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思想研究

经济思想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思想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思想研究

经济思想研究范文第1篇

【摘要】春秋时,周室式微,五霸出现,以致讲求急功近利和富国强兵的霸道精神,推行霸道的方法与言论,就形成了法家。所以,管仲亦就成为法家的先驱。战国时代法家更斐然有成,商鞅农战政策的成功,是把法家带到新的里程。

【关键词】商鞅 管子 经济思想 比较研究

法家萌芽于春秋,兴盛于战国。战国的法家代表人物基本上可分为两大支派,即秦晋法家和齐法家,也可称之为西方法家和东方法家。商鞅是秦晋法家的代表人物;管仲虽是春秋中叶的人,但战国时代齐国的法家学派是在“管子之学”的特殊形式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他自然就成了战国时期东方法家的旗帜。

一、战国时期法家的两大支派及其代表人物

在战国时代的各主要学派中,法家是最受各诸侯国的统治者重视的学派。战国的法家代表人物虽多,基本上却可分为两大支派,即秦晋法家和齐法家。商鞅、李斯的事业完全在秦,所以对他们可以统称为秦晋法家或西方法家。

在秦晋法家之外,战国法家还有一个重要支派,即齐法家或东方法家。东方法家同秦晋法家在基本思想和政治主张方面是一致的,例如都重视富国强兵等。但是从经济思想方面看,东方法家比秦晋法家更丰富,在许多方面还更深刻。在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崭露头角以前,秦晋法家的旗帜是商鞅,而东方法家的旗帜则是管子。正如韩非所说:当时“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在战国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中,商鞅所制订的法家政策最完整,最典型,他所实行的改革收效最明显,他成为秦晋法家的旗帜是很自然的。和秦晋法家的这种情况相比,东方法家却几乎没有一个突出的代表人物。但是,在春秋时期,齐国却曾出过一个著名的政治家――管仲,战国时期的齐国,也利用了管仲治齐所奠定的基础。因此,他自然就成了战国时期东方法家的旗帜。

二、商鞅的经济思想

秦晋法家尤其是秦国的法家以商鞅为旗帜,于是,秦国法家的著作后来就被汇编为《商君书》。商鞅以及商鞅学派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此书中。

商鞅的经济思想的核心和最有特征性的内容是他的农战论。“农”指发展农业生产,“战”指对其他诸侯国进行兼并战争。商鞅主张以农战政策为基本国策,动员国家的力量进行农战,并对这种政策作了多方面的说明和论证,这些主张、说明和论证就构成了他的农战论。

商鞅重农并不专以发展农业生产为目的,而是要通过农业的发展,以加强他所追求的新兴封建国家的军事实力。然后以此力量为基础,以扫除实现统一的地主阶级政权的一切障碍。

现在将这些措施分为政治的和经济的两大类加以分析:

第一,鼓励农业的政治措施。

首先,直接以政治手段积极予以鼓励。一方面是以官爵劝农战,即“从壹孔而得官爵。是故不以农战,则无官爵”。这是以政治荣誉诱致人民从事农业。另一方面是以免除劳役方式奖劝耕织,即人“大小J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劳役是古代人民的沉重负担,免除劳役的措施对人们的诱惑力比政治荣誉还要大。

其次,直接以政治手段限制非农业活动。这分两个方面:一是“事末利(工商业)及怠(于农业)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从事工商业不仅不能免除劳役,还有沦为奴隶的危险。一是不能从博闻辩慧而取得官爵,以免人们贵学问而轻贱农业。

最后,减少行政官吏的侵扰,使农民能专心生产。这有三种办法:一是提高行政效率,当日的公事须当日办竣不得拖延,即所谓“无宿治”。二是统一各县行政管理方式,使奸官污吏不能任意变更法制,危害农业。三是规定运送公粮的一定办法,使官吏不能从中舞弊,荒废农事。

第二,奖励农业的经济措施。奖励农业的经济措施更是多种多样。主要分四个方面:增加农业人口;提高农产品价格;管制粮食贸易;实行有利于农业的租税政策。

首先,增加农业人口。其一是招徕国外农民到秦国从事耕种。其二是限制甚至干涉非农业人口的活动,其目的是使他们转业为农。另外,奖励农业的政治措施,基本上都是以增加农业人口的比重为目的的。

其次,提高粟价。关于这一措施,他告诉我们说:“ 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 ??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对高价具有能刺激生产和限制消费的作用,特别是租税在财政再分配中的作用,他已有很清楚的认识。

再次,管制粮食贸易。商鞅管制粮食贸易的办法也是很奇特的。禁止私商从事粮食买卖。同时,他也禁止农民间的粮食买卖,其目的是要使生产技术差和不勤勉的农民不依赖自己努力的耕作即不能得到食粮。如努力耕作则在自给外,其余粮还可以高价售给政府。故商鞅管制粮食贸易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农业生产。

三、管子的经济思想

管子是东方法家的旗帜,因而东方法家的著作也被汇集在《管子》一书中。由于现存的《管子》一书是在西汉末年由刘向编定的,而且管仲本人并不是法家,战国时代的法家人物要利用他的材料阐明法家的主张,很多地方就免不了附益、附会甚至纯然出以假托。因此,《管子》一书就具有驳杂不纯的特点。下文中,笔者只依据学界公认为战国时代作品同时又是经济思想比较集中的一些篇章如《牧民》、《权修》等,来考察一下战国时代东方法家经济思想的特点。

第一,经济的政治和伦理观。

在先秦诸子中,管子作者和荀况是比较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管子》一书将唯物观点贯彻到政治、伦理等各个方面,特别强调把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作为其政治、伦理观点的基础。在伦理方面,管子认为社会伦理标准是否有实践意义,要看它是否建立在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以为断。《管子》书中有一句经常被引用的名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理国家必须先从经济入手,必须使人民富足,土地开垦。对于人与地两者作为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这一点,管子是特别强调的,并在书中始终予以贯彻,直到第八十篇《轻重甲》中又重复了上述观点。在别的篇章中有类似见解者亦不少,如:“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富上而足下, 此圣王之至事也。”《管子》坚持“富民”政治,将国家的安危,政治之良窳,均归结到能否充实人民的物质经济生活这一点上。类此文句,在《管子》一 书中随处可见,足见其作者对这一观点的确信。当然在战国时代,所谓“民”,除广大的独立小私有者而外,也包括不少新兴的地主阶级在内,因这个阶级到此时基本上还属于被统治阶层。

第二,自利观点。

在《管子》一书中,“自利”被非常明确地肯定为人类的本性,其存在是客观的。《管子》中曾写到:“民之观也察矣,不可遁逃。??故我有善则立誉我,我有过则立毁我。当民之毁誉也,则莫归问于家矣。”

早期儒家虽也有“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之说,墨子也曾以人民的意志来表示“天志”,但他们最多只是说:人民之意愿反映了“天”的意志,因而是不可违抗的。在《管子》中,这个问题是从另一个角度考察的。在这里,一个统治者的行为的善恶,是直接通过人民来评价。作者甚至将人民的集体智慧提到所谓“圣人”的智慧水平,认为人民对是非之判断是非常正确的;人民的考察监督是不可逃避的。基于这种信念,《管子》作者要求将所谓“圣人”之“德”交到群众中去同人民的集体智慧相印证,要求统治者与人民合为一体。自利观念的发展正是符合这一要求。故除《管子》作者而外,战国后期的法家和儒家也大肆宣扬自利观点。由此可知,它不过是新兴剥削阶级的要求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然而,同样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产生不同的结论。所以,管子作斯密的描绘,者虽然在自利观念上作出了相似于亚当却未引伸出适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由竞争原则,倒是引伸出了一个适应于封建生产方式的经济的干涉政策。

四、商鞅和管子经济思想的异同

商鞅与管子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二者的思想理论和政策主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齐、秦两国在经济、文化条件和历史发展的具体进程上都有所不同,秦晋法家与东方法家之间在学说内容、思想渊源和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别。

在重农的同时,商鞅与管子都主张抑末。商鞍宣扬“利出一空”的理论,应用在经济领域,就集中表现为:用重税、重役、严刑以及其他手段禁限,打击工商业、削弱商人的经济力量,迫使人们都“归心于农”。与秦晋法家比起来,管子对工商业的态度是较为积极的,主张封建国家要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对工商业的发展给予一定的保护和鼓励。他把抑末的矛头指向奢侈品工商业,而不象商鞅那样对工商业充满着敌意。

商鞅与管子都认为自利是人的天性,认为正是这种天性驱使人们从事某种或某些活动以求利。但商鞅认为对这种情况不能听之任之,而必须由国家严加控制,把人们追求名利、追求富贵的要求纳入国家农战政策的轨道,才能实现富国强兵的要求; 管子则认为只有听任、顺应人们的这种要求,才最有利于富国强兵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韩非子・五蠹》。

[2]赵靖《中国经济思想史述要(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5页。

[3]《商君书・农战》。

[4]《史・商君列传》。

[5]《史记・商君列传》。

[6]《商君书・外内》。

[7]赵靖《中国经济思想史述要(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4页。

[8]《管子・牧民》。

[9]《管子・小问》。

[10]《管子・五辅》。

经济思想研究范文第2篇

[论文内容提要]陈亮作为南宋时期浙东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其经济思想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商业、农业、财富、土地、财政、税收等等方面,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进步思想。本文选取其农业思想进行分析,认为,陈亮经济思想的核心仍是农为邦本,他为农业发展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和建设性观点,不仅对南宋后浙东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今天“三农”问题解决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陈亮(1143-1194年)字同甫,世称龙川先生,是浙东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崛兴于永康,无所承接,然其为学,俱以读书经济为事,嗤嗤空疏、随人牙后谈性命者以为灰埃。”经济思想是陈亮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陈亮的经济思想较为丰富,包括商业、农业、财富、土地、财政、税收等等方面,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进步思想,其中,农业思想是其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陈亮受南宋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浙东地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核心重农思想、农本思想和富民强国思想进行了突破和创新,丰富、发展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

陈亮认为保护农民,稳定封建经济,关键在于发展农业。为此,他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包括土地政策、赋税政策在内的一系列保护农民利益,发展农业经济的措施,概括地看,可从两个方面加以认识:

以农为邦本思想为指导,提倡积极的赋税、土地等政策,保护农民,发展农业经济。陈亮认为,重农才能立国,富民才能强国。因此,他积极倡导发展农业经济,“裕民力而俾之安于耕”,对汉文帝的“不求富国而求富民,故为治之先,勤于耕农是劝,今年以开藉田先农,明年减半租勉农,又明年以除租税赐农,野不加辟有诏,亲率农耕有诏”的重农政策极其推崇。他把发展农业,保护农民,上升到国家稳定、长治久安的高度来看待。他指出,“古者农自耕其田,其力与相若,其食与其口数相称。上之人劝之有其诚,董之有其官,赈之有其政。国以农为本,民以农为重,教以农为先,堕农有罚。……天下无浮食之民。故民力常裕。”

发展农业,不仅在思想认识上要高度重视,还有赖于采取各种有针对性的措施。针对南宋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陈亮提出了实行积极的赋税政策,免除各种苛敛之政,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政策思路。自北宋中期以至南宋,政府财政日趋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政府官俸开支巨大,军费开支空前浩繁,再加上统治者的恣意挥霍,导致政府财政支出成倍增长。为弥补巨额的财政亏空,南宋政府便采取各种名目,横征暴敛,各种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以至达到“不可以偏举,亦不能遍知”的程度,甚至连传统的夏、秋二项正税,也巧立名目,增加了各种附加税,增加了剥削。最有力的举证就是南宋小朝廷疆域远不如北宋,但其赋税收入却超过北宋。如北宋赋税最多的熙丰年间,年赋税收入约6000余万贯,而南宋淳熙时年均赋税收入达到6570万贯。对此,陈亮强烈要求南宋王朝的统治者放弃现行的苛敛政策,效法古代圣君的做法,“用民,岁不过三日,什一而税。不立意罔民利,不喜察以导民争。上下有制,未作为察,兵不吾蠹。使之各力其力,以业其业,休戚相同,有无相通”。“裕用于上下交窘之时,布信于法禁之所不及”,则“民是用宁,礼义是用兴”。唯此,才能发展农业,保护农民,稳固国家。

在封建社会里,土地兼并问题是封建王朝不可回避的问题,农民和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土地问题。如何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提高土地经营的绩效,才是保护农民利益、发展农业经济和提高封建国家财政、赋税收入的关键。陈亮从南宋时期土地兼并的现实出发,着眼谋求国家富强的目的看待农业发展问题,有区别地看待和妥善处理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土地兼并问题。一方面,倡导保护小农经济,稳定农民生活,维护农民利益,这是封建国家维护统治的根本。陈亮生活的乾、淳时期正是南宋土地兼并最盛时期,许多官僚地主占据大批良田,形成“阡陌绳联,弥望千里”,相反广大农民无地可耕,沦落为佃农,生活困苦。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朝廷真正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广大农民仍然难免破产流亡,成为流民。这不仅对封建经济产生不利影响,而且还将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宁。因此,除积极推行轻徭薄赋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外,还应限制官僚地主的土地占有和制止不择手段、巧取豪夺的土地侵占。同时,作为事功学派代表的陈亮又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看到在封建社会里,无论是官僚地主的不择手段、巧取豪夺,还是有才能的人用合法手段的土地经营,其结果都将导致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苦。因此,陈亮立足现实,为稳定农民生活设计方案。他认为,导致农民生活困苦的直接原因是地主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来源的不确定性,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作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陈亮反对笼统的、不分具体情况的“抑制兼并”和“打击豪强”,主张要区别看待和妥善解决日趋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他认为,那些靠自身才能,以合法手段获得土地、诚实经营的地主土地,应给予保护和支持。他倡导保护富民,反对一切“折困天下之富巨室”的行为,反对封建朝廷恣意向豪强增加赋税的做法,“时朝廷令两浙、江东人户田一万亩者,籴米三千石,抑配度牒,关子之属。公(指章服)以为:事类科敛,无体民经国之意。”在他看来,因经营有方而致田产巨大的豪强不仅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而且也是引导人们走向富裕的榜样,起着榜样示范作用。

发展农业,要重视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研究,搞好农田水利建设。陈亮认为,发展农业,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是关键。陈亮指出,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管理的不善、信息的不了解,经常导致所建水利工程不能发挥出预期效果,有些农田水利建设甚至于既劳民伤财,也无避免灾害之利,政府对此要高度重视。他指出要科学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就必须加强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研究。为此,他希望年轻人去从事农业,潜心农田水利之法的研究,造福百姓,“使实利及民而惠足以政”。

发展农业,就要重视发展商业,强调“农商一事”,“农商相籍”,这是是陈亮农业思想最为突出和最闪光的地方。历代众多思想家大都主张“重农轻商”、“重农抑商”,认为重视农业生产,必须抑制工商业的发展,实现“利出一孔”,使农业生产成为人民经济收入的唯一来源,推行“驱民归农”措施,传统农本思想将农业经济发展作为一个孤立系统来看待,发展农业和繁荣工商业两者被对立起来,这种农本思想使整个社会经济严格地限制在自然经济的范围内,是封建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法宝,但并不能真正实现和达到国富民强的目标。对此,作为浙东事功学派核心人物、永康学派代表人的陈亮,对传统农本思想的狭隘性进行了批判,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开放的“赖商而行”的新农本思想。陈亮主张“农商一事”、“农桑相籍”。国家要以农为本,教化要以农为先,天下无浮食之民,则民力常裕,国家富强。但发展农业,并不是以抑制商业的发展来实现的。相反,农业只有与商业协调发展,才能“展布四体,通其有无,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行而乐其生”。他从当时商品经济日趋发达的实际状况出发,主张朝廷不应守旧,一昧死抱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不放,而要农商一事,农商互利,以此为目标调整改变政策,使农商相互为用,协调发展,所谓“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农商协调则为两利,相互损害,则为两病,“农与商不复相资以为用,求以自利,而不恤其相病”,则“郡县困匮,而其弊日又甚矣”。陈亮认为,农业和商业是构成社会经济体系的两大支柱,是联结其它经济要素的核心纽带,两者并无高低轻重之分。他强调:“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上下相恤,有无相通过,民病则求之官,国病则资诸民。”农商之间有行业分工,更有紧密联系,两者不仅是非对立、排斥的,相反是互利、促进的。农业的发展是商业繁荣的物质基础和必要前提,而商业的繁荣又能反过来成为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强大动力。重视农业发展,就必须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只有发展商业,才能畅通农产品物流贸易,促进农业和封建经济的发展。只有协调发展,社会才能走向全面繁荣,进而实现民富国强的目标。任何歧视、压制、打击商业发展的举措,不仅不利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它还将严重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由于农业受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其生产的好坏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而商业的发展,既可在丰年避免谷贱伤农局面,又可在灾年互通有无,帮助农民渡过难关。

陈亮虽然公开批判与否定了千百年来一直占统治地位的重本抑商观念,倡导重视商业,发展商品经济,但并没有走向贱农极端,对于重本思想,不仅没有否定,反而一再给予强调,把重农劝农作为治国之道的一项基本内容。综观陈亮的有关论述,不难发现,他反对的是斥商为末的贱商观念,对于以农为本的思想则是持完全赞同的态度。在他看来,从根本上讲,只有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出现商业的持久繁荣,并进而发挥其职能。他强调“治具之綦大者,不过数端已:制度也,时令也,养老而乞言也,崇儒而重道也,厚本而劝农也”。陈亮主张“农商一事”和“农商并重”,从表面上看,是一种农商并重的思想,但有学者指出,“只是为了纠正传统的重农轻商偏见,才较多地强调了商业的重要性。”“农商一事”和“农商并重”的核心是农。对商业的重视,一方面表现为一种逻辑关系,是农业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商业之所以要重视,关键还在于其服务农业的功能,能为封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更好地实现富民强国。从这一角度讲,只能说是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商人阶层的代表。“不同于传统的‘重本抑末’思想而主张农商并重”。这表明,陈亮在体察社会经济内部结构和农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农本思想观念,已经超越了传统农本狭隘思想的束缚,是对传统农本思想的深化和完善,并将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是一种新农本主义思想,一种开放的农本思想,是传统农本思想发展的顶峰。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推动商业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实为明代思想家公开倡导“农商皆本”思想铺平了思路、开了先河。有学者指出,“从历史的角度看,陈亮的见解对后来明代思想家正式提出‘农商皆本’的思想有着直接的影响。”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占优势的国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封建国家的立国之本。农业的经济地位反映到思想意识领域,就形成了牢固的农本主义思想,并导致封建政府在经济发展政策上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其实,从本质上讲,农本思想则是重农思想的一种极端体现形式,重农思想本身不仅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是在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它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封建社会中,在重农思想、农本思想指导下,推行了各种重农政策,使我国农业经济得到很好的发展,传统农业经济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在今天,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它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轻工业发展的重要原料来源。农业发展可极大地提升农村购买力,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的产品市场,还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提供大量劳动力资源等。无论是历史时期,还是在现实中国,农业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加强农业,全面振兴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陈亮丰富的经济思想,蕴含了许多重要的价值,就其农业思想而言,也不例外。如果赋予它们反映时代特点和精神的崭新内容的话,陈亮农业经济思想的价值和现代意义就显露无遗了。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做好“三农”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既要立足实际,放眼世界,认清和研究各种新形势、新实际和新变化,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也要注重挖掘历史,努力从传统农业发展思想中提取、吸收有益的东西,并赋予它们反映时代特点和精神的崭新内容。

[参考文献]

[1]《宋元学案》卷五十六《龙川学案》

[2]《陈亮集》卷二十《汉论•文帝朝》

经济思想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自由放任;国家干预;滞胀 

    自英国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76年3月9日完成了他的经济学着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之后,“自由主义经济”就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奉为经济运行的金科玉律。他们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自发地调节供需之间的平衡,市场就是万能的上帝,而政府的角色只应是资本主义的“守夜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一经济法则之下,经济迅速发展,物质财富急剧增加。马克思当年曾经这样感叹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基础之上的,放任自由的经济必然会因其个体生产者的短视而盲目无限制地扩大生产规模。因此在资本主义早期经济蓬勃发展之时,放任自由的经济发展自身所具有的缺陷也就不时的暴露出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就是这种缺陷的真实写照。自1825年英国发生第一次经济危机之后,经济危机就像一个幽灵一样困扰着资本主义世界,不仅表现在危机爆发的周期越来越短,而且所产生的破坏性也越来越大。每当经济危机到来之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停顿,经济滑坡,工人失业,各种矛盾极端尖锐,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处在一片风雨飘摇之中。

    在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经济危机中,1929~1933年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危机。工业生产下降的幅度是之前历次危机所从未有过的,而且,其延续时间也异常持久。以美国为例,由危机时的最低点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所需的时间,煤、生铁、钢等都长达四十多个月。因此,1929-1933年危机成为资本主义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世界经济危机。此外这次危机还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信用,货币制度的崩溃。到1933年,美国银行共倒闭11730家,企业倒闭252000家。这场空前剧烈的经济危机,宣告了“自由放任主义”的失灵。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理论从此受到了冷落,市场万能论的声音日渐式微。于是,提出通过加强“国家干预”来刺激经济和保持“充分就业”的凯恩斯主义便应运而生。1936年12月凯恩斯了发表他的着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这本书中他说道,政府不应只是扮演“守夜人”的角色,而应该在经济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他提出了国家应该积极的干预经济,主张政府应通过调节需求来达到充分就业。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扩大政府开支,增加货币供应,实行赤字预算来刺激国民经济活动,以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应该说,这种主张基本上是符合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实际情况的,1933年。新上任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正是接受了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在经济生活中加大了国家干预的力度,实行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才逐渐克服了经济危机的消极影响,使生产得以逐渐恢复。战后,欧洲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对经济进行了国家干预,还通过建立普遍的社会福利制度,缓解了日益紧张的劳资冲突,并且降低了失业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以前困扰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也没有再次爆发,整个资本主义国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以美国为例,战后美国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50年代为4.0%, 60年代为5.0%。 1970年与1950年相比,工业生产增加了1.24倍,其增长速度明显地高于美国两次大战之间时期的速度。国民生产总值也从1945的3552亿美元增加到1960年的5037亿美元,人均收入达1883美元。60年代美国经济继续快速发展,渡过了“繁荣的十年”,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到9741亿美元,人均收入增长了37.5%,达到了2579美元。

    在度过了20年的平稳发展之后,国家干预的弊端也逐渐显露了出来。1973年12月至1975年4月,美国再次发生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在这次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3.8%,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7.8%,全国失业人口达850万。1975年上半年危机渡过后,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出现了相对停滞的趋势,但同时又出现了通货膨胀的情况。西方经济学界把这种现象称为“滞胀”。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滞胀”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根本原因在于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家干预的情况下,不断推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导致大多数国家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另外,国家不断推行反危机的政策和措施

,结果使得经济危机不能充分展开,过剩的生产力和过时的机器设备不能够被有效淘汰,所以生产的潜力不能被充分释放。另外,国家的干预也使得企业自主性降低,企业的生产动能不足,组织和管理效率低下。而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对当时的“滞涨”是无能无力的,因为根据凯恩斯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是不能并存的,但当时的情况却是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一起发生,凯恩斯主义理论陷入了困境。在这种情况下,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又重新抬头,曾经一度被忽视的市场作用又被重新提起。不过西方经济学家也认识到,单纯靠自由放任的市场调节,是绝对不可能处理好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必须要将国家干预的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微观调节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长期平稳地运行。因此,一种试图糅合这两种经济思想优点的经济理论——新古典综合经济理论,开始被后来的美国总统所采用,并作为指导国家经济运行的主要经济政策,逐渐使美国经济从“滞涨”的泥潭中摆脱出来,并在20世纪的90年代步入高速发展的阶段,自1991~2001年,创造了经济连续增长10年,年增长率达3.5%的世界上最长的经济持续增长周期的记录。其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也由“1990年的24.2%提高到28.6%”。可见,市场不是万能的,但缺失了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又是不行的。国家干预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完全靠国家干预的弊端也是十分严重的。当前,我国正在致力于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市场已经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并不表明有效的国家干预就该在经济领域中完全撤出,必须要将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我们国家宏观调控的引导作用,又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微观调节作用。并且广泛吸取国外优秀的经济研究理论成果,走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之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我国经济产生大的波动,保持经济的持续平稳快速运行,创造出惠及全国人民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最终实现我们目前正致力于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蓝图。

    参考文献

经济思想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经济形势;思想政治;创新

前言

2016年12月14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和总理作了重要讲话。会议指出,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胜利召开。因此,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必须重新认识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寻找新的方式方法,使企业能够获得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1、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对政治思想工作认识不足

企业政治思想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对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企业都对思想政治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一些企业领导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无用,企业要的就是经济效益,市场经济中发展才是硬道理,其它的工作都是陪衬,可有可无,可大可小。也有的企业领导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根本就无法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只是单纯地采取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这样就很难保障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还有的企业领导认为思想政工工作是机关单位才需要的,企业没有必要开展,更没有必要花大力气开展。

1.2没有充分落实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为员工答疑解惑,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当中。所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以人为本的理念。但是一些企业的政工人员并不能充分落实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一些政工人员缺乏服务意识,往往以管理者的姿态出现,不能与员工平等对话,员工也不会对他说心里话,更不用提去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有很多政工人员缺乏对员工们的了解,在员工们遇到问题时,缺乏解决问题的针对性,不能做到因人施教,思想工作成效不明显。

1.3缺乏专业的政工人才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从业者有着很高的要求,不但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对经济和企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很多企I都存在这政工专业人才不足的情况。有些政工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甚至直接是从技术岗位转过来,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不深。有些政工人员不能够与时俱进,对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及互联网时代的年轻员工缺乏一定的了解,制约了企业思想政工的发展。

1.4活动内容方式单一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员工们对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元。但是一些企业的政工人员对新媒体和新思想缺乏一定的了解,也不愿意花时间学习,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工作模式,这就造成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停滞不前。

2、新经济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方向

2.1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

2016年中央工作会议指出,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因此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领导者必须认识到供给侧改革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加大对政工部门的投入,使政工工作在新经济形势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企业中多开展思想政治学习活动,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吸引一批有道德、有思想、有才能的员工参与其中。领导者要做好带头模范作用,在工作当中以身作则,在员工当中树立威信,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要建立长效机制,制定或落实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联席会议,使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中保持一定的活跃度,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发展。

2.2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2016年中央工作会议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对于企业而言,稳定也是发展的一大要素,只有稳定发展,企业才能有创新和飞跃的根基;而企业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员工们支持和努力。所以,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首先要注重服务。思想工作既是服务工作,为员工答疑解惑,就要跟员工像朋友一样的相处,跟他们聊天谈心,把他们当家人,他们也会把你当家人,这样工作就容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能够深入身心。然后要是深入到员工们当中,多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这样在以后的工作中就更有针对性,思想政治工作就更容易开展了。

2.3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新的经济形势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主线,稳中求进是工作的主基调,都离不开创新二字。对当前的企业而言,创新就意味着发展,只有创新,在企业才能够真正在市场中立足。对思想政治工作而言更是如此。企业引进或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政工人才,提高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政工人员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在工作方式方法上进行创新,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要紧紧围绕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思想实际,密切关注与员工利益息息相关的内容,为员工答疑释惑,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要通过新媒体来吸引员工的关注,如用QQ、微信、微博等载体宣传,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3、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在提高认识、以人为本和创新三个方面开展。因此,每一个企业的政工工作者必须加强学习,联系实际工作并加以行动,使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发展充分结合起来,使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共同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党建网. 2016年第79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EB/OL].http:///djw2016sy/djw2016wkztl/wkztl2016xihy/201612/t20161226_3968378.shtml

经济思想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精益思想;物流中心运作;物流管理精益化

1引言

随着现代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突飞猛进,物流行业在其影响下,也迅速地发展了起来,物流行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主要是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其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增长密切相关。我国的物流业运作紧跟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实现了全面开放,开辟了新的市场增长空间。国家各部门也从自身的职能出发,出台制定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物流业为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收益。我们也深知,物流业的现状是机遇与挑战同在,物流运输风险和成本问题依然突出,物流中心运作管理机制存在严重浪费资源的状况。采用精益化思想来指导物流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新形势下的迫切需要,精益思想管理物流运作将会制定出更合理优化的运作模式,切实实现物流产业的结构升级,增强创新活力,对我国的物流产业运作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2我国物流中心运作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物流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经济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随着新思想、新技术的普及将会呈现飞跃性的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运作涉及贸易交通等多个方面,跨越运输、存储、装载等不同的行业和地区。物流中心运作尚处于分条块管理的状态,部门管理出现职能重复,效率低下,尤其是整个资源得不到科学有效的分配,这就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目前,国家紧抓物流产业的运作,加大了对物流业的管理力度,有效改善了物流产业粗放的运作理念,运用精益化的操作手段,使物流行业的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服务规模覆盖更为全面,物流运输更为安全低廉。尤其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下,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运用,使货物的分类包装运输等都采用智能化的运行模式,从而大大提高了物流行业的工作效率,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度也在逐渐提高。技术装备的日趋完善与成熟,物流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物流行业的发展将会在此基础上健康有序地稳步向前发展,缩小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发展力量。

3物流中心运作的精益化

3.1运输管理更为精准化

当前我国的交通形势日渐多样化,货物运输的选择也跟着发展了起来,其中陆上运输、航空运输和水路运输是运送货物的首选。当然每种运输方式都要考虑以低廉的成本,安全的强度来制定最适合的货物运输方案。物流中心根据货物的属,性,主要包括时间周期,材质属性,以及货物目的地的距离等因素都会做精准化的处理及智能化的标签,采用精益化的方案使用互联网等职能设备精确定位,从而在运送物品的过程中减少时间成本的消耗。

3.2物流运作设备更为智能化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与物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线上线下的服务已经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尤其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今天,智能机器人俨然可以代替大量的劳动力,解放和承担繁琐而沉重的工作,这对于物流业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转变,计算机的海量储存性能可以处理大量的货物信息,将物品分门别类,智能化标签。运输设备的人性化设置,在相当程度上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3.3运输成本更为合理化

物品运输需要消耗相当大的人力、物、财力,其成本综合预算非常大,在精益化物流运输过程中,结合每个部门的职能统一分配管理,优化配置资源,使其发挥各部分物流运作的最大化效益。物流运输成本核算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结合正确的方案,物流中心运作才能在整个链条上有序合理地发展,为物流公司节约运输成本。

4精益思想下物流中心运作的前景

精益思想的核心是消灭包括库存在内的一切浪费,车间运用流利条,快滑条等实现货物的快速转移。精益求精的精益物流运作思想,作为一种创新性的组织方式,极速地拉大了物流运作的产业。精益物流通常依据客户的需要,制定客户满意的物流服务,与此同时减少物流运作过程当中的浪费,不断加大物流中心\作过程当中的增值收益,进而促进国内经济健康持续的向前发展。

5实现物流中心运作精益化的对策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围绕物流中心精益化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在十三五规划的带动下,物流行业迎来了它的发展机遇。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与鼓励将会全面推进物流中心运作机制的创新性的转变。政府及当地负责人要全面贯彻各项有利于物流运作的方法,争取理论联系实践。各物流中心积极转变经营发展模式,做到精细化的管理,技术和资本合并驱动,增加对物流运作的投入,进而实现一体化全面化的发展。从根本上实现物流中心的运行机制体系化,规范化,注重客户的体验,快速有效地实现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完美结合,打造出高效率、高收益、高质量的服务体系,实现最大化的增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