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成本控制的基本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建造结构设计阶段;工程成本;成本控制
引 言
建造结构设计阶段是建筑工程项目规划与实际实施的关键阶段,其内容涵盖了结构细部、屋盖系统、维护结构以及基础结构等方面,是项目工程经济与技术处理的关键性环节。项目工程人员在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到上述基础内容的造价、受力以及布置等多方面的因素,在满足建筑设计功能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了满足经济效益与目标功能的实现,结构造价就在建筑项目工程造价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既要保证建造的功能的实现,又要考虑建筑的受力要求,在经过优化设计及布局后,合理地进行工程造价分析,保证建筑的安全与效益的结合,为此,工程造价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1 影响建筑结构设计阶段工程成本控制的基本因素
建筑工程项目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在建筑结构设计阶段,要对项目的施工环境、施工条件、结构类型、基础形式以及建筑条件许可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将建筑结构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为此,主要影响因素分为三种类型。
1.1 建筑结构的影响
建筑结构类型的不同将会导致工程造价大小的不同,在建筑结构设计阶段要选择合理的建筑结构类型。在建筑结构的选择方面,我们要依据建筑项目相关单位的投资水平、施工能力以及工期规定等不同因素来对建筑结构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进行详细的分析,实现优化成本控制,平衡投资与收益的比例,找出最佳的建筑设计结构类型。
1.2 混凝土设计强度的影响
现阶段,建筑结构类型的多样化、建筑项目工程所使用材料的个性化,使得建筑项目对构件的强度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这也直接导致了混凝土设计强度的显著提高,而混凝土设计强度的提高无疑增加了建筑项目的工程造价成本。因此,为了有效地降低建筑项目的工程造价水平,必须要严格控制混凝土设计强度,尽可能地降低混凝土设计强度,防止建筑项目工程成本的上升。
1.3 建筑项目基础形式的影响
在建筑项目工程的总造价中,建筑项目的基础形式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投资成本所占的比例就大于三分之一,建筑基础形式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建筑项目工程的造价水平,尤其是影响工程项目的主体项目造价,也影响工程项目建设的工期,为此,必须依据建筑项目工程的施工环境,选择最优的建筑基础形式,从而控制建筑成本。
1.4 建筑项目结构体系以及构件的影响
建筑项目的结构体系以及构架对于项目工程的经济性具有重大的影响,为此,选择合理的构建材料、截面,建立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将会直接影响建筑项目的工程造价,为此,要选择合理的上部结构体系,优化工程项目的是设计,从而控制成本。
2 建筑结构设计阶段工程成本控制的基本内容
建筑结构设计阶段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方案设计阶段,二是方案初步设计阶段,三是建筑结构施工图的设计阶段,依据三个阶段,建筑结构设计阶段工程成本控制的基本内容将有所不同。
2.1 方案设计阶段成本控制的基本内容
经济因素分析是建筑结构设计阶段中方案设计阶段成本控制的关键性因素。①建筑的单位成本与建筑的平面形状成正比,建筑的平面形状越简单,建筑的单位成本越低,将建筑物外墙费用占建筑物建造成本的比例控制在20~30%之间,或者更低,那么建筑结构设计阶段的成本造价就越低。②建筑物的规模大小。一般而言,建筑物的尺寸越大,那么建筑的单位成本将越高。建筑物尺寸越大将会缩小建筑面积与墙壁之间的比例,相应的装饰、内部隔墙以及墙裙等的建造工程量也会相应减少,同时,窗、门的装饰费用也会减少。此外,大型工程项目所使用材料的运输、修建、存储、发放、看护费用都会上升。③建筑的层高,建筑的层级越高,那么建筑的建造成本就越高,经验数据表明,层高每降10cm,那么建造成本就爱那个下降一个百分点。④层数的影响,建筑的层数越多,那么建筑的用地效率就会提高,从而降低了建筑项目的建设成本。⑤结构柱网的布置及尺寸,柱网的布置及尺寸也对建筑物的建设成本产生重要影响。
2.2 方案初步设计阶段成本控制的基本内容
建设方案的初步设计阶段主要考虑的影响因素是水、电、暖以及建筑结构等,为此这一阶段是建筑工程项目目标成本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①设计范围,包括配电用房、空调机位、电梯用房、风机用房、风道、管道、通道等,不能够遗漏任何一个重要的配套设施,否则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②材料设备的选用。建筑外墙的建设材料一般会考虑面砖、装饰材料涂料、花岗岩等,而窗户主要考虑低开窗、推拉窗、落地窗、飘窗、平开窗等,这些材料都必须进行优化选择,不同的材料,造价会有很大不同。
2.3 施工图阶段成本控制的基本内容
建筑设计施工图阶段主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是建筑的结构设计。①基础设计与选型,要依据技术的经济性来选择基础的类型,要充分认真地分析地质资料,在保证建筑物安全的情况下,依据现场情况来选择不同的基础样式。②建筑的上部设计,在满足建筑结构安全性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多样化混凝土强度以及钢筋结构,从而实现工程成本的合理控制。
3 建筑结构设计阶段工程成本控制的基本措施
3.1 优化建筑结构设计
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能够有效地降低建筑结构设计的成本。为此,①要选择优化合理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案,不同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案会产生不同的建筑成本,同时,也会影响建筑的质量,为此,必须对建筑结构的设计进行优化。②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精确性,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时,必须要保证几何图运行、所输人构件尺寸以及结构数据的精确性与正确性,避免不必要的误差,同时,要校准好建筑的设计参数,防止偏差。
3.2 引入方案设计的竞争机制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建筑结构的设计建造单位数量也在逐步增加,为此,引入方案设计的竞争机制,选择合理的建筑设计单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阶段,我国建设行业的设计主要包括邀请招标、公开招标以及委托设计等三种方式,但是,每一种方式的实行成本将有所不同,为此,必须通过引入竞争机制,选择设计能力水平过硬、资质水平及信誉度高的建筑设计企业来进行设计。
3.3 改变传统的建筑设计收费机制及激励机制
现阶段,我国建筑设计单位的收费机制还是采取依据建筑面积以及工程造价水平来进行收费的。依据此收费方式,造价水平越高,建筑设计费用越高,收取的费用也越高,不利于调动设计者的积极性;建筑面积是一个固定的数量,依据此来进行收费,也难以满足设计者的创新价值的实现,不利于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为此,要在保证建筑设计功能以及安全性的基础上,采取合理的收费机制及激励机制,鼓励设计人员通过工艺创新来实现工程成本的节约,尤其是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案、新材料等来实现成本的下降,对此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达到控制造价本的目的。
4 结束语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是建筑工程项目整体的重要环节,没有进行优化后的造价设计,将不利于项目成本的控制。为此,必须厘清建筑工程结构设计阶段成本控制的影响因素、基本内容,采取积极的控制措施,从而有效地降低造价成本水平。在保证工艺水平的基础上,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的经济性与技术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朱冬兴.如何在建筑结构设计阶段完成工程的造价控制[J].科技资讯,2012,10:166.
【关键词】企业;成本控制;问题;探讨
成本控制是运用以成本会计为主的各种方法,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比较,徇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致超过预期的成本限额。因此成本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成本控制主要是指对生产阶段产品成本即生产成本的控制,广义的成本控制则强调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阶段的所有成本的控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成本的管理在企业管理的工作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财务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成本管理则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成本控制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关键环节,可见,成本控制在企业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缺乏成本控制的市场理念。低成本仅仅表明企业以较少的资源投入能生产更多的产品或提供更多的服务,意味着生产能力利用率的提高,但不一定代表着较高的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是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但很多企业成本控制缺乏市场观念,把业务量(如产量)看作是唯一的成本动因(自变量),而不考虑其他因素(动因),于是仅仅采用提高业务量(如产量)的方式来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成本,尽管这种方法不失为成本管理的有效思路,但是业务量并不是驱动成本的唯一因素,片面地通过提高业务量(如产量)来降低产品成本,如果碰到因为某些客观原因引起市场供求发生变化,造成产品销售不畅或滞销,产品就会大量积压,形成存货,生产过程发生的成本实际上会转入到存货,这样的所谓成本降低也就是一种假象,结果只是提高了短期利润,导致企业成本控制的绩效难以真正体现。(2)企业缺乏全过程成本控制观念。许多企业成本控制观念依然打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只注重制造环节的成本控制,而忽视诸如产品生产前预测、产品设计、销售及售后服务等阶段的成本控制,完全没有全过程成本控制观念。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产品的技术含量普遍较低,也基本不存在着市场竞争,因此,制造成本在成本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其他如技术成本、服务成本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因此,传统的成本控制集中于制造环节是有一定道理。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的更新换代愈加频繁,产品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产品观念突破了实体形式,技术成本、物流成本、服务成本等的比重日渐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成本管理只注重生产过程的成本核算和控制,就不一定能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二、解决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成本控制中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成本—效益原则是企业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之一,传统成本控制的目的就是降低成本费用,而现代成本控制的目的是提高成本效率(即成本效率=收益/成本)。其逻辑依据是:企业加强成本控制的目的就在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因此,企业成本控制活动应以成本—效益原则作为指导思想,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即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创造尽可能多的价值,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为保证在成本控制中更好地遵循成本—效益原则,笔者认为应该应采取如下举措:其一,实行全员成本控制。措施包括:制定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实行合理的奖惩制度;开展成本控制的相关教育和宣传,增强员工成本控制意识等。通过以上举措提高每个部门和广大职工控制成本、降低成本的积极性。其二,从战略布局的高度定位“降低成本”,即从选择开发项目种类、进行可行性研究起就注入成本思考,确立具有长期发展观的成本意识,实现成本效率的提高。(2)实行全过程成本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其实就是成本费用的形成过程,既然成本费用是在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形成的,要想降低成本费用,成本控制活动就应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即全面或全过程成本控制。其基本内容包括:产品生产前预测阶段的成本控制;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材料采购、供应阶段的成本控制;生产阶段的成本控制;销售阶段的成本费用控制。最后简要论述一下几个主要阶段的成本控制要点:一是策划、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要点:主要是运用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预测产品在市场中的需求以及目标利润并制定成本方案;二是采购阶段的成本控制要点:应采用有效策略保证所采购的物质的价格成本最低化;三是生产阶段的成本要点:注意采用先进的工艺,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和工作效率;四是销售阶段的成本控制要点:主要是建立激励机制和实现网络营销;五是售后服务阶段的成本控制要点:主要是制定合理的服务价格和售后服务管理制度等等。
参 考 文 献
[1]李丽萍.企业成本控制对策探讨[J].财会通讯(综合).2010(6)
一、企业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的意义
(一)财务管理的意义
企业的财务管理,要坚决执行相关的财经法规和财经制度,使企业在市场所有经济活动中,都要体现出它的真实性、合法性、可行性等,这不仅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市场经济下企业经营的基本准则。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后期的有效监督,财务活动的公开透明,也是诚信原则的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竞争的原则就是公开、公平、平等,企业所提供的信息必须是真实可靠的,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必须是合法合规的。企业要想取得持续长远的发展,那就必须要加强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一旦出现问题,就像是一个漏洞,看似可能不起眼,但是由此却能引发出大量的问题,经济活动虚假的问题,大多都是因此而起,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财务管理,要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用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来约束企业的经济活动行为,防止经济活动虚假现象发生。可见,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有着重大意义。
(二)成本控制的意义
企业成本控制是指企业的管理领导者采用不同的方法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行为。成本控制得当,企业能够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但是我们的成本控制必须建立在保证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的基础上,如果我们为了控制成本,而偷工减料,损坏客户的利益,这样只会影响企业的发展,砸企业的招牌,毁企业的口碑。市场经济的环境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企业要想取得发展,必须依靠自己,要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发展资金,所以,在这种背景之下,成本控制显得愈发重要,现代企业必须要树立全面的成本控制理念,要有全局思想,将成本控制贯穿于企业生产运营的始终。成本控制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首先企业根据具体经营情况制定生产经营成本标准,然后按照一定原则,采取各种办法,对企业运行中产生的劳动消耗进行实时监控。
二、如何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及成本控制
(一)坚持原则与企业财务信息质量
企业财务管理,一定要坚持公平、公开、透明、客观的原则,要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企业要对财务部门做出具体的要求。首先,企业的一切财务活动,必须是合法合规的,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得作出任何逾矩之事,财务信息必须真实反映,避免财务信息失真,保证财务信息的质量;其次,在会计做账方面,国家有着严格的规定,对会计账簿和会计科目的设置都进行了相关设定,不过企业还是可以根据自行需要去设置一些必要的会计科目,但是,这个自行设置还是要在不违背国家相关规定的前提之下;最后,要科学、严谨的编制会计报表,坚决抵制虚假的会计报表,杜绝财务报表粉饰的不良现象,财务报表必须客观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情况。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要从以下三点做起:第一,企业应该结合自身实际的需要,建立健全一些列规章制度,确保做到企业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第二,企业要进一步完善岗位责任制,要把各项制度真正落实到位,尤其是企业有关人员的财务管理权限和责任,一定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执行,规范各人员的岗位职责,同时,还应该采取激励政策,提高员工的积极性;第三,强化执行,制度制定了,那就必须要得到落实,否则,只会使制度“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关键词:价值链理论;成本控制;竞争优势
所谓价值链成本控制是基于现代价值链理论的成本控制,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由产品价值链企业全员参与,各个作业中心全面负责,通过作业流程的重组和优化,在确保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增加产品的成本竞争优势的过程,是一个多元化、复合型成本控制过程。
一、与传统成本控制的比较
(一) 成本控制观的比较
1.不同的成本动因观
传统成本控制的成本动因主要是数量动因,如对制造费用的分配,主要就是根据数量动因,即“传统成本管理对制造费用是先归集,再按一定标准(通常是生产工时),将之分配到各种产品中”。而价值链成本控制的成本动因则包括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的多动因观。因此,其成本控制范围和效果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2.不同的成本控制范围
传统成本控制着重于企业内部的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成本控制,相应忽视产品设计、采购、销售等过程的成本控制,没有涉及企业成本发生的全过程,仅以产品生产成本本身控制为主,较少从整个企业系统的角度探讨引发成本形成的动因及降低成本的途径。而价值链成本控制的范围则既涉及到企业内部也涉及到企业外部,既涉及到物质资源也涉及到非物质资源的耗费,既涉及到直接成本也涉及到间接成本。因此,其成本控制的思路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3.不同的成本控制思路
传统成本观念下的成本控制思路主要表现为成本降低和成本节省。如标准成本制度,目的在于通过制定成本标准并在生产过程中执行标准成本,通过事后的比较进一步降低成本,通过成本的节省来实现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即力求在工作现场不浪费资源和改进工作方式以节约将发生的成本支出。”降低成本是其唯一的目标。价值链成本控制的思路则大不柏同,它既重视成本的节省但更注重成本避免,既重视成本避免更重视成本的投入,即追求的是基于价值创造的成本投入足够化和价值提供的成本耗费的最低化。因此,其成本控制的程序和具体方法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二) 成本控制程序的比较
1.出发点不同
传统成本控制以成本为控制的重点,控制点集中于组织中的单位和个人,主要是“降低或克服一些小必要的浪费”,而没有着手消除产生无效成本的原凶,从而难以人幅度地降低成奉。而且只强调控制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对产前成本控制重视不够,对设计方案存在的过剩设计或无效设计所造成的先天成本缺陷无能为力。而价值链成本控制的根本出发点是价值创造和价值提供,所以其控制标准的制定也就不只涉及到制定产品成本控制的标准或允许达到的成本目标,更关心的是成本投入和成本耗费是否足够和合理,从而为其后的价值链成本控制奠定目标基础。
2.控制的标准不同
传统成本控制以产品为核心制定耗费标准,体现在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成本项目为产品制定标准成本。它采用“正常的标准成本”,是现时可达到的标准,这种标准是机械的、单一的、僵化的,并允许有一定程度的低效率,这与“零缺陷“的现代管理潮流相抵触。而价值链成本控制的根本出发点是价值翻造和价值提供,所以其控制的标准就应该是基于价值创造的足够的资源投入成本和基于价值提供的尽可能少的资源耗费成本,因而其控制的标准既表现为成本动因控制标准也表现为成本控制标准,以利其后的价值链成本控制既能获取竞争优势又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3.控制的基本思路不同
传统成夺控制的基夺思路是:运用各种方法,事先预定各种成本项目的成本限额。按照限额开支,事后再把实际开支与限额开支进行比较,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与效果,对差异进行追踪分析以便提高限额或减少耗材。而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基本思路是:价值链定位――价值链分析――价值链控制――价值链优化。
(三)成本控制方法的比较
传统成本控制的主要方法有成本项目的成本控制、责任成本控制、标准成本控制、定额成本控制、预算成本控制、变动成本控制和成本的优化控制等。传统成本控制基本遵守制定标准――核算成本――计算差异――控制差异这一成本控制程序。”价值链成本控制的控制方法则非常灵活,既包括会计的方法也包括非会计的方法,既包括经济的方法也包括工程技术的方法,既包括管理的方法也包括非管理的方法,既有战略控制的方法也有战术改进的方法。所以,价值链成本控制实际上是一种全新的成本控制业务模式。
1.控制的策略不同
传统成本控制主要是依据组织机构的职能、权限、目标和任务来划分责任中心,形成纵横交错的责任控制系统。横的方面建立的是按职能部门划分的责任费用中心,纵的方面建立的是厂部、车间、班组三级责任中心。它的局限性主要是各职能领域是自治的,缺乏充分的交流,当某一部门为了工作的需要。提出一项计划和要求时,不得不跨过本身的职能领域请示其他相关部门,这样导致一些不相关的预算,使成本不可控。而价值链成本控制方法的基本策略是一切按价值创造和提供来衡量,因而没有一个人为的“控制标准”,企业-二切价值创造活动均按是否创造和提供价值来进行控制。
2.控制的具体方式不同
传统成本控制把成本费用的发生看作是数量的驱动,其成本控制的方式主要是标准成本差异分析方法和围绕责任中心进行责任成本的控制,具体来说,如节能降耗、防止事故、比价采购原材料或设备等。但这两种方法仅仅立足于生产成本的控制,只单纯着眼于降低成本,基本上是一种生产导向型的成本控制模式。而基于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基本策略,其控制的具体方式则要灵活得多。
3.控制的主要手段不同
基于传统成本控制的出发点和策略,其控制的手段主要有:比价采购法、材料切割限额法、制造费用限额控制法等,所有这些方法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控制”,即利用一切手段将成本压至最低,或一切手段的采用均要有利于管住成本,不使成本超过事先制订的标准。”其次,传统成本控制建立在落后的信息处理方式下,控制效率低,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不健全,数据处理技术落后,没有充分利用Internet,EDT等信息技术手段,致使信息不全、不准确、信息管理不集中,且信息传递不及时。在这种情况下,所进行的成本控制只能是事后的分析和控制,面不能利用实时信息对企业产品研发、采购、仓储、生产、销售、服务等经营活动全过程的全部活动进行实时控制与分析。因此这种成本控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基于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出发点和策略,其控制的手段则要灵活得多。如,建立ERE系统、CIMS等有效的综合控制系统;建立内部市场化的综合控制体系;建立价值网络、虚拟价值链等控制网络等等。
二、与作业成本控制的比较
(一)成本控制观的比较
作业成本法,即基于作业的成本计算方法,建立在“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的两个前提之上,具有“二维”观念:一是“成本分配观”(CostAssignment View),它可以概括为:资源――作业――成本对象;二是“过程观”(Process Analysis View),它可以概括为:经营过程分析――作业――持续改善。由此可见,作业成本计算着眼于分析成本产生的原因。
1.视角不同
作业成本控制的视角是:作业成本控制是立足于作业,分析作业的成本动因,形成基于作业的成本控制观。作业成本控制的目标不是直接成本和产品成本的控制,而是涉及到了对财务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多成本观的控制,涉及到通过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控制等。它虽然也强调成本动因分析,但其初衷是为了准确地分配成本。而价值链成本控制的视角是:基于价值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分析,以及各单元价值链和各价值活动之间关系的分析,哪些单元价值链该加强,哪些价值活动该加强,哪些驱动因素该加强,哪些驱动因素该减弱,从而寻找打造和增强竞争优势的途径。
2.范围不同
作业成本控制由传统的以“产品成本”为中心的控制和以“管理成本”为中心的控制转向以“作业成本”为中心的控制,溯本求源,从引起成本发生的本原人手解决成本为何发生的问题。它是一种多动因的成本控制,其控制的范围一直追溯到产品的设计活动,甚至市场调研,下推到顾客服务活动。然而,这条成本控制链并不涉及或直接涉及其它企业,而是从企业创造顾客价值的基本活动来进行成本控制的。而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基本思想则是,首先从价值创造出发,包括整个创造顾客价值的产业价值链都纳入其成本控制的视角;其次是从价值提供出发,进行主要包括企业价值链的价值提供活动的成本控制。
3.层次不同
作业成本控箭以作业为控制重点,控制点集中于过程和团队。作业成本控制重视对产品设计工作的改进,强调在设计过程中尽量消除不增值作业,并把着眼点与着重点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和后果上,注重过程控制,以作业为核心,以资源流动为线索,以成本动因为媒介,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实时跟踪和动态反映,对产品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作业成本进行在线控制。可见,作业成本控制的层次主要是作业层次的成本控制。而价值链成本控制则不同,其成本控制的层次涉及到企业内外等不同的层次。
(二)成本控制程序的比较
1.切入点不同
作业成本控制的切人点是从确定目标作业开始的,即确定欲控制成本的作业或者成本控制的目标作业。当然,确定目标作业是从基本作业和辅助作业以及重点作业开始的,而并非同时对所有作业进行分析控制。而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切人点是企业价值链分析,包括外部价值链分析和内部价值链分析。
2.分析重点不同
作业成本控制的分析重点是:作业成本法将形成产品的各项作业作为责任和控制中心,从成本发生的根源上展开分析;区分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建立最优的动态的增值标准,从财务和经营两个方面对作业业绩进行评价,不断改变作业方式,从而达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标。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分析重点是:价值活动成本驱动因素分析,从而确定控制的重点和目标。
3.控制思路不同
作业成本控制的控制思路是:识别作业链――确定作业中心――分配资源成本到成本库――计算作业成本――分配作业成本至产品,从而计算出最终的产品成本。在此过程中,同时也可以取得关于产品的财务信息和关于作业的非财务信息,并在确定哪些作业为增值作业、哪些作监为非增值作业的基础上优化作业链,从而使成本降低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而价值链成本控制的控制思路是:首先,通过成本驱动因素分析,确定重点动因控制其资源投入。其此,根据成本动因分析控制价值链成本形成过程。
(三)成本控制方法的比较
1.控制主客体不同
根据成本的可控性,作业成本控制的主体就是作业活动主体,即基于企业作业链的各作业中心的主体单位,它可能是一个具体工作单位,也可能包括几个工作单位。其控制的客体就是作业成本控制的具体对象,即各作业中心的作业及其成本。而价值链成本控制的主体是指价值链主体及其价值活动主体,即企业或者虚拟价值链和价值网络的核心企业。其控制的客体则是指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具体对象,即成本驱动因素,以及价值链及其价值活动。
2.控制的角度不同
作业成本控制的视角首先是基于作业中心的各项作业的成本,作业的划分从产品设计开始,到物料供应;从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总装、质检到发运销售全过程,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出相对准确的产品成本。其次,经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的跟踪,为消除不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需求者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进最大限度的节约。”而价值链成本控制的视角首先是价值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以决定该价值活动是否必要及其投入是否足够。其次是价值链及其价值活动。从而确定各单元价值链之间的优化以及各价值活动之问的优化。
3.控制的特点不同
就作业成本控制的实质来看,作业成本控制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①基于财务信息的成本控制。主要指运用ABC法通过“作业评价与控制子系统”提供作业水平上的各类作业成本信息,从而据以对成本进行控制。②基于非财务信息的作业控制。主要指通过“作业改进子系统”,基于作业成本控制系统提供的诸如作业量、成本动因等非财务信息,以改进作业方式及过程的方法取得成本的实质性节约和作业质量的提高。而价值链成本控制则基于不同于以往的成本控制的价值链成本控制观。根据控制的视角、范围、主体、层次等的不同而灵活地采用多种多样的控制方法和多元化的控制方法。
参考文献
[1]乐艳芬等.成本会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王燕.价值链下的作业成本控制[J]. 财会通讯,2007,(8).
[3]罗绍德. 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研究[J],财会月刊,2007,(1)
关键词:成本控制 ; 目标成本
Abstract: basic ideas for cost management of real estate project study includes two basic elements: one is the clear cost control of real estate projects, proposed guidelines, II is a reasonable determination of the objectives of the project costs, and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dynamic cost control measures. Below these two areas addressed.
Keyword:Cost Control ;project costs
中图分类号: F40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成本控制指导思想。
(一)为有效地控制项目成本,应当建立如下的成本控制思路:
1.限额设计
限额设计是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所确定的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建设标准为依据,在限额范围内进行工程设计,以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设计过程中要贯彻执行限额设计,按照设计程序分阶段层层控制总投资,使其贯穿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直到施工图设计的各个阶段,形成纵向控制;各设计阶段,按各专业进行投资分解,分块限额,具体分配到单元和专业,形成横向控制;纵向控制和横向控制相结合最大限度的发挥限额设计的作用。
2.优化设计
从设计理念、结构布局、功能需求及建筑冷热源,空间形态及景观层次、交通组织(人流、车流、物流、出入口设置、道路)、日照分析、消防设计、能源基础设施配套设计、设计规划指标的利用等方面审查优化规划设计方案。力求在满足规划指标要求的前提下,使设计满足项目策划或功能的要求,以实现项目总体投资收益目标和项目社会效益。
3.“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相结合的思路
(1)“事前”:在投资发生前的控制(以前期设计阶段为主)。
(2)“事中”:在投资发生过程中的控制(以招投标、合同签订阶段为主)。
(3)“事后”:在投资发生后的控制(建设施工、项目竣工决算阶段为主)。
4.建立“动态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控制思路
(1)“动态的” :是在节点控制(如估算、概算、预算、结算)的基础上,进行连续的控制,并对控制目标进行完善、补充和修正。
(2)“全方位的”:是对各工种、各子项的全局控制。
(3)“全过程的”:在确定的控制目标下,进行全责任、全人员、全过程的控制。
(二) 在建立了成本控制基本思路的基础上,设立正确有效的控制环节与方法是极为重要的。
项目的全过程成本管理将从以下方面作为重点并实施:
1.项目前期阶段的成本计划是项目成本控制的纲领
在项目前期阶段所做的成本计划工作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估算”或“概算”的模板,它是随着项目设计的不断深入,项目要求的不断调整而逐步细化的并起到项目成本控制统一的纲领性文件。
编制的成本计划不仅仅是对图纸(方案图纸、扩初图纸)作的估算或概算,还起到优化设计与控制设计的作用,该成本计划是不断处在动态的调整与更新状态中,即随“方案设计(多个)”“初步成本计划”“从经济角度优化设计”“成本计划”“优化调整设计”“详细成本计划”……“确定了的成本计划“。随着这一过程不断深入,进行动态调整后,最终确定一个项目的总投资目标成本。
2.项目承发包阶段的施工合同是项目成本控制的基础
建设项目的建设成本是由承发包合同来确定的,在这一阶段,主要控制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制订适合具体项目的投标模式以及相关的合同形式。
(2)按项目的特点及实际情况编制招标文件及承包合同文件。
(3)做好大宗材料、设备的定价控制程序。
(4)作好投标书的评审与分析报告。
二、合理的确定项目目标成本,并建立完善的动态成本监控措施。
(一)合理确定项目目标成本:
目标成本是项目预先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和经过努力所要实现的成本目标,是项目成本的控制线,目标成本管理的实施:限额设计、限价采购、先算后干原则。
项目目标成本要设定的准确合理,较好控制后期突破目标成本的情况发生,需要将以下工作落实:
1.首先应确定是总价合同、单价合同还是费率合同。总价合同必须有完整的施工图纸,相关专业界限清楚,如果只有扩初图纸或者图纸变更很大,但又急于招标,可以选用单价合同,但部分措施项目仍然包干。
2.项目招标前,可以先参考其他或类似项目工程合约体系,明确总承包、甲分包、甲供材等不同承包商与业主及与总承包商的合约关系;在这个合约体系的前提下,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招投标管理规定,分期、分阶段的进行招标;环环相扣,达到主动控制目的。
3.招标前对工程所使用的主要的设备、材料进行考察,清单编制过程中,可以将需要重点控制或可能今后在施工中可能会发生变更的设备及材料的质量、品牌、须满足的技术规范要求等一并列入清单,这样将避免投标方采用不平衡报价的方法进行投标,通过工程变更获取高额利润及索赔。
4.措施项目一律包干。
5.清单发出之前要求施工单位先领取图纸,进行工程量计算,清单发出后,对清单提出质疑,工程量及清单描述都可以质疑,招标人检查核对编制的清单,确实存在问题,进行修正;以招标补遗的方式发给投标单位,除重大变更外,合同内项目包死,不予调整。
6.在评标过程中进行清标工作,防止投标中的不平衡报价、材料价格远远偏离市场价、算术性错误等隐藏问题。
7.设置标底或拦标价,可以避免投标单位进行围标导致遭受意外损失。
(二)建立动态成本管理体系
由于市场是千变万化的,而且开发过程中有很多不可预见的因素,因此,必须对整个成本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建立详细的和可操作的动态成本信息系统以及保持动态的监控。
目标成本确定后,即进入成本动态管理阶段,每一项招标、采购、外包,都要与目标成本明细进行对照,确保控制在目标成本内。即使有个别项突破,也要考虑从其他项找回来,综合平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出具项目动态成本信息报告,并根据市场数据信息,提供成本控制或建议。
要确保所有的变更能够得到及时的管理,包括设计变更、签证管理和顾客的变更,因此必须建立起完善的设计变更流程和签证管理流程,变更与签证前的审核是动态成本控制的基本手段,变更与签证流程的严格执行是基本的保障。
还必须在各阶段对动态成本进行分析和总结,必要时及时调整目标成本管理体系,真实反映成本控制现状。