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业企业的商业模式

工业企业的商业模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业企业的商业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业企业的商业模式

工业企业的商业模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节能降耗;工业能耗;工业结构;能耗变动分解

中图分类号:F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4)01-0124-07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随着人类生产力的迅速提高,环境问题也越发严重。近年来,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议题,其中,节能减排就是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国会议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为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规定了标准。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发达国家从2005年开始承担减少碳排放量的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则从2012年开始承担减排义务。到2009年2月,共有183个国家通过了该条约。中国于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该议定书,节能减排正式纳入我国政策目标。“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基本实现,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针对“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和经验,“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纲要指出要继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动能效水平提高,加强工业节能,以及加强重点行业污染物减排。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工业的能源消费量(单位:标准煤,下文同)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一直在70%左右,因此可以说,我国要想取得节能减排的成功,必须在工业节能上下功夫。同样,表2显示,重庆市的第二产业能源消费量占比达到全市总量的60%左右,并且终端消费量占比大多达到70%以上,近年来更是节节攀升,多次达到75%的水平。因此,作为一个以工业为主要产业的城市,工业节能也应成为重庆节能减排的关注重点。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利用不同时段的数据,对中国能耗变动进行因素分解的实证分析。目前能源消耗影响因素分解方法主要有指数分解法和结构分解法。此外,还有部分研究通过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分析。

指数分解法(index decomposition analysis,IDA)把能耗强度或者能源消耗量的变化分解为经济规模、部门能耗强度(反映技术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替代等因素的变化。指数分解法主要分为拉氏指数法和迪氏指数法,每种分解方法都又被分为加法形式和乘法形式。与迪氏指数法相比,拉氏指数法的乘数分解关系很难割裂且解后其残量存在难以解释的问题,因此,1995年以后更多的研究转向运用迪氏指数法。目前对数平均D氏分解法(logari 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被认为是指数分解法中相对更为合理的一种。

结构分解法(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SDA)是把经济变量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和数学规则,将分解的因素再细化。近年来, SDA与投入产出分析相结合,常被称为基于SDA的投入产出法(以下简称结合法)。目前,结合法在能源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计量模型主要通过选取一些基本变量(如:被解释变量“耗能量”、“能耗强度”等,解释变量“产量”、“增加值”或GDP、技术变量等)以及一些针对性的变量(如:能源价格、能源消费结构、政府调控的相关变量等等),然后对取得的数据(类型一般为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回归,从而得出结论。

虽然使用的方法有所不同,但是从已有研究的结果看,比较一致的结论是:效率效应(技术进步)是中国能耗强度降低的决定性因素,相比之下,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作用较小[1-10],甚至得到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能耗强度的结论[11-12]。

也有通过研究能源消费量变化得到相似结论的,如:施凤丹[13]通过LMDI法将1997年和2002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及煤炭消费、石油消费分别分解为产量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997―2002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上升主要是由产量效应造成的,尤其是重化工业的产量效应;结构效应也对能耗总量的增长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工业各部门实际能源强度的降低则大大减缓了能耗总量的增长幅度。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近几年重工业比重的增加对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很大[14]。

虽然对中国工业能耗变动方面的研究不少,但目前能耗及能耗强度变动方面的分析大多仅针对全国总量数据,缺乏区域性的研究。而中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影响能源消费变动的因素也可能存在较大不同,因此缩小研究的地域范围,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显示结果。

鉴于重庆工业能耗方面研究的缺乏,笔者旨在对重庆工业能耗变动做出基础性的定量描述,并根据显示出的实际现状做出一些方向性的结论。因此,笔者采用较基础的“单位GDP能耗因素的数学分解方法”对2004―2011年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增加值能耗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说明影响能耗变动的决定性因素,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中采用“单位GDP能耗因素的数学分解方法”中的三层分析法,以按增加值计算的能耗节能量为例,简要介绍具体的研究方法。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e=E/G,其中E为工业耗能总量,G为工业增加值总量。通过数学分解将产业部门平均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而形成的宏观节能量分解为两部分:结构节能量和技术节能量(又称效率节能量)。结构节能量是指在某一划分层次上由于同层次的各子系统(如行业或产品等)比重发生变化而形成的节能量;而技术节能量则是指由于各行业或部门内部的各个子系统能耗强度变化而形成的节能量,例如由于技术改进而使某一产品单位耗能减少而产生的节能量就属于技术节能量。

因具体划分的层次不同,得到的结构节能量也就有所不同,但不变的是,每一层级的所有部门或行业的节能量之和都应等于总节能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整个经济系统划分到三层产业,然后逐层往下,一直到每一单独的产品。但由于可获取的数据所限,笔者沿用其他学者普遍采用的方式,参照统计年鉴的划分层次,将工业化分为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下图表中简称水电燃气业)三个部门,三部门内共有39个行业(三层划分法)。其中39个行业分别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其他采矿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同理,按产值能耗计算节能量时用产值替代上述公式中的G增加值,以V表示产值。

二、总节能量分解分析

在三层分析法中,影响节能总量的因素,或者说节能总量由三部分组成:二级结构节能量、一级结构节能量以及技术节能量。以增加值为例(产值的情况下方法相同),二级结构节能量即由各个部门中各行业增加值占该部门增加值比重变动产生的节能量,所以按照前面所述的划分方法,三个部门各有一个二级结构节能量(采矿业结构节能量、制造业结构节能量、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结构节能量);一级结构节能量,也就是部门结构节能量,即工业中三个部门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的变动带来的节能量;技术节能量即每个行业的单位加值能耗降低产生的节能量。另外,由于计算依据不同,为了区分,每一指标都有按产值能耗计算的节能量(下称产值节能量)和按增加值能耗计算的节能量(增加值节能量)。根据重庆市2004―2012年统计年鉴中工业和能源部分的数据计算后得出的重庆市2005―2010年工业产值和工业增加值节能量的影响因素比较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重庆市2005―2010年工业产值节能量的

影响因素比较由图1和图2可以看到,虽然重庆的工业总能耗不断增加,但从2005年到2011年,重庆的工业一直处于正的节能量状态,并且除2009年受技术节能量大幅减少影响而有所收缩外,总体上我市按产值能耗计算的工业节能量一直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而反观增加值能耗节能量则起伏较大,原因在于增加值的波动较大,从按增加值能耗计算节能量的公式不难看出,这种方法计算出的节能量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会随着前一期增加值率的提高而减少,随着当期增加值率的提高而提高,因此增加值率的波动幅度越大,按增加值计算节能量的波动也会越大。这一点在图3中得到了验证,在产值节能量和增加值节能量趋势相背离的2006年和2010年,都是当期增加值率从增长趋势转为下降趋势,并且也能够看出增加值率的波动幅度被进一步放大反映在了增加值总节能量上。

图2重庆市2005―2010年工业增加值节能量的

影响因素比较图3重庆市工业增加值节能量与增加值率按产值计算的节能量J1=V1・E0V0-E1V1(6) 按增加值计算的节能量J1=V1・g1・E0v0・g0-E1v1・g1(7)式(7)中:g为增加值率。g=GV(8)再结合贡献率(见表3和表4)发现,在影响因素中:除在增加值节能量中的2006年外,技术节能量对我市工业总节能量的影响(贡献)是最大的,这说明技术进步对我市工业节能的作用巨大。

其次,除增加值节能量中2010年一级结构节能贡献率超过二级结构节能量(即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水的生产供应业三个产业的内部结构节能量)外,整体看来,二级结构节能量对重庆市系统节能的影响排第二位,其中影响最大的为制造业,其次是电力燃气水的生产供应业,部门的节能量贡献程度很大程度上受各部门能耗多少以及部门规模大小的影响(如图4所示,除2004年外,三个部门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水的生产供应业中,制造业的平均单位能耗最低,电力、燃气及水供应业的平均单位能耗最高)。结构节能量时正时负,原因在于部门内部各行业规模的不断变化。

最后,一级结构节能量,虽然在所有因素中影响较弱,但近年来有增加趋势且处于正节能量状态。这说明节能的关注点逐渐开始从传统的技术节能转向产业结构调整。从数据上看,重庆市工业部门结构方面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图4三部门产值、增加值能耗及单位能耗对比三、单位产值、增加值节能量分解分析

通过前面的总量分析得到了对节能总量以及其组成结构的情况和变化趋势,但节能总量总是受到当期总产值、总增加值的影响,使得计算出的节能量与总产值、增加值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无法准确衡量等量的产值、增加值以及本期的节能量,这就无法反映出行业在经济系统中的“效益―能耗比”的情况和变化趋势。而增加值是GDP在各经济部门中的反映,所以单位增加值的能耗情况特别具有研究意义。

工业企业的商业模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苹果公司 商业模式 创新 启示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当今企业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2010 年 5 月,美国苹果公司以 2213.6 亿美元的市值,一举超越了微软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具价值的科技公司。苹果公司的成功,依靠的不是简单的产品和技术创新,而是卓越的商业模式,即整合音乐播放器产业和音乐唱片产业,将硬件、软件和服务融为一体,通过为客户创造超额价值的方式来获取消费者的青睐。

一、商业模式的内涵

商业模式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商业模式把企业创造价值的内外部要素都包括在内,从更广泛的角度阐释了企业创造价值获取利润的逻辑与方法;而狭义的商业模式就是指公司价值创造的逻辑,其目的在于创造顾客价值,它存在于真实商业活动的背后,是企业战略在抽象层面的一个概念化描述,在公司商业过程执行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虽然目前学术界对商业模式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普遍认同商业模式是由客户价值主张、赢利模式、关键资源和关键流程四部分组成。

二、苹果公司商业模式构成分析

1、在客户价值主张方面。价值主张是对客户真实需求的一种深入描述,简单来说就是对于顾客来说什么是有意义的,笔者认为苹果公司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其关键在于能够准确捕捉并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如该公司推出的iPhone手机,它将手机、相机、音乐播放器和掌上电脑等功能融于一身,为客户提供了超越一种价值的服务。

2、在盈利模式方面。盈利模式是指按照利益相关者划分的企业的收入结构、成本结构以及相应的目标利润。苹果公司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通过销售硬件、出售软件和内容的方式来控制整个产业链,进而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除此之外,苹果公司还将应用服务平台向第三方开放,通过联盟等方式获得不菲的分成收入。

3、在关键资源方面,苹果公司的关键资源首先在于其领导者具有独特的管理和营销思维,比起技术创新,更在意产品的外观以及客户在使用过程中的体验;其次,苹果公司也拥有一批非常有创新能力的产品设计和开发人员,是他们确保了苹果公司的产品能够时刻领先于对手,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4、在关键流程方面,苹果公司的关键流程表现在鼓励创新的公司制度、企业文化及规范化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一方面,苹果公司之所以能够生产出时尚、令人向往的产品,其主要原因在于其独特、叛逆、疯狂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苹果公司之所以能让所有人崇拜苹果的产品,其主要原因在于管理者在产品营销方面采用“宗教式营销”的方式,使得消费者不单纯是使用苹果公司的产品,更对其产品形成一种崇拜的情感。

三、苹果公司商业模式创新举措

商业模式的创新就是要成功地对现有商业模式的要素加以改变,最终提高公司在为顾客提供价值方面的能力。苹果公司在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要求使用特定的相关资产来生产和提供新产品和服务。苹果公司之所以能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电脑高科技领域脱颖而出,关键就在于其进行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并凭借着在某一领域所获得的相对竞争优势推动资源的不断更新,一旦资源主要集中于领先技术,进一步的改良就会使该技术及其发展成为唯一经济的可行方式,因为竞争技术已经远远落在了后面。而苹果公司正是在产品技术上不断创新,所以才有了更大的竞争力,并最后赢得整个市场。

2、建立清晰的产权结构。根据詹森和麦克林的研究,合约关系是企业的本质,不仅包括与雇员,也包括与供应商、客户和债券人等的合约关系。成本和监督问题在所有这些合约中都存在。詹森和麦克林将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在该契约下,一个或多个(委托人)雇佣他人(人)基于自身利益执行某些服务,包括了向人授予某些决策权。而苹果公司在产权明晰方面所作的努力体现在其股权分割上,由于减少了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所有生产和业务活动开始步入正轨。

3、构建战略联盟。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如果管理者不能谨慎处理好如何使企业成长壮大的问题,那么这个企业可能会停滞不前甚至会衰落,而战略联盟通过将资源依赖的企业组成联合体或相互关联的方式不仅能够弥补在资源方面的不足,还能够通过联盟体的实力来参与竞争。苹果公司正是通过价值链上多个企业的分工与合作形成产业联盟的方式攫取了整个价值链的最大价值收入。

四、苹果公司商业模式及其创新对我国的启示

在市场竞争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下,商业模式的创新对于整个企业的发展壮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发展壮大,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创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模式。通过对苹果公司商业模式进行分析,我国企业可以从中得到四方面启示。

1、不断优化商业模式构成。一方面要提出独特的价值主张。随着市场的深入发展,新的市场机会不断涌现出来,我国企业要善于抓住这些新的市场机会,根据市场特点和顾客需求来创造崭新的商业模式。企业在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时,应该坚持以客户需要为基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进行创新。通过对环境以及行业本质的深刻分析,来确定企业所服务顾客的隐性需求,然后提出企业独特的价值主张;另一方面要构建核心竞争优势来确保自身盈利模式的有效。盈利模式的关键是能够突出一个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具体就表现在它如何赢得顾客、吸引投资者和创造利润。我国企业要学会顺应形势,发掘自身优势,形成自身品牌的竞争优势,并使之成为核心竞争力。我国企业通过对客户的悉心照顾、独特的实施能力等行为来形成自己的独特之处,以提高行业的准入门槛,从而保证利润来源不受侵犯。

2、不断培养创新意识。我国的企业期望树立自己的品牌,就要树立创新意识,不要再做不成功的模仿设计,首先,产品设计本身就充满模糊性与不确定性,造型法则与设计意图较难被解析。模仿的设计做不到创新和改良,单纯为了降低成本去抄袭别人的设计元素,结果只能是产品设计简化,产品质量降低。其次,模仿的产品只是利用了用户一时的不理智消费心理。一味模仿,无法将品牌深入人心。再者,把市场上畅销的产品作为模仿的对象,没有建立企业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整体规划方案。产品风格没有延续,不利于品牌的长远发展。产品基因的遗传和变异知识是应该被广泛认知和学习的。企业决不能为了眼前一时的经济效益,轻易模仿甚至抄袭那些成功的产品,这从长期战略上来看是有损企业根本利益的。企业可以通过研究成功企业的产品,学习和推理产品的研发过程。我国的企业研发往往集中在具体产业和产品发展上,而不是基础研究。

3、持续不断关注消费者需求。市场需要更富有创新意识、更符合实际需要的产品与服务,有些需要并没有得到满足。我国企业必须去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并和同类企业进行交流。很少消费者会购买同一个品牌的所有产品,厂商之间的产品必须是可以相互操作、无缝通信的,这样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于消费者来说,同样的内容和服务,价格越低就越有吸引力。我国的企业如果能够去研究、挖掘消费者的需求,很有可能在当前的金融危机背景下抓住商机,为企业发展带来机会和挑战。

4、培养战略联盟。成功的联盟不仅是以交叉许可安排、联合开发、合资经营、股权共享等联盟方式为基础的初始合作协议,还包括厂址选择、成本分摊、市场份额获得等通常的细节以及对知识创新、技术协同等方法进行设计。iPod从创建之初到不断地与多家公司创立联盟,推出一个又一个精致的产品,直至最后赢得整个市场,每一步都展现了创新的理念,每一步都体现了R&D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营销等各要素运作的过程,与为什么企业存在交易成本考量类似,所有这些都关注的是什么引发了经济行为人相互连接的动机,或者说这样的连接是如何改善他们的经济产出的。知道这些动机当然是认识商业团体联合的一个关键部分。苹果公司通过企业和上下游企业用户的横向、纵向联合,正是集成创新范式的典型特点。苹果公司的成功告诉我们,我国企业在产业发展上务必改变以往单打独斗的局面,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形成真正发挥最大力量的产业联盟。

目前中国的企业正面临着整个环境的大变迁―――改革开放三十年快速工业化以及由此推动的城市化,使我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但对于已经处于工业化的中期的中国企业来说将面临更大的课题―――曾经的发展方式所能分享的红利越来越微薄,然而其给社会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日渐显露。作为企业战略选择结果的一种反映――商业模式需要动态的适应环境、尤其是企业所处产业结构及位置的变化。 因此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企业迫切需要通过对商业模式的重新思考、 调整乃至创新, 来实现对目前单纯依赖资源要素投入的驱动、用环境换发展的模式的改变,尽快选择更合理与更适合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三次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否则我们将离“彼岸”越来越远。

(作者:湘潭大学MBA,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参考文献:

[1]盖雄雄.中小企业建构新媒渠商业模式的七个着力点[J].封面故事.2010(11):44―45.

工业企业的商业模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工商企业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072-02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社会的企业行业当中得到广泛的需求,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不断地涌现,很好地服务了社会工商行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企业管理理知识,掌握生产、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企业信息系统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具备企业管理能力,能胜任工商企业基层管理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几家高职院校能真正达到培养目标。主要根源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陈旧和落后,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彻底。为了培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工商业及其他各类企业管理方面工作的专向应用型人才,探讨适合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迫在眉睫。

1运用信息技术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进行培养

信息技术的运用,让众多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不断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面临了一个创新探索及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比较偏重于理论知识,淡化了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

从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理论课程占整个课程体系的份额较大,有的甚至达到100%。有的院校虽然在课程设置中安排了较多的实训教学环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实训课程也很难真正开展,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的深度认识,也很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学校应该把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核心放在信息技术上面,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走出学校能够更好的发展自己的所长,在企业管理这个领域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进行培养。

2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必须结合信息技术对人才培养定位

信息技术的日益壮大,给企业带来了深刻且多元化的影响,为了让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能够在社会在崭露头角,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企业服务,这也要求了学校必须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就要充分学习好信息技术,为以后做好准备。因此,要给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制定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了解该专业的就业现状。其实这个行业的就业是很复杂多样的,这也导致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复杂多样,不仅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饮食服务业需要众多的工商管理人才,金融业(含保险与证券业)、农业、养殖业、信息产业等都需要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大部分毕业生主要以市场行政管理人员、市场营销岗位、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及传统的管理岗位为毕业后的第一选择。而且很多学生的专业能力并不强,学生在就业时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严重,在企业管理人员中只有少数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其他人员都属于半路出家,没有经过系统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培养。企业现有的工商企业管理人员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如:知识面狭窄,对英语会话、电子商务、推销技巧、商务谈判等方面的技术技能比较欠缺。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多参加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从而顺应这个信息化的历史潮流,不断地创新和探索新的适应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发展的新方法和新思想,让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拓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实用知识面,提高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锻炼,关注多行业对工商人才的需求,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工商企业管理的学生就业时所涉及到的知识面相当广泛,包括管理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物流管理、金融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这些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得到广泛的运用,这既给工商企业管理的学生增加了就业机会,也给该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知识要求。

3信息技术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得力助手

信息技术是一个很强大的系统,它能把所有的网络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强大的网络系统,也是世界上最开放的系统,因此被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广泛的运用,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这一特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摆脱了传统的模式,更好地对信息进行处理和收集。但是,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信息技术专业技能应该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以往,学生的学习地点基本上集中在校园内,即使有的学校有一些实训教室或基地,也与在企业实际操作存在很大不同,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就应改变学习环境,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应控制在30%,其余70%的时间都分配到实操环节中去。培训实操能力主要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怎么做”的问题,实操环节不仅包括到实训室或实验基地学习,也包括联系企业,到企业去亲身历练。与企业一起成长,克服了学校实习场地常因经济原因使设备陈旧过时的弊病。这样能使学生掌握较全面的职业技能,学会处理实际问题的本领,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管理机制,了解职业的行为规范,养成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规程的习惯,树立起质量意识。

工商企业管理的学生涉及的行业广,学校可以多和企业对接,给学生提供更多在企业学习的机会,形成订单培养的教学模式。教———企业所需要的学习内容,弃———过多不必要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未走出校门就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知道哪些知识是自己以后工作可以用得到的,必须多学多练的,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工商企业管理的学生涉及的知识面广,培养起来经常会出现侧重点不明确的问题。学校应在学生入校时就给学生派专门的指导老师进行就业规划指导,使学生更早的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找到学习的侧重点。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就业取向给学生进行课程设置。

4信息技术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技术的支持源

现代信息技术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现代化崭新的技术和手段,大大加快了传统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代化进程。如今,工商企业管理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促使企业可以建立模拟的ERP实验室,从而建立一个ERP沙盘课程内容,更便于更好地培养人才。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这是顺应信息化潮流的必然趋势。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进行分析,积极进行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将提高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5通过信息技术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新时代的象征,如何更好地通过信息技术来开拓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必须培养人才的自我创新意识,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只有经过不断地创新才能不断地促进企业的进步,才能与时俱进地走在市场的前端。所以,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只有更好地利用起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走到最前沿,这样才能在进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好地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如何培养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需要企业领导者具备高瞻远瞩的眼光以及观摩学习的机会,多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采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理论渗透。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块,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创新理论。加强“应用型”学科体系的建立,注重时间的探索、积累和验证。在企业培养有计划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目标上,进行思路创新:以学科为基础,职业技能为主导,创造性地发挥培养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

最后,以职业能力为主导培养工商管理人才。通过充分市场调查和分析,结合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的管理岗位职能要求,有计划的培养其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并结合所需学科理论体系和实践内容,加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信息化水平和社会交往技能。通过以上人才培养路径的实施,培养出具备一定特色和较强就业、创业竞争力,并具有后继发展能力的复合型和技术应用型工商企业管理人才。

综上所诉,为更好的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人才进行培养,必须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在专业知识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更好的让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得到管理上的规范化,并且还需要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进行社会经验、信息运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管理人员紧跟时代步伐,企业的发展才不会落伍。

(西安翻译学院诒华学院,陕西西安710105)

参考文献:

[1]周堃.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路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4).

[2]陈晖.基于高职院校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结构的课程模式研究[J].人才培育,2009,(12).

[3]浙江商业技术学院.高职高专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和企业需求状况调研报告[R].2009.

工业企业的商业模式范文第4篇

一、对电子商务模式的研究分析

1.电子商务模式的内涵

电子商务模式是指在网络和大数据环境中基于一定技术基础的商务运作方式和盈利模式。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使得传统商业模式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而电子商务模式随着所涉及应用范围的扩大以及信息服务方式的不断创新,其各种类型层出不穷,越来越能够满足制造商、供应商和销售商等不同需求,为新兴的商务交易提供平台迅速收集和处理大量的商业信息,同时利用大数据环境的优势为供给和需求双方提供有效地配置,更大程度的实现了商务交易的效率化和个性化。

2.电子商务模式的意义及特点

现有的电子商务模式主要有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双边或单边商务模式、线下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模式、供应方与采购方通过中间运营方的商务模式等几种类型。研究和分析电子商务模式的类别及作用方式有利于发现新的商务途径,为各种企业的商务经营和运作制定实施特定的方案,创造有效的?子商务模式。这种模式的整个运作原理也就是实现企业间“供应链”以及“配销商”两方面管理的自动化,利用互联网的便利实现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预期,并且获得更多开发新市场和市场新功能的机会;然后企业与企业进行商业交易资讯的交换,所有的交易信息都通过电子数据库记录,并与交易相关的书面数据一一对应,更方便查阅;随后通过电子资金自动转账完成双方的资金往来,最终以数据库的出货信息处理为依据完成物流的最后配送环节,达成交易。

对于电子商务的客体来说,从企业的功能结构合理定位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经营、盈利、管理、技术、资本等模式的性质结构,总结具有代表性的特点,融进整个商务系统中进行创新管理和调整,实现互利共享。

二、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1.新模式的转变

ERP系统又称企业资源计划,是基于网络经济时代的新一代信息系统,它突破了传统企业的所有范畴,从供应链方面去优化管理企业资源,目前我国用于企业的各类软件基本上都被纳入了ERP管理范畴。电子商务与ERP系统的融合对企业新模式的转变息息相关,当企业内部获取到订单信息,会通过相关联结第一时间将信息导入ERP系统,实现业务流程中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和市场信息的共享。而一旦阻止了ERP与电子商务的配合,只会造成信息堵塞,数据的一致性和时效性得不到保证,企业内部也要经过冗杂的过程才能对客户的需求做出回馈,这样便会减慢工作效率和增加运营成本,不利于企业盈利。

2.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将供应链节点上的企业全部业务环节联系起来进行优化,在信息、资金和物流上合理流动,有效满足客户要求,这是供应管理的战略目标。随着互联网领域的快速发展,商业贸易在电子商务上的创新也层出不穷,新的模式不断冲击着传统市场,但我国至今仍处于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主要阶段,中小企业机构的规模较不稳固,市场体系极不完善,制度要求和监督管理尚未形成完整的结构系统,市场信息不对称等等。这些都会使得在实施供应链改革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各私其利,各个企业的功能独立,并且缺乏沟通协调的意识,企业内部的采购、生产、销售、运输都不能实现一体化,这最终的结果就是产品和市场不对称,行业结构不合理,造成产能过剩或者大量产品积压,减缓企业的发展,影响盈利能力以及在国际大环境中的竞争实力。因此要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管理,需要整个链条中各部门的综合运作,要找出办法消除企业各个职能间的所谓壁垒,有效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合作力度,转变不完善的经营制度。

三、电子商务模式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

电子商务模式的问世减少了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为企业节省大量的开支,从而也大大降低了商品流通和交易的成本,增加产品的利润。通过电子商务这个平台,企业能够更快地找到能与之匹配的买家,真正的实现从生产到供给再到销售一体化,能够合理配置资源同时也节约了大量资源,减少更多不必要的生产浪费,它这一模式的出现无疑为商品贸易和企业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新思维。

1.消除供应链不必要的中间环节

在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生产商可直接进行产品预订销售环节,而无需中间分销商,这样可以在生产过程中按照客户的需求进行个性化生产,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与客户进行线上沟通,这有利于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此外还减少了因中间商的存在而产生的储存成本、运输成本等,无形中降低了整个产品生产流通中的各项成本总额,使得生产商和消费者双双受益。

2.增强了供应链的有效性和协调性

同样地,整个电子商务平台和供应链管理都致力于信息的数字化传输,通过这个信息大网络将各个客体的相关资料或者是从外界获取的信息联系起来,每位参与者都能实时共享信息,在整个供给链中高效频繁的完成一次次信息传输,每部门通过共享的信息迅速做出反应,应对需求方以及完成其要求。各个职能上的客体都属于整体的一部分,供给链的管理有利于增强个体的协调配合性,只有通过他们实现了“命运共同体”,才能为各自获取最大利润提供保障,才能更好的发展电子商务模式下的企业。

3.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规范化

事实证明,我国企业内部往往由于利益的驱动分割较为严重,各个部门间相对独立,大量所需求信息和数据不能迅速传递给另一部门,或者是某一部门不能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导致时效延误,最终影响的则是企业自身的总利益。而实行供给链管理让各部门紧密联系起来,为共同目标协同合作,凝聚力量形成较强劲的核心竞争力,完善内部的调整。

4.建立健全了产品结构体系

工业企业的商业模式范文第5篇

一、对校企合作中顶岗实习实训模式的理解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实训模式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以校企合作平台为依托,合作企业将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实训培养。首先,学生要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具备和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以自主或校荐的方式选择适合的实习单位,在实习单位进行一学期或一学年的顶岗实训。在此期间,学校要及时关注学生实习实训动向,并从带队教师或实习单位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顶岗实习实训是校企合作办学的有效结合模式,对于提升学生实践技能从而成为合格工商管理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二、工商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1. 顶岗实习实训教学目标不明确

学生对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目标并不明确,因此对顶岗实习实训的理解较为浅显。一方面,一些学生甚至认为顶岗实习无非是走个过场,混个实习学分即可。其次,有些学生不适应实习环境、心态焦躁、怨天尤人,致使本人无法专心投入到实习工作中去。最后,部分顶岗实习与本专业不对口,导致学生无法将在校期间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习实训工作中来,从而影响了学生实习实训的积极性和应用性。

2. 顶岗实习实训教学组织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