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土地资源管理文献综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字:3S技术;土地资源;应用;
中图分类号:TL372文献标识码: A
一、土地资源管理概述
土地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 用地矛盾和土地不合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 造成大量的土地资源浪费,从而大大制约了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而我国传统土地资源管理模式和技术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 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来满足我国现代土地资源管理工作需求。由于遥感具有探测的覆盖范围大、获取信息迅速、受地面的限制条件少、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经济性等特点,数据具有良好的现实性和动态性,故在土地利用数据库更新,土地资源动态监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3S”等现代信息采集、定位以及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土地资源信息的采集、存储、更新以及管理的模式,并且以更快捷、更有效、更经济的方式进行土地资源的管理工作。
二、“3S”技术简介
3S 集成技术即将遥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融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3S”技术一体化将会使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快速、灵活、准确、可靠的获取现势资源遥感信息的能力,实现数据库的快速更新,并可在分析模型支持下快速完成多维多元复合分析。就在集成体中的作用及地位而言,GIS 相当于人的大脑,对所得的信息加以管理和分析;RS 和 GPS 相当于人的两只眼睛,负责获取海量信息及其空间定位。
(一)遥感探测技术
遥感即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进行远距离感知的一种探测技术,狭义上是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摄影仪、扫描仪和雷达等传感器获取地表信息,通过数据传输、处理,研究地面物体形状、大小、位置、性质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化技术科学。自20世纪60年入使用以来,遥感技术发展迅速,现已广泛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与规划、自然灾害防治、气象观测预报、农作物估产、环境动态监测等领域。近年来,传感器技术、数据通信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为遥感由定性向定量、静态向动态转变创造了新的契机。
(二)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由计算机系统、地理数据和用户组成,通过对地理数据的集成、存储、检索、操作和分析,生成并输出各种地理信息,从而为土地利用、环境监测、资源管理、交通运输、城市规划、工程设计以及政府各部门行政 管 理 提 供 决 策 服务。由计算机硬件和系统软件、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人员和组织机构等4个子系统构成。GIS不但能够管理海量空间信息,供浏览、查询、还可对其进行空间分析,(如路径分析、包含分析、断面分析、格网分析、生成数字模型和制图等),以探析空间实体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和处理一定区域内分布的现象和过程。该技术正沿着卫星系统性能改进、接收机性能改进和导航定位方法完善个方向发展。
(三)全球定位系统
GPS是由地面控制系统、空间和用户装置等部分组成的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GPS具有全天候全球覆盖、高精度、多用途、定位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抗干扰性能好、保密性强和经济效益高等特点。目前,GPS已经成功地应用于航空摄影测量、运载工具导航和管制、地壳运动监测、工程变形监测和资源勘察等多个方面。
三、3S 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在应用
(一)在土地资源利用调查中的应用
在土地资源利用调查中,GPS 获取准确的像控点及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的空间坐标,通过 RS 技术获取遥感影像,经过校正、解疑提取空间信息,加上 GPS 的辅助可以定位、定量到具体的地块。把利用 GPS 和 RS 获取的地物信息,以及其他手段得到的各种信息,提供给 GIS,GIS 利用本身强大的数据管理功能和空间分析功能,实现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完成对空间数据的建设。
GIS 技术能够有效的管理各类空间数据、属性数据以及统计分析数据,并能对海量资料进行分析处理,促进了土地资源数据管理、分析和处理的规范化,为土地资源管
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
目前在土地利用规划中,以 GIS 为核心,建立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在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可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业务流程,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修改、实施的自动化管理,结束长期以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基本上靠人工管理的落后方法,为土地规划的动态实施和成果的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现代化手段。
(三)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 RS 提供的不同时期遥感影像可以准确、快速地获取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信息,GPS 提供精确的定位,GIS 则对资料进行输入、处理、分析,获得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状况,在此基础上准确、客观、及时获取变化信息,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决策。
(四)在土地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土地资源的评价是指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评定或估价,它是查清土地质量状况的必要手段,也是土地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目前主要是借助于GIS 对空间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工具,根据土地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对土地资源的潜力!适宜性!地价进行评价并分等定级,揭示其空间变化规律及其数量特征,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特别是为有效地利用、保护土地资源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是建立土地资源评价信息系统,不仅有效地利用
了现有的各种土地评价数据,而且极大地减少了土地评价的工作量,同时也起到积累数据,提高评价质量的作用。现在土地资源评价中的一个问题是数据源数据库滞后,制约了土地资源评价的发展,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直接解译土地资源现状信息,并实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快速更新。从而促进土地资源评价的进一步发展。
(五)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
RS 在土地整理中的主要作用是快速准确的把土地利用信息提取出来,绘制精度较高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土地整理提供基础图件。GIS 在土地整理中的作用主要有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立和管理,进行土地平整填挖方工程量的计算以及三维模拟、土地整理规划等图件的制作。在 GIS的支持下,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方便的进行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和显示。利用 GIS 的专题制图功能制作更加美观的专题地图。
四、3S 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应用的前景
随着 3S 技术的发展,其在土地资源的调查与研究中将会提供更加强大的技术支持。由于资源与环境保护问题的全球化和社会化必将推动 3S 技术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向更深和更广的层次发展。真正意义上的 3S 集成技术不只是简单的结合,而是通过某种技术,利用其内在联系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功能系统。未来的土地资源管理目标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如土地资源的研究与保护是一项不断发展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样,3S 所提供的技术支持也处于不断的完善之中。随着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动态监测技术的提高,GIS 的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3S 技术的系统化应用必将不断推动土地资源研究的进程。
总之,“3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检测的精确度,为我国土地资源的管理提供很大的技术上的保障,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印,邢世和,刘留辉. 3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 武夷科学,2008,(12).
[2]阳艳弟,王力,陈宵,钟正和. “3S”技术及其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
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在赋予我们生存环境的同时,还给予了大量的土地以供人类种植农作物、养殖家畜,或是创造其他的价值,可以说农业部门对土地的依赖程度是十分高的,需要大量的土地来完成农业生产。本文主要以土地资源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了我国当前对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前提下,对如何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得到了一系列有效的土地使用方式,希望能在满足土里使用的同时提升与环境之间的协调程度。
【关键词】
措施;自然资源;资源利用;保护问题;土地资源
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土地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点之一。土地是农民手头仅有的资源,与土地有关的问题一直是农民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还与国家粮食安全有直接的联系,因此一直是农业部与其他相关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农业改革的深化,当前农村中出现了很多土地利用问题,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的后果,这也是近期三农问题当中的热点,急需有关部门尽心协调与解决。即便如此,我国当前的土地开发模式仍然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以此促进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多样化进行。在这样的前提下,本文主要研究了当前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缺陷,对促进我国土地的利用率起到了有针对性的作用,希望能有效指导有关部门的土地工作。
1 我国土地资源现状
1. 1 人均耕地面积较少
作为世界国土总面积排名第三的国家,在高达十三亿人口的压力之下,每个人能拥有的耕地面积就变得捉襟见肘了,每个人连一公顷的面积都难以达到,仅仅勉强达到了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可以说,我国利用世界百分之2的耕地面积养活了世界百分之22的人口,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部门面临的压力都是十分巨大的。我国的更低面积小,并且耕地的质量有待提高,有些地区的土地情况不适合耕种,土地角度较陡,在上面耕种需要冒着较大的风险,并且没有稳定的水源,给农民的耕种带来了较大的难度。除了耕种土地以外,我国的森林面积、草地面积虽然巨大,但是分配到人均之后就难以满足每个人对其的需求,并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草地与林区处于不断退化的过程中。
1.2 国土面积中山地与高原占的面积较大,平原面积较小
一直以来,土地结构都是制约我国土地利用工作开展的关键原因之一。我国的整体地貌从东向西呈阶梯式提升,东方的土地大都以平原为主,而逐渐向西,则转化成丘陵、山区,并且山地面积要占到极大的比例。在我国以往的土地利用情况当中,耕地面积占到了国土总面积的十分之一,每年要产出能够养活十三亿人的农业资源。在所有的耕地当中,也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能实现高产,还要受到季节、温度等非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每年能够稳定提供的农业资源是有限的。
我国的主要耕地主要存在于东部地区,由于这些地区主要以平原为主,因此利于耕种农作物。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常年气候正常,很少出现剧烈变化的气候,因此与西部地区相比较为适合耕种。这种分布不均衡的情况导致了东西两个方面的农业生产情况有较大的区别,由此带来的土地利用方式也出现了一定的差异。
1.3 土地储备少,整体资源利用率较低
由于我国土地利用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长时间的土地开发已经大大消耗了我国原本就羸弱的土地储备资源,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一地难求的情况。在土地资源管理部门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我国当前的土地资源储备情况不容乐观,仅仅拥有全国土地面积百分之8左右的土地资源储备。并且大部分储备的土地都被利用于林业和牧业的发展,并没有更多的土地用来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给耕地的扩展带来了难度。
2 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不断缩减的耕地面积
随着土地利用率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的耕地面积却呈现出逐步减少的态势。在一些欠发地区,由于农业生产没有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前景,给土地带来了较大的使用压力,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耕地由于人为原因而丧失耕种能力。其次,地方政府不重视护林工作,任由当地居民毁坏丛林、草地,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使土壤难以发挥相应的功效。很多地方的人们不顾环境保护,人为破坏天然的土地资源,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损失。
2.2 没有建立起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体系
在我国以往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当中,整个耕地的使用方式以种植粮食为主,而并没有重视林牧渔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土地利用失调。很多地方只有单一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这种不合理的利用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流失。
2.3 土地利用之后没有进行正确的保养
很多地区并没有重视徒弟的保养工作,而只是不断地利用土地。假若维持这样的利用方式一定时间,整个土地的肥力水平就会不断降低,土壤中的各种微量元素比例失衡,农作物也将更难存活。
2.4 滥排放造成了严重的土地污染
在一些地区的土地使用中,主要有三个造成土地资源污染的原因,而不同的原因都给土地资源的正常使用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参考近几年的耕地使用情况我们发现,农药、化肥等农业材料的使用量呈逐年增加的态势,在一些地区还出现了过量使用塑料薄膜的情况,这都是造成农作物产量降低的主要因素。
3 土地资源的保护及措施
3.1 制定一套有效的土地利用规范
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土地使用都有一定的长期目标,要想保证能够准确地实现目标,就必须要为其编制有效的土地使用规范,为长期的发展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措施,并确保其落实到位。
3.2 如何减缓耕地不断减少的势头
耕地的不断减少与其周边环境有着紧密地联系。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土地的压力越来越大,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由于很多耕地周围都有数量众多的工业设施,这些工业设施往往要占用一定的耕地,影响耕地的正常使用。
3.3 建立起与耕地有关的法律法规
为了加强对耕地的保护机制,出台建设性的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各地的土地管理部门都能以该项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动,建立起规范化程度较高的土地资源管理体系。
3.4 避免土地的过度污染
土地的使用应当结合周边环境来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不应当过度使用,也不应当过度保养,更要避免出现大范围污染的情况。通过循序渐进的手段来提升土壤的肥力,确保农业用地能培养出健康高产的农产品。
3.5 提升农业系统的产业化管理强度
对于一个地方的农业体系来说,要想实现产业化经营,就必须要建立起稳定的农村经济发展结构。我国传统的农村发展市场当中,由于农户主要以分散的方式存在于市场当中,地方政府可以采取将分散的农户集中在一起的方法,将原来分散的农村土地经营体系聚集成牢固的集体,让农户也能在农业市场中分一杯羹,早日实现农民阶层的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龙开胜,陈哲.社会管理创新与土地资源管理方式转变――第十一届全国高等院校土地资源管理院长(系主任)联席会暨中国土地科学论坛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10):91-94
关键词:土地资源 违规用地 土地管理
中图分类号:D9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构建国内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结构的必要性
2012年9月份,南方农村报一则名为《汕头数十亩耕地变豪华家祠 举报多年不倒》的新闻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闻内容显示:“当地原村支书张瑞发自2006年以来,以修建企业为名,非法占用基本农田数十亩,严重危害了村民的合法土地权益”。这是继2011年“云南石林高尔夫球场非法占地”、“ 河北香河圈占农地”等又一土地违法违规案件。据《2012年上半年国土资源有关统计数据》(引自国土部网站)统计:“全国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量26.81万公顷,同比增长27.5%。而同时,上半年,全国共发现土地违法行为2.94万件,涉及土地面积1.18万公顷,其中耕地0.43万公顷,同比分别下降2.3%、36.5%和31.7%。关于土地违法查处情况,具体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共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1.53万件,涉及土地面积1.00万公顷,其中耕地0.35万公顷,同比分别下降1.7%、35.2%和26.2%。全国土地违法结案1.03万件,涉及土地面积0.89万公顷,其中耕地0.32万公顷,同比分别下降11.3%、30.2%和16.5%;收缴土地面积445.4公顷,罚没款5.23亿元,同比分别下降62.2%和31.8%。全国共立案查处矿产违法案件2760件,同比增长1.5%,罚没款1.3亿元。全国有313名责任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刑事处罚。”可见,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问题依然严峻,已经严重威胁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安全,甚至可能引发其他的民事和刑事案件,亟需通过构建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结构,减少土地违法情况的发生。
二、国内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结构的构建
针对上文提到的2012年全国土地违法违规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国内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结构进行构建,具体建议如下:
(一)实行土地编码制度
土地编码制度目前已在四川、广西、辽宁、天津等试行,试行的效果也证明了土地编号制度对土地利用规划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笔者认为,实行严格的土地编码制度,就是要以土地为基础,对土地这种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确保每块土地都有“身份”可对,另外将所有编码土地共享至土地利用规划系统当中,就能够及时快捷地找到相关土地的信息,包括土地的使用情况,以及是否被违法买卖等,真正做到实时全程监管土地,实现土地的信息化和社会化。实行土地编码制度,相当于建立土地信息的档案,今后如何利用土地以及利用的情况都能够实时被监督,不仅对监督土地的买卖经营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也能够方便相关部门对违法行为的进行及时调查和纠正,保证我国农业用地不受违法侵害。
(二)集体土地的确权发证
截止至2012年年底,全国范围内所有农村集体土地将实现所有权确认,做到全面覆盖到每个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集体经济组织上。据笔者了解,城市市区的土地是国家所有,而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是部分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农民集体享有这些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笔者认为,集体土地的确权发证,一是要严格遵守《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以及相关规定,务必查清楚所有土地的权属、界址和使用途径等;二是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强证书应用管理,推广“以证管地”的制度;三是在征收农民集体土地的时候,在完成土地的登记和发证之后,方可办理征地手续,然后凭土地所有证和使用证获得赔偿;四是确权登记流转于市场的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做到产权清楚,无纠纷,而没有经过确权登记的集体建设用地禁止在市场流转;五是集体农用地即便流转,其所有性质和土地用途也不会改变,在确权登记工作中一定要明确,保证农村承包土地的利益不受侵害。
(三)土地市场建月度报告制度
房地产市场调控,包括房价的调控与地方土地市场是息息相关的,为了更好地进行调控,地方的所有土地出让情况,务必通过检测监管系统及时报备国务院。宏观的市场经济具有复杂性,从而增加了房地产各级市场的不确定性,为了保证报备的土地信息分析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确保各项宏观调控政策落实到位,笔者建议市、县要建立土地市场月度报告制度,将所在地区的所有土地市场变化情况每月上报国务院。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问题是关乎人民生活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性问题,在每年上升的违法违规用地案件当中,都不乏国家竭力调控的措施,然而要想根除这个问题,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笔者认为,在逐步纠正土地管理问题的过程中,务必采取立体的土地监管模式,一方面要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另一方面要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改善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条件,保障农民的利益,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土地整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Abstract: Land consolidation is refers to the people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rough comprehensive measures such as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technical, to organize the process of the original land use. This paper on land consolida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analysis.
Key words: land consolidation; land resources;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中图分类号:F30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土地整理,就是对土地利用进行调整和治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广泛开展了这项工作,并作为国家实施土地利用的重要手段,在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土地产出率以及保护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土地整理运作程序
根据土地整理的实践,我们将土地整理的程序归纳为5个步骤:
第一,选择土地整理区域。包括收集有关土地利用的自然、社会、经济情况,分析研究土地整理的潜力,准备土地整理的资金和技术条件,确定土地整理的目标和要求。经与初选区域有关单位、个人充分协调,取得理解和支持后,选定开展土地整理的区域,并予以公告。
第二,进行土地整理规划和设计。根据选定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要求,编制实施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并广泛征求土地整理参与者的意见,修改完善规划和设计后,申请批准。
第三,通过法律程序批准土地整理实施。依据制定的法律或政策性规定,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审查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经批准并向社会公告后才准许其实施。
第四,组织土地整理实施。按照批准的土地整理规划和设计,在区域范围内动员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土地整理活动。土地整理实施通过调查和测量确定权属,进行工程建设,经过土地评估并重新配置后,最终以登记发证的法律手段,确认整理成果。
土地整理实施是落实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又十分具体的工作。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设有专门机构组织土地整理实施。日本土地整治和土地整备计划实施的参与单位非常广泛,并且设置专门的土地整理事务所。
第五,宣布土地整理结束。在完成土地整理预定目标后,开展地籍更新、资料汇总和归档等工作,形成报告,经法律规定的程序审查验收。最后,宣布土地整理结束。
二、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
1.土地整理理论缺乏,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不够。土地整理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土地整理的科学体系尚不够健全,缺乏其自身的理论基础,土地整理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
2.政府官员片面追求形象工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强。将土地整理等同于土地平整。时下,土地整理形象土程的政绩标志在地方官员的心里已经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片面的追求数量,忽视了对质量的重视。为了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需要大量的开发整理土地,而结果是很多地区整理出的耕地质量低劣,即新开垦的耕地质量远低于被占用的耕地质量。
3.土地权属紊乱,整理时纠纷不断。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土地制度历经变迁,当前,相当一部分为农用地的土地所有权不明确,实际使用者与登记的使用者不一致,有些甚至根本未进行过确权登记。有些土地使用证记载的权属界线模糊,不能准确反映权属界址,在土地整理过程中,由于土地带来增值收益,造成土地所有者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偶尔造成冲突。
4.土地整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土地整理需要投入较大数量的资金,尽管国家实行土地整理专项资金制度,但是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在实践中土地整理大多体现为政府行为,土地整理的资金来源匮乏,土地整理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
5.土地整理政策法规缺乏配套,权属调整难以进行。土地整理必然涉及土地类型、数量、用途等要素的变更,有时还会发生跨权属单位的土地置换,这就涉及单位之间土地权属的重新调整、补偿,于是,清理和明确土地权属关系、避免权属纠纷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土地整理的对策分析
1.宣传土地整理,加强社会对土地整理的认识。正确认识和对待土地整理,为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打好社会基础,提高农民对土地整理的参与性和自觉性,争取群众强有力的支持,形成良好的群众基础。
2.按照共同责任原则,落实土地整理各参与方的责任。理顺体制,进一步明确责任。目前,项目实施所在县(市)、乡(镇)政府和村相应的责任和权利不够明确, 造成了土地整理工作责、权、利不清。为全面推进土地整理工作,解决“两保”难题,政府应成立土地整理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加强领导,齐抓共管。把土地整理工作的开展成效作为县(市)、乡(镇)和村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在土地整理中的职责,做到齐抓共管,责、权、利相一致,形成市、县(市)、乡(镇)、村四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同时,出台鼓励政策,调动各级尤其是基层积极性。发挥地方人大、政协监督职能,有意识地组织代表、委员深入项目区督促检查,监督政府把实事做好,把好事做实。
3.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的公众参与制度。公众参与土地整理项目,可直接了解项目各方面的情况,提出意见,起到弥补设计人员的不足,使规划方案更加可行,设计更加科学,实施更为顺利,效果更加理想。
4.严把项目选择、前期论证关。立项前的准备工作直接影响到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在项目选址过程中,要认真组织、现场踏勘,邀请相关部门专家进行论证。充分听取当地领导、群众的意见,在认真分析土地开发整理必要性、可行性和合理性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确定项目区位置、范围、投资规模、新增耕地比例和项目主要工程内容,全面分析项目实施对生态环境和农民收入的影响。严把规划设计关。严格挑选规划设计单位,进行项目规划设计,充分听取当地群众意见,征得项目区大多数农户同意。规划设计成果,必须经过相关部门专家技术评审,确保设计成果科学、合理。总之,土地整理项目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实施,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效益统一。
5.完善制度,规范管理。进一步完善土地开发整理相关的规章制度,使土地整理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达到以制度管人,以规范管事。
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及对策
(一)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下降从目前土地总的利用情况来看,用于农林牧草的土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耕地垦殖率少于世界平均数,更少于亚洲平均数;
2.土地利用结构有待调整存在农作物结构不合理、城市人均用地不平等等情况。
3.土地利用不合理,土地质量退化、损毁严重如盲目毁林、毁草,陡坡开荒,使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耕地质量不断退化;人为的滥樵、滥垦、滥牧、破坏天然植被,造成土地风蚀沙化;毁林滥垦、过度采伐、重采轻造,导致领地面积减少、木材蓄积量降低等。
(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1.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合理利用资源
(1)对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耕地的动态平衡。严格制定和实施规划,确保现有基本农田数量。
(2)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在土地后备资源趋于枯竭的条件下,必须首先确保基本耕地和生态用地数量,对有规则的大块农田,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治理,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另一方面,对于配置城镇建设用地,则应立足于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配置、提高效益、重点依靠挖掘存量土地再利用的潜力来满足需求。
(3)建立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林、园、田”的立体农业土地利用模式。形成“山上林草、山腰林果、山脚良田”三条带立体种植结构。这样既考虑保持水土,又考虑农业生产。
采用科学间作套作,共处互利的农业利用模式。这样既保持地力、又充分利用土地潜力,提高单位面积产出。
大力推广“庭院生物链”土地利用模式,通过实施生物链工程,达到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以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和农业清洁生产的目的。种养业之间养分循环,大大提高了有机肥的施用量,同时也减少了化肥的使用,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能源和环境保护高度结合起来,使资源合并并充分利用,克服了普遍存在的种养分离、能环分离造成的农业效益低、农民收入低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除了对农业用地,建设用地,林地等进行充分的规划,应该同时包括城乡、区域一体化的规划内容,充分考虑城乡和区域整体的土地资源优势和问题,制定可持续的发展的土地利用方针。
2.技术智力支持
(1)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将农业科技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相互分割的关系转化为相互衔接配套的关系;将农科教分离,产学研相互结合、产学研一体化。
(2)强化技术推广和科研成果转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进入产业化阶段后,不能局限于种植业产中阶段的推广服务,要逐步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技术服务和其他的社会化服务,又由单程向全程、由高产向高效、由粗放向集约、由速度向效益、由一业向多业、提高单项技术向全面提高产业化的多项综合整体技术水平迈进。
(3)推广农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3.政策、制度支持
建立健全各项和土地有关的各种法律法规,对于耕地给以最严格的保护。对于土地保护得力的要给与奖励。形成监察与奖励相一致的政策支持。
四、结语
土地整理是实现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选择。土地整理工作在未来的不断发展和实践中,将从建立土地整理耕地质量评估,明晰土地整理收益分配,利用高科技发展现代农业,通过“挂钩”和土地,置换等方式挖掘存量土地、重视整理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积极推进土地整理的公众参与等方面,更好地促进土地整理工作,为缓解人地矛盾,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土地产出率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摘要:明确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核算范围是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前提,但是目前很少有这方面的文献梳理。文章从自然资源资产、自然资源负债和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等三大报表项目出发,分别回顾了学术界对于其核算范围的研究与探讨,并提出了研究述评和展望。
关键词:自然资源 资产负债表 核算范围
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将资产负债表这一会计学工具应用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能够体现出人类的经济活动与资源、环境、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还能描述出领导干部执政期间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及维护情形,有助于客观评价领导干部政绩,追究领导干部生态责任。比照企业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报表项目分为自然资源资产、自然资源负债和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三大类。
一、文献综述
(一)自然资源资产。由资产的含义可知,并不是所有的自然资源都是自然资源资产。姜文来(2000)认为只有具有稀缺性,拥有明确的所有者并且能够给所有者带来收益的自然资源才有可能转化为自然资源资产,从而进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中进行核算。耿建新、胡天雨、刘祝君(2015)在研究了国际社会公认的核算自然资源的两大权威体系――《国民账户体系2008》(即SNA 2008)和《环境经济核算体系2012:中心框架》(即SEEA 2012)后发现,在SNA 2008中,自然资源包含土地、矿产和能源储备、非培育型生物资源、水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等5大类作为非金融非生产性资产,而SEEA 2012则根据各类自然资源的分类结果,设置了矿产和能源资源、土地资源、土壤资源、木材资源、水生资源、其他生物资源和水资源等7组自然资源资产账户。深入对比后,他们指出二者主要有以下三点区别:(1)SNA 2008不对没有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进行核算,而SEEA 2012则主张对其进行实物量核算;(2)SNA 2008中的水资源仅指“其稀缺性已导致了行使所有权或使用权、进行市场估价和采取某些经济控制措施的地下蓄水层和其他地表水”,而SEEA 2012包括全部水资源;(3)SNA 2008将各种通过人工手段获得的培育性生物资源列为固定资产,SEEA 2012中则根据其具体属性分别计入木材资源、水生资源和其他生物资源等三个账户。由此可以看出,SEEA 2012是SNA 2008的补充和发展。联合国将SEEA 2012推荐给世界各国用以核算自然资源,诸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众多发达国家也已经将它融入到本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封志明、杨艳昭和(2014)指出现阶段我国应先从基础数据容易获取的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狭义概念上的“自然资源”着手。胡文龙、史丹(2015)建议各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首先考虑“产权清晰、管理规范、数据详实”的自然资源资产,随着相关制度的完善以及编报经验的积累再逐渐将核算边界扩展到其他自然资源资产。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可以看出国际上各国主要参照SNA 2008或者SEEA 2012,再结合本国自身情况来确定主要对哪些自然资源资产进行核算。而我国自然资源核算起步较晚,再加上我国法律规定自然资源归国家所有的特殊国情,应该由易到难、逐步扩展自然资源资产的核算范围。
(二)自然资源负债。学术界对于是否核算自然资源负债存在较大的争议。
陈艳利、弓锐、赵红云(2015)认为核算自然资源负债必要且重要。因为其不但可以反映某一时点生态责任主体对自然资源环境应承担的义务,而且也是完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助于实现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目的,为合理评价领导干部政绩的自然资源离任审计提供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探讨了自然资源负债的具体内涵。胡文龙、史丹(2015)认为自然资源负债是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生态责任主w因为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性而必须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用资产或劳务偿还的责任。封志明、杨艳昭、陈h(2015)认为自然资源负债是生态责任主体需要在将来承担的由于资源耗减、环境损害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恢复补偿费用。张友棠、刘帅、卢楠(2014)强调自然资源负债是政府为弥补过去不当的决策造成的现有资源环境的净损失发生的支出,并进一步指出了其应包含的四个部分:应付污染治理成本、应付超载补偿成本、应付生态恢复成本和应付生态维护成本。李伟、陈珂、胡玉可(2015)根据对负债的把握程度,将自然资源负债分为损失性负债、服从性负债、补救性负债、处罚性负债等确定性负债和环境污染滞后性引起的不确定性负债。
然而,SNA 2008中仅承认了自然资源资产作为一项非金融非生产性资产可以编入国家资产负债表,并未涉及与之相对应的自然资源负债;SEEA 2012提出建立环保支出和自然资源管理两个功能账户作为SNA 2008的卫星账户,影响国家资产负债表中总资产的价值,同样也不主张核算自然资源负债。在此基础上,以耿建新、胡天雨、刘祝君(2015)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考虑到在目前的技术水平条件下,设置两个功能账户核算环保支出和自然资源管理费用远比估算自然资源负债简单、准确得多,因此主张我国在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过程中完全以SEEA 2012为准绳,不核算自然资源负债。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可以看出虽然学术界对于自然资源负债的核算范围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但是大多数学者主张把自然资源负债作为单独的要素进行核算。然而对于其具体核算方法,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还需要继续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三)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同自然资源负债一样,在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净资产)的确认方面各学者众说纷纭。
一些学者认为不应确认自然资源所有制权益。耿建新、胡天雨、刘祝君(2015)认为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无法区分经济活动中各种资源的所有者,故国家资产负债表中没有设置所有者权益项目,资产减负债的差额只能叫做净资产。封志明、杨艳昭、陈h(2015)把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报表项目分为“自然资源资产”“自然资源负债”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差额”三类,也主张不对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进行单独核算。
然而站在传统会计视角的一些学者则提出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的核算对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来说必不可少。高志辉(2015)主张将自然资源资产与自然资源负债的差额确认为自然资源净资产,并进一步将此净资产分为用于核算外购自然资源资产的初始投资基金和剩余权益两大类。张友棠、刘帅、卢楠(2014)则主张以产权类型为标准在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的大报表项目下划分二级报表项目。他们提出把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分为国家所有者权益、部门管理者权益和业主经营者权益三大类。国家拥有自然资源所有权,享有所有者权益(例如地租);管理部门拥有自然资源行政管理权,享有管理权收益(例如环境补偿费);自然资源经营者申请购置使用权拥有自然资源经营权,享有经营收益。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可以看出两种方法各有优势。不核算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更容易编制,但是核算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可以反映更多信息。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1.目前的文献主要集中于政府部门和高校,缺乏跨界合作。通过文献综述可以看出目前研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核算范围的学者并不多,主要是统计局等政府部门的研究人员和环境会计领域的一些高校学者。他们研究的切入点有着明显区别。政府部门更倾向于把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定义为一个统计学概念来进行研究,而高校学者则大多从会计学理论出发进行研究,跨界合作的研究较少。这就导致目前的研究结论各学者众说纷纭,无法形成统一的认识。
2.缺乏对自然资源产权的研究。对自然资源进行确权登记是我国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开展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的前提。自然资源产权不明就无法确认其相应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因此,自然资源产权研究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核算范围至关重要。而目前的研究大多是从定义入手,缺乏站在自然资源产权角度对此问题进行的研究。
(二)研究展望。
1.开展联合研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既是统计学概念,也是会计学概念。若只从某一个角度出发来进行研究,必然会使研究结果出现偏差。建议下一步政府部门应在实践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队伍中邀请这一I域的高校学者加入,共同探索现阶段我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核算范围。
2.加强自然资源产权研究。产权明晰的自然资源才是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核算对象。目前的研究大多忽略了自然资源产权,建议下一步各学者加大力度对自然资源产权进行探讨,并结合我国现实国情,进一步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核算范围进行研究。S
参考文献:
[1]耿建新,胡天雨,刘祝君.我国国家资产负债表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与运用初探――以SNA 2008和SEEA 2012为线索的分析[J].会计研究,2015,(01).
[2]胡文龙,史丹.中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体系研究――以SEEA 2012、SNA 2008和国家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的一种思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8).
[3]张友棠,刘帅,卢楠.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创建研究[J].财会通讯,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