

控制成本的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控制成本的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控制成本的方案

控制成本的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给排水管道;安装工程;成本控制;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市政工程的质量问题逐渐被人们所关注,这些工程的质量问题关系到群众的生活质量,其中给排水管道工程的施工质量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前几年,北京遇到大暴雨,城市中的积水不能及时排除市区,在市区造成了大面积的堵塞,严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甚至出现的了人员伤亡。给排水管道的功效是能够及时、合理、准确、迅速地把城市内的污水和雨水排除市区,避免城市出现积水等现象,着对强化城市的管理,美化城市形象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给排水管道的施工质量问题关系到整个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是建筑工程中重要组成部门,如果保证在确保给排水管道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控制好施工成本,将会节约工程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率。

1 给排水管道安装施工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有些市政给排水管道安装工程的施工单位对工程项目调研考察不足,随意立项,项目确定后,对施工过程中的成本又缺少有效的控制,致使一些给排水管道安装工程实际成本超出预算成本,造成投资失控,甚至无法收回成本的现象。造成这种的因素有很多,有些施工单位将工程设计阶段的预算工作作为设计单位的事情,对其不管不顾,这就导致有些工程设计对预算方面的工作做的不到位,设计工作人员只注重工程设计功能和质量的问题,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不过多考虑,常出现工程设计的质量安全系数远远超过设计规范要求的安全质量系数,由此对给排水管道的投资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费。还有一些施工单位,自项目结算的时候出现高估冒算现象,为了得到更多的利润,使用高套定额单价、多计工程量、巧立名目等多种非法手段提升工程造价,却不在提高工程质量、改善经营管理和打造良好信誉等方面的正当手段上。在施工做成中工作人员要严格控制施工质量,避免出现因质量问题,改造重修的现象,即要增加工程投入成本,还拖延的整个工程的工期。

2 给排水管道安装施工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

2.1 设计阶段对工程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工程的设计阶段是任何工程的开始阶段,也是任何工程的基础所在。做好设计投标工作。设计招标工作如果由设计水平高、设计方案合理、工程流程合理的单位进行设计,能够做出造价低廉的工程设计,通过优良的招标设计能够在招标过程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并取得建设资格。一样的工程项目,可以做出很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设计方案的造价也会不同,造成这些原因的主要因素是工程的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质决定的,在相同的工程中,造价低,设计合理是成功中标必胜法宝。为了有效的完善工程设计方案,施工方可以对设计工作人员采取奖励的措施,将工程的造价费用按照一定的比例当做设计人员的设计费用,最大限度的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工作人员由被动共工作变为主动工作,在设计过程中更加能够认真调研工程的设计预算,最大限度的运用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减少工程成本,即为工程节约了成本,也为自己增加了收入。

2.2 施工阶段对工程成本的控制

在给排水管道安装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该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进行施工。给排水管道安装工程的顺利竣工是要靠工程施工中各个环节共同完成的,各部门之间要相互配合,共同协作,避免出现工程预算在施工的各个环节出现脱节的现象,导致工程无法顺利完工。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督体系,设立专门部门和人员,对工程的每一个环节的支出费用进行监管,对出现的偏差及时予以纠正,严格控制工程的各项开支,控制工程成本。每一个工程的计划和控制都是有人来完成的,作为工程项目实施的主体,要认真负责的核算工程的财务各方面的信息数据,所以,应该强化对工程项目财务部工作人员的管理。项目施工的最终目标是盈利,产生利润,所以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对工程的所有数据进行整理、收集和加工。如果施工单位护士经济措施,不但会对工程的进度产生影响,还可能影响工程的质量。在管道安装过程中,要确保管道质量和价格与工程预算相吻合,每天的各项工程支出都有据可依,各项开支符合要求标准,坚决不造成浪费现象。

3 总结

市政给排水管道安装工程关系重大,施工单位在进行工程立项、预算和施工过程中,要认真对待,不能出现丝毫马虎大意,预算出准确的施工成本,有助于施工过程中的顺利进行,是施工单位利润的有效保障。同时,施工单位要要求每个员工都要树立节约成本的意识,将这个理念贯穿到整个工程当中,使施工人员自觉的降低施工成本,避免浪费现象。保证施工成本控制必须以工程质量符合要求为前提,虽然控制施工成本相当重要,但工程管理人员要始终谨记质量才是任何工程的首要因素,只有质量达到要求标准,工程才能够顺利竣工。最大化的利润虽然是任何施工打算那位都最求的目标,但是最求利润不是没有原则的,它是在一个规则下合理的节约成本才是可以有效的控制成本的支出。一些贪图小便宜的施工单位,切莫为了节约工程成本,以次充好,偷工减料,当施工验收不合格,将会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参考文献:

[1]孔祥昌.市政给排水管道施工质量控制[J].科技创业家,2012(03).

[2]陈丽韶.市政给排水管道施工管理与质量控制措施[J].工程管理,2010(06).

控制成本的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施工成本是指建筑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全部生产费用的总和。施工成本是项目总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企业能否为社会提供质量高、工期短、造价低的建筑产品、以及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和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关键。为此,怎样来控制建筑工程施工成本,从而取得好的利润,一直是建筑企业关注的焦点。笔者结合多年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的控制经验,浅谈一点认识和体会。

1 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的组成与预测

1.1 项目施工成本的组成

1)直接费:指工程实施所需的工、料费(水泥、钢材、木材、砂石料、砖、白灰、沥青等)以及人工费和机械的台班费等。2)管理费:指服务于该工程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如施工管理人员的工资、工程所需的办公费、招投标费、其他管理人员的工资等。3)进出场费:指施工人员、机械设备及有关辅助材料的进出场费。4)临建费:施工人员、控制人员以及重要的机械设备所需要的临时房屋建筑费用,或者租赁民房的费用等。5)业务费:指工程施工现场所发生的其他费用,即现场招待费,当地社会治安维护调解费以及其他的协调费等。

1.2 项目成本预测

1)直接费和管理费的预测:依据施工蓝图提取材料清单,认真分析各人工费单价、当地市场劳务及工、料费行情,核定费用的支出。2)临时设施费及进出场费的预测:根据工期、人员、设备的多少来确定临时设施的规模和标准,并按以往施工中包干控制的历史数据来确定目标值。3)辅助工程量的测算:辅助工程量是指工程量清单或设计图纸中没有给予,施工中必不可少的费用,根据建筑工程实际情况作出测算。4)成本失控风险预测:主要是对业主单位的信用、资金的组织协调能力及所在地的交通、能源、电力、气候等的预测。

2 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的控制措施

2.1 施工人员的组织及人工成本的控制

1)施工人员的组织。a.对参加施工人员要进行岗前培训。b.对所有施工人员要根据工程性质和施工人员的技术进行分类,便于控制。c.对申报技术工人的人员要进行技术考核,对不合格的要进行培训,坚决杜绝不合格的技术工人上岗作业。d.要制定好工程施工的规章制度,并印发给每位施工人员。施工中要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了解施工人员对制度的理解和执行情况。

2)人工费的控制。a.根据劳动定额计算出定额用工量,并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及零星用工按一定比例一起包给领工员或班组,进行包干控制;b.要提高生产工人的技术水平和班组的组织管理水平,合理进行劳动组织,减少和避免无效劳动,提高劳动效率,精减人员;c.对于技术含量较低的单位工程,可分包给分包商,采取包干控制,降低工费。

2.2 材料成本的控制

1)材料专人负责制。根据工程规模,材料的数量和规格,施工场地的大小等来安排专人对工程材料进行控制。控制内容为材料的名称、数量和规格,材料的进出场时间及经手人,材料库存的定期检查和报表,材料的定期安全检查等。2)材料的采购规划制。材料的购买人要严格按照工程的施工组织进行,既不要大量地存放材料,同时又要确保工程的正常施工。3)材料用量和材料价格控制。首先,材料用量的控制包括:a.坚持按定额确定的材料消费量,实行限额领料制度;b.改进施工技术,推广使用降低材料消耗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c.在对工程进行功能分析、对材料进行性能分析的基础上,力求用价格低的材料代替价格高的材料;d.认真计量验收,并坚持余料回收,降低材料消耗水平;e.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搬运,降低堆放、仓储损耗。其次,材料价格控制包括:a.买价控制:通过市场行情的调查研究,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货比三家,择优购料;b.运费控制:合理组织运输,就近购料,选用最经济的运输方法,以降低运输成本;c.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减少资金占用,合理确定进货批量和批次,尽可能降低材料储备。4)材料质量控制。工程质量是施工企业的生命线,要确保工程质量,先从原材料抓起。控制原材料质量应注意以下几点:a.要对所购材料的生产厂家进行实地考察,并让其出示有关的产品合格证、化验单等;b.重要材料(如钢材、水泥等),施工单位要进行重点试验,对不合格的产品,坚决拒绝使用;c.在材料的装运卸过程中,要有专人监督和检查,确保材料优质到达施工现场。

2.3 设备成本的控制

1)设备进场控制:对工程所需要的设备在进场前要有专人进行全面的检修、维护和试运行,发现问题要及时地、彻底地进行维修。

2)设备运行控制:a.设备要安排专人负责控制。b.合理的设备运行控制制度,是提高设备运行效率的充分保证。

2.4 质量及合同控制

1)加强质量控制并控制返工率。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把工程质量关,始终贯彻/至精、至诚、更优、更新0的质量方针,各级质量自检人员定点、定岗、定责,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自检和控制工作,采取防范措施,消除质量通病,做到工程一次成型,一次合格,杜绝返工现象的发生,避免造成因不必要的人、财、物等大量的投入而加大工程成本。2)加强合同控制。合同控制是施工企业控制的重要内容,也是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项目施工合同控制的时间范围应从合同谈判开始,至保修日结束止,尤其要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合同控制,密切注意施工方履行合同的进展效果,以防止被对方索赔。

2.5 其他成本的控制

其他成本的控制包括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管理费用、进出场费、水电费、生产工具使用费、试验费、施工补助费、临时设施费、其他费用等。制定好管理人员的最优组合方案及办公费用的合理化支出,进出场费用的控制主要是选择好最优进出场路线。临建费的控制也是要在保证耐用的条件下选择最经济的临建材料,对可回收的临建材料要优先采用。用微机建立其他直接成本流水台账,随时发生随时录入。

3 结语

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是企业成本控制的基础和重点,是工程施工项目控制的核心。加强控制,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是建筑施工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惟一出路。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发展壮大,控制水平才能得到提高,企业才有良好的凝聚力。所以,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的控制,努力挖掘降低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的潜力,是提高施工企业效益和赢得长足发展空间的最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刘 文.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7):16-17.

[2] 汪小康,程 佳.施工项目管理和项目成本控制[J].中华建筑,2006(12):30.

[3] 李晓琴,袁 立,徐长文.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J].陕西煤炭,2005(3):79-80.

[4] 马谷娇.施工成本控制的措施和方法[J].科技信息,2006(3):83-84.

[5] 黄柳华.建筑项目施工成本控制措施[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0(2):104-105.

[6] 邱国林,林 军.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1):39-40.

控制成本的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房地产;建安成本;控制要点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479-01

房地产作为一种稀缺性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举足轻重,可以说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但是行业间的激烈竞争使房地产企业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如何降低项目成本成为重要课题,而建安成本在整个项目成本中比重最大、影响最深,因此有效的控制建安成本成为房地产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大法宝。

一、房地产企业建安成本概述

建安成本全称建筑安装工程成本,是指项目在施工过程中耗费的各种生产费用,主要由直接费、间接费、利润和税金组成。其中直接费用占主体,有原材料、零件、构配件等材料费用,基本薪资、补贴、福利费等人工费,修理费、燃料费、养路费等机械设备使用费。显而易见,建安成本是影响商品房价格的最主要的敏感因素,这正是房地产企业格外关注建安成本的根本原因,因此,在适应市场需求的情况下有效的降低建安成本与房地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二、加强房地产企业建安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1.提高房地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地价对房地产开发总成本的影响虽然不容忽视,但是它取决于同等条件下出价最高的开发商,不是每个开发商所能控制的,而建安成本是开发总成本中唯一的变动成本,贯穿于整个施工周期,在房地产开发总成本中占得比例最大,影响也最深远,因此,房地产企业通过控制建安成本,可以减少资金投入,不但在房价市场稳定时增加经济效益,还可以通过适当的降价,吸引更多的买房者,稳固和提升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因市场突变引起的风险。

2.促使房地产行业发展回归理性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飞速发展,房价攀升,使得房地产市场处于高度亢奋状态,尤其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不仅造成普通百姓买房难,甚至影响社会稳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房地产企业会采取控制建安成本的措施减少成本投入以获取稳定收益,如果这项措施得以普遍落实,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房价会逐步回落并趋于平稳发展,从而化解房地产泡沫,带动整个行业回归理性、回归民生,健康发展。

三、房地产企业建安成本的控制要点及策略

1.规划设计阶段

规划设计是项目的初始阶段,对于整个项目能否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一旦该阶段的工作不到位,即使后期阶段通过及时改进和完善也是无法弥补的,越是首要阶段风险作用越大,因此必须要做好规划设计阶段的建安成本控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①投资决策阶段

首先是对开发目标进行初步的可行性研究,确认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之后制定详细的研究报告,此时应该考虑项目提出的背景、概况、市场环境、选址、技术需求、人员配置、建筑物的环保与节能、投资方案、营销方案、财务评价等,还要针对当下相关规定、市场价格、税收政策等,评估项目风险、偿债能力、盈利状况等,得出详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为项目决策和设计提供资料和依据。

②设计阶段

首先是兼顾技术和经济的合理性,注重建筑物的节能环保功能,推行限额设计,要求设计单位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地下管线、障碍物、安全防护、临时占地等情况,合理分配投资限额,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将工程造价控制在投资限额内,若发现某项费用超过投资限额,应及时向上级反映并有效的解决问题。然后是设计施工图纸时应保持质量标准和造价标准的协调统一,加强图纸审核工作,并及时对设计后的钢筋及混凝土进行测算,若超出目标成本,应通过优化设计重新调整设计方案,尽量减少重大变更,降低设计造价。

2.施工阶段

①按规定严格进行招标工作

招标时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审查投标单位的资格和投标文件的质量,通过全面的比较择其优者,被选中的低价投标文件必须科学、合理并具有可行性。为减少招标者和中标者之间的扯皮现象,保证工程顺利竣工,双方应及时签订全面、细致、严谨的合同。

②加强合同管理工作

首先是合同谈判阶段,合同双方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保证合同的全面、周密和严谨,乙方要尽量争取最自己有力的条款,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补充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或协议;其次是保管好包括合同、补充合同或协议、会议记录、相关清单等合同文件,便于分析动态成本,并有针对性的控制造价;最后是做好索赔工作,企业在施工过程中不能避免意外情况的出现,合同文件又不能保证万无一失,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建设单位只能借助反索赔保障自身利益,因此建设单位必须全面、细致的了解合同内容和实施情况,一旦承包商完成不了合同规定的内容,建设单位就可以及时向其提出索赔。

③合理设置施工流程

在安排施工顺序时,应充分考虑附属设备和配套设施以及大、小市政工程情况,确定它们能否与住宅工程同步进行,尽量避免因临时提供水、电、热而产生额外费用,还应尽量避免二次施工,以此控制施工成本。此外建设小区道路的时候,应提前分类铺设所需管道,以免完成道路铺设后再重新开挖铺设管道,使工期延长,施工方还可能因此向开发企业索赔,增加开发商的成本投入。如果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情况不在合同范围内,需要对局部工作内容进行变更,应处理好工程需求和经济合理、投资节约间的关系,并及时完成洽商手续,但是必须在施工前进行洽商,避免因出现减项、漏项及变更记录等情况而引发双方矛盾。

④严格控制材料的价格和质量

房地产工程耗材量一般较大,如钢筋工程就占整个建筑成本的四分之一,而且材料的市场价格不稳定,一旦价格过高,就会导致建安成本大幅增加,因此必须密切关注市场材料的价格,并分析价格变动趋势,尤其是重大工程,选购材料时为保证价格合理,施工企业应与业主、监理单位同时参与采购,但要明确施工企业是责任方,再者应该在合同规定下,根据材料的质量和采购数量确定合理的价格,从而实现有效的控制建安成本。

⑤加强施工期间的审计工作

房地产企业应安排专业的高素质审计人员或者监理单位参与施工现场的监督,清除、及时了解施工内容、进度以及设计变更等,避免施工人员信口开河增加工程造价,同时采用科学的方法着重计算钢筋的工程量,严格控制造价,此外管理人员应及时收集、保存施工图纸、签证、报价、技术核定单等资料交予审计人员,进一步实现控制造价的目的,也便于日后的竣工审计工作。

3.竣工阶段

竣工阶段的建安成本控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工程结算,此时需要严格审查施工情况和施工图纸是否吻合,并具有相应的竣工验收单,对于变更的设计要有相应的图纸、单据和相关人员的签字、盖章,认真处理洽商签证和预算增减账目,重点审核材料价格和竣工调价,最后严格按照合同规定的结算方法和标准进行工程结算。二是结算审查工作,要严格执行审查制度和尾款会签制度,避免结算账目出现重项、漏项,确保结算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房地产企业必须适应市场发展的脚步,从自身条件出发,不断创新控制建安成本的措施,才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得以稳定生存和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学扣.论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控制的主要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8)

控制成本的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居住区;园林景观;方案设计阶段;成本控制

1园林景观在方案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概述

1.1设计阶段成本控制的特点

(1)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是一种进行降低成本的事前成本控制活动。传统的成本管理只是纯属的事后的成本核算和分析。而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实际上是一种事前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降低成本的可能性。

(2)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是一种具有较强技术性的活动。在居住区项目工程中,选择何种工艺,选用哪种材料都会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成本,这些问题都有涉及到技术问题。

1.2 设计阶段成本控制的原则分析

1.2.1 以价值为中心

在居住区项目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客户的需求,选择客户任何的价值与支付代价差值最大的方案;其次要结合功能和成本,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

1.2.2 方案优化

在各阶段设计中都应该积极开展方案优化工作,对不同设计方案进行效果、施工难易程度、经济性等多方位的对比,同时还要考虑后续的物业管理成本、运营成本,从中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要兼顾远期利益和近期利益。设计标准一定要与项目市场定位相适应。

2 居住区园林景观在方案设计阶段进行成本控制的方法分析

2.1 限额设计分析

限额设计就是要按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限额设计是房地产项目投资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项关键措施。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与经济管理人员密切配合,做到技术与经济的统一。

2.2 全寿命周期分析

房地产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包括项目选址与前期策划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业主入住使用阶段。全寿命周期是一个动态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它能够随机地对房地产项目从项目启动阶段到维护阶段的性能进行评估。

2.3 价值工程分析

2.3.1 价值工程的定义

价值工程是指以产品或作业的功能分析为核心,以提高产品或作业的价值为目的,以开发集体智力资源为基础,以科学分析方法为工具,力求以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实现产品或作业使用所要求的必要功能的一项有组织的创造性活动,有些人也称其为功能成本分析。

2.3.2价值工程的特点

(1)以使用者的功能为出发点。价值工程的核心是功能分析,其出发点是满足使用者的功能需要。在价值工程活动中不仅要分析产品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分析产品的功能,通过功能分析,千方百计实现必要功能,剔除过剩的多余功能,求得必要功能与成本的最佳匹配。

(2)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功能分析,并系统研究功能与成本之间的关系。价值工程要从降低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的角度来提高研究对象的价值。全寿命周期的成本包括项目建设成本和使用成本,价值工程研究要重视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而不是仅考虑建设成本。价值工程的目的是以研究对象的最低寿命周期成本,来实现使用者所需的功能。

3 价值工程在居住区景观成本控制中的应用方法分析

3.1 成本降低的同时功能提高

3.1.1 优化绿化种植

绿化是居住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居住区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严格选用植物的品种与规格,灵活运用各种艺术构图技巧,创造出一个舒适、自然的居住环境。在绿化种植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多用本土的植物资源,选用乡土树种,适地种树。现在很多单位为了宣传造势,求新求异,引进过多边缘树种,比如现在流行的加拿利海枣、华盛顿棕榈等,这些南方植物价格昂贵,无论是建造成本还是后期养护成本都非常高,由于气候和土壤的不适,后期的生长也不好,这样也影响了景观效果。

(2)在分析苗木习性的基础上,提高苗木的存活率。植物移植的存活率和长势是园林绿化施工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选择最佳季节种植可以避免高温或严寒对树木的危害,符合植物生长生存规律,也可以降低成本。

3.1.2 重视空间营造和地形处理

设计景观空间,不一定需要硬质景观,硬质景观价格昂贵而且时间久了会出现破旧、损坏,还会影响景观效果。注重竖向设计,以地形代替景观构筑物,同样能够起到相似的功能,还可以节约成本。在空间设计上尽可能少的改变地形,在景观设计中严格控制土方量,在重点地段和景观面积较大的区域进行地势上的高差处理,并在栽植上迎合地形。

3.2 成本不变时功能提高

有价值的产品创新来源于对客户需求的深刻理解,产品设计的过程是市场的持续关注和解读的过程,设计师要把客户的需求转变为产品设计,提高居住区业主对景观使用功能的满意度。

4 实际案例应用分析

4.1 工程概况

五源河公寓二期景观绿化工程海南省海口市长流起步区西南侧,临近五源河,正北方向是海南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河西海岸海滩。五源河二期规划用地地势平坦,小区总占地面积约146253.18m2,绿化率约45%。

4.2 种植设计

植物设计以本地乡土树种为主,适地种树。在重要地点及路段,通过对树池的处理,适当点植大树,形成点景。会所泳池以及庭院部分,采用庭荫树种。老人活动广场和休闲树阵广场主要以高大棕榈植物为主,儿童活动区种植些开花以及色彩鲜明的植物,场地根据需要种植庭荫树种,点景部分,种植骨干树种,外部绿荫带,可以分层种植。

本方案设计的植物配置和造景本着以下原则:

4.2.1 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选择植物上,选择本地乡土树种,耐旱的植物。选择适宜生长、长势良好的植物,小区常用的热带景观树种。

4.2.2 背景、主景、配景综合原则组合种植植物

充分展示植物的自然美,开花按植物花期配合,并设计和营造合适的植物背景,分为以下几类。

A遮荫树种:椰子树、樟树、盆架子、重阳木、榄仁树、大王椰等。

B开花乔木:黄槐、紫荆、木棉、火焰木、凤凰木、鸡蛋花等。

C景观树种:银海枣、大叶紫薇、红花洋紫荆等。

D常绿灌木:米兰、白兰、苏铁、福建茶、黄馨梅、鸭脚木、夹竹桃等。

E花色、叶色灌木:翅荚决明、三角梅、龙船花、黄蝉、朱蕉、变叶木、红桑、洋金凤、红花继木等。

F花色地被:大叶红草、百日红、长春花、千日红、紫背万年青等。

(1) 本着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在植物种类上有乔木、灌木、草本、藤类、常绿叶等。在色彩上,花的颜色、叶的颜色、茎的颜色呈现多样性。在植物空间层次上使乔木、灌木、草本、花卉等植物层次丰富多姿。

5 结语

居住区景观的建设不是选用顶级的建材、最好的配套设施、最时尚的设计风格,而是能否给业主们提供一个功能齐全又经济实惠的居住环境。在居住区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要充分利用价值工程,做好居住区景观成本控制,从整个寿命周期出发,理性分析景观功能和成本的关系,通盘考虑,合理设计,才能创造出既美观又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谭玉梅.浅谈设计阶段对项目成本的控制方法[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4(9).

控制成本的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成本效益分析;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循环

一、不同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环节中的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原则是经济学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表现为理性经济人总是以较小的成本去获得更大的收益,该原则也同样适用于企业的内部控制。与大型公司相比,中小企业具有以下特点:业务单一、个体规模小;缺乏成熟运作机制,过分依靠企业主临时决策;资本结构简单,弱化分权;组织结构简单,不相容职责分离有限。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实施和监控,都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成本,因无规模效应,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成本效益相对较差,因此有必要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特殊性进行探讨。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循环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是一个长期的、多环节的循环过程(如图1)。

1.事前评估

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应以综合了解目标企业内、外部环境,对目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为起点。而在这一环节中,对于目标企业现时内部控制制度的成本效益分析构成了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重要指标。

2.风险控制

根据风险导向的基本原理,为了节约时间成本,对于内部控制的评价在实际中常常采用风险评估的方法。综合考虑目标企业几大经营循环中的风险和重要性,针对风险大、性质重要的环节重点防范,在最终的内部控制体系设计方案中加强这些环节的内部控制建设。

3.可行性分析

对成形的内部控制体系方案进行综合考量,突出可行性分析和测试。在可行性分析过程中,效益成本比率仍是重要的财务指标。

4.方案实施

内部控制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仍需进行事中控制。不断对比内部控制实施情况与设计方案之间的差异并实时纠正或激励。这是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核心环节,也是决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键环节。

5.事后评估

在这一环节当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在下一设计方案中得以解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环节的事后评估正是下一环节构建的事前评估,从而实现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循环。

(二)成本效益分析在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各环节中的应用

1.事前评估环节中的成本效益标准

对企业现时内部控制水平的评价不仅是新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起点,更是内、外部审计中的重要环节。企业应当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以及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围绕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要素,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在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全面评价的过程中,成本效益比率是横贯这五方面的重要标准。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一项经济活动需要考虑投入产出比率。成本效益比率在这里代表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只有同时实现经营的效果和效率,才能构成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2.可行性分析环节中的成本效益分析

企业一切的经济决策必须符合企业内外部环境的特殊性要求。管理层制定的决策在实施之前必须经历可行性分析的阶段。虽然内部控制框架提供了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但内部控制设计方案在实施之前,还应使用成本效益方法对内控体系的建立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评价该方案的效果在实施过程中是否能够实现。

企业应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预测内控体系建立所需的人力资源成本、材料成本和其他相关成本,同时还要预测直接控制效益、间接控制效益的大致范围,评价建立该项目的综合效果。此外还应将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无法预测的风险所造成的损失纳入考虑。同时方案实施效率、成本率的评价也应参考行业平均水平。

3.方案实施环节中的成本效益考核

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后的绩效体现在是否达到设计目标、风险控制效果和控制效益等方面。实施环节是内部控制制度构建循环的核心。只有通过事中控制才能保证内部控制方案的落实效果。进行事中控制,不仅可以评价管理层决策的正确性,对内部控制体系职能的发挥作出全面准确、客观公正的评价,更可以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修补性措施,指出提高效率的途径,从而有效促进内控体系的完善。

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中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探讨

(一)内部控制成本

内部控制成本是指内部控制措施的建立和实施需要付出的成本,如设置岗位、配备人员、购置资产等。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必须对内部控制成本的确认方法加以讨论。

内部控制成本包括直接控制成本和间接控制成本。

1.直接成本

(1)人工成本。为有效执行控制活动,需要在重要的部门、关键环节、重要的岗位配备人员进行控制。同时要满足不相容职务分离的要求,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在此过程中发生的人员工资、福利费和保险费均属于内部控制的人工费用。为改善公司治理的内部环境,企业需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其中,内部审计人员费用属于人工成本的范畴。此外,企业应加强文化建设,加大力量培育职工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内部控制理念、法制观念以及职业素养,职工培训费用必然增加。企业为加强内部监督,会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成员和独立董事相对较高的薪金都应属于人工费用的范畴。

由于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而增加的岗位部门大多非生产一线岗位,假设由此增加的工资福利费用计入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应从公司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中剥离出工资明细和社会保险费明细计入人工成本。

(2)材料及折旧费成本。为建立完善有效的信息沟通系统,企业需购置或更新升级IT设备,包括计算机等硬件电子产品和ERP等管理软件,其购买、折旧和维修保护都应确认为内部控制的成本。为完善公司治理环境而特别设置部门和岗位,意味着公司此后办公费用的增加;审计委员会成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时也会产生会议期间场地的租赁费、食宿费以及资料的准备、调查费用等;为了完善某些内部监督环节,企业会引进特殊管理设备替代传统的人工监督,以防治舞弊、差错等状况发生,例如引入职工考勤机来辅助工资管理系统,这部分折旧费用也应计入内部控制成本。

企业应查阅内部控制体系建立期间购置的一切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明细,将应用于内部控制项目的折旧和摊销费摘出作为折旧费用成本。有前期购入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本期折旧和摊销方法发生改变,究其原因是由于同时应用于内部控制环节,使得使用率增加而造成,则也应计入折旧、摊销费用成本。对于本期购入的同时应用于生产经营和内部控制的设备也应参考这个原则进行处理。

(3)其他费用。企业扩展外部审计的范围或加强外部审计强度导致审计费用上升;企业为了应对和控制经营风险,需要购买保险来进行风险分担,这部分费用也应计入内部控制成本。由于内、外部审计,支付保险费等业务发生频率低,费用金额有明显特点,因此可以很容易从管理费用中分离出管理咨询费用、社会保险费用和审计费用等明细,计入内部控制成本。

此外,对于本期办公费用、业务招待费、差旅费等不容易拆分的费用,可以利用公司的报销限额规则,大致估计由内部控制产生的部分。当这部分费用比例不大时,可以将其与以前年份的发生费用进行比较,大幅增加的部分作为由于内部控制体系构建而产生的部分。

2.间接成本

完善内部控制长期来看提高了经营效率,但在体系构建初期,企业需要进行详细记录和测试,大量的人力物力耗费会导致暂时的经营活动效率下降,企业办事效率的下降可能贻误商机,形成一定的机会成本。由于这部分成本难以估计,一般在进行分析时忽略不计。

(二)内部控制效益

设计得当的内部控制制度在运行成熟之后会大幅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管理决策效率因此提升,信息传递更加有效,人员精简成本下降,失误舞弊频率下降。公司内部控制水平提升会引发投资市场正面积极的反应,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是企业未来盈利水平高的信号。这会引导资本市场上的优质资源流向该上市公司,扩展了企业未来发展的潜力。

内部控制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

1.直接效益

直接效益是指所构建的内部控制体系一方面能够提高生产经营效率,从而造成经营收入增加,体现在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的上升;另一方面能够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与舞弊现象,从而导致损失和费用减少,体现在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的下降,以及营业外支出的减少上面。

2.间接效益

间接效益是指内部控制体系实施和运行后,使整个公司治理水平得到提升,从而使得企业社会形象提升,带来乐观的经营、投资和筹资业务发展前景。从中可以预见实施内部控制体系带来的预期收益,但由于难以量化评估,所以忽略不计。

(三)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成本效益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成本效益分析步骤如下:

1.明确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前后期间,以保证前后参照组的数据界定准确。

2.排除实施内部控制之前期间的特殊内、外部环境因素造成的影响,由名义单位成本效益确认实际单位成本效益,作为重要的参照值。

3.确认内部控制成本,作为可行性分析的参考指标。

4.排除实施内部控制之后期间的非内部控制影响,由名义单位成本效益确认实际单位成本效益,作为重要的参照值。

5.比较实施前后效益成本率,判断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

6.比较企业支付能力与内部控制成本,判断内部控制体系的可行性。

下面阐述具体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内部控制的效率是一个内部控制体系评价参数。实际是评价目标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前后的经营单位成本效率。只有当实施内部控制之后的单位成本效率大于实施之前的数值,或者有充足理由判断预期效益能够使得后续期间的效益成本率大于参照的效益成本率时,才能说明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有效。

根据实施内部控制之前期间的财务数据,假设经营效益为y1,用营业收入估计;经营成本为t1,用营业成本与期间费用的加总估计;计算出来的单位成本效益y1/t1为名义效益成本率。为使参照数更加准确,应将此期间发生的非内部控制因素对成本效益的影响排除,得到新的y2、t2,计算更有参考价值的实际单位成本效益y2 / t2。

同样原理,根据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后续期间的财务数据,得到实施内部控制后的实际单位成本效益y4 / t4。

比较上述得到的几个重要参数:

当y4 / t4≥y2 / t2时,说明内部控制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经营能力;反之,则说明内部控制方案暂时没有起到充分作用。

内部控制的成本(工资、折旧费等)大都平均分布在生产经营各个期间,但参考经验数据,由于时间效益的影响,内部控制成本在连续几年内一般略显递减趋势;相反,由于企业经营效果具有惯性,内部控制实施效益的上升往往迟滞于成本的变动,且同样受到时间效应的影响,将在后续期间呈现加速上升的趋势(图2)。

因此即使不满足y4 / t4≥y2 / t2,即现时内部控制无效,如果有增量Δt=t4-t2、Δy= y4-y2,且Δy/Δt≥0,则说明长期来看,内部控制效益有可能超过内部控制成本,即该内部控制方案有可能产生未来效益,是值得实施的。

三、基于成本效益原则提出构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议

在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可行性分析环节中成本效益分析目的是双重的:一方面计算出内部控制实施后,预测的效益成本率,作为方案实施后可以参照的“成本效益预算”;另一方面剥离并预测由于内部控制实施带来的成本增项C,以评价方案的可操作性。

预测方案实施后的效益成本率与上述步骤4并无不同,不再赘述。而评价方案的可操作性则需要利用上文中探讨的确认内部控制成本的方法,确认内部控制成本:

C=α×管理费用+β×销售费用(C包含于Δt)

根据上文所述,内部控制直接成本包括人员工资、保险,折旧、摊销费用,业务招待费,差旅费,办公费,管理咨询费,保险费用等等。一般来说,这些费用主要体现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两个科目下的明细当中。此处用α和β代表逐项从两个科目中摘出成本项目,并分别求和得到常数因数。另外,实施内部控制后续期间的成本增量Δt中,一般包括由于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带来的直接成本C,以及后续期间经营活动所需的成本增量。因此,二者的关系是C包含于Δt。

如前所述,内部控制效益是一个未来概念,而成本却是自方案实施起以基本平均、略有下降的趋势发生在后续每个期间。中小企业资本力量相对薄弱,要实施内部控制方案必须确保自身有足够的支付能力支持到效益显现的阶段。因此在实施方案之前,对自身的支付能力加以评估,并与内部控制成本C相比较,以确保方案的可行性是十分必要的。

像上文所阐述的那样,如果说可行性分析环节得到的预期单位成本效益是一个“预算指标”,那么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则应该考察后续的落实效果是否达到了“预算”的要求。实际的单位成本效益与预测的单位成本效益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之所以存在可比性是因为其计算原理完全一致;唯一的区别是前者计算依据来源于实际统计,后者来源于经验预测。

成本效益考核环节的做法与上述一般步骤中的步骤4相同,计算出实际效益成本率与预期加以比较。当出现的偏差超过可容忍的范围时必须及时排查原因,以便及时实施修补性措施,完善方案。

由于成本和效益两大要素中,效益受外界环境和机遇的影响较大,不易于控制,更多的时候,为细化偏差产生的原因,会再次利用内部控制直接成本C来作为追究责任、排查原因的工具。结合上文阐述的成本预算控制方法,下面将结合案例数据,具体分析几种成本超标的应对措施。

现有某小型服务业企业内部控制成本预算控制表(表1),包含企业内部控制年预算明细,以及内部控制方案实施后连续三年成本数据统计。

1.人工成本超支:人工成本的预算应为企业为实现不相容岗位分离、加强管理监督而设置岗位的工资以及职工培训费用。由此可见,人工费用超支大都是由于企业实际聘用人员签订的工资标准大于预算,或本期职工培训费用超标。无论属于哪种情况,实际发生的人工成本将在后续期间较为固定,而这部分成本超支都会在以后期间保持在稳定的状态,不会大幅度增减。从性质上来讲,这部分成本创造的价值将会在未来收益之中有效体现,不属于应该削减的范畴。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调整下一轮事前评估的这部分成本预算,将人工成本确定在更符合实际水平的标准上。

2.折旧费用、摊销费用超支:折旧费用和摊销费用的预算是根据企业加强内部控制需购入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的。一般来说,这些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项目应在期初购置,与预算时点时间上的差异不大,不应有公允价值大规模波动的状况。因此一般来说,这部分成本超支发生的频率和金额都较少。由于预算和实际采用的折旧和摊销方法是一致的,无论采用何种方法,二者的差异始终保持固定常数。当此常数落在正常差异范围内时,应将下期预算金额调整为本期实际金额,提高下期预算准确性。当此常数数值较大,并且超出正常范围时,应追溯参与该资产采购的采购、审批、记录和验收人员,审查购置资产的价格是否公允,是否有舞弊、差错现象发生。有必要时,要对入账价值明显不合理的资产重新估计折旧、摊销方法,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3.业务招待费用超支:业务招待费一直以来都是企业重点控制的费用类项目。对于业务招待费的预算从对象上应细化到部门,甚至个人;从时间上应细化到区分企业业务淡季月份、旺季月份标准。对于实际发生的业务招待费在记录时与预算采用同样口径,这样便于把责任落实到人。当业务招待费用发生超支时,需对责任人员就原因展开调查了解。除了对于可接受的原因,可以允许公司对招待费标准相关制度的弹性变更之外,大多数情况下,应严格控制这项费用的超支。

4.差旅费、汽油费超支:与业务招待费用的处理原则基本一致。针对不同岗位、部门、时间制定不同的标准。区别在于对差旅费控制要求相对宽松,超支可容忍范围更广。差旅费由于其性质使然,更应与单笔业务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考虑,不可用因死板预算标准而贻误商机。

5.办公费超支:办公费用相对琐碎,大多数中小企业对于办公费用的确认会简化适用收付实现制。因此常见状况是内部控制实施初期办公费用或有超支,后期则有大比例剩余。由于办公费用数量上不构成重要项目,对于办公费用的监管相对轻松,没有必要根据不同期间办公费用的波动,分多重标准确定各期费用预算。因此除个别异常状况发生外,办公费用的超支和剩余无需耗费太多精力追本溯源。对于下期办公费用的预算仍旧采用全年累计发生费用的月平均数作为标准即可。

6.管理咨询费用超支:管理咨询费用一般发生在内部控制实施前期。然而由于金额较大,且其效果惠及后续期间,会计处理上可能将它作为待摊费用,分摊在各个期间。经过这样处理的管理咨询费用每期预算应是等额的,且不存在预算和实际发生金额之间的差异。

7.审计费用超支:与管理咨询费用相似,外部审计费用发生频率也比较低。不同的是由于审计费用相对金额较小,通常的会计处理是在发生期间列入期间损益。对于此项费用一般没有必要加以严格的预算控制。如果必须进行,则应采用一个会计年度作为单位预算期间,并与本年实际发生额进行比较。即便发生超支,若非审计业务约定中存在舞弊现象,则其差异不应视为重大,没有必要追究,弹性处理即可。

8.保险费用超支:根据企业缴纳保险费用的期间长度确定单位预算期间长度。企业若按月、季度、年缴纳保险,则相应地应按月、季度、年制定预算。当未发生保险费用上升状况时,此项目成本不应产生预算与实际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关恋.中国在美上市公司遵从《SOX404条款》建立内部控制的成本及效益研究[J].理科爱好者,2010,1(7):153-154.

[2] 霍社军,孔荣.基于成本效益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J].财经界,2009(7):147-148.

[3] 朱萍.内部控制成本探析[J].会计之友,2010(28):48-49.

[4] 陈红玲.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成本――效益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9):49.

[5] 卢静.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中的成本效益分析[C].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论坛论文集,2008:97-100.

[6] 付君.成本效益原则在小企业内部控制中的运用[J].商场现代化,2007(9):35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