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庭教育的课程体系

家庭教育的课程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庭教育的课程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庭教育的课程体系

家庭教育的课程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挫折教育 应对策略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挫折教育中,应积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1 将挫折教育纳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体系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它将原有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合二为一,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出发点,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与法律素质的提高有机统一起来。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通过传授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围绕大学生的成长展开了丰富的内容,是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主渠道和中心环节。在这门课中,我们可以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面对的主要挫折类型,即学习上、生活上、恋爱上、人际交往上以及就业和择业上的挫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疏导,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挖掘自身潜力,有意识地防范挫折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在挫折面前适时进行调整,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因此,把挫折教育纳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课程体系,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2 开辟第二课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必要的延伸,是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以实践为主的第二课堂对于挫折教育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理论的作用,通过理论学习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与综合素质,同时又要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人生的真谛和价值。虽然,把挫折教育纳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课程体系,确保了其在第一课堂的理论学习的实施,在此课程体系中,通过对挫折教育的理论学习,大学生对挫折教育的必要性、目标、任务以及自身面对的挫折心理类型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应对挫折、提高耐挫能力的方式方法也有所了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的耐挫能力因而可以得到实际的提高。因此,在对广大青年学生加强挫折教育的理论教育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第二课堂重要的育人渠道作用。

二、发挥学校挫折教育的主导作用

1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大学生挫折教育是新时期高校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大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展现其个人能力的平台,满足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大学生的挫折容忍力、磨练大学生的意志、指导大学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从而指导大学生挖掘自身潜力去战胜挫折,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素质与能力,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 积极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之所以产生各种挫折心理,除了缺乏有关挫折的理论知识外,社会经历少,阅历短浅,对挫折缺乏心理准备是他们产生挫折心理和行为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社会经验多、文化修养好是增强挫折容忍力的保证因素。生活经历曲折、社会经验丰富、文化知识渊博的人,一般能够正确地分析和认识挫折产生的原因,找到摆脱挫折的有效途径。针对当前大学生社会经历简单,缺少对挫折的体验等特点,要让他们学会战胜挫折,提高耐挫能力,除了家长和教师的熏陶、光辉典范的鼓舞外,还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 3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挫折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必须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起关键作用。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队伍建设,为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提供组织保证。

三、发挥家庭挫折教育的基础作用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起始和基础,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虽然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同的年龄阶段所发挥的功能不一样,但是父母的德育者的角色是其他角色难以替代的。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有明确的教育计划、那样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家长也不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然而,家庭教育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使其具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加上高校的教育是有限的,即使到了大学阶段,家庭教育仍是十分重要的德育渠道。因此,大学生挫折教育,单靠学校教育是无法达到目标的,它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努力,需要发挥家庭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家庭教育的课程体系范文第2篇

本文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视角对引起高职院校“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归因分析,主张对症下药,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高职院校;问题学生;心理健康;归因

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据统计,截止2010年,高职学生数已经占到全国普通高校人数的一半左右,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中占据了显著位置。但与高职院发展迅速的规模形成鲜明反差的是高职教育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存在严重不足,使得“问题学生”的问题越发凸显。本文拟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个视角对高职院校“问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做出剖析,希望籍此为高职院校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一、学校教育的视角

所谓高职院校“问题学生”,一般是指在学业、生活、心理、情感和生理上存在偏差和不足的学生,具体表现在行为和心理上的独特性,这一部分学生往往是校园问题产生的主体,其中,又以心理问题学生的表现最为突出,我们必须给予充分重视,因为心理问题具有隐蔽性,所带来的问题也具有突发性和一定的危害性。

从目前的现实教育环境来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到位。高职院校作为专门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往往重视技能教育和社会实践,但由于学生们已习惯高中阶段的灌输式教育和纯理论学习模式,面对新环境,普遍存在难以适应、心理压力大等问题,容易诱发心理疾病,同时,学校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模式方面存在很多缺陷,形式大于实质,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缺乏趣味性,心理疏导功能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滞后,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原因导致:

1、我国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缺乏整体的科学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趋向于理想化,尤其是对于注重高端技能培养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很难适应在校生实际状况,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没有摆脱课程体系的束缚,被简单作为单项教育活动开展,缺乏具体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具备“对症下药、治病救人”的实际效果。心理健康课程内容欠缺丰富性,单调乏味,在现实教育工作中无法解决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从教育对象来看,没有把“以学生为本”放在教育的首位,偏重形式教育和空泛的教学任务,为教育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的随意性大,教材质量参差不齐。而且很多学校在课程之外,还成立了心理咨询室,目的是想为学生提供一个心理疏导的渠道,但很多都是摆设,无专人管理、无合适场所、无好的方法,没能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到实际作用,真正有意义的情景教育以及专家问诊等内容是少之又少,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结果使得已有的“问题学生”问题难以解决,同时又产生更多的“问题学生”。

2、高职院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不够

学生的身心成长和素质发展,本应得到大力的推广和深度发展,但是在很多高职院校,专业理论教育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教学紧紧围绕着专业课程进行,重视学生专业教育,课余时间较少,大众性的校园活动不足,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有针对性的活动更少,这些对于学生个人素质和修养的提高都十分不利,这实际是违背了素质教育的主旨,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整体素质的提升,是培养健康全面的社会人的活动,而非单一的专业技能教育。

3、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未能从源头抓起

从客观上来说,目前高职院校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偏低,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学生入校心理落差较大,进入学校后脱离家庭溺爱的环境等因素导致他们积聚了大量的忧郁,无法适应独立的生活,不善处理同学关系,当这些积郁无法得到排解,就会产生严重的忧郁感,最后以各种各样的恶性形式爆发,产生一系列校园问题。而对于高职生出现的这些心理问题,高职院在教育的过程中,就应从学生入学之初开始,组织针对性明显、参与性强的入学教育和校园活动,帮助学生从进校之初就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融入校园生活,排除心理落差,开阔视野、放松心情,真正从学生“入学教育”这个源头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4、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专业化程度不够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基本由辅导员构成,而辅导员的招聘一般不限专业,只以学历和政治面貌为主要条件,所以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人较少,当他们面对问题学生的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时,往往无专业知识作支撑,显得比较迷惑和无奈,学生的问题难以得到及时关注和解决。辅导员作为学生生活学习与心理成长的导师,应做到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特长,善于与学生交流,善于发现学生问题,陪伴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加大对辅导员队伍的培养,提升队伍整体工作能力和心理学知识水平,是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个专项重点,同时注重对辅导员队伍的德才考察,使辅导员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核心理念。

二、家庭教育的视角

家庭教育的课程体系范文第3篇

每一位走进洋泾中学的人,都会被校门口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所吸引,那就是赋予了这座80年老校所特有的学校精神——“负责”。学校的办学理念“办负责任的学校,做负责任的教师,做负责任的学生”,不仅成为了全体教职员工身体力行的工作信条,而且使这种精神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他们已成为了社会主义事业强大的后备军和建设者。

一、整合教育的理念

学校从1993年开始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经过十年多的摸索,不断总结和深化责任教育的本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内化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内在动因,使学生的责任意识逐步形成责任行为,使学生的实践活动从单一社区服务途径扩展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该课题扎实有效的研究成果荣获了2002年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学校深刻意识到心理辅导不仅仅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辅导与学校德、智、体、美、劳诸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因此,心理辅导与学校责任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成为洋泾中学特有的心理辅导模式。

心理辅导与学校责任教育整合的内涵,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术,通过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教育教学中的辅导、社区服务、学生社团活动以及家庭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责任意识,强化责任情感,培养责任能力,形成良好的责任行为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整合教育的基本做法

1.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逐层深化责任教育。学校构建了德育管理体系,“全员德育”“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双线并行”“部门、年级组、班主任分工负责分级实施”的德育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学校构建了学生责任教育“主题体系”,具体设计了“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相互关联、逐层递进的四大主题,组织实施了以“理想教育”“感恩教育”“荣誉感教育”“使命意识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学校近期进一步深化了责任教育的内涵,正在积极摸索高中生涯教育。生涯教育承责任教育之流,生涯教育启人生教育之脉。学校本着“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理念,正在不断深化责任教育。

2.关注教师心理成长,建设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师资队伍 。学校以“创建浦东新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契机,以国家级课题为抓手,系统构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系统、管理与制度系统、活动与课程系统、评价系统和信息技术环境系统,初步形成“理念引导、工程实施、规划与评价推进”的校本研修机制。学校通过“精品工程”“磨人磨课”和“教学诊断技术的系统开发”等项目的推进,帮助教师提升职业追求与生活理想,取得了较好的示范辐射效应。早在2001年,学校就成立了“心德研究会”,坚持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定期开展培训学习、心理个案评比、经验交流会、考察观摩、案例探讨等活动,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名师和骨干力量已经形成。

3.构建教育课程体系,建立规范的整合制度。学校系统构建“整合教育课程体系”。以学校培养目标为根本出发点,着眼于“为学生的未来作好准备”的办学理念,设计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为主题的三大系列,融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主题,涵盖“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和“社团活动”四大类型,初步构建校本化的课程体系。

三、整合教育取得的主要成效

1.成功举办全国心理论坛浦东分会场活动,推广教育成果。学校举办了21世纪第三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论坛浦东会场的论坛活动。学校开展的系列青春期教育得到听课教师、专家和领导的高度评价。上海教育电视台、东广电台、新闻晨报、解放报等记者全程记录了本次活动。

2.开展学校妇女品牌工作,打造团体心理辅导队伍。学校依据浦东新区党工委的要求,积极开展学校妇女工作品牌的创建活动。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创建一支“女教师心灵导师团队”的新型心理辅导队伍,获得浦东新区社公委的赞誉。

3.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探讨医教合作模式。美国delaware大学心理学院教授dr.kathleen minke和美国wisconsin医学院儿童临床心理学家dr.kenneth grizzle来校参观交流。外国专家对于学校的心理工作和环境设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4.开展“精品课程”设计活动,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心理教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精品课程”设计活动,设计了学校心理辅导精品课程的方案,并作为样板课程供全校其他教师课程设计参考。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方案,听取不同教师的教学反馈,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5.开展学生自主活动,发挥教育主体作用。学生心理社团积极发挥社团的优势,为广大学生提供同伴互助的心理服务。学生心理社团积极参与市心理活动大赛,荣获一、二等奖。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了心理品质,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心理社团还多次荣获上海市优秀心理社团称号。

四、整合教育的发展方向

学校心理辅导从最初的个别心理辅导发展为团体心理辅导,从简单的心理辅导室发展为功能多样、设施齐全的心理健康中心,从单一的心理教师发展为全员参与的心理辅导队伍,经过十年多的不断开拓与创新,已逐步形成一套富有特色的高中心理辅导体系。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区先进单位。为了更好地开展整合的工作,学校将着重从三个方面去突破:

1.加大心理科研力度。通过整合的研究,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高中心理辅导的目标、途径与方法。学校以科研项目为抓手,将从理论和实践中更好地理清框架体系,走出一条具有高色的心理辅导创新之路。

家庭教育的课程体系范文第4篇

编者按 小学阶段是人生中重要的启蒙时期,这个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将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小学阶段的性教育,关乎他们一生的健康和幸福。就害而言,如果从小学阶段开始进行教育,就可以做到提前预防。但是,正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刘文利教授所指出的,“预防害的教育只是性教育中的一部分内容,而不是性教育的全部”。在小学阶段,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性知识、培养学生对性积极和美好的态度及价值观、增强学生在性方面做正确决策的技能等多方面的内容”。

从在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读生物教育专业研究生算起,我对儿童性教育的研究至今已经有26个年头了。其间,赴美国读书、工作,再回到母校任教,组建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我的研究始终没有离开过性教育领域。

我所受到的教育、专业训练和研究经历,让我始终以儿童的视角看待儿童性教育,并在儿童性教育实践中一贯秉持这一价值取向。

我认为,性教育是关乎儿童一生健康和幸福的教育。儿童从探索自己身体开始,探索这个世界;从接受自己身体开始,接受这个世界;从热爱自己身体开始,热爱这个世界。教师不是园丁,因为学生不是可用“园丁剪”按照园丁的意图去随意修剪的植物,而是有着强烈的探求欲望、无限的想象能力的生命,是具有能动性的人。儿童所具有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是天赋人权,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赐予的。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尊重儿童的权利,全心全意为儿童的成长提供安全、健康、幸福的环境,为儿童提供性教育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今年发生的未成年人遭案将大众的目光聚焦到预防害的视角上。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清楚,预防害的教育只是性教育中的一部分,而不是性教育的全部。性教育包括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性知识、培养学生对性积极美好的态度及价值观、增强学生在性方面做正确决策的技能等多方面的内容。儿童性教育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校在为学生开设性教育课程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儿童性教育是全世界备受关注的领域,因为它对儿童健康发展的贡献太大了,它对儿童权利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对人类健康、家庭幸福、社会稳定和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世界性教育专业领域的学者形成了一些共识:性教育必须从学前就开始,必须纳入义务教育的课程体系,必须有一定的课时保障,必须由受过良好训练的教师来教授,必须教授全面的性教育内容,必须采用尊重儿童的参与式教学方法来教授等。

小学性教育都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我们在开展儿童性教育的研究中,梳理了国内外有关性教育的指导纲要,其中有两个纲要对我们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第一个是教育部2008年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该纲要把性教育纳入健康教育的框架,共包括5个领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把该纲要中小学阶段涉及与性相关的内容全部单独列出,作为小学阶段性教育内容的一部分,但不拘泥于纲要中在学习内容方面的学段安排。

第二个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年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纲要中文版于2010年)。该纲要把性教育分为6个关键概念:关系,价值观、态度与技能,文化、社会和人权,身体发育,,性与生殖健康。在每个关键概念下有4~6个主题。

作为中国专家,我参加了这一纲要的技术咨询工作,对纲要所涵盖的内容有更多了解。我们认为,这个纲要兼顾各国及各文化差异性特点,适用于中国。借鉴该纲要的内容,并结合中国文化、国情等,我们将小学性教育内容框架划分为6个单元,分别是家庭与朋友、生活与技能、性别与权利、身体发育、性与健康行为、性与生殖健康。在每一个关键概念下有2个主题和要点,这些主题和要点分布在小学6个年段中,逐步深入学习。具体内容见表格。

比如“家庭与朋友”单元中,低年段的孩子会首先学习“热爱家庭”和“珍视友谊”的观念。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和对家庭、朋友的概念的深入理解,“结婚与离婚”“宽容、接纳与尊重”开始成为他们学习的主要内容,随后会逐步了解“家庭成员的角色与责任”“认识人际关系”“认识婚姻”等内容。这样,一个小学生在6年的小学性教育中,通过“家庭与朋友”单元的学习,了解了什么是家庭、家庭的重要功能是什么、友谊与平等、家庭内的关系是怎样的等丰富的内容。

与此类似,在“性别与权利”单元中,低年段的孩子会了解“性别”“性别平等”“性别角色”等概念,并意识到书刊、电视、网络在性成长中的作用。在中高年段,“儿童性权利”“认识和预防儿童害”“性倾向”等内容成为儿童性教育的关键内容。

这样的性教育考虑到儿童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水平,并着力于儿童性观念的养成和性权利的维护等方面的内容,会对学生一生的幸福和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将性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性教育有效实施的保障是必须将其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有固定课时。我们的做法是把性教育课作为校本课程来建设。每个年级的每个学期用6课时进行性教育的学习,一学年12课时,六年共72课时,每个课时40分钟。也就是说,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一个学生可以有48小时的时间专门用来学习性教育课程。

性教育课堂除传统的讲授外,更多的可以采取讨论、辩论、游戏等方式。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主要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学生们对这种教学方法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喜爱。在课堂中,朗读插图对话、做小调查、讨论、角色扮演等是常用的方法。教师经常请学生分角色朗读教材插图中的对话,让学生进入角色,思考相应的情境和问题;教师也会针对教学的内容请学生做一个小调查,例如爸爸妈妈恋爱的故事,并在课上请同学们自愿分享他们调查的结果。这些活泼生动的学习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进行角色表演的学生和作为观众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和互动的机会。

二、着重培养教师正确的性态度和性观念

教师的观念在性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在学生的性健康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培训教师也是开展性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除了教学要点、教学方法等内容外,要着重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传播给学生的性态度和性观念。比如可以组织教师进行讨论和反思,帮助教师理解设计理念,树立起跟知识点有关的正确的性观念和性态度。教师教研活动是培训教师的另一项中心工作。通过制度化的教研活动,能够保证教师顺利地在课堂上对学生开展性教育。课前集体备课,课堂观摩和记录,课后反思教学内容设计的合理性、课容量、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况等。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对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三、帮助家长理解家庭关系、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家庭是开展性教育的第一场所,获得家长对学校开展性教育的理解和支持,使他们深入理解家庭关系、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对顺利开展性教育至关重要。父母是孩子性教育的第一任教师,学校可在家长学校中增加父母在性教育方面的知识,为父母正确教育和引导孩子提供支持。在有关性问题交流方面,应教给父母一些与孩子交流的技能技巧,使其能实际运用于性教育中。

家庭教育的课程体系范文第5篇

学校七大文化的建构路径

循迹历史。学校已在历史的长河中跨越了百年,将对教育最质朴的情怀以及对于一所学校发展所具备的最基本的态度守正创新,作为一种朴素的文化代代相传,支撑着这所学校延续了一个世纪。

顶层设计。2006年,学校成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永定分校。在本校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教育理念的导引下,结合百年发展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学校实现了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学校文化方面的顶层设计。

区域特点。学校作为门头沟区办学规模最大的一所小学,将“用爱润泽适合师生发展的教育”“为学生的三十岁负责”作为新的导航与追求。质朴而执着的教育追求,深刻地落实于学校文化建设的践行之中。

学校七大文化的思想内涵

亮丽、精致、育人、适宜的环境文化。学校应该是学生最向往的地方,应该是教师最温馨的家。因此,我们为师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愉悦的学习、工作环境,同时“让环境说话”,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

规范、责任、高效、民主的管理文化。学校重视干部的思想作风和组织建设,以“敬业、求细、善思、主动”八字要求抓好干部建设,全面提升干部素质,努力形成规范、责任、高效、民主的管理文化。

阳光、智慧、美丽、合作的教师文化。学校以“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敬业进取的工作态度、谦逊谨慎的处事风格、和谐互助的同事关系”要求每一位教师,打造“阳光、智慧、美丽、合作”的教师文化。

自理、自主、自信、自强的学生文化。学校结合学生实际,提出并实施“自理、自主、自信、自强”的学生文化,引导学生努力做一个崇德善学、饶有特长、身心健康且具有国际视野的人。

责任、尊重、合作、成长的家长文化。学校充分发挥家庭的优势努力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用学校教育的优势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长充分发挥教育伙伴的作用。

多元、自主、开放、未来的课程文化。学校形成了现有的“六类三层”的育鹰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多元,学生选择自主,课程体系开放。设置的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评价方法均根据对未来人的培养需求,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生本、对话、求真、累加的课堂文化。课堂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最主要、最直接、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应将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渗透于师生之间,使其成为课堂的重要养分。

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愿景

学校文化建设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立校、文化育人。因此,我们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守正中求创新。

文化立人。学校文化建设最理想的途径便是让历史的积淀在学校发展的轨迹上熠熠生辉,浸润学校的方方面面,引领学校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文化内化为每一名成员的思维品质与行动自觉,成为了每一名成员的职业价值观。

文化立行。学校文化在纵深发展的同时,还应追求品牌效应。在品牌文化的建设中,带动学校文化的百花齐放,发挥学校文化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品牌文化推动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